一、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论文文献综述)
池茗,高文韬[1](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李慧芳[2](2009)在《汉代骚体诗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的文体概念应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构成的文本体式和文本风格的复合体。文体的形式有可能随着时代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也有可能因为别的因素而在当时没有呈现出原貌,因此文体的界定要考虑时代因素。从汉代已经确知为骚体的作品中提炼共性,并以此作为基本特征去界定汉代骚体的概念,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楚辞章句》中的汉人作品是确定汉代骚体的基本依据,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得出结论:以“兮”字句为主要句式的作品在体式上属于汉代骚体作品。骚体和楚辞体两个概念或许存在差异。汉代骚体诗包括楚歌、诗及以辞、曲、操、引等命名的乐府古辞。汉代骚体赋主要包括《楚辞章句》内的汉人作品和《章句》外以赋名篇的骚体作品。骚散相间体赋不能称为骚体。黄老思想中含有道、法两家成分,黄老思想在汉初因统治者提倡而大盛,并以此奠定其在民间的生存基础。黄老思想自武帝而后地位有所下降,其思想呈现法消道长的趋势,这是汉代骚体作品创作的思想基础;在大一统的帝国体制下,知识分子承受了巨大思想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汉初儒生因受意识形态压制而产生的痛苦、诸王宾客因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而产生的惧祸心理、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畏惧、在宦官外戚乱政下产生的不安全感。这些压力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爆发出来,成为骚体创作的直接内因。而汉人思想中已经存在的道家因素使创作出来的骚体作品同时具有楚骚的悲怨和道家的无为相结合的特质。汉代骚体诗赋的抒情目的主要包括达幽怨、通讽喻、表称颂三种,其中达幽怨一类又可细分为述不平、哀无常、诉情思三种,并在抒情中体现出述志倾向。汉代骚体诗赋在继承屈骚悲怨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三点新趋势:抒情范围拓宽到对帝王功臣的称颂及对自然景物的鉴赏等方面;情感中心由君国转向己身;屈骚中主人公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固持精神则几乎不见踪影,从而使汉骚抒情气势转向弱化。汉代骚体诗赋的文体艺术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体式和风格两方面。从体式上看,汉代骚体诗赋都呈现出动静并存的状态。就骚体诗而言,皇家骚体诗的楚歌体本色贯彻两汉始终,而文人骚体诗由散趋整;就骚体赋而言,《楚辞章句》中汉人作品体式相对严谨,而《楚辞章句》外的骚体赋句式呈现齐言与杂言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趋势。另屈骚体式与先秦散文体式在汉代的传承和相互影响,促成了骚散相间体赋的产生、发展和发扬光大。风格又包括文风辞藻和美学理想两方面。骚体诗风以自然为主,融合优柔与典雅;骚体赋风以清雅为底蕴,以华丽文辞作点缀。综合骚体诗赋的美学理想来看,可知两汉美学思想继承了先秦楚骚美学的幽怨、道家美学的自然、儒家美学的中和,而使骚体诗赋呈现出以悲为美、以自然为美、以理为美的审美风尚。汉代骚体诗赋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复合性特征。汉代骚体诗赋与宋玉《九辩》情感上有共通,体式上有细微差别。汉以后的骚体作品体式上更转精致,情感上更趋世俗,体现出汉骚在屈骚流变史中的过渡作用。
张楠[3](2009)在《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文中认为在中朝两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体,倍受两国文人的重视,是中韩两国古代文学史的宝贵遗产。许筠(1569—1618),字端甫,号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是朝鲜王朝中期着名的文学家。他学识文才极高,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公认,是李朝汉文学者的典范。许筠流传后世的作品数量颇多,体裁广泛,内容深刻,其中“赋”有九篇。许筠赋以抒情为主,但在主题侧重方面各有不同,是作者现实经历的折射和真实心境的表达。朝鲜赋是中国赋的后生,许筠更是有着极深慕华情结的文人,因此在他的赋中自然少不了对中国优秀赋作的模拟和借鉴。许筠赋均采用了中国赋的传统形式“骚体”和“文体”。骚体赋长于抒情,尤其是哀怨之情。许筠的《东征赋》纪行抒情,《思旧赋》感时伤事,《北归赋》、《续静姬赋》感士不遇,《梦游链光亭赋》借梦境抒情,《梦归赋》感叹人生,这种种人生的情感体验用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骚体形式表现出来是最为恰当的。许筠另外的三篇赋——《竹楼赋》、《东林城赋》、《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采用的是文体赋的形式,在这三篇作品中,作者根据描写、叙述、抒情的不同需要,灵活地变换句式,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许筠赋对中国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借鉴。他运用中国汉代大兴的模拟的手法成功地创作了《思旧赋》和《续静姬赋》,两篇赋从题目到体例都承袭中国的《思旧赋》与《静姬赋》,以此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与所模仿作家的异代同悲。此外,他还借鉴铺陈手法进行景色、场面、行迹等方面的铺叙,构成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运用中国赋经常采用的讽喻、夸张、渲染、曲笔、虚构、运用意象等艺术手法作为文章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其作品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他还借鉴了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其赋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许筠赋对中国赋在各方面的借鉴是极为成功的,许筠的汉文化底蕴也是极为深厚的。当然许筠赋的成功创作并不仅仅依赖于对中国赋的借鉴,更在于他在融会贯通中国赋创作的传统技巧后,能够旧瓶盛新酒,以新的方式来应用,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他将中国长篇赋中出现的五行方位象征的意义和情感分割并应用于独立的篇幅短小的篇章中,使几篇单独的作品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以及情感体系。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作品全部采用叹息式的结尾,形成自己赋作品独特的叹息式结尾的形式。许筠将中国赋的技巧灵活应用,形成自我风格的创新实为不易。探寻出许筠赋的创作风格,不仅对于中韩比较文学中许筠的研究领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更能够由此窥见朝鲜赋的创作概况,为人们以后进行中朝赋文学比较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孙妮桔子[4](2005)在《班固辞赋研究》文中认为班固是东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辞赋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有创新之处,尤为可贵的是,他的辞赋观把辞赋界定为一种文学体式,并对辞赋的起源和功能作了系统的总结。但是长期以来,其辞赋领域的成就被其《汉书》价值掩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班固的辞赋观为切入点,分析其辞赋观对辞赋创作的影响,并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班固辞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研究,把握班固辞赋的全貌,以期对作家在辞赋史上的地位有更清晰的理解。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班固的辞赋观。班固的辞赋观包含对辞赋的正本溯源和对辞赋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认识,是当时先进的文艺观念。 第二章:班固辞赋的思想内容,分为两节:一、具体分析班固的辞赋,指出在他辞赋中“宣上德”和“抒下情”的儒家思想;二、班固所受到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辞赋中也有所体现。 第三章:班固辞赋艺术研究,分为四节:一、指出班固辞赋在讽谏艺术上的创新;二、班固的辞赋语言具有博丽典雅的风格;三、研究班固辞赋的题材和句式特点;四、通过《两都赋》与《神乌赋》及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两都赋》的叙事学意义。
王燕[5](2004)在《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士人就不仅用赋这种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来歌功颂德、求取功名,同时也用来表现个体的牢骚愤懑、人生思索。从西汉到东汉,这种抒情言志赋的创作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和散体大赋比较起来,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由于更少功利目的,也就更为深刻地展示了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通过两汉的抒情言志赋来研究当时士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在本文中,笔者拟采用文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文证史,以史广文,着重从文本出发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士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之中的特殊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价值状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下士文化的流变历程,以期能够从文本中尽量钩稽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借此深刻理解“士”——即古代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认识士文化的变化轨迹。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着重于共时性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考察士人在抒情言志赋中所展现的真实心态,依据在赋中士人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分为五个部分:一、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二、身不由己的悲哀和求而不得的失落——人生忧患意识;三、自我解嘲与超脱——理性意识;四、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五、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下篇则着重于历时性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到历史的综合观照,把两汉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期到王莽新朝、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试图从历史背景的变迁、士人坚持道统的特质、儒学经学和其他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法制的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并籍此探讨在赋中表现出来的士人价值取向变化及其形成原因。
王敏[6](2001)在《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溯源比较《楚辞》,对汉赋审美情趣、审美追求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同时对其局限与欠缺亦做了探讨。
二、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2)汉代骚体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汉代骚体诗赋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汉代骚体诗赋界说 |
第一节 骚体概念界定 |
一、古今文体论的差异及科学的文体概念 |
二、文体意义上的骚体论和骚体界定遇到的问题 |
三、汉代骚体的界定 |
四、对骚体和楚辞体的思考 |
第二节 汉代骚体诗赋的范围 |
第二章 汉代骚体诗赋主要创作因缘 |
第一节 黄老思想的浸润 |
一、关于黄老思想 |
二、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巨大影响——以政治策略为例 |
(一) 与民休息 |
(二)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三) 奉俭养德 |
(四) 不得已而用兵 |
(五) 余论 |
三、黄老思想在汉人思想中的深刻烙印 |
第二节 知识分子在政治环境下的思想压力 |
一、意识形态压制下的痛苦 |
二、诸王宾客的惧祸心理 |
三、对专制政治的畏惧 |
四、宦官外戚乱政下的不安全感 |
五、结语 |
第三章 汉代骚体诗赋的情感世界 |
第一节 汉代骚体诗赋的情感及抒情目的 |
一、达幽怨 |
(一) 述不平 |
(二) 哀无常 |
(三) 诉情思 |
(四) 代结语:抒情中的述志倾向 |
二、通讽喻 |
三、表称颂 |
四、余论 |
第二节 屈汉骚抒情异同论 |
一、同:骚怨主旋律的传承 |
二、异:汉骚抒情的新趋势 |
(一) 抒情范围的拓宽 |
(二) 情感中心的转移 |
(三) 屈骚精神在汉代的衍传及汉骚抒情气势的弱化 |
第四章 汉代骚体诗赋文体艺术独特性考察 |
第一节 体式 |
一、骚体诗的两种形态 |
(一) 皇家骚体诗的楚歌本色 |
(二) 文人骚体诗的趋整倾向及内因考察 |
二、屈骚体式在汉赋中的流变 |
(一) 《章句》中汉骚体式的拘谨感 |
(二) 《章句》外骚赋中屈骚句式的动态发展轨迹 |
(三) 关于骚散相间体赋的思考 |
第二节 风格(上)——文风与辞藻 |
一、骚体诗:自然、优柔与典雅 |
二、骚体赋:清中有丽 |
(一) 清雅的风格底蕴 |
(二) 丽辞的点缀 |
第三节 风格(下)——美学理想 |
一、两汉美学思想对先秦美学思想的继承 |
(一) 对楚骚美学的继承和突破 |
(二) 道家美学思想的继承 |
(三) 儒家中和论的继承 |
(四) 余论 |
二、两汉骚体诗赋的审美风尚 |
(一) 以悲为美 |
(二) 以自然为美 |
(三) 以理为美 |
(四) 以丽为美(代余论) |
第五章 汉代骚体诗赋在骚体流变史中的地位 |
第一节 汉代骚体诗赋发展轨迹勾勒 |
第二节 汉代骚体诗赋与先秦拟骚的异同 |
第三节 余论:汉骚对后世骚体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一、汉代骚体诗作品目录 |
附录二、汉代骚体赋作品目录 |
附录三、汉代骚散相间体赋作品目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朝鲜赋与中国赋的历史渊源 |
2.1 朝鲜对汉文化的接受 |
2.1.1 汉文化传入朝鲜 |
2.1.2 汉文化对朝鲜社会思想的影响 |
2.2 中国赋对朝鲜赋的影响 |
第三章 许筠的思想及情结 |
3.1 时代背景 |
3.2 思想性格 |
3.3 慕华情结 |
第四章 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 |
4.1 体裁方面的借鉴 |
4.2 题材方面的借鉴 |
4.3 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 |
第五章 许筠赋的创新 |
5.1 内容创新—五行方位学说构建小赋内容 |
5.2 形式创新—叹息式结尾构成作品独特形式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班固辞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班固辞赋考辨及其辞赋观 |
第一节 班固赋作的存佚和真伪 |
第二节 班固的辞赋观 |
第二章 班固辞赋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儒家思想在班固辞赋中的体现 |
第二节 班固辞赋中的道家思想 |
第三章 班固辞赋艺术研究 |
第一节 班固辞赋讽谏艺术 |
第二节 博丽典雅的语言风格 |
第三节 题材和句式特点 |
第四节 《两都赋》的叙事学意义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5)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上篇 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 |
一 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 |
二 求而不得的失落和身不由己的悲哀--人生忧患意识 |
三 现实反思与自我超脱--理性意识 |
四 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 |
五 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
下篇 两汉抒情言志赋的价值取向研究 |
一 西汉前期:建功立业、荣身显名的价值期待 |
二 西汉中后期至王莽新朝:生存的机遇与困境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
三 东汉前期:士人对价值实现的重新定向 |
四 东汉中后期:自主意识的重新觉醒和人性的复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四、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2]汉代骚体诗赋研究[D]. 李慧芳. 浙江大学, 2009(05)
- [3]许筠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创新[D]. 张楠. 延边大学, 2009(S1)
- [4]班固辞赋研究[D]. 孙妮桔子.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5]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D]. 王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6]简论汉赋的意义和局限[J]. 王敏.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