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

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

一、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郭绮雯[1](2021)在《氮磷沉降与凋落物处理对红松林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凋落物的分解与养分释放作为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之一,其N含量,P含量,C:N,C:P,N:P是衡量分解速率快慢及养分释放多少的重要指标。凋落物质量与氮磷沉降量是影响凋落物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小气候因子、降水化学成分和坡位也在凋落物氮磷释放过程中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样地设置与调查,野外模拟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红松天然林和红松人工林为期712 d的观测试验,重点揭示了氮磷沉降、凋落物处理单因素及其两者组合的双因素对凋落物各层(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H层(腐殖质层))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特征的影响,扼要分析了影响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因素,旨在重点阐明模拟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对不同分层(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H层(腐殖质层))的凋落物养分含量变化和释放趋势,厘清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红松林土壤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N、P沉降对凋落物N含量影响不显着,较CK组平均增加了红松人工林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两层的P含量30.7%;较CK组平均增加了红松天然林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两层的P含量31.1%。(2)凋落物处理较原样组平均降低了红松人工林H层(腐殖质层)的N含量8.3%,较原样组平均增加了 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两层的N含量15.6%;凋落物处理较原样组平均增加了红松天然林L层的N含量2.4%;较原样组平均降低了 F层(半分解层)、H层(腐殖质层)两层的N含量0.5%。凋落物处理较原样组平均增加了红松人工林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H层(腐殖质层)三层的P含量9.3%;较原样组平均降低了红松天然林L层(未分解层)、F层(半分解层)、H层(腐殖质层)三层的P含量10.3%。(3)林型不同而导致的“凋落物组成”的差异引起的对养分释放的影响是显着的,其中对于凋落物组成比较单一的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处理均抑制N、P释放。而对于红松天然林却不同,凋落物处理均促进N、P释放。(4)两种林型凋落物N释放时更有利于P的积累。(5)凋落物化学计量与小气候因子及降水化学成分呈显着相关性。凋落物处理、模拟沉降处理、坡位和气温对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产生显着交互作用。凋落物的分解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息息相关。本文对红松天然林和红松人工林不同凋落物层养分释放规律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凋落物质量、氮磷沉降、小气候因子、降水化学成分和坡位)进行了分析,但缺乏对微生物群落与酶活性的研究,未来将对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联动和耦合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舒韦维,陈琳,刘世荣,曾冀,李华,郑路,陈文军[2](2020)在《减雨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格局改变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以南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穿透雨减少50%和不减雨(对照)处理,开展连续观测野外降水控制实验。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减雨处理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以及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凋落叶分解2年后,减雨处理和对照林凋落叶残留率分别为38.09%和38.06%;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元素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而氮元素表现为富集,减雨5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氮的富集,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的残留率与氮浓度和月积温呈显着负相关,与碳/氮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发现,减雨50%并未改变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模式,凋落叶的残留率与氮浓度、碳/氮及月积温密切相关。

武亚婷[3](2020)在《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对维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和生物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对单树种凋落物分解研究较多,但对不同树种组合凋落物叶混合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对于多树种混合分解的调控机理仍不清楚。本论文选取亚热带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青冈、石栎、南酸枣的四个优势树种,凋落物叶按不同树种组合和树种多样性梯度进行混合,包括4组单树种凋落物叶、6组两个树种组合、4组三个树种组合和1组四个树种组合,共计15树种组合。采用分解袋法于2019年1月将不同树种组合的凋落物叶放置到常绿阔叶林相应的树木丛组合中进行原位分解实验,每个月收集1次,其收集12次。由于采用传统方法即人工肉眼识别树种费时费用,特别是到凋落物叶分解后期经大碎解后人工很难鉴别树种,本研究特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来定量分析树种组成比例和碳氮磷含量,旨在探讨凋落物叶混合分解动态变化和混合分解效应、树种多样性对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影响及养分释放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种组合凋落物叶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通过365天分解后,单个树种组合凋落物叶质量残留率为47.93%-64.33%,利用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对不同树种组合和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凋落物叶的质量残留率进行拟合,模型与质量残留率拟合程度良好(R2>0.9148,P<0.01),由K值可以看出石栎分解最快(K=0.625),南酸枣分解最慢(K=0.411)。两个树种组合凋落物叶质量残留率为54.3%-63.9%,两个树种组合中马尾松-南酸枣组合分解最快(K=0.567)。马尾松-青冈组合分解最慢(K=0.430)。三个树种组合凋落物叶质量残留率为55.7%-63.73%,其中中马尾松-南酸枣-青冈组合分解最快(K=0.530),马尾松-青冈-石栎分解最慢(K=0.434)。经过365天的分解马尾松-南酸枣-青冈-石栎组合的质量残留率下降为63.02%。分解系数(K值)为0.465。随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增加,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凋落物叶质量残留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两个树种组合下降最快,马尾松-南酸枣-青冈-石栎组合质量残留率下降最慢。随着树种多样性梯度增加,其凋落物叶的分解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用OPUS软件建立模型,选出四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叶质量百分比以及碳氮磷含量光谱预测的最优模型。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在98.26-98.38之间,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高,表明四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叶质量百分比以及碳氮磷含量适用于NIRs技术来测定。通过四个优势树种在不同组合中质量比预测值与四种优势树种在不同组合中的各质量比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显示4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叶质量比预测值与实际值以及不同树种组合中碳氮磷含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均较高(R2>0.83)。因此,四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叶红外光谱预测模型适用于本实验的凋落物分解研究。(3)凋落物混合分解对不同的单树种叶凋落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酸枣、青冈和石栎不同模式的添加都促进了马尾松的分解速率。其中南酸枣和青冈混合添加对于马尾松分解的促进作用最强。在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都分别促进了马尾松、南酸枣和石栎的分解速率。而且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增加,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对马尾松促进作用越强。四个树种多样性组合分别对南酸枣和石栎分解速率促进作用最强。两个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和三个树种多样性梯度都促进了青冈的分解速率。四个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抑制了青冈的分解速率。(4)随着凋落物的分解,4种树种凋落物叶碳(C)含量以及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碳(C)含量均表现为直接释放的模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通过12个月的分解,4种优势树种C含量下降为37.21%-43.73%,随着凋落物叶的分解,4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叶氮含量以及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氮(N)含量基本上均表现为富集的模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随着凋落物叶的分解,4个优势树种凋落物叶磷(P)含量以及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磷(P)含量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除了四个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抑制了青冈的分解速率外,在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混合分解都分别促进了马尾松、南酸枣和石栎的分解速率。而且不同树种组合对单树种凋落物叶的促进作用不同,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混合分解研究对深入理解树种多样性与森林物质循环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旋[4](2020)在《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大量需求和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密度调控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马尾松是中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其优良家系林分生长特性优、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营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500株/hm2和6000株/hm2)连续13a跟踪调查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同时采集凋落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直径分布、干形特征、自然稀疏、经济效益、森林成熟、地力养分及水源涵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模式,旨在为其定向培育技术和可持续经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其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具有优良的速生特性和高产特性。各函数及生长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和描述生长因子与林龄的依赖关系。其中幂函数对树高生长的拟合精度最高;指数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胸径生长;Logistic生长方程、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单株材积的拟合适用性较强;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对林分蓄积量演变特征的拟合优度稍高。(2)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高径比、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随造林密度减小和林龄增加而降低;合理密植能一定程度降低树干的尖削度。马尾松树干形状为孔兹干曲线式中的抛物线体。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干形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状况契合度较高。(3)连年自然稀疏强度和连年枯损量测定结果表明:较高强度的自然稀疏主要集中在林分郁闭后的3-5年。总自然稀疏强度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高的林分自然稀疏时间较早、强度较大。Reineke’s和Yoda’s自然稀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最大密度线斜率随造林密度增大分别逐渐偏离-2和逐渐趋近-3/2;2个模型均较好地反映了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在中龄期随造林密度增大自然稀疏加重的情况。(4)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拟合效果为:Gamma分布=Beta分布﹥Lognormal分布﹥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平顶峰;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随林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则逐渐增加且在17a后大于高密度林分。造林密度越小,林分直径分化程度越低,直径分布越集中,直径结构的数量分布率所在径阶越高,大、中径级林木数量越多。(5)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总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木材产值和净现值均表现为:4500株/hm2﹥6000株/hm2﹥2500株/hm2﹥3300株/hm2,其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2a、11a、13a、12a。小径材的工艺成熟龄在14-17a之间,且随造林密度增大而推迟;贴现率为6%-12%时,2500株/hm2和3300株/hm2林分净现值经济成熟龄在12-16a之间,4500株/hm2和6000株/hm2林分在12-19a之间,净现值经济成熟龄随贴现率增大而提前。综上认为,造林密度低的林分经济收获期为16a,造林密度高的林分为14a。(6)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凋落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较强。造林密度对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理化指标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一致,但各指标的总量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表明:3300株/hm2林分的凋落物理化特性评价最高;6000株/hm2林分的林地生产力维续较好;4500株/hm2林分的生长特性评价较高。4500株/hm2林分稳定性强、可持续水平最高、林分结构平衡、土壤孔隙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缓解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适宜长周期的培育经营。(7)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的林分投入成本高、木材产量低,3300株/hm2林分材种结构不佳,这在生产上不宜采用。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和小径材宜采用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2972株/hm2和1912株/hm2,采伐年龄分别为14a和17a;培育中、大径材均可采用2500株/hm2或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982株/hm2和1297株/hm2,中、大径材的轮伐期分别为24a和30a。

孙旭东[5](2020)在《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林分密度是森林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调控着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规律还不清楚,因此,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杂种落叶松(Larixolgensis×L.kaempferi,落叶松)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以不同密度的19年生水曲柳人工林和1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以及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和根系的碳输入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导致的碳输出变化。同时,通过对不同密度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添加硝酸铵和纤维素进行室内培养实验,深入分析了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各土层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重组分有机碳储量在二林分各土层中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轻组分有机碳储量在水曲柳人工林表层土壤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底层土壤不随林分密度变化而改变;而在落叶松人工林则表现为在表层土壤不随林分密度变化而改变,在底层土壤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主要由重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导致,其增加量分别在土壤表层、中间层和底层占各层次总碳储量的变化的76.64%-99.83%、91.53%-125.98%以及94.11%-98.20%,而轻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各层次占比较小。(2)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不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变化,而凋落物年产量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大。水曲柳的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落叶松凋落物,水曲柳凋落物年质量损失和年碳损失约为70%,而落叶松凋落物则约为30%。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水曲柳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的碳输入显着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增加幅度较小。在地下部分,水曲柳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不同密度林分没有明显差异;落叶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所以,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来自根系的碳输入显着增加而在水曲柳人工林增加幅度较小。因此,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碳输入均增加,其中在水曲柳人工林主要由凋落物碳输入增加导致,而在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由根系碳输入增加导致。(3)水曲柳人工林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在二林分中,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不显着,而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湿度和温度在不同密度林分间均无显着差异。同时,由于土壤的自养呼吸在水曲柳人工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变化较小,在落叶松人工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因而水曲柳人工林的土壤的异养呼吸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异养呼吸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碳库的碳输出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碳输出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4)在室内培养试验中,各土层添加的纤维素分解量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各土层土壤来源的CO2累积释放速率在对照处理以及添加纤维素处理中均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的激发效应强度没有发生显着改变,中间层和底层土壤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硝酸铵的添加对各土层参与碳、氮和磷循环胞外酶的活性影响不大。而纤维素的添加在表层土壤刺激了参与碳、氮和磷循环胞外酶的活性,在底层土壤影响不大,而且纤维素对表层土壤参与碳循环胞外酶的刺激作用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因此,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影响可能是由于高密度林分土壤的为生物活性受到更强烈的抑制。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植物可能会向土壤中输入更多的微生物抑制物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高密度林分的土壤碳输出,同时也让输入的有机碳更多的保留在土壤中而不是被微生物消耗,进而导致土壤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

潘嘉雯[6](2019)在《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循环规律》文中认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亚热带特有的速生造林树种,适应性强且分布广泛。本研究在鼎湖山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黧蒴(Castanopsis fissa)针阔叶混交林内开展,通过对比两种林型0-60 cm土壤养分含量、群落结构及地被层凋落物的差异,分析土壤养分、林分因子与地被层凋落物的关系;通过布设不同比例(马尾松与黧蒴凋落叶质量比为1:0、1:1、3:2和7:3)凋落物分解袋,在野外条件下进行为期1年的凋落叶分解试验,分析其分解速率变化及养分释放特征。本研究结果如下:(1)林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硫酸根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全磷、交换性K+、Ca2+和Mg2+有极显着影响(P<0.01)。马尾松-黧蒴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含量和交换性H+含量以外)均高于马尾松纯林。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且主要聚集在0-20 cm土层中;土壤交换性K+、交换性Ca2+、交换性酸(H+和Al3+)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而土壤硫酸根含量基本上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2)纯林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显着高于混交林(P<0.05),乔木层生物量高于混交林但不显着(P>0.05),平均密度和郁闭度显着小于混交林(P<0.05)。两种林型群落内各层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混交林地表3个凋落物层现存量(26.96-31.57 t·hm-2)均显着大于纯林(20.44-26.63 t·hm-2)(P<0.05)。相同林型不同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差异极显着(P<0.01)。林分因子与凋落物现存量的RDA分析表明,凋落物总现存量、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现存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林分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纯林和混交林地被层凋落物全磷和全钙含量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而有机碳、全氮、全钾和全镁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纯林凋落物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钙和全镁含量高于混交林,分别增加了4.67%、2.45%、12.89%、27.08%和20.28%。同一林型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有机碳、全钙和全镁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腐殖质层。土壤养分与地被层凋落物质量的RDA分析表明,在0-10 cm土层中,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腐殖质层C/N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有极显着负相关(P<0.05)。(5)林型对凋落叶质量损失率有显着影响(P<0.05),经过360 d的自然分解,各比例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均表现为混交林>纯林。在混交林中,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为:1:1>7:3>1:0。在纯林中,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为:3:2>7:3>1:1>1:0,且比例为3:2、7:3和1:1中的针叶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均显着高于1:0的单一针叶凋落物(P<0.05)。(6)两种林型各比例凋落叶的分解过程中,凋落叶有机碳、全磷、全钾和全镁表现为释放模式;全氮表现为富集-释放或持续释放模式;全钙释放模式为富集-释放或持续释放。分解360 d后,混交林中各比例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钙和全镁释放速度比纯林快。不同比例凋落叶养分释放率与质量损失率的相关分析表明,各比例凋落叶有机碳、全氮、全钙和全镁释放率与质量损失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除凋落叶比例7:3外,各比例凋落叶质量损失率还与全磷释放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马尾松作为我国人工林的主要树种,资源丰富但森林质量不高,如何恢复马尾松人工林成为重要问题。研究不同比例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混合凋落叶的相互作用机制及马尾松人工林的养分循环。研究结果为营造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林和维持马尾松林地长期生产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李怡然[7](2019)在《凋落叶输入对太子山典型人工林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凋落叶输入可能影响人工林土壤的生物及生化特性,从而对人工林系统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了解不同类型凋落叶分解特点及其输入对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差异是建立林分健康经营方式的基础。因此,本实验以太子山马尾松纯林(Pinus massoniana)、红果冬青纯林(Iiex purpueaHassk)、麻栎纯林(Quercus acutissima)、马尾松与红果冬青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Iiex purpueaHassk)、马尾松与麻栎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acutissima)5种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凋落叶分解实验,结合各类型林地地表凋落物组成特征及控制新鲜凋落叶输入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内凋落叶的输入、分解特征以及林地土壤生物及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以期揭示5种林地凋落叶输入及其分解过程对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一年的凋落叶收集,马尾松凋落叶年输入量为4238.5±73.8(kg/ha),红果冬青凋落叶年输入量为1702.5±40.05(kg/ha),麻栎凋落叶年输入量为4607.9±252.6(kg/ha),马尾松+红果冬青凋落叶输入量为5666.4±248.9(kg/ha),马尾松+麻栎凋落叶输入量为3973.2±166.4(kg/ha)。凋落叶年输入量依次为马尾松+红果冬青>麻栎>马尾松>马尾松+麻栎>红果冬青。(2)经过一年的分解,5种处理凋落叶质量损失率表现为红果冬青>麻栎>马尾松+红果冬青>马尾松+麻栎>马尾松。经Olson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得到马尾松95%分解时间和半分解时间分别为11.06年和2.59年;红果冬青95%分解时间和半分解时间分别为5.78年和1.27年;麻栎95%分解时间和半分解时间分别为7.93年和1.77年;马尾松+红果冬青95%分解时间和半分解时间分别为8.23年和1.86年,马尾松+麻栎95%分解时间和半分解时间分别为10.90年和2.44年。马尾松+红果冬青混交促进了凋落叶的分解,马尾松+麻栎混交对凋落叶分解速率无显着影响。(3)分解过程中,5种处理凋落叶碳浓度、钾浓度逐渐降低,氮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凋落叶碳元素、钾元素呈净释放状态,除红果冬青外其他四种处理凋落叶氮元素先富集后释放状;凋落叶C/N值先降低后上升,C/P值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N/P值在分解过程中无显着变化规律。与预测值相比,马尾松+红果冬青混交促进了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以及碳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的释放;马尾松+麻栎混交分解初期对凋落叶分解速率无显着影响,分解后期对麻栎的分解速率产生了微弱的抑制作用。(4)相对于凋落叶去除土壤而言,凋落叶输入土壤的pH、有机碳、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等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着差异;土壤脲酶(红果冬青纯林除外)、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相对较高,磷酸酶活性相对较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着;土壤C/N、C/P、N/P受凋落叶输入的影响规律不显着;土壤MBC含量、MBN含量显着增加(除红果冬青纯林外),土壤MBC/MBN对凋落叶输入没有一定响应机制;凋落叶输入土壤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从植菌根真菌含量相对较高,而真核生物和放线菌含量相对较低。(5)马尾松纯林中土壤全磷、全钾、蔗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红果冬青纯林中土壤pH、纤维素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MBN含量,麻栎纯林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碱解氮、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脲酶,马尾松+红果冬青混交林中土壤pH、有机碳、全氮、碱解氮、纤维素酶、MNC含量,马尾松+麻栎混交中土壤全钾、碱解氮、速效钾、纤维素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MBC含量皆与凋落叶碳、氮、磷、钾养分输入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本试验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生物生化特性与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浓度相关性受林地种类影响较大,差异明显。由此看来,凋落叶的输入能有效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生物生化特性与凋落叶养分输入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凋落叶与土壤生物生化特性是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此外本试验选取的5种林地初始地力、凋落物现存量差异较大,这些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林地养分循环状况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相关问题及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徐定兰[8](2019)在《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必须重视的内容。建立大型森林样地进行定位监测是揭示凋落物在物质储存和养分循环中功能与作用的有效方式。2017-2018年以江西官山12 hm2森林大样地为平台,分别开展凋落物产量动态监测、不同林层高度储量调查(2017年7月),同时进行凋落叶在不同林层高度分解及不同物候物种凋落叶的混合分解试验。结果如下:(1)整个样地凋落物产量为5703.30 kg·hm-2·a-1,凋落动态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11-12月,占总量的19.97%,次峰在3-4月(5.73%)。三个优势物种凋落节律差异较大,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凋落叶为单峰型,集中凋落期为11-12月,甜槠(Castanopsis eyrei)凋落叶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凋落量(11-12月、3-4月)相差不大。(2)地面凋落物储量为4098.13 kg·hm-2,空中凋落物(高度为0.3-5.0 m)储量为99.62 kg·hm-2,空中储量占总量的2.43%,且林分类型、郁闭度对空中凋落物储量影响较大。(3)样地中三种林分凋落物产量高低为:杉木林(6518.11 kg·hm-2·a-1)>阔叶林(5745.34 kg·hm-2·a-1)>毛竹林(4476.75 kg·hm-2·a-1);凋落物储量为:杉木林(4791.37 kg·hm-2)>毛竹林(4297.17 kg·hm-2)>阔叶林(3762.27 kg·hm-2)。(4)凋落叶在空中(H5、H0.5)分解速率比地面(H0)慢,而不同物种分解规律不同。分解初期杉木、甜槠凋落叶空中和地面分解速率差异不大,但中后期空中分解速率均慢于地面,且至55周杉木、甜槠凋落叶空中分解质量残留率(79.61%、67.30%)显着高于地面(70.09%、52.40%);分解初期拟赤杨凋落叶在H5分解速率显着慢于H0.5和H0,但分解后期差异不大。(5)混合分解时,不同分解程度甜槠(未分解甜槠UCEE、半分解甜槠SCEE)凋落叶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释放影响较大。分解至45周,AFT+UCEE混合分解的拟赤杨质量残留率(70.36%)显着高于AFT+SCEE(55.64%),同时,AFT+UCEE混合分解的拟赤杨C、N、P残留率(51.84%、89.57%、83.85%)均高于AFT+SCEE(38.33%、77.91%、73.65%)。SAFT+CEE与CEE混合分解的在初期分解速率、养分释放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官山森林大样地林分类型对产量、储量影响较大,且空中凋落物也是凋落物的存储形式之一,但空中分解减缓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常绿树种甜槠凋落叶对落叶树种拟赤杨凋落叶的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不同分解程度凋落叶对混合分解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本文为凋落物量及分解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深入认识和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元素流动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本区域森林长期监测奠定了基础。

张秀兰[9](2019)在《氮磷添加对杉木凋落叶质量的影响及其分解过程》文中认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造林树种,地力衰退和养分归还慢是限制杉木人工林持续生产力维持的重要因素,而凋落物分解释养是杉木林养分归还土壤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林集约经营模式下,施肥(N、P添加)成为改善林地养分供应和维持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施肥会同时改变凋落物分解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影响分解过程。目前,由N、P添加引起的凋落物质量变化导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的改变研究较少,相关微生物调控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对象,2011年起在江西泰和布设N、P添加样地,具体为CK(对照)、N1(50 kg N·hm-2·a-1)、N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1P和N2P,其中N添加处理施用NH4NO3,P添加处理施用NaH2PO4。于N、P添加处理5年后,收集样地杉木凋落叶,分析N、P添加对凋落叶质量的影响,并将所有凋落叶放入CK样地进行2年分解试验,分析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质量衰减,N和P释放规律,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并结合微生物类群改变,探究N、P添加引起的凋落叶质量改变对其分解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1)N、P添加显着影响凋落叶N、P含量,但对C含量无显着影响。N、P添加处理显着提高凋落叶N含量,且在N、P同时添加后N含量增加更显着。P添加提高凋落叶P含量,但P含量不受N添加的影响,P、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P含量比CK高75.8%、84.8%和103.0%。N添加显着降低C/N,而P添加处理显着降低C/P和N/P。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不受N、P添加的影响,但半纤维素在P添加后显着降低。(2)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在分解0180 d下降较慢,180360 d快速下降,360720 d下降速度减缓。分解360 d和720 d时,质量残留率分别下降39.4%和50.2%。分解360 d,N2P处理后凋落叶质量残留率下降14.8%;分解720 d,N2、P、N1P和N2P处理与CK差异显着,且分别下降10.6%、12.4%、11.8%和22.3%。(3)凋落叶N释放过程在不同N、P添加处理后表现不同。凋落叶N在CK、P、N1和N1P处理后在90 d表现出短暂富集,之后释放。而N2和N2P处理后凋落叶N在整个分解期表现为释放过程。分解720 d,与CK相比,N1、N2、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N残留率分别增加11.2%、16.0%、10.7%和11.3%。凋落叶P在分解过程中有明显的富集过程,且持续到分解180 d。凋落叶P平均残留率在分解180 d为138.1%,而分解720 d为55.7%。整体上N、P添加处理后凋落叶P均表现为富集-释放过程,但非P添加处理(CK、N1和N2)在180 d表现出更强的富集作用,而有P添加处理(P、N1P和N2P)富集作用较弱。分解720 d,P、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P残留率显着低于CK。(4)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残留率随分解进行呈下降趋势。分解720 d,P、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木质素残留率显着低于CK。分解360 d,凋落叶纤维素残留率在P、N1P和N2P处理后显着低于CK,但分解540 d和720 d,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5)分解360 d和720 d,N、P添加对凋落叶总PLFAs含量均有显着影响,且360 d时PLFAs含量显着高于720 d。分解360 d,P和N1P处理后显着提高凋落叶总PLFAs含量,分解720 d,P、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总PLFAs含量显着提高。分解360 d,真菌生物量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而在分解720 d时N1、P、N1P和N2P处理后显着增加。分解360 d,P、N1P和N2P处理后凋落叶细菌生物量显着提高,分解720 d,N1P和N2P处理后细菌生物量显着提高。同时,真菌/细菌在分解360 d和720 d分别为0.48和0.16;且分解720 d,N1P和N2P处理后真菌/细菌显着增加。综上所述,N、P添加显着改变杉木凋落叶基质质量,其主要表现为增加凋落叶养分含量,降低C/N、C/P和木质素/N,但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不受影响。凋落叶基质质量的改变显着影响其分解速率和N、P养分释放,凋落叶分解主要受P添加调控,P添加处理后凋落叶分解加快,P元素释放速率加快。同时,凋落叶基质质量的改变会在分解过程中通过改变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影响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解。可见,N、P添加对森林凋落物基质质量的改变从长期来看会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覃宇[10](2019)在《马尾松与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分解特征》文中提出马尾松人工林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人工林类型,不仅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尾松人工林的连续种植有可能会引起人工纯林立地土壤肥力的衰退,生产力持续降低以及不可持续经营等诸多问题。通过把马尾松人工林改造为具有高效自肥效应的混交林是马尾松人工林转化为近自然林的重要途径。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主要方式,凋落物包括植物调落的枝干、叶片和果实等,其中叶片是凋落物的主体部分。凋落叶分解的过程中包括了非水溶性化合物被生物途径分解和水溶性化合物被物理淋溶流失两个方面。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模式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提高凋落叶的质量,通过凋落叶的养分归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同时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的生态生理作用。然而,目前有关与马尾松混交的阔叶树种选择存在较大差异,且能达到较好养分归还效果的针阔混交比例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把马尾松、香樟、檫木和香椿的凋落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3种乡土阔叶树种与马尾松的混合凋落叶及纯马尾松的凋落叶降解过程中缩合单宁、总酚、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动态特征。实验设置马尾松+香椿、马尾松+檫木、马尾松+香樟、马尾松+檫木+香椿、马尾松+檫木+香樟、马尾松+香樟+香椿以及马尾松+檫木+香樟+香椿7中混合处理,马尾松凋落叶占比划分为60%、70%、80%三个梯度。根据季节动态分别于凋落袋放置后的1、3、6、9、12、15、18、21和24个月取回样品。结果表明:(1)经历720d的分解期后,纯马尾松凋落叶中含有的缩合单宁浓度最大为0.025g/kg,马尾松+香椿6:4组合的缩合单宁浓度最低达到0.009g/kg。纯马尾松凋落叶的缩合单宁降解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合的混合凋落叶,为99.91%。马尾松+香樟组合中的缩合单宁降解率要显着高于其他的处理组合,在此之中马尾松+香樟6:4的降解率最高达到了99.98%。所有组合的缩合单宁浓度在分解的前30d快速降低。(2)马尾松+檫木+香樟8:1:1组合的总酚浓度最高为3.66g/kg。马尾松+香樟+香椿6:1:3组合的总酚浓度最低达到2.11g/kg。纯马尾松凋落叶的总酚降解率也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合的混合凋落叶,为79.54%。马尾松+香樟组合的总酚降解率显着高于其他组合,其中马尾松+香樟6:4最高达到88.91%。分解的前30d所有组合的总酚浓度快速降低,然后超过30d后,总酚浓度下降速度逐渐放缓。马尾松+檫木+香椿和马尾松+檫木+香樟混合凋落叶的处理组合中的总酚降解率表现为先快速上升之再后下降最后又快速上升的趋势。(3)马尾松+香樟+香椿7:2:1组合的混合凋落叶木质素浓度显着低于其他组合的混合凋落叶,为201.98g/kg。而纯马尾松凋落叶中含有的木质素浓度最大为286.31g/kg。纯马尾松凋落叶的木质素的降解率相较于其他处理组合的混合凋落叶是最低的,降解率为40.38%。马尾松+香樟+香椿组合的木质素降解率显着高于其他组合,其中马尾松+香樟+香椿6:3:1最高达到47.91%。除了纯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檫木+香樟8:1:1组合的混合凋落叶之中的木质素降解率是所有混合处理中最低的组合,降解率为42.91%。所有组合的混合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表现为先快速下降为负值然后在180d-270d期间缓慢上升,最终降解率在270d处上升为正值。(4)马尾松+香樟+香椿6:1:3组合的纤维素浓度显着低于其他组合,为10.06g/kg,其次为马尾松+香樟6:4组合达到20.19g/kg。马尾松+檫木+香樟组合混合凋落叶中含有的纤维素浓度最大为53.49g/kg。马尾松+香樟+香椿6:1:3组合纤维素降解率最高,达到82.3%。纤维素降解率最小的是马尾松+檫木组合的混合凋落叶,降解率为71.13%。除马尾松+檫木+香樟所有组合外,其他组合的纤维素降解率均在分解的前30d下降达到负值,直到分解到90d时纤维素的降解率才为正值。三树种组合的纤维素降解率在450d-540d期间有明显的下降,之后又快速升高。(5)氮元素显着影响了混合凋落叶中缩合单宁、总酚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其表现为正效应。碳和磷元素的初始含量并未对缩合单宁、总酚和纤维素的降解率造成显着影响。回归分析发现,仅有C/N比值与混合凋落叶缩合单宁、总酚和纤维素降解率关系显着,表现为负效应。氮和磷元素的初始浓度并未对木质素降解率造成显着影响。碳元素的初始含量显着影响了混合凋落叶之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其影响表现为负效应。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的比值和木质素降解率均无显着关系。综上所述:混合凋落叶中的缩合单宁和总酚在分解前期快速降解,最终在分解末期表现出恒定的趋势。在降解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和木质素的降解特征一样,降解率先出现下降之后持续上升。缩合单宁、总酚、木质素以及纤维素的降解率都与树种组合显着相关,总酚和纤维素的降解率还与凋落叶的混合比例显着相关,且除缩合单宁外,其余三种难降解物质都与树种组合和混合比例的交互作用显着相关。混合凋落叶中含有的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相应组合的混合凋落叶中初始基质质量有着显着的关系。为使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具有自肥效应,达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在构建马尾松混交林时,树种选择上香樟和香椿要优于檫木;比例上以马尾松凋落叶占混合凋落叶60%的情况最佳,最有利于混合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分解。本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转化选择出利于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凋落叶混合比例,为混交林营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实际种植比例还需要结合混交树种的年凋落量来计算得出。

二、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氮磷沉降与凋落物处理对红松林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磷湿沉降的研究现状
        1.2.2 凋落物处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2.3 氮磷湿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2.4 凋落物养分释放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与调查
        2.2.1 样地的选择
        2.2.2 样地的调查
    2.3 样方设置和凋落物处理试验
        2.3.1 样方设置和凋落物处理
        2.3.2 凋落物成分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4 模拟氮磷沉降试验
    2.5 小气候因子的测定
    2.6 降水化学成分的测定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氮磷沉降对凋落物各层全氮全磷变化特征的影响
    3.1 氮磷沉降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3.2 氮磷沉降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3.3 氮磷沉降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3.4 氮磷沉降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3.5 讨论和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凋落物处理对凋落物各层全氮全磷变化特征的影响
    4.1 凋落物处理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4.2 凋落物处理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4.3 凋落物处理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4.4 凋落物处理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4.5 讨论和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氮磷沉降与凋落物处理双因素对凋落各层全氮全磷变化特征的影响
    5.1 双因素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5.2 双因素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氮含量变化特征
    5.3 双因素下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5.4 双因素下红松天然林凋落物各层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5.5 讨论和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影响凋落物养分释放因素的分析
    6.1 两种林型降水量及气温的变化特征
    6.2 两种林型降水全氮、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6.3 凋落物化学计量与小气候因子及降水化学成分的RDA分析
    6.4 影响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6.5 讨论和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7 绪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减雨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雨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2.2 减雨处理对马尾松凋落叶残留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2.3 减雨处理对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减雨处理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3.2 减雨处理对凋落叶养分释放的影响
    3.3 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4 结论

(3)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树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2.2 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
        1.2.3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
        1.2.4 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研究
        1.2.5 凋落物分解的养分释放模式
        1.2.6 凋落物分解的模型
        1.2.7 近红外光谱法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凋落物样品采集与实验布置
        2.2.3 分解袋采集与处理
        2.2.4 凋落物量测定和计算
        2.2.5 四个树种凋落物养分含量的测定和计算
        2.2.6 凋落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凋落物混合分解总质量残留率动态
        3.1.1 不同树种组合凋落物分解质量残留率变化
        3.1.2 不同树种多样性组合凋落物分解质量残留率变化
        3.1.3 不同树种组合凋落物混合分解速率模型
        3.1.4 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分解速率模型
        3.1.5 凋落物混合分解预测与实测对比
        3.1.6 小结
    3.2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2.1 凋落物叶质量百分比例光谱预测模型
        3.2.2 凋落物叶碳氮磷含量光谱预测模型
        3.2.3 凋落物叶质量百分比例光谱模型验证
        3.2.4 凋落物叶碳氮磷含量光谱预测模型验证
        3.2.5 小结
    3.3 凋落物混合分解单树种分解速率比较
        3.3.1 不同树种组合凋落物混合分解单树种分解速率比较
        3.3.2 不同树种多样性梯度凋落物混合分解单树种分解速率比较
        3.3.3 小结
    3.4 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
        3.4.1 凋落物叶初始化学组成
        3.4.2 四个优势树种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3.4.3 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3.4.4 四个优势树种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4.5 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4.6 四个优势树种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3.4.7 不同树种多样性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P含量的动态变化
        3.4.8 小结
4 讨论
    4.1 凋落物混合分解总质量残留率动态
    4.2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 凋落物混合分解单树种分解速率比较
    4.4 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
5 结论
    5.1 凋落物混合分解总质量残留率动态
    5.2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 凋落物混合分解单树种分解速率比较
    5.4 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
6 创新点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和论文发表
致谢

(4)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马尾松资源现状
    1.3 人工林经营与研究概况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3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4 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水源涵养研究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调查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凋落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5 凋落物理化特性测定
    2.4 计算方法
        2.4.1 林分生长指标
        2.4.2 树木干形指标
        2.4.3 直径结构分布
        2.4.4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2.4.5 土壤物理性质
    2.5 分析方法
        2.5.1 方差分析
        2.5.2 回归分析
        2.5.3 相关性分析
        2.5.4 主成分分析
        2.5.5 典型相关分析
        2.5.6 灰色关联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生长特性及预测模型
        3.1.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树高生长规律
        3.1.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生长规律
        3.1.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3.1.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
    3.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干形特征及预测模型
        3.2.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演变特征
        3.2.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回归分析
    3.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自然稀疏及预测模型
        3.3.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特征
        3.3.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模型预测
    3.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预测
        3.4.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特征
        3.4.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概率密度分布
    3.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森林成熟研究
        3.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材种出材量
        3.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数量成熟
        3.5.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工艺成熟
        3.5.4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经济成熟
        3.5.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成熟龄综合评估
    3.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凋落物理化特性
        3.6.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分布特征
        3.6.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水源涵养
        3.6.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养分特征
        3.6.4 凋落物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3.7.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3.7.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3.7.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8 马尾松生长特性与地力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3.9 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3.9.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9.2 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3.9.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9.4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与分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特性
    4.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规律
    4.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水源涵养
    4.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养分特征
    4.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4.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碳输入和碳输出的影响因素
        1.1.1 土壤碳输入的影响因素
        1.1.2 土壤碳输出的影响因素
    1.2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1.2.1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
        1.2.2 影响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因素
        1.2.3 土壤中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1.3.1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输入的影响
        1.3.2 林分密度对土壤碳输出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研究林分概况与样地设置
        2.2.1 研究林分概况
        2.2.2 样地设置和样品采集
3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碳储量估算
        3.1.2 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
        3.1.3 微生物量碳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碳储量变化
        3.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3.2.3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
        3.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浓度
        3.2.5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机碳指标的PCA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输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凋落物的年产量估算
        4.1.2 凋落物分解试验
        4.1.3 细根生物量测定
        4.1.4 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测定
        4.1.5 土壤中有效氮浓度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年产量、分解速率及年分解量
        4.2.2 不同密度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有效氮浓度
        4.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细根总的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
        4.2.5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
        4.2.6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根长密度
        4.2.7 不同密度林分各土层中的细根根表面积密度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密度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输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壤呼吸的测定
        5.1.2 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密度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
        5.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湿度和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5.2.3 土壤碳输出指标与输入指标的PCA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培养试验设置
        6.1.2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6.1.3 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6.1.4 被标记的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
        6.1.5 ~(14)C-CO_2的测定及激发效应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密度林分预培养土壤基本性质
        6.2.2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培养过程中CO_2的释放及激发效应
        6.2.3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指标与土壤基本性质的PCA分析
        6.2.4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胞外酶活性
        6.2.5 土壤中胞外酶活性与土壤基本性质的PCA分析
        6.2.6 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培养结束后~(14)C的分配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循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凋落物量
        1.2.2 凋落物分解动态
        1.2.3 凋落物分解影响因素
        1.2.4 凋落物分解混合效应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凋落叶的收集与处理
        2.2.3 凋落叶分解
        2.2.4 土壤釆样
        2.2.5 林分植被调查
    2.3 样品测定
        2.3.1 凋落叶样品
        2.3.2 土壤样品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1 凋落叶分解
        2.4.2 生物量模型
        2.4.3 物种多样性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林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
        3.1.1 土壤养分特征
        3.1.2 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
    3.2 两种林型群落物种多样性
        3.2.1 两种林型群落结构特征
        3.2.2 两种林型物种多样性
    3.3 两种林型地被层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特征
        3.3.1 凋落物现存量分布特征
        3.3.2 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
        3.3.3 地被层凋落物养分贮量
        3.3.4 凋落物现存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3.3.5 土壤养分与地被层凋落物质量的关系
    3.4 马尾松黧蒴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动态特征
        3.4.1 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质量损失动态变化
        3.4.2 不同比例凋落叶分解速率模型
    3.5 马尾松黧蒴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养分浓度动态变化
        3.5.1 不同比例凋落叶初始养分含量
        3.5.2 不同比例凋落叶养分浓度动态变化
        3.5.3 不同比例凋落叶养分浓度方差分析
        3.5.4 凋落叶初始养分含量与质量损失率的相关性
    3.6 马尾松黧蒴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养分释放特征
        3.6.1 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过养分释放率动态
        3.6.2 不同比例凋落叶养分释放率与质量损失率的相关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两种林型的土壤养分特征
        4.1.2 两种林型的群落物种多样性
        4.1.3 两种林型地被层凋落物现存量
        4.1.4 两种林型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
        4.1.5 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特性
        4.1.6 不同比例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的养分释放规律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凋落叶输入对太子山典型人工林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生化特性的作用
        1.2.2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1.2.3 凋落物输入方式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选择与样品布置
    2.3 技术路线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 样品测量与分析
        2.5.1 样品测量
        2.5.2 计算与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凋落叶输入及分解特征
        3.1.1 凋落叶输入量
        3.1.2 凋落叶分解过程平均温度
        3.1.3 凋落叶分解过程质量变化
        3.1.4 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的变化
        3.1.5 分解过程凋落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3.2 混交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3.2.1 混交对凋落叶质量残留率的影响
        3.2.2 混交对凋落叶元素的影响
    3.3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3.3.1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3.3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4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相关性分析
        3.4.1 马尾松林地土壤生化特性与凋落叶输入相关性
        3.4.2 红果冬青林地土壤生化特性与凋落叶输入相关性
        3.4.3 麻栎林地土壤生化特性与凋落叶输入相关性
        3.4.4 马尾松+红果冬青林地土壤生物生化特性与凋落叶输入相关性
        3.4.5 马尾松+麻栎林地土壤生物生化特性与凋落叶输入相关性
4.讨论
    4.1 凋落叶分解特征
    4.2 凋落叶输入对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土壤生物生化特性对不同林地类型凋落叶输入的响应差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亚热带森林现状
        1.1.1 亚热带森林的变化
        1.1.2 大样地定位监测研究
    1.2 森林凋落物研究
        1.2.1 凋落物产量
        1.2.2 凋落物储量
        1.2.3 凋落物分解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凋落物产量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概况
        2.1.2 产量监测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凋落物产量及组成
        2.2.2 凋落物产量动态
        2.2.3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产量动态
        2.2.4 地形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凋落物产量动态
        2.3.2 凋落量影响因子
第3章 凋落物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养分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元素分析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凋落物储量空间分布
        3.2.2 凋落物养分含量分布
        3.2.3 凋落物储量影响因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凋落物储量及养分分布
        3.3.3 凋落物储量影响因子
第4章 凋落叶在垂直空间分解的位置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野外试验
        4.1.2 室内分析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凋落物初始化学特征
        4.2.2 不同林层凋落叶分解质量衰减动态
        4.2.3 不同林层高度凋落叶分解养分动态
        4.2.4 不同林层高度凋落叶分解模型及参数
    4.3 讨论与小结
        4.3.1 不同林层高度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4.3.2 不同林层高度对凋落叶养分释放的影响
        4.3.3 不同物种凋落叶分解对林层高度的响应
第5章 落叶常绿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动态
    5.1 材料与方法
        5.1.1野外实验
        5.1.2 室内分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凋落物初始化学特征
        5.2.2 混合分解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5.2.3 不同混合处理凋落叶分解动态比较
        5.2.4 混合分解对甜槠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甜槠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5.3.2 甜槠对拟赤杨凋落叶分解养分动态的影响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氮磷添加对杉木凋落叶质量的影响及其分解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杉木及其存在的问题
    1.2 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重要性
        1.2.1 凋落物分解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1.2.2 凋落物分解过程和重要作用
        1.2.3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
        1.2.4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3 氮磷添加对凋落物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施肥对杉木凋落叶基质质量改变试验
        2.2.2 凋落叶样品收集与分解试验布置
    2.3 研究方案与测定方法
        2.3.1 凋落叶埋袋样品前处理
        2.3.2 凋落叶重量衰减测定
        2.3.3 凋落叶碳氮磷养分含量测定
        2.3.4 凋落叶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含量测定
        2.3.5 凋落叶微生物类群磷脂脂肪酸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4.1 凋落叶质量残留率计算方法
        2.4.2 凋落叶分解过程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
        2.4.3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计算方法
        2.4.4 统计分析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添加对凋落叶基质质量的影响
        3.1.1 凋落叶碳氮磷含量的变化
        3.1.2 凋落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
        3.1.3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3.1.4 木质素/N、纤维素/N、半纤维素/N的变化
    3.2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的重量衰减规律
    3.3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氮磷含量变化及其释放特征
        3.3.1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氮含量变化及其释放特征
        3.3.2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磷含量变化及其释放特征
    3.4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含碳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3.4.1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浓度变化的方差分析
        3.4.2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4.3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其释放特征
        3.4.4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变化及其释放特征
    3.5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
        3.5.1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比变化的方差分析
        3.5.2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变化
        3.5.3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P变化
        3.5.4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变化
        3.5.5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N、纤维素/N和半纤维素/N变化
    3.6 凋落叶质量改变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3.6.1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总磷脂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3.6.2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真菌和细菌含量的变化
        3.6.3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的变化
        3.6.4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真菌/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氮磷添加对杉木凋落叶基质质量的影响
    4.2 凋落叶基质质量改变对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
    4.3 凋落叶基质质量改变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和碳分解的影响
    4.4 凋落叶基质质量改变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4.5 凋落叶基质质量改变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马尾松与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分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文献综述
        1.1.1 混合凋落物的研究
        1.1.2 混合凋落物的分解
        1.1.3 混合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分解的研究
        1.1.4 混合凋落物难降解物质降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案
    3.1 样地区域概况
    3.2 实验设计
    3.3 样品分析
        3.3.1 缩合单宁
        3.3.2 总酚
        3.3.3 木质素和纤维素
    3.4 数据计算
    3.5 数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环境因子动态
    4.2 单一凋落叶初始质量特征
    4.3 缩合单宁的降解动态
    4.4 总酚的降解动态
    4.5 木质素的降解动态
    4.6 纤维素的降解动态
    4.7 混合凋落叶难降解物质降解率与初始化学计量特征值的关系
5 讨论
    5.1 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缩合单宁的降解动态
    5.2 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总酚的降解动态
    5.3 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木质素的降解动态
    5.4 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动态
    5.5 初始化学计量特征值对混合凋落叶难降解物质的影响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沉降与凋落物处理对红松林凋落物养分释放的影响[D]. 郭绮雯.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减雨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舒韦维,陈琳,刘世荣,曾冀,李华,郑路,陈文军. 生态学报, 2020(13)
  • [3]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的研究[D]. 武亚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旋. 广西大学, 2020(02)
  • [5]林分密度对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D]. 孙旭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循环规律[D]. 潘嘉雯.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凋落叶输入对太子山典型人工林土壤生物生化特性的影响[D]. 李怡然.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官山森林大样地凋落物产量、储量及分解动态[D]. 徐定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9]氮磷添加对杉木凋落叶质量的影响及其分解过程[D]. 张秀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10]马尾松与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分解特征[D]. 覃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