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相关耳蜗病理学

谷氨酸相关耳蜗病理学

一、谷氨酸相关的耳蜗病理(论文文献综述)

冯帅[1](2021)在《长时程低强度环境噪声对年龄相关性耳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长期暴露在环境噪声污染中。既往有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影响听觉皮层重塑而导致行为的异常,但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对内耳和听力的影响尚待明确,并且环境噪声在听觉老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给予老年性聋模型小鼠长时程低强度的宽频带白噪声,模拟城市环境噪声,来研究噪声与年龄叠加因素对耳聋发生发展的影响,为耳聋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将8周龄成年C57BL/6J小鼠置于70分贝声压级的连续宽频带白噪声中,每天8小时,连续3个月,来模拟环境噪声对听觉的影响。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置于安静的隔声室内。噪声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1个月及3个月时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在2-32k Hz的频率范围内评估小鼠的听力程度,以及测量ABR波Ⅰ的波幅评价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神经传递功能。在上述时间点ABR听功能测试后处死小鼠,分别取各组小鼠的耳蜗,剥离基底膜进行铺片及耳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膜形态及测量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利用耳蜗图观察突触数量损失与听觉功能的对应关系。经HE染色观察螺旋神经元细胞的密度变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外毛细胞纤毛的形态。体外实验中,取出生3天的C57BL/6J幼鼠的耳蜗,分离基底膜进行体外组织培养,分别加入40 mg/mL的D半乳糖持续48小时模拟老化效应,以及0.5 mM的NMDA和kainate混合液持续12小时模拟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效应。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变化和螺旋神经纤维数量变化。之后取各组基底膜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所得数据使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后,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ABR阈值:实验1个月时,噪声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至实验3个月时,在16k Hz、24k Hz、32k Hz高频范围,对照3月组的阈值高于对照1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在全部频率范围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集中的范围为8-24 k Hz的中间频段。2.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对照1月组与噪声1月组无显着性差异。与对照1月组相比,对照3月组自距蜗顶50%位置至末端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突触的缺失几乎影响了整个耳蜗的全长,其中最严重的是中间部位(自蜗顶30-70%的位置)。突触数量改变与ABR的改变相符合。3.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振幅:实验1个月时,噪声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对照3月组和对照1月组相比,波Ⅰ振幅在16k Hz、24k Hz、32k Hz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3月组相比,噪声3月组全部频率范围振幅均降低,且8-24k Hz频率差异最为显着。波Ⅰ振幅与ABR阈值的改变相一致。4.基底膜形态:与正常8周龄小鼠相比,噪声1个月和3个月的毛细胞排列、毛细胞纤毛形态和螺旋神经元密度无明显变化。5.体外实验中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和螺旋神经纤维的数量:在给予D半乳糖与谷氨酸受体激动剂联合干预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个单独干预组与对照组或联合干预组相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各组间带状突触减少情况不同,联合干预组带状突触数量变化最大。同时,螺旋神经纤维数量变化与带状突触呈一致趋势,各组间存在显着差异,联合干预组螺旋神经纤维数量最低。6.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通路细胞因子的表达:各干预组中NLRP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D半乳糖与谷氨酸受体激动剂联合干预组表达升高最明显。其他与NLRP3相作用的炎性因子caspase-1、IL-1β、IL-18和TNF-α的表达在联合干预组增加最为显着。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阈值在较高的频率上增加,相应的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在耳蜗中底部附近也受到了损伤。在长时程低强度的环境噪声干预下导致了以中频段为主的近全频率的听力下降,改变了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模式,造成了更广泛和严重的损害。而且噪声干预下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数量和功能损伤也累及近耳蜗全长,在耳蜗中段位置出现显着的减低。同时,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损失不伴有基底膜其他主要结构的损害,表明带状突触是此种噪声所致的耳蜗早期损伤。由此可见,环境噪声的累积作用在程度和范围上均加重了年龄相关性耳聋的进展。在体外模型中,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和老化的叠加作用表现为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和螺旋神经纤维数量的减少,炎症反应参与了基底膜的这种损伤。因此,长期暴露在低强度的环境噪声和老化的共同作用下,因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破坏可导致听力损失。本研究阐述了环境噪声暴露引起内耳损伤的病理机制,为听力损失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马兰兰[2](2021)在《声创伤对小鼠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声创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声创伤诱导听觉通路神经元活动的可塑性变化,特别是,在听觉通路的不同水平,经常观察到自发活动的异常增加,而这种异常活动被认为是耳鸣发生的基础。声创伤后的这种可塑性变化被认为与神经回路中兴奋和抑制平衡的改变有关。在耳蜗背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和听皮层,声创伤被证明可以改变突触抑制。并且研究证明,在这些结构中,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被破坏。然而,关于声创伤如何影响听觉通路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目前知之甚少。下丘是中脑的听觉中枢,是主要的皮层下听觉整合中心,由兴奋性谷氨酸能(75%)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25%)神经元组成。下丘接收来自几乎所有听觉脑干核的上行输入,以及来自丘脑和皮层的下行输入。除了这些外部输入外,下丘还包含一个密集的局部连接网络,目前认为这些连接有助于对声音信号处理的增益控制,并可增强神经系统对声音各种特征的选择性。研究下丘内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元活动的变化将有助于揭示声创伤的作用机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创建了一种可以有效的在体鉴别下丘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的方法,以研究声创伤对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平衡的影响。研究方法:(1)我们组装了既能传递光刺激,又能记录电信号的电极体系,将其应用于抑制性神经元特异性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2的VGAT-ChR2转基因小鼠(Jackson Labs),可以精确鉴别出下丘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的单细胞电活动。(2)在麻醉状态下将1月龄幼鼠右侧耳暴露于以16k Hz为中心的115 dB SPL的噪声中1 h,噪声暴露(noise exposure,NE)同时,用生物凝胶保护对侧耳以保证噪声仅对暴露耳产生影响。(3)为了评估NE造成声损伤的效果,对于所有受试动物,在NE之前(day 0)和NE后第一天以及NE后两月测量听觉脑干反应(audiroury brain reponse,ABR)阈值。用来测量ABR阈值的声音刺激分别为8k、12k、16k、24k和32k Hz纯音。(4)进行在体单神经元记录之前,实验动物接受连续1w适应性训练,使其熟悉记录环境并适应头部固定状态。(5)通过鉴别下丘单细胞电活动对光刺激和声音刺激反应的特征来区分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电活动。(6)探讨声创伤小鼠和同品系同周龄未经NE处理的对照组小鼠下丘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差异。(7)电生理记录和声音刺激信号的合成与输出使用Multiclamp700B放大器、Digidata1440A数字化仪和Clampex10.5系统(Molecular Devices),电信号采样率为20k Hz,滤波为300Hz-4000Hz。研究结果:(1)通过反复对比测试,我们发现用氧化锆包裹的光纤和使用外径1.5mm硅酸盐毛细管拉制的玻璃电极整合在一起,使用功率为45m W,波长465nm的蓝光可以有效触发VGAT-Ch R2小鼠脑内GABA能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这些放电活动可以被玻璃电极同步采集,利用这一方法我们成功地在48只觉醒小鼠下丘内采集到60个谷氨酸能和124个GABA能神经元电活动,证实这种光纤复合电极可以有效在体鉴别不同类型神经元电活动。(2)通过检测NE鼠不同时间的ABR阈值,我们发现11只NE小鼠噪声暴露耳的ABR阈值全部增高,这种声损伤效果至少持续了2个月。而未受到噪声暴露的对侧耳的ABR阈值不会随时间发生显着变化。两侧耳对比,噪声暴露耳对各频率声音刺激的ABR阈值均较对侧耳明显升高,其中以32k Hz的ABR阈值升高最为明显(P<0.05,post–hoc Tukey检验)。(3)正常鼠下丘GABA能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率(spontaneous firing rates,SRs)明显高于谷氨酸能神经元的SRs(GABA能,10.5±15.3 Hz;谷氨酸能,4.2±8.1 Hz,P=0.0025,Steel–Dwass检验),与之相反,NE鼠下丘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SRs远高于GABA能神经元(NE–GABA,14.0±17.8 Hz;NE–Glu,64.4±32.7 Hz,P<0.001,Steel–Dwass检验)。NE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NE明显提高了谷氨酸能神经元的SRs(GLU vs.NE–GLU,P<0.001,Steel–Dwass检验),而对GABA能神经元的SRs无显着改变(GABA vs.NE–GABA,P=0.603,Steel–Dwass检验)。(4)此外,我们还研究了NE对动作电位波形的影响。在NE组GABA能神经元中,动作电位半波宽降低,而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的负向/正向峰值比降低。这些动作电位形状的变化表明NE可能诱导了突触后膜特性的改变。(5)我们分析了一系列自发放电中的簇放电活动。在NE组谷氨酸能神经元中,簇放电活动发放率高于GABA能神经元。结论:(1)应用光纤复合电极体系可以在觉醒小鼠脑内有效鉴别出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的单神经元放电活动。(2)单侧耳噪声暴露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引起单侧慢性听力损失。(3)NE可以选择性增强下丘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和簇放电活动,并改变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动作电位波形,这可能是噪声暴露诱发听觉功能损伤的一个神经病理机制。

伍梦依[3](2021)在《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体质特征及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归纳出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病程长度等因素之间的规律特征,发病前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不良情绪、饮食睡眠情况、有无基础疾病、季节等),异常的相关检查及伴随疾病情况。从中医体质的角度出发,探索突发性耳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安徽地区中医药预防、诊断及调治突发性耳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病房首次治疗的研究组3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对照组300例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突聋一般情况问卷表》(见附表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1-2](见附表二)。以中医基础理论及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九分法”为准则,判断体质类型及疾病证候分型。“中医体质九分法”[1-2]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和偏颇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血瘀质、痰湿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将收集的结果处理,输入至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安徽地区突聋患者体质类型特征,分析归纳出安徽地区突聋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与体质类型的关联。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男女性别及年龄比例比较,经c2检验,两组性别无显着差异,其中研究组男性141例,占比47%;女性159例,占比53%。研究组中以41-50岁年龄区间占比最大,为24%(72例),61岁及以上占比20.3%(61例),51-60岁年龄区间占比19.7%(59例),31-40岁年龄区间占比16.7%(50例),19-30岁年龄区间占比16%(48例),18岁及以下年龄区间占比3.3%(10例)。单耳发病率为77%(231例),左耳发病率为52.33%。突聋患者夏季(6-8月)高发,占26.1%,四季病例分布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其中3月、12月为发病高峰。两组睡眠情况、不良情绪经c2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OR值>1,表明是突聋发病的危险因素。饮食习惯、基础疾病经c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经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变、血脂、血糖、颅脑MRI的P值均<0.05,且血脂、血糖、颅脑MRI的OR值>1,表明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且研究组颅脑MRI中的HJB P值<0.001,具有显着差异。3.安徽地区突聋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分布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主。经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及平和质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据回归系数及OR值>1判断,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是突聋的危险因素,平和质OR值<0,是突聋的保护因素。4.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中医体质分布:上升型(低频听力下降)主要以血瘀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下降型(高频听力下降)主要以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平坦型(全频率下降)主要以血瘀质为主;全聋型体质占比最多的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5.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听力下降程度的中医体质分布:轻度听力下降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其他体质无显着差异;中度听力下降主要为血瘀质、湿热质,其他体质无显着差异;中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气郁质、湿热质,其他体质无显着差异;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其他体质无显着差异;极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气郁质、血瘀质,其他体质无显着差异。6.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病程长度的中医体质分布:气虚质、阳虚质患者大多数病程≦1周,血瘀质、湿热质、阳虚质患者大多数病程≧2周。7.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的中医体质分布:所有体质类型中,气滞血瘀证占比最多。肾精亏损证、脾胃虚弱证中阳虚质占比最多。8.预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将突聋患者的性别、饮食嗜好、睡眠情况、不良情绪、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程长短、听力曲线类型分别依次进行c2检验,结果表明除性别P>0.05外,其余结果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安徽地区突聋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睡眠状况、不良情绪、季节、血脂、血糖、HJB。41-50岁年龄区间发病率最高,单侧左耳发病率高,睡眠障碍或睡眠质量不佳、抑郁焦虑、夏季或温差变化、血液粘稠度高、高血脂、高血糖及有HJB均是突聋的危险因素。突聋发病与性别、凝血、是否伴随基础疾病无显着相关。2.安徽地区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饮食嗜好、睡眠状况、不良情绪、基础疾病、听力下降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病程长短等,与性别无明显关联。3.安徽地区突聋的中医体质特征: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是突聋的危险体质,平和质是突聋的保护体质。突聋患者体质在各个听力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中医证候分型的分布情况亦不完全一致。

魏之涵[4](2021)在《伴高血压病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性改变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老年人听力水平及高血压病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情对老年人听力损失影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科行听力学检测的635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0人,女性295人,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为(69.50±8.12)岁。调查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和听力损失相关因素,并进行听力学评价。按受检者听力较好耳在250,1000,2000和4000 Hz的平均气导听阈均值及高血压水平分别进行听力损失分组和高血压情况分组。最后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老年人一般情况与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与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控制情况与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与各个频率听力值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对老年人高血压病程度与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针对73名进行听力随访的老年人,按照其听力随访时间节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与不同时间节点听力变化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调查的635名老年体检者中无听力损失者269人,听力轻度损失者194人,听力中度损失者127人,听力重度损失者38人,听力极重度损失者7人;高血压情况分组为血压正常428人,高血压1级73人,高血压2级82人,高血压3级52人。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与听力损失情况具有相关性(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控制情况对其听力情况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严重程度与老年人听力损失程度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087。此外,还发现在各个频率听力阈值的比较中,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较不患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听力阈值更高,且这一差异在2000,8000 Hz的听力阈值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患有或不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其各个频率及平均听阈的变化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2年后,250 Hz上的听力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这种差异扩展到了500,1000,8000 Hz(P<0.05)。结论老年人听力损失发生率较高,高血压发病情况对老年人听力损失情况具有一定影响,且老年人高血压病越严重,其听力损失程度也越严重;较好地控制血压有助于延缓听力损失的进展。因此,针对老年人听力损失,迫切需要制定和执行科学的防治和康复规划;针对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尽早发现、诊断并治疗高血压病有助于延缓听力损失的发生。

石磊,朱玉华,于宁,杨仕明[5](2020)在《噪声性聋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暴露会产生听力的暂时性阈移或永久性阈移,造成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研究表明许多机制可能会引起内耳毛细胞、突触、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引发噪声性聋,包括机械损伤、代谢损伤、微循环障碍、易感基因等,代谢损伤学说中又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炎症因子、谷氨酸-谷氨酰胺兴奋毒性损伤等。近些年来,噪声污染不断加重,鉴于个人防噪声装备性能的限制,防治药物的研发便迫在眉睫。针对以上机制研发的新型药物也层出不穷,这为预防及治疗内耳毛细胞、突触、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对NIHL病理机制及药物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黄丽辉[6](2020)在《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文中指出耳聋作为人类常见的感觉障碍,可引起一定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作为人类更严重的潜在健康威胁愈发受到重视。HHL的症状较为隐匿,是一种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的缺陷,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率下降为其主要表现,但临床上常规听力学检查无法发现,因此关注HHL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现就HHL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听力学特点以及早期识别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1 HHL概述

李鹏军[7](2020)在《睡眠剥夺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究单纯睡眠剥夺处理,及睡眠剥夺联合噪声处理对雌性BALB/C小鼠听功能及耳蜗显微结构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皮质酮及自噬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睡眠剥夺模型的构建:利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小鼠睡眠剥夺模型。(2)噪声模型的构建:对小鼠给予单次宽频噪声处理,105 dB SPL(Sound pressure level),8-16 k Hz,2小时。(3)小鼠分组:将BALB/C雌性小鼠分为6组,对照组、单纯噪声暴露组、单纯1天睡眠剥夺组、1天睡眠剥夺联合噪声暴露组、单纯5天睡眠剥夺组、5天睡眠剥夺联合噪声暴露组。(4)小鼠听力水平评估:使用TDT system Ⅲ系统对小鼠听力进行评估,对ABR阈值水平和Ⅰ波振幅进行统计分析。(5)小鼠血清皮质酮测定:小鼠皮质酮ELISA试剂盒。(6)耳蜗显微结构的损伤评估:免疫化学荧光方法评估外毛细胞的丢失和内毛细胞突触前膜突触带的数量。(7)耳蜗及细胞蛋白水平评估: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小组小鼠的耳蜗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自噬底物蛋白:p62)的表达水平,及HEI-OC-1细胞中LC3B及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水平。(8)透射电镜评估过氧化氢处理HEI-OC-1细胞后其自噬流水平。(9)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氧化氢联合地塞米松及自噬工具药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水平。研究结果:(1)单纯睡眠剥夺对小鼠听觉脑干反应(ABR)阈值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暂时性显着提高ABR波Ⅰ振幅幅值;噪声暴露后,小鼠听力ABR阈值及ABR波Ⅰ振幅永久性降低;睡眠剥夺对噪声引起的听力ABR阈值改变没有显着影响。(2)单纯睡眠剥夺对小鼠耳蜗外毛细胞数量及内毛细胞突触带数量没有显着影响;噪声处理组小鼠,2周后耳蜗外毛细胞计数及内毛细胞突触带计数明显降低;5天睡眠剥夺加重噪声暴露诱导的内毛细胞突触带丢失,而1天睡眠剥夺减轻噪声暴露诱导的内毛细胞突触带丢失。(3)1天睡眠剥夺能够轻微降低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而5天睡眠剥夺能够明显增加皮质酮水平。(4)1天睡眠剥夺联合噪声暴露组小鼠在噪声后LC3BII表达明显升高,p62表达则降低;而5天睡眠剥夺小鼠联合噪声处理后未见LC3BII水平升高,p62积累则明显升高。(5)过氧化氢处理HEI-OC-1细胞后,能明显增加其自噬流;高浓度地塞米松和自噬抑制加重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毛细胞丢失。研究结论:单纯的睡眠剥夺对听功能和内耳毛细胞及内毛细胞突触带结构没有明显损伤;而长时间睡眠剥夺能加重噪声对内耳损伤。睡眠剥夺后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和自噬调控的紊乱可能是睡眠剥夺加重噪声损伤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可能对解释临床上睡眠障碍后听功能损伤有帮助。

王鹏军[8](2020)在《梅尼埃病前庭损害特征及单侧迷路切除后前庭神经内侧核的细胞重构》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前庭终器损害可引起前庭神经环路的功能紊乱,导致前庭功能障碍。由于前庭的解剖位置较深及检查技术限制,前庭障碍疾病的影像及病理特征尚不明确,前庭中枢代偿的细胞反应事件亦未清晰。目的:以梅尼埃病(MD)为研究对象,探索前庭终器内淋巴积水(EH)的影像学特征,并探索前庭神经的病理学改变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单侧迷路切除(UL)小鼠为研究对象,探索前庭中枢的在前庭代偿早期的细胞类型重构特征。方法:在甘油试验前后,使用3D-FLAIR序列对20例MD患者24患耳进行了鼓室注射钆增强磁共振(MRI)检查。在水平位MRI图像上勾勒出内淋巴和总淋巴的区域边界,用Osirix软件计算量工具评估耳蜗区和前庭区域的积液体积比。分别比较甘油试验前后耳蜗区域和前庭区域的EH变化。8例梅尼埃病伴难治性眩晕患者通过后乙状窦后入路或经迷路径路的方法行前庭神经切除术。切除前庭神经纤维的中枢段立即固定以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病理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小鼠UL模型,在前庭代偿早期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前庭神经内侧核(MVN)神经元自发性动作电位的改变,免疫荧光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单细胞测序分析12370个MVN细胞以鉴定其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特征。结果:服用甘油后MD患者的前庭区EH均下降,而仅在甘油试验阳性的患者的耳蜗区EH明显下降;甘油对耳蜗的脱水作用与耳蜗积水基础水平呈正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难治性梅尼埃病的前庭神经出现淀粉样小体(CA)形成,轴突萎缩和髓鞘受损等特点,前庭神经组织中CA的密度与疾病的持续时间以及听力受损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A密度的改变并非增龄所致。UL术侧MVN神经元自发性放电加快,且反应性GFAP(+)星形胶质细胞增多。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MVN中鉴定了8种类型的细胞,8种细胞在UL术后均发生了基因表达的改变。双侧MVN各类型的细胞转录组改变呈非对称性。结论:MRI为甘油对内耳的脱水作用提供了可视化的证据,在耳蜗区域,耳蜗EH的基础水平与甘油试验的效果密切相关,而在前庭区甘油对EH始终有脱水作用。难治性梅尼埃病存在前庭神经损害,前庭神经中枢段的病理改变可能是导致眩晕反复发作和进行性加重的原因之一。外周前庭损伤后,MVN各类型细胞重构参与了早期前庭中枢代偿,该发现在单细胞分辨率水平上为探索前庭中枢代偿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

罗扬拓[9](2020)在《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建立正常听力的耳鸣小鼠模型以及对耳蜗带状突触可塑性的累积性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100dB SPL广带白噪声对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单次暴露2小时,观察这种强度的噪声暴露对小鼠听觉功能损害的特点,并通过声诱发的惊跳反射及其前抑制试验明确耳鸣症状,以建立正常听力的耳鸣动物模型。探究这种噪声暴露后的C57BL/6J小鼠听觉神经通路中外周的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目以及中枢的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部分噪声暴露组小鼠在10周龄时接受相同条件的二次暴露,观察其耳蜗电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对带状突触以及内外毛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用SPF级6周龄雄性C57BL/6J健康小鼠,使用条件为100dB SPL的广带白噪声单次暴露2小时,观察这种强度的噪声暴露对小鼠的听觉功能损害的特点,并通过声诱发的惊跳反射及其前抑制试验评价其是否出现耳鸣症状。对照组小鼠不接受噪声暴露。每只实验动物分别于6周龄(噪声暴露后当日)、7、8、10、14周龄时接受ABR以及听觉行为检测。分析两组小鼠ABR的阈值、I波的幅值以及潜伏期;分析听觉行为试验ASR、NB-PPI以及GAP-PPI的数据。在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小鼠,获取耳蜗、下丘及听觉皮层。行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带状突触数量;下丘及听觉皮层制备组织匀浆,液相色谱仪检测谷氨酸和GABA的含量变化。部分噪声暴露组小鼠在10周龄时接受相同条件的二次暴露,观察其耳蜗电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对IHCs带状突触以及内外毛细胞形态数量的影响。分析多个样本均数差别的显着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噪声暴露后当日,噪声暴露组听阈:4kHz(39±4.59 dB)、8kHz(26±3.16dB)、16kHz(21.5±5.79 dB)、32kHz(22.5±5.89 dB);同周龄对照组(6w):4kHz(31.5±5.29 dB)、8kHz(22±3.49 dB)、16kHz(16.5±3.37 dB)、32kHz(18±3.49 dB),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后1周(7周龄):4kHz(31.5±3.37dB)、8kHz(22±4.22 dB)、16kHz(16.5±3.37 dB)、32kHz(18±2.58 dB);同周龄对照组(7w):4k Hz(31.5±3.37)、8kHz(22±4.22)、16kHz(16.5±3.37)、32kHz(18±2.58),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观察8、10、14周龄在各个频率听阈结果,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0dB声刺激下ABR I波的幅值表现出了与听力下降相似的趋势,ABR I波的幅值在暴露后当日即出现显着下降(p<0.001),I波的幅值在暴露后1周和2周,与同周龄对照组小鼠相比,其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组各个时间点幅值分别为:6w(0.82±0.27 uv)、7w(0.98±0.39 uv)、8w(0.96±0.32 uv)、10w(0.97±0.34 uv)、14w(0.94±0.44 uv);对照组:6w(1.12±0.29 uv)、7w(1.12±0.30 uv)、8w(1.10±0.28uv)、10w(1.07±0.29 uv)、14w(0.99±0.28 uv)。80dB声刺激下ABR I波的潜伏期在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噪声暴露组小鼠惊跳幅值较同周龄对照组明显增加。在噪声暴露后2周(8周龄)和4周(10周龄)时小鼠惊跳反射幅值较对照组显着升高,8周龄时(p<0.05)而10周龄时组间差异更加显着(p<0.01)。惊跳幅值的升高集中在80、90、100dB SPL水平的刺激,其中90dB SPL声强刺激诱发的惊跳反射幅值差异最为显着(p<0.01),80、100dB SPL刺激下差异显着性(p<0.05)。以惊跳刺激的频率分析,小鼠在4k、8k、16k、32k所有四个频率的惊跳反射幅值均表现出明显升高(p<0.05),8kHz频率点差异最具有显着性(p<0.01)。对于NB-PPI,随着前抑制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惊跳反射抑制的趋势,然而两组间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噪声暴露后连续观察8周,并没有随着周龄增长而出现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GAP-PPI,在噪声暴露后第1周即表现出惊跳反射抑制率的明显下降,并一直持续到小鼠14周龄时(p<0.05)。在各个频率的窄带背景噪声下,经过噪声暴露的实验动物的惊跳反射抑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频率在8kHz及16kHz时组间的统计学意义最为显着(p<0.001),32kHz时次之(p<0.01),4kHz时显着性最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带状突触前膜结构CtBP2与突触后膜受体GluR2/3均特异性地表达于内毛细胞胞浆,且其分布不均匀,细胞基底部表达数量多而细胞核周围表达极少。两者在内毛细胞内部的表达呈现高度的共定位现象。暴露后当日内毛细胞内带状突触数量较同周龄对照组小鼠显着下降(p<0.001),噪声暴露后当日(6周龄)所有4个频率范围内的突触数量均出现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6k、32kHz分布范围内带状突触数量下降更为显着(p<0.001),4k、8kHz分布范围内突触数量下降程度次之(p<0.01)。而在暴露后1周时,两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持续观察至14周龄时带状突触数量无显着变化。液相色谱结果显示正常C57小鼠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在下丘中高于听皮层;Glu的含量听皮层高于下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初级听觉皮层中,噪声暴露组的兴奋性神经递质Glu在噪声暴露后当日以及暴露后2周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暴露后的第4周出现显着升高,其差异显着性(p<0.01),而到了暴露后8周时相比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性进一步增大(p<0.001);听觉皮层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含量则在噪声暴露后的各个时间点均保持稳定而且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丘中,兴奋性神经递质Glu的含量在噪声暴露后的各个时间点均保持稳定而且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含量在噪声暴露后当日、暴露后2周以及4周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了噪声暴露后第8周,相比对照组出现下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57小鼠经历二次暴露后当日听阈上升更加显着(p<0.001),达到10dB左右,且在第14周龄时与对照组及单次噪声暴露组仍有非常显着的组间差异(p<0.001)。ABR I波幅值再次出现显着性下降,在各个频率间比较,8kHz声刺激下I波幅值下降显着性最低(p<0.05),其余各频率点(p<0.01)。14周龄时,各频率幅进一步下降(p<0.01),其中32k Hz差异最显着(p<0.001)。二次暴露当日突触数量再次显着下降(p<0.001),11、14周龄时与对照组相比仍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小鼠内外毛细胞形态及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耳声发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应用100dB SPL广带白噪声对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暴露2小时,使实验动物在噪声暴露当日出现暂时性听力阈移,听力在随后一周恢复正常。而且,经过行为检测,实验动物表现出符合耳鸣相关症状的行为,成功建立无明显听力下降的耳鸣动物模型。(2)耳蜗基底膜IHCs的带状突触数量在噪声暴露当日即出现显着下降,即存在外周的传入神经阻滞,而因突触的可塑性,数量在随后的动态观察时间内可恢复至正常。(3)听觉中枢则表现出兴奋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产生超兴奋性。为“耳蜗带状突触损伤-外周传入信号减弱-听觉中枢过度补偿-中枢超兴奋性产生-耳鸣发生”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4)二次暴露后造成了与第一次暴露不同的结果,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永久性减少,提示听觉神经可塑性的局限性。

徐晓敏[10](2019)在《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长期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塑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小脑和大脑神经同步性异常目的:听觉障碍性疾病中已经证实小脑存在神经活动异常,但是长期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对小脑功能的影响有待研究。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长期双侧SNHL对小脑功能的影响,观察SNHL疾病后小脑内部神经网络及小脑-大脑皮层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1例长期双侧SNHL患者及21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健康对照。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纯音测听检测、神经量表评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其中神经量表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选择双侧小脑亚区I,II,VI,VIIb及小脑蚓作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分析小脑亚区内在连接的改变,并提取异常连接值与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基于体素的FC分析发现长期双侧SNHL患者小脑亚区与多个脑区功能连接异常,包括颞极、脑岛、缘上回、额下回及丘脑。基于感兴趣区的FC分析发现小脑亚区内部连接也存在异常。其中,左侧小脑VI叶与左侧脑岛的连接与SNHL病人的焦虑评分呈负相关。左侧小脑VI叶与左侧颞极的FC及右侧小脑VI叶与左侧额下回FC均与耳聋严重程度及焦虑量表得分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长期双侧SNHL影响小脑内部和小脑-大脑皮层连接,可能是SNHL引起焦虑症状的潜在神经机制。第二部分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突显网络时空属性的改变目的:有研究提示突显网络参与感觉调节过程,主要节点位于双侧前脑岛与背侧前扣带回,但感觉剥夺后突显网络与大脑其他相关脑区的改变尚未明确。本研究旨于研究部分听觉剥夺是否会改变突显网络时空属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入组32例长期双侧SNHL患者和30例匹配良好的正常听力被试,采用神经精神量表评估认知及情绪表现,采集MRI数据。通过计算和比较两组间无方向性的FC连接及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GCA)的有方向性的效应连接(effective connectivity,EC)来分析突显网络时间与空间属性的改变。结果:用无方向的FC评估突显网络的空间属性,发现SNHL组左侧前脑岛与右侧中央前回及额上回连接降低,背侧前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顶下小叶及左侧补充运动区连接降低。另外,用有方向的EC评估突显网络的时间属性,发现SNHL组方向性连接异常,累及脑区包括颞下回、小脑VI叶、小脑VII叶、中央前回、额中回及补充运动区。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异常连接与神经量表得分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突显网络功能赤字可能是长期双侧SNHL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及情绪改变等非听觉症状的原因。第三部分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岛的无效招募目的:脑岛在感觉处理、视听一体化和情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关于脑岛在听觉剥夺所致听力损失中的角色研究甚少。本研究拟采用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来多角度探讨长期双侧SNHL中脑岛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招募的35例SNHL患者及54例健康对照均分别进行了听力学评估、神经量表评估、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其中,25例SNHL患者及20例健康被试进行了动脉自旋标记序列扫描。选择双侧腹侧前脑岛、背侧前脑岛、后脑岛作为感兴趣区,分析六个脑岛亚区与全脑的功能连接以及异常功能连接与神经精神量表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与脑岛相关的三大网络(包括突显网络、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进行内在连接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长期双侧SNHL患者脑岛血流灌注增加。但是左腹侧前脑岛与双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连接降低;左背侧前脑岛与右侧丘脑、壳核、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和中扣带回FC降低;右背侧前脑岛与右罗兰迪克岛盖FC减少;右侧后脑岛与右侧丘脑和中央前回连接也减弱。左背侧前脑岛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降低的FC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89,p=0.005),与符号数字转换测试得分呈正相关(r=0.410,p=0.020)。左背侧前脑岛-右侧中扣带回FC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02,p=0.022)。此外,长期双侧SNHL患者突显网络、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间的内在连接发生异常。结论:本研究为听觉剥夺后脑岛的“无效高控制”假设提供支持性证据,指出脑岛赤字在受损感觉调节及情绪认知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丘脑功能与认知改变目的:丘脑是皮层间感觉传递的枢纽,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听力损失后丘脑改变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细分丘脑并探讨SNHL后丘脑的结构、功能和血流改变。方法:本研究入组37例长期双侧SNHL患者和38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健康被试。采集量化磁共振指标,包括丘脑相对体积、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全脑功能连接,其中f ALFF关注频段为0.01-0.027 Hz,0.027-0.073 Hz及组合频段0.01-0.073Hz。25例SNHL患者及20例健康被试进行了后续动脉自旋标记序列采集。连续变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磁共振量化指标采用多重比较校正,FC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区分SNHL病人组与健康对照的鉴别效能。结果:与健康被试相比,SNHL患者丘脑相对体积、血流灌注未出现明显异常,但多个频段f ALFF值降低。左侧前额叶丘脑与左腹侧前扣带回、脑岛、颞上回、小脑VIII叶FC连接降低;右侧前额叶丘脑与右侧颞极、颞上回、脑岛及左侧小脑VIII叶、脑岛、额中回、赫氏回、颞中回FC降低;左侧颞叶丘脑与左腹侧前扣带回FC降低。部分异常连接与SNHL认知功能呈正相关,且有较高鉴别患者组与正常组的效能(0.8<AUC<1)。结论:本研究采用多模态磁共振发现SNHL导致丘脑广泛性功能连接降低,丘脑功能抑制。

二、谷氨酸相关的耳蜗病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氨酸相关的耳蜗病理(论文提纲范文)

(1)长时程低强度环境噪声对年龄相关性耳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长时程低强度噪声对年龄相关性耳聋听损模式和基底膜结构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1 0.01M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配制
        2.2.2 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 PFA)溶液配置
        2.2.3 10%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溶液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与噪声暴露
        2.3.2 听觉评估
        2.3.3 组织学制备
        2.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5 耳蜗频率映射
        2.3.6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2.3.7 电子显微镜成像
        2.3.8 石蜡切片及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长期暴露在环境噪声中因带状突触的破坏导致听力损失
        3.2 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改变年龄相关性耳聋的听损模式
        3.3 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所致听力损失可不损伤基底膜其他主要结构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和老化效应对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和螺旋神经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1 0.01M PBS配制
        2.2.2 4% PFA溶液的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
        2.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3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2.3.4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2.3.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体外模型中耳蜗兴奋性毒性和衰老的综合效应
        3.2 炎症反应参与兴奋性毒性和老化对基底膜的损伤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钙粘蛋白23与耳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声创伤对小鼠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应用光纤复合电极在体实时鉴别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声音系统
        2.3.2 小鼠头部固定器植入手术
        2.3.3 适应性训练
        2.3.4 开颅术
        2.3.5 记录电极以及相关部分的组装
        2.3.6 灌流取脑以及制备冰冻脑切片
        2.3.7 免疫荧光染色
    3 结果
        3.1 VGAT-ChR2-EYFP小鼠下丘GABA能神经元EYFP表达
        3.2 光纤复合电极和小鼠在体觉醒电生理记录体系
        3.3 玻璃电极结构对电极尖端光功率的影响
        3.4 在小鼠下丘鉴定神经元类型并记录觉醒小鼠单神经元放电活动
        3.5 GAB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与光诱发放电动作电位波形的比较
        3.6 GABA能神经元放电活动与光刺激强度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声创伤对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听觉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声创伤动物模型制备
        2.3.2 动物头部手术
        2.3.3 单神经元放电数据记录
        2.3.4 单神经元放电数据分析
        2.3.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NE前小鼠正常ABR阈值及波形特征
        3.2 NE对小鼠ABR的影响
        3.3 NE增强了下丘兴奋性神经元自发放电
        3.4 NE改变了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波形
        3.5 NE改变了下丘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的规律性
        3.6 NE增加了兴奋性神经元簇放电发放率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发育早期噪声暴露对听觉系统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体质特征及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序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家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
        1.3.1 病毒感染
        1.3.2 循环障碍
        1.3.3 自身免疫
        1.3.4 膜迷路破裂和积水
        1.3.5 精神心理
        1.3.6 解剖结构异常
        1.3.7 神经功能障碍
        1.3.8 不明原因的病理生化和病理生理改变
        1.4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1.4.1 突聋的基础治疗
        1.4.2 突聋的分型治疗
    2 古代医学家对暴聋的认识
        2.1 古代医学家对暴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
        2.1.1 暴聋的病因病机
        2.1.2 暴聋的辨证论治
        2.1.3 暴聋的其他疗法
    3 突发性耳聋与中医体质的联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突发性耳聋疗效评价标准
        1.7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1.7.1 评分方法
        1.7.2 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分析
        3.2.1 影响突发性耳聋发病的因素
        3.2.2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
        3.2.3 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疗效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讨论
    1 影响突发性耳聋发病的因素
        1.1 突发性耳聋与患耳的关联
        1.2 突发性耳聋与季节的关联
        1.3 突发性耳聋与HJB的关联
        1.4 突发性耳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联
        1.5 突发性耳聋与睡眠状态的关联
    2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体质学特征
    3 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因素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突发性耳聋病因的中西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伴高血压病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性改变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老年性聋
    1.2 老年性聋发病机制
    1.3 高血压病与听力损失研究现状
    1.4 老年人听力损失及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听力检测
    2.4 听力损失分组
    2.5 高血压分组
    2.6 高血压控制情况分组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老年人听力损失情况分析
    3.3 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与听力损失情况相关性分析
    3.4 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情况对老年人各个频率听力阈值及平均听阈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3.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控制情况对老年人听力影响分析
    3.6 老年人高血压病严重程度与听力损失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3.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听力损失进展情况分析
4 讨论
    4.1 高血压病导致老年人听力损失的临床研究与发病机制
    4.2 高血压病导致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
        4.2.1 耳蜗血管损伤
        4.2.2 耳蜗氧分压改变
        4.2.3 内耳K~+循环过程的紊乱
        4.2.4 炎症反应
        4.2.5 miRNA的作用
    4.3 本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4.4 本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4.5 本调查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老年性聋发病机制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发病机制
        2.1 感觉性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
        2.2 神经性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
        2.3 血管纹性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
        2.3.1 活性氧与氧代谢
        2.3.2 Na+-K+-ATP酶
        2.4 混合性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
        2.4.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2.4.2 基因
        2.4.3 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水平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5)噪声性聋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噪声性耳聋损伤机制研究
    1.1 机械损伤
    1.2 代谢损伤
        1.2.1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1.2.2 钙超载
        1.2.3 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的谷氨酸兴奋毒性学说
        1.2.4 炎症介质与趋化因子
    1.3 微循环障碍学说
2 防治药物研究进展
    2.1 天然提取物
        2.1.1 抗氧化应激类提取物
        2.1.2 其他非抗氧化应激类提取物
    2.2 有机小分子药物
        2.2.1 抗炎类有机小分子药物
        2.2.2 抗氧化类有机小分子药物
        2.2.3 改善微循环类有机小分子药物
        2.2.4 其他有机小分子药物
    2.3 氢气、高压氧等气体治疗研究
        2.3.1 抗炎抗氧化类气体
        2.3.2 改善微循环类气体
    2.4 生物大分子药物
    2.5 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研究
3 小结

(6)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HHL概述
    1.1 HHL的定义
    1.2 HHL的病理机制
2 HHL的早期识别
    2.1 HHL的临床听力学特点
        2.1.1 纯音听阈
        2.1.2 言语识别率
        2.1.3 ABR
        2.1.4 耳蜗电图
    2.2 HHL的早期识别方法
3 HHL的预防与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7)睡眠剥夺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睡眠剥夺改变噪声致耳蜗损伤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睡眠剥夺改变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耳蜗自噬水平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地塞米松和自噬抑制加重氧化应激诱导的毛细胞损伤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应激与听觉疾病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读博阶段研究成果(论文等)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梅尼埃病前庭损害特征及单侧迷路切除后前庭神经内侧核的细胞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鼓室注射钆增强MRI造影联合甘油试验证实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动力学的多样性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难治性梅尼埃病前庭神经中枢段的病理学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侧迷路切除术后中枢代偿早期前庭神经内侧核的细胞重构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9)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建立正常听力的耳鸣小鼠模型以及对耳蜗带状突触可塑性的累积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100 d BSPL广带白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听力下降的耳鸣C57BL/6J小鼠动物模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噪声暴露
        2.2.3 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
        2.2.4 动物行为检测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听性脑干反应
        3.2 实验动物行为检测
        3.2.1 听觉诱发惊跳反射(ASR)
        3.2.2 窄带噪声惊跳反射前抑制试验(NB-PPI)
        3.2.3 背景噪声间隙检测惊跳反射前抑制试验(GAP-PPI)
    4 讨论
        4.1 耳蜗电生理检测
        4.2 实验动物行为检测
    5 结论
第二部分 100dB SPL白噪声暴露诱导暂时性听力下降的耳鸣C57BL/6J小鼠耳蜗带状突触及听觉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
        2.2.3 实验动物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检测
        2.2.4 小鼠脑组织谷氨酸、GABA含量检测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听性脑干反应
        3.1.1 80dB SPL声刺激下ABR I波的幅值
        3.1.2 80dB SPL声刺激下ABR I波的潜伏期
        3.2 实验动物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检测
        3.3 小鼠听觉中枢兴奋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检测
    4 讨论
        4.1 耳蜗电生理检测
        4.2 听觉神经通路外周带状突触的变化
        4.3 听觉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中等强度噪声重复暴露对C57BL6/J小鼠听力以及带状突触的病理改变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噪声暴露
        2.2.3 耳蜗电生理检测:ABR,DPOAE
        2.2.4 实验动物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检测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听性脑干反应
        3.1.1 听力阈值
        3.1.2 80dB SPL声刺激下ABR I波的幅值
        3.2 实验动物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检测
        3.3 毛细胞形态观察及计数,外毛细胞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长期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情绪及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综述二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小脑及小脑-大脑功能连接的异常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第二部分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突显网络时空属性的改变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第三部分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岛的无效招募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第四部分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丘脑功能与认知改变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谷氨酸相关的耳蜗病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时程低强度环境噪声对年龄相关性耳聋影响的研究[D]. 冯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声创伤对小鼠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平衡的影响[D]. 马兰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的中医体质特征及多因素分析[D]. 伍梦依.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伴高血压病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性改变初步探讨[D]. 魏之涵.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噪声性聋发生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进展[J]. 石磊,朱玉华,于宁,杨仕明.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05)
  • [6]隐性听力损失及早期识别[J]. 黄丽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7)
  • [7]睡眠剥夺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鹏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8]梅尼埃病前庭损害特征及单侧迷路切除后前庭神经内侧核的细胞重构[D]. 王鹏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建立正常听力的耳鸣小鼠模型以及对耳蜗带状突触可塑性的累积性影响[D]. 罗扬拓.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长期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可塑性研究[D]. 徐晓敏.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谷氨酸相关耳蜗病理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