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税制如何应对WTO(论文文献综述)
邓力平[1](2021)在《中国税收发展:加入WTO二十年后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二十年来,边境税制和境内税制作为中国税收的两大方面,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体现着"观世界势、走自己路"、"锚定目标、与时俱进"和"统筹税收、协调推进"之特征。本文以加入WTO二十年来税收实践回顾为基点,立足当前世界多极化位于经济全球化之前的国际格局,探讨边境税制和境内税制的统筹发展,对国内新征程、国际大变局下的中国税收发展提出建议。
罗秦,曾帅[2](2021)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税收:“入世”二十周年的视角》文中指出入世二十年,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税收国际化特征不断显现。通过从税制国际化和征管合作国际化两方面分别梳理入世二十年来我国税收改革大事,并与同时期的世界税收发展相比较,总结相关经验,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一是我国税收走向国际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必然;二是国际化让我国税收改革的影响力延展至全球治理领域;三是国际化让我国税收改革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在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展望我国税收改革,有两点建议:一要坚持国际化方向,继续坚定维护本国税收权益;二要提升税收国际化程度,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梁异凡[3](2020)在《WTO补贴规则视角下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TO所约束的主要是贸易问题,虽然没有专门的协定或文件涉及到税收问题,但不可否认税收优惠是一种常见的补贴类型,税收优惠性补贴包括补贴与税收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补贴与反补贴守则》,直至WTO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以下简称SCM协定)首次给出补贴的法律定义,即补贴由补贴提供者、财政资助和授予一项利益这三个要素构成,因此判断一项优惠措施是否构成补贴应考虑其是否满足这三项要素。就税收优惠而言,首先它无疑属于协定所列的财政资助之一。协议中的补贴类型可以分为禁止补贴和可诉补贴。之所以被列为禁止性补贴,因为这些措施直接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可诉性贴只有当其是具体的并且对成员有负面影响时,才会通过反补贴措施进行监管。而且,由于直接税和间接税本身的区别,SCM协定对于直接税和间接税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总体上而言直接税优惠措施更容易构成禁止性补贴。在实践中,WTO贸易摩擦中税收优惠相关的争端也确实占有很大比重。欧共体与美国的外国销售公司案就是主要针对美国的税收措施,这一案件从GATT打到WTO前后持续了近40年。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该案所作的分析和认定,无论是对于我国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措施还是在应对WTO其他成员方所提起的争端,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就税收优惠是否构成补贴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从而发现税收优惠构成何种类型的补贴以及在补贴规则下的利益认定。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在补贴方面的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在所有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中,对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制度占了很大一部分,如特定的减税和免税或与进出口相关的税收优惠。本文介绍了我国税收优惠的概况及其与WTO补贴规则的相容性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试图分析这种矛盾背后的主要原因。本文发现,我国的税收优惠与WTO的补贴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对税收优惠的态度是国家导向、工具主义的,对税收优惠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内部法律控制。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与WTO其他成员方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独特性。因此,本文从提高在我国税收优惠制度在WTO体系下的合规性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一方面,通过完善我国的税收立法,形成更加完备和法治化的税收立法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引入税收优惠制度,加强对税收优惠措施制定的事前评估和事后控制;针对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改进以符合WTO补贴规则的要求、减少被诉诸WTO争端解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参与WTO各项谈判,推动补贴规则完善,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邢文达[4](2019)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全球环境治理实践,重点探讨了跨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体系下的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环境税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政税收政策,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两方面的特点,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环境政策,而且税收基础与环境因素紧密相连。环境税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经济学的负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性环境政策,在具体研究中往往使用博弈论(Game Theory)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协调则会使得各国和地区处于非均衡状态。考虑到各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环境税收的种类、征收幅度以及征收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价格扭曲和更加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则是建立环境税收政策的国际协调制度。这不仅需要各国和地区之间形成共同的认识,还需要采取共同的行动,经济学中的集体行动理论(1)(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为解释各国和地区共同行动的动因和方式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世界贸易组织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和欧盟框架下的能源税指令为例,具体阐述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包括环境税国际/跨国协调法律机制产生的背景与历史、内容、实施以及启示。在使用经典法律分析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理论、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且以经济理论为逻辑线索对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本文认为,环境税边境调整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但制度松散;能源税协调实施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具有更强的执行力和约束性。本文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对比了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发现有三个因素对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第一个因素是完善的机构建制,集体行动理论和博弈论均认为,通过协调产生的共同行动较为容易发生在完善的机构建制之中,因为完善的机构建制可以通过多次博弈来降低共同行动的成本。第二个因素是在机构建制的基础上,协调内容需要从协调的目标、政策、技术到最后法律制度的顺序逐步完成,以及从已有制度的保持到未来更高目标的逐步协调。第三个因素是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本身环境税政策的发展程度。本文最后落点于探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由于税收和环境问题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我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应当防备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用环境税边境调整来进一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环境税作为能源税中的最重要税种,是多年来国际关注的焦点,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源税体系,在建设高水平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导下,能源税的国际协调有可能成为未来讨论的热点议题。最后,本文在借鉴欧盟促成能源税协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分析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第二,本文深入探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投资者在进入享有贸易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后,会“洗劫”本该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碳交易”贸易中的优惠。第三,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税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欧盟作为世界环境标准、环境政策的先行者和榜样,其走过的路对后来者有诸多启示。
王婉如[5](2019)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轮动力。贸易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各国合作的加深,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依旧是全球治理中的共识与长期趋势。贸易开放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扩大贸易开放的影响十分重要。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疲软的现象日益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扩大贸易开放,既源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开放诉求,又源于全球开放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国际贸易的博弈中,一国可以通过关税、出口补贴以及贸易壁垒这三个政策工具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发现其中关税的影响程度最小。然而,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会给一国的经济及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扩大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风险与经济及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会给本国带来其他的潜在问题如给环境污染、导致不公平竞争等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品进行生产,进而危害环境。对于幼稚产业,如果政府不给予它们短期保护或者支持性政策,这些新兴产业或者是发展中的幼稚产业自身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便易因遭受国际上成熟产业的打击而受损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制约贸易开放度,因此,本文在研究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开放的基础上,探讨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以税收收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完善在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税收政策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单一政策调整或实现单一政策目标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在研究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中考虑宏观调控经济措施协调搭配更加能够使得财税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享受贸易开放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尽量控制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通过微观层面实现单一政策目标的研究以及宏观层面其他经济协调政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中,还将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等。并梳理了贸易与税收相关文献,分别从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部分,从理论上回顾了不同贸易理论下的税收政策主张,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并分析税收政策通过价格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影响组成商品的要素价格进而影响商品的成本,导致各国商品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通过影响贸易模式与贸易条件对该国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与贸易开放度。反过来,贸易开放也会通过影响一国税收收入进而影响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第三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并分析其中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贸易政策逐步向开放型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逐步前进。平均关税税率一降再降,尽管仍比多数发达国家高,但是我国一直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拥护者。我国扩大开放是顺应全球化大势的表现,而且这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作为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适应新环境推动贸易开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四章与第五章为本文的主要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税收政策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最终会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价格。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发展的中间传导变量。税收政策通过影响税金进而影响贸易水平。本章重点关注的税收政策或者工具主要包括三种,即对进口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出口贸易实施的出口补贴及同国内经济活动一样对产品生产等征收的所得税。通过构建GTAP模型,使用第九版最新数据库研究分析一国税收政策对于进出口贸易、产业部门等的影响,分析不同税种(关税、出口退税与所得税)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税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经济与贸易各个方面,而不同税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第五章分析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的制约因素;税率的降低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贸易往来。但是税负并非越低越好,尤其会受到财政收入的约束。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会促进贸易开放,然而贸易开放会对一国税收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依靠贸易税收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反过来对一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随着开放度加大,会对该国劳动力市场及收入分配、本国产业等均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制约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税收收入为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GMM模型等分析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包括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国家分组讨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初期可以暂不考虑对税收收入的制约影响,但是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到后期,需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放缓税收政策调整步伐。第六章则研究国外贸易开放背景下税收政策的做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贸易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的借鉴思路。在国家的选取上,先选择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很早就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对贸易与财政的影响。另外,文中主要是以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等与我国较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为借鉴,故选择了泰国、加纳与印度等国进行研究。其中前两个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财政盈余,而印度财政出现赤字状况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反复调整贸易政策,印度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其贸易自由化与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通过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过程中税收政策调整提供思路借鉴。第七章为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政策、非关税壁垒等搭配;研究为了优化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降低贸易开放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支出政策、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等宏观经济调节措施与税收政策进行搭配调整。故本章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一国贸易开放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政府支出带来影响,同样地,政府支出规模又会反过来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一方面由于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政府支出会受到税收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要求政府运用支出政策进行配套调整。第二部分是考虑贸易政策,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各国所选择的贸易政策(如自由贸易、进口自由化、进口替代、受保护的出口导向型等)有所不同,税收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考虑不同的贸易政策背景;在贸易政策的选取上,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导致了政府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后形成了支持与反对这两股政治力量,最终结果就取决于政府对于冲突双方的调停。第三部分是结合非关税壁垒,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不明朗,各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需要出发,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因非关税壁垒天然的隐蔽性特点而逐渐被各国重用,贸易保护呈抬头趋势。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非关税壁垒对于贸易的限制作用甚至会高于关税壁垒,阻碍贸易开放的扩大。第八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贸易税收(关税、进口增值税与消费税、出口补贴)、国内税收(所得税)及搭配财政支出、非关税壁垒等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会促进该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而降低出口补贴(退税率)效果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降低关税与增加出口补贴会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中,出口补贴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比关税税率大。另外,从影响程度的角度看,下降同等幅度的税率,出口补贴与国内所得税政策的影响效果要高于进口关税政策。可能是因为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因而进一步调整空间对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国际贸易活动将愈发频繁,使其规模扩大。一国总税收收入将增加,但是贸易税收收入的变化方向不定。另一方面,根据发展中国家收入分组实证讨论结果,在低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程度加大,对该国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的深入将提高这些国家国内销售税以及所得税收入,进而弥补由于关税税率下降导致贸易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总税收收入提升。然而在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会降低总税收收入水平。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估计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度与政府支出呈现出倒U型关系。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补偿假说占据主导作用,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以减少开放对本国产业及经济带来的风险冲击及消极影响。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入,效率假说会超过补偿假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可以紧缩财政支出政策,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另外,配合贸易政策,同时降低贸易壁垒措施。在贸易壁垒措施上,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关税壁垒,为此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同时完善非关税壁垒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相关法律相接轨。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避免财政赤字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关税税率的下降会导致国际贸易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进而制约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所以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一国会对国内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对国际贸易税收的依赖性过渡到国内直接税与间接税收入中,以免贸易税收收入大幅降低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加纳与泰国国内税制改革的过程中,以所得税改革为主,间接税改革为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国家中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验包括:所得税的调整以降低边际税率或提高税前所得扣除额为主要改革内容;国内间接税的调整以扩大征税范围为主要改革内容。此外,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试图分析不同税制下税率的变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于单个税种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关税、所得税、出口补贴等不同的税收政策角度进行权衡分析对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相比关税政策,降低同等幅度的所得税与增加同等幅度的出口补贴政策更加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并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同。起初至中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正相关;到后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弥补了前人在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关系研究的不足。第三,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即继续扩大贸易开放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市场所带来的优劣影响对税收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同时,对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配套政策完善,试图减少贸易开放的成本。且本文从政府收支角度考虑综合研究贸易开放对税收、财政支出等的影响,反过来运用这些政策进行调节等,丰富了税收政策与贸易开放的相关研究。第四,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方法发现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关系既不符合效率假说又不符合补偿假说,而是符合U型假说。为少量支持U型假说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张智勇[6](2015)在《服务贸易补贴纪律的构建:困境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国际上有关服务贸易的第一个多边法律框架。不过,在WTO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时,GATS中并不包含关于服务贸易的具体补贴纪律。尽管GATS第15条要求WTO的成员进行服务贸易补贴规则的谈判,但是,迄今为止,相关规则尚未达成。那么,服务贸易补贴规则谈判的困难在哪里?如果多边谈判进展缓慢,是否可以通过区域贸易安排或其他机制来对服务贸易补贴进行规制?我国应如何应对?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陈渊鑫[7](2012)在《全球环境正义视域中的国际碳税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如《人类环境宣言》所言:“人类既是其环境的创造物,又是其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予其提供了在智力n、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社会。”在远古代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对自然力存在着敬畏心理和盲目崇拜的观念;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基督神权高于一切,压抑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了高效的社会组织制度,创立了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理念,将人类从中世纪的桎酷和囚牢中解放出来。但它并未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而是使人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现代性所产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对机械技术主义的崇拜,培育了人类对自然征服利用的态度。在“资本的逻辑”驱动下,人类贪婪地追求物质财富,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垦殖、采矿,并毫无顾忌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工业废弃物,从而使环境问题逐步恶化。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飞速增长,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踏遍全球,导致了20世纪30-50年代举世震惊的公害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并逐渐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球性转变,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由此,人类也进入了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称的“全球风险社会”时代。当今,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地球的生态环境直接关乎人类的命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广泛性、无国界性,以及其影响的长期性、综合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征,决定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的单一行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了拯救自己,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健康的活着,人类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共同行动,进行广泛地合作,制定并遵守共同的法律制度,以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村”。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逐步对此达成共识。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达成《人类环境宣言》开始,国际社会积极探索构建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机制。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以京都议定书模式、WTO模式和哥本哈根模式等为主导的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路径。然而,以市场工具为手段的京都议定书模式、WTO模式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之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以自我承诺为基础的哥本哈根模式,由于缺乏法律拘束力,往往受制于各国的自觉行动,并因部分国家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影响而可能被搁置。因此,当今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三种模式在正义性或有效性上有所欠缺。集权利和义务模式为一体的国际碳税模式以京都议定书模式、WTO模式和哥本哈根模式为基础,充分吸取其制度优点,弥补其制度不足,将成为人类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最佳方式之一。“正义”始终是良法的最高价值形态。本文在对传统环境正义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全球环境责任论是国际碳税制度的正义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法哲学、经济学、税法学等方面分析国际碳税制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探索构建国际碳税制度,以实现人类保护全球环境的目标。具体而言,本文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人是万物主宰”的观念下,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改造自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本文运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反思现代性,论证全球风险社会下人类共同治理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对当今国际环境治理模式深刻反思和分析,指出当前以京都议定书模式、WTO模式和哥本哈根模式为主导的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治理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并以其有益经验为基础,着力构建国际性碳税制度来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第二章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当今传统全球环境正义理论,指出全球环境责任是人类保护环境的正义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全球环境责任论阐述国际碳税制度的正义基础。第三章在对国际碳税内涵、特征予以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学、伦理学、环境法学、税法学等方面论证了国际碳税制度正当性的理论基石。同时,本文对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税基等国际碳税税制要素进行设计;此外,以全球正义和公平为理念,以高效、便捷为目标,以必要的强制力为保障,通过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有益成份,探索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国际碳税组织。第四章在对国际碳税制度运行机制内涵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确立义务优先、强制履行和公开透明三项国际碳税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同时,本文以国际碳税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为基础,从决策机制、保障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国际碳税制度的运行机制。第五章主要探讨国际碳税制度将成为未来应对环境问题的有效模式的情况下,中国所应采取的立场和承担的责任。在对中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应当适时引入碳税制度,并就如何构建中国碳税制度进行研究。此外,本文还从中国如何在国际碳税制度的建立中积极参与气候谈判、构建中国特色的自然哲学观、发挥国际碳税制度规则的主导权等方面进行探讨。
邓力平,罗秦[8](2011)在《税收发展与税制改革:我国加入WTO十年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十年。本文以十年前笔者对WTO与我国税收发展关系的判断为起点,考察了十年来国际经贸发展与世界税制改革的主要变化,评析了加入WTO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的建设进程,并在总结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五至十年我国税收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罗秦[9](2011)在《税收竞争、贸易摩擦与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文中认为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4年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同时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2009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亦成为贸易摩擦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贸易摩擦不仅体现为对我出口产品的限制,还表现为对我国经济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挑战,其中包括税收制度。我国税制近年多次受到贸易伙伴国质疑,入世后被诉至WTO的16个贸易争端案件中,40%都与税收紧密相关。因此,本文以我国入世后的对外贸易发展为背景,以税收竞争与协调为主线,以WTO与税收的关系为核心,深入研究我国涉税贸易摩擦的起因、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并提升至我国贸易税制竞争力问题。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提出“自由贸易中的税收”与“保护贸易中的税收”概念,将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税收作为整体,根据它们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探讨国际贸易中的税收效应。分别从关税与国内税、间接税与直接税、贸易大国税收与贸易小国税收、发达国家税收与发展中国家税收及区域税收一体化等不同角度,解析贸易税收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中的税收协调分为合作性协调与非合作性协调。合作性税收协调是为了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非合作性税收协调是基于本国贸易利益,以税收手段来促进出口和抑制进口的贸易竞争行为,是一种贸易中的税收竞争。但这种税收竞争运用不当就会引发贸易摩擦。涉税贸易摩擦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是“经济一体化三难”的表现,从法学视角分析是各国税法与WTO贸易法的冲突,具有必然性。与其它贸易摩擦相比,涉税贸易摩擦具有主权性、制度性与综合性的特征,与国际税务争议也有本质的差异。既然涉税贸易摩擦是由税收竞争即非合作性税收协调所致,那么化解的途径只有合作性税收协调,结果是导致WTO加大对税收的干预,从而削弱各国的税收自主权。税收虽是一国的主权,但它与WTO规则产生冲突时,各国税制不得不做一定的妥协,尽量与WTO规则相容和协调,分为被动的协调与主动的协调,前者主要是遵从规则,后者更强调利用规则。展望贸易中的税收协调发展趋势,WTO对税收还会加大干预,可能需要建立WTO下的某种税收主权让渡机制。但由于各国主权利益的存在,税收协调会继续在合作性与非合作性之间轮回发展。实践分析部分,在我国入世十年的贸易发展与税制改革背景下,以出口退税为例,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税收敏感性。首先是对出口退税与出口额之间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分别用全国总量数据做时间序列分析,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做分析,得出了相同的实证结论:我国出口贸易对出口退税具有较强敏感性。同时,在分析税收竞争与税收协调的基础上提出税制竞争力的概念,认为一国税制只有将竞争性与协调性适度结合,才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在分析贸易税制竞争力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计出我国贸易税制竞争力调查问卷,结合对上海地区100余家外贸企业开展调查的研究,分析制约我国现行贸易税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竞争性不足,最突出的是频繁调整的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另外,税制的国际协调能力亟待提高。案例分析部分,以中国入世后被诉的三起涉税贸易争端案件分析为主,比较异同,并结合WTO下的其它典型涉税贸易争端案例,特别是美国的DISC、FSC、ETI系列税收案件,研究哪些税收问题容易与WTO规则发生冲突而引发贸易摩擦,得出相关的研究启示与展望。最后是全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在前面几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五点研究结论,并提出以提升税制竞争力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取向,即是构建我国的战略性贸易税制,实现税收“竞争性、协调性与反竞争性”的适度结合,包括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蔡连增[10](2005)在《出口鼓励税制和WTO反补贴规则——美国FSC/ETI税制案述评》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3月1日,欧共体经WTO授权开始对美国进口的1600多种产品征收5%的报复性关税,之后每月上浮1%,到2005年3月将达到17%。这就是发生在1997年11月至2002年1月间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判的两宗税制案的结果。欧共体认为美国先后制定的FSC税制和ETI税制违反WTO反补贴规则而向美国提出协商要求,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判,WTO争端解决机构最终判定美国给予出口活动的税收优惠违反了补贴与反补贴规则,并允许欧共体征收40多亿美元的惩罚性关税,从而创下历来授权报复金额最大的一次纪录。作者在介绍FSC/ETI税制案案情的基础上,对该案的焦点问题——美国是否违反了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相关规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同时对FSC/ETI税制案的背景、由该案看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WTO税收规则与税收主权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中国税制如何应对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税制如何应对WTO(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税收发展:加入WTO二十年后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基本思路 |
二、历史的简要回顾与主要成就 |
三、未来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建议 |
(2)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税收:“入世”二十周年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与税收国际化 |
(一)学术研究的视角 |
(二)对外贸易税收收入的视角 |
二、入世二十年我国税收的国际化进程 |
(一)税收制度的国际化 |
(二)征管合作的国际化 |
三、入世二十年我国税收国际化的启示 |
(一)我国税收走向国际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 |
(二)国际化让我国税收改革的影响延展至全球治理领域 |
(三)国际化让我国税收改革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 |
四、国际新环境下对我国税收改革国际化的展望 |
(一)坚持税收国际化方向,继续坚定维护本国税收权益 |
(二)提升税收国际化程度,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3)WTO补贴规则视角下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WTO补贴规则对税收优惠的规制 |
第一节 WTO对税收优惠措施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WTO补贴规则与税收优惠 |
一、WTO补贴的一般规则 |
二、WTO补贴规则对税收优惠的界定 |
第二章 税收优惠是否构成补贴的形式要件——财政资助 |
第一节 财政资助概述 |
第二节 WTO贸易争端中对“本应征收”的认定 |
一、“若非”(but for)测试的应用 |
二、比较(comparability)测试法的应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税收优惠是否构成补贴的结果要件——利益授予 |
第一节 WTO案例对税收优惠中利益的界定 |
一、税收优惠中的利益与财政资助 |
二、税收优惠中利益的接受者 |
第二节 税收优惠中补贴利益的计算 |
一、WTO补贴规则对利益计算的规定 |
二、利益计算中公平交易原则的运用 |
三、税收优惠中的补贴利益传递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WTO补贴规则下我国税收优惠的合规性分析及建议 |
第一节 WTO补贴规则下我国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
一、WTO补贴规则下我国税收优惠合规性分析 |
二、我国税收优惠所涉补贴争端的分析 |
第二节 WTO补贴规则下对我国税收优惠的建议 |
一、国内法的完善 |
二、积极推动WTO补贴规则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
2.1 环境税的基础理论 |
2.1.1 环境税的概念与特征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集体行动理论 |
2.1.4 双重红利理论 |
2.2 环境法律制度与贸易法律制度的关系 |
2.2.1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环境问题 |
2.2.2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主要环境条款 |
2.2.3 区域贸易协议环境条款的谈判 |
2.2.4 环境税制度与自由贸易体系的一致与冲突 |
2.2.5 环境税法律制度与全球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边界 |
2.3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及其作用 |
2.3.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 |
2.3.2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狭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WTO环境税协调法律机制为例 |
3.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产生背景与历史 |
3.1.1 边境税调整机制的概念与特征 |
3.1.2 环境税边境调整的历史 |
3.1.3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演进 |
3.1.4 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形成 |
3.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分析 |
3.2.1 基于征收基准的边境税分类 |
3.2.2 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 |
3.2.3 可以进行环境税边境调整的间接税 |
3.2.4 环境税边境调整和国民待遇 |
3.2.5 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
3.2.6 第二十条例外 |
3.3 WTO环境税调整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4章 广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为例 |
4.1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发展历程 |
4.1.1 欧盟共同环境政策的开端 |
4.1.2 欧盟内部市场和1992年矿物染料指令 |
4.1.3 环境政策中的经济手段 |
4.1.4 陷入低谷与1997芒迪提案 |
4.1.5 能源税指令在欧盟东扩前最终通过 |
4.1.6 欧盟环境法律制度演进的总结 |
4.1.7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形成历史的启示 |
4.2 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跨国协调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影响 |
4.2.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和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协调制度的对比 |
4.2.2 能源税指令的主要内容 |
4.2.3 欧盟能源税法令后期修改 |
4.2.4 能源税和排放权交易共同构成环境政策的基石 |
4.2.5 环境税边境调整中能源税性质的分析 |
4.2.6 欧盟能源税在WTO贸易规则下的分析 |
4.2.7 能源税指令对欧盟的影响 |
4.2.8 欧洲能源税协调法律制度建立的借鉴意义 |
4.3 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
4.3.1 加强欧盟内部市场 |
4.3.2 促进能源市场的统一 |
4.3.3 加强欧盟能源安全 |
4.3.4 促进欧盟环境政策的实现 |
4.3.5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
4.3.6 对欧盟能源税最低标准指令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及解决路径 |
5.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
5.1.1 环境税法律制度协调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
5.1.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南北冲突 |
5.1.3 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优惠及滥用防止 |
5.1.4 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协调障碍的路径 |
5.2 协调主体不完善和协调制度约束力不足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
5.2.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的机构建制作为保障 |
5.2.2 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模式 |
5.2.3 国际环境治理中的政策一体化趋势 |
5.2.4 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升温 |
5.2.5 环境政策一体化和自贸区发展是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建设的新契机 |
5.3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
5.3.1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
5.3.2 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
5.3.3 解决税收体系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等障碍的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环境税的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
6.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
6.1.1 中国可能面对的环境税边境调整挑战 |
6.1.2 中国对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规则的利用 |
6.1.3 中国对于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协调的应对之策 |
6.2 欧盟能源税指令对中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及应对 |
6.2.1 国际压力与中国的能源技术升级 |
6.2.2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与中国能源政策的形成 |
6.2.3 中国能源政策的机构设置 |
6.2.4 中国能源政策的政策选择模式 |
6.2.5 中国的能源税体系现状 |
6.2.6 中国能源税相关的制度建设 |
6.3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并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
6.3.1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 |
6.3.2 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5)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趋势 |
二、国际贸易壁垒发展逐渐偏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为辅 |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然居民境外消费热度不减 |
四、经济全球化及竞争的加剧急需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概念及问题的厘定 |
一、贸易开放及其度量 |
二、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的税收政策 |
三、贸易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际贸易与税收关系的研究 |
二、贸易政策、财政收支与收入分配等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一、贸易开放的衡量指标及其评价 |
二、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三、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 |
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收政策做法 |
五、税收政策如何搭配其他宏观政策实现扩大贸易开放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价格因素 |
二、非价格因素 |
第二节 不同贸易发展理论下税收政策选择 |
一、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二、保护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三、新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
第三节 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分析 |
一、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的直接传导枢纽 |
二、税负转嫁或补贴等间接方式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
三、国际贸易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
第四节 贸易开放受到税收收入制约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三章 开放背景下中国贸易与税收政策回顾与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回顾 |
一、逐渐开放的贸易保护政策(1978-2000 年) |
二、WTO规则下公平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发展(2001-2018 年) |
三、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必要性 |
第二节 贸易政策变化下我国贸易开放状况 |
一、贸易规模及开放度变化 |
二、货物与服务贸易开放状况 |
三、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回顾 |
一、开始降关税并提供出口补贴以促进对外贸易(1978-1991 年) |
二、继续降关税并进行分税制改革刺激对外贸易(1992-2000 年) |
三、大幅降关税并调整出口退税以扩张贸易规模(2001-2018 年) |
第四节 中国扩大贸易开放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关税政策 |
二、出口退税政策 |
三、所得税政策 |
四、非关税壁垒政策 |
第四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GTAP模型及假设 |
一、模型假设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模拟方案 |
一、模型数据特点 |
二、分组处理 |
三、政策冲击方案设计 |
第四节 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
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提高本国GDP增速并改善社会福利 |
三、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刺激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与轻工业的出口 |
第五节 所得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国内所得税税率将促进本国出口贸易而阻碍进口贸易 |
二、降低所得税税率将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但改善全球社会福利 |
三、降低所得税税率将刺激我国工业与纺织业的产出及出口 |
第六节 出口补贴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
一、降低进口补贴率将抑制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
二、降低出口补贴率将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但恶化社会福利 |
三、降低出口补贴率将较大抑制我国采掘业的出口及纺织业的进口 |
第七节 本章研究小结 |
第五章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主要约束因素 |
一、税收收入 |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
三、国内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 |
四、本章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实证设计及数据选取——以税收收入为例 |
一、基本模型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
一、静态研究方法 |
二、动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 |
一、贸易开放对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
二、贸易开放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
第五节 低、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分组讨论 |
一、贸易开放对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二、贸易开放对中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三、贸易开放对中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四、贸易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研究小结 |
第六章 国外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经验 |
第一节 公平贸易论下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以美国为例 |
一、1933 年以前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
二、1934 年-《1974 年贸易法》出台期间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
三、1974至2018 年美国为推动公平贸易的税收政策 |
四、贸易开放对美国关税收入及贸易的影响(1790-1934 年) |
五、贸易自由化对美国财政及贸易的影响(1934-2016 年) |
六、经验小结 |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失败后适度保护贸易下税收政策做法:以印度为例 |
一、印度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
二、1991-1998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
三、1998-2017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
四、贸易开放对印度税收收入的影响 |
五、经验小结 |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引入增值税调整所得税:以泰国为例 |
一、二战后泰国贸易政策相关背景 |
二、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贸易税收政策 |
三、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内税制改革 |
四、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贸易规模的变化 |
五、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税收的变化 |
六、经验小结 |
第四节 成功推动贸易自由化下简化税制降低有效税率:以加纳为例 |
一、加纳独立后相关背景 |
二、加纳1983 年经济改革计划中贸易与税收相关部分 |
三、加纳1995 年入世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
四、贸易自由化对加纳税收及贸易的影响 |
五、经验小结 |
第五节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七章 扩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非关税壁垒等搭配 |
第一节 搭配支出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
一、效率假说与补偿假说 |
二、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U型关系的检验方法 |
三、贸易开放初期搭配支出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
四、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可逐步紧缩支出发挥市场效率 |
第二节 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
一、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实施效果 |
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改革措施 |
三、我国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
第三节 税收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组合 |
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
二、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比较 |
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搭配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 |
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 |
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 |
四、国外在扩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 |
第二节 扩大我国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建议 |
一、进口贸易税收政策 |
二、出口补贴政策 |
三、所得税政策 |
四、财政支出政策 |
五、非关税壁垒措施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服务贸易补贴纪律的构建:困境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GATS与服务贸易补贴的规制 |
(一) GATS现行规则 |
(二) 构建多边服务贸易补贴纪律的困境 |
1. 服务补贴被WTO成员所普遍使用。 |
2. 服务补贴谈判在技术上比货物贸易补贴更为复杂。 |
二、区域贸易安排的路径 |
(一) 没有建立自身服务补贴纪律的区域贸易安排 |
(二) 建立自身服务补贴制度的区域贸易安排 |
(三) 区域贸易安排的政策考量 |
三、国际税收机制的路径 |
(一) OECD的1998年报告 |
(二) OECD/G20的BEPS项目 |
(三) 国际税收机制的作用 |
四、我国的情况 |
(一) 自由贸易协定中服务补贴纪律的完善 |
(二) 税收合作机制 |
(7)全球环境正义视域中的国际碳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0.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不足之处 |
1 全球生态危机与全球环境治理 |
1.1 现代性与环境问题 |
1.1.1 现代性的起源与内涵界定 |
1.1.2 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环境问题 |
1.1.3 负责性的流失与环境问题 |
1.2 风险社会与全球生态危机 |
1.2.1 风险的界定 |
1.2.2 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 |
1.2.3 风险社会中全球生态危机的治理 |
1.3 当今国际环境治理模式的反思 |
1.3.1 京都议定书模式 |
1.3.2 WTO模式 |
1.3.3 哥本哈根模式 |
1.3.4 当今三种环境治理模式的评析 |
2 国际碳税制度的正义基础 |
2.1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论 |
2.1.1 古希腊时期人与自然关系 |
2.1.2 中世纪人与自然关系 |
2.1.3 文艺复兴时期人与自然关系 |
2.1.4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 |
2.1.5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评述 |
2.2 全球环境正义中的权利义务论 |
2.2.1 全球环境正义的缘起 |
2.2.2 传统全球环境正义的内涵 |
2.2.3 传统全球环境正义中的权利论 |
2.2.4 传统全球环境正义中的义务论 |
2.2.5 传统全球环境正义中权利义务统一论 |
2.2.6 对传统全球环境正义观的评析 |
2.3 全球环境责任论 |
2.3.1 人对自然责任的现有依据 |
2.3.2 责任的内涵 |
2.3.3 事实本身的规范性是人对自然责任的基础 |
2.4 国际碳税的正义基础 |
2.4.1 国际碳税模式的界定 |
2.4.2 国际碳税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 |
3 国际碳税制度的构建 |
3.1 国际碳税的界定 |
3.1.1 碳税的演化逻辑 |
3.1.2 碳税的内涵 |
3.1.3 国际碳税的内涵 |
3.1.4 国际碳税的特征 |
3.2 国际碳税的理论基础 |
3.2.1 伦理学基础 |
3.2.2 经济学基础 |
3.2.3 环境法学基础 |
3.2.4 税法学基础 |
3.3 国际碳税的税制要素 |
3.3.1 税收主体 |
3.3.2 税收客体 |
3.3.3 税基 |
3.3.4 税率 |
3.4 国际碳税组织构建 |
3.4.1 国际碳税组织的建立基础 |
3.4.2 国际碳税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
3.4.3 国际碳税组织的机构设置 |
3.4.4 国际碳税组织的法律地位 |
4 国际碳税制度的运行机制 |
4.1 国际碳税制度运行的法律原则 |
4.1.1 义务优先原则 |
4.1.2 强制履行原则 |
4.1.3 公开透明原则 |
4.2 国际碳税制度的决策机制 |
4.2.1 国际碳税制度的决策原则 |
4.2.2 国际碳税制度的会议制度 |
4.2.3 国际碳税制度的决策程序 |
4.2.4 国际碳税制度的表决机制 |
4.3 国际碳税制度的履行机制 |
4.3.1 国际碳税的征收 |
4.3.2 国际碳税收入的管理 |
4.4 国际碳税制度的保障机制 |
4.4.1 国际碳税的激励制度 |
4.4.2 国际碳税的监督制度 |
4.4.3 国际碳税的制裁制度 |
4.5 国际碳税制度的争端解决机制 |
4.5.1 部分典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分析 |
4.5.2 国际碳税争端解决机制构建 |
5 国际碳制度的中国立场 |
5.1 国际碳税制度的中国把握 |
5.1.1 现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演化 |
5.1.2 现代中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演化 |
5.1.3 中国绿色税制现状 |
5.1.4 中国碳税制度的引入 |
5.2 中国碳税制度的构建 |
5.2.1 中国碳税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2 中国碳税立法模式 |
5.2.3 中国碳税的税制要素设计 |
5.3 国际碳税制度的中国责任 |
5.3.1 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自然哲学 |
5.3.2 寻求国际碳税规则的制定权 |
5.3.3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税收发展与税制改革:我国加入WTO十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年前的基本判断 |
二、不变与变的十年:经济全球化、国际治理体系与世界税制改革 |
(一) 经济全球化的不变趋势与变化特征 |
(二) 国际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与变化特征 |
(三) 世界税制改革的不变趋势与变化特征 |
三、顺应、改革与发展:中国税收十年评析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制的适应与完善 |
(二) 顺应参与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税收发展 |
(三) 顺应参与经济全球化其他进程的税收发展 |
(四) 应对全球化新问题与坚持可持续发展下的税收发展 |
四、未来五至十年的我国税收发展:基于加入WTO经验的思考 |
(一) 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研究我国税收发展的前提 |
(二) 总结加入WTO十年经验:对我国税收发展的启示 |
(三) 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服务:我国税收发展的长期任务 |
(9)税收竞争、贸易摩擦与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特色及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税收与贸易摩擦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中的税收竞争与协调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税制竞争力的研究 |
第四节 简评 |
第二章 税收与贸易利益 |
第一节 与贸易相关的税收概念 |
第二节 贸易税收理论的逻辑发展 |
第三节 贸易税收效应分析 |
第三章 税收竞争与贸易摩擦 |
第一节 贸易中的税收竞争 |
第二节 贸易摩擦的成因:基于税收竞争的分析 |
第三节 涉税贸易摩擦的特征 |
第四章 贸易摩擦中的税收协调 |
第一节 贸易摩擦与合作性税收协调 |
第二节 贸易摩擦中的税收协调目标与方式 |
第三节 贸易摩擦中的税收协调趋势 |
第五章 中国出口贸易的税收敏感性分析 |
第一节 出口退税与出口额之间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基于全国总量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三节 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
第一节 贸易税制竞争力:竞争性与协调性的结合 |
第二节 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现状调查:基于上海地区的数据 |
第三节 制约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中国被诉的涉税贸易争端案件 |
第二节 涉税贸易争端的国际比较 |
第三节 启示与展望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税制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入世以来的贸易税收数据统计 |
附录二:WTO与GATT下的涉税贸易争端汇总(中英文对照) |
附录三:中国入世后被诉与申诉的贸易争端汇总 |
附录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税制如何应对WTO(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税收发展:加入WTO二十年后的思考[J]. 邓力平. 国际税收, 2021(11)
- [2]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税收:“入世”二十周年的视角[J]. 罗秦,曾帅. 税务研究, 2021(11)
- [3]WTO补贴规则视角下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D]. 梁异凡.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D]. 邢文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D]. 王婉如.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0)
- [6]服务贸易补贴纪律的构建:困境与路径[J]. 张智勇. 国际贸易法论丛, 2015(00)
- [7]全球环境正义视域中的国际碳税制度研究[D]. 陈渊鑫. 武汉大学, 2012(01)
- [8]税收发展与税制改革:我国加入WTO十年的思考[J]. 邓力平,罗秦. 税务研究, 2011(05)
- [9]税收竞争、贸易摩擦与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D]. 罗秦.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出口鼓励税制和WTO反补贴规则——美国FSC/ETI税制案述评[J]. 蔡连增. 财税法论丛,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