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语音通信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管米利[1](2021)在《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不断出现,数据流量也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而在链路带宽有限的条件下,基于“尽力而为”的互联网已经不能满足众多用户对网络传输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实时性较强的网络应用如语音通话。网络承载的业务数量与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数据分组极有可能在路由或交换节点处产生网络严重拥塞。一旦发生网络拥塞,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队列管理与调度,就会造成缓冲区溢出,进而导致数据丢失,业务的传输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对数据包队列调度算法进行优化。针对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对实时性与丢包率要求较高的问题,对低延迟队列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通过研究低延迟队列算法,在该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将优先级队列上的Police管制条件由单一的超出规定带宽则进行超出带宽数据包的丢弃行为,改为根据带宽和优先级队列中语音数据包的队列等待时间综合考虑,确定超出带宽的语音数据包的处理方法,进而减少语音数据包的丢包率。为了验证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的有效性,利用GNS3网络模拟器和终端仿真软件搭建仿真环境,使用思科的服务等级协议技术模拟产生各种类型的业务流量,在网络拥塞的状况下,分别部署低延迟队列算法和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数据包进行调度,并收集部署两种队列算法后各业务的性能质量,将之分别与网络正常状况下与网络拥塞状况下各业务的性能质量作对比,突出两种队列调度算法对网络拥塞调控的有效性和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保证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质量的有效性。模拟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网络发生拥塞的状况下,部署两种队列算法后,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性能均有明显改善,使用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相比低延迟队列算法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的最小计划损伤因数与最大计划损伤因数分别降低了 2和5,最低主观意见得分和最高主观意见得分分别提高了0.23和0.28。可见,该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有效地降低了语音数据包传输过程的损耗,提高了语音数据包的传输质量。
孙彪[2](2020)在《计算机网络语音技术在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探析》文中提出我国语音技术出现较早,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语音技术得到了更先进的技术平台支持,其实现的价值与功能也更多。在防汛应急工作中,计算机网络语音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汛情报告的速度与效率,为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语音技术在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张杰[3](2020)在《应用于卫星电话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及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通信以人造地球卫星为中继站来实现地面站之间或地面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由于其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自然灾害及恶劣气候影响等优点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辅助系统,特别是对应急救援通信、保密通信、远航通信及偏远地区通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其空间通信链路缺少相应物理层的保护,呈现开放性和暴露性的状态,其传输的信息极易被侦听站截获,严重威胁国家重要信息和用户隐私的安全。因此,如何保障端到端的卫星通信安全成为全球通信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端到端语音加密技术、语音水印技术及其软硬件实现方案,提出一种可以抵抗卫星通信低速率语音编码的端到端语音加密技术,加密待传输的语音信号,使其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始终以密文的形式存在,来保证卫星通信系统的语音安全。在此加密算法中,对端到端保密通信所涉及到的变换域语音加密算法、语音帧的同步及密钥传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端到端加密机制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的端到端语音置乱算法存在的一些缺陷,如加密算法相对简单,无法满足通信系统安全性的要求。对此,本文利用语音信号的频域特点,对频谱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其频段对语音信号的不同影响,对频谱结构进行了分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频段进行不等分分组的置乱实验。通过对相邻的语音帧进行不同的置乱方式,得到新的基于频域置乱的加密算法。(2)研究了语音帧的同步及密钥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传输问题。借鉴语音水印的思想,利用语音水印的同步来实现语音帧的同步,进而解决语音加密算法的同步问题。然后将加密密钥嵌入到将要发送的语音帧中,确保嵌入密钥的语音信号符合卫星通信信道传输的特点,来达到加密语音在卫星信道中传输的目的。(3)进一步地,为了验证该加密算法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实现的可行性,在欧星卫星电话上进行了实时通话的模拟实验。以运算速度快、性能稳定性好,成本低的STM32F405RG芯片为核心部件,搭建端到端语音加解密系统。软件仿真以及实际通话测试表明,该加密系统能够较好的应用于欧星手持终端,整体上实现了欧星电话端到端的保密通信,为欧星电话保密通信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彭景惠[4](2020)在《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Internet的兴起和数字语音编码技术的提高,网络语音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简称VoIP)等流媒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公共网络中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安全协议,探索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方法,以促进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本文从理论和技术出发,系统研究了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安全动态隐密通信(Covert communication)技术,涉及信息理论建模、安全性分析、隐写(Steganography)算法设计、编码、隐密通信测试以及性能和鲁棒性测量等。本研究以面向对象的C++编程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此项工作提供实验平台。针对网络流媒体数据安全通信的复杂性,本文在信息隐藏和密码学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了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处理器硬件的真随机数和单向密码累积器(One-way cryptographical accumulator)的隐密通信新方法。结合高级加密标准、动态密钥分配和单向密码累积认证,该方法能显着提高隐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鲁棒性。作为网络通信的安全信道,VoIP隐密通信可以有效保护数据免受网络攻击,甚至来自量子对手的攻击。本文对基于VoIP网络流媒体的隐密通信研究做出了如下几点贡献:(1)针对VoIP流媒体通信过程中的“时变”和“丢包”特征,构建了一个新的流媒体安全隐密通信理论模型,以描述在被动攻击情形下流媒体隐密通信的安全场景,从理论上解决其分组隐藏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机密信息的不完整性等关键性问题。鉴于使用流媒体隐写术实现VoIP隐密通信,该模型用随机过程对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源进行建模,通过假设检验理论(Theory of hypothesis testing)对敌手的检测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一种高精度的离散预测模型,模拟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有效载荷的时变特征。(2)针对加密密钥的安全问题,详细探讨了流媒体隐写术与隐密通信领域中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研究了在流媒体隐密通信中,利用硬件熵源产生的真随机数作为AES-128加密算法的密钥,以保证其保护的数据绝对安全。安全性分析和Mann-Whitney-Wilcoxon测试表明,由真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密钥,以CPU的读取时间戳计数器(the Read Time Stamp Counter)为熵源,可有效抵御恶意攻击。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嵌入间隔选择算法,使用从逻辑混沌图(Logistic Chaotic Map)生成的随机序列随机选择VoIP流中的数据嵌入位置,提高流媒体隐密通信中数据嵌入过程的复杂度和机密性。(3)针对VoIP隐密通信过程中的密钥分配问题及流媒体“丢包”特征,设计了一个高效、用于安全通信认证的单向密码累加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写算法,该算法将单向密码累加器集成到动态密钥交换中,以提供动态、安全、实时的密钥交换,用于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解决了其通信过程中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此动态密钥分配算法可以保护数据通信免受网络攻击,包括威胁到大多已知隐写算法的中间人攻击。依据数学离散对数问题和t-test检验的隐写分析结果,该算法的优势在于其在公共信道上的密钥分配具有高度可靠性。通过安全性分析、隐写分析、非参数统计测试、性能和鲁棒性评估,检验了基于硬件熵源真随机数和动态密钥更新和传输的流媒体隐密通信算法的有效性。以可扩展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为实验平台,针对不同的数据嵌入位置、嵌入信息长度和流媒体隐藏容量和速率,进行了一系列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结果表明,该隐密通信算法在语音质量、信号失真和不可感知性等方面对实时VoIP通信几乎没有影响。在VoIP流媒体中使用该隐密通信算法嵌入机密信息后,其语音通信质量指数PESQ的平均值为4.21,接近原始VoIP语音质量,其平均信噪比SNR值为44.87,符合VoIP通信国际标准。与其他相关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隐密通信算法平均隐藏容量高达796比特/秒,与其它隐写算法相当,但在解决VoIP隐密通信相关的安全问题方面更有效。
梁程[5](2020)在《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语音广播通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在煤矿应用中一般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使得监控人员操作不方便、作业人员安全保障降低。因此有必要将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针对煤矿应用构建一套语音广播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论文依托企业委托项目“综采工作面综合语音传输系统研发”,将语音通信和视频监控两个系统融合,采用工业以太网总线结构,结合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通信协议、自定义的硬件通信协议和MySQL数据库,通过控制底层无线监测设备、无线语音通讯设备和无线摄像仪等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全双工语音通话、广播通信及预警、数据监测、设备控制。实测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通信时延小、实时性良好、视频图像清晰流畅、语音通话质量稳定无杂音,满足了煤矿的实际需求。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1)设计了 硬件通信协议。通过对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协议的分析,将本系统网络通信的体系结构分层,并对每层使用的协议做出了详细介绍;通过对以太网数据封装过程和多种协议数据报格式的分析,设计了控制协议的封装过程和自定义控制报文的通用格式,实现了设备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测。(2)设计了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了应用程序的模块化设计,将应用程序分为视频监控、语音通信和监测控制三大主要功能模块和其他辅助功能模块;通过对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技术、通信协议以及多种设计模式的分析,完成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开发,实现了语音、视频与数据的融合。(3)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通过对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设计,完成了数据表的创建,实现了数据存储和管理;通过对JDBC连接方式的分析,完成了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4)设计了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的可用性;使用Wireshark分析抓包结果,验证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时延和丢包率,验证系统的稳定性等。
杜佳梦[6](2020)在《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催生的各类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流媒体技术和宽带技术促进了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输,这些新的技术为基于IP的音频/视频传输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应运而生。Vo I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语音交互的通信系统,凭借着较低的语音业务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互联网分组交换的信息传输方式最初是为数据传输所设计的,它“尽力而为”的传输特点,无法提供必要的服务质量保证。在目前的Vo IP系统中,由于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环境不稳定等问题使得丢包、延迟现象非常常见,从而导致语音通信质量急剧恶化。因此,如何在丢包的情况下,保障实时语音通讯的服务质量是Vo IP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数据包的丢失(或者延时)造成实时语音通讯服务质量恶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框架(CS,compressive sensing)下的基于编码端与解码端的抗丢包算法,其主要贡献如下:1)在编码端构造满足低编码复杂度和高感知能力的稀疏二元感知矩阵,对语音信号进行整体线性重采样,使得每个采样点包含信号的整体信息,再通过Vo IP传输模型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发送;2)在丢失重要信息的情况下,解码端可以采用基于图理论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仅利用剩余数据高质量的恢复音频信号,从而达到抗丢包的目的。这为移动互联网语音通信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介绍了压缩感知编解码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算例仿真。在网络随机丢包环境下,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的改进算法(PLRCS,Improved Packet Loss Recovery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分别对THCHS30、Librispeech、Common Voice Data-sets三个数据集进行优化。再与标准基于压缩感知的抗丢包算法、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未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丢包率下采用本文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改进算法(PLRCS)重构得到的语音信号质量更佳,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听觉体验,从而证明本方法较传统的方法具有的性能优势以及可执行性。最后,借助SIP协议,设计了基于Android应用框架的Vo IP系统,对其功能进行了实现,并对服务器注册模块、短消息模块、呼叫服务模块等进行了测试。随后选择Wireshark抓包分析工具对RTP流的数据包抓包,对时延、抖动、丢包率等语音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搭建的Vo IP模拟系统能提供良好的语音服务质量。
鲍博武[7](2020)在《面向移动语音安全的蓝牙密钥协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已成为目前覆盖范围最大、应用最广泛的通信网络。但是空中接口开放、核心交换网络由运营商控制等特点使移动语音通信极易遭受窃听攻击,不能满足党政、军事等高安全领域的需求。专用保密通话系统兼容性差、成本高的问题限制了移动语音安全通信的进一步应用。蓝牙作为移动终端设备的重要接口,可用于语音或数据文件传输。通过外挂蓝牙设备实现端到端保密通信具有通用性强、改造成本低、便于管理的优势。本文深入研究移动语音通信数据传输流程,结合端到端保密通信需求构建了一种基于蓝牙的移动语音安全通信模型。在此基础,分别设计带纠错的类语音调制解调方案、面向蓝牙的高效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基于蓝牙语音的密钥协商数据交互协议。最后实现面向移动通信网的蓝牙认证密钥协商原型系统。针对语音信道传输数据时存在误码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带纠错的类语音调制解调方案。方案在最优码本的基础上,基于模拟退火思想建立最优数据-波形映射,并结合BCH码进一步提高传输可靠性。相比其他同类方案,本方案在增加少量存储和计算资源的情况下,显着降低了移动语音信道传输数据的误码率。针对蓝牙设备密钥协商的安全与效率问题,基于ECC离散对数问题,设计一种无证书的高效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在无证书通用安全模型下证明了协议安全性。协议在产生部分私钥的哈希函数中引入秘密值保证了其不可伪造性,同时避免使用双线性对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相较于同类方案,在通信和计算开销上均具有优势,适用于资源受限的蓝牙设备。针对蓝牙语音信道缺少上层协议支持密钥协商数据交互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蓝牙语音的密钥协商数据传输协议。结合蓝牙语音信道特点和数据传输阶段,设计密钥协商协议数据单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蓝牙语音的密钥协商数据传输协议,保证了蓝牙设备通过语音信道完成密钥协商数据交互并能同步地进行状态转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依据移动语音安全通信需求,从硬件、固件两个层次着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蓝牙语音的认证密钥协商原型系统,并对系统的关键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原型系统能够通过语音信道传输数据并实现密钥协商协议,满足设计需求。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基于蓝牙的移动语音加密建立了安全通道,拓展了蓝牙在移动语音安全领域的应用。
高建骁[8](2019)在《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空域广阔、机场众多,机场与航空器的数量急剧增长,目前空中运输在新现代交通运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型机场旅客的每年吞吐量都在千万人次。由于空域是有限的,所以空中交通管制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大幅度缩小航空器的间隔,使得空中交通管制方式也由原来的程序管制方式逐步转变为雷达指引管制,这就实现了航空器飞行间隔的缩短,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更多航空器的管制,与此同时对VHF地空通信系统的安全保障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形成了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对地空通信系统的极度依赖,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安全保障压力。一旦发生事故或事故征候,会对航空器的飞行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航空器中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具有安全与服务优势的新型的基于VoIP技术支持的民航通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大规模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实现基于VoIP技术的民航VHF通信系统能满足对地空通信的要求,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对系统话音质量的评估与改善,本文首先研究了VoIP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协议,研究构建VoIP网络系统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在这基础上设计出基于VoIP-VHF系统结构,对系统所需以及实现方法进行分析。随后,对传统VHF通信系统与VoIP-VHF通信系统的信号类型,流程以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将VoIP-VHF电台接入E&M传输模式的语音通信系统的设想。然后,在测试平台搭建实现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对VoIP-VHF通信系统的接收/发射话音参数指标进行测试,如何在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对话音进行量化评估。最后,分析如何采用编码技术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中的丢包情况,解决话音质量问题,减少丢包对系统通信质量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VoIP-VHF电台与E&M传输模式的语音通信系统的匹配是可以实现的,并成功在其基础上搭建了作为测试的小型的关于民航VoIP-VHF通信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完成了对VoIP-VHF通信系统的接收/发射话音参数指标进行测试和对话音质量的量化评估,参数指标与量化指标均符合民航地空通信安全标准。采用综合编码技术确实可以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中的丢包情况,通过对综合编码仿真程序的编写,在Matlab软件中实现综合编码方法的仿真,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的改善VoIP-VHF通信系统的话音质量,减少丢包对系统的影响。本文还只是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VoIP-VHF通信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所做的工作在解决问题上还是相对的理想化与单一化,所以在未来VoIP-VHF设备在民航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时候,还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与解决,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对日后VoIP-VHF设备在民航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黄义国[9](2019)在《蓝牙语音加密通信设备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语音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语音通信安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语音通信中通常包含有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甚至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秘密,这些重要信息如果被泄露,将会给个人或集体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确保语音通信的安全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并依托于实际的科研项目。针对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语音通信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在移动终端接收语音之前加密语音的通用型加密设备。采用信号源头加密原理,使得进入移动终端前的声音就已经被设备加密,声音出移动终端后被设备进行解密,保证了移动终端在语音通话过程中完全处于密文状态,防止明文通话被非法监听、窃听,保护通话隐私。本文采用蓝牙技术实现与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功能,以STM32处理器为核心构建系统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开发工具Keil完成C语言代码的编写和调试工作。通过把改进后的AES加密算法植入到硬件设备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加解密速度和抗密码攻击能力,保障语音信息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本文最后根据系统需求完成了各部分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语音加密通信设备,并对该设备进行了功能和性能的调试,同时对调试结果作了分析和总结。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蓝牙语音加密通信设备,具有较好的加密强度和解密音质,并且设备通用性强,可应用于任意带有蓝牙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它不仅适用于党政军等机要部门的语音安全通信,而且作为一种便携性好、通用性强和成本低廉的加密设备,在民用领域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杨婉霞[10](2019)在《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以密码和编码学为基础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隐藏机密信息内容的同时,还能隐藏机密信息传输的行为?为此,基于信息隐藏技术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应用而生。根据目前公开报道的研究成果,以网络语音流媒体为载体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在金融、商业、国防和国家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网络隐蔽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保障的同时,也会被非法分子利用来盗取信息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如何及时和准确地检测网络隐蔽通信行为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课题。网络隐信道的研究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隐信道的构建及检测。隐信道的普适模型已成功建立,因此,基于该模型的各载体的隐信道构建方法层出不穷。由于隐信道的检测方法总是在构建之后,相比网络隐信道的构建研究而言,流媒体隐信道实时检测还存在理论模型缺乏等问题,诸多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基于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论文以提高网络语音流媒体中的隐信道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主要从网络隐蔽通信的实时检测模型、实时传输协议(RTP)隐写分析算法和网络语音VoIP流中的压缩语音隐写分析算法等3个方面开展研究。论文创新研究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建立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与以图像或音视频为代表的静态存储型多媒体文件为载体的隐写检测结构和体系完全不同,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具有多维度结构以及实时性等特点,所以不能将已有的基于静态载体的隐写检测理论模型直接应用于流媒体。为解决该问题,论文创建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多维隐写空间下的实时检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支持网络流媒体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检测,还能解决异构隐写分析算法的集成问题,填补了网络流媒体隐蔽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的空白。(2)提出了2种不同特征的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RTP/RTCP作为VoIP流媒体的主要传输协议之一,由于其头部冗余充足,为隐信道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论文通过分析RTP协议的时间戳最低有效位的不敏感性的存储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拟合曲线面积差异度聚类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测精准率达到100%。同时,针对基于发包数量的RTP/RTCP时分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包数量的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虚警率为10%时,检测准确率超过65%。(3)提出了2种不同语音编码的网络语音流高效隐写分析方法。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结构中的负载域是隐信道构建的主要空间之一,另外,由于网络语音有多种编码形式,且不同编码形式有不同的隐写算法。针对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检测算法中多项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如PCM语音编码中低嵌入率LSB的隐写检测问题,论文结合小波变换和导数等信号处理技术,将传统的Markov模型拓展为具有更确切表达相关性的Markov双向转移概率模型,实现了在嵌入率仅为3%时,准确率达到68.5%的检测准确率。而对低速率语音编码的高隐蔽性QIM-CNV隐写检测问题,采用QIM隐写会改变码字分布的特点,并充分考虑了码字序列各个元素之间的时序信息及相关性特性,设计了具有时间记忆、可抗梯度消失,并能表达“过去”和“未来”信息的BiLSTM模型,结合滑窗算法,实现了在时长为3秒,嵌入率为50%时准确率达96.9%地准确快速检测。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的3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围绕着解决网络流媒体隐信道检测的核心技术问题,构成了有机研究整体,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其中,模型是检测算法集成的理论基础,而检测算法是模型应用价值的实现与验证。
二、分组语音通信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组语音通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 |
2.1 VoIP技术原理 |
2.2 QoS对IP网络的重要性 |
2.3 QoS服务类型 |
2.4 分类与标记 |
2.5 排队论 |
2.6 队列调度算法 |
2.7 流量整形与限速 |
2.8 本章小结 |
3 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 |
3.1 队列调度算法的应用背景 |
3.1.1 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 |
3.1.2 网络拥塞造成的影响 |
3.2 服务质量度量指标 |
3.3 多业务场景的需求 |
3.4 低延迟队列算法 |
3.4.1 LLQ基本原理 |
3.4.2 LLQ存在的问题 |
3.5 低延迟队列算法的改进 |
3.5.1 算法改进思路 |
3.5.2 语音数据包的排队模型 |
3.5.3 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基本原理 |
3.5.4 改进低延迟队列算法基本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4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1 测试方案思路 |
4.2 网络QoS的测试方法 |
4.2.1 网络时延的测试方法 |
4.2.2 网络抖动测试方法 |
4.2.3 网络性能测试指标 |
4.3 仿真平台搭建 |
4.4 网络拓扑搭建 |
4.5 实验验证 |
4.5.1 利用SLA技术产生模拟流量 |
4.5.2 网络正常时各业务的网络指标 |
4.5.3 利用流量管理限制链路带宽制造网络拥塞 |
4.5.4 网络拥塞时各业务的网络指标 |
4.5.5 利用GNS3做PBR和 MQC的实验 |
4.5.6 LLQ和 I-LLQ的验证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利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项 |
缩略语对照表 |
(2)计算机网络语音技术在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通信组网模式分析 |
2 网络语音通信的实现 |
2.1 识别码编制 |
2.2 VOFR的应用 |
2.3 VOIP的应用 |
3 语音接口方式的应用 |
3.1 总体接口设计 |
3.2 EI接口设计 |
3.3 FXS接口设计 |
4 结语 |
(3)应用于卫星电话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
2.1 卫星通信系统 |
2.2 语音水印技术 |
2.3 端到端的语音加密技术 |
2.4 语音质量评价方式与语音可懂度 |
2.4.1 语音质量评价方式 |
2.4.2 语音可懂度评价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语音加解密算法设计 |
3.1 引言 |
3.2 端到端加密算法的需求分析 |
3.3 端到端加密通信系统 |
3.4 原始语音信号预处理 |
3.5 频域置乱算法 |
3.5.1 高中低子频带的分段 |
3.5.2 不等分分组置乱参数确定 |
3.5.3 频域置乱过程 |
3.5.4 频域逆置乱过程 |
3.6 语音水印算法的设计 |
3.6.1 算法的基本思想 |
3.6.2 发送端语音水印的嵌入 |
3.6.3 接收端语音水印的提取 |
3.6.4 仿真结果分析 |
3.7 加密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整体性能分析 |
4.1 端到端语音加密系统电路设计 |
4.1.1 ARM概述 |
4.1.2 加密模块主控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1.3 音频编解码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1.4 电源电路设计以及其他电路介绍 |
4.1.5 硬件系统中主要数据传输过程 |
4.2 系统整体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信息隐藏技术概述 |
1.2.1 信息隐藏定义及应用 |
1.2.2 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
1.3 VoIP流媒体隐密通信研究现状 |
1.3.1 隐藏算法研究 |
1.3.2 随机密钥生成研究 |
1.3.3 隐密通信密钥分配研究 |
1.4 存在问题与难点 |
1.4.1 理论模型问题 |
1.4.2 随机密钥生成问题 |
1.4.3 容量不确定性问题 |
1.4.4 机密信息不完整性问题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5.1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2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VoIP流媒体数据通信技术与安全 |
2.1 VoIP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
2.2 VoIP系统组成 |
2.2.1 终端用户设备 |
2.2.2 网络组件 |
2.2.3 呼叫处理器 |
2.2.4 网关 |
2.2.5 协议 |
2.3 VoIP通信原理及关键技术 |
2.3.1 VoIP通信原理 |
2.3.2 尽力而为服务的局限性 |
2.3.3 VoIP关键技术 |
2.4 VoIP安全性分析 |
2.4.1 VoIP组件的安全性分析 |
2.4.2 VoIP通信的安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写术与VoIP隐密通信 |
3.1 隐写术系统构成 |
3.1.1 原始载体 |
3.1.2 秘密信息 |
3.1.3 嵌入过程 |
3.1.4 含隐载体 |
3.1.5 隐写密钥 |
3.1.6 提取过程 |
3.2 隐写术的分类 |
3.2.1 根据载体类型分类 |
3.2.2 根据嵌入域分类 |
3.2.3 基于提取/检测条件分类 |
3.2.4 其他分类 |
3.3 基于隐写术的VoIP隐密通信 |
3.4 VoIP隐密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
3.4.1 不可检测性 |
3.4.2 不可感知性 |
3.4.3 安全性 |
3.4.4 隐写容量 |
3.4.5 鲁棒性 |
3.5 VoIP隐密通信面临的攻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分析 |
4.1 VoIP隐密通信的信息理论模型 |
4.1.1 Cachin隐写信息理论模型及其安全性定义 |
4.1.2 VoIP隐密通信理论建模及安全性证明 |
4.2 VoIP隐密通信算法设计 |
4.2.1 加密算法 |
4.2.2 数据嵌入算法 |
4.2.3 数据提取算法 |
4.3 VoIP隐密通信系统构建 |
4.3.1 VoIP通信模块 |
4.3.2 密钥生成及分配模块 |
4.3.3 数据嵌入及提取模块 |
4.4 VoIP隐密通信实验平台搭建 |
4.4.1 性能测试 |
4.4.2 评估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熵随机和混沌映射随机的VoIP隐密通信 |
5.1 基于硬件熵源和混沌映射的实时VoIP隐密通信设计 |
5.1.1 VoIP通信 |
5.1.2 基于硬件熵源的真随机密钥生成 |
5.1.3 基于混沌映射的VoIP隐密通信嵌入位置选择 |
5.1.4 秘密信息的嵌入与提取 |
5.2 实验设置 |
5.2.1 实验测量性能指标 |
5.2.2 实验平台搭建 |
5.2.3 信号质量测量 |
5.2.4 语音质量测量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测量结果 |
5.3.2 不可检测性分析 |
5.3.3 算法性能比较 |
5.3.4 安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 |
6.1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系统 |
6.1.1 VoIP隐密通信的密钥分配问题 |
6.1.2 基于动态密钥分配的VoIP隐密通信模型 |
6.2 基于单向累积密钥分配的动态VoIP隐密通信设计 |
6.2.1 基于单向累积的密钥分配 |
6.2.2 秘密信息的嵌入 |
6.2.3 秘密信息的提取 |
6.3 安全性分析 |
6.3.1 通信方认证 |
6.3.2 中间人攻击 |
6.3.3 敌手攻击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可感知性及鲁棒性分析 |
6.4.2 嵌入间隔影响分析 |
6.4.3 隐藏信息大小影响分析 |
6.4.4 统计不可检测性分析 |
6.4.5 算法性能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视频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 |
2.1.1 Java开发环境 |
2.1.2 Swing框架 |
2.1.3 MySQL数据库 |
2.2 设计模式 |
2.2.1 工厂模式 |
2.2.2 单例模式 |
2.2.3 命令模式 |
2.2.4 适配器模式 |
2.3 通信协议 |
2.3.1 TCP/IP协议分层 |
2.3.2 链路层 |
2.3.3 网络层 |
2.3.4 传输层 |
2.3.5 应用层 |
2.4 Socket网络编程 |
2.5 多线程技术 |
2.5.1 线程的实现 |
2.5.2 线程的同步 |
2.5.3 线程死锁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硬件通信协议设计 |
3.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概念模型设计 |
3.3.2 逻辑结构设计 |
3.4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详细设计 |
3.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3.4.2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3.4.3 视频监控模块设计 |
3.4.4 语音通话模块设计 |
3.4.5 广播通信模块设计 |
3.4.6 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
3.4.7 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数据库连接实现 |
4.2 系统各模块功能及通信协议实现 |
4.2.1 用户登录模块实现 |
4.2.2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4.2.3 视频监控模块实现 |
4.2.4 语音通话模块实现 |
4.2.5 广播通信模块实现 |
4.2.6 监测控制模块实现 |
4.2.7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
5.2.2 设备管理模块测试 |
5.2.3 视频监控模块测试 |
5.2.4 语音通话模块测试 |
5.2.5 广播通信模块测试 |
5.2.6 监测控制模块测试 |
5.2.7 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VoIP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oIP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VoIP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压缩感知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VoIP系统关键技术及架构 |
2.1 VoIP系统概述 |
2.2 VoIP呼叫信令协议 |
2.3 实时传输技术 |
2.4 语音编码技术 |
2.5 VoIP丢包处理技术 |
2.5.1 丢包恢复技术 |
2.5.2 丢包隐藏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LK音频编解码算法研究 |
3.1 语音活动检测模块(VAD) |
3.2 基音检测模块 |
3.3 预测分析模块 |
3.4 噪声整形模块 |
3.5 SILK语音编码器模块 |
3.6 SILK语音编解码器测试与分析 |
3.6.1 编码器参数设置 |
3.6.2 解码器参数设置 |
3.6.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语音编解码方法(PLRCS) |
4.1 压缩感知理论 |
4.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
4.1.2 压缩感知的数学模型 |
4.1.3 信号重构算法 |
4.2 改进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算法 |
4.2.1 交织编码技术 |
4.2.2 观测矩阵设计与优化 |
4.2.3 解码过程 |
4.3 VoIP语音质量评价标准 |
4.3.1 平均意见得分 |
4.3.2 感知语音质量测量 |
4.4 算法测试与分析 |
4.4.1 参数设置 |
4.4.2 实验设置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IP的 Vo IP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SIP服务器系统配置 |
5.1.1 系统服务器框架设计 |
5.1.2 注册SIP服务器 |
5.2 基于Android的智能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2.1 通话页面设计与实现 |
5.2.2 登陆页面设计与实现 |
5.2.3 嵌入编解码算法 |
5.3 VoIP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1 注册服务器测试 |
5.3.2 短消息模块测试 |
5.3.3 呼叫服务模块测试 |
5.3.4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面向移动语音安全的蓝牙密钥协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语音安全研究现状 |
1.2.2 蓝牙研究现状 |
1.2.3 密钥协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移动语音通信安全分析 |
2.2 基于蓝牙的移动语音安全通信模型建立 |
2.3 蓝牙安全增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带纠错的类语音调制解调方案 |
3.1 类语音调制解调模型建立 |
3.2 调制解调器设计 |
3.2.1 纠错编码 |
3.2.2 调制解调误码率 |
3.2.3 数据-波形映射搜索算法 |
3.3 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蓝牙的高效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4.1 安全模型 |
4.1.1 相关假设及定义 |
4.1.2 通用无证书安全模型 |
4.2 高效无证书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4.3 协议分析 |
4.3.1 协议正确性 |
4.3.2 安全性分析 |
4.4 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蓝牙语音的密钥协商数据传输协议 |
5.1 密钥协商PDU设计 |
5.2 密钥协商状态机 |
5.3 蓝牙密钥协商数据交互协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分析 |
6.1 系统实现 |
6.1.1 原型系统总体结构 |
6.1.2 系统硬件实现 |
6.1.3 关键固件模块设计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测试环境 |
6.2.2 语音信道传输数据功能测试 |
6.2.3 密钥协商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VoIP技术特点分析 |
2.1 VoIP技术及通信过程 |
2.2 VoIP相关协议及特点分析 |
2.2.1 H.323 通信协议 |
2.2.2 初始会话协议(SIP) |
2.2.3 H.323与SIP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基于VoIP的VHF地空通信系统系统方案设计 |
3.1 传统VHF通信系统 |
3.2 基于VoIP的 VHF地空通信系统 |
3.3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3.4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3.5 系统需求的实现分析 |
第四章 基于VoIP的VHF通信系统的实现 |
4.1 VoIP-VHF电台与传统语音通信系统间的适配 |
4.2 系统网络传输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仿真 |
5.1 系统话音质量的评测 |
5.1.1 搭建数字遥控盒与VoIP-VHF电台的测试平台 |
5.1.2 搭建语音通信系统与VoIP-VHF电台的测试平台 |
5.1.3 系统话音的测试 |
5.2 综合编码技术仿真 |
5.2.1 仿真流程 |
5.2.2 仿真过程与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蓝牙语音加密通信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加密的研究现状 |
1.2.2 加密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语音加密设备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系统方案设计 |
2.1 课题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系统设计架构 |
2.2.2 系统整体框图 |
2.3 主要元件选型 |
2.3.1 主控芯片 |
2.3.2 蓝牙芯片 |
2.3.3 音频编解码器芯片 |
2.3.4 声码器芯片 |
2.4 本章小结 |
3 语音加密算法研究与验证 |
3.1 AES算法概述 |
3.2 AES算法设计原理 |
3.3 AES算法实现过程 |
3.3.1 加密过程 |
3.3.2 解密过程 |
3.3.3 密钥扩展 |
3.4 AES密钥扩展算法分析与改进 |
3.4.1 算法的分析 |
3.4.2 算法的改进 |
3.5 改进算法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方案 |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2.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2.2 蓝牙模块电路设计 |
4.2.3 语音采集与播放模块电路设计 |
4.2.4 语音压缩编解码模块电路设计 |
4.2.5 按键与语音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2.6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4.3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1.1 蓝牙模块软件开发环境 |
5.1.2 STM32软件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系统主程序 |
5.2.2 语音解密程序 |
5.2.3 语音压缩编解码程序 |
5.2.4 AES数据加解密程序 |
5.2.5 液晶显示程序 |
5.2.6 语音识别与控制程序 |
5.2.7 蓝牙无线通信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
6.1 系统硬件调试 |
6.2 系统软件调试 |
6.2.1 AES算法性能测试 |
6.2.2 蓝牙通信模块调试 |
6.2.3 语音压缩编解码速率调试 |
6.2.4 语音识别与控制调试 |
6.3 系统联调与实验结论 |
6.3.1 设备加密通话效果测试 |
6.3.2 设备语音质量主观评价 |
6.3.3 设备通信时延测试 |
6.4 设备组装及效果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挑战问题 |
1.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的挑战问题 |
1.4 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2.1 网络语音流常用的语音编码 |
2.1.1 线性预测编码 |
2.1.2 合成分析法 |
2.2 隐写分析基础理论与技术 |
2.2.1 马尔科夫链 |
2.2.2 支持向量机 |
2.2.3 深度学习 |
2.2.4 多项式拟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
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
3.2 网络语音流分组的实时捕获方法 |
3.2.1 实时捕获原则 |
3.2.2 捕获方式分析 |
3.2.3 快速捕获算法 |
3.3 网络语音流实时识别和流归并方法 |
3.3.1 网络语音流识别方法分析 |
3.3.2 网络语音流准确识别算法 |
3.3.3 流归并方法 |
3.3.4 语音流的解析 |
3.4 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隐写检测空间 |
3.4.1 多维载体空间隐写检测结构 |
3.4.2 异子空间的隐写检测算法同步运行 |
3.4.3 同一子空间采用多特征融合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
3.4.4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模型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
4.1 RTP/RTCP协议的隐写特征分析 |
4.2 面向RTP协议的时戳域隐写分析算法 |
4.2.1 模型拟合 |
4.2.2 聚类特征的选择和提取 |
4.2.3 聚类算法实现 |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面向RTP/RTCP的时分型隐写分析算法 |
4.3.1 基于RTP/RTCP包的时序隐写方法 |
4.3.2 基于RTP/RTCP包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方法 |
4.3.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语音流负载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
5.1 VoIP常见语音编码的隐写特征分析 |
5.1.1 语音编码方式 |
5.1.2 语音编码的LSB隐写特点 |
5.1.3 语音编码的QIM隐写特点 |
5.2 PCM语音编码低嵌入率的隐写分析方法 |
5.2.1 基于直方图频域矩的LSB低嵌入率语音隐写检测 |
5.2.2 基于Markov双向转移矩阵的低嵌入率LSB匹配隐写检测 |
5.3 低速率语音编码的QIM隐写分析方法 |
5.3.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5.3.2 码本的相关性模型 |
5.3.3 基于BiLSTM的隐写检测及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分组语音通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D]. 管米利.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计算机网络语音技术在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探析[J]. 孙彪. 无线互联科技, 2020(22)
- [3]应用于卫星电话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及系统实现[D]. 张杰.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熵随机的网络流媒体动态隐密通信研究[D]. 彭景惠.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矿用无线语音通信及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D]. 杜佳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面向移动语音安全的蓝牙密钥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 鲍博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8]基于民航VoIP-VHF系统的设计在话音质量增强方面的研究[D]. 高建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蓝牙语音加密通信设备设计[D]. 黄义国.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10]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D]. 杨婉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