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耿宝光,贾峰生[1](2019)在《三次侧开断变压器在大容量电炉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小容量电炉供电存在的缺点,提出了3种供电方案并进行了对比,重新设计了采用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供电系统方法,并详细介绍了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的结构、运行机理及供电的特点。采用110 kV直降三次侧开断串变调压的电炉变压器供电方法使大电炉的运行安全可靠,为大电炉的经济运行、维护提供了有益方案和合理的技术支持。
杨杰[2](2019)在《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电熔镁群炉需量智能预报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熔镁炉是将菱镁矿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为电熔镁砂的高耗能设备。电熔镁砂是制造工业和航空领域中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电熔镁群炉需量指当前时刻和当前时刻之前一定时间内群炉功率的平均值,用于度量电熔镁群炉的用电量。为了节约电能,群炉需量不得超过电力部门规定的需量峰值。电熔镁砂生产企业为了不超过需量峰值设置限幅值。当群炉需量超过限幅值时会切断某台炉的供电。切断供电会破坏炉内温度场吸热与放热之间的平衡,造成电熔镁砂品位降低和产量减少。电流控制系统控制电熔镁炉电流使其与设定的熔化电流的误差尽可能小,来保证炉内菱镁矿全部转化为电熔镁砂并使消耗的电能尽可能小。当菱镁矿杂质成分含量增大和颗粒长度变大时,则阻抗减小,导致电流变大,使需量上升,从而超过限幅值。此时,电流控制系统控制电流跟踪设定的熔化电流,因此电流减小,使需量下降,从而低于限幅值,最终出现需量先增大超过限幅值而后下降低于限幅值的需量尖峰。需量尖峰超过限幅值时会造成不必要的切断供电。准确的需量预报对防止需量尖峰造成的不必要切断供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工业过程运行指标的预报还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本文依托国家973计划项目“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控制系统整体控制策略与运行控制方法(2009CB3206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据与模型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整体优化控制研究(61020106003)”,以辽宁省大石桥市新发展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为背景,开展了电熔镁群炉需量智能预报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电熔镁炉熔炼过程的机理分析和电流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建立了单台电熔镁炉的功率变化率模型,进而得到群炉功率变化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群炉需量预报模型结构,分析了采用该群炉需量预报模型结构进行群炉需量预报的挑战性难题。2)将电熔镁炉熔炼过程机理建模、系统辨识方法和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如下三种群炉需量预报方法: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的预报方法、基于离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预报方法、基于在线交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方法。对所提出的三种需量预报方法采用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的实际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在线交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需量上升趋势预报准确率和需量下降趋势预报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前两种预报方法。上述三种群炉需量预报方法具体如下。①分析了群炉需量预报的关键在于求取群炉功率变化率,针对群炉功率变化率是与以前时刻群炉功率相关的阶次未知的非线性函数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偏自相关函数(Partial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PACF)的该未知非线性函数的阶次辨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基于PACF的非线性函数阶次辨识模块、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群炉功率变化率预报模型和需量预报模型组成的数据驱动的需量预报方法。通过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为19.0950,均方根误差为39.1921,需量上升趋势预报准确率为80.34%,需量下降趋势预报准确率为80.48%。②为了进一步提高需量预报精度,针对第一种预报方法没有充分利用电熔镁炉熔化过程机理模型的信息的问题,利用电熔镁炉电流控制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由线性模型和未知非线性项组成的群炉功率变化率模型。采用离线辨识方法求取线性模型参数,采用基于PACF阶次辨识的RBF神经网络来估计未知非线性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当前时刻的需量和群炉功率、过去时刻的群炉功率、当前时刻的群炉功率变化率的估计组成的基于离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预报方法。通过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虽然该方法比前一种预报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有所提高,但均方根误差减少了 8.88%,需量上升趋势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0.44%,需量下降趋势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0.86%。③针对群炉功率变化率的线性模型参数和未知非线性项随熔化与加料过程及原料的变化而发生未知变化,且线性模型与非线性项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和规则推理相结合,改进了未知非线性项的阶次辨识算法;采用饱和函数改进传统交替辨识算法,使线性模型和非线性项按建模误差减小的方向交替切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非线性项阶次辨识、群炉功率变化率模型交替辨识和需量预报模型组成的智能预报方法。通过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前两种方法的预报精度明显提高,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减少了 4.66%;与第二种方法相比均方根误差减少了 4.93%,需量上升趋势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7.61%,需量下降趋势预报准确率提高了 4.52%。3)设计和开发了需量预报仿真实验系统,实验系统由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平台由云端预报模型训练服务器、数据采集处理计算机、需量预报计算机和移动Android终端组成;软件系统由预报模型训练软件、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群炉需量预报软件和移动监视软件组成。其中,预报模型训练软件包括预报精度设定、预报算法参数与权重校正和下传、预报算法评价、远程Web监视等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包括群炉功率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通信上传等模块。群炉需量预报软件包括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算法、参数校正、群炉需量实时预报、结果显示与上传等模块。移动监视软件包括群炉需量监视、预报精度显示等模块。预报模型训练软件运行在云端的服务器上,通过训练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算法来选择参数初始值,通过仿真实验来决策是否下传校正的权重参数;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运行在数据采集处理计算机上,采集与处理群炉功率数据;群炉需量预报软件运行在需量预报计算机上,实现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算法;移动监视软件运行在Android手机终端上,实现对群炉需量的移动监视。采用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的实际数据,使用该仿真实验系统对所提出的预报方法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和所研制的仿真实验系统的有效性。4)针对新发展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由1号电力变压器负载4台电熔镁炉构成的电熔镁群炉熔炼过程,采用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智能预报算法开发了群炉需量预报应用软件并进行工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其平均绝对误差为14.2372,均方根误差为22.9244,需量上升趋势预报准确率为84.61%,需量下降趋势预报准确率为85.20%。
张黎明[3](2019)在《25MVA钛渣冶炼电炉电能质量改善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工厂所使用的系统中,交流电弧炉为非线性负荷,且是动态随时变化的。此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是随时间而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此用电特性,会使为其供电的电网电压波形产生畸变,引起电压的不稳定,产生三相不平衡、波动以及闪变,严重时会引起系统频率的异常波动,并且会使系统产生大量的谐波,对供电电网的电能质量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针对此类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工厂采用的做法是加装静止型无功补偿装置(Static Var Compensation,以下简称SVC),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调节无功功率,功能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运行比较稳定,同时其价格和后期运维费用较同步调相机也有明显的优势,带来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在国内外工厂使用中有较大的占有率。本文首先根据钛渣冶炼电炉高压供电系统配置及送电特点,通过对比三种结构布置下的三相电流电压控制情况,抑制三相功率不平衡问题;然后就谐波电压的总畸变率和电压的闪变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情况,对加装SVC装置进行现场数据收集、分析、计算和设计;最后为便于现场职工操作,加装了DSP全数字控制系统,确保系统每项指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在滤波器设计上,首先对钛渣冶炼电炉供电系统阻抗进行计算,从而确定大型钛渣电炉的最大无功冲击和无功变量;为提高钛渣电炉阻抗的功率因数,对所需的无功补偿量进行计算,得出无功补偿量后计算滤波器、相控电抗器的容量,最终完成滤波器设计。按照国家电网规定的谐波标准,对钛冶炼厂每座电炉的发生谐波量进行计算,之后根据谐波叠加原则,对多个谐波源的同次谐波电流进行叠加计算。最后对照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限值标准,根据滤波器设计原则,经上机多个方案仿真计算比较择优,最终选择在滤波器设2、3、4、5次一共四组滤波通道。为使并联滤波器无功功率多余的部分得到消化,确保补偿点的电压维持不变;对晶闸管元件及阀组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晶闸管的触发角α,实现SVC装置的无功功率可控;采用DSP全数字控制系统,该控制器采用开环反馈控制方式,以满足系统对SVC装置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确保系统的各项指标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采用闭环反馈控制方式,确保系统供电系统阻抗功率因数的稳定。最后,对投入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前后,从电能质量的测试情况来看,反映了TCR型SVC装置设计已圆满实现,各项电能质量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限值,实现了预期谐波治理的效果。
李沛,阳春华,贺建军,桂卫华[4](2016)在《基于短网压降比的矿热炉供电系统二次侧数据实时计算》文中认为针对硅锰合金矿热炉冶炼过程中电极电流过大无法直接测量,而短网参数工程计算值不准导致对供电系统二次侧进行直接计算时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短网压降比的矿热炉供电系统二次侧数据在线计算方法。通过引入短网压降比,显着降低短网参数工程计算误差对二次侧关键参数计算所造成的干扰,并保留冶炼过程中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的三相耦合信息,使得该方法对短网参数计算误差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提供电极电流、熔池单相功率、单相操作电阻等矿热炉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短网参数工程计算值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仍能将总体计算误差控制在3%以内,其所提供的高精度供电系统二次数据可为矿热炉埋弧冶炼过程的精细控制及冶炼过程优化创造条件。
王瑀[5](2016)在《基于大电流检测的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热炉是通过炉内三相电极产生电弧热与电阻热对炉料进行加热,使炉料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冶炼铁合金。目前大部分冶炼企业都采用一次侧电流人工调节矿热炉三相电极升降,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实现三相熔池功率平衡,而采用基于变压器二次侧大电流作为控制参数的恒阻抗控制策略,能较好地实现三相熔池功率平衡。但二次侧电流高达数万安培,检测非常困难,通过理想变压器变比方式计算得到二次侧电流误差非常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罗氏线圈进行二次侧电流检测,主要做了如下研究:(1)综述矿热炉电极升降国内外现状及大电流检测现状,研究矿热炉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为之后的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2)针对矿热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难以检测的问题,设计罗氏线圈检测系统,研究罗氏线圈检测二次侧大电流的方法,罗氏线圈输出的电压信号经积分放大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解出各次谐波,并对各次谐波分别进行矢量求和,完成矿热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检测,通过MATLAB仿真和现场测试,证明该方法有效、可行。(3)针对矿热炉生产工艺,利用变压器二次侧电流,设计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并进行系统软硬件设计。硬件上采用工控机和西门子S7-200PLC相结合的上下位结构,软件上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并结合Access数据库,编制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实现电极升降的恒阻抗控制策略。(4)整套控制系统在现场进行调试和试验,完成数据采集和对电极的自动控制,达到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基于大电流检测的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对于冶炼企业降低能耗、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和提高矿热炉自动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玉宝[6](2016)在《大型冲击性负载对电网影响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击负载是指具有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突变特征的负载,大型冲击负载是指接入系统电压等级高、功率变化幅度大、功率变化频度高的冲击负载,其主要负荷特性包括功率冲击特性、非线性特性和三相不对称特性。随着工业现代化及电力电子能量变换技术广泛应用,各类广义冲击负载大量投产,在实现节能增效的同时,其引起的公用电网电能质量问题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包括:有功不平衡引起的频率偏差和电网资产利用率低;无功不平衡与波动引起的电压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线损增大;谐波引起的电力设备非线性故障和功率损耗;负序电压引起的电机发热和运行不稳定等。目前,在我国影响而最大的冲击负载为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论文重点研究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大型冲击负载的负荷特性、对公用电网的影响、接入系统设计和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以宝钢150t交流电弧炉为例,研究交流电弧炉运行功率建模方法、交流电弧炉对电网的冲击特性及补偿装置控制功能的测试评估技术;以张家港地区电弧炉冲击负荷群为例,研究电弧炉负荷群对公用电网影响评估和接入系统技术;以宁杭高铁湖熟牵引站为例,研究电气化铁路负荷特性建模与仿真、测试评估和电气化铁路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开展基于FCM模糊聚类算法的冲击负载分类方法研究。由于冲击负载种类繁多,负荷特性、接入电压、PCC点容量、有功冲击和无功冲击等不尽相同,其电能质量评估方法、系统设计优化和综合治理措施也各具特点,为探求冲击负载普遍规律,应用FCM模糊聚类算法,根据实测的PCC点容量、有功冲击和无功冲击,提出了将冲击负载划分为大型冲击负载和中型冲击负载的分类方法,得出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是最具代表性大型冲击负载,为后续建模、接入系统计算和仿真、电能质量评估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2)开展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的建模研究。交流电弧炉炼钢产品方案和工艺流程复杂,电气化铁路运输方案、牵引供电、列车运行控制、运营调度等流程也十分复杂,须深入研究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对电网的影响机理。根据交流电弧炉系统组成、工艺流程、供电技术条件和实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运行功率计算的电弧阻抗模型,模型精度高,可优化电极控制,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耐材和电极损耗,以及对电网的冲击影响;根据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及其用电特性,建立了一种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荷特性的通用模型,由牵引变压器、牵引整流器、牵引逆变器和牵引电机等若干子模型组成,为进一步开展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的预评估和测试评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3)开展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的预评估和测试评估研究。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用电均具有冲击性、非线性、不平衡等共性特点,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同时对电网电能质量也会造成重大影响和污染,涉及供配用电多方位多层次交互作用和交互影响,须深入研究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的预评估方法。基于小干扰暂态稳定三个阶段对系统变化进行理论分析,运用系统方法,依据电网和冲击负载特性等资料,运用PSASP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和MATLAB仿真软件,建立了冲击负载对电压波动、电压闪变、谐波、三相不平衡、有功冲击电能质量指标进行系统预评估的方法,并应用江苏省电能质量监测平台提供的电能质量指标和曲线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模型和预评估算法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综合治理和测试评估奠定了基础。(4)开展冲击负载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冲击负载聚类分析结果,遵循分层分区、协同治理策略,提出了冲击负载接入电压等级选择优化方案,为冲击负载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了集群冲击负载与敏感负载解耦隔离供电治理方案,以张家港地区集群冲击负载接入电网为例,将电弧炉冲击负荷群由500kV电压等级供电,由于群组叠加效应,减少了总干扰量,使治理成本下降,并有效地实现了与敏感电力用户的解耦和隔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弧炉群接入500kV电网在国际上属于首例。针对电气化铁路机车合闸冲击励磁涌流大和开关器件切换引起的高次谐波问题,提出在自动过分相装置前增设准同期控制装置,增加接触网侧电压相角判据,使励磁涌流减少50%以上,投资仅为动态补偿装置的0.2%;提出在牵引变电站装设“RPC+高通滤波器”,有效解决牵引供电系统功率冲击和高次谐波放大问题,从而建立了交流电弧炉和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唐春霞,阳春华,桂卫华,贺建军,王红霞[7](2015)在《硅锰铁合金埋弧炉三相电极功率在线估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硅锰合金埋弧炉三相电极功率不可测、难以实现三相熔池有效功率平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电源中心点和熔池中心点的三相电极功率在线估计方法,通过构造电源中心点,实现对电炉变压器高压侧各相电压、相电流、相有功功率的在线测量;通过构造熔池中心点,实现了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熔池电压的在线测量,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硅锰铁合金埋弧炉电极有功功率机理模型。考虑到建模过程中各种假设和简化引起的估计误差较大,采用BP神经网络对机理模型进行在线补偿。将该方法应用于某铁合金厂12500k VA硅锰铁合金埋弧炉三相电极功率在线测量,结果表明其有效性。
贾华,郭向超,雷俞芝[8](2014)在《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鄂尔多斯双欣化工密闭电石炉电极电流为研究对象。由于一次侧电流和变压器变比估算二次侧电流,测量数据难以精确。根据电极电流测量精度的要求,通过变压器运行机理分析和电流交换器的性质设计推导出一种方法。该方法自运行以来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胡开放[9](2013)在《12.5MVA矿热炉负载电流分析与计算》文中认为摘要:矿热炉是铁合金生产的主要设备。由于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对矿热炉的节能降耗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建立矿热炉供电系统模型,研究矿热炉关键电量参数检测问题,对于实现矿热炉优化控制,提高矿热炉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矿热炉供电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等特点。根据矿热炉供电系统组成特点,重点分析了短网结构,计算出短网等效电路参数,提出了短网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机理建模与参数辨识相结合的方法,以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电极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模型,利用粒子群(PSO)寻优算法对参数进行辨识。矿热炉供电系统模型的建立为矿热炉电气特性的分析,优化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矿热炉三电极电流是决定矿热炉三相功率的主要因素,其数值高达万安甚至十几万安培。本文针对矿热炉电极电流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叠加原理的电极电流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的小波阈值函数滤波方法对短网电压信号进行预处理,获得电信号的有效数据。采用FFT分解算法将电信号进行分解,获得各等效激励波形,再利用叠加原理将各激励作用效果进行叠加,从而间接实现变压器相电流以及电极电流的实时检测。通过matlab仿真与现场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负载电流计算的试验,为矿热炉优化控制策略中三相功率平衡控制以及功率因素校正创造了条件。最后,搭建了矿热炉优化控制系统软硬件环境,应用论文提出的方法,解决了矿热炉供电网模型和电极电流检测的难题,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图54幅,表5个,参考文献62篇
姚晴林,李瑞生,刘星,刘志远,姚东晓,姜睿智[10](2012)在《电炉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为弥补当前国内外大容量电炉变压器只有过流保护而无纵差保护的缺失,文中论述了建立电炉变压器纵差保护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电炉变压器纵差保护的最佳转角方程,它与传统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的转角方程不同;分析电炉变压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保护的特殊问题并提出对策;电炉变压器两侧纵差的斜率定值很小,以及三侧纵差保护的制动电流计算都与传统电力变压器纵差保护不同;分析电炉变压器低压侧的特殊接线及接地故障时纵差电流特征;电炉变压器后备保护的低压启动具有特征。所研制的保护装置已投产运行。
二、一种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次侧开断变压器在大容量电炉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结构与运行机理 |
1.1 结构 |
1.2 供电及调压原理 |
1.3 炉控操作原理 |
1.4 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的基本参数 |
1.4.1 简明技术要求 |
1.4.2 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主要计算数据 |
1.4.3 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损耗计算 |
2 三次侧开断电炉变压器的特点 |
2.1 系统能耗低 |
2.1.1 电容补偿实现与电炉的匹配 |
2.1.2 短路电压随调压范围的变化范围小 |
2.2 等级差调压与工艺的匹配性好 |
2.3 长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高 |
2.3.1 断路器维护成本低且使用寿命长 |
2.3.2 有载分接开关的运行可靠性高 |
2.3.3 易于实现测量和过流保护 |
2.4 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电源 |
3 结束语 |
(2)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电熔镁群炉需量智能预报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中高耗能电弧炉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开弧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埋弧模型研究现状 |
1.3 电力系统指标预报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1 电力系统指标预报的研究现状 |
1.3.2 电力系统指标预报的应用现状 |
1.4 预报模型阶次辨识和交替辨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预报模型阶次辨识的研究现状 |
1.4.2 交替辨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与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熔镁群炉需量预报问题描述 |
2.1 电熔镁群炉系统 |
2.1.1 电熔镁砂简介 |
2.1.2 单台电熔镁炉 |
2.1.3 群炉供电系统 |
2.2 熔炼的物理化学过程分析 |
2.2.1 熔炼的埋弧工艺 |
2.2.2 熔炼过程热平衡 |
2.3 电熔镁群炉需量预报模型结构 |
2.3.1 单炉电流模型 |
2.3.2 单炉功率变化率模型 |
2.3.3 群炉功率变化率模型 |
2.3.4 群炉需量预报模型 |
2.4 群炉需量预报的难点分析 |
2.4.1 群炉需量预报的关键 |
2.4.2 群炉需量预报的挑战难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熔镁群炉需量预报方法 |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的需量预报方法 |
3.1.1 需量预报方法 |
3.1.2 仿真实验研究 |
3.2 基于离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的需量预报方法 |
3.2.1 需量预报方法 |
3.2.2 仿真实验研究 |
3.3 基于在线交替辨识的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需量智能预报方法 |
3.3.1 需量预报方法 |
3.3.2 仿真实验研究 |
3.4 三种需量预报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
3.4.1 三种需量预报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
3.4.2 三种需量预报方法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熔镁群炉需量预报仿真实验系统 |
4.1 仿真实验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性能需求分析 |
4.1.3 人机交互分析 |
4.2 仿真实验系统的结构 |
4.2.1 硬件平台 |
4.2.2 软件系统 |
4.3 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3.1 预报模型训练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3.2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3.3 群炉需量预报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3.4 移动监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4 需量预报仿真实验 |
4.4.1 算法测试 |
4.4.2 功能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应用 |
5.1 群炉系统工业背景 |
5.2 需量监控系统 |
5.3 需量预报软件 |
5.3.1 需量预报算法软件 |
5.3.2 需量预报平台软件 |
5.4 工业应用及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3)25MVA钛渣冶炼电炉电能质量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攀钢钛渣冶炼电炉供电质量现状 |
1.2 提升供电质量的必要性 |
1.3 无功补偿装置国内外使用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无功补偿装置的生产及应用情况 |
1.3.2 国内无功补偿的生产及应用情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短网结构布置设计 |
2.1 高压供电系统基本概况 |
2.2 三相功率不平衡问题 |
2.3 三相功率不平衡原因分析 |
2.3.1 短网结构 |
2.3.2 相功率转移 |
2.3.3 炉况不稳 |
2.4 短网结构改进分析 |
2.4.1 短网结构布置 |
2.4.2 防止相功率转移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成套装置设计 |
3.1 电能质量测试 |
3.1.1 供电基本概况 |
3.1.2 负荷环境 |
3.1.3 测量说明 |
3.1.4 测量结论 |
3.2 谐波产生的危害 |
3.2.1 对电网、电气设备的干扰 |
3.2.2 无功冲击产生的危害 |
3.2.3 钛渣电炉的负序电流产生的危害 |
3.2.4 三相电压与电流不对称 |
3.2.5 高次谐波电流的危害 |
3.3 抑制电弧炉对电网和自身影响的方法 |
3.3.1 提升电源电压等级 |
3.3.2 加装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成套装置 |
3.4 TCR型 SVC装置设计 |
3.4.1 控制原理说明及框图 |
3.4.2 SVC系统的组成及控制原理 |
3.4.3 无功补偿的作用及计算 |
3.4.4 分相调节,抑制负序电流 |
3.4.5 35kV电炉变压器 |
3.4.6 SVC系统参数 |
3.4.7 补偿容量的计算 |
3.4.8 滤波器及相控电抗器容量 |
3.4.9 谐波电流分析 |
3.4.10 滤波器设计 |
3.4.11 SVC装置的供电 |
3.4.12 设备投运后达到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考核 |
3.5 本章小结 |
4 加装SVC的关键设备及加装后的运行效果 |
4.1 晶闸管阀组及其技术特点 |
4.1.1 晶闸管元件及阀组 |
4.1.2 操作过电压保护 |
4.1.3 BOD保护回路 |
4.1.4 晶闸管的热管自冷装置 |
4.2 全数字控制系统 |
4.2.1 控制器 |
4.2.2 控制方式 |
4.2.3 通讯 |
4.2.4 TCR故障自诊断系统 |
4.2.5 远程监控系统描述 |
4.3 SVC装置主要设备和元器件参数 |
4.3.1 滤波电容器的主要技术条件 |
4.3.2 滤波电抗器主要技术条件 |
4.3.3 TCR(晶闸管控制的相控电抗器) |
4.4 SVC装置主要作用 |
4.4.1 对电力系统电压进行有效的控制 |
4.4.2 平衡电力系统的三相负荷 |
4.4.3 增加已有和新建输电系统的有功功率传输能力 |
4.4.4 增加功率振荡的阻尼 |
4.4.5 阻尼次同步谐振 |
4.4.6 对AC-DC换流器以及HVDC联线进行无功补偿 |
4.4.7 改善工矿企业的电能质量、提高功率因数 |
4.5 加装TCR型 SVC成套装置后的效果 |
4.5.1 电能质量测试 |
4.5.2 测试点 |
4.5.3 110KV受电测试数据 |
4.5.4 10KV变电一所受电测试数据 |
4.5.5 10KV变电二所受电测试数据 |
4.6 现场监控系统反应情况 |
4.6.1 功率输送情况 |
4.6.2 SVC监控系统情况 |
4.7 改造后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大电流检测的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热炉电极升降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大电流检测研究现状 |
1.3 矿热炉生产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
1.3.1 矿热炉生产系统组成 |
1.3.2 矿热炉冶炼工艺流程 |
1.4 研究内容 |
2 矿热炉变压器二次侧大电流检测方法研究 |
2.1 罗氏线圈结构 |
2.2 罗氏线圈测量原理 |
2.3 罗氏线圈工作状态 |
2.3.1 自积分工作状态 |
2.3.2 外积分工作状态 |
2.4 大电流检测方法研究 |
2.4.1 罗氏线圈检测系统组成 |
2.4.2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理论 |
2.4.3 大电流信号处理 |
2.4.4 实验仿真 |
2.4.5 现场数据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极升降控制策略与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电极升降控制策略 |
3.1.1 炉膛内部电路与矿热炉操作电阻 |
3.1.2 控制策略实现 |
3.2 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输入和输出信号分析 |
4.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4.3 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
4.3.1 主电路设计 |
4.3.2 控制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开发平台选择 |
5.2 软件模块设计 |
5.2.1 用户登录模块 |
5.2.2 数据显示模块 |
5.2.3 参数设定模块 |
5.2.4 自动控制模块 |
5.2.5 手动控制模块 |
5.2.6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
5.2.7 通讯模块 |
5.3 系统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6)大型冲击性负载对电网影响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词汇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大型冲击负载发展概况 |
1.1.2 大型冲击负载的负荷特性及对电网的影响 |
1.1.3 开展大型冲击性负载研究的必要性 |
1.2 冲击性负载研究现状 |
1.3 冲击负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冲击负载关键技术和难点 |
1.4.1 建模和接入系统仿真 |
1.4.2 测试评估技术 |
1.4.3 综合治理系统优化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FCM模糊聚类算法的冲击负载分类研究 |
2.1 引言 |
2.2 冲击负载分类方法 |
2.3 模糊集合描述及其基本原理 |
2.3.1 模糊集合描述 |
2.3.2 模糊集合相关定理 |
2.3.3 模糊集合模糊等价关系 |
2.4 模糊聚类方法分析原理 |
2.4.1 数据标准化 |
2.4.2 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
2.4.3 模糊聚类方法分析 |
2.5 冲击负载模糊聚类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电弧炉冲击负载接入系统与影响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交流电弧炉系统描述 |
3.3 交流电弧炉冲击特性及负荷建模研究 |
3.3.1 交流电弧炉冲击特性 |
3.3.2 交流电弧炉负荷建模 |
3.4 交流电弧炉冲击影响评估及治理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3.4.1 理论基础 |
3.4.2 研究方法 |
3.5 交流电弧炉冲击负荷系统计算和仿真 |
3.5.1 接入系统相关技术 |
3.5.2 冲击负载电能质量评估体系与限值计算 |
3.5.3 接入系统与冲击影响评估仿真计算 |
3.6 交流电弧炉冲击负荷测试评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载接入系统与影响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气化铁路系统描述 |
4.3 电气化铁路冲击特性及负荷建模研究 |
4.3.1 电气化铁路冲击特性 |
4.3.2 电气化铁路负荷建模 |
4.4 电气化铁路冲击影响评估及治理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4.5 电气化铁路冲击负荷系统计算和仿真 |
4.5.1 接入系统相关技术 |
4.5.2 电气化铁路接入系统与冲击影响评估仿真计算 |
4.6 电气化铁路测试评估关键技术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冲击负载综合治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聚类分析在冲击负载接入电压等级选择优化中的应用 |
5.3 集群冲击负载与敏感负载解耦隔离供电治理方案研究 |
5.4 电气化铁路冲击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
5.4.1 准同期控制装置在电铁冲击控制中的应用 |
5.4.2 动态补偿装置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电炉变压器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
1.1 部分符号及含义 |
1.2 特点 |
1.3 工作原理 |
2 测量二次侧电流的改进 |
2.1 电流变换器的原理与结构 |
2.2 二次侧电流的测量原理 |
2.2.1 电弧电流建模 |
2.2.2 电弧电流估算 |
2.3 改进方法 |
3 结论 |
(9)12.5MVA矿热炉负载电流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热炉供电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2 矿热炉负载电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硅锰合金矿热炉生产工艺分析 |
2.1 硅锰合金矿热炉冶炼原理 |
2.2 硅锰合金冶炼工艺流程与主要设备 |
2.2.1 硅锰合金冶炼工艺流程分析 |
2.2.2 硅锰合金矿热炉主要设备 |
2.3 硅锰合金矿热炉过程控制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硅锰合金矿热炉供电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硅锰合金矿热炉供电系统组成 |
3.2 变压器等效电路 |
3.3 短网等效电路 |
3.3.1 短网结构分析 |
3.3.2 短网电阻计算 |
3.3.3 短网感抗计算 |
3.3.4 短网优化设计分析 |
3.4 矿热炉负荷模型 |
3.4.1 矿热炉负荷特性 |
3.4.2 矿热炉负荷数学模型 |
3.5 矿热炉负荷参数辨识 |
3.5.1 基于粒子群算法(PSO)的参数辨识 |
3.5.2 参数辨识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电量信号预处理与负载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4.1 改进型小波阈值滤波方法研究 |
4.1.1 小波阈值滤波原理 |
4.1.2 改进的阈值函数设计 |
4.1.3 改进的阈值函数滤波效果分析 |
4.2 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理论 |
4.3 负载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4.3.1 叠加原理 |
4.3.2 短网电流计算 |
4.3.3 负载电流计算 |
4.3.4 实验仿真 |
4.3.5 工业数据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矿热炉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控制器设计 |
5.3 电能参数检测系统设计 |
5.3.1 电能参数检测系统硬件架构 |
5.3.2 电能参数检测系统软件实现 |
5.4 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电炉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炉变压器基本特征及接线 |
1.1 额定分接 |
1.2 正分接 |
1.3 负分接 |
2 电炉变压器低压侧接线及纵差用低压侧电流互感器特点 |
3 电炉变压器保护配置及保护特点 |
3.1 电炉变压器三侧或两侧纵差保护 |
3.1.1 电炉变压器纵差保护各侧电流互感器选型 |
3.1.2 电炉变压器纵差保护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补偿的特点 |
3.1.3 电炉变压器三侧 (或两侧) 纵差需采用“分接头开关量自适应改变平衡系数”的理由 |
3.1.4 电炉变压器两侧纵差保护S的整定 |
3.1.5 电炉变压器三侧纵差保护S的整定 |
3.1.6 电炉变压器三侧纵差保护制动电流Ires公式的研究 |
3.1.7 Yy12d11电炉变压器三侧纵差保护内部单相接地短路时保护特性 |
3.1.8 Yd11d11电炉变压器三侧纵差保护内部单相接地短路时保护特性 |
3.1.9 Yd11d11电炉变压器纵差保护TA二次电流不能采用另一种补偿方程的理由分析 |
3.1.10 当前正运行中的电炉变压器高压绕组中性点与地之间的接线方式特点 |
3.1.11 Yd11d11电炉变压器在DLN合闸过程中若中性点接地刀闸闭合必导致外部单相接地短路纵差保护误动作 |
3.1.12 Yy12d11电炉变压器在DLN合闸过程中若中性点接地刀闸闭合当外部单相接地短路时纵差保护不会动作 |
3.1.13 电炉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DLN合闸过程中单相接地短路时纵差保护动作特性小结及相关对策 |
3.1.14 其他类型短路时电炉变压器三侧 (或两侧) 纵差保护特性 |
3.2 电炉变压器后备保护的特点 |
四、一种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次侧开断变压器在大容量电炉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 耿宝光,贾峰生. 山西电力, 2019(06)
- [2]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电熔镁群炉需量智能预报方法及应用[D]. 杨杰. 东北大学, 2019(01)
- [3]25MVA钛渣冶炼电炉电能质量改善研究[D]. 张黎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4]基于短网压降比的矿热炉供电系统二次侧数据实时计算[J]. 李沛,阳春华,贺建军,桂卫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2)
- [5]基于大电流检测的矿热炉电极升降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 王瑀.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4)
- [6]大型冲击性负载对电网影响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D]. 宁玉宝. 东南大学, 2016(01)
- [7]硅锰铁合金埋弧炉三相电极功率在线估计[J]. 唐春霞,阳春华,桂卫华,贺建军,王红霞. 控制工程, 2015(05)
- [8]测量电炉变压器二次侧电流的研究[J]. 贾华,郭向超,雷俞芝.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04)
- [9]12.5MVA矿热炉负载电流分析与计算[D]. 胡开放. 中南大学, 2013(06)
- [10]电炉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研制[J]. 姚晴林,李瑞生,刘星,刘志远,姚东晓,姜睿智.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