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

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

一、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喆[1](2020)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新媒体是网络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迅速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空间距离,推动了世界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日常学习、工作、娱乐、购物及出行等多种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世界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正借助网络新媒体而衍生出新的变体。部分西方国家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借用网络新媒体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试图弱化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对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关键。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研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深化思想安全理论研究,拓展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和逻辑相统一法、系统科学研究法,对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其一,分析新媒体基本概念,分析和归纳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历程,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对新媒体的类型进行划分,并从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规律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同。其二,着重阐述意识形态的概念、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并分析主流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其三,重点分析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新媒体领域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新媒体秩序的应有之义。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关系。其四,分析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趋势,包括思想抗衡的信息化、思想话语的碎片化、思想渗透的隐蔽化。第三部分,分析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资源。研究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安全理论、西方媒体信息传播理论为核心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四部分,阐述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在新媒体时代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其一是维护国家安全追寻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价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筑牢根基,并在世界视野下增强“四个自信”的新媒体话语权,营造安全环境,进一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回归。其二是应对复杂社会思潮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从社会价值角度而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可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与践行,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其三是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价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危机的意识,提高公民对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识别、判断及选择能力,并增加主流舆论力量,引导公民追求个人与集体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分析新媒体不断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挑战及挑战的成因。一方面,新媒体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机遇,新型生活方式营造活力开放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提升了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同时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从挑战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体现为新媒体时代大众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政府部门无法较好的把控信息传播发展方向,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模式面临转型之困,新媒体复杂舆论场分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此外,从挑战的成因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中,多元文化的交织埋下潜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媒介的不断融合,使新媒体自身正在遭遇复杂价值的冲击,意识形态安全的固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信息碎片增大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困难性。第六部分,提出维护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与对策。在新媒体时代中,应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重点突出国家层面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强大力量,从社会层面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网络、文化环境,从个人层面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一侧重点,使公民素养教育、不同职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及家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得到有机统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创新,将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建设网络强国的背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研究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并提出了运用新媒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实践的主要方法,对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界定。

李德明[2](2020)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文中指出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界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泛、重要程度高等特点。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与控制问题。因此,站在更高的层次,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而非单纯的技术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目前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经验,分析了中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差异。进而,通过引入政府监管理论,基于政府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是基于履约理论政府与用户存在合同关系,二是政府与用户是不存在合同关系这两种情况下,政府与用户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收益如何定义、合作关系如何确立,进行博弈分析。包括信息安全监管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及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和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的运行原则及思路,详细介绍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三个维度和五个层次,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框架并对监管体系的功能及其蕴含的新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依据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案,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使评价更加合理准确,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可为政府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论文最后主要从组织、管理及技术三个方面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出了在多学科有机结合下的系统性的研究方案。本论文对信息安全的整合了成体系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剖析其运行机理,并借鉴典型发达国家信息安全监管的基本经验,提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这是理论上的创新。(3)构建了服务政府管理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既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又是关系到我国信息安全的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本选题摒弃浮于表面、可操作性差的“建议”形式,而是从机制研究结论和模型仿真结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一个模块化、层次化、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这是实践上的创新。

杨雪[3](2020)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为人类发展和国家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同时也为世界互联网的国际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应对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是对世界各国及其领导者的严峻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新规律,高度关注网络信息技术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回应实践要求,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统筹协调国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军事领域等方面的网络安全维护和信息化的重大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在信息时代悄然降临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应只局限于现实社会,还应拓展到虚拟网络空间,把我国建设成网络强国。习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世界互联网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了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重要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对于我国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肯定,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查阅、研读学术界关于互联网及其相关方面的学术成果,深入学习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加深了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了解。从形成基础上看,一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和对中国共产党互联网思想的继承形成了其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现实基础层面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向互动,使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益凸显,我国谋求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愿望更加迫切,现实对我国的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强国建设势在必行。从其内容及治理原则上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包括践行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双向互动、两大战略和“互联网+”以及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总要求;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创新、网络空间治理、人才培养及网络立法五个主攻方向和四项国际治理原则。从其意义上看,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正确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是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网络世界取得的新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

张涛[4](2020)在《大数据视域下的国家安全治理论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融合,大数据应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展,大数据国家战略价值与日俱增,日渐成为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一方面,大数据为国家安全治理提供了广阔机遇。首先,大数据通过提供可再生战略资源和提升数据资源转化为安全治理的效能两个层面提升国家安全战略能力;其次,大数据关联性分析、快速处理能力和预测功能有效提升国家安全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战略主动性;最后,大数据的关联和共享价值推动国家整体安全协同治理,同时云技术的普及进一步加快国家安全的统一化管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工具,大数据同样具有“双刃剑”特性,在快速释放国家红利的同时也蕴藏着诸多国际政治风险。首先,大数据对网络物理载体和逻辑载体的严重依赖促使网络技术鸿沟和制度霸权的国际效应加剧,进一步弱化他国国家安全管控能力;其次,大数据资源全球普适性与核心技术稀缺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促使国家数据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逐渐分离,增加国际数据安全纠纷的执法难度,弱化国家数据主权掌控能力;最后,大数据跨境传输的经济合作需求与国家间数据政策政治冲突之间的对立关系为他国的数字贸易安全管控带来诸多风险。未来,大数据将成为搅动国际安全格局的关键因子,国家安全治理更加依赖于大数据提升战略部署、精准外交、科学预测、高效预警和协同合作等诸多治理能力。针对大数据对国家安全治理的两面性,中国需进一步加快大数据安全战略顶层架构;深化大数据产学研合作,不断调动大数据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潜力;加快完善大数据跨境流通的法律规则和体制机制;注重大数据资源与技术的跨国合作,努力提升数据安全标准国际话语权。总之,平衡好数据安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大数据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的关键所在。

张智洋[5](2020)在《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发展态势,将网络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的框架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维护好网络空间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是我国网络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的对新时代网络安全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国家安全思想,为我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提供理论支持,更能够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开展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提供有效借鉴。论文综合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框架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概述。首先,论文对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观、国家安全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双重影响。最后,对新时代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第三章是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习近平网络安全思想,以此作为研究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指导理论。第四章是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成效和挑战。在分析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归纳出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如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缺乏、网络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弱、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待加强等问题。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原则和对策。针对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文中阐述了网络安全建设所遵循的原则,并分别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相关对策,包括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强化网络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的防御能力、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网络空间主权建设。本文将网络环境、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等因素纳入网络安全建设研究范围,丰富了网络安全建设的内涵,体现了本文对其进行总体性考量之后的创新思考,尤其是面临中美贸易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新时代网络安全建设的合理对策,向最终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杨阳[6](2019)在《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既是缅甸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在其军事情报领域中的投射和积淀,又是缅甸情报实践在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等层面形成的文化趋向。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基于文化学、情报学、军事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从军事情报文化普遍规律出发,结合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综合运用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理论推导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普遍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围绕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发展、表现、因素、影响等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研究,对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及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一是认识到军事情报文化的实质是文化在军事情报活动中的定向积淀,既承载了文化的共同内核,又包含了军事情报领域鲜明的内涵特质,蕴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战略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基因。因此,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情报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二是认识到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孕育于悠久传统的文化土壤,经历了曲折动荡的发展历程,受制于落后失衡的经济基础,又面临着特殊复杂的现实国情。因此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是军事情报文化研究体系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国别典型。三是认识到缅甸情报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缅甸史前阶级社会情报实践的出现而产生,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初步形成,在近代殖民斗争时期发生畸变,在军事独裁统治下失衡发展,在民主改革过程中调整转型。因此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体系。四是认识到缅甸军事情报文化不仅体现了军事情报领域的普遍文化特征,还在缅甸特定的历史脉络上表现出延绵曲折的特征,在宗教思想上表现出虔诚宿命的特征,在国民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内敛的特征,在实践风格上表现出严苛恃武的特征。并与民族习性上的敏感排异性、思想观念上的传统保守性、管理实践上的官僚集权性特征一起,形成了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特殊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缅甸军事情报领域独特的文化差异。五是认识到自然地理、地缘政治、历史经历、社会结构等历史国情是孕育缅甸军事情报文化传统的客观土壤;宗教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国民性格等思想观念是产生缅甸军事情报文化传统的意识根源;殖民地时期的情报专业化改革、政治情报管理、基层情报搜集等殖民情报文化是塑造缅甸现代情报体系的特殊背景;复杂微妙的军政关系、内部斗争等政治生态是推动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变迁的时代动因。因此,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层面多领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是认识到历史文化积淀在对缅甸情报活动产生稳定的固化影响同时,文化异变也对缅甸情报活动产生了突变转型的影响。具体而言,军地情报文化差异使缅甸国家情报体系中的机构职能分工发生失衡;社会信息管控文化使缅甸军事情报外延和职能范围都被泛化;保守的军事情报思想观念引起缅甸工作在主体、方向、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都产生了发展的偏差。因此,缅甸军事情报文化通过传承与转向功能对缅甸军事情报实践与发展形成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此外,本文在研究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学术探索。如聚焦缅甸情报领域,努力在国别情报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紧扣情报文化视角,努力在缅甸情报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努力在缅甸情报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力求通过对缅甸军事情报文化这个特殊典型的剖析,进一步丰富军事情报学术研究,并在推进我军情报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曹钧[7](2019)在《网络信息时代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不仅面临着环境的深刻变化,而且其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当前,网络窃密、泄密事件此起彼伏,网络已日渐成为窃密与反窃密斗争的主战场。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和发展形势,保密机关的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保密环境。本文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对我国保密机关的保密工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文章首先对我国保密工作的性质、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介绍了保密工作的相关概念、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特点以及信息时代具有的时代性特征,主要分析了信息时代给保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接着介绍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发展历程,寄望从历史发展中获取经验教训。文章重点是论述我国保密工作存在的隐患,主要从保密机关构建及管理、保密工作遭遇的环境挑战以及保密工作自身管理与技术几个方面,查找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指出泄密的危害和造成失泄密隐患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方案,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保密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对保密工作的监管;二是大力推进国产化产品,发展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摆脱技术依赖;三是创新保密人才培养,强化保密工作队伍素质;四是加大失泄密惩处力度,完善考评体系,提升保密工作效益,希望以此推动我国保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姜珊[8](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果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这不仅是根据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创造性思想,也是载入史册的创新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问题关心备至,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一系列的精心谋划和战略部署。对网络安全领域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统筹协调、整体布局、有效监管。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进行谨慎对待和全面布局。只有网络安全得到保障,才能成就久治伟业。本文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将有关网络安全的概念进行分类和梳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参考进行深入挖掘。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由第三章组成。从“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要有自己的技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人才团队”聚集资源队伍,铸造国之重器、“不让‘新领域’成为‘法外之地’”用法律治理不良现象、“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兜住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福祉、“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联动的命运共同体、“线上线下要形成同心圆”汇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等六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进行系统阐述。第三部分由第四章和结语组成。第四章从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上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桥头,高瞻远瞩,系统地回答了关于网络安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不仅为信息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力量支撑。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贯穿安全与发展的始终,在思想和实践上共同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戴子寒[9](2019)在《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在重大会议中提出我国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为此还专门召开互联网安全大会、座谈会等以信息安全为议题的专门会议。同时,笔者结合近两年在云南读硕期间的所见所闻,及对边境地区信息安全一些新情况的了解而想到此选题。的确,作为我国陆疆之一的云南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边疆繁荣稳定的重点区域,也是相关对外战略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中缅边境地区所具有的包括民族的跨境性、宗教的多元性、经济的落后性、毒品的渗透性等特征,再加上该地区目前作为面向东南亚及南亚交流的前沿地带,这些均为境内外不法分子在该地区进行宗教及文化渗透、民族分裂行为、毒品犯罪等活动提供了方便,使得中缅边境地区成为面临多项非传统安全威胁。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及移动端普及率的提高,使得境外犯罪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跨国犯罪与隐性渗透,使该地区的一些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特点,使得传统的以网络警察为主导、辅之以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的治理举措已不能很好的应对近年来飞速增加的网络信息安全案件,给边疆地区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的应对带来新的挑战。本研究在立足于中外已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中缅边境地区的网络安全需求,以中缅边境地区网络信息安全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对象,以该地区共同的安全利益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从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从而引出对该地区典型网络安全威胁的探讨,其目的是为有效防控该地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探寻并提出新的治理手段。本研究首先理清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概念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在非传统安全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及公共危机理论视角下,分析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的现状与治理上的不足,结合新的非传统安全特征,从而在治理方面找出完善与应对思路。本论文将着重研讨中缅边境地区典型非传统安全问题与网络结合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主要视角,分析该地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非传统安全的变化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变化,对其多发及具有典型性的安全问题在网络时代下演变成为跨国犯罪、网络宗教渗透、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极端民族主义传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分析这些网络安全问题对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应对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中缅边境地区的网络安全治理创新,包括党引领下的边境网络安全治理、政府主导下的防控联动、明确该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安全责任、加强边民的信息安全相关教育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协作。需明确的是,本篇论文涉及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并非是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混乱阐述,而是着重探讨中缅边境地区本身多发的一些典型非传统安全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下,与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出问题,即网络安全问题的相互交媾,而产生的网络化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陆健健[10](2017)在《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安全问题本身由来已久,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新空间、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领域衍生出的新生领域,核心在于切实把握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厘清网络时代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根本性影响,继而立足我国各方面现实,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和再研究。今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鉴于此,本文积极呼应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即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网络时代给中国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如何体系化的应对威胁?等三个问题,问题之间逐一相扣,环环递进,力求在理论性上兼顾前沿和深度,在实践性上突出落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关于网络时代本质规律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空间的概念特点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空间外延内涵给出界定。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时代衍生的信息主权、信息边疆、信息国防等诸多新兴概念的基本内涵,梳理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在本质规律基础上,提炼出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即本文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关于网络时代带来威胁的问题,本文重点立足实际案例,从潜在、现实和长期三个层面梳理了 12类威胁,涉及产业模式、核心设备、技术标准、思想文化、规则制定、系统运行、体系支撑、网络安全、法理博弈、意识形态、舆情控制、宣传导向等各个方面,基本覆盖威胁程度深、影响大的主要领域,形成了较为具体的问题清单。关于如何系统解决的问题。战略层面在综合比较各类战略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采取“自主合作型”发展战略,以“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信息空间及空间中各类设施、系统、数据等的安全;能够有力支撑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网络空间的健康、繁荣、有秩序;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为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可控等5条战略实现的途径。机制层面,在分析现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纵向自上而下,运转顺畅,横向关系清晰,无缝衔接的层级化组织领导机制”;“分类建设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在领导体系、资源共享、安防行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力量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的军民融合机制”;“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区域合作组织为平台,以立法和国际联合信息空间反恐为载体的国际合作机制”。法律层面,在分析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冲击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模式,客观审视我国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立法的不足,提出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模式、基本立法构想等。技术层面,在传统安全防护技术之外,还重点研究了追踪溯源技术和战略威慑技术,力争形成攻防一体的技术体系。人才层面,从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二、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2.1 新媒体概述
        2.1.1 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2.1.2 新媒体的特点及基本类型
        2.1.3 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异同
    2.2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2.2.1 意识形态的概念
        2.2.2 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
        2.2.3 主流意识形态的特点
        2.2.4 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2.2.5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3 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分析
        2.3.1 新媒体场域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载体
        2.3.2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新媒体秩序的应有之义
        2.3.3 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关系
    2.4 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趋势
        2.4.1 意识形态博弈的信息化程度加深
        2.4.2 意识形态话语趋于碎片化
        2.4.3 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化
        2.4.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较之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5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
        2.5.1 始终坚持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
        2.5.2 立足人民立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创新
        2.5.3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需常抓不懈
第3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3.1.1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3.1.2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等同于“错误的观念”
        3.1.3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1.4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指导地位
        3.2.2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意识形态安全的与时俱进
        3.2.3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地位
        3.2.4 坚持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立场
    3.3 西方媒介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
        3.3.1 沉默的螺旋理论
        3.3.2 “5W”模式理论
        3.3.3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第4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意蕴
    4.1 维护国家安全追寻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价值
        4.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4.1.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筑牢根基
        4.1.3 在世界视野下增强四个自信的新媒体话语权
        4.1.4 营造安全环境助推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回归
    4.2 应对复杂社会思潮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价值
        4.2.1 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与践行
        4.2.2 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
        4.2.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
    4.3 提升公民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价值
        4.3.1 有效提升公民的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意识
        4.3.2 提高公民对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识别判断及选择能力
        4.3.3 强化主流舆论力量引导公民追求个人与集体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媒体时代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双重影响
    5.1 新媒体时代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
        5.1.1 新型生活方式营造开放活力的社会氛围
        5.1.2 提升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力
        5.1.3 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5.1.4 助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5.2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5.2.1 新媒体时代大众思想引导难度加大
        5.2.2 政府部门无法较好的把控信息传播发展的方向
        5.2.3 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模式面临转型之困
        5.2.4 新媒体复杂舆论场分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
    5.3 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成因
        5.3.1 多元文化的交织埋下潜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5.3.2 媒介融合之下新媒体自身存在的价值冲击
        5.3.3 固化思想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效度
        5.3.4 信息碎片增大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困难性
第6章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及对策
    6.1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
        6.1.1 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则
        6.1.2 坚持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6.1.3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结合原则
        6.1.4 坚持大众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6.2 新媒体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6.2.1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之度
        6.2.2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之维
        6.2.3 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个人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方法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2.1 信息安全理论
        2.1.1 信息安全
        2.1.2 国家信息安全
    2.2 政府监管理论
        2.2.1 政府监管概述
        2.2.2 政府承担信息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2.3 信息自由相关理论
        2.3.1 获取信息自由权
        2.3.2 网络言论自由权
        2.3.3 网络隐私权
        2.3.4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
        2.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2.3.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3.1 研究问题分析
    3.2 协议前履约关系
        3.2.1 政府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2 用户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3.2.3 政府与用户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2.4 政府与用户间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3.3 协议后履约关系
        3.3.1 博弈双方的收益函数
        3.3.2 博弈模型构建
        3.3.3 博弈均衡的确定
    3.4 研究结论
        3.4.1 政府对网络使用权的优惠对于信息安全监管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无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4.1 研究问题分析
    4.2 委托代理关系下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的影响因素
        4.2.2 模型的数学描述
        4.2.3 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求解
    4.4 模型分析与讨论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5.1 不存在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2 考虑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5.3 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进一步讨论
    5.4 各主体关系博弈给监管体系构建思路探索
    5.5 技术层面上安全监管的难点分析
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
    6.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思路
    6.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构建
        6.2.1 整体框架
        6.2.2 三个维度
        6.2.3 五个层次
    6.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运行步骤
        6.3.1 信息源采集
        6.3.2 网络信息安全评估
        6.3.3 网络信息安全预警
        6.3.4 网络信息安全控制
        6.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6.4 我国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6.4.1 总体架构
        6.4.2 操作子平台
        6.4.3 分析子平台
        6.4.4 决策子平台
    6.5 本章小结
7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7.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主体评价体系构建
        7.1.1 构建目的
        7.1.2 构建原则
    7.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指标体系
        7.2.2 监管组织
        7.2.3 监管机制
        7.2.4 监管技术
    7.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7.3.1 评价思路
        7.3.2 权重赋值
        7.3.3 评价过程
    7.4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7.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7.4.2 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
        7.4.3 计算指标隶属度
        7.4.4 监管效果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
    8.1 监管组织政策建议
        8.1.1 提高安全意识
        8.1.2 重视人才培养
    8.2 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设计
        8.2.2 完善法律法规
    8.3 监管技术政策建议
        8.3.1 优化安全技术
        8.3.2 践行主动防御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
        2.1.2 对中国共产党互联网思想的传承
    2.2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2.2.1 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
        2.2.2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2.3 谋求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求
        2.2.4 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5 党和政府对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2.6 现实亟需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3.1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
        3.1.1 践行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
        3.1.2 增加人民的网络成果获得感
        3.1.3 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双轮驱动
        3.1.4 落实两大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
        3.1.5 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2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
        3.2.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2.2 掌握核心技术
        3.2.3 清朗网络空间
        3.2.4 汇聚网络人才
        3.2.5 加强网络立法
    3.3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互联网治理原则
        3.3.1 尊重网络主权
        3.3.2 维护和平安全
        3.3.3 促进开放合作
        3.3.4 构建良好秩序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的意义
    4.1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4.1.1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论述强化了新时代互联网思维观
        4.1.2 习近平互联网治理的国际主张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4.1.3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4.2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4.2.1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4.2.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3 推动社会实体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大数据视域下的国家安全治理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1.政策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1)大数据制度与国家安全
        (2)大数据技术与国家安全
        2.国外研究综述
        (1)理论研究领域
        (2)政策实践领域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重难点
一、国家安全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什么是国家安全
    (二)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
        1.国外国家安全理论
        2.国内国家安全理论
    (三)国家安全治理的内涵
        1.国家安全治理的主体核心是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安全治理的核心出发点是人民利益
        3.国家安全治理是国家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有机统一
    (四)国家安全治理的特征
        1.安全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2.安全治理结构的综合性
        3.安全治理手段的多样性
二、大数据与国家安全治理的统一性
    (一)大数据增强国家安全战略能力
        1.大数据为国家安全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
        2.大数据增强数据资源转化为安全治理效能的能力
    (二)大数据提升国家安全决策效力
        1.大数据关联分析提升国家安全决策的针对性
        2.大数据快速处理提升国家安全决策的时效性
        3.大数据精准预测增强国家安全决策的战略主动性
    (三)大数据提升国家安全协同治理能力
        1.数据挖掘技术的普及为安全信息获取提供技术保障
        2.数据开放和共享政策为国家安全信息协同和预警提供制度支撑
        3.云技术推动国家整体安全的统一化管理
三、大数据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斗争性
    (一)大数据载体分布失衡增强国家安全防范的脆弱性
        1.大数据物理载体分布失衡
        2.大数据逻辑载体分布失衡
    (二)大数据国际规则分布失衡弱化国家数据主权的可控性
        1.数据控制者为中心的“非对等强主权”模式
        2.数据主体者为中心的“全球辐射”模式
    (三)大数据合作性诉求与数据跨境安全威胁之间的矛盾
    (四)数据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弱化国家数据主权管辖能力
四、大数据时代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架构
    (一)深化大数据跨领域合作,自主创新大数据核心技术
    (二)加快大数据安全战略体系和制度架构
        1.完善三军、政企数据网络联合作战体系
        2.健全军民信息共享和安全数据融合机制
    (三)强化大数据安全跨国合作,协同管控大数据安全
        1.强化大数据技术跨国合作
        2.建构国际数据安全司法合作机制
    (四)加快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框架结构及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网络安全
        2.1.2 网络安全观
        2.1.3 国家安全观
    2.2 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双重影响
        2.2.1 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
        2.2.2 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消极影响
    2.3 新时代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2.3.1 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2.3.2 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
        2.3.3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
        2.3.4 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思想
        3.1.1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3.1.2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3.1.3 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3.1.4 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
    3.2 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
        3.2.1 统筹网络安全与发展
        3.2.2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3.2.3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3.3 习近平网络安全思想
        3.3.1 尊重网络主权
        3.3.2 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3.3.3 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成效和挑战
    4.1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成效
        4.1.1 网络安全威胁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
        4.1.2 网络安全建设战略规划基本完成
        4.1.3 网信军民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效
        4.1.4 国家区域间网络安全合作不断加强
    4.2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
        4.2.1 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缺乏
        4.2.2 网络核心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4.2.3 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弱
        4.2.4 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2.5 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待加强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5.1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原则
        5.1.1 尊重网络空间主权
        5.1.2 和平利用网络空间
        5.1.3 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5.2 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的对策
        5.2.1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5.2.2 强化网络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5.2.3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防御能力
        5.2.4 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5.2.5 加强网络空间主权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学术探索与创新
    六、研究难点与措施
第二章 军事情报文化的理论认知
    第一节 军事情报文化概论
        一、情报文化相关概念
        二、情报文化概念综述
        三、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概念界定
    第二节 军事情报文化的基本属性
        一、军事情报文化的学术属性
        二、军事情报文化的内在机理
        三、军事情报文化的共同特征
第三章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缅甸古代封建时期军事情报文化的形成
        一、悠久流长的缅甸情报文化渊源
        二、蒲甘王朝时期情报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开端
        三、阿瓦王朝时期军事情报思想学术化的萌芽
        四、东吁王朝时期军事情报意识战略化的提升
        五、贡榜王朝时期情报管理体系化建设的热潮
    第二节 缅甸近代殖民时期军事情报文化的畸变
        一、殖民沦陷阶段缅甸本土军事情报文化的挫落
        二、英殖民初期缅甸情报工作内容的政治中心化
        三、英殖民后期缅甸情报机构职能的专业独立化
    第三节 缅甸现代军事情报文化的转型发展
        一、英日拉锯中缅甸现代军事情报文化的铺垫
        二、独立初期缅甸现代军事情报文化的初现
        三、新军事政权下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发展
        四、民主改革以来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转型
第四章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特征表现
    第一节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总体特征
        一、延绵折转的历史性特征
        二、虔诚宿命的宗教性特征
        三、矛盾复杂的国民性特征
        四、严苛恃武的权威性特征
    第二节 缅甸军情系统体制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国防局体制:缅甸军民一体化殖民情报文化的雏形
        二、国防情报局体制:缅甸现代军事情报官僚文化的高峰
        三、媒体审查体制:缅甸军情部门信息监控文化的工具
    第三节 缅甸军政权情报思想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丁吴:传统效忠的旧军政权情报文化代表
        二、钦纽:激进革新的新军政权情报文化代表
第五章 影响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的因素
    第一节 历史文化是孕育缅甸军事情报文化传统的客观土壤
        一、来源于悠久多元的本土文化
        二、经历了曲折动荡的历史时代
        三、继承了落后失衡的经济包袱
    第二节 殖民统治是形成缅甸现代军事情报文化的体制基础
        一、缅甸殖民地情报体系专业化的改良
        二、缅甸殖民地军政情报管理文化的磨合
        三、缅甸殖民地基层情报搜集机制的重建
    第三节 军政生态是推动缅甸情报文化变迁的现实动因
        一、严峻的现实国情形成了内控的情报方向
        二、特殊的军政关系形成了失衡的情报体系
        三、复杂的内部斗争形成了官僚的情报作风
第六章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第一节 传统情报思想观念引发缅甸情报发展偏差
        一、使情报工作主体偏重于军情系统
        二、使情报工作方向偏重于内控情报
        三、使情报工作手段偏重于传统模式
    第二节 军政系统博弈文化造成缅甸情报体系失衡
        一、军事政权时期军政情报关系的严重失调
        二、文官政权以来军政情报失衡的略微回落
        三、主权独立以来军警情报竞争的持续内耗
    第三节 社会信息管控文化导致缅甸情报外延泛化
        一、独裁法规为媒体管控情报文化背书
        二、军情部门成为媒体管控的主要抓手
        三、民主改革进程中的媒体管控文化转型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研究的结论
        一、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是情报文化的特殊典型
        二、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发展有深厚的历史烙印
        三、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是多方因素的共同结果
        四、军事情报文化制约推动缅甸情报工作发展
    第二节 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研究的启示
        一、军事情报研究的文化视角值得深入探索
        二、充实国别军事情报文化研究很有必要
        三、把握缅甸对我情报工作心态有现实意义
        四、推进我军情报文化体系发展意义非凡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网络信息时代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点
        一、保密工作及其特点
        二、网络信息时代及其特点
        三、网络信息时代保密工作出现的新变化
    第二节 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性质
        二、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境遇
    第一节 建国前我国保密工作
        一、建国前保密工作的开展
        二、建国前保密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第二节 建国后到文革期间我国保密工作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保密工作发展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保密工作成效总结
    第三节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保密工作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保密工作发展回顾
        二、主要成就与经验
    第四节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保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时代保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网络信息给保密工作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 网络信息时代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一、保密机关地位及功能弱化
        二、保密工作设备依赖性过高
        三、保密队伍管理松散
        四、保密业务管理规范化不足
        五、保密监管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
    第三节 保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隐患的原因分析
        一、保密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
        二、保密人员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
        三、保密工作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创新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的设想
    第一节 改革保密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保密监督管理
        一、通过集约化改革提升保密工作效力
        二、建立保密双层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体系
        三、派驻保密专职主管加强监督管理
        四、加强保密部门同相关单位的协调联动
    第二节 大力发展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摆脱外部依赖
        一、加大推进国产化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二、探索国产化产品的逐步替代
    第三节 强化保密人才培养及其待遇,提升保密队伍素质
        一、建设保密领域的“黄埔军校”
        二、探索保密干部职业化
        三、发放保密津补贴,提高保密人才的待遇
    第四节 完善考评体系,提升保密工作效益
        一、制定处罚依据,完善相关法律
        二、强化保密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三、完善考评体系,推进一票否决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
    四、网上引用
致谢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网络安全的概念及问题产生
        2.1.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安全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的重要阐释
        2.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相关理论的重要阐释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3.1.1 承认和尊重各国主权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基础
        3.1.2 网络安全对国家很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
        3.1.3 网络安全是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新挑战
    3.2 要有自己的技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
        3.2.1 紧紧抓住核心技术的“牛鼻子”
        3.2.2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3.2.3 要靠创新谋发展
    3.3 不让“新领域”成为“法外之地”
        3.3.1 网络空间不应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
        3.3.2 网络空间既要提倡自由又要保持秩序
        3.3.3 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3.4 让互联网更好的造福人民
        3.4.1 培养人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3.4.2 培育“中国好网民”
        3.4.3 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工作
    3.5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5.1 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3.5.2 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
    3.6 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3.6.1 党的领导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3.6.2 让互联网成为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第4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安全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4.1.2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4.2.1 助力切实维护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4.2.2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情况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探讨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信息安全
        二、网络安全
        三、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辨析
    第二节 相关理论探讨
        一、非传统安全理论
        二、社会治理理论
        三、公共危机理论
第二章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 中缅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
        一、中缅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构成
        二、中缅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特征
    第二节 非互联网时代中缅边境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一、宗教渗透
        二、毒品走私
        三、公共卫生安全
    第三节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的凸显
        一、中缅边境地区信息传播的变化
        二、中缅边境地区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跨国犯罪
        一、网络电信诈骗
        二、网络毒品走私
        三、网络信息泄密
    第二节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恐怖主义
        一、中缅边境地区的恐怖主义隐患
        二、中缅边境地区网络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宗教传播
        一、网络宗教的虚拟性
        二、网络宗教传播的隐蔽性
        三、网络宗教渗透对象的低龄化
        四、网络宗教的难以监管性
    第四节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
        二、中缅边境地区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
第四章 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治理
    第一节 加强中缅边境网络安全治理中党的作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三、推动社会治理参与
    第二节 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防控联动
        一、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
        二、网络安全治理的法治保障
        三、加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研发
    第三节 落实边境各部门的信息安全责任
        一、网络运营者及相关行业组织的责任
        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网安部门需更新监管手段,加强预警
    第四节 加大边民的信息安全教育
        一、加强相关安全教育
        二、鼓励公众参与
    第五节 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交流协作
        一、坚持网络主权原则
        二、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三、支持周边邻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 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二) 新规律新威胁下牵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 新对抗新环境下掌握未来大国博弈主动权的需要
    二、论文选题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结构安排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论文的主要创新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特征
    一、网络空间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二) 网络空间的主要特性
        (三) 网络空间的发展趋势
    二、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一) 信息主权的概念内涵
        (二) 信息边疆的概念内涵
        (三) 信息国防的概念内涵
    三、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
        (一) 信息海量膨胀,信息处理识别难度大
        (二) 信息用户数量剧增,信息安全服务对象复杂
        (三) 信息传递渠道快捷,信息管控难度大
        (四) 网络空间成为霸权主义发力的新领域
        (五) 网络空间军事化势头明显
    四、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 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二)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三) 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影响
        (四)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第二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美长期占据信息技术上游资源,我信息安全存在被釜底抽薪潜在威胁
        (一) 在产业模式上复制强敌
        (二) 在基础设备上依赖西方
        (三) 技术标准上跟随西方
        (四) 在思想文化上受制西方
    二、美国正在形成网络空间霸权,我国面临网络被控的现实威胁
        (一) 我国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无法发声
        (二) 我国网络系统存在根本隐患
        (三) 我国国家运行支撑体系存在较大风险
        (四) 我国面临被大量渗透的现实威胁
        (五) 我国在法理博弈中存在劣势
    三、美国凭借网络实施文化渗透,我政权稳定面临长期威胁
        (一) 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二) 培植网络水军控制社情民意
        (三) 通过反动网站恶意宣传和策动事件
第三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战略支撑
    一、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几点考虑
        (一) 体系性
        (二) 借鉴性
        (三) 针对性
        (四) 特色性
    二、信息安全战略模式
        (一) 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类型
        (二) 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模式选择
    三、信息安全战略目标
        (一) 防好信息空间
        (二) 用好信息空间
        (三) 管好网络空间
        (四) 支撑其他空间
    四、信息安全战略方针
        (一) 积极防御,攻防兼备
        (二) 打牢基础,体系发展
        (三) 导向清晰,内外并重
        (四) 预留弹性,稳定推进
    五、信息安全战略实现途径
        (一) 与信息化战略嵌入式推动
        (二) 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
        (三) 坚持以自主可控
        (四) 对现有能力进行挖掘和催化
        (五)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四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机制支撑
    一、组织领导机制
        (一) 建设现状
        (二) 存在问题
        (三) 建设思路
    二、管理运行机制
        (一) 建设现状
        (二) 存在问题
        (三) 建设思路
    三、军民融合机制
        (一) 建设现状
        (二) 存在问题
        (三) 建设思路
    四、国际合作机制
        (一) 建设现状
        (二) 存在问题
        (三) 建设思路
第五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支撑
    一、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带来的冲击
        (一) 信息安全威胁主体多元化
        (二) 信息安全威胁手段多样性
        (三) 信息安全威胁行为隐蔽性
        (四) 信息安全威胁过程不确定性
    二、美国引领信息安全立法的势头强劲,争夺信息安全主导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一) 法规政策主题明确,法规架构初成体系
        (二) 建设路线日渐清晰,法规施行延展有序
        (三) 安全法规多边介入,网络军控预留伏笔
    三、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一) 缺少针对性的法规依托
        (二) 推进信息安全科学发展需要顶层法规的支撑和牵引
        (三) 日趋常态的信息安全行动呼唤完善的制度保证
    四、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模式
        (一) 建设指导
        (二) 基本原则
        (三) 立法模式
    五、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基本构想
        (一) 国际法规构想
        (二) 国家法规立修构想
第六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
    一、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一) 主机安全技术
        (二) 网络安全技术
        (三) 数据安全技术
    二、追踪溯源技术体系
        (一) 通用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二) 匿名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三、战略威慑技术体系
        (一) 信息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二) 威慑反制技术
第七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人才支撑
    一、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一) 信息安全人才特点
        (二) 信息安全人才构成分类
        (三) 信息安全人才素质结构
    二、人才建设培养模式分析
        (一) 合理统筹顶层设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二) 科学探索联培模式,拓宽交流选拔渠道
        (三) 创新构建管理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中文论文
    英文着作
    英文论文
    网络资源

四、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王喆. 吉林大学, 2020(01)
  • [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D]. 李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研究[D]. 杨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4]大数据视域下的国家安全治理论析[D]. 张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建设研究[D]. 张智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6]缅甸军事情报文化研究[D]. 杨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网络信息时代我国保密机关保密工作创新研究[D]. 曹钧. 东南大学, 2019(01)
  •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重要论述研究[D]. 姜珊.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中缅边境地区网络安全治理研究[D]. 戴子寒.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 陆健健. 南京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