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组曲《庙会》看姜祖新的创作特色

从钢琴组曲《庙会》看姜祖新的创作特色

一、从钢琴组曲《庙会》看蒋祖馨的创作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谷月[1](2016)在《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和声应用分析》文中指出作曲家蒋祖馨于1955创作了经典的钢琴组曲《庙会》。这部作品采用钢琴组曲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庙会中的不同风格的景象,将中国民族风情完美地融入到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当中,尤其是作曲家在和声的运用方面独具特色。

韩冰[2](2016)在《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 ——以钢琴组曲《庙会》《山花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蒋祖馨是我国当代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于他对钢琴的钟爱,毕生的主要创作都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作为中国当代音乐史中的一位作曲家,从他创作的多部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探索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他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民族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研究蒋祖馨音乐中的和声技法,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期望通过对蒋祖馨及其作品钢琴组曲《庙会》与钢琴组曲《山花集》的和声研究角度,尽可能的分析出作曲家在其音乐作品中所使用的作曲技法,尤其是多声写作技法,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一些可参照的范例和实用技术。

聂一波[3](2016)在《探析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征》文中指出钢琴组曲《庙会》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蒋祖馨先生的着名作品。该作品由五首小品组成,各曲的旋律、节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对拓展中国钢琴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析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征中对民间节奏的把握、民俗场景的刻画、曲式和声的分析、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帮助笔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诠释该作品,为今后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提供参考依据。

刘安丽[4](2016)在《浅论民族审美在钢琴艺术领域的融合与构建》文中认为在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鲜明的中国风审美和民族特色直接影响了现代钢琴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多个角度提升了钢琴艺术与古典民族艺术的情感融合,使钢琴艺术领域与民族审美的构建成为了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本文从民族审美的文化底蕴入手,根据民族的精神、风俗、文化等多个特色来重点分析钢琴艺术领域与其所进行的融合与构建。

张婷婷[5](2015)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过百年,但经过优秀艺术家的努力,很多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目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为世界瞩目。本文主要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从民族审美底蕴的基础、民族审美底蕴的发扬、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诠释等角度进行挖掘,并提出中国钢琴曲目在创作上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还要融合西方的成果与精华,从而丰富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促进中国钢琴艺术的繁荣发展。

邹丽[6](2011)在《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语言的民族化》文中认为蒋祖馨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语言十分丰富,本文从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的和声进行、非三度叠置的和声手法来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线性逻辑结构的和声手段、全音六声音阶的使用及无调性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等方面来探究其和声语言的民族性。

李南[7](2010)在《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 ——以《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庙会》、《巴蜀之画》三部钢琴组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探索阶段,三部钢琴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庙会》、《巴蜀之画》则是探索民族和声的代表性作品。本文以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既有的理论为依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归纳分析方法,分别从和弦结构的形态、调式功能的发挥、变音变和弦的运用、调关系、转调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揭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技法、风格和特点。

赵云[8](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丁欣欣[9](2009)在《论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与教学》文中提出蒋祖馨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非常杰出、享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钢琴作品虽然不如朱践耳、王建中、谭盾等人的作品流传广泛、众所周知,但是他的钢琴作品对于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轨迹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他的钢琴组曲《庙会》,无论从作曲学还是从钢琴文献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突出的价值,这也体现了蒋祖馨在创作上对西方创作技法的吸收及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从介绍蒋祖馨的生平作品及创作风格着手,通过分析蒋祖馨的创作特点引出《庙会》的创作;其次,以《庙会》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对它的曲式结构、主题乐思、节奏类型、和声特点、旋律风格、民族音乐素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从演奏特点和教学的角度探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本文把作品的结构、题材、内容、创作背景、其它传统音乐特征等因素与整个音乐文化中相互关联的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对比,对它所展现的音乐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同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品中国风格的根源,作品中具有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呈现出一种文化特征,它们的根源是由作曲家蒋祖馨自身的文化底蕴、音乐修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作品中的文化与创作者本人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对作品的文化的研究,不仅仅从作品本身去分析研究它与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的异同,同时还应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研究其作品文化的成因。这种分析的方法把《庙会》纳入中国文化整个大的背景中,通过对它的传统音乐特征地分析,与蒋祖馨本人受到的文化熏陶一起来探讨,研究作品的中国风格,使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神韵真正得到诠释。本文还从演奏方面对《庙会》在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庙会》组曲,总结出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上的特点,这些都体现了蒋祖馨钢琴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而其中所体现的这些特征就是《庙会》这部作品的音乐文化。

陈黎丽[10](2007)在《建国后十七年中国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钢琴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启蒙、探索、发展、繁荣、直至当今多元化的发展历程,一些优秀的钢琴家和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几个历史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当今关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在于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以及总体呈现的特点,对于某一段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并无较详细的分析。而对每个阶段的详细分析,有助于对整个钢琴艺术发展做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49-1966)的十七年间,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运用个案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具体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进行了论述,从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桑桐、陈培勋、丁善德、蒋祖馨、朱践耳、朱工一)的生平及其作品(《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庙会》、《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一、二新疆舞曲》、《叙事诗-思凡》、《序曲——小溪》)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且进一步分析这一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重点从标题性、旋律、和声、织体、节奏、复调、曲式结构等几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特点。

二、从钢琴组曲《庙会》看蒋祖馨的创作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钢琴组曲《庙会》看蒋祖馨的创作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和声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庙会组曲》的组曲特点
二、钢琴组曲《庙会》和声应用分析
    (一)五声纵合化和弦
    (二)和弦的四、五度叠置
    (三)三度叠置的变和弦的应用
    (四)二度叠置和弦的应用
    (五)复合结构和弦的应用
结语

(2)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 ——以钢琴组曲《庙会》《山花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蒋祖馨研究现状、生平、创作及贡献
    第一节 蒋祖馨研究现状
        一. 蒋祖馨发表的论文或着作
        二. 蒋祖馨创作年表
        三. 有关蒋祖馨的论文
        四. 蒋祖馨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蒋祖馨的生平
        一.蒋祖馨的生平简介
        二.蒋祖馨的学习过程
    第三节 蒋祖馨的创作
        一.蒋祖馨钢琴作品创作思维综述
        二.蒋祖馨的创作阶段
        三.蒋祖馨作品的分类
        四.蒋祖馨作品的获奖情况
        五.蒋祖馨作品的题材
        六.蒋祖馨作品的体裁
        七.蒋祖馨作品的音乐语言
        八.蒋祖馨作品的个人风格是什么?
        九.蒋祖馨作品的个人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第四节 蒋祖馨的贡献综述
        一.作为作曲家
        二.作为音乐教育家
第二章 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研究
    第一节 《庙会》
        一.曲式结构分析
        二.作品的调式、调性分析
        三.作品旋律分析
        四.横向的复调技术分析
        五. 纵向的和声技术分析
        1.和弦的功能性与色彩性
        2.和弦的结构
        (1)三度叠置和弦的结构
        (2)非三度叠置和弦的结构
        3.和弦的声部进行
        (1)三度叠置和弦的声部进行
        (2)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声部进行
        4.和弦外音的使用
        5. 《庙会》和声配置方法综述
    第二节 《山花集》
        一.曲式结构分析
        二.作品的调式、调性分析
        三. 旋律的技术分析
        四.横向的复调技术分析
        五.纵向的和声技术分析
        1.作品中的色彩性和弦
        2. 和弦结构分析
        (1) 三度叠置和弦的结构
        (2) 非三度叠置和弦的结构
        3.和弦的声部进行
        (1) 三度叠置和弦的声部进行
        (2) 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声部进行
        4. 和弦外音的使用
        5. 《山花集》和声配置方法综述
第三章 蒋祖馨的创作技法研究综述
    第一节 作品的特点综述
        一.作品中对特定音色的模仿
        二.作品中的主题及创作思维特征
    第二节 作品技术综述
        一、曲式综述
        二.调式调性综述
        三.横向的复调综述
        四.旋律综述
        五.和声综述
结语
    一.蒋祖馨的贡献综述
    二.蒋祖馨钢琴作品的和声语言特点
后记
参考书目
附录 1

(3)探析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创作背景
二、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
    (一)民族旋律的控制
    (二)民间节奏的把握
    (三)民俗场景的刻画
三、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分析
    (二)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
    (三)《庙会》的艺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浅论民族审美在钢琴艺术领域的融合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审美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根基
二、钢琴中民族审美的融合与构建
三、总结

(5)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审美底蕴的基础
二、民族审美底蕴的发扬
    (一)钢琴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表现
    (二)钢琴作品对民间音乐的融合
    (三)钢琴作品对少数民族风格的演绎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诠释

(6)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语言的民族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的和声进行
二、非三度叠置的和声手法来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
    (一) 四度、五度叠置和弦
        1. 如谱例1: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一首《冬日, 春之向往》中, 采用八度为框架, 两个四度叠置来模仿琵琶的音调。
        2. 如谱例2: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二首《萌动》中, 平行进行的四度和声模仿笙的音响效果。
    (二) 二度叠置和弦
        1. 如谱例3:钢琴组曲《庙会》中第五首《社戏》, 采用小二度叠置来模仿锣鼓声。
        2、如谱例4:钢琴组曲《山花集》第四首《山花烂漫》, 采用二度叠置来模仿古筝的音响效果。
三、线性逻辑结构的和声手段
    (一) 和声的平行进行、同向进行增加音乐的调式色彩
        1. 如谱例5: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二首《萌动》, 平行进行的四度和声增加了E羽调式色彩。
        2、如谱例6:钢琴组曲《山花集》第三首《苍松》, 八度与四、五度结构结合的平行和弦使音乐显得古朴。
    (二) 斜向的线性运动
四、全音六声音阶的使用
五、无调性音乐作品中的和声
    (一) 不协和音程和声效果, 追求新音响
    (二) 音列的横向和声色彩:

(7)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 ——以《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庙会》、《巴蜀之画》三部钢琴组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早期 解放前(1949 年以前)
    二、中期 建国后到改革以前(1949—1979 年)
    三、晚期 改革开放以来(1979 年至今)
第一章 三部钢琴组曲的创作背景与结构
    第一节 《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的创作背景与结构
        一 《悼歌》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二 《友情》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三 《思乡》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四 《草原情歌》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五 《孩子们的舞蹈》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六 《哀思》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七 《舞曲》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第二节 《庙会》的创作背景与结构
        一 《艺人的小调》的曲式结构
        二 《二人舞》的曲式结构
        三 《老人的故事》的曲式结构
        四 《笙舞》的曲式结构
        五 《社戏》的曲式结构
    第三节 《巴蜀之画》的创作背景与结构
        一 《晨歌》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一
        二 《空谷回声》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三 《抒情小曲》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四 《弦子舞》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五 《蓉城春郊》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六 《阿坝夜会》的主题来源与曲式结构
第二章 三部钢琴组曲和声运用探索的成粜
    第一节 成果一:确立三度叠置为和弦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 调式基础
        二 三和弦的运用
        三 七和弦的运用
    第二节 成果二:确立以和弦的变异结构为辅的原则
        一 空五度和弦的使用
        二 换音和弦的使用
        三 加音和弦的使用
    第三节 成果三:关于不同调式不同功能的探索
        一 宫调式和声的功能特点
        二 徵调式和声的功能特点
        三 商调式和声的功能特点
        四 羽调式和声的功能特点
        五 角调式和声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 成果四:关于变音、变和弦的探索
        一 变音的运用特点
        二 变和弦的运用特点
    第五节 成果五:关于调关系与转调手法的探索
        一 五声性旋律的调关系
        二 五声性旋律的转调
        三 五声性旋律的转调手法
    第六节 成果六:关于调发展的探索
        一 横向形态的调发展
        二 纵向形态的调发展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着作及文献
附录一

(8)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人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第二节 教育与人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结语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蒋祖馨及其钢琴创作
    1.1 蒋祖馨艺术生涯概况
    1.2 蒋祖馨钢琴作品创作概况
    1.3 蒋祖馨钢琴作品的特点和演奏要领
        1.3.1 钢琴作品特点
        1.3.2 关于演奏的几点思考
第2章 钢琴组曲《庙会》的创作及研究意义
    2.1 创作背景及风俗特征
    2.2 《庙会》的研究意义
    2.3 《庙会》创作手法简析
        2.3.1 和声的特点分析
        2.3.2 复调分析
        2.3.3 调性、调式分析
        2.3.4 装饰音的运用
        2.3.5 曲式结构分析
第3章 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与教学
    3.1 主要技术课题及弹法
    3.2 教学要点
结语
参考文献

(10)建国后十七年中国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文摘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国后十七年间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及作曲家概述
第二章 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第一节 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同"》、《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
    第二节 桑桐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第三节 陈培勋的四首粤调钢琴曲
    第四节 蒋祖馨的《庙会》
    第五节 朱践耳的《叙事诗-思凡》
    第六节 朱工一的《序曲-小溪》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音乐的标题性的特点
    第二节 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第三节 三部性和变奏性结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钢琴组曲《庙会》看蒋祖馨的创作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和声应用分析[J]. 谷月. 音乐创作, 2016(11)
  • [2]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 ——以钢琴组曲《庙会》《山花集》为例[D]. 韩冰. 西安音乐学院, 2016(08)
  • [3]探析中国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征[D]. 聂一波. 河南大学, 2016(03)
  • [4]浅论民族审美在钢琴艺术领域的融合与构建[J]. 刘安丽. 戏剧之家, 2016(01)
  • [5]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解读[J]. 张婷婷. 滁州学院学报, 2015(06)
  • [6]蒋祖馨钢琴作品和声语言的民族化[J]. 邹丽. 艺术研究, 2011(02)
  • [7]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 ——以《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庙会》、《巴蜀之画》三部钢琴组曲为例[D]. 李南. 武汉音乐学院, 2010(04)
  • [8]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9]论蒋祖馨钢琴组曲《庙会》的演奏与教学[D]. 丁欣欣. 河北大学, 2009(02)
  • [10]建国后十七年中国钢琴代表作品及特点分析[D]. 陈黎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从钢琴组曲《庙会》看姜祖新的创作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