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肥对水稻的肥效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安之冬[1](2021)在《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机插秧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营养土及有机物料复混的育秧基质尚存在人工成本高、肥效差别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选用粮食产区易得的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复混制得育秧基质,对育秧基质进行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缺点,保障基质中有效养分的持续稳定供给。本研究水稻育秧基质以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按体积3:2:2:3配成。通过田间秧盘育秧试验,以徽两优882为供试材料,研究育秧基质配施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机插秧苗素质、养分吸收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育秧基质配施不同量的氮肥(纯N 0 g/盘、0.5 g/盘、1.0 g/盘、2.0 g/盘、3.0 g/盘)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结果显示:秧苗地上部植株及根系各参数指标在0~2.0 g/盘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在2.0 g/盘达到最大值。育秧基质配施2 g/盘氮肥时,所育秧苗株高、茎粗和生物量等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对照,总根长和根系活力也表现出显着优势,壮苗指数达到12.94。配施3.0 g/盘时秧苗根系干物质量低、根系活力差,根冠比显着降低,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施肥处理,育秧成苗数低(P<0.05)。从养分吸收角度看,百株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随着基质氮肥配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2.0 g/盘处理达到最高值。高氮(3.0 g/盘)配施水平下,抑制了秧苗根系生长及其对氮磷钾素的吸收累积。2.基质复混0.05~0.1 mg/L浓度萘乙酸,所育秧苗株高、茎基宽及干物质量等地上部植株生长显着高于不施调节剂对照(P<0.05),特别是根系形态表现出良好长势。但施用萘乙酸达到1 mg/L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对照,这表明高浓度萘乙酸处理对水稻秧苗产生了毒害作用。基质配施100 mg/L~300 mg/L浓度的腐植酸,秧苗各指标随腐植酸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300 mg/L时达到最大值,秧苗素质显着提高,但与200 mg/L浓度所育秧苗差异不显着。腐植酸添加浓度超过300 mg/L时,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但植株生长正常。这说明,腐植酸添加浓度在200~300 mg/L范围较为适宜。3.以试验所制基质配方育秧并进行田间移栽试验,施肥基质(SF)和腐植酸优化配方基质(HSF)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根系形态指标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在育秧10 d后显着优于无施肥(F)处理(P<0.05)。相同施肥量下,HSF所育水稻秧苗在秧龄20 d时秧苗壮苗指数相比SF提高8.54%;氮磷钾养分净吸收量在各采样点增幅分别为氮素3.65%~8.09%、磷素5.35%~9.75%、钾素6.32%~9.55%,在秧龄15 d达到5%的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HSF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比SF高2.63%和1.19%,水稻产量增加4.30%,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与商品基质(M)相比,HSF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高1.65%和0.62%,水稻产量增加2.17%,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比例为3:2:2:3复混育秧基质,基质培肥量为每盘2 g N、1 g P2O5、1 g K2O,同时添加200 mg/L~300 mg/L的腐植酸,此基质配方能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累积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宋伟凤[2](2021)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田土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农业的发展,化肥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土壤酸化、板结以及各种环境问题日渐严重。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田中的化肥滥用现象广泛。土壤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结构都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多种营养成分,长期使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质量和环境状况,但肥效缓慢的缺点却严重限制了它的发展。使用部分有机肥替代无机肥能够弥补彼此单独施用时存在的缺点,具有绿色环保、效果显着且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优势。然而目前对于有机替代施肥对水稻产量以及稻田土壤中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此项有机替代施肥定位试验开始于2015年,试验在江西高安水稻试验田中进行,按照当地常规的水稻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本研究于2018年11月晚稻收获前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并对土壤中的理化特征和细菌群落进行了检测,同时并对产量进行了统计。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施肥会显着影响稻田土壤的理化特征。使用高比例的有机替代施肥能够显着减轻土壤酸化;使用中高比例的有机替代施肥能够显着提高土壤中有机质、总养分(总氮、总磷、总钾)以及速效养分(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机替代对有机质的提高效果最高时超过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26.56%,达到了28.02 g/kg;使用有机替代施肥能够显着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中对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增强效果最为显着,最高值出现在D100中,比D0高了141.76%。(2)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施肥会对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产生显着的影响。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的结果显示,有机肥替代化肥之间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有显着差异;差异分析的结果显示,有机替代能够显着提高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Rokubacteria以及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丰度,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达到了15.8%;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细菌的部分优势门(Nitrospirae、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和优势属(Bacillus、Pseudarthrobacter、Aquisphaera)与施肥处理显着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细菌的核心OTUs影响极为显着,对核心OTUs的解释率达到了42%。(3)有机肥替代化肥会对土壤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产生影响。有机替代施肥能够增强土壤细菌的与碳、氮代谢相关的能力,在17个有差异的碳代谢(10个)和氮代谢(7个)相关功能中,多数与碳代谢相关的功能(6个)和全部与氮代谢相关的功能(7个)在有机替代中显着富集。(4)土壤理化特征与细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细菌的总OTUs会受到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pH、酸性磷酸酶的显着影响,而核心OTUs会受到有机质、pH、速效钾、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显着影响,而且无论是对总OTUs还是核心OTUs,有机质的解释率都是最高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与有机质和酸性磷酸酶有显着相关关系的细菌属最多,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与理化性质显着相关的属最多,与pH显着相关的属均为正相关。(5)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有显着影响。水稻产量会受到土壤总养分、速效养分以及土壤细菌的显着影响。25%和50%的有机替代与单施无机肥的产量相似,且略高于单施化肥的产量,是本研究推荐的有机替代比例;当有机替代比例为75%或100%时,水稻产量会出现显着下降。综上所述,有机替代施肥能够减轻土壤酸化、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与菌群结构、增强土壤代谢功能,而且适当的有机替代对于水稻增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增进了我们对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所造成的影响的认识,对于未来推进有机肥的使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杜白,谢桐洲,胡贤巧,张寿江,张卫星[3](2020)在《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有机活性氮素肥料(简称OAN)对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其生产应用配套技术。以‘嘉引2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和4种不同施肥处理,开展了田间小区对比试验。T2处理(OAN配合磷钾肥施用)与对照及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水稻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比T1处理(尿素配合磷钾肥施用)增产0.95%,比T3处理(单施OAN)增产12.94%,比T4处理(单施尿素)增产9.45%;稻米粒长和胶稠度增加,垩白米率降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外观品质、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有所改善。OAN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具有促进水稻植株生长、增加籽粒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应用效果。
陈红兵[4](2020)在《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镉大米”的连续出现标志水稻土性质的特殊性和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表明镉污染水稻土治理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目前的相关治理技术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化学原位钝化、有机肥氧化还原、钙离子竞争性抑制等技术,但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重金属隔离子仍然存在土壤中,随时将再产生“镉大米”,因此,上述技术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技术;针对此情况,相关专家提出秸秆修复技术,但如何实施尚未定论,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含蛋白高、可作优质有机肥的植物饼粕与具有钙离子的生石灰组合,在高温下强制解析为全水溶性的、具有高活性钙离子的蛋白多肽--钙多肽,结合前期研究,以期钙多肽具有有机肥特性(蛋白氮)、化学钝化剂的特性(游离巯基、羧基基团)、竞争性抑制特性(有效态钙离子),并通过水培阻控、种植肥效、土壤钝化、吸收阻控等内容的研究及其细胞学、转录组学、土壤化学机理分析,探索钝化与竞争性抑制联合阻控→高密度水稻种植→安全种子→含镉秸秆去除修复模式,达到安全种植与去除修复同步化,为镉污染水稻土治理形成新的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培阻控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变化和根系对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镉胁迫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生长,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施加一定量的钙多肽,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隔胁迫的浓度大于2 mg/L时,水稻幼苗中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降低,而施加钙多肽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对于不同浓度镉胁迫之间,施加钙多肽对提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差异不明显。根系对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钙多肽可以减少根系对镉的累积量,低浓度镉胁迫(0.5 mg/L)下,钙多肽显着抑制根系对镉的吸收,镉胁迫浓度高于5 mg/L,钙多肽抑制根系对镉吸收的效果不明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TIR技术分析了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水稻幼苗生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FTIR分析表明水稻幼苗根细胞壁组分如纤维素、果胶以及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受到镉胁迫的显着影响,钙多肽能调控镉胁迫下根细胞壁组分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JIM5识别的去酯化果胶受镉胁迫和钙多肽调控的影响较小,而JIM7识别的酯化果胶参与镉胁迫以及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2、通过高通量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分析表明,镉胁迫对细胞组分和细胞代谢中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且对植物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跟镉抑制水稻幼苗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中转录差异基因影响较大,随着镉胁迫的浓度增高,影响水稻根细胞转录差异的强度增加。钙多肽能缓解水稻根细胞中镉胁迫带来的代谢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复镉胁迫下水稻根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对差异基因组的GO富集和KEGG分析,证实了钙多肽通过影响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壁蛋白糖基化对镉胁迫的调节。此外,还发现了与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揭示了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与水稻根细胞吸收锰离子的关联。3、种植肥效研究,从氮肥角度上讲,钙多肽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所含蛋白氮,因此,以尿素酰胺氮为对照,研究钙多肽对水稻的生长效应,以及水稻吸收钙离子、氮磷钾成分变化,探索钙多肽作为肥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大田施氮量(180 kg/hm2)为标准施肥时,钙多肽组与尿素组的水稻植株高度几乎相似,40天内分别是30.65 cm、30.73 cm,80天的株高分别是39.87 cm、40.67 cm,但两组合的水稻植株含氮量却不同,钙多肽组与尿素组植株4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3.75 mg/g、5.66 mg/g,8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10.16 mg/g、12.54 mg/g,表明钙多肽所种植水稻植株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尿素组,可能是尿素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的速度较快所导致;通过测定磷、钾含量表明,钙多肽组与尿素组4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0.71 mg/g、0.64 mg/g,8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1.24 mg/g、0.86mg/g;40天的钾含量分别是9.24 mg/g、8.58 mg/g,而80天的钾分别是28.96 mg/g、21.33 mg/g,此结果与植株氮含量趋势相反,也表明蛋白氮与尿素酰胺氮具有不同功能与特性;通过测定钙离子吸收结果表明,钙多肽与尿素40天内的钙离子吸收量较为相似,分别为2.48 mg/g、2.26 mg/g,表明植株苗期生长无需吸收大量无机离子;但80天后的钙离子含量就明显不同,分别为8.26 mg/g、7.07 mg/g,表明钙多肽由于具有有效态钙离子促进了水稻植株对钙离子的吸收,同时以水溶性氯化钙作为对照以比较离子状态钙离子对水稻吸收效果,(仅仅为对照,氯离子抑制水稻生长);综合评价,钙多肽具有与尿素相似肥效,整体生长外观正常,但钙多肽组水稻植株无黄叶、且钙含量明显高于尿素,这为钙多肽竞争性抑制重金属隔离子建立了功能基础。4、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基于钙多肽的相关特性,具有对水稻土重金属镉离子的钝化潜力,设计了以标准施肥氮量为基准的用量,测定对水稻土镉离子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态镉离子具有较明显的钝化作用,30~90天内均可将Cd为2.0 mg/kg污染水稻土中的有效态降至0.824 mg/kg,降低比例达到58%,而对于镉含量为5.0 mg/kg的镉污染水稻土可达到降低56%,这作为具有肥效的多肽已是比较理想结果,同时与之对应的还原态镉、可氧化态镉均提高到45%~80%,进一步表明钙多肽具有作为钝化剂的基本特性。5、吸收阻控研究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试验,以常规种植复混肥为对照,以及用无重金属的动物蹄角水解为多肽为有机肥对照(市售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大多铜、锌超标,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钙多肽对水稻吸收镉的系列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对隔离子具有较强富集效应,可将水稻土中的2.0 mg/kg Cd富集达到11.25 mg/kg(苗期)、13.94 mg/kg(分蘖期)、14.90 mg/kg(抽穗期)、11.63mg/kg(成熟期),富集程度达到5-7倍,这也表明水稻对隔离子的亲和性,与相关报道结果吻合,而对照复混肥水稻的富集镉含量为14.77 mg/kg(苗期)、16.50 mg/kg(分蘖期)、20.47 mg/kg(抽穗期)、16.80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对水稻根部吸收镉仍然具有一定阻控作用,而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根部镉含量将更高,水解蹄角多肽介于钙多肽与复混肥之间;基于无机离子由根部向上运输的基本原理,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叶、种子的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钙多肽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1.25mg/kg(苗期)、3.94 mg/kg(分蘖期)、4.90 mg/kg(抽穗期)、1.59 mg/kg(成熟期),而对照复混肥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4.77 mg/kg(苗期)、6.56 mg/kg(分蘖期)、10.47 mg/kg(抽穗期)、6.62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仍具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总体的镉含量均不低,这也是镉大米重复出现的生理富集原理,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整体进一步提高;对于含2.0 mg/kg Cd的水稻土组叶片镉含量测定表明,钙多肽组水稻成熟期的叶片镉含量为0.52 mg/kg,而复混肥对照组成熟期叶片镉含量为1.22 mg/kg;水稻种子的含镉量是研究的关键,钙多肽组的所制备糙米镉为0.081 mg/kg,复混肥组为0.238 mg/kg,钙多肽组的谷壳镉含量为0.0066 mg/kg,对照复混肥组为0.107 mg/kg;所有参数表明,水稻由根、茎、叶、糙米、谷壳的镉离子逐渐降低,而钙离子谷壳含量最高,结果符合植物生理学理论,也表明钙多肽的钝化效应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和秸秆修复理念,设计以0.28 m2的塑料盆为种植容器,实施高密度种植试验,所种植水稻每平方米达到1200株以上(常规为140株),研究镉吸收状况、水稻生长状况、秸秆总干重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良好,对照复混肥组水稻中部略有发黄现象,类似烧苗,结实较少,但钙多肽组的水稻生长完全正常,无发黄现象(与前期其它研究一致),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复合肥组(0.138 mg/kg)与钙多肽组(0.012 mg/kg)糙米含镉量均合格达标,分析其机理是植株太多、根系稠密、局部有效态隔离子被大量根系围绕而吸收,单株吸收量相对减少近5~8倍,这也是多肽的特殊功能所致,并且每平方所有秸秆可吸收8.238 mg Cd,可实现安全种植与秸秆修复同步化,并且20年内可实现秸秆去除修复(国家标0.3 mg/kg为污染土,只需5年左右可达到去除修复-估计值),这也许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研究方向。
任科宇[5](2020)在《氮肥优化减施和有机肥替代下我国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文中指出氮素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氮肥是农田氮素的主要来源,是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但过量的氮肥施用往往不会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甚至减产,导致氮肥利用率偏低,农田中氮素大量盈余,并造成土壤质量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减少氮肥的施用,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就变成了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利用全国肥效试验数据估算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最佳施氮量及相应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盈余,利用文献搜集数据分析了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保证高产的条件下,我国小麦的推荐施氮量为150~197 kg hm-2,玉米为171~195 kg hm-2,水稻为136~187 kg hm-2。推荐施氮量下,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993、8847和8002 kg hm-2;氮素利用率分别为70%、59%和75%;各个地区小麦和水稻的氮盈余均在80 kg hm-2以下,玉米的氮盈余在东北为80 kg hm-2以下,在华北和西南约为110 kg hm-2,西北为88 kg hm-2。相对于我国农民的习惯施氮量,推荐施氮量下全国化学氮肥施用量可减少3×106 t,取得1.7×109$的经济效益。2、全国来说,与施用化肥(NPK)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作物平均增产率为5.7%,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增产率分别为5.6%、7.6%和4.5%。作物的平均增产率在西北地区最高,东北和华北地区次之,南方和华东地区较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越低,配施有机肥后产量的提高幅度越高;在pH>7.5的土壤上配施有机肥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比pH≤6.5和6.5<pH≤7.5的土壤分别高1.4%和2.4%。在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区配施有机肥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显着高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3、全国范围内,氮肥利用率在NPKM处理下较NPK处理下提高了3.6个百分点。除东北地区外,NPKM在其他地区均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依次为西北>华北>南方>华东。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配施有机肥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幅度越大;在偏碱性土壤上配施有机肥对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分别是中性和偏酸性土壤的1.3和1.8倍。另外,不同气候类型下配施有机肥对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幅度存在差异,表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综上所述,通过对施氮量的优化,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提高氮素的利用率,减少氮盈余;有机替代可显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在有机质含量较低、降雨量较少的西北地区有机肥增产增效作用更显着。
王潇[6](2020)在《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产的三大环境因素水、空气和土壤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效率低,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的农业生产环境越来越恶劣,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种植方式。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而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达成。有机农业因其高品质农产品而广受推崇,发展迅速;但有机农业因其低产量而令更多人却步。究其原因,有机种植中肥料投入只能选择具有有机投入品评估证明的肥料类型,大多是家畜粪肥通过好氧发酵制得的有机肥,改土效果好,但养分含量低,很难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为此,本研究以构建有机农业种植高产施肥模式为目标,基肥筛选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为碳源,以氨基酸粉为氮源,以改性磷矿粉、有机结合态磷肥和有机磷肥为磷源,以生化黄腐酸钾为钾源,通过种植作物评价其养分供应特性,并形成全程较好供应养分的基肥施用技术;追肥采用天然有机物微生物与酶制剂联合降解途径,研究开发新型有机肥型水溶肥料,构建水肥一体化下有机作物高产栽培的追肥技术模式。结果表明:1.氮肥应选择氨基酸粉剂80%+蛋白粉蛋白粉20%;施肥水平为N 160 kg/hm2。磷肥应选择20%植酸钙+80%改性活化磷肥,施肥水平维持在60 kg/hm2时效果较好。钾肥应选择黄腐酸钾,施肥量维持在100 kg/hm2时肥效较好。2.植物源蛋白豆粕组合工具酶为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55℃、pH 7.5、总酶添加量为8000 U/g。在此条件下水解6 h,豆粕酶解液水解度达29.4%,有机质含量高达94.72%,旋转蒸发后总养分N+P2O5+K2O≥4.76%。棉籽蛋白酶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酶的选择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最佳酶解温度为60℃、pH 8.0、加酶量6000 U/g、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水解6h,棉籽蛋白酶解物水解度达到34.3%。旋转蒸发总养分N+P2O5+K2O≥4.27%。对两种产物的过滤和浓缩后,可以作为追肥施用。3.通过将制得的基肥与追肥设置不同施肥方式,研究有机种植专用肥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有机底肥+叶面喷施和冲施有机水溶肥的方式对西葫芦株高、茎粗和株幅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整体在T11和T12处理处有较高的积累量。其中追施全量养分肥料叶面积指数达到1.49~1.68。西葫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先快后慢,各器官分布规律为:叶>果>根>茎。在定植65 d时,综合分析各器官在整株干重中的占比情况可知,叶约占整株干重60%,果约占整株干重39%,根和茎约占6%和5%。施用有机农业专用肥产量达95.64 t/hm2。在果实品质方面,有机农业专用肥能够在提升果实甜度的同时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大了果实糖酸比,提升了西葫芦果实的风味和口感。4.有机种植专用基肥和追肥组合对设施西葫芦各器官氮磷钾含量、积累量和植株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为:在营养生长时期,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叶>茎>根,磷素的分布情况为:叶>根>茎,钾素的分布情况为:茎>叶>根;在生殖生长时期,氮素在各器官的分布情况为:叶>果>茎>根,磷素的分布情况为:果>叶>根>茎,钾素的分布情况为:果>茎>叶>根。根、茎和叶器官中氮积累量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几乎保持不变的变化趋势。根、茎、叶和果中磷积累逐渐增加,各器官钾积累量变化与磷相同,西葫芦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为:钾>氮>磷。各器官整株氮磷钾累量表现为叶>果>茎>根。适宜且均衡肥料投入量和施肥方式能够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但当平衡被打破,超氧离子等活性物质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引发细胞质膜过氧化作用,细胞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CK、T1、T2、T3、T5和T7处理能显着增大西葫芦叶片中相对电导率、MDA等物质的含量,同时使SOD、POD和CAT活性降低,增加细胞膜透性,细胞内容物流出风险升高。5.有机种植专用基肥和追肥组合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磷等速效养分含量。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也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微生物群落方面,有机肥能丰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提升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对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质量有正向推进作用。
李会枝[7](2020)在《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磷肥的合理施用是保证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的关键,目前关于稻-油轮作体系磷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磷肥的用量,而关于适宜磷肥种类和配比则缺少系统的研究。为了明确水稻-油菜轮作中适宜的磷肥种类及配比,通过两年四季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四种磷肥以及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不同配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影响,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p H对于不同种类磷肥转化的影响,以期为稻-油轮作体系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果表明:1. 施用磷肥能明显提高水稻和油菜的产量,不同种类磷肥施用效果略有差异。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水稻季和油菜季施磷分别平均增产790-2132 kg/hm2和687-1032 kg/hm2,平均增产率为11.5%-31.0%和36.5%-55.6%。水稻季以施用钙镁磷肥处理产量最低,明显低于其它三种磷肥,与施用磷酸二铵处理相比,平均减产了14.9%;油菜季四种不同磷肥之间产量并无明显差异,施用钙镁磷肥处理油菜产量最高。施磷能明显增加水稻和油菜地上部磷积累量,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后水稻和油菜地上部施磷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6.09-9.00 kg/hm2和5.90-10.68kg/hm2,平均增幅为21.4%-31.6%和49.6%-89.7%。水稻季施用磷酸二铵地上部磷积累量最高;施钙镁磷肥时油菜地上部磷积累量最高,与过磷酸钙、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处理相比,平均增加2.63、4.24和4.78 kg/hm2,平均增幅为13.2%、23.1%和26.8%。不同种类磷肥在水稻和油菜上表现出不同的磷肥利用率,水稻施用磷酸二铵,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施用钙镁磷肥时最低;油菜施用钙镁磷肥时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达到最大值,而施磷酸二铵时磷肥利用率最低。经过2周年的水稻-油菜轮作后,不施磷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分别减少0.25 g/kg和1.97 mg/kg,而施磷后土壤全磷略有减少,速效磷含量增加7.18-8.57mg/kg,土壤磷活化系数增加0.01%-0.44%,土壤磷活化能力增强;施用钙镁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最高。土壤中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施磷后土壤中的活性磷库和稳定态磷库磷含量增加,而中稳态磷库减小,不同种类磷肥间土壤磷组分无明显差异。2. 施用不同配比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可以显着增加水稻和油菜的产量,与不施磷相比,水稻和油菜分别增产790-1845 kg/hm2和807-1032 kg/hm2,平均增产率分别11.5%-26.8%和43.5%-55.6%。不同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比例在水稻和油菜上的效果不同,水稻季当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以1:1比例配合施用时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8733 kg/hm2,而油菜季完全施用钙镁磷肥时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2887 kg/hm2。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施用可以显着增加水稻和油菜的地上部磷积累量,与不施磷相比,水稻和油菜地上部磷积累量分别增加6.09-10.55 kg/hm2和7.69-10.68 kg/hm2,平均增幅为21.4%-37.0%和64.7%-89.7%。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以不同配比施用,水稻和油菜的磷肥利用率不同。水稻季当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以1:1配合施用时,磷肥农学效率最高;油菜季完全施用钙镁磷肥时磷肥农学效率达到最大。油菜磷肥经过2周年的水稻-油菜轮作后,与基础土壤相比,不施磷肥,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分别减少0.25 g/kg和1.97 mg/kg,当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以不同的比例配合施用时,土壤中的全磷含量与基础土壤相比无明显变化,而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7.56-8.78 mg/kg,土壤磷活化系数显着增加0.50%-0.57%。3. 酸性土壤中,模拟淹水土壤和模拟旱地土壤时,土壤p H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培养30 d时,模拟淹水和旱地土壤,均以磷酸一铵处理土壤p H值最大。碱性土壤中,模拟淹水和旱地情况下,添加不同种类磷肥后土壤p H值变化略有不同,其中淹水条件下以钙镁磷肥处理土壤p H最高,模拟旱地条件下以磷酸二铵处理土壤p H最高,两种培养条件下均以磷酸一铵处理土壤p H最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磷肥添加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酸性土壤中模拟淹水条件下,0-30 d内磷酸二铵处理土壤速效磷增加最多为8.35 mg/kg,钙镁磷肥增加最少为3.98 mg/kg;模拟旱地钙镁磷肥土壤速效磷增加量为5.02 mg/kg,肥效最高。碱性土壤中0-30 d内磷酸一铵土壤速效磷变化值在模拟淹水和旱地土壤中均表现为增加量最大,分别增加了5.43 mg/kg和5.09 mg/kg。在酸性土壤淹水时,磷酸二铵肥效较高,在酸性土壤拟旱时,钙镁磷肥肥效较高;而在碱性土壤中,淹水和拟旱条件下,磷酸一铵均表现出最高肥效。综上所述,在南方酸性土壤水稻-油菜轮作中,水稻季施用磷酸二铵、油菜季施用钙镁磷肥作物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最高,也可以采用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1:1配合的施用方式。
李昌[8](2020)在《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在紫云英还田条件下,减氮配施炭基肥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并于2018至2019年,开展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试验设置紫云英1500kg/亩还田,及不同炭基肥用量(10、20、30kg/亩)配施50%化肥不同处理,分别以(BF-10、BF-20、BF-30)表示。通过对水稻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及稻米品质等性状的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炭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随着炭基肥施用增加,水稻籽粒产量和稻草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处理BF-20时表现最佳。2.不同炭基肥用量对水稻氮磷素养分吸收的影响(1)水稻茎叶间的氮磷素养分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处理均在齐穗期达到最大值。(2)随着炭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叶片中氮磷素积累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处理BF-20时表现最佳。3.不同炭基肥用量对稻米部分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1)水稻成熟期籽粒间的外观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随着炭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各处理均在处理BF-20时达到最大值。(2)随着炭基肥的增加,水稻成熟期籽粒间的内在品质垩白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在处理BF-10时表现最佳;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处理BF-20时表现最佳。综上所述,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以稳定水稻产量、促进水稻叶片氮、磷养分累积含量、提升稻米品质。且替代50%化肥配施20kg/亩的炭基肥的施肥模式水稻综合表现最佳,此施肥模式具有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价值。
郭子琪[9](2020)在《有机肥和控释尿素的油菜化肥氮减施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肥料(尤其对氮肥)的需求量大。过量施肥对油菜生长没有积极作用,在增加施肥成本的同时,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对油菜的施氮技术,在保证油菜不减产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施肥次数,有机肥替代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为化肥减施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油菜施用普通尿素、控释尿素及有机肥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肥料对油菜籽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化肥的有机替代、新型肥料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油菜的生长,苗期-盛花期油菜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不断增加,在花期-角果期之间达到最高,随后则开始降低,在角果期-成熟期之间,油菜茎叶的氮素累积量大幅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用普通尿素和有机肥的油菜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不断增加,施有机肥处理的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其氮素累积量则开始下降。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油菜各部位氮素累积量均高于尿素处理;与不施氮肥相比,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茎秆、荚壳、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了16.04%-54.81%、18.86%-40.66%、21.6%-59.68%;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处理油菜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比普通尿素高出16.7%-149.3%。2、适宜的施氮量和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油菜产量。增加施氮量,油菜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普通尿素的施氮量为135-180 kg/hm2,油菜达到最佳产量为3146kg/hm2,施用有机肥处理施氮量为135 kg/hm2时,产量也达到最大值3833 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增产率反而下降,油菜因施肥过量而减产。施用有机肥的油菜肥料利用率高于普通尿素,产量也高出施用普通化肥约351-1510 kg/hm2,增产效果明显。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不施有机肥情况下,氮肥最佳用量为141kg/hm2,此时达到平台产量为3052 kg/hm2;施用有机肥2250 kg/hm2时,施氮90kg/hm2时油菜的产量已经达到3277 kg/hm2,高于平台产量。相对于最佳氮肥推荐用量(147 kg/hm2)时,施用有机肥2250 kg/hm2时可以替代36.17%的氮肥。3、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长的前期,控释尿素还没有充分释放,所以效果还不显着,从花期开始控释尿素(CRU180-1)处理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显着高于尿素一次施用(N180-1)处理,和尿素分次施用(N180-3)处理持平。施用控释尿素提高了油菜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各部位的养分累积量,达到普通尿素分次施肥的效果。控释尿素的养分释放和油菜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基本吻合,又可以弥补分次施肥所带来的人工成本。CRU180-1处理的产量为3313 kg/hm2,比一次性基施高出1152 kg/hm2,增产53.31%,经济效益增加5270元/hm2,和N180-3处理没有显着差异。施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优于施用控释尿素,产量比施用控释尿素高出634kg/hm2。4、适量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和缓释尿素相比普通尿素可以明显提升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施用普通尿素处理,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高出1.7%-7.9%、1.2%-7.5%、7.5%-19.2%和1.8%-9.3%,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用缓释尿素CRU180-1处理比普通尿素N180-1处理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24%、13.66%、37.66%和10.17%,在苗期、花期、角果期、成熟期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出5.17%-21.84%、4.06%-17.43%、2.41%-4.33%。
方渝[10](2020)在《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云霄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云霄县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水稻、早熟枇杷、甘薯是云霄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了解全县耕地土壤、果园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本文对云霄县264个水稻土、60个旱地土壤和80个枇杷园土壤进行分析测试,通过五项常规和中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土壤理化性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揭示土壤的营养障碍现状,诊断营养障碍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水稻“3414”田间试验和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施肥模型,探讨最佳施肥配方。主要结论如下:1.耕地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低。云霄县水稻土p H均值为5.53,处于酸性水平(p H<6.5)的土壤占样品总数的95.45%,水稻土酸化严重;旱地土壤p H均值为5.62,呈酸性;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1.68 g/kg,其中处于中等(20-30 g/kg)水平的比例为52.65%;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2.97 g/kg,变异系数为27.14%,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3.33%,说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比例为64.78%,水稻土碱解氮含量适中;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比例为66.67%,说明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2.耕地土壤磷富集,硼钾缺乏较严重,镁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9.83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1.52%,且有效磷含量高于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40 mg/kg)的土样占样品数的28.03%。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为36.72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25 mg/kg)土样占总样品数的96.67%,旱地有效磷含量超过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60 mg/kg)的样品占31.67%,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偏高,有富集的风险。云霄县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值为87.31 mg/kg,处于缺乏水平的占总样品数的59.5%,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58.22 mg/kg,变异系数为31.95%,处于缺乏水平的土样占样品总数的90%,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水稻土有效硼含量均值为0.41 mg/kg,77.65%的水稻土缺硼。旱地土壤有效硼含量0.32 mg/kg,所有土样的有效硼含量都处于缺乏水平(<0.5 mg/kg)。水稻土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6.99 mg/kg,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8.86%;旱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5.87 mg/kg,85%的土样处于中等水平(40-120 mg/kg),表明耕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灰黄泥田上开展水稻“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375.248-2.113 X1-2.341 X2+28.814 X3+0.218 X12-2.302X22-0.556 X32+2.903X1X2-1.251X1X3-0.957 X2X3。计算得到667m2最佳施肥量:N 10.58 kg,P2O53.64 kg,K2O 8.63 kg。通过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改善水稻经济性状,使水稻产量增加。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磷>钾。4.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赤土上开展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982.668+77.631 X1+110.298 X2+44.553 X3-5.673 X12-12.881X22-2.417 X32+0.931X1X2+3.052 X1X3+0.019 X2X3。通过计算得出667m2最佳施肥量为:N 11.46 kg,P2O54.62 kg,K2O 16.07 kg。由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提高甘薯产量,增加效益。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甘薯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磷钾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钾>磷,效益大小依次为氮>钾>磷。5.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钾素缺乏,磷素富集,土壤呈酸性。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6.42 g/kg,处于丰富水平(>20 g/kg)的样品比例为80%,说明枇杷园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 H在4.1-6.9的范围之间,均值为5.45;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55.21 mg/kg,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6.25%,说明枇杷园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47.63 mg/kg,CV为63.8%,说明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处于丰富水平,但不同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根据生产实践调查,5年生以上成年枇杷树667 m2全年肥料施用量为N 42 kg,P2O522.4 kg,K2O 38 kg(折纯),分四次施用。
二、有机肥对水稻的肥效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肥对水稻的肥效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机插秧研究进展 |
1.1.1 水稻机插秧发展概况 |
1.1.2 机插秧秧苗特点 |
1.1.3 机插秧秧苗素质 |
1.2 水稻育秧基质 |
1.2.1 育秧基质发展现状 |
1.2.2 育秧基质的物料配比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1.2.3 育秧基质的养分调控及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1.3 植物生长物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1.4 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1.5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大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图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材料概况 |
3.3 试验设计与管理 |
3.3.1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化肥育秧试验 |
3.3.2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育秧试验 |
3.3.3 基质优化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1 基质养分含量测定 |
3.4.2 秧苗植株生长指标 |
3.4.3 秧苗根系指标 |
3.4.4 苗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量 |
3.4.5 水稻生育期产量及构成要素 |
3.4.6 经济效益分析 |
3.5 数据处理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质配施化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4.1.1 配施不同浓度氮肥育秧基质养分含量分析 |
4.1.2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
4.1.3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
4.1.4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素质的综合影响 |
4.1.5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
4.2 育秧基质配施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4.2.1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
4.2.2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
4.2.3 育秧基质配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的综合评价 |
4.3 腐植酸优化基质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
4.3.1 不同育秧基质养分含量比较 |
4.3.2 不同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评价 |
4.3.3 不同育秧基质处理对秧苗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4.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4.3.5 基质成本核算及综合效益评价 |
5 讨论 |
5.1 平衡施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5.2 配施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5.3 配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5.4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田土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稻种植现状 |
1.2 肥料的使用现状 |
1.2.1 化肥的使用现状 |
1.2.2 有机肥的使用现状 |
1.3 化肥的研究进展 |
1.3.1 化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2 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1.3.3 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4 有机肥的研究进展 |
1.4.1 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4.2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4.3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5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研究进展 |
1.5.1 化肥的有机替代方式 |
1.5.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可行性研究 |
1.5.3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理化特征影响的研究 |
1.5.4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
1.6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土壤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酶和生化试剂 |
2.1.4 实验相关引物 |
2.1.5 生物学软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有机替代施肥实验设计 |
2.2.2 稻田土壤样品采集 |
2.2.3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2.2.4 土壤样品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
2.2.5 高通量测序及下机分析 |
2.2.6 统计学分析 |
2.2.6.1 差异检测 |
2.2.6.2 α-多样性计算 |
2.2.6.3 β-多样性计算 |
2.2.6.4 LEfSe分析 |
2.2.6.5 共生网络分析 |
2.2.6.6 冗余分析 |
2.2.6.7 相关性分析 |
2.2.6.8 功能预测 |
2.2.6.9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3.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
3.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TN、TP、TK的影响 |
3.2.4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HN、AP、AK的影响 |
3.2.5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
3.3.1 土壤细菌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其质量评估 |
3.3.2 有机肥替代化肥细菌的多样性变化 |
3.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细菌在门水平的物种组成 |
3.3.4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 |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特性关系 |
3.4.1 有机肥替代化肥中属水平细菌和理化因子的共生网络关系 |
3.4.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土壤特性和细菌群落的相关关系 |
3.4.3 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理化指标对细菌群落结构的贡献 |
3.4.4 理化因子与属水平细菌的相关关系 |
3.5 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土壤的细菌代谢功能变化 |
3.6 不同指标对产量的贡献 |
4 讨论 |
4.1 不同的施肥方式能够显着改变土壤理化特征 |
4.2 不同的施肥方式能够显着影响土壤细菌群落 |
4.3 稻田土壤的理化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紧密相关 |
4.4 有机肥替代化肥会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用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2.2 施用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 施用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形态的影响 |
2.4 施用有机氮素肥料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
2.4.1 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2.4.2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2.4.3 对稻米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4)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1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
1.2.2 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
1.2.3 农田镉污染的危害 |
1.3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1.3.1 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
1.3.2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
1.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
1.4.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
1.4.2 植物吸收镉阻控技术 |
1.4.3 钙对植物的生理功能 |
1.4.4 钙多肽对重金属镉污染的调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第2章 钙多肽对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营养液配制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培养条件 |
2.2.5 测量方法 |
2.2.6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2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根中Cd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钙多肽可减少水稻幼苗根系对镉的吸收 |
2.4.2 钙多肽可提高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壁成分变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
3.2.3 水稻根系细胞壁的提取及FTIR表征分析 |
3.2.4 水稻幼苗根的石蜡切片 |
3.2.5 抗体免疫标记 |
3.2.6 显微镜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
3.3.2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
3.3.3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的半定量分析 |
3.3.4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对水稻根细胞中果胶变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
4.2.3 RNA提取及RNA测序文库的建立 |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5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数据统计 |
4.2.6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4.2.9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统计 |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
4.3.3 基因表达分析 |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4.3.5 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 |
4.3.6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
4.3.7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钙多肽对水稻生长及Ca~(2+)、Mg~(2+)的吸收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5.3.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
5.3.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Ca、Mg含量的影响 |
5.3.4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5.3.5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吸收Ca~(2+)、Mg~(2+)的影响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施氮量与水稻对营养物质吸收与积累 |
5.4.2 钙多肽组合施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 |
5.4.3 施钙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对Ca的吸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6.2.4 实验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钙多肽对镉污染土壤中p H的影响 |
6.3.2 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镉的影响 |
6.3.3 钙多肽对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镉的影响 |
6.3.4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影响 |
6.3.5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氧化态镉的影响 |
6.3.6 钙多肽对土壤中残渣态镉的影响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土壤p H对镉形态的影响 |
6.4.2 有效态镉与其它形态镉之间的转换关系 |
6.4.3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及潜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其秸秆去除修复探索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7.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7.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Cd含量的动态变化 |
7.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糙米和稻壳中Cd、Ca含量的影响 |
7.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酶活的影响 |
7.3.6 超密度种植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钙多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4.2 钙多肽对水稻镉毒害的调节机制 |
7.4.3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 |
7.4.4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阻控机理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氮肥优化减施和有机肥替代下我国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我国农田氮肥的施用现状 |
1.2.2 减量施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2.3 我国的推荐施氮量 |
1.2.4 配施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1.3 氮素利用率指标的概念模型 |
1.4 整合分析方法的运用 |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我国各个地区粮食作物在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
2.1.2 我国各个地区粮食作物的推荐施氮量及减氮增效潜力 |
2.1.3 配施有机肥对我国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主控因素 |
2.2 技术路线 |
2.3 数据来源 |
2.4 数据分析 |
2.4.1 推荐施氮量及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盈余的计算 |
2.4.2 配施有机肥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计算 |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下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及氮素利用率 |
3.1 各个地区不同施氮量下的作物产量 |
3.1.1 各个地区小麦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 |
3.1.2 各个地区玉米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 |
3.1.3 各个地区水稻不同施氮量下的产量 |
3.2 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施氮量下作物的氮素利用率及氮素盈余 |
3.2.1 各个地区小麦不同施氮量下的氮素利用率及氮素盈余 |
3.2.2 各个地区玉米不同施氮量下的氮素利用率及氮素盈余 |
3.2.3 各个地区水稻不同施氮量下的氮素利用率及氮素盈余 |
3.3 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的氮素平衡 |
3.3.1 各个地区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的氮素平衡 |
3.3.2 各个地区玉米季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的氮素平衡 |
3.3.3 各个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的氮素平衡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大粮食作物的推荐施氮量及减氮潜力 |
4.1 我国粮食作物的推荐施氮量及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盈余 |
4.1.1 小麦的推荐施氮量及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盈余 |
4.1.2 玉米的推荐施氮量及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盈余 |
4.1.3 水稻的推荐施氮量及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盈余 |
4.2 推荐施氮量下土壤的氮素平衡 |
4.3 推荐施氮量下我国的减氮潜力及经济效益 |
4.4 讨论 |
4.4.1 作物和区域间推荐施氮量的差异 |
4.4.2 推荐施氮量下的氮素平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后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 |
5.1 不同施肥处理下作物的产量及增产率 |
5.2 土壤性状和气候因素对有机肥增产作用的影响 |
5.3 影响有机肥增产作用的主控因素 |
5.4 讨论 |
5.4.1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我国作物的增产作用 |
5.4.2 不同土壤及气候因素下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5.4.3 有机替代增产效果的主控因素 |
5.5 小结 |
第六章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后我国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 |
6.1 不同地区有机替代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6.2 有机替代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变化差异 |
6.3 土壤性状和气候因素对有机肥“增效”作用的影响 |
6.4 各因素影响有机肥“增效”作用的重要度 |
6.5 讨论 |
6.5.1 有机替代对我国不同地区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6.5.2 不同土壤及气候因素下有机替代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6.5.3 影响有机肥“增效”作用的主控因素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有机肥种类及制取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水溶性有机肥类型划分和生产工艺 |
1.3 有机型肥料的应用效果 |
1.3.1 有机型肥料对作物种类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1.3.2 有机型肥料对植物养分积累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3 有机型肥料对土壤理化、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有机底肥的筛选和最优施肥组合的确定 |
2.1 有机农业专用肥源的选择 |
2.1.1 碳源 |
2.1.2 氮源 |
2.1.3 磷源 |
2.1.4 钾源 |
2.2 各类肥源基施肥效及供肥能力评价-盆栽试验 |
2.2.1 试验地、供试土壤类型与栽培品种 |
2.2.2 氮源不同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最佳施用量 |
2.2.3 磷源不同施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最佳施用量 |
2.2.4 钾源不同施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最佳施用量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氮源基施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2 磷源基施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3 钾源基施选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4 确定最佳供肥原料、最优施肥量与施肥水平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水溶肥产品开发及工艺参数 |
3.1 豆粕酶解试验 |
3.1.1 试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
3.1.2 豆粕酶粗解液的制备 |
3.1.3 不同蛋白酶对豆粗酶解液的酶解能力 |
3.1.4 复合酶不同用量对粗酶解液酶解能力的影响 |
3.1.5 复合酶解单因素试验 |
3.1.6 测定项目 |
3.2 棉籽蛋白酶解试验 |
3.2.1 试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
3.2.2 棉籽蛋白提纯 |
3.2.3 不同蛋白酶酶解棉籽蛋白能力 |
3.2.4 复合酶不同用量的棉籽蛋白酶解液酶解能力的影响 |
3.2.5 测定项目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豆粕基本组分测定及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棉籽基本组分及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
3.4 豆粕和棉籽蛋白酶解产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 |
3.5 结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基追配合对西葫芦生长生理、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4.2.1 西葫芦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测定 |
4.2.2 西葫芦植株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4.2.3 西葫芦成熟期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
4.3.2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温室西葫芦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3 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养分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适宜有机农业种植的有机型基肥优选 |
5.1.2 高活性有机水溶肥的酶解与浓缩工艺 |
5.1.3 有有机基肥加有机水溶肥有机种植施肥模式的构建与肥效 |
5.2 本研究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磷矿资源与我国农业施磷状况 |
1.1.1 世界和我国的磷资源状况 |
1.1.2 我国农业生产施磷状况 |
1.2 磷肥的种类与效果比较 |
1.2.1 磷肥的主要种类与特征 |
1.2.2 不同种类磷的效果比较与适用条件 |
1.3 水稻、油菜施磷现状与研究进展 |
1.3.1 我国水稻-油菜轮作区域的土壤有效磷状况 |
1.3.2 水稻和油菜施磷现状与效果 |
1.3.3 水稻和油菜高效施磷研究进展 |
2 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
2.2.2 过磷酸钙与钙镁磷肥不同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
2.2.3 不同种类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田间试验 |
3.1.1 试验概况 |
3.1.2 样品测定与数据分析 |
3.2 培养试验 |
3.2.1 试验设计 |
3.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2.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
4.1.1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4.1.2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
4.1.3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磷含量、磷积累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1.4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磷库的影响 |
4.1.5 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4.1.6 小结 |
4.2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
4.2.1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4.2.2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
4.2.3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磷含量、磷积累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2.4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磷速效磷和全磷的影响 |
4.2.5 不同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配比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4.2.6 小结 |
4.3 不同种类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
4.3.1 酸性土壤中不同种类磷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4.3.2 碱性土壤中不同种类磷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4.3.3 小结 |
4.4 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2.2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动态的影响 |
1.2.3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及积累的影响 |
1.2.4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供试品种与种植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作物产量 |
2.4.2 水稻生长动态调查 |
2.4.3 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2.4.4 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重的测定 |
2.4.5 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碳含量的测定 |
2.4.6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3.1.1 水稻籽粒产量 |
3.1.2 水稻产量构成要素 |
3.2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水稻分蘖动态调查 |
3.2.2 水稻叶面积指数 |
3.2.3 水稻叶绿素含量 |
3.3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 |
3.3.1 水稻主要生育期茎叶在干物质间的分配情况 |
3.3.2 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在各时期的比例 |
3.3.3 水稻干物质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间的分配情况 |
3.3.4 水稻干物质的转运 |
3.4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
3.4.1 |
3.4.1.1 水稻氮素含量及氮素吸收积累量 |
3.4.1.2 水稻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及积累量 |
3.4.1.3 水稻氮素养分利用效率 |
3.4.2 |
3.4.2.1 水稻磷素含量及磷素积累量 |
3.4.2.2 水稻成熟期茎,叶,穗的磷素含量及磷素吸收积累量 |
3.4.2.3 水稻磷素养分利用效率 |
3.4.3 |
3.4.3.1 水稻钾素含量及钾素积累量 |
3.4.3.2 水稻成熟期干物质各部位钾素含量及钾素积累量 |
3.4.3.3 水稻钾素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
3.5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5.1 稻米出糙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品质 |
3.5.2 稻谷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品质 |
4 讨论 |
4.1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2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
4.3 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有机肥和控释尿素的油菜化肥氮减施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和施肥状况 |
1.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
1.1.2 油菜施用化肥情况 |
1.2 目前我国油菜减肥措施 |
1.2.1 有机肥在油菜化肥减施中的作用 |
1.2.2 控释尿素在油菜化肥减施中的作用 |
1.2.3 秸秆还田在油菜化肥减施中的作用 |
1.3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养分累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1.3.1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2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油菜养分累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1.4 控释肥料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养分累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1.4.1 控释肥料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4.2 控释肥料对油菜养分累积、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1.5 不同减施方式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
1.5.1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1.5.2 施用控释尿素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施用有机肥和施氮量对油菜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采样方法与测定项目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油菜不同生长期养分累积量的变化规律 |
3.2.3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3.2.4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
3.3 小结 |
3.3.1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3.2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生长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3.3.3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的影响 |
4 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对油菜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采样方法与测定项目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4.2.2 施用控释尿素油菜不同生长期养分累积量的变化规律 |
4.2.3 控释尿素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4.4.1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4.4.2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4.4.3 施用控释尿素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施用有机肥对养分累积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 |
5.1.1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生育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5.1.2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5.2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养分累积量和产量的影响 |
5.2.1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养分累积量影响 |
5.2.2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5.3 施肥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
5.3.1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
5.3.2 施用控释尿素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
6 结论 |
6.1 不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6.2 施用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6.3 施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6.4 施用控释尿素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6.5 施用控释尿素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6.6 油菜化肥减施的技术措施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
2.1 土壤肥力的概念 |
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
3 表征土壤肥力的化学指标 |
3.1 土壤pH值 |
3.2 土壤有机质 |
3.3 土壤氮素 |
3.4 土壤磷素 |
3.5 土壤钾素 |
3.6 土壤钙素 |
3.7 土壤镁素 |
3.8 微量元素 |
4 测土配方施肥与“3414”试验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5.1 云霄县区域概况 |
5.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5.1.2 地形地貌 |
5.1.3 气候概况 |
5.1.4 耕作土壤资源概况 |
5.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5.3 技术路线 |
5.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和优化施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水稻土壤样品采集 |
1.2 水稻“3414”试验 |
1.2.1 试验地基本状况 |
1.2.2 试验设计 |
1.2.3 田间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水稻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
2.2 基于“3414”试验的水稻优化施肥 |
2.2.1 水稻氮磷钾施肥效应 |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和甘薯优化施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旱地土壤样品采集 |
1.2 甘薯“3414”试验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旱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
2.2 基于“3414”试验的甘薯优化施肥 |
2.2.1 甘薯氮磷钾施肥效应 |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建议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枇杷园土壤样品采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枇杷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1.4 枇杷园土壤改良及施肥状况的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容重 |
2.2 枇杷园土壤改良措施及合理施肥建议 |
2.2.1 枇杷园土壤调酸及施用有机肥效应 |
2.2.2 枇杷园氮磷钾施用量及施用方法 |
2.2.3 建议增施有机肥,科学调节果园土壤酸度 |
2.2.4 建议“控氮减磷增钾”,氮磷钾三要素平衡协调 |
3 结论和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1 结论 |
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有机肥对水稻的肥效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D]. 安之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田土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 宋伟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杜白,谢桐洲,胡贤巧,张寿江,张卫星. 农学学报, 2020(09)
- [4]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红兵. 湖北大学, 2020(01)
- [5]氮肥优化减施和有机肥替代下我国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D]. 任科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有机种植专用基追肥开发应用与施肥模式[D]. 王潇. 宁夏大学, 2020(03)
- [7]不同种类磷肥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李会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紫云英还田条件下炭基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李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有机肥和控释尿素的油菜化肥氮减施效应[D]. 郭子琪.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D]. 方渝.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