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1地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

蜀1地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

一、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19)在《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原油开采的不断深入,油田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若不能有效处理,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且油泥占地量大,不及时处理,囤积量越来越多。因此,不论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出发,我们都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油泥处理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常用的含油污泥处置技术的方法、原理、适用范围、特点以及新技术的发展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介绍了我国石化企业几种典型的油泥处置技术的应用现状。辽河油田本着源于油藏,用于油藏的原则,开展油泥调剖技术研究,通过分析油田产出油泥组分和粒径,以油泥为主要原材料,添加适当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得到一种新型油泥调剖剂。该调剖剂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岩心封堵率在99%以上,突破压力在10MPa以上,具有较高的封堵强度。耐冲涮实验表明:在经过100℃水蒸汽冲刷10PV后,渗透率和堵塞率均没有较大变化,说明该调剖剂耐温、耐冲刷性能优异,能够适应辽河油田稠油油藏调剖工作的需要。油泥调剖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封堵效果好。可扩展到火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蒸汽驱开发等领域。根据辽河油田稠油油藏情况,对含油污泥调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优化工艺参数。该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含油污泥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项新措施,实现了有效的“控水稳油”。截至目前累计实施35井次,减少汽窜影响天数累计223天,减少影响产量累计1099吨,减少汽窜影响效果明显,现场取得较好的效果。累计措施增油1.2858万吨,增产创效360.54万元。累计注入油泥4524吨,节约油泥处理费452.4万元。两项合计效益为812.94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焦春宇[2](2018)在《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曙1-27-454块自1998年开始进行蒸汽吞吐开发,全块主要以直井生产为主,经历十余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已经进入高轮低效的生产阶段,存在汽窜严重,井间动用程度较低;井况差,开井率低;地层压力低,供液能力差,继续吞吐潜力有限,需要探索下步接替方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更新油藏认识,为开展后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运用本区湖水面变化的信息,识别全区的对比标准层,用1:200的综合录井曲线对比小层,以沉积旋回为基础,划分了18个小层;利用取心井单相分析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应用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区块构造特征,形成区块整体认识,再结合测井资料对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储层发育特征、隔夹层分布特征、以及油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岩心描述,物性资料等分析,确定储量计算参数,采用容积法,平面上以断块或井区,纵向上按兴VI组和兴IⅣ组两个单元,计算区块储量及含油面积。研究过程中取得几点认识:区块各小层砂岩发育程度差异大,是由于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油藏为中厚—厚层产状主要由于沉积时期为盆地扩张期,在该时期盆地平面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受区域拉张作用,盆地下沉明显,水体扩展迅速,形成超覆沉积;各层组发育程度对开发方式存在影响,靠近剥蚀区、油水关系复杂部位适合单一直井吞吐方式,油层灌满程度高位置适合多方式、多井型开采。

杨宝华[3](2017)在《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曙光油田是开采50年的老油田,从1983年6月曙1-7-5块曙1-3532井稠油蒸汽吞吐实验获得成功开始,在曙1-7-5块、杜80块、杜84块陆续扩大稠油蒸汽热采规模,目前多数已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产量递减大,周期油汽比低,有效期短,为了提高现开采方式下挖掘油藏动用程度的潜力,合理配置注汽量、提高吞吐开发经济效益,对该地区开发地质特征、目前吞吐阶段的热采规律、吸汽状况以及地层压力变化等开展了研究。储集层的单层厚度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依据储集层单层厚度将曙光地区稠油油藏类型划分为块状底(顶)水油藏、多油组厚互层油藏、多油组薄互层油藏、薄-厚互层油藏、潜山底水油藏,并结合地层构造特点、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层分布、流体性质、渗流特征、储层分布等特征对各类油藏进行了综合研究,筛选出普通稠油油藏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对其吞吐生产特征、吞吐规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对比分析现有开采模式下的阶段产油、稳产期年限、递减速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现阶段标定采收率等多种指标,运用指数递减法、周期生产规律法、递减模型三种产量预测方法,对普通稠油的杜66块等、特稠油的曙1-7-5块、超稠油的杜84等区块的周期生产规律、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储量动用状况、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采收率评价等指标进行研究,并客观的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和开发趋势预测。

刘梦[4](2015)在《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1976年发现,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各个阶段暴露出不同的开发矛盾。投产初期注汽压力高,易出砂;中期易引起较严重的井间干扰或汽窜,后期周期生产时间长、日产油峰值低,排水期长,汽窜加剧,平面矛盾、层间矛盾加剧,井下技术状况变差。超稠油单井日产水平不断降低。本文针对吞吐中后期的各种矛盾,立足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和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提高,通过对研究区域地质体重新认识并结合蒸汽吞吐中后期存在的矛盾,摸清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的主要开发矛盾和单井日产量变化规律,采取适合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的组合式注汽,水平井挖潜及蒸汽吞吐后的SAGD方式转换等特色技术。现场实施,单井日产上升至8t/d,水平井日产达到直井单井日产的3倍,蒸汽吞吐和SAGD的最终采收率达到60%左右,最终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

田野[5](2014)在《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是“十二五”期间辽河油田保持产量稳定的主力区块。该油藏于九十年代初期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工业化开采,经过十年的开发生产规模超过了100万吨,目前生产规模达到290万吨。然而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超稠油蒸汽吞吐的开发矛盾日益凸显。首先,超稠油蒸汽吞吐进入高周期后,地层压力下降,开发效果变差,因此油田缺乏稳产基础。另外,蒸汽吞吐的油井在3-5周期产量达到高峰期后逐渐递减,年综合递减率平均在25%左右,并且蒸汽吞吐的最终采收率不高于24%。同时区块的剩余部署井位不足,储层条件逐年变差。为此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认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英文简称SAGD)在开发超稠油油藏上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关于SAGD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跟踪、预测,以及调控措施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合理的标准及规范,影响了SAGD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对实施SAGD技术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宗生[6](2013)在《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馆陶油层为超稠油油藏。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目前产量规模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由于受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和原油性质的制约,油井进入高周期吞吐以后,周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吞吐效果明显变差,吨油成本不断上升。自2006年起在杜84块馆陶油层陆续转换开采方式,规模实施SAGD开发,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单井产量可达100-120吨/天。本文先是对曙一区油藏地质特征、杜84块滚动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入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超稠油生产实际,研究了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和规律,得出对于高轮次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的杜84块馆陶油层来说陆续转换开发模式势在必行,再结合目前国内外超稠油开发的不同方式,认为SAGD开发模式是最适合的,也是最有效的。针对SAGD开发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在正常开发中过程需要通过向上部的直井注入大量蒸汽,使蒸汽在油层中形成连续的蒸汽腔,蒸汽冷凝放出热量加热地下原油,而后被加热的原油与冷凝水一同依靠重力作用流入下部水平生产井被大排量采出。注入油层蒸汽中的热能只有汽化潜热被有效利用,饱和水的热焓不仅对采油毫无贡献,而且影响油井的采油效果,因此向油层注入蒸汽的干度越高,释放的汽化潜热就越多,进而可大大提高采收效果。目前油田所使用注汽设备为注汽锅炉(也称湿蒸汽发生器),它是采用高压直流自控的方式,以油或天然气为燃料加热冷水产生高温高压湿蒸汽。但由于受供水水质和自身设计的影响,锅炉出口蒸汽干度一般控制在75-80%。为了提高在SAGD开发中注入蒸汽的干度,在注汽锅炉出口安装使用了球型汽水分离器,通过汽水分离可以使蒸汽干度提高95%以上。随着曙一区SAGD开发中已逐步推行集中注汽的方式,蒸汽的单井等干度分配和计量则是关键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根据汽、水两相流通过标准孔板、文丘里管的压降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设计开发了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装置,使用该装置后可以实现对每口注汽井进行等干度蒸汽分配和计量,从而实现对注汽干度在线监测及有效控制单井注汽速度的目的。

马洪伟[7](2012)在《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馆陶油层为超稠油油藏。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目前产量规模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由于受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和原油性质的制约,油井进入高周期吞吐以后,周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吞吐效果明显变差,吨油成本不断上升。在超稠油热采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前景不是很明朗的背景下,寻求改善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开发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出程度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本文从油藏地质条件和超稠油开采机理入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超稠油生产实际,研究了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采出程度高、近井含油饱和度低;地下存水多、热利用率低;地下亏空大、地层压力下降;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加剧”是影响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多井整体蒸汽吞吐、间歇蒸汽吞吐和一注多采等三种开采方式及高温调剖、三元复合吞吐等工艺技术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相对集中的注汽,建立集中温场,提高了油层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从而达到改善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提高了吞吐阶段采收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技术措施对其它超稠油和稠油油藏开发都具有借鉴作用。本文还从实际出发,以现场实例兴H66-68井组开发效果为实例,有力的说明了该井组历史上同注期间,每次同注参与的井数,注汽的顺序都不相同,都会对吞吐效果差异很大。井组整体吞吐过程中,参与注汽的井数少,注汽井网不完善,总注汽量不够,虽然周边油井都实施了关井防窜,但整齐外溢现象依然严重,蒸汽的热效率低,都会造成吞吐效果不好。另外,辅助的措施选择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井组立体加热的效果,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只有选择合适的辅助措施,才能更大的发挥蒸汽吞吐的热效率,才能进一步加热井间剩余油,提高周期生产效果,形成更有效的连通,为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赵文峰[8](2012)在《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辽河稠油主要的开采方式为蒸汽吞吐。目前,大多数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已步入了蒸汽吞吐中后期,注入蒸汽的热量和井下地层消耗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加热半径不再扩大,周期产量越来越低,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生产成本越来越接近经济极限。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辽河油田曙一区的地质状况和地下流体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分析了曙一区的开发历程、开发部署情况,对开发状况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开发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另外,还研究了组合式整齐吞吐技术的基础理论,分别对井对同注同采、多井整体吞吐、一注多采、少注多采、水平井组同注同采等方式的组合式蒸汽吞吐进行了原理分析和特点介绍,介绍了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条件和蒸汽吞吐油藏极限条件,指出了组合式蒸汽吞吐在现场应用的注意问题。在曙一区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结合油藏地质特点,通过油藏工程计算法、数值模拟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对蒸汽吞吐极限条件、不同类型稠油递减规律、典型区块数值模拟、组合式吞吐油藏技术界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组合式吞吐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界限,为下步开发指明方向。

杨德卿[9](2011)在《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曙一区超稠油是辽河油田“九五”以来的重要产能建设区块,曙一区超稠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308万吨,其中杜84块地质储量3361万吨,1996年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投入工业性开采,2000年起生产规模突破128万吨,现年产量为97万吨。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超稠油蒸汽吞吐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首先,由于吞吐轮次的不断增加,吞吐效果逐渐变差,故此油田稳产基础薄弱。其次,蒸汽吞吐的油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预计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不高于25%。为此,通过与国内外合作研究认为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简称SAGD)开采方法开采超稠油具备可行性和较大的经济效益。2006年9月在曙一区杜84块开展了SAGD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了股份公司的验收。但是目前关于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和动态预测,国内还没有成熟的SAGD开发动态跟踪、动态调控(注采参数等)技术界限,影响了SAGD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入SAGD开发几年来的现场试验,开展动态调控的研究,对吞吐降压后SAGD生产阶段科学的划分了四个阶段;总结出SAGD动态调控的主要参数界限;同时针对对夹层发育的兴Ⅵ组编制了调整方案,创新开展了重力泄油与蒸汽驱联合开采试验,极大改善了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

周明升[10](2010)在《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曙一区超稠油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3.6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308×104t。油藏埋深550~1150m,目的层包括沙三上段、沙一+二段和馆陶组三套地层。1996年开始蒸汽吞吐试验,1997年投入开发建设,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1847亿吨,已建成了3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年原油生产规模275万吨。自2003年后,主体部位产能建设基本完成,开始了边部的产能续建工作。由于边部油层总体厚度减薄、单层厚度也减薄、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单井产能较主体部位有较大幅度下降。由于特殊的油品性质造成蒸汽吞吐开发产量递减快,年递减率在20%左右,仅靠边部的产能续建工作难以维持超稠油产量的稳定,因此在产能续建的同时开展了老区深化开发。在加强SAGD理论研究与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到杜84块Ng、兴Ⅰ和S3上油层非常适合采用SAGD技术开发,2005年开始在Ng和S3上油层分别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水平井组合SAGD先导试验,为超稠油开发方式转换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目前基本实施成功,并进行了初步推广。本文在对曙一区超稠油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吞吐开发规律,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同时通过SAGD适应性研究确定了筛选条件,对区域内适合SAGD区域进行了筛选。在实施过程中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SAGD开发机理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并在实践中突破和创新了双水平井循环预热、驱泄结合等多种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现场调控技术,为下步工业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1 调剖技术概况
    1.2 国内外油泥处理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
        1.2.1 常用油泥处理技术
        1.2.2 油泥调剖技术应用现状
    1.3 辽河油田油泥处理技术
        1.3.1 油泥处理的紧迫性
        1.3.2 超稠油开发后期存在的矛盾
        1.3.3 辽河油田目前技术现状
第二章 油泥调剖剂的室内研究
    2.1 油泥基本组分分析
        2.1.1 油泥组分分析
        2.1.2 油泥水性分析
        2.1.3 油泥粒径分析
    2.2 油泥流动性分析
    2.3 油泥悬浮性分析
    2.4 油泥封堵性能实验
        2.4.1 单填砂管封堵实验
        2.4.2 串联填砂管封堵实验
    2.5 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及性能评价
        2.5.1 常用颗粒筛选
        2.5.2 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
        2.5.3 油泥调剖剂性能评价实验
        2.5.4 复合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及性能评价
    2.6 关键技术
        2.6.1 技术思路
        2.6.2 工艺优化
        2.6.3 结论
第三章 油泥调剖技术的现场应用及效益评价
    3.1 现场应用
        3.1.1 总体实施效果
        3.1.2 油藏及储层特性
        3.1.3 工艺适用范围
        3.1.4 典型井例
    3.2 效益评价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5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及认识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地质及勘探概况
        1.1.1 地质概况
        1.1.2 勘探概况
    1.2 开发历程与现状
        1.2.1 开发历程
        1.2.2 开发现状
    1.3 研究区地质特征简况
        1.3.1 地层简况
        1.3.2 构造及沉积简况
第二章 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特征分析
    2.1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层序
        2.1.2 地层对比标志
        2.1.3 对比原则
        2.1.4 层组划分
        2.1.5 地层划分结果
    2.2 沉积微相特征
        2.2.1 沉积背景与沉积体系模式
        2.2.2 沉积相标志
        2.2.3 沉积微相划分
    2.3 储层宏观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储层物性特征
        2.3.3 储层非均质性
        2.3.4 储层分布特征
        2.3.5 隔层分布特征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1.1 精细解释技术路线
        3.1.2 层位标定
        3.1.3 层位标定空变速度场建立与时深转换
        3.1.4 相干体分析技术
        3.1.5 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
        3.1.6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2 断裂特征及构造形态
        3.2.1 断层的组合
        3.2.2 断裂系统
        3.2.3 构造形态
第四章 油藏特征
    4.1 测井二次精细解释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储层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4.1.3 有效厚度解释标准
    4.2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4.2.1 油、水层的判别标准
        4.2.2 油层纵向分布特点
        4.2.3 油层平面展布特征
        4.2.4 油藏类型
    4.3 流体性质
        4.3.1 原油性质
        4.3.2 研究区地层水性质
    4.4 油层压力与温度
        4.4.1 油层压力
        4.4.2 油层温度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储量计算
    5.1 随机建模技术及方法
        5.1.1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工作
        5.1.2 三维地质模型级次
        5.1.3 确定模型网格大小的地质原则
        5.1.4 井间参数预测模型的选择
    5.2 建模步骤
    5.3 三维地质模型
        5.3.1 三维构造模型
        5.3.2 岩石相模型
        5.3.3 属性模型
    5.4 储量计算
        5.4.1 储量参数取值
        5.4.2 储量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曙光地区油藏类型与地质特征
    1.1 稠油分类
        1.1.1 稠油的分类原则
        1.1.2 稠油的分类标准
    1.2 油藏类型
        1.2.1 块状底(顶)水油藏
        1.2.2 多油组厚互层油藏
        1.2.3 多油组薄互层油藏
        1.2.4 薄-厚互层油藏
        1.2.5 潜山底水油藏
    1.3 地质特征
        1.3.1 地层划分
        1.3.2 构造特点
        1.3.3 沉积特征
        1.3.4 储层特征
        1.3.5 油层分布
        1.3.6 流体性质
        1.3.7 渗流特征
        1.3.8 层系划分
第二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规律研究
    2.1 周期生产规律
        2.1.1 周期产量变化规律
        2.1.2 周期油汽比变化规律
        2.1.3 不同油藏条件下加密井产油量、油汽比变化规律
        2.1.4 水平井蒸汽吞吐特点
    2.2 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2.2.1 曙光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量变化模式
        2.2.2 曙光热采稠油老井产量递减规律
    2.3 储量动用状况
        2.3.1 平面动用程度研究
        2.3.2 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2.4 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
    2.5 采收率评价
        2.5.1 采收率标定方法
        2.5.2 标定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曙光地区稠油开发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3.1 套管损坏问题
        3.1.1 套管损坏的影响
        3.1.2 套管损坏的预防措施
    3.2 出砂问题
        3.2.1 出砂的影响
        3.2.2 出砂的预防措施
    3.3 出水问题
        3.3.1 出水的影响
        3.3.2 出水的预防措施
    3.4 汽窜问题
        3.4.1 汽窜的影响
        3.4.2 汽窜的预防措施
第四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效果评价
    4.1 油藏开发水平
    4.2 与开发方案对比
    4.4 开发趋势预测
        4.4.1 目前方式下继续吞吐潜力
        4.4.2 产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4.4.3 蒸汽吞吐产量变化趋势预测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油田基本情况
    1.2 滚动开发历程
第二章 单井日产量变化规律分析
    2.1 直井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2.2 吞吐水平井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2.3 新井日产规律分析
    2.4 SAGD单井日产规律分析
第三章 组合式注汽分析及效果评价
    3.1 多井整体蒸汽吞吐分析
    3.2 间歇蒸汽吞吐分析
    3.3 一注多采分析
    3.4 三元复合吞吐分析
第四章 水平井应用分析及效果评价
    4.1 部署分析
    4.2 钻井设计分析
    4.3 措施选择分析
    4.4 油井大修恢复分析
    4.5 多元化二次开发研究分析
第五章 SAGD应用分析及效果评价
    5.1 SAGD动态调控馆陶油藏实例分析
    5.2 SAGD动态调控兴Ⅵ油藏实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油田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区域地质及勘探简史
    1.3 杜 84 块主要地质特点
    1.4 杜 84 块开发简历
    1.5 超稠油蒸汽吞吐阶段生产特点
第二章 SAGD 生产特征及规律
    2.1 国外不同类型油藏 SAGD 实例分析
    2.2 SAGD 开采阶段的划分
        2.2.1 双水平井组合 SAGD
        2.2.2 直井注汽和水平井采油组合 SAGD
    2.3 杜 84 块 SAGD 开采阶段的划分
    2.4 井组动态预测方法
第三章 SAGD 开发指标的预测
    3.1 先导试验区 SAGD 开发动态预测
    3.2 杜 84 块 SAGD 动态的理论分析
    3.3 杜 84 块 SAGD 先导试验区数值模拟动态与理论分析的对比
    3.4 杜 84 块 SAGD 商业化开采动态预测
        3.4.1 杜 84 块 SAGD 区域的油藏物性统计分析
        3.4.2 杜 84 块 SAGD 区域的油藏类型分析
        3.4.3 杜 84 块 SAGD 动态预测
第四章 合理操作参数的技术界限
    4.1 转 SAGD 时机
    4.2 预热方式或者热连通方式的优选
    4.3 井口注汽压力的优选
    4.4 井口注汽干度的优选
    4.5 最佳的汽腔操作压力
    4.4 注汽速率的优选
    4.5 采注比的优选
    4.6 采液速度的确定
    4.7 合理的产出液温度
    4.8 注汽井轮换方法及原则
    4.9 注汽井射孔厚度,射孔井段的优选
第五章 SAGD 动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5.1 降低注汽速率,控制蒸汽腔压力,提高油汽比
    5.2 优化注汽井点,实施轮换注汽,抑制汽窜,提高热利用率
    5.3 利用井下监测和井筒热损失模型计算,调整生产井排液速度
    5.4 开展重新预热,强化注采连通,扩大泄油通道
    5.5 创新开发模式,实施重力泄油与蒸汽驱联合开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6)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地质简述
    1.3 勘探简史
    1.4 油藏地质特征
        1.4.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1.4.2 断裂构造特征
        1.4.3 油藏主要特征
    1.5 杜84块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5.1 兴隆台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5.2 馆陶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6 超稠油生产特点
        1.6.1 流动温度高,启动压差大
        1.6.2 周期间产量变化规律
        1.6.3 周期内日产油变化规律
        1.6.4 累积采油量与累积注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1.6.5 采注比、回采水率、油汽比变化趋势
第二章 超稠油的SAGD开发技术
    2.1 国内外稠油开发技术现状
        2.1.1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
        2.1.2 国内外超稠油热采技术发展趋势
    2.2 超稠油的SAGD开发技术
        2.2.1 SAGD工艺原理
        2.2.2 SAGD主要技术参数
        2.2.3 SAGD工艺方案
第三章 SAGD开发中的高干度注汽技术
    3.1 注汽锅炉
        3.1.1 注汽锅炉分类
        3.1.2 注汽锅炉特点
        3.1.3 注汽锅炉结构组成
        3.1.4 注汽锅炉工作过程
        3.1.5 集中式注汽的推广使用
        3.1.6 新型保温材料在注汽管网上的应用
    3.2 国内外提高蒸汽干度的方式
    3.3 球型汽水分离器
        3.3.1 结构组成
        3.3.2 工艺原理
        3.3.3 结构设计
        3.3.4 设备型号
        3.3.5 技术参数
        3.3.6 安全性
        3.3.7 其它相关技术
    3.4 球型汽水分离器的运行
        3.4.1 运行条件
        3.4.2 电源条件
        3.4.3 安全保护
        3.4.4 控制系统
    3.5 效果分析
第四章 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技术
    4.1 汽-液两相流计量技术发展概况
        4.1.1 汽-液两相流计量的原理
        4.1.2 国内外汽-液两相流计量的现状
        4.1.3 汽-液两相流计量的分类
    4.2 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装置
        4.2.1 装置原理
        4.2.2 数学模型
        4.2.3 数学模型修正
        4.2.4 结构特点及组成
    4.3 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稠油开发技术
    1.1 稠油的性质
        1.1.1 稠油的定义和标准
        1.1.2 稠油的一般性质
    1.2 国内外开发技术现状
        1.2.1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
        1.2.2 稠油热采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历程
    2.1 杜84块主要地质特点
        2.1.1 主力含油储层地层时代为新生界沙河街组和馆陶组
        2.1.2 断层控制地层沉积和油水分布
        2.1.3 发育了三种沉积体系
        2.1.4 储层物性好,为中-高孔、高渗-特高渗储层
        2.1.5 油层产状以中厚层、厚层、块状为主
        2.1.6 油品性质差,开发难度大
        2.1.7 储量丰度高,有利于整体开发
    2.2 杜84块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1 兴隆台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2 馆陶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3 超稠油生产特点
        2.3.1 流动温度高,启动压差大
        2.3.2 周期间产量变化规律
        2.3.3 周期内日产油变化规律
        2.3.4 累积采油量与累积注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3.5 采注比、回采水率、油汽比变化趋势
第三章 超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3.1 单井差异
    3.2 地层压力下降
    3.3 体系干扰
    3.4 层间动用不均,汽窜问题突出
    3.5 闷井时间
    3.6 地下存水增加,油井加热半径有限
    3.7 水平段动用不均
    3.8 蒸汽超覆严重,面临顶水下窜威胁
第四章 综合治理改善吞吐效果
    4.1 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的各类方法
        4.1.1 分注选注技术
        4.1.2 高温调剖
        4.1.3 三元复合吞吐
        4.1.4 蒸汽吞吐添加剂
        4.1.5 高温气体驱油剂
        4.1.6 水平井加密
    4.2 井组综合优化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
        4.2.1 优化井组,完善井网,合理调整注汽顺序
        4.2.2 优化注汽参数,合理把握操作时机
        4.2.3 辅助油井间歇,提高油井周期产油量
        4.2.4 开发实例
    4.3 井组整体注汽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8)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0.2.1 国内外稠油开采状况
        0.2.2 存在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第一章 曙一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1.1.1 地层层序
        1.1.2 层组划分
    1.2 构造特征
    1.3 储集层特征
        1.3.1 沉积特征
        1.3.2 岩性特征
        1.3.3 储层物性
    1.4 隔层分布特征
    1.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1.5.1 油水分布特点
        1.5.2 油藏类型
    1.6 流体性质
        1.6.1 原油性质
        1.6.2 地层水性质
    1.7 地层压力和温度
    1.8 储量计算
第二章 曙一区开发历程及开发部署现状
    2.1 曙一区开发历程
    2.2 曙一区开发部署
    2.3 开发现状及效果分析
        2.3.1 周期生产特点
        2.3.2 油层动用程度
    2.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
    3.1 组合式注汽的原理及特点
        3.1.1 井对同注同采方式
        3.1.2 多井整体吞吐方式
        3.1.3 水平井井组同注同采方式
        3.1.4 少注多采方式
        3.1.5 一注多采方式
    3.2 组合式蒸汽吞吐极限条件研究
    3.3 稠油油藏递减规律
        3.3.1 周期内产量递减规律
        3.3.2 周期间产量递减规律
        3.3.3 区块产量递减规律
    3.4 组合式蒸汽吞吐现场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在曙一区的应用
    4.1 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1.1 曙 1-36-7046 井组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
        4.1.2 多井整体吞吐整体认识
    4.2 一注多采效果分析及认识
        4.2.1 一注多采吞吐效果分析
        4.2.2 一注多采整体认识
    4.3 蒸汽化学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3.1 杜 80 块化学吞吐效果分析
        4.3.2 蒸汽化学吞吐整体认识
    4.4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在曙一区的开发成效
    4.5 组合式蒸汽吞吐的油藏适应性研究及筛选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基本情况
    1.1 概况
    1.2 开发历程
    1.3 开发部署及开发现状
第二章 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2.2 构造特征
    2.3 储集层特征
    2.4 隔层分布特征
    2.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6 流体性质
    2.7 储量计算
第三章 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
    3.1 开发现状
    3.2 周期生产特点
    3.3 油层动用程度
    3.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SAGD先导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1 馆陶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2 兴Ⅵ组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3 方案设计要点
    4.4 实施要点
    4.5 蒸汽腔的形成
    4.6 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7 试验区SAGD开发阶段划分
第五章 合理开采注采操作参数的技术界限
    5.1 最佳的油藏压力
    5.2 控制合理的井底流压
    5.3 注入干度
    5.4 合理的注汽压力
    5.5 合理的注汽速率
    5.6 最佳采注比
    5.7 合理的采液速度
    5.8 合理的产出液温度
第六章 编制兴Ⅵ组试验区调整方案,改善SAGD开发效果
    6.1 开发初期效果评价
    6.2 目前存在问题
    6.3 改善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稠油定义及其分类
    1.2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特点
    1.3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特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稠油油藏地质概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集层特征
        2.1.4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1.5 流体性质
        2.1.6 地层压力和温度
    2.2 蒸汽吞吐生产动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2.1 蒸汽吞吐生产动态分析
        2.2.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第三章 超稠油油藏SAGD 适应性研究及筛选
    3.1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
    3.2 SAGD 适应性研究及筛选
        3.2.1 SAGD 适应性和筛选标准
        3.2.2 国外调研及可行性论证
第四章 SAGD 物理模拟研究和数值模拟跟踪
    4.1 物理模拟对 SAGD 机理的研究
        4.1.1 建立了蒸汽吞吐和 SAGD 阶段的物理模拟相似准则
        4.1.2 建成了高温、高压三维热采比例模型和二维可视化比例模型
        4.1.3 跟踪研究蒸汽腔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4.2 数值模拟跟踪研究
        4.2.1 数值模拟对 SAGD 开采机理的认识
        4.2.2 跟踪数值模拟研究,确定转 SAGD 最佳时机
第五章 矿场实施状况及调控技术
    5.1 先导试验区实施状况
        5.1.1 先导试验区的选择及地质特征
        5.1.2 试验效果评价
    5.2 SAGD 操作的关键技术研究
        5.2.1 双水平井预热方式的优化选择
        5.2.2 探索适合曙一区 SAGD 的联合驱动开发方式
        5.2.3 勘探与开发科学结合,时移地震技术取得初步成果
    5.3 现场调控技术
        5.3.1 动态管理调控技术研究
        5.3.2 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模式
        5.3.3 重力泄油日常生产管理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晨.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2]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D]. 焦春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3)
  • [3]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D]. 杨宝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D]. 刘梦.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5]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田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6]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李宗生.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5)
  • [7]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D]. 马洪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8]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D]. 赵文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9]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杨德卿.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 [10]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技术应用研究[D]. 周明升.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6)

标签:;  ;  ;  

蜀1地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