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房婷婷[1](2021)在《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文中指出黄河鲤鱼是山东地区特有的水产养殖品种,因为当前饲料资源短缺的现状抑制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所以诱食剂的研究和开发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为了研究非氨基酸类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诱食作用及应用效果,首先采用迷宫诱食试验法,通过重复试验、对比试验及差异分析,系统研究并筛选了单一诱食剂的最佳诱食浓度、最佳复合诱食剂配比,以及复合诱食剂的添加对黄河鲤鱼的应用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为了探究单一诱食剂的最佳诱食浓度,试验中选择了8种单一诱食剂,通过迷宫诱食试验,以集鱼数为指标进行最佳浓度筛选,得出了各单体诱食剂的最佳浓度,分别是:DMPT 0.06%、陈皮粉0.22%、蒜粉0.05%、谷氨酸钠0.07%、酵母粉0.75%、葡萄糖0.09%、TMAO 0.62%、甜菜碱0.36%。2.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因为单体诱食剂效果不如复合诱食剂诱食效果好。为了探究不同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诱食效果比较,试验中选择了前六种诱食效果较好的诱食剂,以六种中选择三种的方式,组合成二十种复合诱食剂,进行迷宫诱食试验,以集鱼数为指标进行最佳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得到了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0.05%蒜粉+0.06%DMPT+0.75%酵母粉和0.07%谷氨酸钠+0.22%陈皮粉+0.36%甜菜碱,3种诱食效果较好的复合诱食剂。3.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应用效果:应用试验设5个处理组,I组为鱼粉组(正对照),II组为无鱼粉组(负对照),在II组基础饲料之上添加了复合诱食剂1(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复合诱食剂2(0.05%蒜粉+0.06%DMPT+0.75%酵母粉),复合诱食剂3(0.07%谷氨酸钠+0.22%陈皮粉+0.34%甜菜碱)分别为III、IV和V组。(1)生长、血液指标:III、IV和V组增重率、终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而这3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负对照组(P<0.05);III、IV和V组的肝胰比显着低于负对照组(P<0.05),III组的肥满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鱼体成分指标中,III、IV和V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血液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血清中血糖、球蛋白、总胆固醇、AST、ALT等指标差异不显着(P(29)0.05)。但负对照的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I组的总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总甘油三酯含量的最低值体现于负对照组。(2)免疫、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中,III、IV和V组的血清、腮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III、IV和V组的鳃溶菌酶含量III组最高,比负对照组高16.6%(P(27)0.05);III、IV和V组的肝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P(27)0.05),其中III组比负对照组高10.1%。血清中酸性磷酸酶I组和III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其中III组比负对照组高12.1%。抗氧化指标中,III、IV和V组中血清、肝脏及腮的SOD、CAT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其中III组的血清SOD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高于负对照组19.7%和15.9%,III、IV和V组的肝脏GSH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血清、肝脏和腮中的MDA含量均低于负对照组。(3)肠道组织形态:前肠的皱襞高度III、IV和V组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III组的皱襞宽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前肠中肌层厚度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由上述结论可以得知,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能够显着提高黄河鲤鱼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复合诱食剂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血清、肝脏和鳃中溶菌酶、SOD含量,增加了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含量和CAT含量,增强了鱼体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血清、肝脏和鳃中MDA含量,提升黄河鲤鱼机体免疫能力;日粮中添加诱食剂的试验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宽度显着增加,说明复合诱食剂还能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在减轻肠道损伤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添加了复合诱食剂的三个试验组中,III组(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在各个指标上表现较好,更适合添加于黄河鲤鱼日粮中。
黄张帆[2](2021)在《三种多糖对花鲈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养殖动物出现生长缓慢、病害频发等现象,且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水产品质量亟待提高。此外,鱼粉作为水产饲料优质蛋白,其短缺致使饲料中脂肪添加比例上升,从而导致水产动物出现厌食与脂肪沉积等现象。该类问题是制约我国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该类问题,本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黄芪多糖、茯苓多糖与枸杞多糖三种多糖,探讨其对于花鲈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免疫、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参照花鲈营养需求,设计粗蛋白水平约为46%,粗脂肪水平约为10%的基础饲料。本试验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0.4、0.6、0.8、1.0 g/kg黄芪多糖,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对花鲈进行28天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摄入0.4-0.6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并降低饵料系数(P<0.05),且日粮摄入0.8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肝脏与肠道中胰蛋白酶活性(P<0.05)。日粮摄入0.6-0.8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日粮摄入0.6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而摄入0.8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肝脏中溶菌酶活性(P<0.05)。日粮摄入0.6 g/kg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改善花鲈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血清生化指标(P<0.05),且日粮摄入黄芪多糖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花鲈肝脏中ACC1、ACC2、PPAR-α、CPT1、HSL等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P<0.05)。综合各指标分析结果,饲料中添加约0.7 g/kg黄芪多糖对花鲈各方面影响最佳。(2)茯苓多糖对花鲈生长、免疫、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4、0.8、1.2、1.6、2.0 g/kg茯苓多糖,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对花鲈进行28天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摄入1.2 g/kg茯苓多糖能够显着改善花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饵料系数(P<0.05),且日粮摄入0.8 g/kg茯苓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肝脏与肠道中胰蛋白酶活性(P<0.05)。花鲈日粮摄入1.6 g/kg茯苓多糖后,其血清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但花鲈摄入茯苓多糖后,其非特异性免疫以及脂肪代谢指标未发生显着变化。综合分析茯苓多糖对于花鲈生长、消化与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约1.4g/kg茯苓多糖对花鲈影响最佳。(3)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免疫、生化指标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0.75、1.0、1.25 g/kg枸杞多糖,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对照,对花鲈进行49天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摄入1 g/kg枸杞多糖能够显着提高花鲈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并降低饵料系数(P<0.05);日粮摄入0.75 g/kg枸杞多糖显着提高了花鲈肝脏与肠道中淀粉酶活性(P<0.05)。各组间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日粮摄入0.75 g/kg枸杞多糖后花鲈血清中总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得到显着改善(P<0.05);而摄入0.5-1.25 g/kg枸杞多糖后花鲈肝脏中SREBP-1、PPAR-α、CPT1与HSL等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得到显着改善(P<0.05)。综合分析枸杞多糖对于花鲈生长、消化及脂代谢方面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约1.0 g/kg枸杞多糖对花鲈影响最佳。(4)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肝脏组织形态及脂代谢的影响基于之前试验中黄芪多糖与枸杞多糖所表现出的降脂效果,继续探究在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与枸杞多糖对花鲈脂代谢的影响。保持饲料中粗蛋白一致,设计饲料脂肪水平约为12.5%(middle lipid,ML)与15%(high lipid,HL)的高脂饲料,分别于其中添加0.6、0.8、1.0 g/kg黄芪多糖,并以之前所用基础饲料(low lipid,LL)作为阴性对照,对花鲈进行56天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脂肪水平饲料中添加0.6-1.0 g/kg黄芪多糖对花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与消化酶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P<0.05),且能改善花鲈形体指标、抗氧化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P<0.05)。不同脂肪水平饲料中添加0.6-1.0 g/kg黄芪多糖均能调节花鲈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且改善其肝脏中脂肪沉积与肝脏组织形态。(5)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肝脏组织形态及脂代谢的影响分别于ML饲料与HL饲料中添加0.75、1.0、1.25 g/kg枸杞多糖,以LL饲料作为阴性对照,对花鲈进行56天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条件下,0.75-1.25 g/kg枸杞多糖的摄入均能够显着改善花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抗氧化能力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P<0.05)。日粮摄入枸杞多糖能够改善花鲈的肝脏组织形态与脂肪沉积,且显着改善了花鲈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本试验中未观察到枸杞多糖对于花鲈形体指标方面显着影响(P>0.05)。于不同脂肪水平饲料中添加0.75-1.25 g/kg枸杞多糖均对于花鲈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改善调节作用(P<0.05)。
王一福[3](2020)在《投喂中草药对尖吻鲈生长、酶活性及免疫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一: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大蒜素对尖吻鲈幼鱼的消化酶、肝脏免疫酶的影响,对80日龄的尖吻鲈幼鱼进行投喂饲养试验,0%为对照组,1%、5%、9%为试验组。结果显示,胃淀粉酶活力在5%、9%组显着性上升(P<0.05);肝脂肪酶活力在1%、9%组显着性上升(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9%组显着性上升(P<0.05);肝CAT活力在1%组显着性上升(P<0.05);肝GSH含量在1%、9%组显着性上升(P<0.05);肝MDA含量在9%组显着下降(P<0.05)。本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尖吻鲈的消化酶活力,帮助机体清除自由基,提高鱼体的免疫力的作用,但对不同的消化酶、免疫酶的作用浓度有所差异,适宜的添加范围在5%-9%之间。实验二:探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鲜生姜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将鲜生姜称重后打碎全部加入饲料中,然后对80日龄的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0%组为对照组,1%、3%、5%组为试验组。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试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肥满度在1%、3%试验组显着下降(P<0.05);体长增长率在3%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所有试验组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CAT活力在1%试验组显着升高(P<0.05);肝GSH含量在5%试验组显着升高(P<0.05);肝MDA含量在3%、5%试验组显着下降(P<0.05);血清中的免疫酶无显着变化(P>0.05)。本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1%-3%的生姜可以提高饲料诱食性,增加尖吻鲈进食量,有助于尖吻鲈幼鱼的体长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尖吻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添加量在3%-5%时更好的帮助尖吻鲈机体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脏损伤。实验三:探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甘草粉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免疫酶及免疫基因的影响,对80日龄的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0%组为对照组,1%、3%、5%组为试验组。结果显示,存活率在3%、5%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各试验组的体长增长率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5%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前肠淀粉酶在3%、5%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肝脏淀粉酶、前肠脂肪酶、肝脏脂肪酶、胃脂肪酶在各试验组都显着性升高(P<0.05);肠胰蛋白酶在1%、5%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胃蛋白酶在5%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肝脏T-AOC活力在各试验组都显着性升高(P<0.05);肝脏CAT活力、GSH-PX活力、POD活力在1%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肝脏MDA在5%试验组显着性下降(P<0.05);血清T-AOC活力、CAT活力在各试验组都显着性升高;血清GSH-PX活力在3%试验组显着性升高(P<0.05);血清LZM活力在1%、5%试验组显着性下降(P<0.05)。本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3%-5%的甘草可以更好的提高尖吻鲈的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增长,协助杀菌提高尖吻鲈的存活率,添加1%-3%的甘草可以更好的增强尖吻鲈抗氧化能力,减小肝损伤;相比大蒜素、生姜,免疫效果更强。实验四:为进一步分析甘草对尖吻鲈的免疫作用机理,从分子水平探究甘草的影响作用,其中CRP、HSP90、TNF基因表达量在各试验组都极显着上调(P<0.01);IL10、TGFβ1基因表达量在1%、3%试验组都极显着上调(P<0.01);C3基因表达量在3%、5%试验组都极显着上调(P<0.01);C4基因表达量在1%、5%试验组都极显着上调(P<0.01);mTOR、mlst8、eIF4E和MX基因表达量在5%试验组都极显着上调(P<0.01);HSP70、INFγ1基因表达量在各试验组都极显着下调(P<0.01);IL8在5%试验组极显着下调(P<0.01);本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甘草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影响尖吻鲈的免疫应答系统,减少病原侵袭,上调mTOR、mlst8、MX、CRP、C3、C4、TNF、TGFβ1等基因的表达量,下调HSP70、IL8和IFNγ1等基因的表达量。综上所述,大蒜素、生姜、甘草对尖吻鲈都有一定的生理生化影响,其中大蒜素添加量在5%-9%时对尖吻鲈消化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姜的诱食作用较强,添加量在1%-3%时能够较好的促进生长,3%-5%高浓度添加时能够促进抗氧化能力。甘草的抗氧化能力较强,1%-3%时对抗氧化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添加量在3%-5%时可以促进生长,三者可补充使用。
朱淼[4](2020)在《大黄对镜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在松浦镜鲤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大黄,浓度分别是0.00(对照组)、1.00、5.00、15.00、30.00 g/kg,饲喂8周,随后检测生长指标(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抗氧化指标(血清和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GSH、MDA含量)及免疫指标(血清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吞噬指数、白蛋白、溶菌酶(LZM)活性、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球蛋白(Ig M)水平、补体C3水平和肾脏和脾脏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m RNA表达水平),进而探究不同浓度的大黄对松浦镜鲤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大黄水平显着改善松浦镜鲤生长和饲料利用,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增加,松浦镜鲤末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各大黄添加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15.00 g/kg添加组达到最高水平(P<0.05)。饲料大黄水平对松浦镜鲤肌肉营养成分无显着性影响,但从数据可分析饲料中添加大黄对松浦镜鲤肌肉营养成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饲料大黄水平显着改善血清和肝胰脏抗氧化指标。血清方面: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T-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15.00 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CAT、GSH-Px活性及GSH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5.00、15.00、30.00 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各大黄添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1.00及5.00 g/kg组(P<0.05)。肝胰脏方面: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肝胰脏T-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5.00、15.00、30.00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肝胰脏CAT活性各组无显着性差异。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肝胰脏GSH-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各大黄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15.00 g/kg组达到最高水平(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肝胰脏GSH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5.00 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15.00 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饲料大黄水平显着改善血清免疫指标。各大黄添加组白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白细胞吞噬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在5.00、15.00、30.00 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5.00、30.00 g/kg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白蛋白含量和AKP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在15.00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LZM活性和Ig M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5.00、15.00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血清NO和C3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大黄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饲料大黄水平显着改善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NF-κB表达逐渐降低,各大黄添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脾脏NF-κB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5.00、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L-1β表达逐渐降低,在5.00、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松浦镜鲤肾脏IL-1β表达水平在15.00 g/kg组达到最低水平(P<0.05),松浦镜鲤脾脏IL-1β表达水平在30.00 g/kg组达到最低水平(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TNF-α表达逐渐降低,其中松浦镜鲤肾脏TNF-α表达水平在5.00、15.00、30.00 g/kg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松浦镜鲤肾脏TNF-α表达水平在各大黄添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L-2表达逐渐升高,各大黄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L-10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各大黄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L-10表达水平在15.00 g/kg组均达到最高水平(P<0.05)。随着饲料大黄水平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FN-γ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松浦镜鲤肾脏和脾脏IFN-γ表达水平在5.00、15.00及30.00 g/kg组均达到最高水平(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长、抗氧化及免疫相关指标,松浦镜鲤饲料中大黄最适水平为5.00~15.00%。
许诗亮,王士政,徐瑞,赵雨梦,黄璞祎[5](2020)在《几种诱食剂对蛇鮈诱食效果的比较》文中指出为了探究蛇鮈对不同诱食剂的偏好,从而提高人工养殖蛇鮈的摄食兴趣与生长效率,本实验通过嗅电图法(EOG)研究了蛇鮈对几种动植物提取物诱食剂(摇蚊幼虫、蚯蚓、甘草、陈皮)的嗅觉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 g/l和0.005 g/l时,诱食效果摇蚊幼虫提取液>甘草提取液>陈皮提取液>蚯蚓提取液;在浓度为0.01 g/l时,诱食效果甘草提取液>摇蚊幼虫提取液>陈皮提取液>蚯蚓提取液。诱食剂的种类与浓度均对相对刺激效应有显着影响;摇蚊幼虫、甘草和陈皮均对蛇鮈有显着诱食效果,摇蚊幼虫诱食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05 g/l。
刘玉廷[6](2018)在《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究复方中草药(Compou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CM)对泥鳅幼鱼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抗氧化作用及肠道功能影响,优化最佳添加量,为泥鳅绿色安全养殖提供参考。选取健康泥鳅幼鱼75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C(对照组)、5CCM、10CCM、15CCM、20CCM组(日粮CCM添加量分别为0、5、10、15和20 mg/g),置于120×80×60 cm的水族箱中饲养,饲喂70 d后,取肝胰脏、肠道样本,检测相应指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C组鱼相比:10CCM组鱼特异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显着提高,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各组鱼存活率及增重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及水分含量无显着差异,但20CCM组鱼体粗脂肪显着低于C组鱼(P<0.05)。2.与C组鱼相比:各CCM添加组鱼肝胰脏LDL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10CCM组肝胰脏鱼TCHO、TG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HDL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15CCM组肝胰脏TCH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TG含量显着降低(P<0.05)。10CCM组鱼肝胰脏M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CAT和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15CCM组肝胰脏MDA、AKP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组织学切片油红O染色后观察显示,各组鱼肝胰脏脂滴数量与分布范围随CCM添加量增加明显减小,10CCM、15CCM和20CCM组鱼肝胰脏切片未见明显脂滴,肝索结构逐渐清晰。3.与C组鱼相比:10CCM组鱼肠道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极显着提高(P<0.01),脂肪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15CCM组鱼肠道胃蛋白酶活性明显提升(P<0.01),淀粉酶和脂肪酶显着提高(P<0.05);5CCM组鱼肠道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1);10CCM组鱼肠道CAT、GSH-PX活性和AKP含量显着提高,PC和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经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添加CCM改变了肠道微生物构成,10CCM组鱼肠道有益菌鲸杆菌属比例上升,而条件致病菌群伊丽莎白菌、肠杆菌、不动杆菌、红球菌比例下降。由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日粮添加CCM可改善泥鳅生长性能、提高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肝胰脏脂代谢;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构成、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和增强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推荐最佳添加剂量为10 mg/g。
郑尧,陈家长[7](2018)在《水产动物中草药的应用基础》文中认为国家"十三五"主推综合种养技术。目前,中草药与水产动物互作模式在全国很多养殖区域已经推广开来,但有关中草药对池塘水质净化,对水产动物的抗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还处在基础阶段。笔者就中草药及其成分的杀菌、诱食、促生长、抗氧化剂免疫性能等进行综述,指出目前其应用存在机理不明确、剂量或种植面积难以确定以及费用高等问题,旨在为水产领域中草药的应用奠定基础。
程玮玮[8](2017)在《中草药在淡水鱼类养殖中的诱食效果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阐述了中草药在淡水鱼养殖中的实验方法,使用效果,使用种类现状,并提出展望。
焦迎春[9](2017)在《凡纳滨对虾诱食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产动物诱食剂是用于改善饲料适口性和增加动物食欲的添加剂,它含有促进动物采食和生长的有益物质,归属非营养类饲料添加剂;水产动物的摄食器官和诱食机理不同,单一的诱食剂仅能起到部分引诱作用,研究发现氨基酸类诱食剂效果明显,与其它多种诱食剂配伍组合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氨基酸及其混合物、DMPT、动植物及其提取物、中草药和核苷酸等几类物质在水产诱食剂中的应用。目前,凡纳滨对虾饲料诱食剂主要以氨基酸类物质,DMPT物质为主,虽然能增加摄食能力,但水产动物机体缺少抗菌,抗病毒的能力,所以养殖环节仍然病害频发,而中草药具有提高免疫的功能。故本文将中草药与氨基酸类、DMPT等物质配制成复合SPY诱食剂,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A、B、C、D、E五组,A组添加高鱼粉30%,B组为基础日粮组,鱼粉含量为24%,在B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不同量SPY诱食剂,C组添加SPY诱食剂为1.5 Kg/t,D组添加SPY诱食剂为1 Kg/t,E组添加SPY诱食剂为0.5 Kg/t,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组,饲喂6周。综合各实验结果,C组添加SPY诱食剂为1.5 Kg/t时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摄食效率。
孙存鑫[10](2017)在《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探究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饲料中的利用潜力,并尝试从分子机制层面解释动植物蛋白利用的局限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将不同类型的蛋白源及功能性添加剂进行科学配比,以克服单一蛋白源的不足,以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华鳖饲料中的鱼粉含量。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消化率和体组成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动物蛋白(animalprotein blend,APB;肉骨粉:膨化血粉=4:1)在中华鳖饲料中的应用前景。试验采取单因素设计,配制7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MJ/kg总能)日粮,分别用APB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60%的鱼粉。试验分4个重复,在室内养殖箱进行,试验期8周,每天饲喂3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当APB替代鱼粉比例为0-40%时,各组间体增重、蛋白效率比以及总能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40%时,以上各指标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5)。此外,当替代比例超过30%时,氮保留率以及大多数的氨基酸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然而,APB替代鱼粉对各组相对摄食率以及全鳖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APB可替代中华鳖日粮中30-40%鱼粉对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影响,过量替代可导致生长抑制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下降。2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摄食量筛选出中华鳖的最适诱食剂及添加量。试验配制两组等氮等能(48%蛋白,17.5 MJ/kg总能)的基础日粮。其中,一组包含60%鱼粉和0%APB为HFM组,另一组包含42%鱼粉和22.5%APB为LFM组。设置5个实验以分别评定甜菜碱、二甲基-β-丙酸噻亭(2-carboxy ethyl dimethyl sulphonium bromide,DMPT)、5’-肌苷核苷酸(inosine-5’-monophosphate,IMP)、牛磺酸和鱿鱼膏等5种诱食剂在HFM和LFM日粮中的诱食效果。每个试验分2组,分别为HFM和LFM组。每种诱食剂设4个浓度梯度,含不同浓度诱食剂的日粮用特定的稀土元素标记并等量充分混合饲喂给中华鳖。其中,含0.1%甜菜碱的对应日粮应用于所有试验中作为内参进行不同诱食剂之间的比较。饲喂1小时后收集粪便,通过测定粪便中特定稀土元素的相对含量来评定对应日粮的摄食量。本研究设4个重复,于室外养殖箱养殖,养殖期2周,每天饲喂两次,每次饱食投喂。结果表明,对于HFM组,只有IMP显着提高了日粮诱食性;而对于LFM组,鱿鱼膏的诱食性最强,其中各诱食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甜菜碱 1%,DMPT 0.01%,MP 0.01%,牛磺酸 0.5%,鱿鱼膏 1%。3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Lys和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中华鳖生长性能、肠道消化吸收酶和肝脏代谢酶的影响。配制4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生长性能和营养保留率,提高了饵料系数(P<0.05),而补充Lys后生长指标与CT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对于肝脏代谢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GPT)和黄嘌吟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活性(P<0.05),补充Lys后XOD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 GPT活性(P<0.05)。对于肠道消化吸收酶,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显着降低了蛋白酶和刷状缘酶的活性(P<0.05),补充氨基酸后酶活有所提高(P<0.05),但与CT组比仍差异显着,进一步添加鱿鱼膏后显着提高了羧肽酶A的活性(P<0.05),其余差异不显着(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大米酶解蛋白在补充L-Lys后可替代中华鳖饲料中30%的鱼粉,进一步添加1%鱿鱼膏后可显着提高摄食且促生长效果优于鱼粉。4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蛋白源氨基酸不平衡对中华鳖在短期禁食条件下氨基酸转运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RP)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大多数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肝脏mTOR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以及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都受日粮类型、时间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对于肠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T和RPL组在摄食后3-6h基因表达达高峰,随后显着下降(P<0.05);而RP组在摄食后6-12h表达高峰并随后下降(P<0.05)。对于肝脏Akt、mTOR及下游的p70 S6 Kinase和4E-BP1蛋白磷酸化表达,CT和RPL组在摄食后6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而RP组在摄食后12h达峰值(P<0.05),随后下降。此外,RP组各蛋白的表达量要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对于肌肉MuRF1和MAFbx蛋白表达,CT和RPL组表达模式与mTOR相关蛋白相反;而RP组与mTOR相同。以上结果表明,饲料缺乏Lys会显着推迟摄食后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及肝脏mTOR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到达峰值的时间,并降低表达强度,而日粮氨基酸组成对肌肉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MuRF1和MAFbx蛋白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5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添加鱿鱼膏对中华鳖短期禁食内摄食调控基因动态表达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7%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RPL)和42%鱼粉+18%大米酶解蛋白+1.5%微囊L-Lys+1%鱿鱼膏(RPS)。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3次。结果表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以及脑肠肽的表达显着受日粮、时间以及其交互的影响(P<0.05)。其中,脑和肠道LEPR和INSR的mRNA表达在摄食后3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阿黑皮质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胆囊收缩素受体1(Cholecystokinin 1 receptor,CCK1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等起抑制摄食作用的脑肠肽的表达趋势与LEPR和INSR相同,而NPY和PYY表达在摄食后3h显着降低并于6-12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此外,与CT组相比,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并补充L-Lys对中华鳖摄食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而添加1%鱿鱼膏显着提高了促摄食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抑制摄食基因的表达(P<0.05)。6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复合蛋白(PB)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及蛋白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等能(48%蛋白,18 MJ/kg总能)日粮,分别包含60%鱼粉(CT)、42%鱼粉+18%PB(T-30)和30%鱼粉+30%PB(T-50),其中PB由大米酶解蛋白、鸡肉粉、酵母浸粉、喷雾干燥血浆粉以及果寡糖、地衣芽孢杆菌、牛磺酸和微囊L-Lys科学配比而成。试验分4个重复,于室外水泥池养殖,养殖期8周,中华鳖进行饱食投喂,每天饲喂两次。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PB替代30%鱼粉显着提高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相对摄食率(P<0.05),而当替代比例达50%时,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相对摄食率仍显着升高(P<0.05)。PB替代30%鱼粉对肠道消化吸收酶无显着影响(P>0.05),当替代比例达50%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此外,PB替代50%鱼粉还显着降低了中华鳖肠道绒毛长度以及肝脏Phospho-mTOR和Phospho-4E-BP1的表达(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PB对中华鳖有显着的促摄食作用,其替代30%鱼粉可起到促生长的作用,但过量替代可能会导致蛋白效率降低。
二、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黄河鲤鱼介绍 |
1.2 诱食剂的研究现状 |
1.3 诱食剂的种类 |
1.4 诱食剂作用原理 |
1.5 水产诱食剂的研究方法 |
1.6 影响诱食剂的诱食作用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单一诱食剂的迷宫诱食试验方法 |
2.3 复合诱食剂的迷宫诱食试验方法 |
2.4 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应用效果的研究 |
2.4.1 试验分组及试验饲料 |
2.4.2 饲养管理 |
2.4.3 样品采集 |
2.4.4 指标测定 |
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单一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 |
3.1.1 DMPT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2 TMAO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3 甜菜碱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4 谷氨酸钠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5 蒜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6 酵母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7 葡萄糖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8 陈皮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
3.1.9 八种物质对黄河鲤鱼最佳集鱼效果的比较 |
3.2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迷宫诱食结果 |
3.3 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应用效果的研究 |
3.3.1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生长的影响 |
3.3.2 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3 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4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5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6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单体诱食物质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试验 |
4.2 复合诱食物质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试验 |
4.3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应用效果研究 |
4.3.1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3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4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5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3.6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5 结论、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三种多糖对花鲈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花鲈生物学特性及其增养殖现状 |
1.1.1 花鲈生物学特性 |
1.1.2 我国花鲈增养殖现状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三种中药多糖研究现状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1.3.1 黄芪多糖研究现状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1.3.2 茯苓多糖研究现状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1.3.3 枸杞多糖研究现状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1.3.4 小结 |
1.4 鱼类脂肪代谢研究现状 |
1.4.1 脂类及其生理功能 |
1.4.2 脂肪的消化吸收 |
1.4.3 脂肪的合成代谢 |
1.4.4 脂肪的分解代谢 |
1.4.5 鱼类脂肪代谢的调控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生理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2.1.2 试验鱼饲养管理与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 |
2.1.4 相关指标分析及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黄芪多糖对花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3 黄芪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2.2.4 黄芪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黄芪多糖对花鲈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2 黄芪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2.3.3 黄芪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茯苓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生理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3.1.2 试验鱼饲养管理与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1.4 相关指标分析及测定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茯苓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茯苓多糖对花鲈消化酶的影响 |
3.2.3 茯苓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3.2.4 茯苓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5 茯苓多糖对花鲈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茯苓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茯苓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3.3.3 茯苓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生理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4.1.2 试验鱼饲养管理与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 |
4.1.4 相关指标分析及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枸杞多糖对花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枸杞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2.4 枸杞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5 枸杞多糖对花鲈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2 枸杞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3 枸杞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肝脏组织形态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5.1.2 试验鱼饲养管理与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 |
5.1.4 相关指标分析及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指标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
5.2.2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消化指标的影响 |
5.2.3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4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5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6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2.7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肝脏油红O染色影响 |
5.3 讨论 |
5.3.1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生长、形体及消化的影响 |
5.3.2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3.3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5.3.4 高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花鲈肝脏组织形态学及油红O染色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消化、肝脏组织形态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
6.1.2 试验鱼饲养管理与试验设计 |
6.1.3 样品采集 |
6.1.4 相关指标分析及测定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指标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
6.2.2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消化指标的影响 |
6.2.3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2.4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2.5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6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6.2.7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肝脏油红O染色影响 |
6.3 讨论 |
6.3.1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生长、形体及消化的影响 |
6.3.2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3.3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6.3.4 高脂饲料中添加枸杞多糖对花鲈肝脏组织形态学及油红O染色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3)投喂中草药对尖吻鲈生长、酶活性及免疫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尖吻鲈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现状 |
1.1.1 尖吻鲈生物学特征 |
1.1.2 尖吻鲈养殖状况 |
1.2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特点 |
1.2.1 增强免疫功能 |
1.2.2 诱食促进生长 |
1.2.3 杀灭水体病菌 |
1.3 .大蒜素、生姜及甘草的作用功能 |
1.3.1 抗氧化功能 |
1.3.2 增强免疫力功能 |
1.3.3 抑菌功能 |
1.3.4 护肾护肝功能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试验内容 |
第二章 大蒜素对尖吻鲈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蒜素水平对尖吻鲈消化酶的影响 |
2.2.2 大蒜素水平对尖吻鲈肝脏免疫酶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大蒜素水平对尖吻鲈消化酶的影响 |
2.3.2 大蒜素水平对尖吻鲈肝脏免疫酶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姜对尖吻鲈生长特性及免疫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姜对尖吻鲈摄食及日常状态的影响 |
3.2.2 生姜对尖吻鲈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3 生姜水平对尖吻鲈免疫酶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生姜对尖吻鲈生长特性的影响 |
3.3.2 生姜水平对尖吻鲈免疫酶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2 甘草对尖吻鲈消化酶的影响 |
4.2.3 甘草对尖吻鲈免疫酶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的影响 |
4.3.2 甘草对尖吻鲈消化酶的影响 |
4.3.3 甘草对尖吻免疫酶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甘草对尖吻鲈免疫基因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甘草对尖吻鲈肝脏部分免疫基因的影响 |
5.2.2 甘草对尖吻鲈头肾部分免疫基因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甘草对尖吻鲈肝脏部分免疫基因的影响 |
5.3.2 甘草对尖吻鲈头肾部分免疫基因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4)大黄对镜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鱼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主要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
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有效成分 |
1.3 鱼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大黄及其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
2.1 大黄 |
2.2 大黄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目的和意义 |
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3.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大黄对松浦镜鲤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大黄对松浦镜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大黄对松浦镜鲤免疫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黄对松浦镜鲤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几种诱食剂对蛇鮈诱食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EOG实验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诱食剂对蛇鮈诱导的EOG波形图(见图2) |
2.2 不同诱食剂对蛇鮈的诱食效果比较 |
3 讨论 |
3.1 嗅电图分析 |
3.2 不同诱食剂对蛇鮈的诱食效果 |
3.2.1 摇蚊幼虫和蚯蚓对蛇鮈的诱食效果 |
3.2.2 陈皮和甘草对蛇鮈的诱食效果 |
4 结论 |
(6)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含义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1.1 诱食剂 |
1.1.2 降低饵料系数 |
1.1.3 改善肌肉品质 |
1.1.4 改善肠道结构,调节肠道菌群 |
1.1.5 增强动物免疫机能,提高动物抗病力 |
1.1.6 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动物健康 |
1.2 我国泥鳅养殖现状 |
1.2.1 泥鳅生物学特性 |
1.2.2 泥鳅药用与营养价值 |
1.2.3 我国泥鳅养殖模式 |
1.2.4 人工养殖泥鳅常见疾病 |
1.2.5 中草药在泥鳅养殖中的应用 |
1.3 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设计 |
2.1 饲料设计与制作 |
2.2 试验鱼分组和饲养管理 |
2.3 仪器及试剂 |
2.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1 肝胰脏匀浆液的制备 |
2.4.2 冷冻肝胰脏组织切片及油红O染色 |
2.4.3 肠道匀浆液的制备 |
2.4.4 DNA的提取和16SrDNA测序 |
3 指标测定 |
3.1 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测定 |
3.1.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3.1.2 全鱼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3.2 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测定 |
3.2.1 匀浆液中总蛋白测定 |
3.2.2 肝胰脏脂质代谢指标测定 |
3.2.3 冷冻肝胰脏组织切片及油红O染色 |
3.2.4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 肠道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1 匀浆液中总蛋白测定 |
3.3.2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
3.3.3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3.3.4 肠道菌群的结果处理 |
3.4 数据处理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
4.1.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
4.2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1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组织脂肪沉积的影响 |
4.2.3 复方中草药对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功能的影响 |
4.3.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
5.1.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的影响 |
5.1.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体成分的影响 |
5.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脂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5.2.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脂代谢的影响 |
5.2.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组织脂肪沉积的影响 |
5.2.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5.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功能的影响 |
5.3.1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2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5.3.3 复方中草药对泥鳅肠道菌群的影响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水产动物中草药的应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草药及其成分对水产动物病原体的研究 |
1.1 水产常见病原菌种类 |
1.2 中草药及其成分抗病研究进展 |
2 中草药成分对水产动物诱食和促进生长的研究 |
3 中草药成分对水产动物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研究 |
3.1 中草药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
3.2 中草药增强水产动物抗氧化能力 |
3.3 中草药增强水产动物免疫性能 |
4 存在的问题 |
4.1 中草药作用机理不明 |
4.2 利用剂量或者种植面积不确定 |
4.3 因费用大难以推广 |
(8)中草药在淡水鱼类养殖中的诱食效果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对鱼类摄食实验的设计 |
2 淡水养殖鱼类中常用中草药 |
2.1 单方中草药的使用 |
2.2 复方中草药的使用 |
3 饲料中中草药的添加方式 |
4 展望 |
(9)凡纳滨对虾诱食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诱食剂研究现状 |
1.1 水产动物诱食剂的定义 |
1.2 水产动物摄食行为的研究 |
1.2.1 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器官 |
1.2.2 水产动物的摄食机理 |
1.3 水产诱食剂的种类 |
1.3.1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
1.3.2 DMPT |
1.3.3 动植物提取物 |
1.3.4 核苷酸类物质 |
1.3.5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
1.3.6 其它类单一诱食物质 |
1.3.7 复合诱食剂 |
1.4 水产诱食剂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 |
1.4.1 水产诱食剂在应用中的优点 |
1.4.2 水产诱食剂不足 |
1.5 新型诱食剂的研发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PY诱食剂对凡纳滨对虾的试验研究 |
2.1 SPY诱食剂的试验设计及研究 |
2.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2 养殖管理 |
2.1.3 饲料配制 |
2.1.4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
2.1.5 实验室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6 讨论 |
2.2 高位池塘SPY诱食剂养殖试验 |
2.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2.2 养殖管理 |
2.2.3 饲料配制 |
2.2.4 指标测定和分析方法 |
2.2.5 高位池塘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水产诱食剂的方向展望 |
3.1 新型诱食剂的研发 |
3.2 诱食机理方面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水产饲料蛋白源开发研究进展 |
1 动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
1.1 鸡肉粉 |
1.2 肉(骨)粉 |
1.3 血粉 |
1.4 蚕蛹蛋白 |
1.5 蝇蛆蛋白 |
2 植物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
2.1 油籽粕 |
2.2 浓缩蛋白 |
3 单细胞蛋白源开发与利用 |
3.1 酵母产品 |
3.2 藻类 |
4 中华鳖蛋白营养研究进展 |
5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氨基酸吸收转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1 氨基酸吸收转运研究进展 |
1.1 氨基酸转运系统概况及调节 |
1.2 氨基酸转运系统与营养感知的研究进展 |
2 蛋白质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2.1 mTOR信号通路与蛋白代谢调节 |
2.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蛋白代谢调节 |
3 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水产动物诱食剂研究进展 |
1 影响摄食的因素 |
1.1 水产动物本身 |
1.2 饲料营养与品质 |
1.3 环境 |
2 诱食剂种类 |
2.1 氨基酸类 |
2.2 核苷酸类 |
2.3 季胺类 |
2.4 提取物 |
2.5 其它 |
3 水产动物摄食偏好研究方法 |
3.1 行为学法 |
3.2 电生理法 |
3.3 摄食生长法 |
4 总结与展望 |
第四章 动物食欲调控研究进展 |
1 饱食信号 |
1.1 瘦素 |
1.2 胰岛素 |
1.3 胆囊收缩素 |
1.4 胰高血糖素样肽-1 |
1.5 肽YY |
2 促摄食信号 |
3 神经肽系统 |
3.1 神经肽Y |
3.2 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肽 |
3.3 阿黑皮质素 |
3.4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
4 营养状态对水产动物摄食的调节 |
5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五章 肉骨粉和膨化血粉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体组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体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5种诱食剂对中华鳖诱食效果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日粮和指示剂 |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两种基础日粮对中华鳖摄食的影响 |
2.2 不同诱食剂对中华鳖摄食偏好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
2.2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肝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3 大米酶解蛋白及其强化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赖氨酸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氨基酸转运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小肽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2.2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肠道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2.3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性氨基酸载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2.4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肝脏mTOR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动态变化的影响 |
2.5 Lys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肌肉UPS相关蛋白动态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摄食调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与配方 |
1.2 试验鳖与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LEPR和INSR动态表达的影响 |
2.2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NPY、POMC和CART动态表达的影响 |
2.3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CCK和CCK1R动态表达的影响 |
2.4 鱿鱼膏强化大米酶解蛋白对GLP-1R和PYY动态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消化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饲料原料与配方 |
1.2 试验鳖与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生长的影响 |
2.2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消化吸收酶的影响 |
2.3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肠道结构的影响 |
2.4 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中华鳖蛋白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全文讨论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D]. 房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三种多糖对花鲈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D]. 黄张帆. 集美大学, 2021(01)
- [3]投喂中草药对尖吻鲈生长、酶活性及免疫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D]. 王一福.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大黄对镜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的影响[D]. 朱淼.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几种诱食剂对蛇鮈诱食效果的比较[J]. 许诗亮,王士政,徐瑞,赵雨梦,黄璞祎. 饲料工业, 2020(02)
- [6]复方中草药对泥鳅生长性能、肝胰脏脂代谢及肠道功能的影响[D]. 刘玉廷.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水产动物中草药的应用基础[J]. 郑尧,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2018(08)
- [8]中草药在淡水鱼类养殖中的诱食效果及前景[J]. 程玮玮. 安徽农学通报, 2017(20)
- [9]凡纳滨对虾诱食剂的研究[D]. 焦迎春.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10]中华鳖低鱼粉饲料开发及其蛋白代谢和摄食调控的研究[D]. 孙存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