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腈的生产及其主要工业用途

乙腈的生产及其主要工业用途

一、乙腈生产及其在工业上的主要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章世深[1](2021)在《g-C3N4/Uio-66-NH2复合物光催化氧化合成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亚胺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纺织化学品,可用作荧光颜料以及锦纶、维纶等合成纤维的染色剂。传统的亚胺合成方法一般都涉及高活性的反应物和环境不友好的催化剂,导致反应过程高污染,且产物成分复杂、分离纯化困难。另一方面,聚酯纤维已成为使用最广泛、丢弃最严重的纺织品材料之一。目前,绝大多数废旧聚酯纺织品通过填埋或焚烧处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其资源化利用程度亟需提高。利用和发展各类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化学品绿色合成等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课题拟以不同形貌或官能团修饰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结构基元,采用多种方法制备g-C3N4基复合催化剂,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高选择性绿色合成亚胺、绿色合成亚胺协同产氢的双功能性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通过研究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等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总结相关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以及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研究其光催化反应机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g-C3N4/MOF复合光催化剂能用于纺织化学品的绿色合成和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等领域。全文包含以下四方面工作:1.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为原料,采用煅烧和光还原法制备了非贵金属Ni负载的g-C3N4空心球。考察了Ni负载量对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制备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镍有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电荷的快速传输,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Ni负载g-C3N4空心球的最佳重整制氢速率为15.0μmol·g-1·h-1;光照5 h后,苄胺的最佳转化率为61.3%,是纯g-C3N4空心球的2.4倍,且选择性>99%。通过考察不同取代基苄胺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验证了Ni负载的g-C3N4空心球光催化氧化苄胺制备亚胺的反应普适性和高选择性。利用(E)-蒽-10-基-N-(蒽-10-基亚甲基)亚胺染料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发现上染率和色牢度性能良好,表明其具有作为分散染料的潜力。结合活性物种捕获实验、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结果,提出了Ni负载的g-C3N4空心球光催化氧化苄胺制备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反应机理。2.作为一种典型的MOF半导体,Uio-66-NH2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见光响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章采用退火法制备了g-C3N4/Uio-66-NH2异质结。通过研究复合比例等因素对氧化苄胺制备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催化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高温下形成的两相紧密界面在光催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的最佳制氢速率为23.3μmol·g-1·h-1,是g-C3N4的1.7倍;在可见光照射5 h后,苄胺转化率为51.5%,分别是g-C3N4和Uio-66-NH2的3.2和9.2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瞬态光电流响应、荧光光谱和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等表征结果,提出了选择性氧化苄胺生成亚胺的反应机理。3.采用原位沉积法制备了g-C3N4纳米管/Uio-66-NH2复合光催化剂。g-C3N4纳米管和Uio-66-NH2的复合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可见光吸收的增强。复合光催化剂重整聚酯纤维的最佳制氢速率为41.9μmol·g-1·h-1,是g-C3N4的1.3倍。光照5 h后,苄胺的最佳转化率为58.9%,分别是g-C3N4和Uio-66-NH2的3.4和10.5倍,选择性>99%。电子顺磁共振谱和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均表明·O2-是苄胺氧化的主要活性物种,结合苄胺氧化过程中间体的高分辨质谱表征结果,提出了选择性氧化苄胺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展现了g-C3N4/MOF光催化剂在纺织化学品绿色合成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4.通过重氮化反应将苯甲酸接枝在g-C3N4纳米管上,采用共价键结合的方法构建g-C3N4/Uio-66-NH2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可见光催化选择性氧化苄胺和产氢的协同反应、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等研究。在最优条件下,苄胺的转化速率为707μmol·g-1·h-1,约为g-C3N4和Uio-66-NH2的3.9和18.1倍;协同产氢速率为575μmol·g-1·h-1,约为g-C3N4和Uio-66-NH2的3.5和18.5倍。通过考察苄胺的不同取代基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验证了光催化协同反应的普适性和高选择性。以分散在碱性溶液中的聚酯纤维为底物,复合催化剂的最佳制氢速率为58.6μmol·g-1·h-1。实验结果表明共价键合更有利于g-C3N4和Uio-66-NH2之间的π电子离域化和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结合活性物种捕获实验、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结果,提出了光催化产氢协同氧化苄胺反应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反应机理。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g-C3N4/MOF作为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制备有机化学品协同产氢的例子,显示了合适的光催化剂能够将光能充分转化为化学能,未来有望在绿色合成纺织化学品的同时,生产清洁能源。研究结果也表明光催化技术能在温和条件下将来源丰富的废旧纺织品转化为氢能和小分子有机化学品,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李曦同[2](2020)在《分子印迹MOFs组装及其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选择性识别及靶向催化降解的研究》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酯类难降解有机物广泛存在于环境及工业废水中,高级氧化法是处理此类难降解有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高级氧化过程存在自由基无靶向催化、对难降解污染物催化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开展了铁基MOFs(metal organic framework)中MIL-100作为催化基底,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对其进行功能化组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过硫酸盐氧化过程实现了对复杂体系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选择性识别及靶向催化降解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子印迹体系动力学模拟及不同印迹体系组分对预聚物的影响研究、铁基金属有机框架表面印迹材料合成及其靶向催化降解DEP机制研究、靶向催化材料的复合识别位点优化及传质体系的调控、靶向催化材料对目标污染物的催化降解历程的研究以及MOFs衍生物的多组分印迹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实际废水中的应用。通过上述研究内容的开展,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选择分子印迹组分中功能单体和溶剂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对比9种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并解析其内部弱相互作用力得到优化的分子印迹体系。计算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对4种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物都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对DEP的预聚合优化体系中静电力可达1000kcal/mol以上。预聚物中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氢键键长约1.7-1.8?。溶剂对中间体预聚物的模拟结果表明溶剂对预聚体影响的强弱顺序为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丙酮<乙腈<乙醇<甲醇<H2O。(2)采用室温水相法快速合成了铁基MIL-100以及包含不饱和位点的MIL-100CUS基底。结果表明,基底经表面印迹后对DEP的靶向催化能力提升。孔隙体积由0.66 cm3 g-1减小到0.05 cm3 g-1。响应曲面模型(RSM)结果表明印迹材料对DEP的靶向催化能力主要受交联剂添加量、印迹时间、印迹温度的影响更为显着。含有不饱和位点的催化材料活性略高于MIL-100,但其缺陷结构使其容易造成铁离子的溶出。(3)进一步对材料的复合识别位点及传质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控。研究通过Scatahard模型对采用不同功能单体合成的印迹材料的识别位点数量及选择性识别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丙烯酸(AA)可以形成更多具有复合型多识别点位的印迹空穴。这在多组分体系对污染物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更为精确的识别与靶向催化能力。此外,通过优化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合成的印迹材料可以形成1.1nm特征孔道,这一致密结构在保持材料结构稳定的同时可以保证过硫酸盐及硫酸根自由基的传质。结果表明,经过吸附及催化的协同作用,材料对DEP去除可达105mg/g以上。通过控制交联剂对印迹层的传质特性进行调节可以在保持材料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其催化反应速率常数显着提升约8倍。与此同时,单位PS用量对DEP的降解效率也提高3倍以上。(4)对表面印迹材料选择性识别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识别过程主要以多位点氢键、静电力以及π-π堆叠的疏水作用为主。在多种作用的精准识别下,印迹材料在复杂的水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和稳定的靶向催化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浓度腐殖酸(FA)以及HCO3-的条件下,其对DEP去除量稳定保持在50mg/g以上。对多种污染物共存条件下的DEP的选择性也优于传统的活性炭、零价铁等材料。与此同时,材料由于DVB的交联作用而对DEP识别能力相比于MIL-100基底受温度影响更小。当温度为40℃条件下,不均指数m值始终稳定在8.2-8.5范围。这些特征使其在污水的末端处理以及靶向催化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优势。(5)为去除MIL-100中残留的有机配体及增加材料中相对的Fe含量,采用高温碳化法对MIL-100进行稳定性改良。经高温碳化后材料C、Fe的含量显着增加至79%。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组分印迹体系的建立,使材料孔表面覆盖约5nm印迹层的同时具备对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的靶向去除能力。通过这一方法所获得的印迹材料与碳化MIL-100基底相比,其对实际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果更强。特别是对其中的DMP和DBP去除能力分别提升了44.5%和64.6%。此外,通过控制适量的功能单体配比可以在保证催化性能的同时提高材料整体的亲水性能。材料在水体中靶向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机理为首先通过表面印迹层复合型识别位点作用将DEP精准快速地吸附到材料表面,之后PS通过表面分子印迹层至基底材料活化产生硫酸根自由基。随着自由基传递至材料外表面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在这一过程中活性自由基与目标污染物接触机率显着提升而使催化反应效率得到极大改善。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印迹体系组分对预聚物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复合识别位点优化及传质体系的调控获得了对DEP具有选择性识别的靶向催化材料及其催化机理。研究为表面分子印迹在水处理的应用以及提高高级氧化效率提供依据及思路。

魏曰[3](2020)在《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硅催化剂-双氧水催化氧化反应体系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催化剂易分离回收、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在生物质催化氧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该反应体系仍面临催化效率低、依赖溶剂使用、选择性不够高等瓶颈问题,阻碍了其推广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无溶剂条件下典型的植物油基不饱和脂肪酸甲酯(UFAMEs)-油酸甲酯(MO)在钛硅催化剂上的环氧化反应展开,重点是通过表面修饰改性及孔结构调变,研制MO环氧化反应的高效钛硅催化剂,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钛硅分子筛(小晶粒多级孔TS-1(HTS-1)、大晶粒HTS-1、Ti-MCM-41和Ti-HMS等),分别在有/无溶剂条件下,以H2O2为氧化剂考察了上述催化剂对MO环氧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以乙腈为溶剂条件下小晶粒HTS-1的催化性能最优,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O转化率可达100%,产物选择性可达94.9%。但在无溶剂条件下介孔分子筛的催化活性高于小晶粒HTS-1。在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反应要求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孔道扩散性和表面疏水性。因此,本文采用甲醇、乙醇对HTS-1分子筛进行了表面疏水性的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甲醇、乙醇改性均提高了 HTS-1对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催化性能。其中,室温乙醇处理所得到的改性HTS-1催化剂性能提高显着,MO转化率和环氧化物选择性分别比未改性的HTS-1提高了 3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此催化性能的提升作用主要归因于醇分子与骨架中Si-OH、Ti-OH缺陷反应,修补缺陷位的同时将烷氧基团共价接枝到骨架上,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亲油性能,有效促进了有机底物与催化活性位的接触反应。另外,醇分子对孔道内无定形杂质的洗脱及疏通孔道作用也有利于底物的内扩散。另一方面,为了提升Ti-HMS催化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活性及产物选择性,本文对介孔分子筛Ti-HMS开展了有机基团功能化的研究,即采用一步共沉积法合成了不同有机基团(甲基、丙基、十六烷基、苯基)功能化的Ti-HMS(Cn-HMS)催化剂。MO无溶剂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加入甲基硅烷合成的C1-HMS-50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其MO转化率可达95.9%,环氧化物选择性可达65.2%,明显高于无有机基团功能化的Ti-HMS(80.5%,35.3%)。甲基基团功能化对C1-HMS-50催化剂所起的作用主要为:ⅰ)甲基基团的引入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亲油性,促进了催化剂对底物的吸附及两相间传质;ⅱ)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前驱体的使用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改善了内扩散;ⅲ)甲基基团功能化还减少了样品骨架缺陷,有效抑制了副反应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采用界面沉积法合成了以介孔TiO2-SiO2(TS)为核,有机介孔氧化硅(PMO)为壳的两亲且核表面富钛的核-壳结构复合催化剂TS@PMO,并将其用于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TS@PMO催化无溶剂条件下MO环氧化的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分别可达90.2%和70.2%,明显优于介孔内核TS(63.7%,49.2%)。TS@PMO催化剂的优势在于,两亲PMO外壳可高效富集、传输底物和H2O2至TS内核,有机硅烷生长引发的刻蚀效应致使内核表面钛富集,大大提高了活性钛中心的可接触性。

朱倩倩[4](2020)在《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ε-己内酯是一种新型聚酯单体,由其合成的聚ε-己内酯(PCL)具有广泛用途,合成ε-己内酯的方法中Baeyer-Villiger(BV)环己酮氧化法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分别采用在H2O2/乙腈体系下的H2O2氧化法、O2/苯甲醛体系下的O2氧化法进行绿色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反应。围绕合成ε-己内酯重点进行了不同体系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其性能研究,使用XRD、SEM、BET、FT-IR、CO2-TPD、H2-TPR表征手段进行辅助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对环己酮绿色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沉淀法制备了Mg O催化剂,对其在H2O2/乙腈体系下进行催化环己酮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沉淀p H=10,煅烧温度为600℃,煅烧时间为2h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活性。所制备的Mg O催化剂的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nMg O</sub>∶n(环己酮)=0.45∶1,n(环己酮)∶n(乙腈)=1∶12,n(环己酮)∶n(双氧水)=1∶10,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6h,此条件下进行平行反应,环己酮的转化率及ε-己内酯的收率分别为95.33%,83.25%。使用在线原位红外进行实时分析,验证了H2O2/乙腈体系下Mg O催化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的过氧缩酰胺反应路径,其中ε-己内酯由Criegee加合物经过重排后生成,并使用GC-MS对该体系下的反应副产物进行分析得出其反应副产物主要为由ε-己内酯水解产生的6-羟基己酸与环己酮加成所生成的2-环己烯-1-酮。接着,使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Sn-O催化剂,对O2/苯甲醛体系下环己酮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在Fe∶Sn=1∶1、煅烧温度为850℃、煅烧时间为5h时,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活性,并且发现此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表面有大量小棱柱堆积,这可能形成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Fe-Sn-O催化剂0.12g,1,2-二氯乙烷30m L,O2流量25m L/min,n(环己酮)∶n(苯甲醛)=3∶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h,在此条件下进行平行反应环己酮转化率可达98.96%,ε-己内酯产率可达98.36%。

周芳芳[5](2020)在《多功能酶固定化介质的制备及其在黄曲霉毒素B1去除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潜在危害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如何实现对其高效绿色去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酶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领域,但是由于其存在稳定性差、难以重复使用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酶固定化有望解决以上问题,但同时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多功能酶固定化介质的制备,并分别利用介质的吸附和分离功能耦合固定化酶的催化功能,强化其对AFB1的去除。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受儿茶酚胺化学的启发,研究了单宁酸-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TA-APTES)涂层技术用于载体活化以及酶固定化的普适性。研究表明,与戊二醛、京尼平、聚多巴胺活化策略相比,TA-APTES涂层上由于具有多层次纳米结构和丰富的醌基导致其具有更优异的酶固定化性能。在TA-APTES涂层上二次接枝γ-聚谷氨酸后会进一步增加载酶量(3.5-4.5倍)。TA/APTES的比例和涂层时间均能影响酶的载量和比活力。当TA/APTES体积比为8:1和涂层时间为18 h时,涂层表现出最高的载酶量和比活性。TA-APTES涂层可活化各种基材(聚偏氟乙烯、聚醚砜、聚丙烯腈、尼龙膜、聚酯无纺布和不锈钢丝网),并通过共价键合固定不同种类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脂肪酶、胃蛋白酶、漆酶和蔗糖酶),固定HRP的尼龙膜还可以用于多种微量有机污染物(双酚A、2,4,6-三氯苯酚、AFB1、呕吐毒素和四环素)的去除,证明了该涂层的普适性。AFB1易吸附在聚酰胺纳滤膜上并通过溶解扩散作用透过膜,导致其截留率不断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HRP共价固定在TA-APTES涂层修饰的NF270纳滤膜上,制备同时具有分离和催化功能的多功能膜。研究结果表明,该多功能膜由于涂层的阻隔效应(减少吸附)和缩孔效应(增加扩散阻力),使其对AFB1的截留率从75%上升至90%以上。H2O2的存在会启动酶促降解AFB1反应,进一步改善多功能膜对AFB1的去除效率。采用H2O2对污染后的多功能膜进行离线清洗后,其纯水通量可恢复至初始值的98.7%。为了探究固定化酶去除AFB1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吸附-催化协同作用机制,分别制备了海藻酸/壳聚糖(SA/CS)微球和海藻酸/壳聚糖/蒙脱土(SA/CS/MON)杂化微球用于HRP的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与通过包埋和吸附交联的酶固定方法相比,通过共价键合法固定在微球表面的HRP具有更高的比活力和AFB1去除效率。荷负电的蒙脱土不仅能吸附大量的AFB1,还能在微球表面吸附更多的CS,为酶的固定化和交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使SA/CS/MON杂化微球具有更好的抗溶胀性能、更高的AFB1吸附容量(0.36 vs.4.5μg/g)和载酶量(1.07 vs.1.25 mg/g)。尽管SA/CS/MON-HRP多功能微球对AFB1的强吸附能力并不能促进固定化酶的催化效率(三种可能的原因:底物抑制、产物吸附和降低主体溶液浓度),但其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稳定性提高,其催化去除AFB1的能力随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微球的吸附饱和,主体溶液中的底物浓度会上升,从而提高了微球表面固定化酶的催化效率。由于微球中的吸附剂和表面的催化剂都可以设计甚至控制它们的空间分布,因此该多功能酶固定化介质在AFB1去除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洪芸[6](2020)在《离子液体修饰的金属负载型分子筛(IL-M/ZSM-5)催化环己烷选择性氧化》文中指出环己烷氧化合成环己醇和环己酮(KA油)一直是饱和C-H氧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原料环己烷的高稳定性及目标产物KA油的高反应活性致使该反应存在转化率和选择性较低、能耗大等缺陷,因此开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是其关键突破口。离子液体是一种清洁、高效、温和的良好溶剂介质,具有蒸汽压低、溶解极性物质能力强、热稳定性好、极性高、导电性好等独特的性能,在近十年来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ZSM-5分子筛由于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适宜的酸性、良好的择形性和热稳定性而被用于某些烃类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然而其孔径小,使孔腔内形成的大分子产物不易逸出而容易积炭失活,且容易引发副反应而降低选择性。因此,本论文提出了构筑离子液体-过渡金属负载的ZSM-5分子筛催化体系,并应用于环己烷的氧化反应上,旨在利用离子液体层降低产物的深度氧化、阻止分子筛孔内的积碳生成,从而提高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选择性。本文进行了如下主要研究:1.采用 XRD、BET、XPS、FT-IR、TGA、TG-DSC、FESEM 和 HRTEM 等多种表征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离子液体及金属钴(Co3O4)成功地负载在ZSM-5分子筛上,并考察了负载型催化剂IL-Co/ZSM-5催化环己烷氧化的催化性能。以1-己基-3-甲基咪唑盐(HexmimHSO4-Co/ZSM-5,简写为 C6mimHSO4-Co/ZSM-5)为例,相比于催化剂ZSM-5和Co/ZSM-5,负载离子液体后的催化剂C6mimHSO4-Co/ZSM-5对环己烷转化率的提升不明显,但KA油的选择性达到90%以上,特别是环己醇的选择性大幅度的增加,且循环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下降。初步分析说明离子液体良好的溶解性及较强极性,不仅增加了活性位置,且能使产物更易扩散而不被深度氧化,从而提高KA油的选择性。2.在不同离子液体(C6mimHSO4、C6mimH2PO4、C6mimNO3、C6mimTsO)的四个系列中,考察了金属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考察的金属有:Co、Mn、Zn、Fe及Ni,结果发现,催化活性顺序为:Co(Ⅱ)>Mn(Ⅱ)>Zn(Ⅱ)>Fe(Ⅲ)>Ni(Ⅱ)。这主要是因为Co和Mn有高价态的Co(Ⅲ)和Mn(Ⅲ)的存在从而比Zn(Ⅱ)、Fe(Ⅲ)和Ni(Ⅱ)更容易接受电子,且Mn(Ⅱ)的二价电子氧化态(Mn(Ⅱ)→O=Mn(V))被氧化的催化活性比Co(Ⅱ)低,因此负载Co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优。3.以Co为活性金属、不同碳链长(C4,C5,C6,C7,C8)的五个系列咪唑基为阳离子,考察了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即相同阳离子的情况下,不同阴离子组成的“同阳异阴”离子液体),考察的阴离子有:[HSO4-1],[H2PO4-1],[NO3-1],[TsO-1]四类,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种链长的咪唑基阳离子,其催化活性的顺序都是[HSO4-1]>[H2PO4-1]>[NO3-1]>[TsO-1],这主要是跟阴离子的酸度及氧化性有关。4.以Co为活性金属、不同酸根基团([HSO4-1],[H2PO4-1],[NO3-1],[TsO-1])的四个系列基团为阴离子,考察了离子液体的阳离子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即相同阴离子的情况下,不同阳离子组成的“异阳同阴”离子液体),考察的阳离子有:C4,C5,C6,C7,C8五类不同碳链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种酸根阴离子,其催化活性的顺序都是按照C4,C5,C6,C7,C8的顺序先升后降,C5,C6达到最佳,这与其溶解性及结构位阻有关。5.研究了 IL-Co/ZSM-5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机制。首先,催化剂IL-Co/ZSM-5是以Co/ZSM-5为催化活性中心,负载了离子液体后,离子液体作为一层介质不仅提高了 Co/ZSM-5的催化活性,而且抑制了产物KA油的深度氧化,从而提高其选择性。其次,催化环己烷选择性氧化是按照自由基的反应历程进行。根据电子顺磁共振(EPR)谱和Haber-Weiss循环提出了反应机理,反应的第一步是通过环己烷脱氢原子生成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C6H11·),进而引发自由基链,自由基C6H11·与O2反应后会立即生成自由基(C6H11OO·),随着反应的进行,两个自由基(C6H11OO·)重排生成环己醇(C6H11OH)和环己酮(C6H10O)。

刘敏[7](2020)在《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氯地平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二氢吡啶钙通道拮抗剂,被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推荐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作用温和、降压平稳、长效安全等优点。然而,在大鼠主动脉的体外评估实验中,S-氨氯地平的药效是R-氨氯地平的2000倍。在使用过程中两种对映体及其盐表现出不同的药理特性,且R-氨氯地平使得周围血管释放一氧化氮,从而导致周围血肿。因此为用药安全有效,获得单一 S-氨氯地平对映体具有重要意义。手性离子液体是一种具有独特手性识别能力的手性选择剂,在萃取分离方面研究较多,但是其粘度高、传热传质不易、成本高难回收以及不易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了克服手性离子液体在萃取过程中的缺陷,本文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负载在固体基质上,以固定化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为了实现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本文采用化学键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咪唑基L-谷氨酸固定化手性离子液体,并考察了基质种类、反应溶剂以及碱化时间等因素对于制备过程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实验产物进行了表征。2.将合成的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用于吸附溶液中S-氨氯地平,研究了吸附剂对S-氨氯地平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过程中吸附时间、S-氨氯地平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吸附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与等温吸附模型拟合。3.为考察固定化离子液体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效果,将合成的固定化离子液体填充成固相萃取柱,研究了样品浓度、样品体积、洗脱液组成、洗脱流速等因素对固相萃取柱分离特性的影响。4.采用液-液-固萃取方法,以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为固相手性选择剂、氨氯地平水溶液为水相、有机溶剂为油相,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考察了油相种类、萃取剂用量、料液初始浓度、萃取温度等对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效果的影响。

宋浩[8](2019)在《F-C酰基化脱除和利用苯中噻吩的研究》文中认为纯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石油苯和煤焦化过程中产生的焦化粗苯。焦化苯中的硫化物主要以噻吩形式存在,加工过程中会导致催化剂中毒、生产设备遭到腐蚀以及影响纯苯的质量。以噻吩作为基础原料生产的α-噻吩衍生物和β-噻吩衍生物在合成医药、农药、染料以及高分子助剂等领域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寻求一种既能高效率脱除焦化粗苯中的噻吩又能使噻吩得到充分利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利用二甲氨基甲酰氯为酰基化试剂与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发生F-C酰基化取代反应得到医药中间体N,N-二甲基-2-噻吩甲酰胺。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含量的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确定了最佳检测波长,并对流动相的选择以及洗脱梯度进行了优化。同时利用质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对柱分离法得到的目标产物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考察了ZnCl2催化剂、二甲氨基甲酰氯的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噻吩脱除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的转化率,选择性以及收率。最后,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对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尝试法得到了该反应表观动力学级数并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不同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进而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得到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1)噻吩,苯,甲苯,二甲苯分别在230 nm,240 nm,240 nm,240 nm有最大吸收峰,选择乙腈作为流动相比甲醇截至吸收波长小、分离效率高。最佳实验洗脱梯度为乙腈:水70:30(0 min)→90:10(9 min)→90:10(10 min),质谱、核磁碳谱和氢谱联合分析目标产物为N,N-二甲基-2-噻吩甲酰胺;(2)在反应时间一定条件下,噻吩脱除率随二甲氨基甲酰氯、催化剂加入量增加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则物料摩尔比n噻吩:n二甲氨基甲酰氯:n ZnCl2=1:12:10,搅拌强度300 r/min,反应温度318 k,反应2 h噻吩脱除率为98.14%。反应3 h噻吩基本完全脱除,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100%,98.54%,99.13%;(3)反应温度在303~323 k,模拟焦化粗苯中的噻吩酰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符合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其活化能为53.985 k J/mol,指前因子为1.4522×109 h-1。

解卫阔[9](2019)在《乙腈装置的动态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是丙烯氨氧化制取丙烯腈的副产物。来自上游的粗乙腈中含有大量的水和氢氰酸、恶唑等杂质,工业中通过连续回收工艺进行精制,保证产品的纯度。由于乙腈-水体系共沸,常使用萃取精馏和变压精馏的方法实现组分的分离。变压精馏方法不引入萃取剂,能耗问题可通过热集成方法优化,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论文选取某石化公司的5500t/a乙腈连续回收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Aspen Plus软件中进行了稳态模拟,对热力学方法的选取和收敛策略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脱氢氰酸塔回流比对体系中累积恶唑含量的影响,对改进方案的液相抽出口位置和流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脱氢氰酸塔回流比对于侧线采出产品中氢氰酸含量的影响,针对体系氢氰酸含量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方法。基于Aspen Dynamics平台搭建了乙腈装置的动态控制模型,针对原有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改进后的动态控制方案能够应对一定程度的进料流量扰动。基于北京化工大学DSO平台,通过C语言编程计算,搭建了准确的设备模型,开发出了某工厂乙腈装置的化工动态仿真系统。仿真系统能够用于模拟装置正常的开停车过程和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可用于操作员的培训。

王静静[10](2019)在《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在制备亚胺类和酯类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在化学工业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化工产品都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多步反应生产的。在化学催化剂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金属有机化合物类催化剂。但用到的多是价格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从而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所以,开发一种廉价、绿色、高效的催化剂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多金属氧酸盐具有可调的酸度和氧化还原性和对光敏感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各个领域。但是目前对结构简单,对称的Anderson型结构在催化领域的报道还很少。基于前人的工作和本课题组取得的成果,本论文主要研究Ni/Zn/Co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在有机氧化反应领域的应用,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以Ni-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作为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探究其在卤代烃与胺类化合物交叉偶联和卤代烃氧化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照下产物产率可达到90%以上。证明了其可作为光催化剂应用到催化领域。(2)以Zn-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将其应用到亚胺类化合物和醛/酮类化合物制备领域。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理想产率的产物。(3)以Co-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将其应用到醇类氧化酯化反应中。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催化体系中,只有当以KCl做为添加剂时,才能制备出不同的酯类化合物,该体系具有很好的底物容忍性。

二、乙腈生产及其在工业上的主要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腈生产及其在工业上的主要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g-C3N4/Uio-66-NH2复合物光催化氧化合成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1.2.1 光催化绿色合成纺织化学品
        1.2.2 光催化重整纺织品或纺织原料制氢
        1.2.3 光催化降解纺织印染废水中的染料
        1.2.4 光催化功能纺织品
    1.3 g-C_3N_4基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g-C_3N_4简介
        1.3.2 g-C_3N_4基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4 MOFs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MOFs光催化裂解水制氢
        1.4.2 MOFs光催化还原CO_2
        1.4.3 MOFs光催化有机化学反应
        1.4.4 MOFs光催化去除水中污染物
    1.5 g-C_3N_4/Uio-66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依据及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1.7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Ni/g-C_3N_4空心球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制备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2.2.2 Ni/g-C_3N_4空心球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2.3 表征手段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2.2.5 光电化学测试
        2.2.6 染色和测色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i/g-C_3N_4空心球的形貌和物性表征
        2.3.2 光催化氧化苄胺制备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性能测试
        2.3.3 亚胺染料的染色性能分析
        2.3.4 光催化氧化苄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反应机理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退火法构建g-C_3N_4/Uio-66-NH_2异质结及其可见光催化氧化苄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3.2.2 g-C_3N_4/Uio-66-NH_2异质结的制备
        3.2.3 表征手段
        3.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3.2.5 光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_3N_4/Uio-66-NH_2异质结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3.2 光催化氧化苄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性能测试
        3.3.3 光催化氧化苄胺的反应机理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原位沉积法制备g-C_3N_4纳米管/Uio-66-NH_2复合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4.2.2 g-C_3N_4纳米管/Uio-66-NH_2复合物的制备
        4.2.3 表征手段
        4.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4.2.5 光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C_3N_4纳米管/Uio-66-NH_2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4.3.2 光催化氧化苄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性能测试
        4.3.3 光催化氧化苄胺的反应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共价键结合的g-C_3N_4/Uio-66-NH_2复合物光催化产氢协同氧化苄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5.2.2 基于共价键结合的g-C_3N_4/Uio-66-NH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5.2.3 表征手段
        5.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5.2.5 光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共价键结合的g-C_3N_4/Uio-66-NH_2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5.3.2 光催化产氢协同氧化苄胺性能测试
        5.3.3 光催化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测试
        5.3.4 光催化产氢协同氧化苄胺反应的机理研究
        5.3.5 光催化重整聚酯纤维制氢反应的机理探究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分子印迹MOFs组装及其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选择性识别及靶向催化降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邻苯二甲酸污染现状、来源与控制
        1.2.1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物现状
        1.2.2 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来源与控制
        1.2.3 我国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现状
    1.3 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1.3.1 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原理
        1.3.2 硫酸根自由基高级氧化体系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MOFs材料简介及特征
        1.4.2 Fe-MOFs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3 Fe-MOFs材料在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5 分子印迹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5.2 表面分子印迹原理及优势
        1.5.3 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5.4 MOFs材料分子印迹的发展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溶液组分检测及材料表征方法
        2.2.1 溶液组分检测
        2.2.2 催化剂材料表征
第三章 分子印迹体系组分对预聚物的影响及动力学模拟
    3.1 引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计算平台及设置
        3.2.2 计算内容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印迹组分结构优化
        3.3.2 印迹预组装体系动力学计算及选择
        3.3.3 制孔剂对印迹体系中间体预聚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基MOFs材料的表面印迹修饰及其靶向催化降解DEP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材料制备
        4.2.2 降解实验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铁基MOFs材料及EGDMA印迹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2 响应曲面法对非印迹因素的条件优化
        4.3.3 印迹材料对DEP的选择性识别能力评价
        4.3.4 印迹材料在PS高级氧化体系中对DEP的靶向降解
        4.3.5 表面印迹层的形成及DEP去除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靶向催化材料的复合识别位点优化及传质体系的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材料制备
        5.2.2 实验过程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IL100-MIP和MI-MIL100的表征
        5.3.2 DEP传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5.3.3 MI-MIL100和MIL100-MIP选择性识别及靶向催化评价
        5.3.4 表面印迹层对催化体系传质的影响机制及调控
        5.3.5 印迹体系弱相互作用的测定及其选择性识别机理
        5.3.6 功能单体的种类对复合型识别位点的影响与调控
        5.3.7 MIL100-MIP对DEP降解过程及降解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OFs衍生物的多组分印迹体系建立及对实际废水的处理
    6.1 引言
    6.2 实验与方法
        6.2.1 材料制备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基底材料对选择性识别及催化效果的影响
        6.3.2 MOFs衍生物的多组分分子印迹表面形貌及孔道特征
        6.3.3 实际废水处理中自由基种类及活化速率的影响
        6.3.4 多组分印迹材料对实际废水处理的静态实验
        6.3.5 多组分印迹材料应用中亲水性调控及再生性能
        6.3.6 多组分印迹材料处理实际废水的动态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植物油资源及其环氧化
    1.2 植物油环氧化催化体系
        1.2.1 均相催化剂
        1.2.2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1.2.3 酶类催化剂
        1.2.4 多金属氧酸盐
        1.2.5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2.6 金属氧化物
        1.2.7 含钛催化剂
    1.3 钛硅分子筛及其催化性能影响因素
        1.3.1 TS-1分子筛
        1.3.2 影响钛硅催化剂液相氧化性能的因素
        1.3.2.1 烯烃环氧化机理
        1.3.2.2 钛活性中心调控
        1.3.2.3 扩散性能调节
        1.3.2.4 疏水/亲水性调节
    1.4 介孔材料合成及结构调节
        1.4.1 介孔材料概述
        1.4.2 不同维度有序介孔材料合成
        1.4.3 介孔材料结构调节
    1.5 两相界面催化反应
        1.5.1 相边界催化
        1.5.2 Pickering乳液催化
    1.6 论文选题背景和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催化剂合成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XRD)
        2.3.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氮气物理吸附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7 极化/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1H→~(29)Si CP/MAS NMR和~(29)Si MAS NMR)
        2.3.8 热重分析(TG)
        2.3.9 有机元素分析(CHN)
        2.3.10 X-射线荧光光谱(XRF)
        2.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12 接触角测试
        2.3.13 光学显微镜
        2.3.14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4 反应性能评价
        2.4.1 油酸甲酯环氧化
        2.4.2 真实油品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
3 钛硅分子筛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3 催化剂表征结果
    3.4 HTS-1催化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3.4.1 产物表征
        3.4.2 合成条件对所得HTS-1催化性能的影响
        3.4.3 溶剂种类的影响
        3.4.4 氧化剂用量的影响
        3.4.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6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3.4.7 Box-Behe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MO环氧化过程
        3.4.7.1 试验设计
        3.4.7.2 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3.4.8 添加油酸的影响
        3.4.9 HTS-1催化真实植物油基UFAMEs环氧化反应
    3.5 不同钛硅分子筛催化MO环氧化
        3.5.1 有/无溶剂条件下不同钛硅分子筛催化MO环氧化
        3.5.2 氧化剂的影响
        3.5.3 Ti过氧活性物种研究
        3.5.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及失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甲醇、乙醇改性HTS-1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催化剂表征结果
        4.3.1 醇改性HTS-1骨架和孔结构
        4.3.2 醇改性HTS-1疏/亲水性
        4.3.3 醇改性HTS-1形貌
    4.4 醇改性HTS-1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4.5 催化剂稳定性
    4.6 本章小结
5 有机基团功能化的Ti-HMS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
    5.3 催化剂表征结果
        5.3.1 催化剂组成与结构特性
        5.3.2 催化剂亲/疏水性
        5.3.3 催化剂孔结构
        5.3.4 催化剂形貌
    5.4 Cn-HMS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5.4.1 有机硅烷种类及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4.2 反应机理研究
        5.4.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5.5 正辛烷调控合成C1-HMS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
        5.5.1 催化剂表征结果
        5.5.2 C1-HMS-x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两亲核-壳结构含钛介孔氧化硅催化无溶剂油酸甲酯环氧化
    6.1 引言
    6.2 催化剂合成
        6.2.1 TS的合成
        6.2.2 核-壳结构TS@PMO的合成
    6.3 催化剂表征结果
    6.4 TS@PMO催化无溶剂MO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正辛烷调控合成C1-HMS催化无萃取剂氧化脱硫
    A1.1 引言
    A1.2 C1-HMS-x催化无萃取剂ODS反应性能评价
        A1.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A1.2.2 不同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A1.2.3 催化剂Pickering界面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A1.3 本章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ε-己内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2.1 ε-己内酯的理化性质
        1.2.2 ε-己内酯的应用
    1.3 环己酮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研究
        1.3.1 H_2O_2氧化法
        1.3.2 O_2氧化法
        1.3.3 过氧酸氧化法
        1.3.4 生物氧化法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MgO催化剂的制备
        2.3.2 Fe-Sn-O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仪(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表面积和孔径分布(BET)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5 催化剂酸性测定(CO_2-TPD)
        2.4.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5.1 MgO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5.2 Fe-Sn-O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6 产物分析
第三章 双氧水/乙腈体系下MgO催化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共氧化合成ε-己内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gO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3.2.1 沉淀pH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2.2 煅烧温度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2.3 煅烧时间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3 MgO催化剂的表征
        3.3.1 MgO催化剂的XRD表征
        3.3.2 MgO 催化剂的 SEM 表征
        3.3.3 MgO 催化剂的 FT-IR 表征
        3.3.4 MgO 催化剂的 BET 表征
        3.3.5 MgO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3.4 MgO催化剂催化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反应条件的考察
        3.4.1 MgO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2 乙腈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3 双氧水用量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6 反应稳定性能
    3.5 反应机理
    3.6 副产物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2/苯甲醛体系下Fe-Sn-O催化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共氧化合成ε-己内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Fe-Sn-O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考察
        4.2.1 金属配比对Fe-Sn-O催化性能的影响
        4.2.2 煅烧温度对Fe-Sn-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2.3 煅烧时间对Fe-Sn-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3 Fe-Sn-O催化剂的表征
        4.3.1 Fe-Sn-O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Fe-Sn-O催化剂的SEM表征
        4.3.3 Fe-Sn-O催化剂的FT-IR表征
        4.3.4 Fe-Sn-O催化剂的BET表征
        4.3.5 Fe-Sn-O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4 Fe-Sn-O催化剂催化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反应条件的考察
        4.4.1 Fe-Sn-O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2 1,2-二氯乙烷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3 O_2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4 苯甲醛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4.7 反应稳定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5)多功能酶固定化介质的制备及其在黄曲霉毒素B1去除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B1概述
        1.1.1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现状
        1.1.2 黄曲霉毒素B1的去除方法
    1.2 酶固定化概述
        1.2.1 酶固定化方法
        1.2.2 酶固定化的载体材料
        1.2.3 载体表面活化技术
        1.2.4 酶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酚介导的酶固定化载体活化技术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TA/APTES涂层活化用于酶固定化
        2.2.3 酶活的测定
        2.2.4 表征
        2.2.5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2.2.6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A/APTES比例对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
        2.3.2 TA/APTES比例和涂层时间对酶固定化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活化方式对酶固定化性能的影响
        2.3.4 TA/APTES涂层的普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功能膜去除黄曲霉毒素B1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多功能膜的制备
        3.2.3 HRP载酶量及酶活的测定
        3.2.4 表征
        3.2.5 AFB1过滤实验
        3.2.6 膜孔分布
        3.2.7 膜污染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对NF270膜性能的影响
        3.3.2 AFB1截留率提高的机理研究
        3.3.3 H_2O_2对多功能膜性能的影响
        3.3.4 多功能膜的抗污染性能
        3.3.5 H_2O_2在线/离线清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功能微球去除黄曲霉毒素B1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村料
        4.2.2 SA/CS和SA/CS/MON微球的制备
        4.2.3 HRP的固定化
        4.2.4 表征
        4.2.5 溶胀实验
        4.2.6 HRP酶活的测定
        4.2.7 AFB1的吸附动力学
        4.2.8 AFB1的去除
        4.2.9 酶固定化微球的重复使用性
        4.2.10 AFB1降解产物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杂化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4.3.2 SA/CS微球的酶固定化性能及去除AFB1的研究
        4.3.3 微球的溶胀度和酶固定化性能
        4.3.4 AFB1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3.5 H_2O_2浓度对酶固定化微球去除AFB1的影响
        4.3.6 酶固定化微球的重复使用性
        4.3.7 AFB1降解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离子液体修饰的金属负载型分子筛(IL-M/ZSM-5)催化环己烷选择性氧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己烷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硼酸催化氧化法
        1.2.2 无催化氧化法
        1.2.3 钴盐催化氧化法
        1.2.4 仿生催化体系
        1.2.5 Gif催化体系
        1.2.6 金属取代的杂多化合物催化体系
        1.2.7 电催化体系
        1.2.8 光催化体系
    1.3 金属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2 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
        1.3.3 分子筛基和介孔材料基催化剂
        1.3.4 均相-负载型催化剂
    1.4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固载化的研究进展
        1.4.2 固载离子液体多相催化剂的应用
        1.4.3 固载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1 固载金属ZSM-5催化剂的制备(M/ZSM-5)
        2.3.2 负载离子液体的M/ZSM-5催化剂的制备(IL-M/ZSM-5)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2.4.3 比表面积测定(BET)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6 热重分析(TGA)
        2.4.7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2.5 催化性能测试
    2.6 环己烷氧化反应产物分析
        2.6.1 环己烷、环己醇和环己酮的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2.6.2 环己基过氧化氢的定量分析方法
        2.6.3 酸值和酯化值的定量分析方法
        2.6.4 环己烷氧化反应产物具体分析方法
        2.6.5 环己烷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IL-Co/ZSM-5催化环己烷氧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
        3.2.2 产物的分析实例(以C_6mimiHSO_4-Co/ZSM为例)
    3.3 催化剂表征
        3.3.1 XRD分析
        3.3.2 FESEM和HRTEM分析
    3.4 催化工艺条件优化
        3.4.1 反应温度
        3.4.2 初始空气压力
        3.4.3 反应时间
        3.4.4 环己烷用量
        3.4.5 催化剂用量
    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不同金属M的催化剂IL-M/ZSM-5催化环己烷氧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M/ZSM-5的制备
        4.2.2 C_6mimHSO_4-M/ZSM-5的制备
        4.2.3 C_6mimH_2PO_4-M/ZSM-5的制备
        4.2.4 C_6mimNO_3-M/ZSM-5的制备
        4.2.5 C_6mimTsO-M/ZSM-5的制备
    4.3 催化剂表征
        4.3.1 比表面积测定
        4.3.2 XPS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ZSM-5
        4.4.2 C_6mimHSO_4-M/ZSM-5
        4.4.3 C_6mimH_2PO_4-M/ZSM-5
        4.4.4 C_6mimNO_3-M/ZSM-5
        4.4.5 C_6mimTsO-M/ZSM-5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含有不同阴离子离子液体的催化剂IL-M/ZSM-5催化氧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C_4mimB-Co/ZSM-5的制备
        5.2.2 C_5mimB-Co/ZSM-5的制备
        5.2.3 C_6mimB-Co/ZSM-5的制备
        5.2.4 C_7mimB-Co/ZSM-5的制备
        5.2.5 C_8mimB-Co/ZSM-5的制备
    5.3 催化剂表征
        5.3.1 FT-IR光谱
        5.3.2 TGA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_4mimB-Co/ZSM-5
        5.4.2 C_5mimB-Co/ZSM-5
        5.4.3 C_6mimB-Co/ZSM-5
        5.4.4 C_7mimB-Co/ZSM-5
        5.4.5 C_8mimB-Co/ZSM-5
        5.4.6 C_6mimB-Mn/ZSM-5
        5.4.7 C_6mimB-Zn/ZSM-5
        5.4.8 C_6mimB-Fe/ZSM-5
        5.4.9 C_6mimR-Ni/ZSM-5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负载含有不同阳离子基团离子液体的催化剂IL-Co/ZSM-5催化氧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C_4~C_8) mimHSO_4-Co/ZSM-5的制备
        6.2.2 (C_4~C_8) mimH_2PO_4-Co/ZSM-5的制备
        6.2.3 (C_4~C_8) mimNO_3-Co/ZSM-5的制备
        6.2.4 (C_4~C_8) mimTsO-Co/ZSM-5的制备
    6.3 催化剂表征
        6.3.1 TG-DSC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C_4~C_8) mimHSO_4-Co//ZSM-5
        6.4.2 (C_4~C_8) mimH_2PO_4-Co/ZSM-5
        6.4.3 (C_4~C_8) mimNO_3-Co/ZSM-5
        6.4.4 (C_4~C_8) mimTsO-Co/ZSM-5
    6.5 催化剂(C_7~C_8) mimHSO4-Co/ZSM-5的重复使用测试
        6.5.1 C_7mimHSO_4-Co/Z SM-5
        6.5.2 C_8mimHSO_4-Co/ZSM-5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IL-M/ZSM-5催化环己烷氧化的机理研究
    7.1 离子液体提高KA油选择性机理的研究
        7.1.1 离子液体的结构对其在反应相中溶解性的影响
        7.1.2 离子液体溶解性对环己烷氧化结果的影响
    7.2 环己烷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7.2.1 非自由基的反应历程
        7.2.2 自由基的反应历程
        7.2.3 环己烷氧化反应机理的推测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手性离子液体在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
        1.2.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1.2.2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2.3 手性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技术中的应用
        1.2.4 手性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2.5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1.2.6 其他方法
    1.3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1.3.1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成分
        1.3.2 分析环境中污染物
        1.3.3 浓缩和分离生化样品
    1.4 氨氯地平
        1.4.1 氨氯地平简介
        1.4.2 氨氯地平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仪器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载离子液体合成工艺优化
        2.3.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氨氯地平在固定化离子液体中的静态吸附特性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静态吸附实验介绍
        3.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3.2.4 脱附研究与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吸附时间对SBA-IL(Glu)吸附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2 氨氯地平初始浓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3 温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4 溶剂pH值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3.3.5 静态脱附性能与SBA-IL(Glu)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3.3.6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3.4 本章小结
4 固定化离子液体应用于固相萃取拆分氨氯地平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选择性吸附实验
        4.2.4 柱分离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离子液体选择性吸附分离氨氯地平结果
        4.3.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4.3.3 重现性检测
        4.3.4 上样量
        4.3.5 洗脱液的选择
        4.3.6 吸附剂用量
        4.3.7 洗脱流速
        4.3.8 洗脱体积
        4.3.9 洗脱后再生实验
        4.3.10 吸附剂洗脱前后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液-液-固萃取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介绍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液-固萃取与液-液-固萃取对比
        5.3.2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时间的影响
        5.3.3 液-液-固萃取中油相种类的影响
        5.3.4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5.3.5 液-液-固萃取中料液浓度的影响
        5.3.6 液-液-固萃取中温度的影响
        5.3.7 液-液-固萃取前后固相萃取剂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8)F-C酰基化脱除和利用苯中噻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焦化粗苯处理概况
        1.1.1 焦化粗苯的来源及组成
        1.1.2 焦化粗苯中噻吩对苯质量的影响
    1.2 脱除焦化粗苯中噻吩的主要方法
        1.2.1 吸附法
        1.2.2 共沸精馏法
        1.2.3 萃取精馏法
        1.2.4 冷冻结晶法
        1.2.5 催化加氢法
        1.2.6 催化裂解法
        1.2.7 硫酸精制法
        1.2.8 氧化法
        1.2.9 微生物法
        1.2.10 膜分离法
        1.2.11 氯甲基化法
    1.3 F-C反应脱除焦化粗苯中的噻吩
        1.3.1 F-C烷基化法
        1.3.2 F-C酰基化法
    1.4 论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意义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F-C酰基化脱除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的研究
        2.2.1 目标产物的选择
        2.2.2 酰基化试剂的选择
        2.2.3 催化剂的选择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步骤
        2.3.2 实验分析方法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目标产物的分离与提纯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目标产物的质谱谱图
        2.4.2 目标产物的核磁氢谱谱图
        2.4.3 目标产物的核磁碳谱谱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C酰基化脱除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工艺条件的优化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二甲氨基甲酰氯加入量对噻吩脱除率的影响
        3.3.2 催化剂加入量对噻吩脱除率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噻吩脱除率的影响
        3.3.4 最优工艺条件下反应的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C酰基化脱除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动力学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F-C酰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3.1 反应速率
        4.3.2 基元反应及其速率方程
        4.3.3 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和反应级数
        4.3.4 反应速率的测定
        4.3.5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乙腈装置的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乙腈的性质及用途
    1.2 乙腈生产厂家及市场分析
    1.3 乙腈合成工艺
        1.3.1 直接合成法
        1.3.2 间接合成法
    1.4 乙腈精制工艺
        1.4.1 萃取精馏
        1.4.2 变压精馏
    1.5 化工仿真系统
        1.5.1 化工动态仿真系统的发展
        1.5.2 化工仿真系统的应用
    1.6 化工系统工程概述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工艺流程与控制方案
    2.1 工艺流程
        2.1.1 脱氢氰酸塔
        2.1.2 化学处理反应器
        2.1.3 干燥塔
        2.1.4 成品塔
    2.2 控制方案
        2.2.1 温度控制
        2.2.2 液位控制
        2.2.3 压力控制
第三章 稳态过程模拟
    3.1 分离方案
    3.2 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3.3 稳态模拟结果
    3.4 体系恶唑含量的分析
    3.5 体系氢氰酸含量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控制方案的分析
    4.1 脱氢氰酸塔动态控制方案的分析
    4.2 变压精馏系统动态控制方案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系统的开发
    5.1 模型的建立
        5.1.1 组分物性的计算
        5.1.2 流体动力学模型
        5.1.3 相平衡模型
        5.1.4 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平衡模型
        5.1.5 设备动态模型
        5.1.6 流程结构与信息流图
    5.2 求解策略
    5.3 动态模拟的验证
        5.3.1 工艺参数的验证
        5.3.2 模型的验证
        5.3.3 动态响应结果的验证
    5.4 评分与事故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在制备亚胺类和酯类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1.2.1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1.2.2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共价修饰
    1.3 多金属氧酸盐在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3.1 烯烃化合物氧化反应
        1.3.2 烷烃化合物氧化反应
        1.3.3 羰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1.3.4 芳烃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1.3.5 氧化偶联反应中应用
    1.4 亚胺类化合物制备研究进展
        1.4.1 金属基催化剂
        1.4.2 非金属基催化剂
        1.4.3 光催化剂
        1.4.4 生物催化剂
    1.5 酯类化合物制备研究进展
        1.5.1 贵金属催化剂
        1.5.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6 本课题设想与研究内容
第2章 Ni-Anderson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卤代烃与胺类化合物交叉偶联和卤代烃氧化反应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反应的探究
        2.3.3 结果与讨论
    2.4 表征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Zn-Anderson多金属氧酸盐在亚胺类化合物和醛/酮类化合物制备领域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催化剂的制备
        3.3.2 催化反应的探究
        3.3.3 结果与讨论
    3.4 表征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Anderson多金属氧酸盐催化醇类氧化酯化反应中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催化剂的制备
        4.3.2 催化反应的探究
        4.3.3 结果与讨论
    4.4 表征数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亚胺类产物核磁图
附录2 醛类和酮类产物核磁图
附录3 酯类产物核磁图

四、乙腈生产及其在工业上的主要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g-C3N4/Uio-66-NH2复合物光催化氧化合成亚胺和重整聚酯纤维制氢的性能研究[D]. 章世深.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2)
  • [2]分子印迹MOFs组装及其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选择性识别及靶向催化降解的研究[D]. 李曦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钛硅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D]. 魏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D]. 朱倩倩.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5]多功能酶固定化介质的制备及其在黄曲霉毒素B1去除上的应用[D]. 周芳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6]离子液体修饰的金属负载型分子筛(IL-M/ZSM-5)催化环己烷选择性氧化[D]. 洪芸.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D]. 刘敏. 浙江大学, 2020(03)
  • [8]F-C酰基化脱除和利用苯中噻吩的研究[D]. 宋浩.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9]乙腈装置的动态模拟[D]. 解卫阔.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在制备亚胺类和酯类化合物方面的研究[D]. 王静静.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乙腈的生产及其主要工业用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