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大学生欠款过多 首遭政府申请破产(论文文献综述)
季瑞雪[1](2021)在《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放眼国际,大多数先进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早已建立了个人破产法,且发展的较为成熟,破产法律制度似乎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志。我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只有企业破产法,始终没有将个人纳入破产主体的范围,导致我国破产法只有半壁江山。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个体作为商个人加入到经济贸易当中,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是破产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个人破产立法越来越受到立法机关和法学学者的关注,随着我国深圳经济特区出台个人破产条例的率先试水,个人破产法在我国的构建指日可待。本文通过介绍个人破产制度的概念,对“个人”进行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述个人破产制度的适用主体,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意义及价值;其次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我国社会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的需求,即必要性,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制度及司法现状论证了个人破产制度的可行性;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两方面讨论适合于我国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并通过对比现有的制度提出建议。现今学界对于构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实体和程序上的立法选择还存有一些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例,立足于我国国情与司法环境,结合分析借鉴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提出适合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议,是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所在。
黄润青[2](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徐玮[3](2020)在《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浙商银行为例》文中指出信用卡作为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分支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发卡数量呈几何式增长,信用卡消费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最熟悉的消费渠道之一。国内各大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竞争愈演愈烈。与信用卡业务同步发展的还有网贷、P2P、现金贷等新型金融产品,其中一部分客户与银行信用卡客户重合,传递给银行贷款客户的违约风险更高,风险暴露日益严重。最终类金融产品面临的违约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对信用卡业务影响极大。论文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基础,阐释了信用卡风险管理含义,第三章中分析了国内外信用卡风险管理发展历史和现状,第四章以浙商银行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分析浙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从业务流程、客户情况、风险控制情况三个方面,阐释与分析了浙商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现状。归纳了浙商银行信用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良率居高不下、欺诈案件频发、客户投诉造成不良影响、催收成效亟待提升。将发展现状与问题相结合,提出了问题成因共六点,主要有考核导向问题、人员管理问题、内部管理问题、外部合作问题等,具体表现在重量不重质、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业务受理不规范、动态跟踪能力弱、外部数据支持欠缺、反欺诈工具效果不佳等方面。本文立足于浙商银行的实际案例从贷前、贷中、贷后三方面提出风险管理工作方法,结论认为:首先在贷前要做好客群定位,增强行内的反欺诈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合规教育,保证申请客户的品质。其次在贷中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加强数据的使用深度与广度,加大内部数据的挖掘力度,增强数据效用,完成对客户的立体画像的目标。最后是在贷后管理方面,增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能力,做好客户预警,对客户授信额度实现动态的调整;在处理客户投诉方面,增强系统与人员的配备,提升客户体验,减少投诉的数量,避免投诉升级。
郝振峰[4](2020)在《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来助力大众消费升级,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并将发卡模式由传统的线下获客向线上获客转变,一方面促使信用卡发卡量及透支余额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信用卡风险快速暴露,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商行都把信用卡业务作为战略核心业务来抓,积极采用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信用卡发卡量成倍增长的同时风险快速暴露,然而,综观国内文献,我国对城商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甚少。因此,对城商行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下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其风险管理流程,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其信用卡业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Y银行信用卡业务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比较分析法,首先,综述了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包括信用卡发卡量持续增长、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业务品种较少、收入增长较快、资产质量逐步恶化、运营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手段较少和与他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区别;其次对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展开具体分析,总结出该银行存在贷前营销的客群质量差和审批环节把关不严、贷中预警监控机制不到位、贷后逾期催收回款率较低、不良资产处置缓慢的问题;再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即提升营销客群质量和审批质量,加强贷中管理,健全贷后逾期催收体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上述对策的提出,一方面对该行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因ZY银行是我国众多区域性的城商行的一员,其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状况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所以对于同类银行机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比了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与传统营销发卡模式的区别,指出了该模式下主要风险特征和风险点,提出了采用技术手段降低失联率等措施,重新设计了核销流程,这些都是本文的创新点,希望对于银行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有所帮助。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余江波[6](2020)在《论个人破产免责》文中研究表明个人破产免责既是个人破产法的特有制度,也应当属于个人破产法的核心内容。我国长期以来仅有企业破产而无个人破产,故理论界研究重心多在企业破产之上,个人破产领域研究重点则多在于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讨之上。目前个人破产法重回立法轨道,2019年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三个部门印发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分步建设自然人破产制度。但制度设计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个人破产免责这一个人破产法独有且牵连甚广的制度,还需深入对比、分析和研究。破产清算多为全体债权人之间的颉颃,破产免责则属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博弈。受我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观念影响,加之以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的现实,支付不能的债务人在话语权上多处于弱势地位。偏向于债务人利益保护的破产免责制度能够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够为债务人妥善利用,最终能够实现立法效果殊非易事。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作为舶来品,虽然其最终能够实现免除债务负担这一效果人所皆知,但是其确切内涵不为我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所熟悉。包括其产生与发展脉络,其立法理念与立法目标,其与破产清算程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故本文首先要回答个人破产免责“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理论界过往长期存在的个人破产免责条件不成熟的观点,本文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会区分个人破产清算程序和个人破产免责程序,个人破产免责的理论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有必要讨论我国目前是否具备个人破产免责的立法基础,即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于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为我国当下需要怎样的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个人破产免责具有较强的时空特性,不同社会文化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免责的立法模式、条件设置、效力等都不尽相同。斟酌损益域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固然重要,融会贯通之后设计破产免责制度,使其尽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则更为关键。本文第一部分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和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历史发展入手,探究现代意义上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破产免责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两方利益角力中诞生与发展的。早期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配合对破产债务人的严厉惩罚,以债权人最大限度受偿为第一要务。后在美国的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个人破产免责开始着重保护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以给予债务人重新开始机会为首要目标。因信贷膨胀所带来的系统性债务危机爆发隐患的扩散,建立在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基础上的现代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也在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多点开花。个人破产清算和个人破产免责呈现逐渐融合的态势。目前在化解系统性债务风险这一立法目标的指导下,各国立法与实践对“诚实但不幸”普遍采取更为宽泛的认定标准。但是各国宽容程度仍然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具体立法环境加以确定。第二部分则将域外设置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背景与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以证成我国当下设置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所具有保障债务人人格利益,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等理论基础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为我国立法所接受。而当前我国个人债务呈不断膨胀之势,个人债务危机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爆发的风险不容小觑。社会保障、禁止执行财产或政策性的呆坏账核销都难以实现帮助债务人重新开始的目标,财产登记和个人征信制度的完善则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出台奠定了基础。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制定个人破产法,允许债务人获得免责保护。第三、四、五部分则涉及个人破产免责具体制度设计。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从严开始”和诚信债务人保护的关系。为避免不诚信债务人利用过于宽松的免责制度逃避清偿责任,降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引进难度,应当在初定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时设计采取较为严格的立法模式,限定诚信债务人的范围。本文最后则在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参酌域外立法例,设计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中的各项程序,包括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选择,良好行为考验期的取舍,不予免责事由,不予免责债务以及个人破产免责的撤销等。最后,本文尝试对已公布的专家建议稿进行修改,以期对个人破产法立法工作有所裨益。
张宏立[7](2019)在《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滥用规制和制度衔接》文中研究指明自2006年《企业破产法》修改以来,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财产登记与查控体系等与自然人破产相关的制度逐渐完善。同时,经济发展产生的执行难、创业者自杀、恶意催债等问题对自然人破产制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浙江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法院对自然人破产制度进行了实践。现在,自然人破产制度在我国的主要问题已经变为建立什么样制度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设计何种破产程序、如何在保障程序合理运行的情况下防止制度滥用以及自然人破产制度与我国法律体系衔接的问题。关于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本文以我国的现有机构和制度为基础,借鉴德国、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等自然人破产制度经验,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和解、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程序。关于自然人破产制度滥用规制。根据制度滥用原因,本文提出通过切断漏洞选择路径,增加制度滥用成本和优化外部环境,多方位构建滥用规制体系。关于自然人破产制度与我国法律体系的衔接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创新自然人破产制度中的具体措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协调性。
赵静[8](2019)在《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当前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主要媒介。信用卡除了能够充当人们消费的一种货币形式,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个人理财平台,虽然信用卡在现代社会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与其他货币形式相比较来说,信用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信用卡在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会为企业的经营和政府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信用卡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不同规模银行金融风险当中的一类代表性风险,因此为了增强郑州银行对于信用卡风险的管理,就必须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能够有效解决信用卡风险的方法,为郑州银行信用卡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在本篇论文当中,以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首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其次再结合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实际,指出其信用卡业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再结合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提出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控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发现在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中主要面临四大类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和宏观风险。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将严重制约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对策。其次,结合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当前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问题:外部问题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存在缺陷,信用卡持卡者安全意识较弱以及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健全性;内部问题包括郑州银行信用卡办理流程的不规范性、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滞后性以及银行内部员工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等。再次,通过对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美国商业银行重视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加强社会和个人征信制度的完善、构建相对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制度和风险评级制度等,增强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的商业银行也十分重视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对于信用卡的风险防范。最后,针对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外部措施包括加强银行内部客户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完善社会和个人征信体系、增强信用卡持卡人的安全意识。郑州银行内部改革和调整包括加强员工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积极借鉴国外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简化信用卡办理流程等,从而有效提升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周建新[9](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高志军[10](2018)在《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文中研究指明变动时代,大学亦为之一变。变动的大学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是役成为深刻影响近代中国政局走势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时局愈加风云激荡,诸事亟待应变。在此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岭南大学既有自身困局又受到时局牵扯甚广。前者主要因岭南大学原校长李应林抱恙恳让校长职位而引发。其间,该校校董会从中筹划,迭经多方劝请方才使原执教于南开大学的陈序经于1948年夏以代理校长身份主政岭南大学,后因陈擘划有为,终获聘校长之职。后者是激荡政局的涟漪冲击岭南大学时的主动因应与调适。该校受政局影响必须应对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南迁学生,在应对南迁学生时虽颇为棘手,但有惊无险;二是迁校之议,与众高校相似,该校亦有迁澳、迁港说,但力主扎根南粤大地的意志不曾动摇;三是延聘教授,借变动时代众教授有意南下的契机,加之陈序经等众人措置得当,为岭南大学延聘了大量学界名流,相当充实了该校。此时,岭南大学与国民政府虽有合作,但疏离远多于合作。伴随国民政府的垮台,政权旋即改旗易帜,“旧”大学走进了新时代。岭南大学因应时局展现出自我调适的姿态。此种姿态虽是主动与被动夹杂,但显见其在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引导下的被动调适,实乏自主。因之,被动因应的格局下隐伏着政学间的冲突与纠葛。不过,政学间的角力虽时有暗波涌动,但一般隐而不彰。因力量悬殊,岭南大学往往“逆来顺受”。即便是岭南大学与政府间因招生而引发的风波,仍证明岭南大学反击的无力与无效。宣告无果后,岭南大学态度软化,随即改善策略、顺势而为。这提示着政学之间虽有对抗,但温和可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对私立大学管控的加强。时移势易,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美关系紧张加剧。特别是奥斯汀事件后,中美走向激烈对抗。中国国内首先出现针对奥斯汀在联合国言论的抗议声势,复几经酝酿发酵,以致发出控美的浪潮。美国对此予以回击,冻结了中国在美资产。是项举措彻底激怒了中国政府,进而决定割断美国在华援助机构与美国的联系。割断美援实际上动摇了教会大学赖以生存的经费基础。岭南大学儿童工艺所运转经费本为美国一手擘划,受到冲击尤甚。工艺所的经费不得不转靠岭南大学拨付维持。而此时岭南大学在美存款已被冻结,加之要额外支撑工艺所运作,工艺所日益成为岭南大学的沉重包袱。与此同时,为争夺工艺所所有权,岭南大学与广州市救济分会数度博弈,前后持续一年有余。博弈终因岭南大学经费不支败下阵来。其实,岭南大学经费支绌由来已久,但美国冻结款额及工艺所经费由其自身筹措加剧了该校经费的紧张态势。政府对岭南大学实施有条件的经费补贴,一则缓解了该校经费困局,二则为政府强势介入大学内部提供了绝佳时机,大学的自主性进一步被剥夺。随着中国政府卷入朝鲜战争日深,且在多数位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面临外敌威胁的情况下,这促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彼时,我国工业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基此,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远涉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工学院院系调整势在必行。思想改造是院系调整的重要一环,岭南大学师生的思想改造又以清除“美帝”影响为重点。美籍教师由“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形象的流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师生思想转变的实情。但这种转变是在美籍教师已离开中国,承受外部压力以及知识分子普遍的“原罪”心理作祟等情况下所取得,并且难有衡量这一程度的标准。官方所标榜的“彻底”打击了“亲美”、“恐美”、“崇美”思想,恐怕也未必尽然。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后,一场全国性的院系调整随即拉开了大幕。因时代条件的限制,教会大学消逝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二、香港大学生欠款过多 首遭政府申请破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大学生欠款过多 首遭政府申请破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个人破产制度概述及立法意义 |
一、个人破产制度概述 |
(一)个人破产制度的概念 |
(二)“个人”的界定 |
二、个人破产制度立法意义 |
(一)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传统观念与法律制度相融合 |
第二章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一)完善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
(二)实现与国外私法的对接 |
(三)有效缓解“执行难”问题 |
(四)弥补个人破产替代制度的不足 |
二、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
(一)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 |
(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四)我国个人破产相关制度现状 |
第三章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方案 |
一、实体制度构建 |
(一)自由财产制度 |
(二)破产免责制度 |
(三)失权复权制度 |
二、程序制度构建 |
(一)个人破产原因 |
(二)个人破产申请 |
(三)个人破产和解、清算与重整 |
(四)个人破产的简易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2)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资料概述 |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
三、经济地理空间 |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
小结 |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
一、家庭规模变化 |
二、核心家庭趋向 |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
小结 |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
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
小结 |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
附录 |
附录一 《庭训琐言》 |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浙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信用卡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1 最初的风险管理思想 |
2.1.2 早期风险管理理论 |
2.1.3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 |
2.1.4 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全面风险管理ERM |
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理论 |
2.2.1 信用卡风险的含义 |
2.2.2 信用卡风险的分类 |
2.2.3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含义 |
第三章 国内外信用卡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
3.1 国外信用卡发展历史与风险管理手段 |
3.1.1 美国信用卡发展历史 |
3.1.2 欧洲信用卡发展历史 |
3.1.3 美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 |
3.1.4 其他国家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 |
3.2 我国信用卡发展历史与现状 |
3.2.1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历史阶段 |
3.2.2 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 |
3.2.3 国内信用卡风险形势 |
3.2.4 国内信用卡风险防控手段 |
3.3 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政策制度及征信体系不健全 |
3.3.2 部分商业银行的发卡政策有偏差 |
3.3.3 风险控制技术比较落后 |
3.4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风控案例 |
3.4.1 招商银行“智慧风控” |
3.4.2 中信银行、民生银行风控案例 |
3.5 我国信用卡未来发展方向 |
第四章 浙商银行的案例分析 |
4.1 浙商银行概况 |
4.1.1 浙商银行基本情况 |
4.1.2 浙商银行组织架构 |
4.1.3 浙商银行股权情况 |
4.1.4 浙商银行经营概况 |
4.2 浙商银行信用卡发展及风险管理分析 |
4.2.1 发卡情况分析 |
4.2.2 主要卡产品分析 |
4.3 浙商银行信用卡问题分析 |
4.3.1 不良率居高不下 |
4.3.2 欺诈案件频发 |
4.3.3 客户投诉造成不良影响 |
4.3.4 催收成效亟待提升 |
4.4 浙商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 |
4.4.1 信用卡审核业务流程 |
4.4.2 客户情况分析 |
4.4.3 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
4.5 浙商银行信用卡问题成因 |
4.5.1 重点关注发卡数量忽视客户质量 |
4.5.2 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
4.5.3 业务受理不规范 |
4.5.4 动态跟踪能力薄弱 |
4.5.5 未能充分引入外部数据支持风控 |
4.5.6 反欺诈工具有限难以识别欺诈风险 |
第五章 加强浙商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
5.1 贷前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 |
5.1.1 做好客群定位,限制高风险客户的准入 |
5.1.2 提升反欺诈防控手段 |
5.1.3 加强从业人员的合规教育 |
5.2 贷中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 |
5.2.1 引入优质外部数据源 |
5.2.2 加强数据分析,建立自有模型 |
5.2.3 根据外部风险情况更新发卡政策 |
5.2.4 建立客户信贷立体画像 |
5.3 贷后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 |
5.3.1 加强贷后监测 |
5.3.2 加强客服服务水平,妥善处理投诉客户 |
5.3.3 加强逾期催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
2.1.1 信用卡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含义 |
2.1.2 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下的信用卡主要风险特征 |
2.1.3 城商行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 |
2.1.4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2.2 信用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 ZY银行简介 |
3.2 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介绍 |
3.2.1 信用卡发卡量持续增长 |
3.2.2 纯线上营销发卡模式 |
3.2.3 信用卡业务品种较少 |
3.2.4 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
3.2.5 信用卡资产质量逐步恶化 |
3.2.6 风险管理运营体系不健全 |
3.2.7 风险管理手段较少 |
3.2.8 与他行风险管理的区别较大 |
4 ZY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营销客群质量差 |
4.1.1 营销盲目无针对性 |
4.1.2 客户申请必填信息较少 |
4.1.3 营销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
4.2 审批环节把关不严 |
4.2.1 系统自动审批通过率过高 |
4.2.2 人工审批过于追求数量 |
4.3 贷中预警监控机制不到位 |
4.3.1 预警监控操作业务外包 |
4.3.2 预警监控系统和模型不健全 |
4.3.3 管理团队不健全 |
4.4 贷后逾期催收回款率较低 |
4.4.1 逾期催收手段简单 |
4.4.2 贷后管理人员较少 |
4.4.3 逾期客户失联率较高 |
4.5 不良资产处置缓慢 |
4.5.1 行内诉讼流程复杂 |
4.5.2 呆账核销程序复杂且取证困难 |
5 ZY银行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 |
5.1 提升营销客群质量 |
5.1.1 制定营销客群指引 |
5.1.2 完善客户申请信息 |
5.1.3 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 |
5.2 提高审批质量 |
5.2.1 提高系统自动审批准确率 |
5.2.2 提高人工审批准确率 |
5.3 加强贷中管理 |
5.3.1 变更预警监控模式 |
5.3.2 健全预警监控系统和模型 |
5.3.3 优化贷中管理团队 |
5.4 健全贷后逾期催收体系 |
5.4.1 完善逾期催收手段 |
5.4.2 优化贷后管理团队 |
5.4.3 采用技术手段降低失联率 |
5.5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
5.5.1 优化行内诉讼流程 |
5.5.2 简化呆账核销流程和资料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论个人破产免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债权人利益保护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 |
(二)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
(三)诚信债务人保护原则的传播与发展 |
1.英美法系国家与地区 |
2.欧陆国家 |
3.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 |
(四)现代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发展的启示 |
1.破产清算和破产免责融合为破产法发展趋势 |
2.个人债务膨胀为准许免责的动因 |
3.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应以诚信债务人保护为基础 |
二、我国个人破产免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个人破产免责的理论基础 |
1.微观层面——保障债务人的人格利益 |
2.中观层面——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的平衡 |
3.宏观层面——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
(二)个人破产免责的实践基础 |
1.替代性制度对诚信债务人保护力有未逮 |
2.我国目前“过度负债”倾向加重 |
(三)可行性分析——配套措施的完善 |
三、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 |
(一)个人破产免责设计的宽严之选 |
(二)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模式选择 |
1.许可免责与当然免责的立法例 |
2.我国立法模式选择 |
四、个人破产免责的条件 |
(一)良好表现期的取舍 |
1.良好表现期基本模式 |
2.对设置良好表现期的质疑 |
(二)清偿比例与免责期限 |
(三)不予免责事由 |
1.连续免责的限制 |
2.破产犯罪 |
3.奢侈消费、赌博与投机行为和破产欺诈 |
4.不予免责事由的限制条件与实施效果 |
(四)裁量免责与裁量不免责 |
五、个人破产免责的效力 |
(一)不予免责的债务 |
(二)个人破产免责的撤销 |
结语——我国“个人破产法”中破产免责部分条文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滥用规制和制度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内容的选取 |
四、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自然人破产简介、外部背景条件及现存问题 |
一、自然人破产简介 |
二、我国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外部背景条件及现存问题 |
第二章 我国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 |
一、我国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原则及程序类型 |
二、我国自然人破产程序启动条件和破产主体 |
三、我国自然人破产和解程序 |
四、我国自然人破产重整程序 |
五、我国自然人破产清算程序 |
第三章 自然人破产滥用规制 |
一、严格的限制免责 |
二、准确而广泛的财产确认 |
三、广泛而有效的监督 |
四、严厉的联合惩戒 |
五、积极的破产预防与执行震慑 |
第四章 自然人破产与我国法律体系的衔接 |
一、衔接的原则 |
二、自然人破产与部门法的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贡献之处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本文的贡献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信用卡风险及其分类 |
2.1.1 信用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
2.1.2 信用卡风险的分类 |
2.2 信用卡风险管理概念及目标 |
2.2.1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2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标 |
2.3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流程与方法 |
2.3.1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流程 |
2.3.2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
2.4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识别 |
3.1 信用风险 |
3.2 欺诈风险 |
3.3 操作风险 |
3.4 宏观风险 |
4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1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概况 |
4.1.1 郑州银行概况 |
4.1.2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概况 |
4.2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情况 |
4.2.1 信用卡开户流程 |
4.2.2 郑州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 |
4.3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
4.3.1 外部问题 |
4.3.2 内部问题 |
5 部分城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先进经验 |
5.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 |
5.1.1 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
5.1.2 完善的社会征信法律体系 |
5.1.3 完善的信用卡机构风险管理体系 |
5.1.4 美国的信用评分技术 |
5.1.5 组织架构与信用卡风险管理 |
5.2 对比总结 |
5.3 香港地区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 |
5.3.1 实施信贷的全面管理 |
5.3.2 运用先进的高科技 |
5.3.3 采用及时的催收策略 |
5.4 对比总结 |
6 郑州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控的优化建议 |
6.1 外部措施 |
6.1.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1.2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
6.1.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6.1.4 推行信用卡风险补偿机制 |
6.1.5 信用卡用户安全用卡意识的提升 |
6.2 内部措施 |
6.2.1 完善信用卡业务办理流程 |
6.2.2 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
6.2.3 引入先进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 |
6.2.4 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 |
6.2.5 加强账户动态监控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生死煎熬 |
1 |
2 |
3 |
4 |
5 |
第二章山重水复 |
1 |
2 |
第三章柳暗花明 |
1 |
2 |
3 |
4 |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
1 |
2 |
3 |
4 |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
(10)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时段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山雨欲来: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岭南大学 |
第一节 陈序经主政岭大 |
一、波折中陈序经出任岭大代理校长 |
二、治校有方:陈序经留任岭南大学校长 |
第二节 时变与迁校之议 |
一、迁校之议缘起 |
二、平津、华东及华北各院校对迁校态度 |
三、各院校不迁校动因分析 |
第三节 延聘名师与岭大去留 |
一、南迁学生与岭大去留 |
二、岭大延聘教授来穗执教 |
三、何以能延聘名师来岭大执教? |
四、抓教授对岭大影响 |
第二章 除“旧”布“新”:岭南大学的因应与调适 |
第一节 岭大应变与自我调适 |
一、时局与岭大应变 |
二、岭大全面向新政权靠拢 |
三、适应新政权,岭大的自我调适 |
第二节 调适中政学间的紧张 |
一、政府介入岭大事务与岭大的疲于“应付” |
二、购置书籍的自由与不自由 |
三、岭南大学“土改” |
四、聘请教员受阻 |
五、涉外无小事 |
六、岭大招生风波 |
第三章 存废之间:朝鲜战争与岭南大学 |
第一节 奥斯汀事件与岭大回应 |
一、奥斯汀事件与教会大学的回击 |
二、岭大对奥斯汀事件的回应 |
三、“控美”后对岭大的影响 |
第二节 割断美援与工艺所风波 |
一、岭大彻底斩断与美国关系 |
二、儿童工艺所所有权之争 |
第三节 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 |
一、岭大经费筹措渠道 |
二、新政权成立前后岭大经费 |
三、经费短绌动因分析 |
四、经费困局与岭大应对措施 |
第四章 走向落幕:岭南大学的裁撤 |
第一节 政局与美籍教师形象的流变 |
一、美籍教师“诲人不倦”的形塑 |
二、受到挑战的美籍教师形象 |
三、美籍教师“毁”人不倦形象的定型 |
四、岭大师生思想改造效果研判 |
第二节 岭南大学的消逝 |
一、院系调整缘起 |
二、岭南大学的院系调整 |
三、院系调整中的“杂音”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四、香港大学生欠款过多 首遭政府申请破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研究[D]. 季瑞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浙商银行为例[D]. 徐玮.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ZY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郝振峰. 河南大学, 2020(02)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论个人破产免责[D]. 余江波. 武汉大学, 2020(04)
- [7]自然人破产:程序设计、滥用规制和制度衔接[D]. 张宏立. 青岛大学, 2019(02)
- [8]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郑州银行为例[D]. 赵静. 河南大学, 2019(02)
- [9]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10]变动时代的大学—岭南大学的因应、调适及裁撤(1948-1953)[D]. 高志军. 暨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