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变腹水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1](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胡高斌[2](2021)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1 目的手术是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大脾亢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对脾切除术后患者能否改善肝功能及其肝功能的变化规律却少有研究。本研究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进行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血瘀证的干预研究,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脾亢脾切除及其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2 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HLD合并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结合信封法按1:1平行随机和中途剔除不合格病例,最终分配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3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术后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②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二天予以我科自拟方健脾活血中药口服。连续口服6个月。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①手术前后肝功能:运用光电比色法通过生化分析仪(H7600-120E型,日立公司)进行检测;②PVST形成情况:采用数字彩色超声波诊断仪(Prosound α6)专人检测;③肝功能改善率;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肝功能改善的例数。④血瘀证的情况:术后至术后6个月专人观察血瘀证的患者例数。2.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满足正态性检验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不满足正态性检验,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统计工具选用 SPSS20.0(SPSS,Version 20.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 结果3.1 肝功能化规律①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比较:术后第7天、14天、1月,观察组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肝功能计量资料比较:术后第7天、术后14天,观察组ALT、AS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6月,两组患者ALT、AST、DBIL、IBIL、ALB 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肝功能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患者手术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上升,ALT、AST在术后3天、5天逐渐下降,后至第7天波动上升。IBIL、DBIL水平多在术后第5天开始逐渐下降。ALB水平自术后第3天开始呈上升趋势。患者术后ALT、AST、DBIL、IBIL均较术前逐步降低,ALT和AST均自术后第5天起正常例数开始增加,至术后第7天正常例数开始下降。IBIL、DBIL正常例数在术后波动增加。自术后1月至6月,各项肝功能指标多有所恢复。患者自术后1月起,AST、ALT正常例数水平均呈增加趋势,DBIL、IBIL、ALB正常例数水平呈现波动变化,但每月肝功能正常例数均多于术前正常例数。④两组患者Chil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术后1—3月,观察组Chil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月、6月,Child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术后1月,观察组血瘀证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ST为血瘀证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3.3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术后14天,观察组血栓形成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提示ALT、DBIL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4结论4.1脾切除是能够改善门静脉高压症脾亢病人的肝功能,在肝功能的各项指标中,代表肝脏的处理功能的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较其余各项指标恢复明显。4.2脾切除术后血瘀证及PVST的发生,影响了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待血瘀证和血栓治疗痊愈后,患者的肝功能往往能得到改善。4.3健脾活血中药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瘀证和预防PVST形成有关。
相安[3](2019)在《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病证结合研究思路,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336例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对肝硬化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重点探讨其湿热、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等复合病机的辨识要点、用药制方经验,揭示“证候-病机-药物”关联规律,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最后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中肝硬化病案资料,共401例(1886诊次),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案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36例(共1659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07,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336例肝硬化病案中,男性225例,女性102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2±13.2)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145例,失代偿期191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191例,胆汁淤积性16例,血吸虫性7例,酒精性3例,自身免疫性3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1例,遗传代谢性1例,药物性1例,自身免疫性合并胆汁淤积性1例,未提示病因者112例。(2)证候分布:336例初诊病案中共出现216种症状,症状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尿黄、腹胀、口干、胁痛、疲劳乏力、面色晦暗、大便溏、纳差、下肢浮肿、面黄、齿衄、腹部膨满、尿少、口苦、目黄(>10%)。(3)病机证素分布:336例患者初诊病例中有158种不同病机描述,以病位因素和病理(病性)因素对其拆分。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阴虚为主,实性病理因素以湿、热、瘀、郁、毒、气滞、水停为主,痰少见。病位因素主要为肝脾,涉及肾、胃、胆,偶见于肺、心。常见病机复合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脾两伤、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湿热瘀滞、湿热瘀郁、气滞水停、湿热瘀毒久郁、气阴两虚、土败木贼、肝肾阴虚(>5%)。(4)中药分布情况:336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79种,共5888味次,平均每张处方17~18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依次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炙鳖甲、丹参、炙鸡内金、醋柴胡、猪苓、泽泻、苍术、广郁金、老鹳草、厚朴、青皮、太子参、楮实子、旱莲草、丹皮、枸杞子。使用频率>5%的药物共85种,按攻邪、扶正划分,攻邪药物以清热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解郁活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扶正药物以健脾消食、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为主。(5)药物组合分析:将出现频率前67味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17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葶苈子、防己、椒目、沉香、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醋柴胡组成,为己椒苈黄丸义;因子2由水红花子、茯苓、醋柴胡、泽泻、炙桂枝、泽兰、白术组成,为苓桂术甘汤义;因子3由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北沙参、老鹳草、麦冬、生地黄组成,为二至丸合一贯煎义。(6)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2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酢浆草、苦参、鸡骨草、茵陈、垂盆草、黄芩、黄柏;与热邪相关的药物为:丹皮、酢浆草、黄芩、蒲公英、黑山栀、黄柏、垂盆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等;与瘀邪相关的药物为:生地黄、赤芍、半枝莲、丹参、丹皮、熟大黄、水红花子、黑山栀、广郁金、黑山栀等;与毒邪相关的药物为白花蛇舌草、黑山栀、半枝莲等;与气郁相关的药物为:香附、蒲公英、广郁金、黄芩、黑山栀、陈皮等;与肝脾两伤相关的药物:醋柴胡、黄芪、茯苓、党参、砂仁、白术、炙甘草;与气滞水停相关的药物为:防己、陈葫芦瓢、椒目、沉香、路路通、水红花子等;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为:麦冬、北沙参等;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药物为:北沙参、生地黄等。(7)通过证候-病机-药物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初步形成基本方,提炼周教授学术思想,并结合典型病案的研读分析与名医访谈,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结论(1)周教授融多元辨证方法为一体,创制“病机辨证”体系,指出复合病机是内科疑难病的共性病机规律,提倡“病证结合”应首重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机立法,复法制方,这些学术特色在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2)周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瘀、郁、毒、虚等病理因素兼夹、复合为患,“瘀热”为关键病机,是肝硬化不同阶段病机转化的枢纽。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胆、胃、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肝硬化的复合病机,因机立法。针对邪实病机,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治法,确立组方大势,具体治法包括凉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等,若并发腹水,则加以活血利水滋阴;正虚病机在不同病程阶段有所差异,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代偿期以祛邪为主,倡扶正即祛邪;失代偿期肝硬化正虚逐渐显着,以扶正为主,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在整个病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脾胃衰败。(4)针对邪实病机“湿热瘀毒郁结”,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方(周教授验方):茵陈、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广郁金、炙鳖甲、炙鸡内金,炙甘草。治疗以基本方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硬化不同病程阶段湿、热、瘀、郁、毒等病理因素的显隐、兼夹转化情况,及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阴阳造成的不同影响,随证加减,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共列出11个常见的病机证素条目,每个条目下包括常见症状、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示例、临证备要等。(5)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以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为划分,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郁结型,以周教授验方加减;②湿热瘀毒郁结,肝郁脾虚型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六君子汤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香砂枳术丸、左金丸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气阴两虚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失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互结,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加减;②湿热瘀毒互结,肝热脾湿,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茵陈四苓散、己椒苈黄丸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脾阳不振,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血瘀,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⑤湿热瘀毒互结,脾肾阳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⑥湿热瘀毒互结,肝肾阴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⑦瘀热相搏,湿热毒蕴,肝脾两伤,肝肾阴虚型,分为瘀热血溢、瘀热阻窍、瘀热发黄3个子证,分别以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陈韵卓[4](2018)在《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利水强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病房及门诊长期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强心苷类),疗程8周;治疗组为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利水强心方,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疗效性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NYHA)、心脏超声指标(LVEF、FS、LVDd、E峰、A峰、E/A)、6分钟步行试验、血浆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和西药停减率;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血压和心率。数据结果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均有下降,其中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口干、水肿、少尿等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汗出及紫绀症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心功能分级(NYHA)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治疗对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心脏超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FS及LVDd三项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E峰、A峰及E/A比值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7.6分钟步行试验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6分钟试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10.西药停减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4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对利尿剂和强心苷类药物的停减优于对照组。11.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血常规、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利水强心方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和心脏超声收缩功能指标,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减少西药用量及其副作用,并且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影响,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林镜(Lam Geng)[5](2018)在《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的条文分析及历代文献收集整理,揭示加减复脉诸方的应用规律,并对其现代方证作出归纳和提炼,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温病条辨》经典条文采用文义解读,对比分析法,参考《吴鞠通医案》及《临证指南医案》的临床案例,归纳初步的经典方证;另一方面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归类,分为方论类医论类文献、药理及实验研究类文献、医案类文献及临床观察类文献,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特点选取不同方法提取相关信息。其中前两类文献主要采用文义解读,对比分析法,后两类文献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分别对原条文、古代,国内应用加减复脉诸方的经验从疾病谱-适应人群体质特征-典型指征三方面进行归纳。通过以上结论的横向对比,进行补充和取舍,归纳出更为完善,临床指导意义更明确及表述更规范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结果:对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从典型指征、体质状态和疾病谱三方面做如下表述:1.典型指征加减复脉诸方方证归纳如下:基本状况:体消瘦、皮肤干、神昏倦怠乏力、烦躁不寐、口渴咽干;次要表现:或面红身热、或手足心热、或心悸汗出、或食欲不振、大便一般偏干结;舌脉:绛红舌,少/无苔,干燥少津;脉弦细数;变证:若见汗出不止、脉散欲脱,用救逆汤;若见肢体痉挛或震颤抽搐,酌加三甲;若见肢体痉挛或震颤抽搐时,且有神昏欲脱,用加味大定风珠。视情况而定,亦可先去复脉剂,先用龙牡救脱,必要时参附亦可用。以上各项具备越多,诊断价值越高。2.体质状态该体质无明显男女区别,年龄分布偏向老幼两端皆有,体型消瘦或枯瘦,贫血貌,无热象时面色黯、黄白皆有,有热象时则面红或颧红,色红程度因热象而定,因血容量不足,体液亏少,常见面部唇舌干萎、眼睛凹陷、鼻干齿燥,皮肤干燥无光泽,精神常常表现出倦怠昏沉却烦躁失眠的矛盾状态,肌肉瘦薄拘急,常表现出痉挛,时而抽动状态、偶见手指蠕动或肌肉跳动,或兼有口渴咽干、眩晕乏力、心悸咳喘、食欲不振、腰腿酸软、耳鸣失语、大便干结等表现,脉细数而弦紧,舌红少苔少津。3.疾病谱1)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氏病、失眠、头痛、三叉神经痛、老年性舞蹈病、风湿性舞蹈病等;2)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房颤等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高血压、中风及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3)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多动症、多动秽语综合征、夜惊症、癔病性昏厥、癔病性抽搐、产褥期抑郁、精神性阳痿等;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甲状腺肿伴甲亢、甲亢、糖尿病等;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性乙脑后遗症、流行乙脑、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6)消化系统疾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肝昏迷、舌萎缩、腹泻等;7)皮肤及皮下组织病:荨麻疹、红皮病、剥脱性皮炎、老年瘙痒症等;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结石性肾盂肾炎,月经稀少及闭经等;9)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肺炎、哮喘性支气管肺炎等;10)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疾病:产后子痫、产前子痫;11)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不可归类疾病:多汗症、局限性多汗症、眩晕、不明原因抽搐等;
许展帅[6](2017)在《“提壶揭盖”治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梳理提壶揭盖治法的发展历程,发掘理论内涵,以求进一步充实、完善提壶揭盖治法。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出提壶揭盖治法临床适应病证的方药配伍,期望更好的在临床上发挥疗效。方法: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以及《中华医典》(升级版)作为检索工具,结合手工检索,搜集整理得到大量有关提壶揭盖治法理论方药资料。结果:1.在历史源流部分,提壶揭盖法是由朱丹溪所创,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在早期医学着作中均有体现,后世医家又进一步发展、创新该治法理论。2.在内涵探讨部分,认为该治法是运用宣肺以及升提的方药通利小便,现今把涌吐方药以及取嚏方药归入其中,还有把针灸、推拿这些能够起到宣肺升提气机的外治法都归入该治法范畴。在主治病证方面多是以治疗下焦壅塞阻滞不通的病证为主。3.在方药探析中分析了该治法中药主要包括辛温宣肺方药、辛凉宣肺方药、升提方药、涌吐方药、取嚏方药,且大多具有通利二便的功效。4.在适应病证的方药运用与配伍中,分析了治疗小便难、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抓住水湿内蕴之病机,以及若有轻微风寒表证而小便排除不畅,皆可考虑配合宣肺利水中药。另外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辨证治疗各种类型便秘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均可配合使用杏仁、桔梗、紫菀宣肃肺气。5.在讨论与展望部分分析认为该治法主要针对下焦壅塞阻滞不通的疾病,若将其它病证归入该治法范畴,仍有待进一步商榷。另外根据该治法中药的属性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提出该类药物在整个处方中的剂量宜小。结论:应用提壶揭盖治法治疗下焦壅塞阻滞不通的病证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再进一步深入挖掘。
黄熙杰[7](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史艳平[8](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赵淑英,董少群[9](2015)在《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变腹水30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硬变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利尿、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变腹水疗效确切,具有促进腹水消退、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的作用。
赵姗姗[10](2014)在《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采用丹黄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旨在通过临床观察验证此方在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方面的疗效,为其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将符合乙肝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qd,iv,连续给药30天)、水飞蓟素(起始治疗剂量:一次1粒,一日三次;维持剂量:一次1粒,一日二次。饭前用适量液体吞服,连续给药8周)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黄方治疗6个月,1剂/日,2次/日。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变化、肝纤维化指标变化、APRI、Fibrolnd的变化及B超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2)肝功能结果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功能均有显着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4)血小板(PLT)比值指数、肝纤维化指数的数值: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APRI、Fibrolndex的数值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5)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均有显着降低,低于对照组(P<0.05)。6)毒副作用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丹黄方可以显着缓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小板(PLT)比值指数、肝纤维化指数的数值及肝门静脉主干、脾厚等指标,且无不良反应,效果理想,而其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变腹水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变腹水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1.2 伦理和知情同意 |
1.1.3 诊断标准 |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治疗方法与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
1.2.1 治疗方法 |
1.2.2 两组治疗方案选择 |
1.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规律 |
2.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的比较 |
2.2.2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比较 |
2.2.3 两组患者Child分级比较 |
2.2.4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量资料的变化规律 |
2.2.5 两组患者肝功能的计数资料的变化规律 |
2.3 术后血瘀证发生与肝功能关系 |
2.3.1 两组患者血瘀证发生率比较 |
2.3.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瘀证形成关系 |
2.4 术后血栓形成与肝功能关系 |
2.4.1 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 |
2.4.2 肝功能的变化与血栓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脾功能亢进的认识 |
2 中医内治改善肝功能 |
2.1 中药内服 |
3 中医外治法改善肝功能 |
3.1 中药外敷 |
3.2 中药灌肠 |
3.3 针灸治疗 |
3.4 推拿治疗 |
4 联合治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
1.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1.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2. 中医对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方法 |
2.4 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整理 |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分析的周仲瑛教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证候分布与分析 |
4.2 病机分布与分析 |
4.3 药物分布与分析 |
4.4 常用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
4.5 病机-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4.6 讨论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 |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探析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原则 |
1.3 具体治法及用药 |
2.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探讨 |
2.1 病证结合,首重病机 |
2.2 以“病机十三条”为纲活化辨证 |
2.3 倡“伏毒”、“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专论 |
2.4 祛邪即扶正,补虚重养阴,平调防壅滞 |
3. 典型病案研读与分析 |
3.1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两伤 |
3.2 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 |
3.3 湿热瘀郁,肝脾两伤,气滞水停 |
3.4 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肝肾阴虚,气滞水停 |
4. 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机辨治方案 |
4.1 概述 |
4.2 病机辨证条目 |
第四部分 研究小结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症状规范表 |
致谢 |
(4)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3.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
4. 总结 |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况及进展 |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辩证论治研究 |
4.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5. 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
6.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排标准 |
2.3 病例分组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 |
2.6 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 |
3. 统计结果 |
3.1 治疗前比较 |
3.2 治疗后比较 |
4. 讨论 |
4.1 利水强心方的治法分析 |
4.2 利水强心方的用药分析 |
4.3 利水强心方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学说 |
1. 方证的源流与内涵 |
1.1 “方证相应”的源流 |
1.2 “方证”及“方证相应”的概念与内涵 |
1.3 “方证相应”与传统辩证模式的区别 |
2. 黄煌教授的“方-病-人”思维模式 |
2.1 “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内容 |
2.2 “方-病-人”思维模式下的研究思路 |
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选定范围 |
1. 加减复脉汤的源流简介 |
2. 加减复脉汤的方药组成版本 |
2.1 何廉臣版本 |
2.2 吴鞠通版本 |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
1.《温病条辨》条文探析 |
1.1 “复脉”相关字词之释义 |
1.2 加减复脉汤与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
1.3 救逆汤与一甲复脉汤 |
1.4 二甲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 |
1.5 大定风珠及方后加减 |
1.6 鉴别用方准则与禁忌症 |
1.7 妇儿病的相关应用 |
1.8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药量比较 |
2. 《吴鞠通医案》分析 |
2.1 复脉类案例分析 |
2.2 定风珠案例分析 |
3. 《临证指南医案》分析与吴鞠通运用复脉汤之异同 |
3.1 叶天士选用复脉汤的指征 |
3.2 叶氏化裁运用复脉汤规律 |
3.3 相关条文建立对方证的缺漏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资料整理 |
1.3 资料统计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观察类文献研究 |
2.2 医案类文献研究 |
2.3 方论医论类文献研究 |
2.4 药理实验类文献研究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探讨 |
2.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相关问题探讨 |
2.1 加减复脉汤是否要去大枣? |
2.2 龟板鳖甲是否可用于虚弱之证? |
2.3 大定风珠滞腻腥秽如何处理? |
2.4 大定风珠防治脱证探讨? |
3. 炙甘草汤到加减复脉汤类方的变化 |
3.1 病机 |
3.2 主症/经典症状 |
3.3 舌脉 |
3.4 方药组成 |
第六部分: 结论 |
1.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 |
1.1 典型指征 |
1.2 体质状态 |
1.3 疾病谱 |
1.4 禁忌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提壶揭盖”治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提壶揭盖治法发展源流 |
第二章 提壶揭盖治法内涵及其与相似治法的鉴别 |
1 提壶揭盖法的本质内涵 |
2 提壶揭盖法与相似治法的鉴别 |
2.1 宣肺法 |
2.2 升清法 |
2.3 涌吐法 |
2.4 升阳散火法 |
2.5 逆流挽舟法 |
第三章 提壶揭盖法常用方药探析 |
1 宣肺常用方药探析 |
1.1 辛温宣肺常用方药探析 |
1.2 辛凉宣肺常用方药探析 |
2 升提常用方药探析 |
3 涌吐常用方药探析 |
4 取嚏常用方药探析 |
第四章 提壶揭盖法临床适应病证方药运用及配伍探析 |
1 小便不利 |
1.1 小便难 |
1.2 肾性水肿 |
1.3 肝硬化腹水 |
2 便秘 |
3 男科病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1 对提壶揭盖治法的思考与展望 |
1.1 运用涌吐、取嚏方药的一般规律 |
1.2 涌吐、取嚏方药的作用机理 |
2 对提壶揭盖法临床所治疗病证的思考 |
3 对提壶揭盖法临证用药剂量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
1.1 小便不利 |
1.2 小便不通(不尿) |
1.3 小便难 |
1.4 小便少 |
1.5 小便数 |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
2.1 泄泻 |
2.2 便秘 |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
4.1 大便硬、小便利 |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
4.3 小便数、大便硬 |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
1 五苓散方源 |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
4.5 保护肾脏作用 |
4.6 治疗心衰 |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
4.8 止泻作用 |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
1 真武汤方源 |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心脏衰竭 |
3.2 外感 |
3.3 咳嗽 |
3.4 喘证 |
3.5 尿多 |
3.6 遗尿 |
3.7 水肿 |
3.8 泄泻 |
3.9 肝硬化腹水 |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
4.2 温肾作用 |
4.3 抗衰老作用 |
4.4 减肥降脂作用 |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
1 猪苓汤方源 |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急慢性肾炎 |
3.2 急慢性膀胱炎 |
3.3 泌尿系结石 |
3.4 肾积水 |
3.5 其它疾病 |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
3.1 单纯性便秘 |
3.2 习惯性便秘 |
3.3 肛肠疾病 |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
3.7 老年便秘 |
3.8 肿瘤便秘 |
3.9 术后便秘 |
3.10 咳嗽 |
3.11 高脂血症 |
3.12 其他应用 |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
4.1 通便作用 |
4.2 抗粘连作用 |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4.4 降糖作用 |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泄泻 |
3.2 胃肠炎 |
3.3 发热并发肝炎 |
3.4 脑梗死 |
3.5 外感类疾病 |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
3.8 代谢综合征 |
3.9 带下 |
3.10 阴道炎 |
3.11 更年期综合征 |
3.12 外科术后 |
3.13 皮肤类疾病 |
3.14 五官类疾病 |
3.15 其他杂病 |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
4.4 抑菌作用 |
4.5 解热作用 |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
1 黄芩汤方源 |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
4.2 组方分析 |
4.3 拆方研究 |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
1 大便异常 |
1.1 下利 |
1.2 大便难 |
1.3 大便硬 |
1.4 初硬后溏 |
2 小便异常 |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总结 |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
3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
1 崇尚相火学说 |
2 重视滋养阴液 |
3 倡导疏肝调气 |
4 注重给邪出路 |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
3 用药以“平”见长 |
4 喜用对药 |
5 常用花、叶类药 |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
临床验案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研究 |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变腹水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2. 肝炎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分组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标准 |
1.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治疗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 |
2. 本组方药组成及功效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综述: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重用黄芪治疗肝硬变腹水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亢脾切除及其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肝功能的影响[D]. 胡高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D]. 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D]. 陈韵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D]. 林镜(Lam Geng).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提壶揭盖”治法研究[D]. 许展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9]当归芍药散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变腹水30例[J]. 赵淑英,董少群. 河南中医, 2015(07)
- [10]丹黄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观察[D]. 赵姗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