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狐狸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狐狸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提高狐繁殖力的综合性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白乌云[1](2021)在《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羊草是欧亚草原东部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优势种之一,分布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在对异质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发生了丰富的种内变异。羊草具有混合繁殖策略,快速的根茎克隆繁殖是其不断扩大种群规模和生存空间,成为草地群落优势种的关键。然而就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种内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以野外原位观测为主的种内变异研究无法区分遗传变异和表型可塑性对种内变异的相对贡献。本文以不同地理来源66份羊草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非破坏性研究方法,在同质园栽培条件下研究羊草种内变异,将可塑性的影响排除在外,并通过分析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母环境效应影响,试图揭示羊草对地理和气候因子的大尺度长期适应机制。主要发现如下:(1)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羊草性状的种内变异总体表现为: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表型性状。表型性状中,叶长变异最小,茎长变异最大;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中,单向最大扩展距离的变异最小,扩展面积的变异最大;根茎子株相关性状中,克隆生长率的变异最小,母株根茎克隆增加倍数的变异最大。羊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表现为:表型(29)根茎空间扩展相关性状(29)根茎子株相关性状(29)质量性状。内蒙古中部地区羊草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综合值较高的优良羊草种质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西部和内蒙古中部地区。(2)羊草种内变异是对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原生境气候对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影响顺序为:表型(单株产量)(29)根茎繁殖(29)母株抽穗率(29)母株分蘖。气温+降水量综合因子是导致羊草性状种内遗传分化的最重要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气温和低温因子,尤其是低温和温差对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不可忽略,低温和较大日温差显着抑制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纬度是影响羊草性状种内分化的最重要地理因子。纬度增加显着抑制羊草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随纬度增加、经度减小和海拔升高,羊草呈叶片小型化、植株矮小化和根茎克隆繁殖力减弱趋势。(3)原生境气候和地理通过调节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关系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力茎长、株高、叶宽和叶片大小是显着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的重要地上部性状,表现为羊草茎长越长、植株越高大、叶片越宽大,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也相应越强。原生境地理和气候除了直接影响羊草根茎克隆繁殖以外,通过影响营养生长,并通过营养生长与根茎克隆繁殖之间的正反馈调节关系间接影响根茎克隆繁殖。(4)临近休眠前的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最重要时期,且这一关键时期的克隆生长受原生境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秋末果后营养期,羊草输出大量根茎子株,并加快根茎扩展速度,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羊草这一克隆生长关键时期的表现受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显着影响,表现为来自低纬度、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充沛、温差变化较小生境的羊草,在生长季后期输出更多的根茎子株,克隆生长率更高,根茎扩展更快,可见生长季末期输出大量冬性枝条和根茎加速向外扩展是羊草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结果。(5)植物内源激素参与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羊草根茎不同部位中检测出IAA-Asp等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8种,18个比较组中的8个比较组中5类植物内源激素类物质存在显着差异。12-OH-JA-Ile、CH3O-IAA和IAA-Asp在根茎节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根茎节间和根茎水平芽,根茎节中SA随根茎克隆繁殖力增强而呈下降趋势。根茎节是羊草根茎克隆生长最重要的部位,其植物激素调控下的分化活性和分化选择决定羊草种群生存发展策略。

孟涛[2](2021)在《提高种兔繁殖力的技术措施》文中指出种兔繁殖力是衡量养兔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兔场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种兔繁殖力应从种兔育种与留种、饲养管理、配种技术、传染性疾病防控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

高艳玲[3](2021)在《浅谈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牛业是现代化畜牧业集约化养殖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养牛业对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增加动物蛋白、增强体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现代化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母牛是养牛业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基础母牛保护和发展是实现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母牛对于种群的扩大,以及肉牛犊牛数量的增加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母牛的繁殖潜力直接影响母牛的繁殖力,像饲料营养、饲养环境管理、疾病等后天的因素也影响母牛的繁殖力。只有正确地掌握母牛的繁殖规律,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牛的繁殖潜力,提高其繁殖力。

张筱艳[4](2020)在《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繁殖性能是养羊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和机理研究,对发展现代绵羊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检测分析了不同产羔性状绵羊母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探索性研究了绵羊血液中是否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蛋白,绵羊血液BMPR1B蛋白与发情季节和性成熟的相关性,以及绵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与生殖激素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为研究BMPR1B基因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的机制和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研究(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已知产羔性状的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蒙古羊产双羔母羊和常年发情的多胎小尾寒羊、多胎湖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SNP和产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品种的母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均存在A→G突变,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母羊群体中++型、B+型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000、0.1939、0.0061,0.7682、0.2185、0.0132,0.0625、0.5438、0.3938,0、0.1311、0.8689。在各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MPR1B基因Fec B位点G等位基因是多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但该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产双羔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2)通过提取产单羔蒙古羊等绵羊母羊血液中RNA、用RT-PCR结合c DNA测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证明在绵羊血液中有BMPR1B基因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周血液血清,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BMPR1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依据。2.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1)用ELISA方法对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春季,4月份)和发情季节(秋季,11月份)成年母羊血清BMPR1B蛋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力的绵羊母羊的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极显着高于发情季节(P<0.01)。表明绵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变化和绵羊发情季节有关。因此,推测绵羊血液的BMPR1B蛋白含量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绵羊发情季节,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与产单羔蒙古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双羔蒙古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和产单羔蒙古羊(P<0.05)。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多胎性是由于BMPR1B基因Fec B突变导致,而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对蒙古羊母羊产双羔有显着影响。在绵羊的乏情季节,产多羔湖羊显着高于产多羔小尾寒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蒙古羊(P<0.05),而产多羔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双羔母羊、产单羔母羊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血液中BMPR1B蛋白对蒙古羊卵泡活动静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血液BMPR1B蛋白可能起到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使卵巢卵泡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出现乏情,而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可能由于BMPR1B基因的Fec B突变,导致卵巢卵泡仍然能生长发育排卵,表现出发情。(2)对春季4月份不同年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从3月龄到12月龄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3个品种母羔羊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规律;并且不同繁殖力母羔羊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的时间与其性成熟基本一致,说明不同年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性成熟有关。表明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可能对其性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用ELISA方法测定分析已知产羔性状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血清中BMPR1B蛋白和LH、FSH、PROG生殖激素研究结果表明:(1)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从发情开始第0 d到第2 d产单羔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快速增加,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到第4 d,这可能与排卵有关,然后从第4 d~16 d(再次发情前)持续上升,出现第二个峰,达到最高峰值,说明在发情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血液BMPR1B蛋白逐渐增加。从16 d到再次发情开始时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急剧下降。表明母羊发情开始0 d血液中BMPR1B蛋白处在最低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可能低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母羊的发情开始,较高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卵泡的生长。从整个发情周期中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来看,血液中BMPR1B蛋白可能对母羊的发情、卵泡的发育生长及排卵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2)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基本相似。但在发情周期0 d~16 d中产双羔蒙古羊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P<0.01),表明在蒙古羊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与排卵数增加和产双羔有关。(3)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和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和PROG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基本相似,LH和FSH变化趋势相似。从总体来看,通过本论文研究首次发现了绵羊血液中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BMPR1B蛋白,并且绵羊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产羔性状、发情季节、性成熟、发情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和母羊的发情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科学依据。

王波[5](2020)在《中外肉兔专门化品系杂交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育肉兔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系杂交生产是国际先进育种方式,国内目前主要的肉兔配套系来源于法国的伊普吕肉兔配套系、伊拉肉兔配套系、伊高乐肉兔配套系,以及自主育成的康大肉兔配套系。这些成熟的商业肉兔配套系都是由非常好的专门化品系组成,但对于不同肉兔配套系的专门化品系之间的杂交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为了比较中外主要肉兔配套系的实际性能及其优缺点,深入了解中外肉兔各专门化品系的性能,评估其作为育种材料用于培育新配套系的潜力。我们通过精心设计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对来自4家育种公司13个中外肉兔专门化品系进行杂交试验,利用杂种优势,分别进行了二系杂交、四系杂交试验,前后设计34个杂交组合。为了便于生产性能的评价,利用多性状综合指数原理进行评定。我们分别构建了用以反映不同配套组合繁殖性能(产仔总数,产活仔数,泌乳力,断奶个体重)、肥育性能(生长期增重,料肉比)、生活力性能(21日龄窝均只数,生长期成活率)的评价指数,结果分别来自于每个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同时为了考虑经济效益,加入了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最终的评价是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分析。详细对繁殖力指数、生长力指数、生活力指数、综合指数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后,结果表明:PA×Ⅴ、LD×Ⅰ、PA×Ⅵ组合在两系杂交间综合表现最好,推荐作为两系配套商品生产的候选杂交模式。伊拉D系与康大1系杂交F1代繁殖性能表现最佳;伊普吕A系与康大Ⅴ系杂交的F1代育肥性能最佳。同时经过四系配合力测定试验,筛选出最好的杂交组合为PA·V×LD·Ⅰ,综合性能优于国内外肉兔配套系。以上结果为更好地推进肉兔配套系良种生产应用和持续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浩[6](2020)在《畜禽繁殖力遗传信息的挖掘及其数据库平台构建》文中提出繁殖力是指动物在正常生育条件下维持正常生殖功能和生育的能力,是衡量动物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个体间生育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对哺乳动物,特别是对人类和牲畜的生殖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动物从发情期向泌乳期的转变对动物健康、泌乳力和繁殖性能都有重要影响,进而直接影响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究繁殖力相关基因、阐明其分子机制,对家禽家畜不孕和亚孕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意义,也为如何提高相关家禽家畜繁殖力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但目前缺乏一个整合了遗传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平台供相关人员使用。因此,本论文构建了Fif Base(http://www.nwsuaflmz.com/Fifbase)数据库,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完整系统的繁殖力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对猪、牛、鸡等十个物种繁殖力相关的RNA-seq数据与文本数据整合分析,细致全面地挖掘了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家禽家畜繁殖力相关基因注释分析综合数据库平台Fifbase,该平台收录了10个物种的繁殖力信息,内含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别名、基因描述、基因组版本、文本信息、环境因素、基因结构、GO term、Pathway通路信息、表达信息、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基因组可视化等10余种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便于检索的综合性资源库。1.基于文本挖掘的家禽家畜繁殖力相关基因注释在此过程中,将Pub Med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75个繁殖力指标及47个环境因素或它们的词汇学变体关键词结合15个物种名称构成主题词,采用文本挖掘技术,获取已知的与繁殖力相关的文献,从中提取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最后获取10万多篇与繁殖力相关的文献,其中涉及到的基因有28127个。接着通过人工检索的方式进行过滤,最终筛选了455篇文献,覆盖10个物种,涉及470个繁殖力功能基因。对这些基因做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其均与妊娠、产仔、繁殖等通路显着相关。2.家禽家畜繁殖力RNA-seq测序数据整合分析基于GEO、SRA等数据库,本研究系统收集了家禽家畜繁殖力相关的RNA-seq数据,获得猪、牛、鸡和鸭四个物种共14套与繁殖力相关的RNA-seq数据集。对该数据集做差异表达分析,最终鉴定得到1089个与繁殖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3.构建数据库平台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对文本挖掘数据及RNA-seq数据做了进一步加工处理和注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基于LAMP架构构建了一个畜禽繁遗传信息相关的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了过滤后的10种家禽家畜的组学数据以及具体的与繁殖力相关的基因数据。为进一步完善用户对家禽家畜繁殖力基因数据库的使用需求,该数据库提供了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用户浏览、检索和下载繁殖力相关的基因信息。此外,为帮助用户搜索其感兴趣的基因是否与繁殖力相关,本研究还嵌入了BLAST序列比对分析工具,提供给用户序列比对在线服务。数据库中提供的基因组浏览器可以帮助用户查看该基因的详细信息,为用户提供图形化的展示服务。本研究结合文本挖掘和RNA-seq数据挖掘获取繁殖力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注释,构建了专注于家禽家畜繁殖力基因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一方面为繁殖育种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为研究人员探索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畜牧业方面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参考。

王亚坤[7](2019)在《影响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的内在因子和机制的探讨》文中指出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是目前我国华南地区新兴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科研以及观赏价值。在2012年,仅广东省的黄喉拟水龟商品亲龟的养殖规模就已经突破了353万只。然而,一直以来,苗种获得量少是制约黄喉拟水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黄喉拟水龟产卵数在个体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筛选出繁殖能力高的母本作为繁育亲本是解决苗种缺口,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了影响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的内在因子,并从分子水平分析其产卵差异的分子机制,筛选到了与繁殖能力相关的SNP标记,为黄喉拟水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有效的遗传信息。1、为了研究母体大小如何影响养殖群体黄喉拟水龟子代的大小和数量,我们基于四年的统计数据探讨了母体体型(腹甲长)与幼龟的数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大小的雌性产生的子代大小和数量均存在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发现母体大小对子代的体质量存在显着效应,然而,我们检测到子代大小和窝卵数均与母体的年龄(2013-2016,实验中的雌龟同龄)显着正相关。在四年内,子代的平均体重逐渐增加,并且窝卵数大小存在显着变化。每个雌龟的子代数量随着母体腹甲长而不是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的结果与最佳子代大小理论一致,即雌性并非通过增加子代大小,而是增加子代数量以增加其适应性,这进一步促进了对爬行动物的繁殖策略演变的了解。2、为了探讨生物因素(比如年龄)和非生物因素(如天气变化)对养殖龟类繁殖输出的影响,我们分别统计分析了13龄(n=261)和25龄(n=265)雌性黄喉拟水龟在无雨和有雨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否降雨,年长组雌龟产的卵都显着大于年轻组,而相较于降雨条件,母龟在无雨条件下的平均窝卵数更多。窝频率不受母龟的年龄和雨水的影响,也未检测到雨天和年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母龟卵大小,窝卵数以及窝频率的显着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个生长阶段,年龄和降雨分别显着影响黄喉拟水龟的卵大小和窝卵数。研究结果为黄喉拟水龟人工繁育、亲本管理和高效养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3、包括黄喉拟水龟在内的大多数产卵类动物的繁殖能力(卵或蛋的大小和多少)受到母体年龄和大小的制约,为阐明两者对母体繁殖能力的决定机制,我们首先获得了繁殖相关基因ESR1,BMPR1B和FOXL2。ESR1开放阅读框(ORF)为1767 bp,编码588个氨基酸。BMPR1B ORF为1599 bp,编码532个氨基酸。FOXL2 ORF为906 bp,编码301个氨基酸。分析产蛋期间ESR1,BMPR1B和FOXL2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大小的性成熟雌龟卵巢,脑和子宫中的表达,结果显示,ESR1在大个体母体的脑和子宫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小个体,但是在卵巢中的表达量不受母体大小影响。ESR1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大小组中的表达差异显着,母龄与体长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BMPR1B在不同大小的母体的卵巢,脑和子宫中的表达量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另外,FOXL2在卵巢和脑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我们的研究结果暗示母体年龄和大小在调控繁殖相关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母体特征对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4、为探讨线粒体编码基因变异(突变和拷贝数)是否与黄喉拟水龟的繁殖能力有关,我们获得了其线粒体编码基因ND1,ND2,COX2,ND4,Cytb和D-loop等6个基因一共12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探讨这些候选SNP位点在黄喉拟水龟“高繁殖力”组和“低繁殖力”组中的分布差异情况,对初步筛选到的5个候选SNP位点与83只雌龟的繁殖能力进行关联分析验证,结果显示:仅在ND1中发现3个SNP位点(C119T,A320G和A417C)与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显着正相关(P<0.05)。此外,我们还获得了ND1,ND4,Cytb,D-loop,COX3和ATP6在不同雌龟中的拷贝数,基于绝对定量实时荧光PCR技术,通过构建基因拷贝数(Log 10转换)与每个雌龟在4年内平均子代数的线性回归方程,我们发现只有ND4和ATP6的拷贝数(Log10转换)与雌龟的平均子代数显着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黄喉拟水龟高繁殖能力群体选育提供一些可用的遗传标记。5、为了探讨影响性激素合成的因素及性激素调控动物繁殖能力的分子机制,我们比较了高、低繁殖能力雌龟黄喉拟水龟的类固醇激素生成酶基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Cyp11α1),细胞色素P450-17α-羟化酶(Cyp17a1),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型(17β-HSD3),芳香化酶(Cyp19a1)以及5α-还原酶(5α-R))以及激素受体(促卵泡雌激素受体(FSHR),雌激素受体I型(ESR1),雄激素受体(AR)以及孕酮激素受体(PR))等基因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StAR和17β-HSD3的表达水平在高繁殖力雌龟中的垂体、卵巢和子宫中的表达水平均极显着高于低繁殖力雌龟,但是在两组的下丘脑中无显着差异。Cyp17a1,Cyp19a1和5α-R的表达水平仅在高低繁个体的垂体中存在显着差异,在下丘脑,卵巢和子宫中无显着差异。而Cyp11α1和3β-HSD表达水平在高低繁个体的四个组织中均无显着差异。FSHR,ESR1,AR和PR在高繁个体垂体中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低繁个体,ESR1和PR在高繁和低繁母体下丘脑中的表达量也存在显着差异。此外,上述四个受体基因在高低繁个体卵巢和子宫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我们的工作揭示了多产和低产雌龟在激素合成调节以及基因调控方面的差异,为揭示脊椎动物繁殖能力差异背后的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6、提高产卵数从而获得更多的苗种量是解决黄喉拟水龟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关于产卵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一直未知。MicroRNAs对于动物的繁殖能力(产卵数或者子代数)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在构建高繁殖能力和低繁殖能力黄喉拟水龟卵巢cDNA文库的基础上,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与产卵能力相关的miRNAs。结果显示,分别从高低繁殖力组获得了15767494(93.98%)条和15767494(93.98%)条高质量的序列。通过与黄喉拟水龟的基因组比对,筛选到131个在高低繁殖力组中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78个表达量上调,53个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的miRNAs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ATP结合以及蛋白水解相关的基因富集频率在高低繁殖力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三羧酸循环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维生素B6代谢通路可能在决定繁殖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qRT-PCR对筛选到的10个miRNAs进行验证,从侧面证实了测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miRNA对产卵行为的调节机制,为筛选并构建高繁殖能力群体提供了良好的遗传标记资源。

任泷[8](2018)在《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倒刺鲃属(Spinibarbus),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倒刺鲃曾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水系,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中华倒刺鲃的资源衰退明显,栖息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减,目前已被列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一。如何保护中华倒刺鲃的野生种群资源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2-2016年野外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基础,以资源量相对较丰富的赤水河种群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华倒刺鲃年龄与生长,繁殖生物学及食性分析等生物学特性,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4年来中华倒刺鲃的种群资源量的变化与现状,分析了赤水河、嘉陵江及清江3个长江中上游流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及判别方法,探讨了水体中的新型重金属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阶段的毒性影响,最后根据中华倒刺鲃生物学特性以及资源分布现状,对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赤水河中下游(茅台镇至合江县)共采集样本622尾,对中华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鳞片上呈现疏带与密带交替排列的年轮特点,年轮较为清晰,鳞片上新轮形成高峰期为每年的4-6月。渔获物体长分布范围为105-516mm,年龄分布范围为1-5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雌鱼:W=0.0143L3.26,雄鱼:W=0.0485L2.8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鱼:Lt=63.2[1-e-0.2270(t+0.3224)],Wt=7055.0[1-e-0.2270(t+0.3224)]3.261;雄鱼:Lt=60.8[1-e-0.2149(t+0.4463)],Wt=6738.2[1-e-0.2149(t+0.4463)]2.870。雌鱼与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4.87龄和4.46龄,渔获物中有93.7%样本的年龄低于拐点年龄,说明赤水河种群资源的开发方式不合理,这也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2.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783尾,对中华倒刺鲃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中华倒刺鲃雄性性成熟个体吻端及眼鼻周围分布珠星,雌性一般无珠星分布。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9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88.0mm;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0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20.0mm。根据性腺发育程度和性体指数(GSI)的月变化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繁殖期为4-6月,5月为繁殖高峰期。通过卵径分布频率来判断,中华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19511-59295(33502.2±15742.4)粒/尾,相对繁殖力为9.7-16.8(13.3±1.5)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着的线性关系。3.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405尾,对中华倒刺鲃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摄食节律的月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全年的摄食强度较大,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和9-11月。基于优势指数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华倒刺鲃是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的广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包括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以及有机碎屑,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当体长超过100mm后开始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食物组成随自身生长发育逐渐趋于稳定。中华倒刺鲃全年均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秋冬两季会增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摄食比例。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变化是导致食物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4.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量,结果显示4年的资源量分别为255569、217468、190192和174365尾,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资源量衰退还体现在CPUE下降,所占该江段的渔获物比例减少,渔获物体长规格变小以及MSY下降等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过度捕捞、涉水作业和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干扰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5.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嘉陵江、赤水河和清江3条长江中上游支流采取中华倒刺鲃样本共288尾,结合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中华倒刺鲃3个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单因素方程结果表明,3个群体共有29个比例性状存在显着性差异;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群体与赤水河群体首先聚为一类,二者形态相似,与清江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用Bayes判别法逐步筛选出了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并建立了准确识别3个中华倒刺鲃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3个群体属于群体间的形态分化,未达到亚种水平,差异最明显的性状为反映体高、尾柄长度和尾柄高度的3类性状。栖息地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远近是影响中华倒刺鲃3个群体间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6.以斑马鱼为参照对象,探讨了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的毒性效应。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有较高毒性,96h的LC50浓度为0.96mg/L,纳米银能增加胚胎的死亡率,死亡率与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有关。纳米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主要有脊椎弯曲、头部变形等形体发育畸形和血红蛋白减少、心率下降等造血发育异常,同时能抑制胚胎的孵化率,延长孵化时时间,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在胚胎阶段,中华倒刺鲃对纳米银的耐受程度明显低于斑马鱼。中华倒刺鲃幼鱼在纳米银溶液中暴露96h后,肝脏内的SOD、CAT和GSH-Px的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MDA的含量持续上升,说明纳米银能对中华倒刺鲃幼鱼造成氧化损伤。7.酷渔滥捕、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域环境污染是导致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针对中华倒刺鲃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中华倒刺鲃的基础研究工作;其次必须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划定自然保护区,修建过鱼设施,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再次,加强渔业执法力度,降低捕捞强度,严格限制渔具网目大小,严惩电打鱼、毒鱼等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捕捞方式;此外,控制点源污染,改革现有污水处理体制,加强沿江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农业生态。上述建议有利于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的保育与恢复。

张程玥[9](2018)在《太湖流域地方品种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对太湖流域地方品种关于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的遗传机制展开了三个层面的研究:(1)MPS候选基因分析。借助语义相似性分析、通路分析、富集分析等对MPS相关QTL进行筛选与生物学注释,辅以文本挖掘手段,找出相关基因以建立猪支原体肺炎候选基因集(MPSgdb);(2)MPS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根据MPSgdb及猪QTL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MPS可能影响的经济性状及其调控网络、作用通路等,找到潜在多效基因;(3)MPS的品种间差异。利用实验室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方法(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GGRS)测定数据,观察太湖群体与西方群体在MPS候选基因及多效基因的基因频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从而找到造成品种差异的关键位点,完成候选基因的群体水平验证。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指导实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抗病育种,同时也为太湖流域地方品种罹患MPS较为严重的情况寻找历史依据。重要研究结果如下:一、MPS候选基因集的建立:47个相关QTL中所含的3379个基因与猪支原体肺炎存在相关性;筛选后得到候选基因107个,建立MPS候选基因集。对47个QTL进行通路分析,哮喘通路显着性最高,另一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也显着富集,后者可以推动MPS炎症发展。这一结果也证明了MPS相关QTL的有效性。二、MPS与繁殖性状存在相关性:通过对MPS候选基因集与繁殖候选基因集(ReCGiP)的综合分析,找到79个交集基因,278对连锁基因,63个多通路基因,说明MPS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关联性,其中KIT为重要多效基因。此外,59个交集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的分子机制”、“PPAR/RXR激活”、“JAK2作用在类激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同时这些基因与繁殖系统发育或功能、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对于MPS与其他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由于存在QTL区间过大、冗余信息过多、不同性状之间的QTL区间重叠等问题,本研究只能得到定性的结果,即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肉质、生长、免疫、生产等性状。但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三、MPS的感染存在品种间差异:在82个MPS候选基因中发现了661个重要的SNP位点,其中基因KIT显着性最高;太湖群体中,在基因KIT、GNAS、STAT5A、BMP7、SOX9、RARA、STAT3、IL12B、TIMP2和TFAP2A找到17个纯合SNP位点,交集基因KIT、GNAS、BMP7、SOX9、ITGB3、BAK1、BMP6、PLAT、VDAC1、CST3、STAT3和NOS2呈现了21纯合SNP位点;西方群体中,基因HOXB3、BMP7、KCNB1、FGF1、MDC1、GNAS和GATA3呈现8个纯合SNP位点,交集基因BMP6、PRKACG、BMP7、NOS3、MTOR、PLAT、GNAS和MMP9表现出9个纯合SNP位点。由此,推测太湖流域地方品种(中梅山、小梅山、枫泾、嘉兴黑、二花脸、米猪、沙乌头)与西方引进品种(杜洛克、大白猪、约克夏)在MPS候选基因与多效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品种间差异,同时59个MPS与繁殖性状的交集基因中有661个显着SNP位点,且与繁殖系统发育或功能、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候选基因的某些显着位点提示太湖流域地方品种罹患MPS的特异性与易感性,而多效基因的显着位点则进一步证实了对繁殖性状进行人工选择带来了搭载效应。四、多效调控因子的发现:107个MPS候选基因由2164个调控因子进行上游调控,提示某些上游调控因子可能在MPS感染过程中存在一定作用。多效调控因子作用在不同的功能基因,从而导致多效性。

刘海[10](2017)在《提高羊繁殖力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在一个群体中,即使对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的生理要求都满足,也不可能使全部有生殖力的母羊都繁殖。因此,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对羊繁殖力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1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公羊的繁殖力主要决定精液的品质、数量和受胎能力;而母羊繁殖力则决定于正常的发情周期、排卵数目、受精卵数和产仔数等。这些生殖生理指标受各种各样的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深入

二、提高狐繁殖力的综合性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狐繁殖力的综合性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羊草概述
    1.2 羊草克隆繁殖策略
        1.2.1 羊草繁殖策略
        1.2.2 羊草根茎克隆可塑性
    1.3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及影响因素
        1.3.1 植物种内变异的生态学意义
        1.3.2 植物种内变异的影响因素
        1.3.3 植物种内变异机制
    1.4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1 气温升高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2 降水变化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4.3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联合作用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7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及其地理分布
        2.3.1.1 羊草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2.3.1.2 基于数量性状的羊草材料聚类分析
        2.3.2 羊草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2.4 讨论
        2.4.1 羊草性状种内变异显着
        2.4.2 羊草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原生境气候、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种内分化和分布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地概况
        3.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2 G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3 BC系列气候因子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4 地理因素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
        3.3.5 距离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原生境气候驱动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3.4.2 原生境地理影响羊草性状遗传分化
        3.4.3 加强适应性管理,降低气候暖干化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地上部性状对根茎克隆繁殖力的影响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地概况
        4.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曲线拟合分析
        4.3.2 地上部性状与根茎克隆繁殖力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4 讨论
        4.4.1 羊草营养生长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4.4.2 羊草分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
        4.4.3 羊草有性繁殖和根茎克隆繁殖之间存在一定权衡
        4.4.4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分化的调控机制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时间动态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地概况
        5.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的时间动态
        5.3.2 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对根茎克隆繁殖相关性状时间动态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秋末果后营养期是羊草扩大种群规模和生长空间的最重要时期
        5.4.2 秋末果后营养期也是羊草根茎克隆繁殖力遗传分化的关键时期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羊草根茎克隆繁殖相关代谢组学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试验材料的典型性验证
        6.3.2 代谢物检测结果
        6.3.3 代谢物分类及功能注释
        6.3.4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
    6.4 讨论
        6.4.1 IAA结合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6.4.2 JA代谢物对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的作用
        6.4.3 植物内源激素互作调控羊草根茎克隆生长
    6.5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提高种兔繁殖力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兔育种和留种
    1.1 大型规模化标准化兔场应加强育种,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
    1.2 小型兔场和养殖户应注重留种
    1.3 做好留种
2 饲养管理
    2.1 供给全价、平衡的饲粮,保持种用体况
        2.1.1 种公兔的饲粮“母兔好,好一窝;公兔好,好一
        2.1.2 种母兔的饲粮
        2.1.3 短期优饲
    2.2 加强种兔饲养管理
        2.2.1 科学控制光照
        2.2.2 合理控制温度
        2.2.3 保持公母兔合适比例
        2.2.4 其他环境因素
3 配种技术
    3.1 要适时配种
    3.2 正确运用频密繁殖法
    3.3 采用重复配种
    3.4 采用双重配种
    3.5 激素配合配种
    3.6 促进母兔发情的技术措施
        3.6.1 挑逗催情
        3.6.2 按摩催情
        3.6.3 拍阴催情
        3.6.4 药物催情
        3.6.5 激素催情
    3.7 配后检查
4 影响种兔繁殖的主要传染性疾病
    4.1 李斯特菌病
    4.2 兔伪结核病
    4.3 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病
    4.4 梅毒病
    4.5 布氏杆菌病
5 小结

(3)浅谈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优良品种的种公牛做父本
    1.1 加强母牛繁殖优良性状的选择
    1.2 在选择基础母牛时,应该把繁殖力作为首选目标
2 对母牛科学饲养与管理
    2.1 科学饲养与管理
    2.2 影响母牛发情的自然条件是气候
3 采用国内外先进繁殖技术对配种母牛做怀孕诊断,便于饲养与管理
    3.1 人工授精技术是比较先进的繁殖技术
    3.2 对母牛做好早期妊娠诊断
    3.3 防止母牛流产降低早期胚胎死亡率
    3.4 避免母牛不孕不育
4 对繁殖的母牛定期系统的检查
5 犊牛提前断奶
6 加强基础母牛的饲养管理

(4)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畜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2.1 光照
        1.2.2 温度
        1.3 营养因素
        1.4 生理及管理因素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调控
        2.1 卵泡发育
        2.2 卵泡发育的调控
        2.2.1 卵泡发育的激素调控
        2.2.2 卵泡发育的相关因子调控
    3 绵羊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3.1 BMPR1B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
        3.2 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4 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
        4.2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4.3 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4.4 孕激素(progesterone,PROG)
        4.5 雌激素(estrogen,E)
    5 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简介
        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5.1.2 ELIS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5.2 免疫印迹技术
        5.2.1 免疫印迹的原理及方法
    6 本研究绵羊品种简介
        6.1 蒙古羊(Mongolian sheep)
        6.2 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
        6.3 湖羊(Hu sheep)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BMPR1B基因多态位点检测
        1.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1.3.2 引物合成
        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1.3.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4 BMPR1B基因m RNA在绵羊血液的表达
        1.4.1 血液RNA提取及c DNA合成
        1.4.2 引物设计
        1.4.3 反转录-PCR(RT-PCR)
        1.5 BMPR1B蛋白在绵羊血清中的表达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羊BMPR1B基因FecB位点的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分析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1.2 BMPR1B基因FecB位点扩增结果
        2.1.3 PCR产物测序结果
        2.1.4 BMPR1B基因FecB位点遗传多态性
        2.1.5 BMPR1B基因FecB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2.1.6 BMPR1B基因FecB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关系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2.2.2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2.2.3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2.3 绵羊血液BMPR1B基因m RNA的表达
        2.3.1 总RNA提取结果
        2.3.2 目的产物RT-PCR扩增的结果
        2.3.3 RT-PCR产物测序结果
        2.4 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表达
    3 讨论
        3.1 BMPR1B基因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3.2 绵羊BMPR1B基因的表达
    4 小结
第三章 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含量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3 发情季节和乏情季节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4 不同年龄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3 讨论
        3.1 绵羊不同繁殖力对血液BMPR1B蛋白影响
        3.2 绵羊季节性发情对BMPR1B蛋白的影响
        3.3 绵羊不同年龄BMPR1B蛋白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含量的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单羔蒙古羊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天数比较
        2.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变化规律
        2.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PROG含量变化规律
        2.4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LH含量变化规律
        2.5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FSH含量变化规律
        2.6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
    3 讨论
        3.1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BMPR1B蛋白变化规律
        3.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PROG变化规律
        3.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FSH和LH变化规律
        3.4 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仪器及设备
    附录2 绵羊血液RNA提取方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中外肉兔专门化品系杂交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试验研究背景
        1.1.1 肉兔产业行业内背景
        1.1.2 肉兔产业行业外背景
    1.2 国内外主要肉兔配套系简介
        1.2.1 国外肉兔配套系现状
        1.2.1.1 伊拉配套系
        1.2.1.2 伊普吕配套系
        1.2.1.3 伊高乐配套系
        1.2.1.4 齐卡配套系
        1.2.2 国内肉兔培育现状
        1.2.2.1 康大肉兔配套系
    1.3 杂种优势利用
        1.3.1 杂种优势的分类
        1.3.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3.3 杂种优势的利用
    1.4 肉兔的育繁体系
        1.4.1 曾祖代场
        1.4.2 祖代兔场
        1.4.3 父母代兔场
    1.5 试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其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场地及环境
        2.1.3 主要的仪器
        2.1.4 试验主要试剂
        2.1.5 专门化品系命名规范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思路设计
        2.3.2 试验数量设计
    2.4 测定的性状指标和测定方法
        2.4.1 测定肉兔的相关性状指标
        2.4.2 指标测定方法
        2.4.2.1 繁殖性能指标
        2.4.2.2 育肥产肉性能
    2.5 评价方法
        2.5.1 生产性能评价
        2.5.2 经济效益评价
        2.5.3 综合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系间配合力测定
        3.1.1 配合力测定结果
        3.1.2 两系组合综合评定
    3.2 四系间配合力测定
        3.2.1 四系间配合力测定结果
        3.2.2 四系组合综合评定
    3.3 四系杂交组合重复验证试验
        3.3.1 四系杂交组合二重复验证试验结果
        3.3.2 重点组合性能评定
        3.3.3 重点组合综合效益评定
        3.3.4 综合评定
4 讨论
    4.1 杂交生产效果
    4.2 杂交效果指导育种素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畜禽繁殖力遗传信息的挖掘及其数据库平台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繁殖力研究进展
        1.1.1 繁殖力介绍
        1.1.2 繁殖力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
        1.1.3 繁殖力评定的意义
        1.1.4 繁殖力研究现状
    1.2 生物数据库概论
        1.2.1 生物数据库
        1.2.2 生物数据库分类
        1.2.3 生物数据库的应用
    1.3 常见的生物数据挖掘方法
        1.3.1 文本挖掘
        1.3.2 基于RNA-seq数据的高通量数据挖掘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1 RNA-seq测序技术应用于畜禽繁殖力
    2.2 数据收集与注释
        2.2.1 文本信息采集与挖掘
        2.2.2 人工筛选,注释和储存
        2.2.3 RNA-seq数据集收集
        2.2.4 RNA-seq数据处理和储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内容及可视化
    3.1 数据分析
        3.1.1 基因基本信息
        3.1.2 基因组内容
        3.1.3 文本资源
        3.1.4 基因结构
        3.1.5 GO富集分析
        3.1.6 Pathway通路信息
        3.1.7 SNP信息
        3.1.8 组织表达信息
        3.1.9 PPI网络
        3.1.10 基因组浏览器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库的构建
    4.1 Fif Base数据库设计
        4.1.1 LAMP架构简述
        4.1.2 数据库需求分析
        4.1.3 系统开发环境
        4.1.4 用户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4.2 数据库功能模块划分
        4.2.1 Fif Base数据库平台介绍
        4.2.2 数据检索
        4.2.3 文献查询
        4.2.4 BLAST比对工具的整合
        4.2.5 数据下载
        4.2.6 数据提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影响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的内在因子和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喉拟水龟概况
    1.2 黄喉拟水龟繁殖与人工孵化研究
    1.3 动物繁殖策略研究进展
        1.3.1 巢址的选择
        1.3.2 繁殖时间的选择
        1.3.3 数量-大小权衡
    1.4 动物繁殖力研究进展
        1.4.1 影响母体繁殖力的因素
        1.4.1.1 母体营养
        1.4.1.2 母体年龄和大小
        1.4.1.3 天气变化
        1.4.2 繁殖力研究方法
        1.4.2.1 亲子鉴定
        1.4.2.2 繁殖相关基因SNP和拷贝数
        1.4.2.3 繁殖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1.4.2.4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繁殖能力相关miRNAs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养殖群体黄喉拟水龟母体大小对子代大小-数量权衡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收集及处理
        2.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繁殖输出的年际比较
        2.3.2 母体大小与子代大小和数量的关系
        2.3.3 母体年龄与子代大小和数量的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母体年龄和天气条件对养殖黄喉拟水龟繁殖输出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数据收集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年龄黄喉拟水龟产卵大小的比较分析
        3.3.2 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年龄黄喉拟水龟窝卵数的比较分析
        3.3.3 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年龄黄喉拟水龟窝频率的比较分析
    3.4 讨论
        3.4.1 年龄对繁殖输出的影响
        3.4.2 天气变化对繁殖输出的影响
第四章 繁殖季节黄喉拟水龟母体年龄和大小对ESR1,BMPR1B和 FOXL2 差异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
        4.2.2 总RNA提取和逆转录
        4.2.3 ESR1,BMPR1B和 FOXL2 全长扩增与Realtime-PCR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年龄母体体质量的比较
        4.3.2 ESR1,BMPR1B和 FOXL2 全长及序列特征分析
        4.3.3 ESR1,BMPR1B和 FOXL2 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4.3.4 Realtime-PCR分析基因表达差异
        4.3.4.1 ESR1 的表达比较分析
        4.3.4.2 BMPR1B表达比较分析
        4.3.4.3 FOXL2 的表达比较分析
    4.4 讨论
        4.4.1 ESR1,BMPR1B和 FOXL2 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
        4.4.2 ESR1 在小个体母体的脑和子宫中高度表达
        4.4.3 BMPR1B在不同年龄和大小母体中表达无显着差异
        4.4.4 FOXL2 在小个体母体脑中以及年轻母体子宫中高度表达
第五章 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相关的线粒体基因SNPs及拷贝数变异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组织样品采集及DNA提取
        5.2.2 线粒体基因SNPs相关引物设计及扩增
        5.2.3 线粒体基因拷贝数的计算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高繁殖力”组和“低繁殖力”组雌龟繁殖特征的比较
        5.3.2 线粒体基因SNPs与繁殖能力相关性分析及验证
        5.3.3 线粒体基因拷贝数与繁殖能力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高、低繁殖能力雌性黄喉拟水龟类固醇生成酶以及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动物
        6.2.2 组织样品收集
        6.2.3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6.2.4 荧光定量PCR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类固醇生成酶在高、低繁个体HPG中的表达比较
        6.3.2 性激素受体基因在高、低繁个体HPG中的表达比较
    6.4 讨论
第七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相关miRNAs的筛选与验证.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动物
        7.2.2 卵巢收集及RNA提取
        7.2.3 小RNA建库及测序
        7.2.4 测序数据的分析
        7.2.5 高、低繁组差异表达miRNA的分析
        7.2.6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7.2.7 miRNA靶基因的注释
        7.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7.2.9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cDNA文库构建以及测序获得miRNAs
        7.3.2 卵巢中miRNA文库长度分布及多样性分析
        7.3.3 高、低繁组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分析
        7.3.4 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的预测
        7.3.5 靶基因GO富集及KEGG信号通分析
        7.3.6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miRNAs
    7.4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母体效应对子代大小-数量权衡的影响
        8.1.2 母体年龄和天气变化对繁殖输出的影响
        8.1.3 母体年龄和大小对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1.4 繁殖力相关线粒体基因SNPs以及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8.1.5 高低繁殖力雌龟类固醇生成酶及性激素受体基因差异表达
        8.1.6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繁殖力相关miRNAs的筛选与鉴定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概论
        1.1.1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诞生与发展
        1.1.2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结构与特征
        1.1.3 保护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1.2 鱼类保护生物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鱼类基础生物学
        1.2.2 鱼类资源量评估
        1.2.3 鱼类不同群体的形态判别
        1.2.4 水体重金属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1.3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概况
        1.3.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
        1.3.2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变迁与现状
        1.3.3 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1.4 中华倒刺鲃的研究进展
        1.4.1 中华倒刺鲃简介
        1.4.2 中华倒刺鲃的研究概况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年龄与生长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样本处理
        2.2.3 生长公式计算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鳞片的形态特征
        2.3.2 年轮形成周期
        2.3.3 渔获物年龄结构
        2.3.4 渔获物体长与体重分布
        2.3.5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3.6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
        2.3.7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2.3.8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2.3.9 生长指标
    2.4 讨论
第三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繁殖生物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性腺分期
        3.2.3 初次性成熟体长与年龄
        3.2.4 繁殖季节
        3.2.5 产卵类型
        3.2.6 繁殖力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渔获物体长分布
        3.3.2 副性征
        3.3.3 初次性成熟大小
        3.3.4 繁殖季节
        3.3.3 繁殖群体性比
        3.3.5 卵径和产卵类型
        3.3.6 繁殖力
        3.3.7 繁殖产所和繁殖习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赤水河中华倒刺鲃食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摄食强度分析
        4.2.3 食物组成分析
        4.2.4 摄食策略分析
        4.2.5 不同体长、不同季节食物组成差异性分析
        4.2.6 肠长指数与食物组成的关系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摄食强度
        4.3.2 食物组成
        4.3.3 摄食策略
        4.3.4 不同体长组食物组成
        4.3.5 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4.3.6 肠长指数与食物组成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赤水河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量评估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信息
        5.2.2 年渔获物总量估算
        5.2.3 年资源量估算
        5.2.4 体长股分析法(LCA)模型
        5.2.5 自然死亡率(M)估算
        5.2.6 最大持续产量(MSY)估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四年总渔获数据
        5.3.2 四年样本体长组成和总渔获物体长结构
        5.3.3 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四年资源量估算
        5.3.4 四年最大持续产量(MSY)数据
    5.4 讨论
第六章 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中华倒刺鲃群体的形态判别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采样信息
        6.2.2 数据测量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主成分分析
        6.3.4 判别分析
        6.3.5 差异系数
    6.4 讨论
第七章 水体中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的毒性效应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方案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7.3.2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
        7.3.3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与孵化时间的影响
        7.3.4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SOD活性影响
        7.3.5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CAT活性影响
        7.3.6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GSH-Px活性影响
        7.3.7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MDA含量影响
    7.4 讨论
第八章 中华倒刺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8.1 前言
    8.2 资源胁迫因素
        8.2.1 酷渔滥捕
        8.2.2 水利水电工程
        8.2.3 水域环境污染
    8.3 资源保护和有效管理的建议
        8.3.1 进一步开展中华倒刺鲃的基础研究工作
        8.3.2 完善渔业管理政策,加强渔业管理力度
        8.3.3 限定捕捞规格与捕捞数量
        8.3.4 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价
        8.3.5 减少污染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太湖流域地方品种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重要词汇缩略表
第一章 导论
    1.1 太湖流域地方品种
    1.2 猪支原体肺炎
        1.2.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1.2.2 致病机理
        1.2.3 诊断方法
        1.2.4 防控措施
    1.3 猪QTL数据库及候选基因
        1.3.1 猪QTL数据库
        1.3.2 猪支原体肺炎关键QTL及候选基因
    1.4 猪支原体肺炎抗病研究
    1.5 猪支原体肺炎遗传基础
    1.6 基因分析工具
        1.6.1 GO
        1.6.2 KEGG
        1.6.3 IPA
        1.6.4 DAVID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MPS候选基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MPS相关QTL的检索
        2.1.2 QTL所含基因的分析
        2.1.3 MPS候选基因的挖掘
        2.1.4 KEGG通路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与MPS相关的QTL
        2.2.2 与MPS相关基因的GO语义相似性计算
        2.2.3 MPS初始基因集的通路分析
        2.2.4 MPS候选基因集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S与经济性状的相关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繁殖性状候选基因
        3.1.2 MPS分析基因
        3.1.3 MPS与繁殖性状的相关
        3.1.4 MPS与肉质性状的相关
        3.1.5 MPS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3.1.6 MPS与免疫性状的相关
        3.1.7 MPS和其他性状的相关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PS候选基因的IPA通路
        3.2.2 MPS候选基因的上游调控因子
        3.2.3 MPS候选基因的互作网络
        3.2.4 MPS和繁殖性状的多效基因
        3.2.5 MPS和肉质性状的多效基因
        3.2.6 MPS和生长性状的多效基因
        3.2.7 MPS和免疫性状的多效基因
        3.2.8 MPS和其他性状的多效基因
    3.3 讨论
        3.3.1 MPS候选基因的有效性
        3.3.2 多效基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S的品种间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基因组测序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PS候选基因的品种间差异SNP
        4.2.2 多效基因的品种间差异SNP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工作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应用的生物学相关软件及数据库
    附录2 论文中的补充表格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提高羊繁殖力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
    1.1 遗传的影响
    1.2 年龄的影响
    1.3 环境的影响
    1.4 营养的影响
    1.5 繁殖技术的影响
2 提高羊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种羊的选育
    2.2 加强母羊饲养管理
    2.3 增强公羊配种能力
    2.4 提高繁殖技术水平
    2.5 做好保胎工作, 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
    2.6 做好不育症的预防工作

四、提高狐繁殖力的综合性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草根茎克隆生长特性种内分化及与原生境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关联研究[D]. 白乌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提高种兔繁殖力的技术措施[J]. 孟涛. 中国养兔杂志, 2021(01)
  • [3]浅谈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J]. 高艳玲. 中国动物保健, 2021(01)
  • [4]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筱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中外肉兔专门化品系杂交效果分析[D]. 王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畜禽繁殖力遗传信息的挖掘及其数据库平台构建[D]. 李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影响黄喉拟水龟繁殖能力的内在因子和机制的探讨[D]. 王亚坤. 南昌大学, 2019(01)
  • [8]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D]. 任泷.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9]太湖流域地方品种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研究[D]. 张程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提高羊繁殖力的措施[J]. 刘海.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7(04)

标签:;  ;  ;  ;  ;  

提高狐狸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