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维诗歌的佛禅义理(论文文献综述)
牟代群[1](2021)在《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文中认为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亦是理学家中最会作诗的诗人,其诗歌建树可与同时期诗人陆游相匹敌。其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三百余首,诗歌独具风格,题材多样,有对自然物象的描写,有对个人际遇及家国情怀的抒发,有对民生时事的关注。其中,朱熹对自然物象中的雪意象和月意象的摘取尤为引人注目。诗人常于自然佳景中赏雪、吟月,或是以此作比,以雪之纯洁象征自我心境,或是以月之高洁象征自我品性。概言之,诗人对自然界中的雪和月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及构造了别致的诗歌意境,故而本文从诗歌意象入手,细数朱熹诗作中的雪意象和月意象,并论述二者作为自然意象,其所代表的内涵,诗歌意境的创造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探索朱熹内心深处的丰富世界,还原一个有别于正襟危坐的刻板道学夫子形象。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朱熹诗歌涉雪意象和月意象的诗篇进行辑录和考证,并考其阶段性创作及创作动机。第二章则是通过意象分析其深层次的情感内涵,雪洁白无瑕,贞洁耐寒的特性;月高居苍穹,孤寂凄寒的特点都充分展示了朱熹不为人知的一面,故而挖掘其二者意蕴,从而可窥朱熹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第三章着重意境书写,探索朱熹诗歌意象的意境构成。第四章是对朱熹诗歌意象描写的延伸,主要描写了雪意象和月意象的艺术特征,对于全面了解朱熹诗歌创作的创作倾向及创作中高超的艺术手法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学角度入手对朱熹诗作中雪意象和月意象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朱熹诗歌创作的创作理念及创作特点,从而可知除却理学作品外,朱熹亦是名饱含诗情,有着较高文学素养的诗人形象。同时通过对雪意象和月意象的研究可以诗证史,诗史互证,从而还原一个生活化、情感化的朱子形象。
王志[2](2021)在《“诗佛”究竟如何解》文中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王维是毫无争议的大家,无法绕过的诗歌重镇。在对王维的阐释中,一个必然伴随的符号就是"诗佛"。对这个概念,学生耳熟口顺,却往往止步字面,无法弄清王维诗作中的禅意到底体现在哪里,"诗佛"究竟有什么深意?对于教师,王维诗歌的佛理禅味也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话题:佛教教义体系庞杂,解说烦琐,表述往往混杂不清。理解太浅,不入门径;
李春锦[3](2020)在《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文中研究指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着深入地研究。由于受到时代与家庭的影响,柳宗元与佛教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柳宗元对佛教理论研究得较为透彻,并对当时不同的佛教宗派思想进行评价,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诗歌风格。柳宗元的诗歌中,选用了较多的佛禅典故与佛教用语。在佛禅典故方面,主要有文殊菩萨问疾典、三昧典、天女散花典等典故。在佛教用语方面,柳诗中主要涉及了空、悟、寂等词。柳宗元不仅选用了佛禅典故与佛教用语,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领悟。除了使用佛禅典故和佛教用语外,柳宗元在山水诗中选取了具有佛禅意味的自然意象,并呈现了一派清幽澄明的诗境。因此,通过佛禅典故、佛教用语以及佛禅化的自然意象,透露出柳诗与佛禅之间的关联,也暗含着柳宗元对佛禅义理的领悟。佛教不仅影响了柳宗元的诗歌创作,而且对他观照现实世界也有一定影响。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徜徉自然山水时,主动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也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柳宗元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之物当作有情之物,将自我情思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表达了贬官的苦闷之情以及身处逆境中的无奈之感。柳宗元对佛禅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不囿于佛禅思想,同时保持着入世的渴望。佛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诗人苦闷的内心,实现内心的平衡。但柳宗元仍心怀匡扶社稷、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在这样双重矛盾的影响下,柳宗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探寻儒、释思想的相通之处,提取佛教思想中有益于世的部分,进而糅合到个人的儒家思想中,做到了以佛援儒、统合儒释。而这样的做法,不仅应和了三教融合的时代要求,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对超越现实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则权[4](2019)在《姚合《极玄集》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极玄集》是中晚唐一部着名的唐诗选本,由唐代诗人姚合编选,不仅在辑佚、校勘、考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审美思想与当时代的审美趋向。本篇论文即以姚合《极玄集》为研究对象,以审美研究为切入点,重点探讨《极玄集》的美学特征、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认为《极玄集》的产生是在姚合个人审美与社会审美风尚融合下的产物,《极玄集》不仅极具形式之美,在题材选择、意象甄选、情感表达方面还具有浓厚的生活美意蕴。《极玄集》上承盛唐诗风遗音,下开清幽玄远的诗风,处于唐代诗歌风格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儒释道”盛行的社会环境以及淳正质朴的家风促使姚合形成“崇尚明丽雅正、独重清幽玄远、推崇清幽闲适”的美学思想。姚合的审美思想对《极玄集》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对仗的工整、平仄的变化、韵律的和谐、以及叠音词的运用使《极玄集》极具形式美。其次,将《极玄集》与《中兴间气集》比较研究可发现,《极玄集》的题材多关注当下生活,远离政治纷争;意象的甄选多就地取材,呈现出日常化的特点;其诗歌也多传达出崇尚闲适的生活观念,极具生活美。最后《极玄集》中所体现出的吟苦——离别悼亡之苦、喜静——营关照自身之境、念空——心无贪恋之欲等正是佛禅之美的体现。《极玄集》对后世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学思想和编选体例上,文中重点分析了《极玄集》与《又玄集》《二妙集》《众妙集》的关系,后三部选本选诗皆偏重五律,诗歌内容偏重日常,远离政治,风格清幽质朴,这些特点与《极玄集》一脉相承。
何聪[5](2019)在《范成大佛禅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对宋代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着名士大夫范成大,以田园诗与使金爱国诗享誉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受佛禅思想影响很深的诗人,早年由于双亲去世与多病的身世经历使得他寄居荐严寺十年不出,思想上消极颓唐,创作上佛偈诗歌充斥。双亲去世后范成大一直受到从兄范成象的照顾,范成象深谙佛理,对范成大的影响很大。此外沐浴在佛法兴盛的吴地也是他倾心于佛禅的原因。并且在游佛寺禅院以及与众多僧人、居士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精进自己的佛学修为。范成大一生履迹遍及南宋疆域,所到之处“一官一集”,其佛禅诗歌的创作也大致与其为官经历相符,基于此笔者将范成大的佛禅诗歌创作分为寄居荐严寺、初登仕途至入杭为京官、在外任地方长官、以及退居石湖四个时期,以更好地了解范成大习禅、悟禅的经历和心得。宋代文人学佛习禅蔚然成风,佛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研习对象。据笔者统计范诗引《金刚经》与《维摩经》中佛语、故事最多,且佛典运用也颇具特色,体现出深厚的佛学修养与造诣。范成大以田园诗着称,他的田园诗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南宋时曹洞禅师宏智正觉所弘扬的默照禅法影响尤深,范成大将默照禅的禅法精神引入其田园诗,使得其田园诗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奠定了他在田园诗史上的地位。
侯本塔[6](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王树海,冷艳[7](2019)在《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王维及其诗风与新禅宗的关联研究颇多且取得了不俗业绩。然而旧禅宗与王维的诸多关涉,似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度较低。实际上,王维早年奉佛,研习旧禅宗要旨,精诚信奉,积极实践,旧禅宗对他的一生影响颇深。在生活中,王维与旧禅宗高僧交游密切,习佛理、修禅行;在政治生涯中,他选择"亦官亦隐"的方式,既入世干政,又力图获得超越以寻求自由无拘的生存状态,努力将仕进与禅隐和谐组织起来;在诗歌创作中,他善于引佛理入诗,佛理与诗歌的交互滋养令其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同时借助诗歌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内心领悟,获得了精神依托。
辛鹏宇[8](2017)在《唐代禅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禅宗诗歌是唐代诗歌重要且独特的组成部分,既有禅的内涵,又有诗的特点。唐代禅诗是笔丰厚的文化宝藏,受到历代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涌现了数量众多的专着和论文成果。但以往的唐代禅诗研究往往聚焦于唐代文人禅诗研究,较多地关注名人名篇的个案研究。或着眼于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较少关注禅宗诗歌本身。禅诗有着不同于纯文学诗歌的特质,而当前对这种特质的研究依然不够充分。本文回归禅宗诗歌本身,在个案研究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唐代禅诗,文学与禅学并重,悟性与理性并入,从佛禅思想、佛禅譬喻、禅悟境界以及审美价值四方面对唐代禅诗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体悟禅诗的诗情与禅韵,以更全面、深入地挖掘禅诗的文学、禅学、美学价值和意义。论文绪论部分详细考察唐代禅诗研究历史及现状,阐释唐代禅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唐代禅诗的佛禅思想。禅宗思想影响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处世态度,进而开拓了禅诗创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禅诗的思辨性。唐代诗人主要从五个方面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浸润:(一)禅宗继承原始佛教思想,认为“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心”有自性和识心两层内涵。从自性而言,“心”为各种因缘的集合体,心生事物生,心灭事物灭;从识心而言,不同的识心生出不同的世界。(二)从事物本质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生成的,因此本性是空的。(三)从修行方法论而言,北宗禅推崇循序渐进的渐修法,南宗禅倡导直契人心的顿悟法。唐代诗人对禅宗打坐的体验和参悟促成了独特的宴坐诗的生成。(四)从修行层次而言,修行使人克服贪欲,破解愚痴,使人超越尘缘,挣脱束缚。禅宗教人在从安心境到空心境再到无心境的不断超越中,回归清净圆满的本心,实现超越性的人生追求。(五)从修行境界而言,禅宗秉承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慈悲利生的济世精神。以上五个方面,在禅宗诗歌中都有生动而深刻的体现。第二章分析唐代禅诗的佛禅譬喻。佛禅譬喻生动精警,常被唐代诗人援引入诗歌创作,丰富了唐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唐代禅诗主要有四大喻象系列,分别为:(一)佛性永恒喻象系列。以明月喻指佛性圆满光明,以宝珠喻指佛性珍贵莹澈,以旧时花红喻指佛性不生不灭。(二)诸法无常喻象系列。以落花喻指人生短暂,生死迅速;以浮萍、飞蓬,喻指人心迷失,漂泊无依;以木偶喻指命运任人摆布,不由自主。(三)世事虚妄喻象系列。以镜花水月、空花、阳焰、金刚六如喻指一切事物是性空的,是虚妄不实的。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六识更是虚中之虚。人们认假成真,执幻成迷是造成种种痛苦的根源。(四)调伏妄心喻象系列。以心猿意马喻指妄心不息,以作茧自缚喻指贪欲毁人,以露地白牛喻指妄心调伏后的自在境界。第三章论析唐代禅诗的禅悟境界。唐代禅诗以诗的语言表达独特的禅的感悟,开创出别具一格的禅悟境界,主要体现为:(一)超越思量的直觉境。禅宗倡导用直觉观照世界,直契事物本质,不加任何理性思量,使禅诗呈现出“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界。(二)空灵寂照的现量境。一切事物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显现,在禅诗中呈现为黄花翠竹皆般若的现量境界。(三)相互含摄的圆融境。禅宗认为万事万物相互影响,打破了事物的二元对立,禅诗呈现出生死圆融、出家与在家圆融、烦恼与菩提圆融、时空圆融的境界。(四)俯仰皆真的日用境。日常吃饭睡觉、扬眉瞬目的生活就是参悟禅的道场,这在禅诗中呈现为“平常心是道”的日用境界。第四章总结唐代禅诗的审美价值。禅宗拓展了唐诗的思想内容,丰富了唐诗的精神内涵,提高了唐诗的审美价值。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然山水都是佛性的外化,禅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禅诗中有大量对山林胜景的描写,诗歌呈现出宁静淡远的清幽美。禅者触处即真、随缘任运、自在洒脱的处世态度在禅诗中彰显为随缘自适、一期一会、安住当下的自在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因为真实离名字,所以禅诗重心心相印的心灵体验,呈现出廓尔忘言、悠然神远的无言美。
张锦辉[9](2017)在《论王维禅诗的美感特质》文中研究指明有"诗佛"之誉的盛唐诗人王维,在唐型文化这个大语境中,其思想的佛禅印迹明显。在佛禅思想的沾溉下,王维的思维方式、观物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人的特点,使其禅诗融禅思于诗情,最终呈现出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的美感特质。
林静[10](2016)在《王维山水诗歌中“空、静、闲”的禅宗意境》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杰出的诗人王维终生奉佛、远离尘嚣,怀抱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使他的诗歌有一种闲淡的空灵意象和清幽境界。因长期耳闻目染禅宗,使他诸多诗作不着一"禅"字的诗却引人深入一种微妙而隽永的禅境。他诗作的遣词与意境里有深深的禅意,艺术创作中融入大量的佛禅义理。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一种以"空""静""闲"为特色的禅宗意境。
二、王维诗歌的佛禅义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维诗歌的佛禅义理(论文提纲范文)
(1)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篇目考证及创作成因 |
第一节 篇目考证及阶段性创作 |
第二节 创作成因 |
一、雪、月意象的文学传统 |
二、儒释道文化的影响 |
三、殖志丘野的山水情志 |
四、历次党争之祸的感怀 |
第二章 情感意蕴 |
第一节 安贫乐道,固穷守节 |
第二节 人生失意,思家怀友 |
第三节 穷达一体,心系家国 |
第四节 吾道当穷,党祸感怀 |
第三章 意境构造 |
第一节 凄清孤切,寂寥清旷 |
第二节 闲暇萧散,和谐静谧 |
第三节 虚静交融,空寂澄明 |
第四章 艺术手法 |
第一节 象征与用典 |
第二节 雪意象组合 |
(一)雪与梅 |
(二)雪与月 |
(三)雪与酒 |
第三节 月意象组合 |
(一)月与花 |
(二)月与酒 |
(三)月与山 |
第四节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诗佛”究竟如何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佛动因 |
二、万物归静 |
三、“空”观世界 |
(3)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柳宗元的佛禅思想研究简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柳宗元与佛禅思想的际遇 |
2.1 柳宗元生平简述 |
2.2 佛禅繁盛的时代背景 |
3.柳宗元诗歌中佛禅义理的诗化表现 |
3.1 佛禅词汇入诗 |
3.1.1 “悟” |
3.1.2 “空” |
3.1.3 “寂灭”、“寂” |
3.2 佛禅典故运用 |
3.2.1 名相典 |
3.2.2 三昧典 |
3.2.3 “色空喻”典 |
3.2.4 “疾病”典 |
3.3 佛禅化意象的选取 |
3.3.1 莲意象 |
3.3.2 云意象 |
3.3.3 茶意象 |
4.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及诗歌创作 |
4.1 柳宗元的儒、释观 |
4.1.1 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 |
4.1.2 多摄融合的释家思想 |
4.1.3 “统合儒释”的多元思想 |
4.2 “统合儒释”之下的诗歌创作理念 |
4.2.1 追求冷寂的诗歌风格 |
4.2.2 回归现实的诗歌思想 |
4.3 “统合儒释”之下的诗境 |
4.3.1 平淡之境 |
4.3.2 物我合一之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姚合《极玄集》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极玄集》研究综述 |
1.2 研究意义 |
2.姚合审美思想成因探析 |
2.1 姚合审美思想产生的内部缘由 |
2.2 姚合审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3.《极玄集》与形式美 |
3.1 对仗 |
3.1.1 律诗对仗 |
3.1.2 绝句对仗 |
3.1.3 排律对仗 |
3.2 用韵及平仄 |
3.2.1 完全合律诗歌举例 |
3.2.2 “拗救”举例 |
3.3 叠音词 |
3.3.1 《极玄集》叠音词梳理 |
3.3.2 《极玄集》叠音词的词义功能 |
4.《极玄集》与生活美 |
4.1 题材生活化 |
4.1.1 生活美与生活美学 |
4.1.2 《极玄集》与《中兴间气集》题材比较 |
4.2 意象日常化与意象审美观照 |
4.2.1 意象日常化 |
4.2.2 意象审美观照 |
4.3 闲适生活观 |
4.3.1 从入选诗人看 |
4.3.2 从诗歌意境看 |
5.《极玄集》与佛教美 |
5.1 诗歌背景:“佛僧”与“佛寺” |
5.2 诗歌主题:“悲情”与“吟苦” |
5.3 诗歌意境:“念空”与“尚静” |
6.《极玄集》对《又玄集》等后世选本审美影响 |
6.1 诗歌体裁:律诗为主,独重五律 |
6.2 诗歌主题:关心日常,冷谈政治 |
6.3 诗歌风格:清幽淡雅,明晓质朴 |
7.结语 |
8.附录1 |
9.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范成大佛禅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范成大诗歌研究现状综述 |
二、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范成大的佛禅修习 |
第一节 双亲离世与多病的身世经历 |
第二节 家庭影响 |
第三节 吴地佛禅之风之于范成大的影响 |
第二章 范成大的林下交游 |
第一节 佛门山寺的游历 |
第二节 与佛门僧人来往 |
第三节 居士交游 |
第三章 范成大佛禅诗歌分期探讨 |
第一节 寄居荐严寺的十年:范成大对佛禅的早期接受 |
第二节 入仕为官至任京官:范诗的禅悦倾向 |
第三节 外任镇帅:范诗与佛禅关系的高峰 |
第四节 退居石湖:佛禅与人生的融通 |
第四章 范成大对释教经典的阐释与接受及佛典考证 |
第一节 范成大与《金刚经》 |
一、范成大对《金刚经》“梦幻”思想的接受 |
二、范成大对《金刚经》“无所住”思想的接受 |
三、《金刚经》“降伏其心”义理对范成大的影响 |
第二节 范成大与《维摩诘经》 |
一、范成大“老病维摩”的自我形象 |
二、范成大的生活情趣与《维摩诘经》 |
第三节 佛典考证 |
一、佛林禅语的运用 |
二、禅林故事 |
三、用典特色 |
(一)森罗万象,才韵皆高 |
(二)精约意丰,自然天成 |
(三)熔铸佛语,善用翻案 |
第五章 默照禅法与范成大田园诗 |
第一节 默照禅的兴盛与影响 |
第二节 默照禅法中“默”的禅法形式对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 |
第三节 默照禅法“照”的思想对范成大田园诗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7)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研佛理, 持戒实践 |
二、亦官亦隐, 调和儒释 |
三、佛理入诗, 凝情取象 |
四、结语 |
(8)唐代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唐代禅诗研究现状 |
二、本文价值及意义 |
第一章 唐代禅诗的佛禅思想 |
第一节 万法唯心的思想义理 |
一、万法由心生 |
二、心识生分别 |
第二节 缘起性空的哲学内涵 |
一、色即是空 |
二、空即是色 |
第三节 精进修行的参学体证 |
一、禅修方法的演变 |
二、宴坐诗的流变 |
三、悟道诗的境界 |
第四节 禅心自在的诗禅感悟 |
一、安心的境界 |
二、空心的境界 |
三、无心的境界 |
第五节 悲智双运的大乘精神 |
一、悲智双运的济世思想 |
二、爱护众生的慈悲情怀 |
第二章 唐代禅诗中的佛禅譬喻 |
第一节 佛性永恒喻象系列 |
一、佛性皎洁圆明:吾心似秋月 |
二、佛性珍贵莹澈:珠非尘可昏 |
三、佛性不生不灭:花在旧时红处红 |
第二节 诸法无常喻象系列 |
一、人生本质是苦:身老同丘井 |
二、命运升沉不定:萍蓬四海间 |
第三节 世事虚妄喻象系列 |
一、相有性空:观心同水月 |
二、执幻为真:艳色即空花 |
三、金刚六如:性真悟泡幻 |
第四节 调伏妄心喻象系列 |
一、妄心不息:五欲犹奔马 |
二、欲望毁人:蚕茧自缠萦 |
三、调伏妄心:禅师入定白牛闲 |
第三章 唐代禅诗的禅悟境界 |
第一节 超越思量的直觉境 |
一、直契本心:一击忘所知 |
二、水月相忘:自是禅心无滞境 |
第二节 空灵寂照的现量境 |
一、本来现成:春来草自青 |
二、一切现成:青青翠竹,无非法身 |
三、触目即真:方便风开智慧花 |
第三节 互含互摄的圆融境 |
一、生与死的圆融: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
二、出家与在家的圆融:金粟曾为居士身 |
三、烦恼与菩提的圆融:灭得心头火自凉 |
四、时与空的圆融:东涧水流西涧水 |
第四节 俯仰皆真的日用境 |
一、生活即道场: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
二、平常心是道:饥即餐兮困即睡 |
第四章 唐代禅诗的审美价值 |
第一节 宁静淡远的清幽美 |
一、幽远深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二、天人合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三、空灵虚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第二节 安住当下的自在美 |
一、随缘自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二、一期一会:每一相逢是道场 |
三、安住当下:枯者从它枯,荣者从它荣 |
第三节 悠然神远的无言美 |
一、心心相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二、廓尔忘言: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
三、不答之答:云在青天水在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论王维禅诗的美感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0)王维山水诗歌中“空、静、闲”的禅宗意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空”之境 |
1. 对“空”的环境与心境交相融合的营造 |
2. 画面感的营造:通过散点画面与色彩搭配体现空灵感 |
二、“静”之境 |
1.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营造静之境界 |
2. 通过自然之音和富有灵气的空寂之声来传递诗歌中“静”的禅意 |
三、“闲”之境 |
1. 出世的、不热衷仕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
2. 大自然中没有人为干扰的闲适感 |
四、王维诗歌的佛禅义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朱熹诗雪月意象研究[D]. 牟代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诗佛”究竟如何解[J]. 王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11)
- [3]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D]. 李春锦. 海南大学, 2020(05)
- [4]姚合《极玄集》的审美研究[D]. 刘则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范成大佛禅诗歌研究[D]. 何聪. 暨南大学, 2019(02)
- [6]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7]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J]. 王树海,冷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8]唐代禅诗研究[D]. 辛鹏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论王维禅诗的美感特质[J]. 张锦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0]王维山水诗歌中“空、静、闲”的禅宗意境[J]. 林静. 名作欣赏, 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