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瘤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骨髓瘤骨骼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欣[1](2021)在《加味金匮肾气汤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Jia Wei Jin Gui Shen Qi Tang,SQT)对骨髓瘤R PMI822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2.观察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 a,MM)的临床疗效,为加味金匮肾气汤作为辅助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1.实验研究取对数生长期的RPMI8226细胞根据IC50将对数期生长RPMI822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有培养液,无细胞)、阴性对照组(有细胞悬液,无加药)以及SQT实验组(10、20、30mg/ml),分别培养24h、48h、72h后用CCK8法测定各时间点不同浓度S QT对RPMI8226细胞增值抑制率;将对数期生长RPMI822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SQ T实验组(10、20、30mg/ml),培养24h、48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随时间浓度的变化。2.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住院的40例MM中医证型属于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西医治疗+中药组20例,应用西医治疗+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西医治疗组20例,应用单纯西医治疗,规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骨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评价及次要临床指标(血肌酐、血红蛋白、骨髓瘤细胞)。结果:1.一定浓度的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相比西医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中医脾肾阳虚证候积分及骨痛症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KPS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别。3.加味金匮肾气汤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相比西医治疗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提升HG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血肌酐、骨髓浆细胞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MM患者能够改善中医脾肾阳虚证候积分、骨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提升HGB水平,应用于临床安全有效。

卢静[2](2021)在《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患者生存期可短至数月,或长达十余年。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期,进而制定分层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靶向新药,如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单抗广泛应用,显着改善患者生存,MM预后分层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2005年国际骨髓瘤工组(IMWG)提出国际分期(ISS)系统。2015年IMWG在原ISS分期基础上,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制定的修订后的ISS分期(R-ISS)系统。ISS分期和R-ISS分期是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的MM分期系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ISS分期是基于传统治疗时期患者数据,初始分析时未实际纳入中国患者信息,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中ISSⅡ和Ⅲ期患者生存无显着差异。新药时期ISS分期是否依然适用于我国MM患者,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首先验证新药时期ISS分期系统在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R-ISS分期系统是否适用于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 FLC)对于MM疾病监测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最终将R-ISS分期与s FLC结合起来,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优化现有的R-ISS分期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1016名2008年-2012年在中国三个骨髓瘤诊疗中心初诊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中位无疾病进展期(PFS),并进一步分析在硼替佐米诱导治疗组和沙利度胺诱导治疗组中,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修订后的ISS分期,即R-ISS分期是否适用于新药时期的中国骨髓瘤患者,进一步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5年在本中心就诊的202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R-ISS分期系统进行分组,以原ISS分期系统为对照,分析R-ISS分期在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比较R-ISS分期与ISS分期组间的相对风险度差异。根据不同年龄、是否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以及是否进行移植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验证R-ISS分期在中国骨髓瘤患者OS及PFS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最终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R-ISS和s FLC两项预后因素结合起来,建立了改良的R-ISS分期,即MR-ISS分期系统。回顾性分析595名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中心连续就诊NDMM患者资料,确定MR-ISS分期标准,进行亚组分析确定MR-ISS分期的适用范围。对患者比例最高的MR-ISSⅡ期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MR-ISS分期的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1016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数据,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55.4和41.7个月(P<0.001);中位PFS分别为30、29.5和25个月(P=0.072)。在亚组分析中,沙利度胺治疗组ISSⅠ/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有显着差异;而在硼替佐米治疗组,ISSⅠ期与Ⅱ期的患者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2)回顾性分析202例初诊骨髓瘤患者,R-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56例、108例和38例;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62例、70例和70例。因ISS分期中部分Ⅰ期、Ⅲ期患者进入R-ISSⅡ期,R-ISSⅡ期患者比例最高,Ⅰ期与Ⅲ期患者比例明显减少。R-ISSⅠ/Ⅱ/Ⅲ期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61和38个月,各期间生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Cox预后风险模型分析,在OS中R-ISSⅢ期vsⅠ期的相对风险度(HR)为9.606,明显高于ISSⅢ期vsⅠ期中的HR(4.127),HR增加近两倍,提示R-ISS系统可以更好的评估MM患者的预后。亚组分析显示,R-ISS在年轻、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及未行移植的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对于PFS而言,在诊断后的最初两年,R-ISSⅠ期患者的PFS优于Ⅱ期、Ⅲ期,R-ISSⅢ期的PFS较短,但在两年后R-ISSⅡ期的PFS趋于稳定,与R-ISSⅠ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也许与患者疾病进展后挽救治疗方案不同,从而导致分期的偏移有关。(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至2016年收治的595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联合R-ISS分期和s FLC,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确定MR-ISS分期标准,Ⅰ期为:R-ISSⅠ期,s FLC比值<80(n=66);Ⅲ期为:R-ISSⅢ期,s FLC比值≥80(n=87);Ⅱ期:不符合Ⅰ期和Ⅲ期的所有患者(n=442)。中位随访48.67月,MR-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8.67和21.3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为50.97、27.27和13.4个月(P<0.0001)。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3.4和33.37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30.97、28.97和14.23个月(P<0.0001)。MR-ISSⅠ期和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与R-ISS分期Ⅰ期和Ⅲ期的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MR-ISSⅡ期患者占比较多,基于各种变量进行单变量Cox分析,结果显示MR-ISSⅡ期患者的不良预后与三个危险因素相关,具体为:老年患者(HR,1.757)、高LDH水平(HR,1.858)和肾功能不全(HR,1.664)。将每个不良预后因素计1分,建立MR-ISSⅡ期风险分层模型,得分为0、1或≥2个的患者分别属于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442例患者中,46.4%的患者属于低危组(无高危因素,0分),42.1%的患者属于中危组(1个因素,1分),11.5%的患者属于高危组(≥2个因素,2-3分)。低危组患者中位OS为59.2个月,中危组为43.5个月,高危组为32个月(P<0.001)。最后我们在独立的MM患者样本中,再次验证MR-ISS分期具有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目前ISS分期系统仍适用于新药时期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能部分改善ISS分期较晚期患者的不良预后。R-ISS分期系统可较好的区分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在亚组分析中显示硼替佐米治疗组、年龄较小、未行移植的骨髓瘤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R-ISS分期部分适用于中国MM患者的预后评估。MR-ISS分期系统,可以将患者分为生存差异显着的三组,特别是可以进一步区分可能快速进展及疾病复发的高危患者,与R-ISS分期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预测能力。

许银银[3](2021)在《缺氧促进多发性骨髓瘤高表达DKK1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致命性恶性浆细胞肿瘤,占血液肿瘤的10%。MM的骨髓微环境是缺氧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强新生血管,促进糖代谢异常,诱导抗凋亡蛋白的表达。DKK1与骨髓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破坏密切相关。目前缺氧调控DKK1的表达机制尚未有报道。目的:1.MM患者DKK1的高表达与骨髓微环境的缺氧的关系;MM细胞的快速增殖所导致的缺氧,同时也是促进DKK1的重要因素;2.缺氧导致MM细胞中的HIF-1a及CREB的活化,与MMSET协同可能是发挥组蛋白修饰和调控DKK1表达的关键因子;3.同时阻断缺氧和CREB可能具有比单独靶向DKK1更显着的逆转骨破坏的作用。方法:1.缺氧骨髓瘤细胞的诱导和RNA-seq测序:MM.1S细胞和LP-1细胞缺氧诱导24小时后,用转录组m RNA-seq测序分析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在缺氧(1%O2)条件下分别培养细胞6、12、24小时,用q PCR和WB检测DKK1水平变化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显示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培养液中分泌的DKK1水平。2.细胞学现象研究:用Western blot检测在低氧条件下培养达24小时后的MM.1S和LP-1细胞中缺氧相关信号通路蛋白marker变化,检测AKT和p38激酶的磷酸化变化情况。使用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细胞24小时,或构建sh RNA敲低细胞内p38α基因,DKK1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缺氧差异表达异常明显的转录因子CREB蛋白的核转位情况,同时用WB检测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用慢病毒介导MM细胞中过表达CREB和MMSET蛋白,用q PCR和WB检测DKK1的表达情况。用荧光素酶分析显示,在CREB过度表达增加的情况下,p GL3-DKK1-luc报告子的活性。缺氧24小时用WB检测组蛋白甲基化酶MMSET的表达变化情况。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抑制剂(LW6)处理MM细胞后,检测MMSET在缺氧诱导下的逆转情况。3.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指标检测:收集临床确诊的骨髓瘤患者50例患者骨髓和16例t(4;14)突变的患者骨髓标本,5例健康人骨髓标本。收集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血液内科,本实验研究目的和研究步骤告知受试者和家属。回顾分析患者年龄,血液中M-protein水平、患者病情和服药的情况。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免疫组化(IHC)检测骨髓组织切片中的DKK1和MMSET表达水平,独立实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p值,用ELISA检测骨髓血清中DKK1的水平,p值由皮尔逊系数确定。4.细胞学机制研究: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确定CREB和MMSET两种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关系。构建MMSET不同截短体(ΔPWWP1、ΔPHD、ΔSET)和CREB免疫共沉淀确定相两者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构域,构建CREB持续磷酸化的突变体Co-IP检测CREB和MMSET相互作用变化情况。构建MMSET突变(ΔSET、甲基化酶功能缺失Y1179A),用荧光素酶分析显示,在CREB过度表达增加的情况下,p GL3-DKK1-luc报告子的活性。用慢病毒包装质粒感染MM细胞,用CHX检测MMSET突变体对CREB蛋白体外稳定性的变化情况。CHIP-q PCR验证缺氧24小时后CREB、MMSET和H3K36me2在DKK1启动子的富集作用。进一步用HIF-1α抑制剂LW6或CREB抑制剂KG-501回复实验验证。5.靶向CREB诱导DKK1骨破坏的细胞和裸鼠移植瘤体内实验;构建sh CREB细胞经缺氧培养24小时后,将上清液与MSC细胞共培养,经茜素红-s染色强度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检测MSC细胞成骨能力。股骨腔内注射BTZ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构建8只NOD-scid IL2Rgnull(NSG)骨髓瘤小鼠模型,将低氧激活的前体药物(TH-302)和CREB抑制剂(KG-501)单独或联合使用处理小鼠,用Micro-CT扫描检测小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结果:1.MM.1S细胞和LP-1细胞缺氧诱导24小时后,用转录组m RNA-seq测序分析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MM.1S细胞中鉴定了1536个不同表达的基因,在LP-1细胞中鉴定了987个基因,在这两个细胞系之间重叠的58个基因中有47个基因显着增加。其中,与骨髓瘤进展和骨病变密切相关的DKK1、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2(ABCG2)、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2(NSD2)和BCL2凋亡调节因子(BCL2)表达升高显着,激活转录因子3(ATF3)、MAX1、二聚化蛋白(MXI1)和锡钙蛋白2(STC2)是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通路的已知靶点。根据KEGG分析,p38-MAKP信号通路激活明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证实缺氧促进DKK1分泌到培养基中。2.骨髓瘤细胞在缺氧培养24小时后,P38激酶明显激活,抑制p38的表达可以降低缺氧诱导的DKK1表达。缺氧增加Ser133的CREB磷酸化,同时增加CREB蛋白核内转移。用CREB抑制剂KG501处理细胞,抑制由缺氧诱导的DKK1表达。CREB过表达刺激DKK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低氧诱导MMSET表达,使用HIF-1α抑制剂LW6,可以逆转这种效果。3.临床患者骨髓活检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同一标本中MMSET和DKK1水平之间正相关。t(4:14)阳性患者骨髓血清MMSET表达异常升高,与其他染色质异常患者相比,骨髓瘤细胞中DKK1和MMSET表达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r2=0.4926 p=0.0004)。4.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HA-CREB和FLAG-MMSET蛋白,外源性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结果显示,同时针对MM细胞内CREB和MMSET蛋白的Co-IP实验结果,CREB和MMSET蛋白有直接相互作用情况。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两者有细胞核内共定位。构建的MMSET不同截短体和CREB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全长MMSET蛋白和没有缺失PHD结构域的MMSET蛋白能和CREB蛋白相互作用。在敲低MMSET的细胞中,CREB蛋白半衰期显着下降,蛋白不稳定性增加。在MM细胞中过表达MMSET突变体(ΔSET、甲基化酶功能缺失Y1179A),CREB蛋白稳定性降低。荧光素酶检测实验结果显示长链MMSET激活DKK1启动子活性是ΔSET和Y1179A的8倍。用WB检测发现缺氧增加了骨髓瘤细胞中H3K36me2水平。同时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发现缺氧使CREB、MMSET、H3K36me2在DKK1启动子上的富集增加。Ch IP实验检测发现使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抑制剂LW6、p38抑制剂SB203580或CREB抑制剂KG-501用消除了缺氧诱导的H3K36me2在DKK1启动子富集水平增加。5.敲低细胞内CREB,用WB检测DKK1表达明显降低,用CHX检测MMSET蛋白稳定性不变。sh CREB慢病毒感染MM细胞后缺氧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液和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茜素红-S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发现成骨活性增强。6.NSG/SCID小鼠股骨腔内注射BTZ耐药的MM.1S(5×105个/只)细胞,单独或者联合注射TH-302(20 mg/kg)、KG-501(10 mg/kg)药物,micro CT和骨结构定量分析检测发现骨小梁和骨破坏在联合用药回复最明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缺氧通过p38-MAPK-CREB信号轴,并且协同组蛋白甲基化酶MMSET异常调节了骨髓瘤细胞中DKK1的表达,同时揭示靶向阻断CREB可以抑制DKK1的表达,抑制耐药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破骨。为MM的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郭红艳[4](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i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6a(micro RNA-146a,mi 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T helper cell 9,Th9)、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比例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分析血清mi R-146a与Th9/IL-9、Th17/IL-17之间的关系,并与临床参数比对,探讨mi R-146a对MM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发病及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38例作为病例组,纳入同期来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9、IL-17浓度,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mi 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 R-146a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IL-9、IL-17之间的关系。结果:初诊和复发MM患者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IL-9、IL-17水平均较健康对照高(P<0.05);复发组Th9细胞比例、IL-9水平高于初诊组(P<0.05),Th17细胞比例略低于初诊组(P>0.05),但IL-17水平与初诊组相当(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初诊和复发组Th9、Th17细胞比例均与ISS分期有关,其中Ⅰ期<Ⅱ期<Ⅲ期(P<0.05);IL-9、IL-17水平在初诊Ⅲ期和Ⅱ期患者中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5),而Ⅲ期和Ⅱ期患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发Ⅲ期患者IL-9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P<0.05),而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mi R-146a的研究表明,初诊和复发MM患者的血清mi R-146a相对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初诊与复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初诊还是复发组,不同ISS分期血清mi R-146a水平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初诊MM患者血清mi 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比例及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IL-9水平无相关性。与临床参数比对发现,初诊MM患者外周血Th9、IL-9与血红蛋白浓度均呈负相关,Th9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Th9、Th17及IL-17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血清mi R-146a表达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及β2微球蛋白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1.MM患者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和IL-9、IL-17水平明显升高,其中Th9和Th17细胞比例与疾病分期有关,提示MM免疫微环境中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可能参与了MM发生和进展。2.初诊MM患者的Th9/IL-9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Th9/IL-9在MM患者贫血和肾功能损害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3.MM患者血清mi R-146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mi R-146a可能通过诱导MM免疫微环境紊乱而促使MM发病。

吴月蓉[5](2021)在《IL-17A通过激活TRAF6调节c-Fos/NFATc1信号通路诱导破骨细胞分化》文中指出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骨病(MBD)是MM最重要并发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MM细胞是MBD发生的的始动因素和根本原因,破骨细胞介导的溶骨性损害是MBD发生的关键环节。前期研究发现血清IL-17A与MBD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但是IL-17A是否与MBD发病相关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IL-17A在MB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形态学观察及CCK-8实验:采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传代培养至生长对数期进行实验操作。用不同剂量的IL-17A干预RAW264.7细胞,观察其生长和形态学变化。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的分化,并计数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CCK-8实验检测不同剂量的IL-17A干预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2.破骨细胞分化关键基因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关键因子TRAF6、c-Fos和NFATc1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3.破骨细胞分化关键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IL-17A干预下破骨细胞转录关键节点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不同浓度IL-17A干预下,RAW264.7细胞形态逐渐发生变化,通过TRAP染色观察含有3个或3个以上细胞核的多核细胞增多,TR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高浓度IL-17A刺激破骨细胞分化作用最显着。通过CCK-8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浓度的IL-17A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影响,100ug/L、50ug/L、0.5ug/L较对照组都明显升高,其中50ug/L对RAW264.7细胞促生长作用最明显。2.用IL-17A干预RAW264.7细胞后,通过q 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RAF6、c-Fos、NFATc1基因表达均升高。3.Western blot检测IL-17A干预RAW264.7细胞后上述蛋白的表达也升高,50ug/L IL-17A对RAW264.7细胞破骨细胞相关信号的激活作用最明显。结论1.IL-17A在体外诱导并促进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促进细胞增殖能力。2.IL-17A促进TRAF6的高表达,上调下游信号破骨细胞分化关键因子c-Fos、NFATc1的表达,诱导RAW264.7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

刘欣[6](2020)在《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BIPN)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为BIPN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收集40例多发性骨髓瘤BIP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方治疗,治疗4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GF水平。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ACT/GOG-Ntx神经毒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毒性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神经毒性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改善,对照组:改善35%,稳定45%,减退20%;治疗组:改善75%,稳定20%,减退5%,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RS疼痛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75%)高于对照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NGF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GF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多发性骨髓瘤BIPN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同时,能够减缓血清NGF水平的下降趋势。

林志敏[7](2020)在《从miRNA-21的调控作用探讨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检测入组患者血清中mi RNA-21的表达水平,探讨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血液科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西医符合多发性骨髓瘤伴发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中医符合痿证、痹证范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电针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原化疗方案(以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为主)治疗并服用甲钴胺片,电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25min/次,1次/日,6次/疗程,共4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两组在治疗前后均分别采用FACT/GOG-Ntx神经毒性评定量表、总神经病变评分表临床版(TNSc)、NRS疼痛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估,检测病人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mi RNA-21的表达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例,电针组和治疗组各1例,最后共纳入58例,电针组29例,对照组29例。1、电针组和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2%和65.55%,电针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电针组中医症候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病人治疗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总神经病变评分表临床版(TNSc)、NRS疼痛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较前上升(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周围神经病变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3、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mi RNA-21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mi RNA-21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上升(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白细胞、肌酐水平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血清钾、血清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局部持续性红肿疼痛、局部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出现。结论:1、电针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能改善其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效改善患者FACT/GOG-Ntx评分、NRS疼痛评分、TNSc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电针可降低多发性骨髓瘤血清mi RNA-21的表达水平,其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可能与mi RNA-21的调控作用相关。3、电针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四肢麻木,肢端疼痛,倦怠乏力,感觉减退等中医症状。4、电针疗法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多发性骨髓瘤的贫血表现。

向浩军[8](2020)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A组(6例)、B组(6例),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A组前8周采用甲钴胺治疗,设为A1组,后8周采用中药治疗,设为A2组;B组前8周采用中药治疗,设为B1组,后8周采用甲钴胺治疗,设为B2组,采用组间比较及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法;比较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临床有效率、PN等级、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的改善情况,并通过检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影像等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第一阶段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及自身前后对比,两组均能减低中医症候积分,B1组优于A1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症候改善有效率比较,B1组优于A1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两组PN等级降低程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均升高,且B1组高于A1组,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第二阶段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能减低中医症候积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二阶段两组中医有效率组内前后比较,其中A2组总有效率为80%,B2组总有效率为40%,大致与第一阶段中药与甲钴胺的疗效性相当;两组组间PN等级降低程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A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期间,两组组内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1.独活寄生汤加减在改善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甲钴胺,且安全性良好。2.独活寄生汤加减与甲钴胺均能降低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分级严重程度,两者之间疗效相当。3.独活寄生汤加减与甲钴胺均能帮助恢复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前者优于后者。

钱晓丹[9](2020)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为MM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临床评估手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研究中心行WB-DWI检查的所有患者共105例,包括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MM患者67例,非MM患者23例,并排除临床资料不齐或行相关检查前已行治疗的患者15例。收集并记录初诊MM患者和非MM患者的WB-DWI、头颅X线、胸腹部CT(Computed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胸腰椎常规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血红蛋白、生化及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比较WB-DWI与X线、CT、MRI对MM患者骨破坏病灶的检出情况;同时,分析了WB-DWI阳性患者与WB-DWI阴性患者血红蛋白、肌酐、血钙、校正钙、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分布差异,并进行相关性研究。最后,通过绘制WB-DWI、血红蛋白、肌酐、校正钙、球蛋白及联合诊断MM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大小,评估WB-DWI联合血红蛋白、肌酐、校正钙、球蛋白水平在MM中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MM患者67例,非MM患者23例;其中初诊MM患者中,有60例在初诊时同时完善胸部CT,22例行腹部CT,17例行胸腰椎常规MRI,28例行头颅X线;研究发现:WB-DWI显示MM骨破坏最常见累及部位为脊柱,约占 85.1%(51/67),其次为骨盆 62.7%(42/67)、肋骨 49.3%(33/67);WB-DWI对胸腹部骨破坏的检出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椎体骨破坏的检出与常规MRI无统计学差异(P=0.625),但对颅骨破坏的检出不如X线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初诊MM患者中,WB-DWI阳性者62例,阴性者有5例。研究发现,WB-DWI阳性者与WB-DWI阴性者的血钙、校正钙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红蛋白、肌酐、ALP、LDH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着,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WB-DWI所示结果与血钙、校正钙、β2微球蛋白的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血红蛋白、肌酐、ALP、LDH、球蛋白的水平无明显相关性。WB-DWI单独用于MM的早期诊断,AUC为0.615,而当WB-DWI联合血红蛋白、肌酐、校正钙及球蛋白水平用于MM的早期诊断时,AUC为0.806,比较两者AUC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对于评估初诊MM患者的骨破坏情况优于CT,且不亚于常规MRI。WB-DWI联合血红蛋白、校正钙、肌酐及球蛋白指标可提高MM患者的早期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王卓乐[10](2020)在《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文中指出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OC)是一种对动物运动机能危害严重的疾病。骨软骨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骨软骨缺血和II型胶原的作用可能是最有可能的病因。犬骨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ECM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是II型胶原和糖胺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对Ⅱ型胶原三螺旋结构的裂解能力是最强的。MMP-13可能在犬骨软骨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没有用于犬MMP-13检测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目的是为获得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研究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参与机制。本研究首先针对犬MMP-13基因的CDS区,采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诱导并纯化了MMP-1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经亚克隆筛选获得了10株能够稳定分泌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其抗体效价为1:819200,亚型为Ig G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MP-13表达主要分布在靠近损伤处软骨的表层和中层软骨细胞细胞质及软骨陷窝区域。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犬骨软骨病损伤模型显示MMP-13在第30d和60 d较假手术组有较显着的升高。本研究成功制备了MMP-13单克隆抗体并在犬骨软骨病模型中得到验证,并揭示了犬骨软骨病模型中MMP-13的分布和血清中相对含量的时程变化,为MMP-13参与犬骨软骨病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骨髓瘤骨骼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瘤骨骼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金匮肾气汤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中药加味金匮肾气汤的制备
        2 细胞培养
        3 CCK8法检测SQT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第三节 实验结论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1 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型、临床分期
        4 诊疗进展
    第二节 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则
        5 加味金匮肾气汤立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1 加味金匮肾气汤在体外能够抑制RPMI8226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分析
        2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的作用分析
        3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骨痛评分改善的作用分析
        4 加味金匮肾气汤对脾肾阳虚型MM患者HGB水平改善的作用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在新药时代,国际分期(ISS)系统对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修订的ISS分期(R-ISS)系统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性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层策略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缺氧促进多发性骨髓瘤高表达DKK1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缺氧通过p38-MAPK-CREB信号通路调控DKK1 表达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REB和MMSET协同作用调控DKK1启动子组蛋白甲基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靶向缺氧-CREB调控轴对骨髓瘤耐药和骨破坏的体内外疗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参加的科研情况

(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i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发性骨髓瘤概述
    1.2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2.1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
        1.2.2 多发性骨髓瘤表观遗传学改变
        1.2.3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紊乱
    1.3 miRNA概述
        1.3.1 miR-146a特点
        1.3.2 miR-146a与炎症免疫
        1.3.3 miR-146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3.4 miR-146a与肿瘤
    1.4 Th9 细胞与IL-9
        1.4.1 Th9/IL-9的特点与功能
        1.4.2 Th9/IL-9与肿瘤
    1.5 Th17 细胞与IL-17
        1.5.1 Th17/IL-17的特点与功能
        1.5.2 Th17/IL-17与肿瘤
    1.6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健康对照组
        2.1.3 标本采集
        2.1.4 临床资料收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
        2.3.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9、IL-17浓度
        2.3.3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M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Th9、Th17比例和IL-9、IL-17浓度比较
    3.2 M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
    3.3 MM患者miR-146a水平与Th9/IL-9、Th17/IL-17的相关性分析
    3.4 MM患者Th9/IL-9、Th17/IL-17及miR-146a水平与临床参数比较
    3.5 MM患者Th9/IL-9、Th17/IL-17及miR-146a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miR-146a在MM中的作用
        4.1.1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骨髓瘤骨病中的可能作用
        4.1.2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肾功能损害中的可能作用
        4.1.3 Th9/IL-9、Th17/IL-17及miR-146a在贫血中的可能作用
    4.2 miR-146a对Th9、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4.3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IL-17A通过激活TRAF6调节c-Fos/NFATc1信号通路诱导破骨细胞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1.2. IL-17A的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与试剂
    2.2. 耗材、仪器和设备
    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3.1.细胞培养液配置
        2.3.2. Western blot实验试剂的配置
    2.4. 主要引物序列
    2.5.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1.1. 细胞复苏
        3.1.2. 细胞传代及铺板
        3.1.3. 细胞冻存
    3.2. 细胞计数
    3.3.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
    3.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3.5.1. 样品RNA的提取
        3.5.2. 样品cDNA的合成(RT-PCR)
        3.5.3. 聚合酶链式反应
    3.6. Western Blot实验
        3.6.1. 细胞全蛋白的提取
        3.6.2. 蛋白浓度的测定
        3.6.3. 上样与电泳
        3.6.4. 转膜
        3.6.5. 封闭
        3.6.6. 一抗孵育
        3.6.7. 二抗孵育
        3.6.8. 蛋白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IL-17A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分化
    5.2. IL-17A对小数单核巨噬细胞的促生长作用
    5.3. IL-1 7A上调小鼠单核巨噬细胞c-Fos的表达
    5.4. IL-17A激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中TRAF6,调节下游信号NFATc1的表达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复发难治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BIPN的临床疗效观察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用药
    3.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性指标
    4.疗效评价
        4.1 临床疗效评价
        4.2 神经毒性评定疗效评价
        4.3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
        4.4 NRS疼痛数字评分疗效评价
    5.统计方法
    6.临床分析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对BIPN患者血清NGF水平的影响
    1.仪器与耗材
    2.检测方法
        2.1 血清制备
        2.2 血清NGF检测
    3.统计方法
    4.检测结果
讨论
    1.中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1.2 现代中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研究
    2.益肾活血方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益肾活血方药物组成
        2.2 剂型选择
        2.3 组方特点分析
        2.4 现代药理研究
    3.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研究
        3.1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作用机制
        3.2 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4.神经生长因子(NGF)
        4.1 NGF
        4.2 NGF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4.3 NGF的临床应用现状
    5.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
        5.2 FACT/GOG-Ntx神经毒性评定
        5.3 生活质量
        5.4 NRS疼痛评分
        5.5 不良反应
        5.6 血清NGF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从miRNA-21的调控作用探讨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
    2.2 仪器设备及试剂
    2.3 给药方案
    2.4 疗程
    2.5 miRNA-21的检测方法及步骤
    2.6 观察指标
    2.7 中医疗效标准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指标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3.4 不良反应事件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西医对MM的认识
    4.2 西医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4.3 西医对miRNA-21的认识
    4.4 中医对MM化疗所致CIPN的认识
    4.5 电针与周围神经病变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综述 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给药方法
        2.3 不良反应处理
        2.4 观测项目
    3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第一阶段病例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3.1 治疗后第一阶段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2 治疗后第一阶段中医临床有效率比较
    4 西医疗效评定
        4.1 治疗后第一阶段PN等级变化比较
        4.2 治疗后第一阶段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5 治疗后第一阶段安全性指标比较
    6 第二阶段病例完成情况
    7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7.1 治疗后第二阶段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7.2 治疗后第二阶段中医有效率
    8 西医疗效评价
        8.1 治疗后第二阶段两组PN等级变化情况
        8.2 治疗后第二阶段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9 治疗后第二阶段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10 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1 西医对Bi PN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防治方法
    2 中医对于Bi PN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3 导师对Bi PN的认识
    4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析
        4.1 组方分析
        4.2 现代药理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第一阶段治疗疗效分析
        5.2 第二阶段治疗疗效分析
        5.3 药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录C PN等级评定表
附录D 神经传导速度记录表
附录E 临床观察表
附录F WHO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分级标准
附录G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H 综述 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WB-DWI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对MM患者骨破坏病灶检出率的比较
    2.1. 病例收集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第3章 WB-DWI联合实验室指标在MM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
    3.1. 病例收集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1.1.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结构
        1.1.2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功能
        1.1.3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表达和激活
        1.1.4 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疾病中的作用
        1.1.5 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参与骨软骨病的发病机制
    1.2 骨软骨病
        1.2.1 骨软骨发病及原因
        1.2.2 生长板和股骺软骨的发育
        1.2.3 缺血和骨软骨病
        1.2.4 II型胶原与骨软骨病
        1.2.5 骨软骨病诊断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载体和菌株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2.4 实验动物准备
    2.5 犬MMP-13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2.5.1 样品采集
        2.5.2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2.5.3 cDNA制备
        2.5.4 PCR扩增MMP-13 基因CDS区
        2.5.5 目的基因片段纯化回收
        2.5.6 构建表达MMP-13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
        2.5.7 重组MMP-13诱导表达条件筛选
        2.5.8 重组MMP-13表达载体诱导表达产物鉴定
        2.5.9 MMP-13重组蛋白纯化
    2.6 抗犬MMP-13单克隆抗体制备
        2.6.1 动物免疫
        2.6.2 MMP-1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6.3 免疫小鼠血清MMP-13抗体效价检测
        2.6.4 骨髓瘤细胞制备
        2.6.5 产生MMP-13抗体免疫脾细胞制备
        2.6.6 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2.6.7 表达MMP-13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2.6.8 表达MMP-13抗体阳性细胞亚克隆
        2.6.9 表达MMP-13单克隆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冻存
        2.6.10 腹水制备
        2.6.11 MMP-13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2.6.12 MMP-13单克隆抗体效价鉴定
        2.6.13 犬软骨原代细胞培养
        2.6.14 应用犬软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单克隆抗体
    2.7 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差异表达分析
        2.7.1 犬骨软骨病造模
        2.7.2 X光鉴定犬骨软骨病模型建立效果
        2.7.3 犬骨软骨病模型样本采集与处理
        2.7.4 犬骨软骨病模型骨组织切片制备
        2.7.5 犬骨软骨病模型MMP-13表达分布
        2.7.6 骨软骨病模型犬血清MMP-13表达水平
        2.7.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MMP-13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3.1.1 MMP-13 基因CDS区序列结构预测与抗原结构分析
        3.1.2 MMP-13 基因CDS片段扩增
        3.1.3 MMP-13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3.1.4 MMP-13重组蛋白最适表达条件
        3.1.5 MMP-13 重组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与shotgun质谱鉴定
        3.1.6 MMP-13重组蛋白纯化
    3.2 MMP-13单克隆抗体制备
        3.2.1 MMP-13 间接ELISA中抗原包被浓度
        3.2.2 免疫小鼠MMP-13多克隆抗体效价
        3.2.3 MMP-13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株
        3.2.4 MMP-13单克隆抗体效价检测和腹水生产
        3.2.5 犬骨软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单克隆抗体
    3.3 犬骨软骨病相关MMP-13差异表达特征
        3.3.1 犬骨软骨病模型X光诊断
        3.3.2 犬骨软骨病模型软骨中MMP-13分布
        3.3.3 犬骨软骨病模型血清MMP-13表达水平
4 讨论
    4.1 基质金属蛋白酶单克隆抗体
    4.2 MMP-13免疫原的选择
    4.3 杂交瘤细胞融合
    4.4 犬骨软骨病早期诊断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骨髓瘤骨骼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金匮肾气汤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联合西医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D]. 陈凯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D]. 卢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缺氧促进多发性骨髓瘤高表达DKK1的机制研究[D]. 许银银.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miR-146a表达水平与Th9、Th17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郭红艳. 兰州大学, 2021(12)
  • [5]IL-17A通过激活TRAF6调节c-Fos/NFATc1信号通路诱导破骨细胞分化[D]. 吴月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益肾活血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硼替佐米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刘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从miRNA-21的调控作用探讨电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D]. 林志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硼替佐米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向浩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钱晓丹. 扬州大学, 2020(04)
  • [10]犬基质金属蛋白酶13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骨软骨病研究[D]. 王卓乐.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骨髓瘤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