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史记》“厥协六经异传”(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利[1](2021)在《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文中提出顾颉刚从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大量评述。他既批判传统学术的非科学性,又称赞清代学术的科学精神;他指责传统历史观的非科学性和非民主性,声称传统的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他探讨了先秦经史关系及其史学影响,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古史辨伪得失,对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与不足作了详尽评述。顾颉刚的贡献在于促进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但是其工具理性的取向是唯科学主义的。传统对历史解释的决定作用使顾颉刚的评断具有两歧性特征,并最终使他转向认同传统史学及其价值观。
刘明[2](2021)在《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献学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报任安书》早期流传史的语境里,考察了它的三种流存方式和四种版本形态。四种版本形态中的《汉书》载录本存在诸如删节、文字改动等现象,而《文选》载录本则是最接近《报任安书》原貌的版本形态,且应非源自《汉书》。另外两种载录本则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异文,有助于更全面地校理《报任安书》。《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和《史记》李陵传存在部分相同的题材或情节,但书写却存在差异,呈现出互见性文本的特征,借此可窥探《报任安书》的创作过程和心境,以及《史记》定稿前后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变化。《报任安书》还存在个别史事记载与《史记》有所不同,结合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史学观,同时在细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予以通融的理解。《报任安书》的重读以"细节"为单位,以挖掘文本内部"潜藏"的逻辑链条为引信,不仅重塑经典作品的阅读动力,对从事作品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和裨益。
李禹阶[3](2021)在《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的史由巫出,由巫而史,导致早期史官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史前"巫"的宗教祭祀与建构道德秩序等特征,并形成史以载"道"的功能。史以载"道"使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在价值理念与书写格式上均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并在战国秦汉时代层累式的构成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五帝三王"正统"世系。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一价值取向下的产物,它的史家价值理念与史学的书写风格对后世史学有着重要影响。
李琳[4](2021)在《《史记》引五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司马迁继承父志,发扬史官家庭传统,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要求撰成《史记》一书,记录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文献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史记》全书中出现了不少来自于五经的材料,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对其进行改造并加以征引,或引原文对史料进行补充,或改变原有叙事背景,化用于自身述史过程中阐发义理,对丰富儒学、经学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一章从《史记》文本出发探讨司马迁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学、经学的态度。在这一问题上,司马迁与父亲司马谈产生了不同的学术倾向,司马谈重黄老之术,但司马迁可以说兼采众家之长,他将孔子推为“至圣”,对待儒学也持重视态度,并在《史记》中勾画了五经传承历史图。从客观条件和个人经历两个角度出发讨论司马迁征引五经材料的原因。首先汉代经学复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使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司马迁出身史官家庭为其接触到儒家元典创造了条件,遭受李陵之祸后,他为继承父志,发愤着书完成《史记》。第二章对《史记》征引《诗》《书》《礼》《易》《春秋》的具体情况分别作以分类,从内容上看,或是引经补史,或是借经阐发义理;从语言上考量,一是大量采撷原文,一是用汉时流行语对原文语言进行改造,将其融入进史书当中。第三章讨论司马迁征引五经一方面起到了以经补史的作用,提高了儒学地位;另一方面在《史记》中留存了许多至今已经亡佚的书籍,这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书籍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第三,司马迁用汉时语改造五经原文对其进行征引可以说是对五经进行再次整理,他借用儒学、经学的义理阐发自己的观点也直接对宣扬儒学、经学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经学思想深入司马迁心中,着书时其体例和内容皆受其影响,他在不自觉的论述过程中达到了以史扬经的效果。司马迁述史,五经对其影响深远,在材料的取舍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最终“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这部史学巨着。在《史记》中我们真正看到了儒学、经学和史学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汪高鑫,程源源[5](2020)在《“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文中研究指明"成一家之言"语出《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为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旨趣。"成一家之言"的提出,不但展现了司马迁历史研究立志成家的学术抱负,而且蕴含了史学的创新思维。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创新思维,对传统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古代史家在史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重视"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由此推进了传统史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学术界关于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思想多有研究①,但是对"成一家之言"所蕴含的司马迁史学和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则少有论及。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出系统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郑文琦[6](2019)在《《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和中国史学史上,先秦诸子及其思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学术史上,先秦诸子为了宣言自己的思想主张,着书立说,创立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众多的学术流派,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思想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为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史学史上,先秦诸子在先秦史官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天人观、古今观、天下观等历史观念,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编撰,重视史学的社会作用和“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等史学传统,从这一意义上讲,先秦诸子和先秦史官一道开创了中国传统史学。正是由于先秦诸子在学术以及史学上的重要作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着史目标的司马迁在其史学巨着《史记》中为先秦诸子作传,全面而系统的记载和评论了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通过对《史记》所论载先秦诸子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以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进行记载与评价,是借助记载和评论先秦诸子及其思想主张,对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归纳与整合,实现了其“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着史宗旨。总体来看,司马迁客观的记载和评价了先秦诸子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遗憾,如对法家诸子评价较为苛刻,对墨子记载过于简略等,但瑕不掩瑜。正是因为有了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先秦诸子的故事和思想才被后人所了解和熟知,而他们的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也随着司马迁《史记》的传承与发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史学家,推动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任刚,李岩[7](2019)在《从《伍子胥列传》看司马迁的史料会通与创新》文中认为以《伍子胥列传》为例,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出土楚简,具体探讨司马迁对材料的会通与创新。会通体现为对伍子胥叙事史料的采用和有关思想营养的吸纳。创新表现为四点:将伍子胥的复仇、忠直放在春秋末年的时代背景之下;自觉注重历史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动力的分析;有意夸大有关史料;浓重的悲剧宿命色彩。
乔亚楠[8](2019)在《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与《殷本纪》史料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史记》自成书以来,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逐渐形成了“史记学”这一专门的学科。其中,《史记》的史料来源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探究出《史记》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也就证明了《史记》的科学性,同时这也成为研究许多其他问题的基础。而在《史记》众多篇目之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因为距离司马迁时代较为久远,其史料来源也成为了学术界不断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殷本纪》引学者怀疑众多,究竟司马迁有没有见到《殷本纪》中所引《尚书》中一篇一篇的篇目?《书序》究竟出现于何时?究竟是司马迁见之《书序》引入《殷本纪》还是后人据《书序》窜入《殷本纪》?这都是文章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叙述论文题目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和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包括《史记·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所占比重以及与各篇内容有关的商代早、中晚、末期相关史事辨析。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和结论。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列表统计了《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所占比重的情况。经过统计,《殷本纪》中提到的《尚书》篇目多达28篇,共计1325字,占到了《殷本纪》全篇2865字的46.24%。可见《殷本纪》中将近一半的内容都来自于司马迁所见《尚书》。通过进一步的对比研读,可以发现,司马迁对于《尚书》及《书序》的史料处理,主要分为四种。其一,仅述篇名和《书序》内容。经统计,共有14篇(分别为《帝诰》、《女鸠》、《女房》、《典宝》、《夏社》、《中(?)之诰》、《明居》、《伊训》、《肆命》、《徂后》、《沃丁》、《咸艾》、《太戊》、《原命》);其二,述篇名、引用《书序》内容和原文内容。经统计,符合这一情况的有6篇(分别为《汤征》、《汤誓》、《汤诘》、《太甲训》三篇、《盘庚》三篇、《高宗肜日》);其三,未述篇名,直接引用《书序》内容或者原文内容。经统计,有2篇(分别为《尧典》、《西伯戡黎》);其四,在《史记·殷本纪》中未述篇名,未引原文,仅根据汉真本《尚书》记载的相关史事加以转译、概括。经统计,符合这一类型的有6篇(分别为《説命》、《微子》、《牧誓》、《大诰序》、《微子之命序》、《逸周书·克殷解》)。可见,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构成《史记·殷本纪》的主要内容,意义十分重大。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以《殷本纪》所载史事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分别就商朝早期、中晚期、末期相关史事以及出现的《尚书》相关篇目所载史事进行了具体的辨析和探讨。利用《清华简》和先秦诸子百家之传世文献史料,证明《殷本纪》中所述史事的真实性和司马迁所见史料来源的可靠性。通过文本对比及相关史事辨析,可以知道,司马迁除直接引用《书序》及各篇原文之外,在叙述相关史事时,还简单扼要地进行了转译及间接引用。《殷本纪》中相关历史片段皆出自今本未见,司马迁当时所见汉真本古文《尚书》的相关篇目内容。司马迁作《殷本纪》时除了参考《尚书》各篇之外,还参考了诸子百家以及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的说法,可谓“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这也是《史记》能被历代不断传承之原因。所以,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史记·殷本纪》一篇中随处可见的关于《尚书》及其《书序》的内容,绝不是古史辨派所说的后人窜入《殷本纪》,而是司马迁在作《殷本纪》时所见到的汉本《尚书》中的相关内容,有些篇目和内容在今天所通行的《尚书》版本中已经不见,但在《殷本纪》中仍然保留着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非常珍贵,值得重视。
汪高鑫[9](2012)在《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文中研究说明司马迁和董仲舒都是汉代"大一统"思想的主要构建者,却在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以及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董仲舒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是形而上之义理,体现了经学家的特色;司马迁关于"大一统"思想的阐发形式则是形而下之史实,乃为史学家的本色。董仲舒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则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董仲舒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是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分辨夷夏,以达到以夏化夷的目的,并从王者一统的角度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司马迁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则是直接从血缘上肯定华夷为同宗同祖的兄弟,故而"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并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
张大可[10](2007)在《司马迁怎样写历史》文中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历史,并赋予了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司马迁自己称之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本文以司马迁如何"厥协"与"整齐"历史文献,构建中国古代史为主题,提出司马迁编写历史着作的基本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详变略渐、熔铸改写。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司马迁历史方法论的基础。
二、论《史记》“厥协六经异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史记》“厥协六经异传”(论文提纲范文)
(1)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两歧性评判 |
二、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批判 |
三、传统治史观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
第一,古人治史没有全体和系统的观念。 |
第二,传统目录学分类不合理,看不到书籍分类的学术史意义。 |
第三,古人不重视文史工具书的编纂与功用。 |
四、先秦经史关系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
五、《史记》的史学地位与司马迁古史辨伪的得失 |
六、清代史学和史家的成就 |
第一,经籍考证。 |
第二,正史表志补阙。 |
第三,文献辑佚。 |
第四,历史地理研究。 |
第五,学术史编纂。 |
第六,金文研究。 |
第七,元史史料整理与元史改作。 |
七、中国传统史学论的理论特征与方法得失 |
(2)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献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任安书》的早期流存及版本形态 |
二、《报任安书》存在的文本互见性内容 |
(一)《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 |
(二)《报任安书》与《史记》李陵传 |
三、《报任安书》与《史记》相 “抵牾”的文本细节 |
(一)“孔子适陈” |
(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四、结语 |
(3)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由巫出:史以载“道”的内源性特点 |
二、史以载“道”:天人、王道与“助流政教” |
(一)明天人之际——天道(巫)与人世的神、人交替 |
(二)通古今之变——助益“王政”的王朝兴衰历史观 |
(三)“协比声律”“助流政教”的巫艺礼乐合一观 |
三、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 |
四、史以载“道”与价值的史学 |
(4)《史记》引五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司马迁对儒家经学的接受 |
一、取材五经尊孔重儒 |
(一)尊孔子为圣 |
(二)述五经发展传承之史 |
二、经学复兴发愤着书 |
(一)儒学到经学: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 |
(二)继承父志,发愤着书,成一家之言 |
第三章 《史记》征引“五经”勾稽 |
一、《史记》引《诗》 |
(一)征引篇名以言作诗目的 |
(二)征引原文证史实,以言自身观点 |
(三)以汉时之语间接征引 |
二、《史记》引《书》 |
(一)录其篇名,简要介绍 |
(二)翻译其文,记述历史 |
三、《史记》引《礼》 |
(一)五帝德行,帝王世系 |
(二)其他史料 |
四、《史记》引《易》 |
(一)化用原句,言《易》本身 |
(二)记录《易》占,重《易》之术 |
(三)思辨式征引,阐释义理 |
五、《史记》引《春秋》 |
(一)引用史实,进行改写 |
(二)引用评论,表达己见 |
第四章 《史记》视野下五经文本蠡测 |
一、借经述史,成一家之言 |
(一)熟稔经学留存史料 |
(二)以经补史经史互渗 |
二、征引五经:弘扬儒学、经学传统 |
(一)承前启后借史扬经 |
(二)经学思想内化其中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
第一章 《史记》对先秦诸子的记载 |
第一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 |
一、为儒家诸子立传 |
二、为道家诸子立传 |
三、为法家诸子立传 |
四、为兵家和纵横家诸子立传 |
五、为墨家、名家和阴阳家诸子立传 |
第二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的原因 |
一、历史条件与时代要求 |
二、家学渊源和着史理想 |
第三节 《史记》为先秦诸子立传的标准与特点 |
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立传标准 |
二、《史记》记载先秦诸子的体例特点 |
三、《史记》记载先秦诸子的写作特点 |
第二章 《史记》论载先秦诸子的得失 |
第一节 《史记》对先秦诸子的客观评价 |
一、赞颂孔、孟等儒家先贤的人格品质与学术成就 |
二、对老庄等道家人物淡漠名利、放任自然表示理解 |
三、对法家人物的肯定与批评 |
四、肯定兵家和纵横家的历史作用 |
第二节 对司马迁论载先秦诸子得失的历史认识 |
第三章 先秦诸子对《史记》及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
第一节 先秦诸子与传统史学的创立 |
一、先秦史官与先秦诸子 |
二、先秦诸子与传统史学的开创 |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影响 |
一、先秦诸子着述是司马迁撰史的重要取材来源 |
二、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方法借鉴 |
三、为司马迁作《史记》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学术指导 |
第三节 先秦诸子透过《史记》影响中国传统史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从《伍子胥列传》看司马迁的史料会通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司马迁之前伍子胥复仇和忠直的记载 |
(一)史料的采用 |
1.《左传》等有关伍子胥复仇的记载 |
(1)家世及复仇的起因。 |
(2)逃亡的方向、路径、过程。 |
(3)见公子光、耕于野的情况。 |
(4)为吴行人、谋楚。 |
(5)复仇。 |
2.《国语》《左传》等有关伍子胥忠直的记载 |
(1)与夫差许越上的分歧。 |
(2)与夫差在吴齐关系上的分歧及死。 |
(二)思想营养的吸纳 |
1.肯定伍子胥复仇的议论 |
2.对伍子胥忠直的认识 |
二、司马迁的史料会通与创新 |
第一,将伍子胥其人其事放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从会通天人古今的高度进行审视。 |
第二,更加注重对伍子胥隐忍就功名的个性及心理的挖掘、概括。 |
第三,司马迁有意识地放大,突出“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的“应然”。 |
第四,涂上浓郁的悲剧命运的色彩。 |
(8)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与《殷本纪》史料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史记·殷本纪》史料来源的研究现状 |
二、殷商史研究现状 |
三、关于《尚书》及《书序》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篇目所占比重 |
第二节 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在《殷本纪》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第二章 《殷本纪》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中所涉商早期史事分析 |
第一节 汤黜夏命与商汤南征北战相关篇目探讨 |
一、汉本古文《汤征》篇与汤征葛伯史事探析 |
二、汉本古文《汤誓》篇与汤黜夏命史事探析 |
三、汉本古文《典宝》篇与汤伐三(?)史事探析 |
第二节 商初治国理政与贤臣辅政相关篇目探讨 |
一、汉本古文《夏社》篇、《汤诰》篇与商初史事探析 |
二、汉本古文《女房》、《女鸠》、《中(?)之诰》篇与商之贤臣女房、女鸠、仲虺其人其事 |
三、汉本古文《明居》篇、《沃丁》篇与咎单其人其事 |
四、汉本古文《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太甲训》与伊尹其人其事 |
五、汉本古文《原命》篇与伊陟其人其事、汉本古文《咸艾》、《太戊》篇与巫咸其人其事 |
第三章 《殷本纪》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中所涉商中晚期史事分析 |
第一节 《盘庚》三篇与盘庚迁殷史事探析 |
第二节 《殷本纪》中所见今古文《尚书》篇目与武丁中兴时期史事考辨 |
一、汉本古文《说命》篇、清华简《傅说之命》与武丁梦得傅说 |
二、《高宗肜日》篇与武丁修政行德 |
第四章 《殷本纪》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中所涉商末期史事分析 |
第一节 《西伯戡黎》篇与诸侯叛商 |
第二节 《微子》与微子数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论文提纲范文)
二思想大一统的统一路径不一致 |
(一)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主张 |
(二) 司马迁的“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大一统主张 |
三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不一致 |
(一) 董仲舒的以夏化夷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
(二) 司马迁的华夷同源共祖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
(10)司马迁怎样写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原始察终 |
二 见盛观衰 |
三 详变略渐 |
四 熔铸改写 |
1.剪裁摘要 |
2.增文补史 |
3.训释古文 |
4.熔铸改写 |
(1) 《尚书·尧典》: |
(2) 《淮南子·泰族训》: |
(3) 《韩非子·难一》: |
(4) 《孟子·万章上》第一章: |
四、论《史记》“厥协六经异传”(论文参考文献)
- [1]顾颉刚:现代科学观和疑古史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论[J]. 徐国利.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文献学解读[J]. 刘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10)
- [3]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J]. 李禹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史记》引五经研究[D]. 李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J]. 汪高鑫,程源源. 人文, 2020(02)
- [6]《史记》论载先秦诸子之研究[D]. 郑文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7]从《伍子胥列传》看司马迁的史料会通与创新[J]. 任刚,李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8]司马迁所见今古文《尚书》及《书序》与《殷本纪》史料来源研究[D]. 乔亚楠.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J]. 汪高鑫.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2(00)
- [10]司马迁怎样写历史[J]. 张大可. 红河学院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