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排球甲级联赛计分制度及赛间体能训练

我国排球甲级联赛计分制度及赛间体能训练

一、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袁翔宇[1](2021)在《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场上不同位置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进行比较,了解其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旨在对排球运动员专项化训练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在预防运动损伤上提供帮助。研究方法:使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35名高水平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其中主攻7人,副攻8人,二传6人,接应8人,自由人6人。采用Physiomed生产的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进行角速度60°/s和240°/s的膝关节屈伸肌力测试。研究结果:1)不同角速度的测试值相比。角速度6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值均较角速度240°/s的大(P<0.05);角速度24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屈伸肌平均功率值均较60°/s的值大,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比大于60°/s的值(P<0.05)。同一角速度优势腿和非优势的腿值比较,角速度60°/s时优势腿的伸肌峰力矩值大于非优势腿的值。2)场上不同位置间峰力矩值对比。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主攻和副攻的屈肌值均大于二传(P<0.05)。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和二传(P<0.05)。3)场上不同位置间相对峰力矩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4)场上不同位置间总功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副攻的屈肌值大于二传。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大于二传(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5)场上不同位置间平均功率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二传,主攻和接应屈肌值均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自由人(P<0.05)。6)场上不同位置间耐力比值对比。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二传伸肌值大于主攻、副攻和自由人,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7)场上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非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研究结论:1)通过等速肌力的PT、PT/BW、ER、STW、AP、H/Q等指标的测试,显示排球运动员优势腿的肌力较非优势腿大;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膝关节屈伸比值增大;角速度在240°/s时的屈伸比值较正常值小。2)场上不同位置峰力矩值对比结果,在角速度60°/s时的对比,发现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最大力量特征为:自由人的较好,其次为主攻运动员。其中,接应运动员的非优势腿最大肌力最差,与自由人和主攻相比有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对比,副攻的快速力量绝对值最好,接应的伸肌快速力量最弱,二传的屈肌快速力量最弱;而快速力量相对值以自由人最佳,自由人非优势腿伸肌快速力量与接应相比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对比,发现不同位置运动员爆发力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为副攻爆发力最好,二传最差。5)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耐力对比,发现二传运动员的膝关节耐力最好,其他位置运动员的耐力都相对较差。6)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的对比,发现接应位置运动员的膝关节稳定性较好,其他位置的运动员相对较差。

刘国聪[2](2019)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CBA联赛),是由中国篮球协会所主办的跨年度主客场制篮球联赛,历经了23年的发展,已成为全亚洲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其中CBA联赛赛制的具有赛季持续时间长,比赛场次多,训练周期短等特点,在长期的赛季里,教练组如何根据赛制的特点合理安排两场比赛之间的训练,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快速恢复,对接下来的比赛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帮助球队赢得比赛取得自信显然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为训练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较短的赛间间隔中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在长期的赛季中持续保持这一状态。因此,探索赛季中的训练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这对提高我国职业篮球训练水平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CBA联赛中的山东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将山东队比赛周期内的训练方案的制定特性做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探索CBA联赛赛间训练的安排和突出存在的问题,更新对篮球赛间训练的认识,从而科学的指导我国各级篮球运动队赛间训练的工作;同时为研究职业联赛中的赛间训练理论提供参考,为加快推进职业篮球赛间训练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动力。研究发现:1.CBA联赛的赛制特点主要是主客场比赛、赛季时间长,一周固定三赛,训练时间短。应有计划地用小周期训练和板块训练来指导安排训练。2.山东队的赛间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恢复、视频分析、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技战术训练、准备会。具体的安排随着赛间间隔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有所侧重,但主要是以恢复、针对性战术演练为主。3.通过比赛后的数据统计、定期监控队员的身体状态、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综合观察及队员的主观感觉进行赛间诊断。来把握运动员近期的竞技能力、所能承受运动负荷、及应该达到的运动成绩。4.赛间训练的负荷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在比赛当天上午和赛后的次日训练,训练强度较低。同时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训练负荷不同,替补队员一般年轻人居多,承受的负荷要高于主力队员。5.根据CBA联赛赛制的特点,在指导和安排赛间训练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灵活性原则,并且抓住影响赛间训练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取得优异成绩。

徐刚[3](2018)在《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专修女排队员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与主要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育专业的“单招”制度下,许多具有一定运动等级的运动员选择在高校就读。在体育专业类高校中学习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是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大众和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专修女排队员为测试对象,在广泛分析和归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该群体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身体素质情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总结了二者的关系。研究旨在为学校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1.运动员下肢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和相对峰值力矩均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总功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平均功率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运动员膝关节左右屈肌肌群肌力差异达到11%;髋、膝关节屈伸比值较正常值偏低。3.运动员五种身体素质测试结果间,半米字移动是相对独立的,而其它四项相互之间都有一定关系。4.运动员髋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分别与半米字移动、助跑摸高和立定三级跳有相关性;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分别与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有相关性;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研究结论:1.运动员下肢关节肌群慢速肌力好于快速,伸肌群好于屈肌群,髋、踝关节异侧同名肌群肌力差异不大,说明此二关节肌肉群发展协调。2.运动员下肢髋、膝关节力矩屈伸比值较低,膝关节左右屈肌肌力差异较高,具有理论关节损伤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弱侧关节肌群力量。3.五项身体素质测试中,半米字移动的技术性更全面,技巧性更高。其它四项的成绩相互影响,对于快速力量要求更高。4.在进行专项弹跳类素质训练时,必须注重膝、踝关节肌群力量的协同发展;在进行专项移动类素质训练时,必须注重髋、踝关节肌群力量的协同发展。建议:1.在发展下肢力量时,要注意各关节屈伸肌群和双侧同名肌群的合理训练比例;建议定期对运动员下肢左右关节肌群力量进行监测,如有差异,有必要加强弱侧力量训练,避免出伤。2.身体素质训练中,建议单独安排半米字移动训练,而其它专项训练可穿插进行,有助于排球专项力量的协调发展。3.在提高专项弹跳类素质时,建议重视膝、踝关节肌群力量的训练,而在提高专项移动类素质时,建议重视髋、踝关节肌群力量的发展。4.任何一项技术动作都是各关节协调运动的结果,因此,训练中,必须注意与之相邻关节的协同关系,避免训练盲区。5.建议提高该群体运动员下肢弱侧膝关节肌群力量,防止出现损伤。

王少华[4](2017)在《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职业网球比赛是以抢分争位为目标,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几乎每年都需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来保持国际上靠前的名次。一般来说每两三周就要进行一场赛事,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多月都在持续比赛,一个星期就要进行一场赛事。这么高强度的比赛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持续性、周期性、板块化的身体素质训练来贯穿全年比赛的整个过程以保持良好的体能,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赛间训练计划解决在比赛中暴露出的能力与技战术上需要改进的问题、使体能快速恢复与病痛的防备、治疗方案,让参赛人员在之后的赛场上发挥出最理想的比赛能力,以致使运动员获得最佳的战绩。因此,人们也早已认识到赛间训练与比赛成绩的好坏呈正相关。本论文主要利用查阅相关资料、研究逻辑规律、对比研究与专家采访等方式,将专业运动员比赛周期内的训练方案的制定特性做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初步构建了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的基本理论:一.赛间训练的概念:指的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持续几周比赛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训练,在两站赛事之间的调整时期内来训练。二.安排赛间训练的主要内容应涵盖:恢复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体能训练。三.赛间训练的类型主要有:1、储备性训练,2、补充性训练,3、调节性训练,4、恢复性训练,5、整理性训练,6、适应性训练,7、康复性训练,8、再生性训练,9、功能性训练。在具体的设计、编排过程中应当以体能训练为主。四.从具体的领域来看,网球赛间训练应遵循六个原则:多元化与专项化相结合原则、兼顾训练与恢复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灵活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时效性原则。要实施科学的赛间训练,就必须在充分理解网球这一项目的规律的基础上,在全面的搜集和分析运动员状态的前提下,通过系统、合理、多元的训练手段来达到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的目的。另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树立“比赛是训练的延续”这种理念。所有的训练和动力都要围绕确保实现能力的保持与系统性和有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提高和保持;都要围绕着项目特有的赛练机制来开展。相对于平时的训练,赛间训练要具有更高的随机性,更多的取决于项目的特点、比赛近期的情景以及运动员的技术状态。因此,要实现对赛间训练的掌控,必然对教练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张榉斌[5](2016)在《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排球运动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与普及,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些参与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群体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无论是在我国整个竞技体育体制组成中,还是在全民体育的普及中都起到了支柱和推广作用,这就是高校运动员群体。由于各国的排球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技术战术日臻完善,它正朝着发球高点化、垫球多样化、传球速度化、扣球力量化、拦网滞空化等方面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更猛[1]。而随着排球“五化”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好坏越来越成为队伍制胜的关键因素。由于排球竞赛规则的更新和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单次爆发式的动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排球技术当中的扣球、拦网、移动、防守等技术动作以无氧非乳酸系统供能为主,将排球比赛的间隔时间短、次数多、强度大等特点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技战术的完善,加之运动员在比赛中单次动作的重复率或是连续多个动作的叠加率增加,甚至是来回球的次数增加,这些都促使无氧乳酸系统供能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排球运动同其他集体项目相比,比赛时间的长短并无明确要求,若在两队实力相当,比赛时长一度可能持续长达2到3个小时,这时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就会在比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排球队伍日常运动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就如何在日常训练中结合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高校阶段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的提高。依据排球运动项目特征和耐力训练理论,设计出适合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对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终为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运用的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训练方法和理念,结合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发展等特点,在与导师进行多次的沟通后,制定出有关排球专项耐力方面的训练方案。以河北师范大学20名排球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和对照各10名,对实验组运动员其进行为期8周的有关专项耐力训练的实验干预,对照组则进行传统的训练。通过检测运动员的实时心率,对上述两组的单元训练强度进行监控,并在训练的总时长上保持一致。最后运用SPSS18.0软件对两个组别实验前后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分析发现,只有当排球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耐力水平时,并通过结合运动员的场上位置特点和间歇训练来发展其无氧能力,特别是对运动员的无氧非乳酸能力的提高。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组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能力影响显着,而对于柔韧、灵敏、协调等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2.对于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在安排日常训练时应重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3.在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时,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多采用实战训练或高于实战负荷的负荷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首选实战训练。

李宏伟[6](2014)在《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能训练或者称为身体训练是所有竞技运动项目在设计训练计划时的重点内容,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身体能力是完成一切技术和战术任务的基础。关于身体能力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但主要内容都包括: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及运动耐力等要素。目前,在国内外运动训练领域,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的体能训练进行诊断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在体能训练的投入不够;体能训练场馆设施不足;体能训练时间较少,大部分体能训练时间放在了技战术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负荷较大,运动员经常感到身体疲劳,甚至受伤;体能训练方法枯燥、传统、单一,严重阻碍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兴趣。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的体能训练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作为教练员应该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掌握并吸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体能训练理论,关注先进的、科学的排球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扩展知识面,进一步加强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关注。在提高专项资金投入比例的同时,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尽量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专业和先进的训练器械;合理分配每周及每月的训练时间,增大体能训练时间的比例;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负荷,与此同时要求运动员适度科学的在营养方面加强保障;采取多种多样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能训练,改变原先枯燥、传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陈卢锴[7](2014)在《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的现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女排是一支拥有优异历史成绩并一度成为时代精神的队伍。“五连冠”后,经过近20年的折戟沉沙,于2003年、2004年又两度获世界冠军。然而,中国女排的青黄不接使其在过去的时间里始终徘徊于世界女子排坛第一集团与第二集团,而要让中国女排重振雄风,实现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我国女排后备队伍的科学管理与培养。在运动员“高大化”的现代竞技排球运动发展趋势下,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不断涌现,且高大队员占队伍总人数的比例逐年增长。因此,全面了解、探究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现状,为科学制定适合当代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青少年高大队员体能训练水平,促进全面发展,以降低损伤率,提高成才率。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以期为科学制定适合当代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依据,从而使我国女排的竞技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通过对我国青少年女排全面的摸底、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已逐渐出现高大化趋势,高大队员平均年龄为16.74岁,平均运动年限为3.00年,平均身高达到192.45cm,高大队员的专位比例顺序为副攻>主攻>接应,符合一般意义上排球运动员专位选材特点。(2)2013年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分别为助跑摸高308.68cm,立定跳远241.71cm,30米跑4.62s,半“米”字移动17.38s。但高大队员间存在着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专项身体素质上,我国青少年女排在助跑摸高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他专项身体素质与非高大队员相比不占优势。(3)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运动实践丰富,但文化科研水平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好理论知识的教练员较少。对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体能训练相关理论的了解程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获取理论知识的途径较为传统、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但大部分教练员在高大队员的体能训练上能做到区别对待。(4)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体能训练课安排时段以下午为主,部分队伍安排穿插上、下午进行;周体能训练频率以23次为主;每堂体能训练课时间在1.53小时的范围内能够较好地完成体能训练任务。练习器械以传统器械为主,缺乏丰富体能知识的体能教练员进行体能训练的组织和实施。(5)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以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及间歇训练法为主的体能训练方法来发展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体能。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弹跳力、挥臂能力等专项体能上的练习方法中大都是沿用传统的负重式的练习方式为主,内容、形式较为枯燥,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结合排球场地、球及克服自身重力的方法较少。(6)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较为重视体能训练课的整理放松,但整理放松形式较为单一、固定;训练课后的恢复手段也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

于鑫[8](2014)在《吉林省普通高校女子排球队员身体素质周期性训练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排球运动也得到了一定的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成立了排球运动队,然而,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排球专项体能训练中,很少有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的专项性的训练,更不用说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评价体系,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普通高校的一线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相关的训练管理跟踪体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立足目前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计划,从而为今后提高普通高校排球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拟在对吉林省普通高校女子排球队身体素质训练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女子排球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研究及资料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排球运动训练成果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排球队的发展提出可行性训练手段,并提出相关建议,即可拓展排球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普通高校排球队在训练中的创新;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更为吉林省普通高校排球队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1.从实验教学的结果来看,周期性训练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柔韧性有所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水平,更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学生的排球的专项素质水平,这也正是排球运动的发展的要求所在,提高学生弹跳能力就能很好的控制网前的防守和进攻;同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所设定的各项指标中的对比中,提高幅度巨大,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时通过周期性训练的练习,学生们不仅对运动项目本身产生相应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2.在技能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依然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首先是在3号位的开网传球的成功次数也就决定了本队进攻关键基础,因此本实验的周期性训练对于队员的3号位的开网传球的成功率有着明显的效果。其次是在动作的准确率上,周期性训练的效果依然明显,在周期性的训练中学生对于每一个单一的动作,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对完成记忆的泛化、分化强化和自动化的过程,因此周期性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动作记忆有着明显的效果。而在动作表现出的优美度上实验班的学生表现水平比对照班要好。3.周期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心态,同时也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可以加快他们对所学技术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体育学学习的心理水平,包括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周期性训练也能为其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王昭[9](2013)在《河北省青少年业余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女子竞技排球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和阶段。国际女排赛事风起云涌,国内赛事此起彼伏。中国女排教练员及队伍不断调整与壮大,继而出现的广东恒大女排在各个赛事中崭露头角,都预示着女子竞技排球运动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比赛节奏的加快,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逐渐缩小的技战术差距,使比赛变得更为激烈。这同时也给教练员以及运动员更大的压力,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不单单要在技战术的训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加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要求。怎样能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保持体力的良好状态,保持技术的稳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见,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作为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同样也是我国女排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国女排为了不断冲击世界顶尖队伍,就要切实抓好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只有新鲜的血液的注入,才能推动我国女排不断向前发展,再创五连冠的辉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国家的扶持,更加需要各省、市、自治区体校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作为华北地区大省之一的河北省,更是责无旁贷。女子竞技排球这项运动虽然不是我省极具优势的项目,但在多年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过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曾为我国女排以及现在兴起的广东恒大输送过一些优秀运动员,为推动我省乃至我国的女排运动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省青少年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样关系到我省竞技运动的发展,是我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崛起以及发展的关键因素。排球运动的技战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这一观点现在已经被世人所公认。本文依据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中对女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的要求和标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尤其采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以石家庄市体校、唐山市体校、邯郸市体校、张家口市体校等河北省内10所业余体校的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13-19岁)专项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并对在河北省篮排管理中心注册过的此范围内的女排运动员进行一系列身体形态及专项身体素质测试。通过分析研究了解我省女排运动员的身体情况现状以及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现状。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并寻求合理化解决对策。希望为我省女排运动的选材以及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身体形态方面,我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13-19岁)平均身高为176cm,其中主攻身高为175cm,副攻身高为180cm,二传身高为173cm;平均体重为60kg,其中主攻体重为62kg,副攻体重为61kg,二传体重为58kg;克托莱指数平均为344.2,主攻为354.1,副攻为338.5,二传为338.6。我省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发展基本符合青少年身体、生理发展规律。2.我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果分析得出:(1)由结果看出,我省青少年女排运动员整体素质较差,但其中包含优秀身体素质运动员,人数较少。优劣差距较大;(2)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同变化。这一发展趋势基本符合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但不因年龄不同呈现显着差异;(3)我省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并不因场上位置不同呈现显着差异。这说明,在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当中,身体素质训练重点不突出,针对性较差。3.针对我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与测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首先是要抓住科学选材这一环节,在对运动员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科学选材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针对性训练,提高我省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

肖坤鹏[10](2013)在《不同位置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比较竞技水平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差异,探讨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客观、准确地对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及训练效果进行评定和监控,为指导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训练及安排训练计划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参加全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联赛的33名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利用跑台和功率自行车等仪器,对受试者进行有氧递增负荷和30s最大极限负荷运动,在测试过程中分别记录运动员有氧能力相关气体、功率和血乳酸指标及无氧能力相关功率及血乳酸指标等,并对运动员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有氧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VO2max、HR、BLA、Pmax、无氧乳酸阈等指标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存在显着的差异;通过最大极限负荷运动过程中运动员PP、AP、PD、BLA等动态变化规律,显示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无氧能力存在显着的差异。

二、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排球运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有关场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研究
    2.3 有关膝关节的研究现状
    2.4 有关等速肌力的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3 数理统计法
    3.4 技术路线
4 测试结果
    4.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
        4.1.1 峰力矩(PT)
        4.1.2 相对峰力矩
        4.1.3 平均功率
        4.1.4 屈伸峰力矩比
    4.2 男子排球运动员不同位置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4.2.1 不同位置峰力矩
        4.2.2 不同位置相对峰力矩
        4.2.3 不同位置总功
        4.2.4 不同位置平均功率
        4.2.5 不同位置耐力比
        4.2.6 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
5 分析与讨论
    5.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点
    5.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等速肌力比较
        5.2.1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力量素质的比较
        5.2.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耐力素质的比较
        5.2.3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素质的比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致谢

(2)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赛间训练的提出
    2.2 周期训练研究
        2.2.1 小周期训练
        2.2.2 板块训练
    2.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的研究
    2.4 现代篮球训练理论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及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4.1.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
        4.1.2 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4.2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的内容
        4.2.1 小周期训练
        4.2.1.1 恢复
        4.2.1.2 视频分析
        4.2.1.3 体能训练
        4.2.1.4 适应性训练
        4.2.1.5 技战术训练
        4.2.1.6 赛前准备会
        4.2.2 板块训练
    4.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诊断
    4.4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负荷
    4.5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原则
        4.5.1 针对性原则
        4.5.1.1 上场比赛的问题
        4.5.1.2 下场比赛的任务
        4.5.2 区别对待原则
        4.5.2.1 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
        4.5.2.2 内线球员和外线球员
        4.5.3 重点性原则
        4.5.3.1 外援
        4.5.3.2 主力队员
        4.5.4 灵活性原则
        4.5.4.1 赛间过程的多变
        4.5.4.2 竞赛结果的不可预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附件 2

(3)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专修女排队员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与主要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有关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
        1.2.3 有关等速肌力的研究
        1.2.4 有关等速肌力与运动表现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试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体育学院运训专修女排运动员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分析
        3.1.1 髋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1.2 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 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与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性研究
        3.3.1 髋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3.3.2 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3.3.3 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受试队员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总体分析
    4.2 髋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与排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
    4.3 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与排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
    4.4 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特点与排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
    4.5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4)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运动训练方面研究现状
    2.2 关于赛间训练方面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职业网球运动训练方面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逻辑分析法
    3.3 比较分析法
    3.4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赛间训练理论的提出
    4.2 赛间训练释义及其重要性
        4.2.1 赛间训练释义
        4.2.2 赛间训练对职业网球运动员参赛的重要性
    4.3 职业网球赛制特点
        4.3.1 职业网球比赛年度赛季特点
        4.3.2 职业网球年度赛事安排特点
        4.3.3 职业网球比赛排名系统及运动员参赛特点
    4.4 职业网球赛间训练不同时间的划分及训练负荷安排分析
    4.5 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的类型
    4.6 职业网球赛间训练内容的基本要素与侧重点
        4.6.1 赛间体能训练
        4.6.2 赛间恢复训练
        4.6.3 赛间技战术训练
        4.6.4 赛间心理训练
    4.7 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的原则
        4.7.1 多元化与专项化相结合原则
        4.7.2 兼顾训练与恢复原则
        4.7.3 适宜负荷原则
        4.7.4 灵活性原则
        4.7.5 区别对待原则
        4.7.6 时效性原则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耐力的定义
        1.1.2 耐力的分类
        1.1.3 专项耐力的概念及训练意义
    1.2 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分析
        1.2.1 排球运动的体能特征
        1.2.2 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1.2.3 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征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实验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的数据分析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2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30秒斜板仰卧起坐的数据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3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30秒 30KG挺举的数据分析
        3.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4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半“米”字形移动的数据分析
        3.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5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羽毛球掷远的数据分析
        3.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6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1分钟双摇跳绳的数据分析
        3.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6.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6.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7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800米跑的数据分析
        3.7.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7.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7.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8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十字跳的数据分析
        3.8.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8.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8.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2.2 体能的概念
    2.3 体能训练的概念
    2.4 体能训练的结构及功能
    2.5 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分析
    2.6 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2.7 排球运动专项技、战术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关系
    2.8 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运动素质特征的理论分析
        2.8.1 弹跳能力的特征
        2.8.2 移动能力的特征
        2.8.3 挥臂击球能力的特征
    2.9 国内外对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3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兰州大学高水平女排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诊断与评价
        4.1.1 运动员基本情况
        4.1.2 体能训练的持续时间、地点和训练器械
        4.1.3 体能训练态度和训练认识
        4.1.4 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5 体能训练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4.2 兰大高水平女排教练员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水平的诊断与评价
        4.2.1 教练员基本情况
        4.2.2 教练员体能训练的认识
        4.2.3 教练员体能训练计划
        4.2.4 教练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选材时应注意运动员身体形态、运动员运动素质有待提高
        5.1.2 体能训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5.1.3 体能训练计划缺乏宏观性和针对性
        5.1.4 体能训练手段陈旧、单一
        5.1.5 体能训练缺乏交流沟通和疲劳反馈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致谢

(7)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排球高大队员的现状研究
        1.2.2 关于体能的现状研究
        1.2.3 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1.2.4 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1.2.5 排球高大队员体能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观察法
        2.2.4 测量法
        2.2.5 测试法
        2.2.6 问卷调查法
        2.2.7 数理统计法
        2.2.8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基本情况
        3.1.1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年龄、运动年限情况
        3.1.2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身高分布情况
        3.1.3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专位分布情况
    3.2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身体素质水平分析
        3.2.1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助跑摸高的特征分析
        3.2.2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立定跳远的特征分析
        3.2.3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 30 米跑的特征分析
        3.2.4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半“米”字移动的特征分析
    3.3 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3.3.1 年龄结构及执教年限
        3.3.2 学历及执教前来源
        3.3.3 运动经历及职称情况
        3.3.4 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对高大队员体能训练特点的认知
    3.4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3.4.1 体能训练课时段、训练频率及训练时间分析
        3.4.2 体能训练运用器械情况
        3.4.3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体能训练方法分析
        3.4.4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体能训练的练习方法分析
        3.4.5 体能训练后的恢复情况
第4章 结论
    4.1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特征
    4.2 我国青少年女排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4.3 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体能训练现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吉林省普通高校女子排球队员身体素质周期性训练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
        1.3.2 运动素质指标的研究
        1.3.3 排球专项体能的综合研究
        1.3.4 周期性训练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4.1 实验对象
        2.2.4.2 实验方法
        2.2.4.3 实验时间
        2.2.4.4 实验指标
        2.2.5 数理统计法
3 实验控制与要求
    3.1 普通高校排球队员身体素质周期性原则训练的实验分析
        3.1.1 周期性训练的概述
        3.1.2 周期性训练的原则
        3.1.3 周期性训练的要求
    3.2 实验控制
    3.3 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周期性训练的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4.2 周期性训练的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4.2.1 排球的基本素质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4.2.2 排球基本的技术传球的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4.2.3 周期性训练的心理作用效果测试结果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河北省青少年业余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特征及主要构成类别
        1.2.1 力量素质类群
        1.2.2 速度素质类群
        1.2.3 耐力素质类群
        1.2.4 柔韧素质类群
        1.2.5 灵敏素质类群
        1.2.6 弹跳力类群
    1.3 研究现状
        1.3.1 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1.3.2 排球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1.3.3 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
        1.3.4 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研究
        1.3.5 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
        3.1.1 各体校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高情况
        3.1.2 各体校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体重情况
        3.1.3 各体校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
        3.1.4 不同场上位置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情况分析
        3.1.5 不同年龄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情况分析
    3.2 河北省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情况
        3.2.1 河北省各体校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情况总汇
        3.2.2 不同场上位置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2.3 不同年龄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不同位置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相关名词缩略词语表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训练
    2.2 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
    2.3 有氧能力的基本理论及实践
    2.4 无氧能力的基本理论及实践
    2.5 运动后血乳酸生成的机理
    2.6 排球运动员供能特征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试对象
    3.3 测试方法
        3.3.1 测试仪器
        3.3.2 有氧能力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3.3.3 无氧能力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3.3.4 血乳酸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3.4 数理统计法
    3.5 测试安排
4 测试结果
    4.1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4.1.1 最大摄氧量(VO2max)等相关指标的测试结果
        4.1.2 最大功率等相关指标的测试结果
    4.2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无氧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4.3 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血乳酸等指标测试结果
        4.3.1 有氧能力血乳酸指标测试结果
        4.3.2 无氧能力血乳酸指标测试结果
    4.4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主要指标多因素独立样本 t 检验
        4.4.1 有氧能力指标等多因素独立样本 t 检验
        4.4.2 无氧能力指标多因素独立样本 t 检验
5 讨论与分析
    5.1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特征分析
        5.1.1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能力特征
        5.1.2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相关指标特征与规律分析
        5.1.3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功峰值等相关指标特征与规律分析
    5.2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无氧能力特征分析
        5.2.1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整体无氧能力特征分析
        5.2.2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相关功率指标特征与规律分析
    5.3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血乳酸指标特征分析
        5.3.1 有氧代谢过程血乳酸相关指标特征与规律分析
        5.3.2 无氧代谢过程血乳酸相关指标特征与规律分析
    5.4 我国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我国排球甲A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D]. 袁翔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D]. 刘国聪.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3]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专修女排队员下肢三关节肌群肌力特点与主要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研究[D]. 徐刚.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 [4]职业网球赛间训练理论研究[D]. 王少华.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1)
  • [5]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张榉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D]. 李宏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7]我国青少年女排高大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能训练的现状研究[D]. 陈卢锴. 集美大学, 2014(01)
  • [8]吉林省普通高校女子排球队员身体素质周期性训练效果的研究[D]. 于鑫. 吉林体育学院, 2014(02)
  • [9]河北省青少年业余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研究[D]. 王昭.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10]不同位置优秀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D]. 肖坤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我国排球甲级联赛计分制度及赛间体能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