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金德谷[1](2016)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文中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党中央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边疆民族地区先后推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或发展工程,同时出台了与国家战略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筹集了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投入资金,推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当前,学界从经济学、税收学等学科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成果较多,却较少从民族学视角入手,分析和讨论税收如何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个案,在实地田野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税收在促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此外,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还将重点关注边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关系状况。本文认为,税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促进作用。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通常凭借两种途径: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使之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资源再分配的工具,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领域的动力来源和物质支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凭借税收的途径促进了边疆民族的发展,增强了边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推动并构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除绪论外,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在本文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田野调查点概况。第一章为“满洲里市税收概况”。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简述满洲里市征税的历史,此后,运用税收学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满洲里市国税和地税数据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状况。比如运用宏观税负分析,得出满洲里的税负在合理区间运行;运用税收弹性分析,表明满洲里的税收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从税种结构来看,满洲里的税收主要来源包括营业税、增值税等;从产业结构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满洲里税收来源囊括了国有企业和股份公司。在本章的后半部分,笔者还借助个案访谈材料,对满洲里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税收情况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在第二章中,重点探讨了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税收如何促进满洲里的经济发展?本章以税收三大支柱:对外贸易、旅游业和工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分析了税收对满洲里畜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满洲里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满洲里财政收入贡献占60%。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边疆民族地区鼓励发展边境贸易,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采取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调整为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边贸企业发展。此外,对边民互市规定货值范围内的生活用品采取免关税的政策,激活了边贸市场,促进满洲里对外贸易的发展。旅游业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将西部地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税收优惠政策范围,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出台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比如对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旅游包机业务返还50%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是满洲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满洲里市政府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税收政策制定了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发展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设备抵扣税收等,促进了满洲里的工业发展。2005年1月,内蒙古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牧业税,这对满洲里的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调整营业税的起征点方面,满洲里市政府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万元,鼓励各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从而促进满洲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满洲里市的各项税收政策和措施,较快地促进了满洲里市的经济发展。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当税收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的途径,把税收资金(财政收人)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边民生活质量提高及文化发展。根据每年财政投入社会建设的资金分析,满洲里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建设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而且重视民生事业发展,2013年,其民生领域的支出甚至占到财政总支出近40%。在社会保障与就业领域,满洲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130元提高到2014年的540元。同时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在就业方面,国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享受税收抵扣,促进当地失业人员再就业。2004年到2014年满洲里的城镇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反映了满洲里就业发展良好。边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满洲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到2014年提高了1.67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到2014年提高了4.53倍。此外,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举办节庆活动,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满洲里的文化发展。在第四章中,重点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出发,探讨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上。政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少数民族孕妇去医院住院生产,满洲里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到满洲里就业,这样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入,带来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通过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笔者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满洲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在生计方式变迁方面,历史上满洲里牧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游牧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满洲里发展,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很多牧民放弃游牧生计,选择到城市企业工作。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发展民族服饰,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收。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比如蒙古族祭敖包、回族古尔邦节等节日屠宰牲畜免除屠宰税,之后又逐步取消了屠宰税,这对少数民族饮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此外,在住房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对少数民族棚户区改造,及其购买第一套住房享受契税低税率优惠,带来了少数民族住房的发展。在交通方面,政府投资修巷道、硬化道路,方便少数民族出行。这些措施提升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得当地的民族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第五章主要讨论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税收促进满洲里整体的社会发展,边民受益,从而增强了边民国家认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比邻国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也增强我国边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边民对于未来生活的选择往往有着非常理性的认知,“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认为税收环境、发展环境更好的国家发展。在不同场域中,不管是少数民族、汉族的民族区分,还是中国人、蒙古人、俄罗斯人的国籍区分,边民往往会选择那种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身份来认同。在本文最后一个部分,笔者对税收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讨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税收功能、特点和影响,分析满洲里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分析税收杠杆与满洲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内在关联,以及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讨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税收如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2](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文中认为通过对我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阶段性划分和深入解读、评价,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进程、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但是,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论述与总结,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现已公布实施、现行有效的立法到底有哪些?每一部立法又有哪些具体条文涉及动物保护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着述或法律汇编中并未有所展示。为了弥补这个缺失,本课题组再一次对我国现行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全面梳理,
夏东[3](2010)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但要追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时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也越来越被提上议程。我国草原面积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41.7%,其中牧区有120个县(旗),半农半牧区有146个县(旗),相当于农耕面积(约1.22亿公顷)的3.2倍、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的2.5倍,相当于耕地和森林面积之和的1.42倍。从省区分布来看,西部十二个省区草原面积3.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所以,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完好性直接关联到全国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系统的完好性,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全国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载畜量过大、草原退化、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今对于草原畜牧业的研究主要还集中于政策建议方面,要想使得草原畜牧业走向人性化、科学化,最终实现现代化,还需要构建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来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研究草原以及草原畜牧业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主题,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草原畜牧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根据我国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特点提出基本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准,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据此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郑江平[4](2005)在《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绵山羊一直是新疆畜牧业的主要畜种,50多年来,羊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了快速增长。羊产业已成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研究羊产业的发展对新疆农业结构优化、农牧民增收以及提高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对新疆羊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本部分首先提出了新疆羊产业的概念。接着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作为指导整个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最后在对世界和中国羊产业的生产、消费、贸易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是世界羊肉、羊毛生产和羊毛消费大国,中国羊肉、羊毛区域化分布已十分明显。今后中国羊产业生产方向应逐渐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肉、毛、皮全面发展转变;由自由放牧向集约化饲养发展转变;羊肉生产向羔羊肉生产转变。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本部分从资源优劣势、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新疆羊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对新疆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认为新疆羊产业生产在品种、天然草地和饲草料加工方面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羊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鲜活产品仍然是新疆消费的主要方式,羊肉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新疆羊产业发展仍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草地退化严重、牧场载畜能力不平衡、饲料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和饲料安全隐患等制约因素,在羊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方面存在规模小、企业亏损严重、羊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等问题。第三大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新疆羊产业链存在城郊型羊产业链、牧区型羊产业链和农区型羊产业链三种模式。研究表明,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各活动关系对羊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其次从竞争绩效、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三个方面,进一步对新疆羊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表明,新疆绵羊毛和牧区羊肉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农区肉羊竞争力较弱。在以上研究的基础
姜法竹[5](2004)在《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
旦巴[6](2002)在《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文中认为
二、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
第一章 满洲里市税收概况 |
第一节 满洲里税收史简述 |
第二节 满洲里市的地税 |
第三节 满洲里市的国税 |
第四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满洲里市税收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地税、国税的财政贡献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
第二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 |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
第三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
第四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畜牧业、批发零售业发展 |
第五节 税收与扶持民族企业发展 |
第三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
第一节 税收促进边疆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
第二节 税收支持民族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第三节 税收稳定民族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与就业 |
第四节 税收保障边民生活质量提高与文化发展 |
第四章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生计变迁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发展 |
第三节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发展 |
第四节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 |
第五章 边疆、税收与国家认同 |
第一节 边民互动中的国家认同 |
第二节 税收环境与“用脚投票” |
第三节 民族关系、身份认同与家园选择 |
第六章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税收的功能、特点及影响 |
第二节 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税收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四节 税收杠杆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
第五节 税收杠杆与国家统筹建设 |
第六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税收与边疆城市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
2.1 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
2.1.1 现代化的概念 |
2.1.2 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界定 |
2.2 草原畜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2.2.1 草原畜牧业的内涵 |
2.2.2 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 |
2.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2.3.1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涵 |
2.3.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
3.1 建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
4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测评方法 |
4.1 确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 |
4.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的步骤 |
4.2.1 各项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 |
4.2.2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
5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的应用 |
5.1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方法的应用范围 |
5.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阶段划分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2.4 当前我国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 |
5.2.5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 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1.2.2 研究羊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 |
1.3 产业形成与羊产业的界定 |
1.3.1 产业形成 |
1.3.2 羊产业的界定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6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
2.1.1 国外研究动态 |
2.1.2 国内研究的动态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2 产业链理论 |
2.2.3 竞争力理论 |
第三章 世界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 世界羊产业生产、消费与贸易的现状 |
3.1.1 世界肉羊业生产现状 |
3.1.2 世界羊毛业生产现状 |
3.1.3 世界羊产品贸易现状 |
3.1.4 世界羊产品消费现状 |
3.2 世界羊产业发展模式 |
3.2.1 国外集约化饲养模式 |
3.2.2 国外羊产业链模式 |
3.3 国外羊产业发展启示 |
3.3.1 生产方向逐渐从以毛为主转向以肉为主 |
3.3.2 从自由放牧向集约化饲养发展 |
3.3.3 羊肉生产从成年羊肉向羔羊肉生产转化 |
3.3.4 国外畜牧业产业化的产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
3.3.5 以国家的适当干预、调控、扶持和良好政策环境为保证 |
3.3.6 以高新科技进入畜牧业领域并广泛应用为前提 |
第四章 中国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 中国羊产业布局与生产现状 |
4.1.1 中国肉羊生产区域分布与特点 |
4.1.2 中国羊毛生产区域分布与特点 |
4.2 中国羊产品贸易现状 |
4.2.1 活羊进出口贸易 |
4.2.2 羊肉进出口贸易 |
4.2.3 羊毛进出口贸易 |
4.2.4 羊绒进出口贸易 |
4.3 中国羊肉屠宰加工 |
4.3.1 羊产品加工的历史 |
4.3.2 屠宰加工概况 |
4.3.3 中国重点肉羊屠宰加工企业介绍 |
4.4 中国羊产品消费现状 |
4.4.1 羊肉消费现状 |
4.4.2 羊毛市场消费现状 |
4.5 中国羊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
4.5.1 从以毛为主向以肉为主,肉、毛、奶、皮全面发展转化 |
4.5.2 山羊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
4.5.3 农区养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4.5.4 中国羊肉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 |
第五章 新疆羊产业生产资源分析 |
5.1 新疆羊产业生产发展史 |
5.1.1 缓慢发展时期(1949-1964 年) |
5.1.2 波动停滞时期(1965-1978 年) |
5.1.3 调整、改革、全面发展时期 (1979-1993 年) |
5.1.4 快速发展时期(1994-2003年) |
5.2 新疆羊产业生产资源优势 |
5.2.1 羊品种资源优势 |
5.2.2 天然草地资源优势 |
5.2.3 饲草料资源优势 |
5.3 新疆羊产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
5.3.1 缺水草地面积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
5.3.2 牲畜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 |
5.3.3 季节牧场载畜能力不平衡 |
5.3.4 饲料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 |
5.4.5 饲料安全问题制约羊产业发展 |
第六章 新疆羊产业生产发展状况 |
6.1 新疆羊产业生产布局及发展特点 |
6.1.1 肉羊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
6.1.2 绵羊毛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
6.1.3 绒山羊生产区域分布及特点 |
6.2 新疆羊产业内部结构与生产水平 |
6.2.1 畜群结构 |
6.2.2 质量结构 |
6.2.3 羊产业生产水平 |
6.3 新疆羊产业饲养模式及发展特点 |
6.3.1 集约化饲养模式 |
6.3.2 家庭饲养模式 |
6.4 新疆羊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6.4.1 生产方式传统落后 |
6.4.2 牧区存在着尖锐的草畜矛盾 |
6.4.3 资源产出率低 |
6.4.4 缺乏严格的良种管理制度 |
6.4.5 新疆羊品种资源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
第七章 新疆羊饲养成本收益分析 |
7.1 新疆牧区不同绵羊品种成本收益分析 |
7.1.1 本种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
7.1.2 改良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
7.1.3 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成本收益比较 |
7.2 新疆农区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
7.2.1 新疆农户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
7.2.2 北疆、南疆、东疆农户养菜羊成本收益比较 |
7.2.3 新疆与全国主要农区养菜羊成本收益分析 |
第八章 新疆羊产品加工和贸易分析 |
8.1 新疆羊产品屠宰加工现状 |
8.1.1 肉羊屠宰加工现状 |
8.1.2 毛、绒及其他加工现状 |
8.2 新疆羊产品贸易分析 |
8.2.1 羊产品进出疆贸易 |
8.2.2 羊产品进出口贸易 |
8.3 新疆羊产品加工和贸易存在的问题 |
8.3.1 屠宰场多且分散,屠宰设备简易落后 |
8.3.2 屠宰加工点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浪费 |
8.3.3 羊肉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 |
8.3.4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
8.3.5 羊毛市场流通体制不完善 |
第九章 新疆羊产品消费分析 |
9.1 新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 |
9.1.1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 |
9.1.2 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变化 |
9.2 新疆羊产品消费特点 |
9.2.1 羊肉消费特点 |
9.2.2 羊毛消费特点 |
9.2.3 羊绒消费特点 |
9.3 新疆羊肉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9.3.1 收入水平 |
9.3.2 消费习惯与偏好 |
9.3.3 价格因素 |
9.3.4 人口因素 |
9.4 新疆羊产品消费发展趋势 |
9.4.1 羊产品消费趋势 |
9.4.2 未来羊肉产量需求量预测 |
第十章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10.1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
10.1.1 羊产业纵向链活动与关系 |
10.1.2 羊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
10.2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模式分析 |
10.2.1 城郊型羊产业链模式 |
10.2.2 牧区型羊产业纵向链模式 |
10.2.3 农区羊产业链模式 |
10.3 新疆羊产业纵向链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10.3.1 饲草料与羊产品生产活动之间关系对羊产业发展的影响 |
10.3.2 羊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之间的关系对羊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十一章 新疆羊产品竞争力分析 |
11.1 竞争力概念 |
11.1.1 农业竞争力概念 |
11.1.2 羊产品市场竞争力 |
11.2 新疆羊产品国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11.2.1 生产要素 |
11.2.2 羊产品国内需求 |
11.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11.2.4 食品安全 |
11.2.5 成本与价格 |
11.2.6 制度因素 |
11.2.7 政府 |
11.3 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定方法 |
11.3.1 羊产品竞争绩效 |
11.3.2 羊产品竞争实力 |
11.3.3 羊产品竞争潜力 |
11.4 新疆羊产品国内竞争力实证分析 |
11.4.1 羊产品竞争绩效测定 |
11.4.2 羊产品竞争实力测定 |
11.4.3 羊产品竞争潜力分析 |
第十二章 新疆羊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
12.1 新疆羊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12.1.1 市场发展思路 |
12.1.2 生产发展思路 |
12.1.3 产业组织发展思路 |
12.2 新疆羊产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方向 |
12.2.1 区域布局的原则 |
12.2.2 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
12.3 新疆羊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12.3.1 抓住机遇,加速羊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 |
12.3.2 加强草原建设,促进传统羊产业向现代羊产业转变 |
12.3.3 完善羊产业生产加工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
12.3.4 坚持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
12.3.5 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羊产业的科技含量 |
12.3.6 实施现代化管理,促进细毛羊产业发展 |
12.3.7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羊产品质量安全 |
12.3.8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新疆羊产业的发展 |
12.3.9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
第十三章 基本结论 |
13.1 中国是世界羊肉、羊毛生产和羊毛消费大国,中国羊产品区域化分布明显 |
13.2 新疆羊产业生产具有资源优势,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
13.3 新疆羊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
13.4 新疆牧区饲养改良绵羊成本收益高于本种绵羊,牧区绵羊的成本收益在全国居中上水平;北疆农区肉羊的成本收益高于南疆和东疆,农区绵羊成本收益在全国不具有优势 |
13.5 新疆羊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小,毛纺织企业亏损严重,羊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 |
13.6 羊肉具有较大的市场消费前景,而羊毛消费面临巨大挑战 |
13.7 羊产业纵向链组织关系对新疆羊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
13.8 新疆的绵羊毛和牧区羊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农区肉羊竞争力较弱 |
13.9 突出主导产品,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化区域布局,加快新疆羊产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作者简历 |
(5)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2.3 简要小结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畜产品竞争力一般 |
2.1 基本概念说明 |
2.1.1 竞争与竞争力辨析 |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 |
2.1.3 畜产品竞争力 |
2.2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与竞争力 |
2.2.1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内涵与理论 |
2.2.2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变动趋势 |
2.2.3 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运用 |
2.2.4 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分析 |
2.3 畜产品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一般分析 |
2.3.1 产品质量安全与畜产品竞争力 |
2.3.2 产品成本、价格与畜产品竞争力 |
2.3.3 产品品牌、信誉、服务与畜产品竞争力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演变的历史考察 |
3.1 解放前黑龙江地区畜产品竞争力产生与形成过程 |
3.1.1 古代社会黑龙江地区畜产品交换与竞争特征分析 |
3.1.2 近代社会黑龙江地区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特点 |
3.2 黑龙江解放至改革开放时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2.1 黑龙江解放至1953年经济恢复时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2.2 1954-1979年计划价格体制下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3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3.1 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9年)黑龙江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分析框架 |
4.1 分析的框架 |
4.1.1 费用、成本的比较分析 |
4.1.2 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
4.1.3 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
4.1.4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
4.1.5 提升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思考 |
4.2 比较对象、产品与经营形式的选择 |
4.2.1 比较对象与比较产品的选择 |
4.2.2 经营形式的比较选择 |
4.3 资料来源与选用 |
4.3.1 资料的来源 |
4.3.2 资料的选用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奶牛及主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 |
5.1 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5.1.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5.1.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5.2 奶牛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
5.2.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的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
5.2.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的主产品价格及产值比较分析 |
5.3 奶牛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5.3.1 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5.3.2 大中城市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5.4 黑龙江省城、乡专业户饲养奶牛竞争力比较分析 |
5.5 黑龙江省专业户饲养奶牛产品的质量安全竞争力分析 |
5.5.1 原料奶质量安全竞争力的含义 |
5.5.2 黑龙江省奶品质量安全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
5.5.3 黑龙江省提升奶品质量安全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黑龙江省肉牛、肉羊竞争力比较分析 |
6.1 黑龙江省肉牛竞争力比较分析 |
6.1.1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6.1.2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
6.1.3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6.1.4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牛的产品质量安全竞争力分析 |
6.2 黑龙江省肉羊竞争力比较分析 |
6.2.1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费用、成本的比较分析 |
6.2.2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
6.2.3 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6.2.4 关于黑龙江省农户发展肉羊与肉牛的比较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黑龙江省生猪竞争力比较分析 |
7.1 养猪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7.1.1 农户饲养生猪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7.1.2 专业户饲养生猪的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7.2 养猪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
7.2.1 农户养猪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
7.2.2 专业户饲养生猪价格、产值的比较分析 |
7.3 生猪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7.3.1 农户饲养生猪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7.3.2 专业户饲养生猪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7.3.3 黑龙江省农户与专业户饲养生猪竞争力比较分析 |
7.4 黑龙江省生猪质量安全分析及其提高途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黑龙江省肉鸡、蛋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
8.1 黑龙江省肉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
8.1.1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8.1.2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
8.1.3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肉鸡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8.1.4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肉鸡产品质量安全分析及提高途径 |
8.2 黑龙江省蛋鸡竞争力比较分析 |
8.2.1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蛋鸡费用、成本比较分析 |
8.2.2 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蛋鸡价格、产值比较分析 |
8.2.3 黑龙江省专业户饲养蛋鸡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黑龙江省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9.1 畜产品国际竞争的背景及一般分析 |
9.1.1 入世对中国农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约束 |
9.1.2 入世对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的一般影响 |
9.2 黑龙江省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般分析 |
9.2.1 黑龙江省生猪及猪肉国际竞争力分析 |
9.2.2 黑龙江省乳及乳制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9.2.3 黑龙江省牛羊肉国际竞争力分析 |
9.2.4 黑龙江省禽肉、禽蛋国际竞争力分析 |
9.3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外出口实绩分析 |
9.3.1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外出口呈下降趋势 |
9.3.2 黑龙江省畜产品对俄罗斯出口结构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提升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思考 |
10.1 总体思考依据:竞争力排序,振兴东北机遇 |
10.2 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和畜产品竞争力强弱为依据,调整畜产品结构与畜牧生产布局 |
10.3 实施质量安全入户(场)工程,严格控制畜禽疫病,减少产品药物残留,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
10.4 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优化畜禽品种,强化科学养畜,全面提质增效,增强畜产品竞争力 |
10.5 走联合竞争之路,整合先进资源要素,发挥协作互补优势,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10.6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强草业与饲料工业建设,切实保护好草原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持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 |
10.7 巩固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树立新的粮牧结合的发展观和粮牧统一的竞争观,实现粮食产业和畜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10.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D]. 金德谷.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2]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夏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4]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 郑江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3)
- [5]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D]. 姜法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6]对我省牧民自宰自用牲畜检疫的建议[J]. 旦巴.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