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粉饰及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翟麟靓[1](2020)在《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资本市场在这一大环境下得以迅速壮大,“一带一路”等积极利好的政策更是助力企业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然而伴随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的还有层出不穷的问题,财务舞弊便是其中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大的一个难题。尽管证券监管法律法规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和解决当下层出不穷的舞弊问题,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提高自身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学会根据行业发展阶段、经济政策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及时掌握企业实施财务行为的动因,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舞弊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所以,基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背景探讨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是符合当下的现实需要的。理论方面:在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后,论述了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GONE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在现实案例选择方面:近两年证监会披露的违法违规案例中,FR公司因舞弊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市场影响恶劣,被证监会点名批评,并被处以顶额行政处罚,6名主要负责人被给予20-90万元的罚款和年限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FR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作为案例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将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横向与行业均值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运用财务舞弊动因的经典理论GONE,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对FR公司的案件发生和证监会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结果进行回顾;其次,对FR公司的采用的财务舞弊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手段主要有虚构海外业务,虚增巨额利润,利用“非”关联方,隐蔽虚增收入的关联业务,如对外隐瞒重大借款和数亿元的担保等;再次,指出FR公司具有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高管接连辞职、买高额责任保险、审计费用成倍增加等舞弊特征,并以财务舞弊经典理论GONE为基础,从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因子的角度剖析舞弊动因,识别出公司在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管理层素质等内在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旨在为投资者规避财务舞弊风险提供一定的借鉴方向,降低财务舞弊带来的损失。
桑潇[2](2020)在《财务报告复杂性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以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财务报告作为向投资者传递相关信息的重要桥梁,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及年报信息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复杂和披露内容的不断增多,我国财务报告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报告篇幅冗长,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使得其复杂性不断升高,可读性呈现出不断恶化的态势。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不断进行修改,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简明性与可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对于财务报告复杂性的研究成果亟待扩充,会给资本市场、公司以及投资者带来什么影响值得关注。因此,本文选取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名单中的196个公司2014-201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价格模型对财务报告复杂性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财务报告复杂性越低,可读性越好,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2)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越高,财务报告可读性与盈余价值相关性之间的正向关系显着增强。作为国企改革的必然趋势,非国有股东的增加,提高了股东性质的多样性以及非国有股份的比例,对国有资本起到制衡作用,带来了企业竞争的活力,使投资者更愿意信赖公司财务报告,并将其所获信息应用到投资决策中,从而反映到股价上。本文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对财务报告复杂性、盈余价值相关性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开拓和探索,倡导信息披露简明化,为资本市场提升信息效率以及为国有混改企业的改革方向提供经验支持,对于完善国有混改企业的股权配置、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以及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孙佳幸[3](2020)在《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也提速推进,此时会计信息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化商业语言。它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其根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对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机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国企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财经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转轨改制的国企,此时又受到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会计信息失真。那么内部人在会计信息披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内部人控制又对公司治理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了内部人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的文献资料。其次,借助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依据,阐释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在前人构建变量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确定本文的样本选取规则和变量测量方法。接着,选取2014至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手工搜集和数据库内的批量下载共收集到854家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样本。最后,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显着负相关;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又对摆脱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
祝珊[4](2020)在《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股权出质办法的正式公布,股权质押融资在近十年中迅速发展,其作为一种简单便捷的融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运用。而股权质押在缓解股东及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股价下跌至平仓线的提示频现,质押人股权被迫出售以致丧失控制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进行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为了避免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会有强烈的市值管理动机采取措施以避免股价下跌,而粉饰、扭曲会计信息以及操控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市值管理的常用手段。同时股权质押爆雷频现,质押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和完善股权质押制度提供经验依据。民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具有更严格的再融资要求,融资渠道狭窄,更倾向于采用股权质押方式融资。2018年有69.5%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质押比率超过80%的有125家,同时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选取2013~2018年度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且本文参考通信模型,并根据会计信息的传输过程,研究会计信息编制质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的关系,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并且考虑外部市场(股票市场表现)和公司内部治理(股权制衡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相较于未具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会计信息编制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的提升,会计信息编制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均会下降。(2)当股票市场行情处于较为低迷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会更强。(3)股权制衡度的提升将会削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其次,在稳健性检验部分,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变量,再次证明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以及拓展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角度,其相关结论为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监管机构提供了经验基础。
尧艳[5](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可撼动,对企业与投资者来说,一个良好的证券市场是他们互惠互利的场所。但本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财务舞弊现象愈演愈烈,舞弊的手段以及动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舞弊案件的频繁上演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力巨大,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权益的同时,也深深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对证券市场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舞弊案件影响深远,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并提出针对舞弊风险的防范措施,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机床财务舞弊案为例,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剖析了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段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然后以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作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探索昆明机床实施财务舞弊的深层次动因,并针对根本动因相应地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最后,总结出以下研究结论:道德品质扭曲是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前提;保住上市资格是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主要动机;内外部监督失效为管理者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便利;监管弱、处罚不严对昆明机床财务舞弊起着示范效应。
成畅[6](2020)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经营假设是关于会计主体状态的基本假设,它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是持续的,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倘若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则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此时若仍错误地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整体会因存在广泛而严重的错报而不再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以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审计意见至关重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反映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中潜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效防范风险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时刻牵动着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心,更与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休戚相关,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身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注册会计师,通过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及时地向市场各方传递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风险的预警信号,以提醒投资者充分地关注风险,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当或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种“非标”意见。确保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以及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对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保障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新证券法)正式审议通过。新证券法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将企业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规定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改革退市制度,取消暂停上市的规定,大幅提高持续经营能力受限企业的退市效率,推进退市常态化。新证券法的这些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资本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也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质量,不断加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世界主要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在为制定更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而不懈努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形式、信息含量、审计师与持续经营相关的责任等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演进。美国审计准则(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SAS)中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先后历经了SAS No.34、SAS No.59、SAS No.126和SAS No.132等多个时期,在持续经营相关责任的界定、审计师责任的强化、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等方面作出诸多改进,并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建立。在美国之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开始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利于国际趋同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并通过“明晰项目”和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等诸多重大举措持续地推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变革。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从首次发布至今历经4次修订。从最初参照美国的SAS No.59,到2006年基本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ISA 570实质性趋同,再到2016年汲取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朝着弥合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2016年12月发布的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发展历程中最重大的制度变革,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不断演进与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演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最新发展动向,并对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症结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其次,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及审计意见的出具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评述了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成效以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总体面貌;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制及路径,分别从市场反应、债务融资和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全面地考察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为我国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公布日前后1天、前后2天以及前后5天的时间窗口内,以累计超额收益(CAR)衡量的市场反应显着为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显着的负反应。(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显着为负的结论存在短期效应。在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的第4天,超额收益(AR)的均值即开始显示为正,且累计超额收益(CAR)在前后10天的时间窗口内并不显着。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部分投资者“炒壳”动机强烈。在投机的驱动下,一些本该由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而可能导致股价持续下跌直至退市的公司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看低。(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异质性。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市场对于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我国投资者能够识别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是风险警示程度最强、预警价值最高的一类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然而,未有证据表明市场能够显着区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的差别,反映出我国投资者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升。(4)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显着增强,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的举措显着地提升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于投资者的风险警示作用,起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接着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相比,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债权人具有额外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其次年债务规模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减少17.62%,次年债务成本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增加9.47%,表明债权人能够识别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在风险警示程度上的差异。(2)不同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3)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显着地加强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之于债权人的风险警示作用,进一步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达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最后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发现:(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出具后,企业管理层会迫于市场压力和保全职位的压力,加大后期盈余管理的程度。(2)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显着提升,表明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更加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会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作为一种“非标”审计意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一定的监督机制,而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具有显着的强化与促进作用,反映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的内在监督效能与其之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传导机制之间存在力量的博弈。(4)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管理层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盈余操纵,而非在改善真实的经营绩效上下苦工,这会进一步损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的生存几率。因此,除市场反应和债务融资外,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也能够建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破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全面揭示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理及预警价值,证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通过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传导机制实现资本市场治理功能,帮助市场加速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不断完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环境、持续地加强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风险防范和资本市场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是我国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
易志帅[7](2020)在《僵尸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指出在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下,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已经落后,经济发展要求数量和质量并重。僵尸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差,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占用大量社会资源,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僵尸企业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为推进我国“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解决僵尸企业难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提出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阐明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文章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别对僵尸企业、盈余管理及僵尸企业的盈余管理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出评述,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第三部分是相关理论与假设提出。通过对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会计盈余决策有用性理论和经济人理论分析了我国上市企业僵尸化程度、僵尸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企业僵尸化程度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僵尸企业国有股权比例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两个假设。第四部分研究设计。本部分构建了企业僵尸化指数指标体系,并收集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对不同程度不同行业僵尸企业的测算数据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通过本文构建的僵尸化指数指标体系对各企业的僵尸化指数进行测算,结合假设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根据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企业僵尸化程度、僵尸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再使用归纳演绎法,构建企业僵尸化指标体系;最后使用实证分析法,对企业僵尸化程度、僵尸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至2018年沪深A股企业中企业僵尸化程度的平均值为0.21,我国“轻度僵尸企业”占86%,“中度僵尸企业”占12%,“重度僵尸企业”占2%。(2)企业僵尸化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假设成立。(3)僵尸企业国有股权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假设成立。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抑制僵尸企业的盈余管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及治理僵尸企业的建议。研究成果有助于投资者深入了解财务报告,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为治理僵尸企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陈雨婷[8](2020)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经营绩效与审计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安然事件、世通公司舞弊案的发生以及《萨班斯法案》(SOX)的颁布使得内部控制开始成为实务界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重要举措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影响企业运营效率与效果,也会对外部审计产生影响。本文以2013-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理论分析法与实证研究法来探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经营绩效与审计意见的影响,检验企业经营绩效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关系之间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2)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这验证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在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3)企业经营绩效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关系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来降低其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在进一步讨论中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分组进行检验,回归的结果表明在非国有企业中,企业经营绩效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而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着,这也从侧面说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更好。
赵李丽[9](2020)在《内部控制质量、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文中研究指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流,此时,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是有效且耗时较短的解决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财务重述行为频频发生,投资者会因为质疑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暂缓或者取消投资。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因为没有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只能通过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等信息判断其综合情况,但是财务重述行为表明上市公司先前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不真实的,存在差错的,这将会削弱债权人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导致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内部控制是规范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还能保护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不受损。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促使公司主动对外披露真实可靠的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委托代理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风险评估四个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3-2017年数据为样本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索,研究财务重述是否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中介因素,进一步根据财务重述的发生动因将其分类,研究不同类别财务重述所起的作用,并提出相应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显着负相关;(2)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重述显着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着;与技术性财务重述相比,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更能有效抑制经济性财务重述;(3)经济性财务重述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路径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内部控制质量、降低财务重述发生概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帮助上市公司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提供决策参考。
王欣砚[10](2019)在《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然而近几年来财务舞弊案件却屡见不鲜,既有银广夏、紫鑫药业、绿大地等主板上市公司参与财务舞弊,也有万福生科这样的创业板公司粉饰财务报表,骗取上市资格。自2001年1月开始至2018年12月,中国证监会已作出1164份行政处罚决定,234份市场禁入决定,可见证券市场仍有许多违法违规行为存在,因此规范证券市场秩序、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显得至关重要。皖江物流在2012年虚增利润2.56亿元,2013年虚增利润2.29亿元,两年共虚增收入91.55亿元,由于涉案金额巨大,值得引起关注。本文先是介绍了与财务舞弊有关的理论基础,包括财务舞弊的概念以及与财务舞弊动因有关的理论,然后对皖江物流舞弊案件进行回顾,分析皖江物流财务舞弊的手段,包括虚构循环交易、签订阴阳合同、少记贴现费用、少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方式虚增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手段还包括在财务报告中隐瞒重大对外担保信息。接着根据舞弊三角理论从动机和压力、机会、态度和借口三个方面剖析舞弊的动因,下一步分析皖江物流财务舞弊带来的危害,包括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业以及社会风气带来的危害。最后根据舞弊三角理论从缓解舞弊压力、减少舞弊机会、改善员工态度和消除舞弊借口等角度提出了防治公司财务舞弊的措施。希望通过对财务舞弊原因的分析完善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措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可靠的投资场所。
二、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粉饰及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粉饰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财务舞弊动因 |
1.3.2 财务舞弊手段 |
1.3.3 财务舞弊治理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概述 |
2.1.1 财务舞弊概念的界定 |
2.1.2 常见的舞弊方式 |
2.2 GONE理论 |
2.2.1 GONE理论含义 |
2.2.2 驱动因素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FR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3.1 FR公司简介 |
3.2 FR公司舞弊事件回顾 |
3.2.1 舞弊过程分析 |
3.2.2 报表粉饰情况分析 |
3.3 FR公司财务舞弊表现形式 |
3.3.1 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 |
3.3.2 企业高管接连辞职 |
3.3.3 陷入债务纠纷 |
3.3.4 审计费用成倍增加 |
3.3.5 财务预警模型中Z值急剧下降 |
3.4 FR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3.4.1 虚构海外业务 |
3.4.2 利用“非”关联方虚增预付账款和资产 |
3.4.3 隐瞒借款和担保等重大事项 |
3.5 FR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 |
3.5.1 对FR公司的影响 |
3.5.2 对舞弊实施者的影响 |
3.5.3 对投资者的影响 |
3.5.4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 GONE 理论的 FR 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贪婪因子分析 |
4.1.1 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 |
4.1.2 贪图政府补贴 |
4.2 机会因子分析 |
4.2.1 股权高度集中 |
4.2.2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
4.3 需要因子分析 |
4.3.1 并购产生的资金需要 |
4.3.2 规避退市需要 |
4.4 暴露因子分析 |
4.4.1 暴露可能性小 |
4.4.2 暴露后处罚力度弱 |
第五章 启示与借鉴 |
5.1 加强企业文化道德建设 |
5.1.1 提高管理层的道德素质 |
5.1.2 提高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
5.2 减少企业舞弊机会 |
5.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
5.2.3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 |
5.2.4 提高对跨国贸易监管力度 |
5.2.5 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能力 |
5.3 降低企业不良需要 |
5.3.1 拓宽融资渠道 |
5.3.2 优化市场评价标准 |
5.4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
5.4.1 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 |
5.4.2 提高舞弊惩罚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财务报告复杂性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以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财务报告复杂性 |
2.1.2 可读性 |
2.1.3 盈余价值相关性 |
2.1.4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2.3 财务报告复杂性的国内外研究 |
2.3.1 财务报告复杂性 |
2.3.2 财务报告可读性 |
2.3.3 财务报告可读性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2.4 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国内外研究 |
2.4.1 盈余价值相关性模型比较 |
2.4.2 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5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
2.6 综述小结 |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1 财务报告复杂性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
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调节作用 |
4 样本选取及实证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实证模型设计 |
5 实证结果分析与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5.3.1 财务报告可读性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检验 |
5.3.2 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调节效应的检验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盈余价值相关性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4.2 财务报告复杂性的稳健性检验 |
5.4.3 调节变量度量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
5.4.4 以公司规模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内部人控制的相关研究 |
2.2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 |
2.3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 |
3.2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3.3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分析 |
4.1.1 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4.1.2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调节作用 |
4.2 模型构建 |
4.3 研究假设 |
4.3.1 内部董事占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
4.3.2 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
4.3.3 高管在职消费占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
4.3.4 实际控制人表决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 |
4.3.5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5.研究设计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变量选取及测量 |
5.2.1 自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5.2.2 因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5.2.3 调节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5.2.4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5.3 本章小结 |
6.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相关性分析 |
6.3 多元回归分析 |
6.4 调节效应的检验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检验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政策措施建议 |
7.1 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
7.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7.3 优化国企股权结构 |
7.4 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
8.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股权质押 |
2.1.2 会计信息质量 |
2.1.3 股票市场表现 |
2.1.4 股权制衡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2.2.5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研究现状 |
2.3.2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 |
2.3.3 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现状 |
2.3.4 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现状 |
2.3.5 股权制衡度的研究现状 |
2.3.6 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机理分析 |
3.2 研究假设 |
3.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编制质量的影响 |
3.2.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
3.2.3 股票市场表现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
3.2.4 股权制衡度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自变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4.2.2 因变量--会计信息质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统计检验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
5.4.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5.4.3 股票市场表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
5.4.4 股票市场表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5.4.5 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编制质量 |
5.4.6 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文献综述 |
1.2.1 财务舞弊动因的相关研究 |
1.2.2 财务舞弊方式的相关研究 |
1.2.3 财务舞弊识别的相关研究 |
1.2.4 财务舞弊治理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2章 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类型 |
2.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2.1.2 财务舞弊的类型 |
2.2 财务舞弊的特征 |
2.3 财务舞弊的理论基础 |
2.3.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博弈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3.5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4 财务舞弊的后果 |
2.4.1 危害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
2.4.2 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 |
2.4.3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
第3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案例概述 |
3.1 昆明机床公司概况 |
3.1.1 昆明机床公司简介 |
3.1.2 昆明机床的组织结构 |
3.1.3 昆明机床的财务状况 |
3.2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3.3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手段分析 |
3.3.1 虚增收入 |
3.3.2 虚减管理费用 |
3.3.3 虚构存货 |
3.3.4 小结 |
3.4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
3.4.1 公司层面 |
3.4.2 投资者层面 |
3.4.3 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 |
第4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4.1 道德品质因子 |
4.2 舞弊动机因子 |
4.2.1 业绩目标实现困难 |
4.2.2 避免戴帽及退市 |
4.2.3 资金压力与再融资需求 |
4.3 潜在的舞弊机会因子 |
4.3.1 治理层监督机制失效 |
4.3.2 内部监督体系失效 |
4.3.3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
4.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因子 |
4.4.1 监事会形同虚设 |
4.4.2 外部审计机构未勤勉尽责 |
4.4.3 外部环境监管薄弱 |
4.5 舞弊被发现后的惩罚因子 |
第5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分析 |
5.1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
5.2 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退市制度 |
5.2.1 关注定增融资和可转债 |
5.2.2 消除退市标准的规避空间 |
5.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1 优化股权结构 |
5.3.2 健全董事会制度 |
5.3.3 强化监事会功能 |
5.3.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
5.4 完善财务舞弊的发现机制 |
5.4.1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5.4.2 加强国资委及证监会的监管 |
5.5 加大财务舞弊处罚力度 |
5.5.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5.2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
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
三、企业持续经营危机 |
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产权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受托责任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五、财务报告理论 |
六、破产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因 |
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 |
三、文献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背景 |
第一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美国审计准则的视角 |
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雏形:“受限于”审计意见 |
二、SAS No.34 时期:增设“中间段”的“受限于”审计意见 |
三、SAS No.59 时期: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日渐明晰 |
四、后SAS No.59 时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遭受信任危机 |
五、从SAS No.126到SAS No.132: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弥合 |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变更: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 |
一、国际审计报告改革:ISA570 作出重大修订 |
二、改革背后的逻辑:回应持续经营问题,强化审计投入 |
第三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 |
一、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发布:与SAS No.59 原则一致 |
二、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修订:明确管理当局的责任 |
三、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二次修订: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 |
四、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三次修订:强化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 |
五、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重大变革: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单设段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现状及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情况 |
一、2010-2016 年情况分析 |
二、2017-2018 年新准则实施后的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
一、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 |
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 |
三、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 |
第三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预警价值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
第一节 问题引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回归分析 |
三、进一步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来自债务融资的证据 |
第一节 问题引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回归分析 |
三、进一步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传导效应——基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视角 |
第一节 问题引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回归分析 |
三、进一步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僵尸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僵尸企业的研究现状 |
2.1.1 僵尸企业的定义 |
2.1.2 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 |
2.1.3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
2.1.4 僵尸企业的危害 |
2.2 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
2.2.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3 盈余管理的方式 |
2.2.4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点 |
2.3 僵尸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基本理论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3 会计盈余决策有用性理论 |
3.1.4 经济人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僵尸企业与盈余管理 |
3.2.2 僵尸企业的国有股权比例与盈余管理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4.4 统计方法与工具 |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抑制僵尸企业的盈余管理的建议 |
6.2.2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 |
6.2.3 治理僵尸企业的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经营绩效与审计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一、我国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现状分析 |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审计意见的作用机理与假设 |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机理与假设 |
四、企业经营绩效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四、进一步讨论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内部控制质量、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债务融资成本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2.2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现状 |
2.3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重述研究现状 |
2.4 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现状 |
2.5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2 优序融资理论 |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4 风险评估理论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 |
4.1.2 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重述 |
4.1.3 内部控制质量、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3 变量设计及定义 |
4.3.1 被解释变量—债务融资成本(fcost) |
4.3.2 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 |
4.3.3 中介变量—财务重述(Re) |
4.3.4 控制变量 |
4.4 研究模型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1.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2.1 全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
5.2.2 按照产权性质分组的回归结果分析 |
5.2.3 财务重述分类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舞弊公司的特征 |
1.2.2 舞弊的驱动因素 |
1.2.3 舞弊的手段 |
1.2.4 舞弊的治理 |
1.2.5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2.2 财务舞弊的动因理论 |
2.2.1 冰山理论 |
2.2.2 舞弊三角理论 |
2.2.3 GONE理论 |
2.2.4 舞弊风险因子学说 |
2.2.5 五因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皖江物流财务舞弊事件介绍 |
3.1 皖江物流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主营产品 |
3.2 皖江物流行业背景及竞争状况 |
3.2.1 物流行业背景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3 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件回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情分析 |
4.1 皖江物流舞弊迹象 |
4.1.1 存货周转率偏高 |
4.1.2 毛利率偏高 |
4.1.3 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 |
4.1.4 刚好完成业绩承诺 |
4.2 皖江物流舞弊手段 |
4.2.1 虚构循环交易虚增收入和存货 |
4.2.2 签订阴阳合同虚增利润 |
4.2.3 少记贴现费用虚增利润 |
4.2.4 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
4.2.5 皖江物流未披露担保事项 |
4.3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皖江物流舞弊动因分析 |
4.3.1 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 |
4.3.2 财务舞弊的机会 |
4.3.3 财务舞弊的态度和借口 |
4.4 财务舞弊的危害 |
4.4.1 从企业角度 |
4.4.2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 |
4.4.3 从会计行业角度 |
4.4.4 从社会风气角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治财务舞弊事件的对策 |
5.1 缓解舞弊压力 |
5.1.1 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 |
5.1.2 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
5.1.3 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
5.1.4 制定合理的业绩指标 |
5.2 减少舞弊机会 |
5.2.1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构成 |
5.2.2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 |
5.2.3 加强内部控制 |
5.2.4 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
5.2.5 加强外部监管 |
5.2.6 建立举报投诉制度 |
5.2.7 鼓励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 |
5.2.8 使用信息技术 |
5.3 改善员工态度和消除舞弊借口 |
5.3.1 提高职业素养和培养诚信意识 |
5.3.2 加强法律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有企业会计报表的粉饰及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D]. 翟麟靓.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财务报告复杂性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以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为例[D]. 桑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内部人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 孙佳幸.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控股东权质押对企业会计信息量的影响研究[D]. 祝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D]. 尧艳. 南昌大学, 2020(01)
- [6]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D]. 成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僵尸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D]. 易志帅. 南华大学, 2020(01)
- [8]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经营绩效与审计意见[D]. 陈雨婷. 安徽大学, 2020(08)
- [9]内部控制质量、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成本[D]. 赵李丽.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王欣砚.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