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解维敏,吴浩,冯彦杰[1](2021)在《数字金融是否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政府与学术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数字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金融能否发挥科技赋能金融的优势进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则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金融与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数字金融显着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而且,本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对年龄较小、规模较小、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是更为显着的,数字金融能够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是通过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充分的资金支持、缓解信息不对称与降低民营企业委托代理成本,进而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本文研究为评价我国数字金融的经济后果增添了新的证据,也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对策启示.
李可心[2](2020)在《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民营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它已经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成为提供就业的主力支撑,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信贷融资是其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企业的规模、资金以及信息的披露都有严格的要求,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进行直接融资。因此,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其发展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的信贷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目前,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用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占其资产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问题十分严峻。显然,民营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所能够得到的金融资源是不匹配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难题依然困扰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阻碍民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如何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论文从三个方面研究天津市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首先,从理论机制上阐述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根源。论文主要借鉴了信贷配给理论、融资次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运用这些理论探析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根源。其次,理论结合实际,依据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的民营经济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导致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影响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方面,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预期情况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这些发现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至关重要。再次,本文从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创新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支持以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制度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在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上,除了继续考察传统的企业规模、盈利状况等外,还将企业的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情况等因素纳入分析中,突出了民营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趋势。其次,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情况、品牌建设情况以及市场预期情况对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更为重要,这个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企业的盈利状况最为重要的传统看法。企业的创新和品牌等因素之所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决策,是因为银行愈来愈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目前的盈利表现。论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因素时,仅仅选取了企业的规模、盈利状况等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没有将中小银行的数量等银行的相关指标融入到分析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李振东[3](2019)在《媒体报道对银企信贷资金配置及治理的影响》文中提出当前,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股权结构越加复杂,经营规模越加庞大,特别是跨行业跨区域以及跨国经营等行为,使得企业粉饰财务信息甚至进行财务造假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极大的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银行是中国企业重要外部融资来源,同时在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债务治理的角色,而信息则是银行提供信贷融资,发挥债务治理的关键,不过,传统意义上银行主要依赖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信贷融资与债务治理的决策,因而在企业财务数据存在粉饰甚至造假的情况下,仅仅依据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必然会降低决策的有效性。在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复杂的情况下,非财务信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外部投资者更清晰的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媒体报道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形式,不仅具备一般非财务信息的特征,同时因媒体行业具有整合企业零散存量信息,深入实地调研挖掘企业增量信息的专业优势,能够提供有关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信息。此外,现有媒体报道影响企业行为的分析机制主要包括:媒体报道引起政府等监管部门的介入而改变企业行为,以及媒体报道增加公众对企业的关注、监督而改变企业行为,鲜有从银行视角考察媒体报道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那么媒体报道对于银行提供信贷融资以及债务治理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是一个涉及到信贷融资与贷后监督治理的过程,因此在考察媒体报道对企业信贷融资与债务治理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媒体报道对于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综上,为了较好的考察媒体报道对于银行信贷决策以及债务治理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考察媒体报道对于“银行信贷融资—债务治理一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系统性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用2010-2016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媒体报道能够对企业信贷资金、银行债务治理以及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产生显着影响,同时企业产权性质、企业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审计师事务所权威性等调节因素也会对上述影响产生作用。此外,本文还从消极性与积极性媒体报道类型、异地媒体报道类型、企业投资效率类型、企业信贷资金类型以及信贷成本等角度讨论了媒体报道对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内容的影响,研究内容加深了我们对媒体报道与企业信贷融资、银行债务治理以及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关系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理论意义方面,本文丰富了有关媒体报道、企业信贷融资以及银行债务治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等领域的理论研究,除了一般性的丰富了这些领域的研究内容外,本文重要性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从银行视角开启了媒体报道领域的理论研究。目前关于媒体报道影响企业行为的机制分析,主要强调媒体报道对政府介入的辅助,以及媒体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两种机制,本文则将银行这一重要企业外部治理主体纳入影响机制范围,研究内容拓展了有关媒体报道领域的理论研究;第二,强调媒体报道这一非财务信息在银行信贷融资、债务治理以及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等研究领域的影响。由于传统性原因,上述研究领域主要强调财务信息的作用,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规模复杂性的提升,特别是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等的开展,企业粉饰财务信息,甚至财务造假的手段不断提升,这些包含虚假成分的财务信息极大的影响了银行的信贷以及债务治理等方面决策的有效性,而媒体报道作为一种包含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非财务信息,能够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提升银行的决策效率;第三,强调企业真实信息是影响中国银行业债务治理的重要因素。传统研究主要强调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是造成银行难以发挥债务治理作用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则认为,经过多年的商业化、市场化改革,我国银行已经具备了对企业进行债务治理的能力,而能否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的真实性信息是影响银行债务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实践价值方面,本文对于银行的实践启示在于,在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以及债务治理等环节中,银行不仅需要依据企业的财务信息,更需要诸如媒体报道等非财务信息作为补充,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提高银行决策的效率;对于企业而言,本文的研究认为,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自身行为的规范性,避免由此造成的消极性媒体报道对自身经营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透明度,及时与外界沟通等方式,减少银行等外部治理主体对企业的惩罚。
李余[4](2019)在《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文中提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是公司获取外部融资资金的主要方式,公司债务融资一直是财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议题。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的设计和安排可能受到外部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影响,而基于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一种基于当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判断)和社会资本视角(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研究公司债务融资则是近年来财务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在对公司债务融资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回顾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制度背景进行全面地剖析,对社会资本的发展脉络、定义内涵和度量方法进行详细地阐述,结合中国融资制度背景构建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资本综合度量指标体系,并对上市公司社会资本的指数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基于中国特殊的融资制度背景,研究宏观经济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公司债务融资,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如何受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民营企业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OLS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静态估计技术,系统GMM动态估计技术,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公司银行贷款(贷款总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方式和贷款偏离度)和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模式、商业信用获取、商业信用供给、净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能否有效的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民营企业银行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的负面影响。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为绪论。论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归纳和总结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2章文献研究综述。梳理和归纳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的研究文献第3章社会资本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的设计、度量及有效性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社会资本的两个层面(高管社会资本和区域社会资本)进行度量和分析;采用滚动回归分析法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第4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模型,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同时,通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5章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模型,并对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同时,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社会资本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6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拓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规划。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利率越高、贷款偏离度越大且贷款担保方式越严格;民营企业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比例越高、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金额越少、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多、净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少。(2)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越高,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越大、贷款期限越长、贷款利率越低、贷款偏离度越小且贷款担保方式越宽松;企业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比例越低、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金额越多、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少、净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多。(3)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和贷款期限的负向影响,有助于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贷款利率、贷款偏离度的正向作用,有助于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贷款担保方式的要求标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正向影响作用减弱、对获取商业信用融资负向影响作用减弱、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正向影响作用减弱、对净商业信用融资负向影响作用减弱。
肖炜诚[5](2019)在《基层党建对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纠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伟大历程,非公有制经济的党组织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文章结合案例和理论分析发现,通过提高政策有效性、运用党组织资源、信息中介和产权保护机制,党组织嵌入民营企业这一常态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政企互动机制,有效地纠正了目前问题中存在的错误倾向。继而,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的数据论证支持了理论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确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而且提高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力纠正其通过寻租获得贷款的偏好。本文采取工具变量法(2SLS)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分别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四个理论机制。同时,本文考察了不同企业规模、年龄、行业和银行贷款来源的情况下,以及不同的企业党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党组织对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影响的差异。本文指出党组织嵌入企业具有补充市场机制不足和克服传统政治联系寻租特征的长效机制,深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影响民营企业的机制和效果研究,拓展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思路,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提供了具体路径。
曹阳,吴一平[6](2018)在《异质性的政治资本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政治资本对企业银行贷款影响的文献忽视了政治资本的异质性。文章利用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选取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两种代表性的政治资本,从政治级别和政治职务这两个维度来刻画政治资本的异质性,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异质性的政治资本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级别每增加1个单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9%;而政治职务每增加1个单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2.1%。更为重要的是,政治级别和政治职务对获得银行贷款的正面影响是相互替代的。
独旭[7](2018)在《金融地理结构与企业融资研究 ——基于中小银行扩张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地理结构是指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律,在银行领域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分布、扩张以及区位选择等银行资源变化产生的影响。2009年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正式开始鼓励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中小商业银行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不仅带来银行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金融地理结构的变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再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为了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期规划,为“普惠金融”的实施提供政策的支持。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在金融层面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就是增加金融供给、降低企业成本。基于以上政策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金融地理结构改变对银行风险以及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商业银行扩张、银行区位选择、金融可得性与银企距离。首先,本文以城商行为例研究商业银行跨省与省内扩张对自身风险的异质性影响。其次,基于中小银行扩张的现状分析银行区位选择与企业融资有效性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商业银行的最优区位选择。最后,以银企距离为基础,探讨金融可得性对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及渠道。首先,城商行跨省与省内扩张对银行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商行跨省和省内扩张在市场选择方面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城商行跨省扩张会优先选择“大市场”而省内扩张则不得不得选择“小市场”。第二,城商行跨省和省内扩张在扩张动因方面具有显着的异质性:跨省扩张受到股东巨大影响而省内扩张受到股东影响较弱。第三,这种异质性会对银行风险产生巨大影响:跨省扩张降低城商行风险,而省内扩张会提高风险。其次,银行区位选择对企业融资水平与融资成本的影响。主要结论有:第一,银行在不同范围的区位选择对企业融资水平与融资成本均有显着影响。银行进行区位选择时对企业融资最有利的区域是距离企业5-10公里。第二,银行区位选择对企业融资有效性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从企业规模来看,银行区位选择对大型企业的融资水平没有改善作用,而对中小企业的正向影响较为明显。从企业所在区域来看,位于东部较发达区域的企业,银行在5-10公里扩张对融资水平的提高融资成本的降低影响最为显着;而位于中西部企业,银行区位选择距离企业越近对企业的正向影响越明显。从所有制形式来看,银行距离越近越能够提高国有企业融资水平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银行区位选择并不是越近越好。第三,金融可得性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可得性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融资水平,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金融可得性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均具有异质性影响。第三,金融可得性主要通过“竞争效应”与“距离效应”两个渠道影响企业融资。研究结果显示应继续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支持银行合理有效扩张与布局分支机构。最后,银企距离与民营企业融资的关系。主要结论为:第一,银企距离与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量呈负相关,贷款银行与企业距离越远,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越少。第二,银企距离与民营企业的贷款成本为正相关,贷款银行与企业距离越远,企业的贷款利率越高。第三,银企距离与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呈负相关,贷款银行与企业距离越远,企业的贷款期限越短。第四,银企关系同样会影响企业银行贷款数量、成本与期限,同时银企关系还会减弱距离因素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现实背景,论证了金融地理结构变迁对商业银行与企业融资的影响,为“普惠金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魏乙丹,兰艳泽[8](2018)在《银企关系及其强度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我国2013—2015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银企关系及其强度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率、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并将样本公司分为大型和中小型,进一步分析银企关系对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银企关系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有显着的"正"影响,即拥有银企关系的民营企业比没有银企关系的民营企业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第二,银企关系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第三,随着银企关系的加强,民营企业银行贷款成本率随之下降,可获得银行贷款比率上升。结果表明,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小型企业面临许多融资问题,建立并保持较强的银企关系不失为一种缓解困难的方式。
杜勇[9](2016)在《转轨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分为传统的“货币观”和非传统的“信用观”,前者以利率传导机制为基础,后者以信用可得性为基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货币政策传导“信用观”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传导“信用观”认为信息摩擦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横截面差异,货币政策变化不仅通过传统的利率渠道影响实际经济,同时会对信贷市场的信息摩擦程度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产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转轨经济环境中,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存在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较高、利率不能市场化定价、国有企业融资软约束、经济以及金融结构市场化转轨等特征,转轨经济环境下的经济金融体系特征加剧了信贷市场的信息摩擦,会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令其表现出一定特征。本文从我国转轨经济实践出发,考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特征对我国微观经济产出的实际影响。本文的研究沿着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理论过程展开,首先从宏观总量上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进行认识,同时考察我国金融体制转变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影响;其次研究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以及资产负债表渠道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表现和特征;最后考察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特征对我国微观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首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其次对转轨经济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第三章,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体系转轨进程进行回顾,其次采用模型从宏观总量角度考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表现,最后采用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机制转换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首先采用动态模型从微观银行横截面角度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其次检验我国商业银行转轨结构背景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影响;第五章,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出发,采用我国短期融资券数据发行数据,检验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并存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第六章,从信贷需求方角度检验货币政策传导资产负债表渠道以及金融加速器理论在我国的表现及其在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特征;第七章,结合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在我国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微观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总量检验部分,我们的研究结论显示,信贷渠道依然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转变(非银行信贷融资占比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货币调控模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显着提升。2、商业银行规模、流动性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的银行可以有效缓解货币政策变化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冲击,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表现更为明显。另外,在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背景下,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意愿对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产生影响,中小规模银行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更愿意承担风险,而国有大行的风险承担意愿相对较弱。3、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由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主要通过民营企业实现,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而对于国有企业的传导并不显着。这主要源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政府隐形担保、银行业的国有背景以及存贷差的政府行政规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偏好国有性质企业以及可抵押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4、由于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特征,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货币释放更多被国有企业以及重资产行业吸收,加剧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以及重资产行业的过度投资水平,这对我国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在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转轨进程,降低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比重,减少间接融资体系的信息摩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中小规模银行以及民营银行,减少银企关系对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打破刚性兑付,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激励和能力;完善目前的利率市场化环境,打破不同利率市场间的行政阻隔,提高不同市场不同期限的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等。
王伟[10](2016)在《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视角》文中认为本文选取2006-2011年间沪、深两市A股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政治关系与金融发展分别在货币政策宽松和紧缩时期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银行贷款额度和期限的影响,以期提供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是否受阻、是否有效的一些微观证据,进而为解决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信贷歧视"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我们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能够影响到紧缩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期限的作用,而就其对额度的作用却没有影响;(2)紧缩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额度和期限的作用,都会受到政治关系的影响;(3)政治关系和金融发展交互项对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额度的有效性存在影响,而对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期限的有效性则没有影响。
二、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2)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分析 |
2.1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相关概念 |
2.1.1 民营企业的相关概念 |
2.1.2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
2.2 企业信贷融资的需求理论 |
2.2.1 融资次序理论 |
2.2.2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3 企业信贷融资的供给理论 |
2.3.1 信贷配给理论 |
2.3.2 凯恩斯预期理论 |
2.4 理论评述 |
第三章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
3.1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战略地位 |
3.1.1 天津市民营市场主体数量情况 |
3.1.2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情况 |
3.1.3 天津市民营企业的吸纳就业情况 |
3.2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
3.2.1 天津市民营企业总体融资情况 |
3.2.2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困境 |
3.2.3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新困境” |
3.3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
3.3.1 企业自身的原因 |
3.3.2 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 |
3.3.3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影响因素分析及假定 |
4.2 模型的构建 |
4.2.1 模型设定 |
4.2.2 数据来源以及基本情况 |
4.2.3 指标选取 |
4.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实证结果 |
4.3.2 模型预测 |
4.3.3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对策 |
5.1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
5.1.1 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 |
5.1.2 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
5.1.3 提升企业信用水平 |
5.2 创新金融体系对信贷融资的支持 |
5.2.1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
5.2.2 深化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2.3 互联网金融助力信贷融资问题的解决 |
5.3 政府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制度支持 |
5.3.1 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高企业预期 |
5.3.2 确立无形资产抵押融资方式 |
5.3.3 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体系 |
5.3.4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媒体报道对银企信贷资金配置及治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媒体报道的治理作用 |
1.1.2 银行的信贷融资、债务治理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思路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启示 |
1.6 研究改进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媒体报道领域的研究 |
2.1.1 媒体报道与股价变化 |
2.1.2 媒体报道与企业行为 |
2.2 银行信贷融资 |
2.2.1 企业信用风险 |
2.2.2 银企信息不对称 |
2.2.3 银行经营风险 |
2.3 银行债务治理 |
2.3.1 银行信贷合约视角 |
2.3.2 银行背景董事视角 |
2.4 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
2.4.1 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 |
2.4.2 民营企业通过关系类因素对银行的干扰 |
3 媒体报道与企业信贷融资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3.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实证分析 |
3.4 稳健性检验 |
3.5 进一步研究 |
3.5.1 贷款成本的影响 |
3.5.2 异地消极性媒体报道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媒体报道与银行债务治理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实证分析 |
4.4 调节因素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进一步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媒体报道与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主假设的提出 |
5.1.2 调节假设的提出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实证分析 |
5.4 调节因素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拓展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启示意义、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意义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和研究贡献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 |
2.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财务决策 |
2.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价值 |
2.2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金融市场 |
2.2.1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企业财务决策 |
2.2.2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企业价值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指数的设计、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的概述、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概述 |
3.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度量 |
3.2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2.1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
3.2.2 社会资本的定义 |
3.2.3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 |
3.2.4 社会资本指数的度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样本和研究假设 |
4.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2 研究假设 |
4.2.3 变量的定义与计量模型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4.3.3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的定义与计量模型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5.4.3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6.3.2 计量模型与变量的定义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6.4.2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静态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
6.5.2 动态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层党建对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纠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价值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和实践价值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2.1 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
2.2 民营企业党组织研究 |
2.3 民营企业党组织与银行贷款 |
2.4 民营企业党组织与信贷资源配置 |
2.5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寻租纠正效应 |
第3章 数据、模型与变量测量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的测量 |
3.2.1 因变量 |
3.2.2 自变量 |
3.2.3 调节变量 |
3.2.4 控制变量 |
3.3 模型构建 |
第4章 假设检验与数据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回归结果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工具变量法 |
4.3.2 倾向得分匹配法 |
4.4 机制验证 |
4.4.1 提高政策有效性 |
4.4.2 利用党组织资源 |
4.4.3 作为信息中介和提供产权保护 |
4.5 进一步讨论 |
4.5.1 按企业规模、年龄和行业分组 |
4.5.2 按贷款银行类型分组 |
4.5.3 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职能和定位 |
5.2.2 党组织不同于传统政治联系 |
5.2.3 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异质性的政治资本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制度背景与理论假说 |
三、数据与变量 |
四、回归结果 |
(一) 异质性的人大代表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
(二) 异质性的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
(三) 进一步的回归结果 |
五、稳健性检验 |
六、结论 |
(7)金融地理结构与企业融资研究 ——基于中小银行扩张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内容 |
2.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银行地域扩张的决策选择 |
第二节 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企业融资 |
第四节 地理距离与企业融资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小商业银行扩张的影响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制度环境、理论回顾与机理假说 |
1. 制度环境 |
2. 理论回顾 |
3. 机理假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1. 模型设定 |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1. 城商行省内与跨省扩张的异质性 |
2.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实证分析 |
3.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行区位选择与企业融资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假说 |
1. 银行区位选择、银企距离与企业融资 |
2. 银行区位选择、企业异质性与企业融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1. 基本回归结果 |
2. 异质性检验 |
3. 内生性问题 |
4.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可得性与中小企业融资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机理假说 |
1. 文献梳理 |
2. 机理假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2. 研究设计 |
3. 内生性问题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1. 基准回归结果 |
2. 影响机制检验 |
第五节 进一步研究 |
1. 进一步讨论 |
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企距离与民营企业融资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假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2.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1. 银企距离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
2. 银企距离、银企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1. 进一步研究 |
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银企关系及其强度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银企关系与民营企业贷款 |
(二) 银企关系强度与民营企业贷款 |
三、研究设计和数据 |
(一) 样本和数据来源 |
(二)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相关性分析 |
五、结论 |
(9)转轨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 |
2.1.1 古典学派的货币无关论 |
2.1.2 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不足理论 |
2.1.3 货币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
2.1.4 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理论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2.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观 |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用观 |
2.2.3 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文献述评 |
2.3 转轨经济文献回顾 |
2.3.1 转轨经济内涵 |
2.3.2 转轨经济一般理论 |
2.3.3 转轨经济特征研究 |
第三章 金融结构转轨与信贷渠道总量检验 |
3.1 金融结构变迁 |
3.1.1 银行业市场化进程 |
3.1.2 资本市场发展 |
3.1.3 金融结构转变 |
3.2 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总量分析 |
3.2.1 信贷指标与利率指标相关性检验 |
3.2.2 货币指标与经济指标相关性检验 |
3.2.3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总量检验 |
3.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变检验 |
第四章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横截面检验 |
4.1 信贷渠道横截面检验 |
4.1.1 变量与数据 |
4.1.2 模型设定 |
4.1.3 检验结果 |
4.2 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检验 |
4.2.1 研究假说 |
4.2.2 变量描述与模型构建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4 小结 |
第五章 转轨经济与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 |
5.1 研究背景 |
5.2 理论假说 |
5.3 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转轨经济与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 |
6.1 文献回顾 |
6.2 理论假说 |
6.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描述 |
6.3.2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
6.4 检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微观企业 |
7.1 企业经营效率统计性检验 |
7.1.1 资产负债率指标 |
7.1.2 盈利能力指标 |
7.1.3 成长性指标 |
7.2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企业融资 |
7.3 信贷渠道与企业投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
1、货币政策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 |
2、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 |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主要变量的定义 |
( 1) 银行贷款额度( Total) 和银行贷款期限( Proportion) |
(2)政治关系(Pcdum) |
( 3) 货币政策( Hbzc) |
( 4) 金融发展水平( Financial) |
3、模型的设定 |
4、变量的均值比较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1、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2、政治关系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3、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稳健性检验 |
1、政治关系、货币政策与银行贷款 |
2、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结论与启示 |
四、影响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金融是否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约束?[J]. 解维敏,吴浩,冯彦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1
- [2]天津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D]. 李可心.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媒体报道对银企信贷资金配置及治理的影响[D]. 李振东.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D]. 李余.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基层党建对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纠偏机制研究[D]. 肖炜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6]异质性的政治资本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J]. 曹阳,吴一平. 产业经济评论, 2018(06)
- [7]金融地理结构与企业融资研究 ——基于中小银行扩张视角[D]. 独旭. 厦门大学, 2018(07)
- [8]银企关系及其强度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 魏乙丹,兰艳泽. 开发研究, 2018(02)
- [9]转轨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特征研究[D]. 杜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政治关系、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视角[J]. 王伟. 管理评论,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