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名词作定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21)在《语言对比视角下泰国学生汉语定中结构习得研究》文中认为
裴姗姗[2](2021)在《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名词+名词”结构的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马丽娜[3](2021)在《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山西阳曲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与句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参考语法的背景,阳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阳曲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第三章讨论了阳曲话的词类和构词法,重点描写了方言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同时考察了合音词、分音词、逆序词等其他构词形式。第四章重点讨论人称代词、指示词、和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发现阳曲方言人称代词有专门的领属形式、指示词部分情况三分等特点。第五章主要讨论阳曲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区分外延性定语和内涵性定语,分别探讨了定中短语、指量短语、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等多种名词性短语。同时着重考察了方言领属结构特点。第六章考察方言谓词性短语,涉及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连谓短语、述补短语等各种类型。第七章讨论了阳曲话的简单句及其构成,同时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动词谓语句的各种句式作了描写。第八章考察了阳曲话的句类系统,重点考察疑问句系统。第九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探讨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以及复句和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十章关注阳曲方言的时体系统。第十一章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话题标记等问题。第十二章是全文的总结,对阳曲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于雪燕[4](2021)在《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文中指出汉语多项定语语序排列复杂,是汉语非母语者习得的难点。阿拉伯语母语者是汉语学习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应该重视。因此,本文从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的对比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阿拉伯语母语者的偏误类型,找出其偏误原因。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前人研究结果,确定汉语多项定语语序的研究范围。其次,通过对汉阿多项定语语序的梳理对比,找出汉阿多项定语语序排列有以下相同点:1.都遵循单词比短语更靠近中心语,短语比句子更靠近中心语,且越能说明中心语性质的词越靠近中心语。2.都有时间处所词和介词短语作定语,且当处所词或介词短语与其他定语共同出现时,在两种语言中到中心语的距离是相似的。汉阿多项定语语序排列的主要差异有:1.汉语和阿拉伯语的并列式多项定语语言结构相同,但表达顺序却不尽相同。2.在汉语中表领属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作定语远离中心语,在阿拉伯语中可以用正偏组合代替,紧靠中心语。3.汉语和阿拉伯语的描写性多项定语在语序排列上呈“镜像关系”,在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对应上阿拉伯语与汉语基本相反,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对应性。4.汉语的多项定语表达顺序相对固定单一,阿拉伯语的定语表达方式相对多样,同一个意思阿拉伯语的表达方式多于汉语。5.汉语中,量词使用广泛,组成的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作定语时位置较灵活,与主谓短语或者动词性词语组合时,即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距离中心语的位置较远。阿拉伯语中,没有丰富的量词,相应的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的表达通过明确中心语的“数”和“指”来体现,阿拉伯语中的数词可以与中心语组成正偏组合,紧靠中心语。再次,根据汉阿多项定语语序排列的对比结果有侧重地设计调查问卷,重点研究阿拉伯语母语者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错序问题,问卷题目以二项定语和三项定语为主。共收集到60份来自埃及、摩洛哥、沙特、巴林、约旦等国籍的中、高级汉语水平阿拉伯语母语者的有效问卷,其中,HSK3-5级为中级,HSK6级为高级。通过分析问卷,整理出阿拉伯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偏误类型有:与表领属的词有关的错序;与表处所或时间的词有关的错序;与表数量或指量有关的错序;与动词性词语有关的错序;与形容词性词语有关的错序;表逻辑关系的定语错序及成分残缺。主观翻译题的偏误有3类,分别是:遗漏量词或形容词、误加“的”和各定语间的错序。最后,结合对比和调查问卷的整理结果,找出了阿拉伯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多项定语产生此类偏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汉语多项定语本身复杂、交际策略影响。并结合教学实际,分别从“教”和“学”两个大方面给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小方面的建议。
吴淑云(WEERAPONG MISS WANRAWEE)[5](2020)在《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习得顺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与泰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但汉语与泰语在语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定语语序及语法意义的表达方面,这就给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带来了很大影响。泰国学生在汉语定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母语语法环境的影响,对不同的定语类型及掌握程度与掌握顺序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泰国学生的汉语多项定语的习得顺序进行研究,以期为汉语多项定语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汉语多项定语以及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习得情况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汉语与泰语在定语构成成分、多项定语构成成分以及多项定语排列顺序的异同情况采用举例方式进行分析,对比汉语与泰语双方在多项定语语序以及语法等方面的异同。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泰国学生多项定语习得顺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语选择题、排序题以及句子组合题等形式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顺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泰国学生在多项定语学习过程中,首先对于领属性定语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对于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定语等情况掌握程度呈现中等水平,而对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指称代词等掌握程度最差。对于领属性词语充当定语的情况可作为泰国学生多项定语学习的引路石,同时关于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定语等出现较多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将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定语以及指称代词作定语作为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难点与重点学习内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泰国学生多项定语的教学策略、习得策略与教材编写建议,以期为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朱红雨[6](2020)在《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太仆寺旗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参考语法的研究框架,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仆寺旗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张呼片关于谓词及谓词性短语和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张呼片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张呼片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描写与解释。动词部分: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类别进行描写;其次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特殊类别主要是能愿动词、虚义动词和否定动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最后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词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既包括构词形态也包括构形形态。形容词部分:首先对形容词的类别进行描写;然后对其生动形式进行说明,包括重叠式生动形式、附加式生动形式和复合式生动形式;最后对形容词的词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动补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能性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动量、时量补语”。其中,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专用结果补语“罢”等极具方言特色。此外,太仆寺旗方言中的趋向补语“个”可代替“来/去”的全部用法,还可以跟“出”组成复合趋向动词。第三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进行分类,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和“依凭介词”,并对介词的介引功能进行探讨。其次对副词进行分类,有“描摹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四类。最后,阐述了副词作状语时的句法特征。结语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马苏彦[7](2020)在《《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颜色词是汉语词汇中标记性很强的一类词,作为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轨迹也从侧面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过程。《醒世姻缘传》作为明清时期一部重要的且极具地域色彩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过渡性特点鲜明,具有较强的断代性,是研究近代汉语及方言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1981年版《醒世姻缘传》(西周生撰、黄肃秋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出版,1985年2月第2次印刷)作为封闭文本,对其中出现的颜色词进行穷尽式分析,据统计,《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共有146条,涉及用例共1044例,大致可分为红、黄、黑、白、绿、蓝、紫、褐、灰,这九大色系。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系统的概貌,本文结合语义场理论,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方法从颜色词的词义、引申义、构词方式、语法特点等方面对《醒世姻缘传》的颜色词进行探究:绪论介绍了颜色词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梳理了《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同时对颜色词的分类依据进行了介绍。本论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颜色词进行穷尽式地归纳与整理,对涉及的“红、黄、黑、白、绿、蓝、紫、褐、灰”等9个颜色范畴进行探究。第七章为专题研究。对《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的文化义加以重新审视,探究其深层次的情感义与色彩义,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结语对本次研究的结论与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未来加以展望。文章创新之处在于,指出了《醒世姻缘传》中以红、白、黑这三种色系为主,其中红色系颜色词的种类及使用数量居于所有颜色词色系之首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红色密切相关。此外,文章还区分了上古、中古、近代颜色词的层级发展系统,体现了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同时指出了颜色词、同音词、区别词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后续颜色词的研究提供参考。对《醒世姻缘传》中颜色词的研究,不仅可以展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颜色词系统的大致面貌,还可在汉语史的角度上对颜色词的源流演变情况进行整体感知;不仅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及风土民情,还可从颜色词的使用结构上与现代山东方言、东北、西北方言相对照,为《醒世姻缘传》作者里居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孟圆[8](2020)在《基于新《HSK大纲》的动宾式离合词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因其具有可离可合的特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离合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对于离合词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动宾式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离合词中最为复杂、数量最多的一类离合词。留学生学习动宾式离合词的重中之重是掌握对动宾式离合词中“离”形式的使用,尤其是其不同扩展形式的使用。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复杂且多变,没有统一的变化形式,并且每个离合词的扩展形式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留学生在使用离合词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现象。文章从新《HSK大纲》中的180个动宾式离合词中选取了二十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离合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留学生使用动宾式离合词的偏误情况分为五种类型,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归纳。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文化因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四个角度对留学生学习动宾式离合词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教材,教师教学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在结语部分,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本篇文章对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赵超丽[9](2019)在《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语义知识库可提供计算机理解文本所需资源,为语义分析和计算提供强力支撑,被广泛应用于词义消歧、信息检索、机器翻译等领域。现有大规模语义知识库多属于常识知识库,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及其它应用领域对专业领域知识的需求。术语内部动态角色标注是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的关键环节,其标注效果直接影响该知识库的规模与质量。How Net(知网)是目前国内最成熟的中文语义知识库,因此,本文以其为基础结合现有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方法,围绕领域术语内部动态角色标注开展研究。针对动态角色种类多难以标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NN(K-最近邻)的标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术语内部词语DEF(概念描述)项的分析预选择样本,并在选择阶段融入DEF的语义相似性和词向量的语境分布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1-Best、3-Best和7-Best的准确率P分别为67.57%、86.00%和94.17%,平均倒数排名MRR为0.7764,优于已有的研究结果。针对领域知识库标注成本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标注方法。该方法选取有潜在价值的样本进行标注,以上述KNN分类算法为基准分类器,以不确定性度量为采样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基于DEF相似度计算度量的样本代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分类准确率时需要标记的样本数减少了62.03%,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标注的时间和成本。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航空领域,利用相似度计算对其进行了评估,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叶晨[10](2019)在《单项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的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的”是汉语表达中最常用的助词之一,作为定语标记时,其使用规则十分复杂,这一直是学界的一大研究难题。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问题对学习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都会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偏误。因此,本文从大量的真实语料入手,考察单项定语中定语标记“的”的隐现偏误,重点关注定语标记“的”必须隐去而没有隐去和必须出现却没有出现的这两种情况。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在定语标记“的”的隐现这一问题上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了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这两大部分。根据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厘清了单项定语和多项定语的概念,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单项定语上,并将单项定语再划分为简单定语和复杂定语这两个小类。本文的语料处理和行文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部分,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选取符合本文研究范围的相关字段,对这些语料逐条分析,最后统计学习者在单项定语中出现的定语标记“的”的偏误,据此分析出学习者水平、偏误类型和定语类别等因素对定语标记“的”的偏误的影响,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解释。第三部分,考察简单定语中定语标记“的”的隐现偏误。根据构成定语的词性进行了分类,发现出现偏误比例最高的是代词、名词和形容词这三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人称代词和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定语标记“的”残缺的偏误。第四部分,探讨复杂短语作定语时定语标记“的”的隐现偏误,发现复杂短语的整体偏误远远多于内部偏误。再按照成分结构对复杂短语进行分类,分别找出了最易出现整体偏误和内部偏误的结构。这一章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将复杂定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了相当数量的语料,并从整体偏误和内部偏误这两个角度出发,再分别从短语的组成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偏误分析的结果,在对外汉语教学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将理论成果落到实处,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教学检验。
二、有关名词作定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名词作定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
1.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阳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1.2.1 地理位置 |
1.2.2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研究概述 |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1.4.1 理论框架 |
1.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第五节 符号说明 |
第二章 阳曲方言音系 |
第一节 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2.1.1 声母 |
2.1.2 韵母 |
2.1.3 声调 |
第二节 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
2.3.1 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2.3.2 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三节 阳曲方言的文白异读 |
2.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
2.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
2.3.3 部分没有规律的文白异读 |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
第一节 词类概说 |
3.1.1 开放性词类 |
3.1.2 封闭性词类 |
第二节 复合式构词法 |
第三节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1 名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2 动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
3.3.4 小结 |
第四节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1 名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2 动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3 形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4 量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5 副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6 拟声词和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3.4.7 代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
第五节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
3.5.1 合音词 |
3.5.2 分音词 |
3.5.3 变音别义构词与构形 |
3.5.4 逆序词 |
小结 |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
第一节 人称代词 |
4.1.1 三身代词概说 |
4.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
4.1.3 非三身代词 |
4.1.4 人称代词的语法化 |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二节 指示代词 |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形式 |
4.2.2 指示代词的本体意义 |
4.2.3 指示代词的距离意义 |
4.2.4 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
4.2.5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
4.2.6 指示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三节 疑问代词 |
4.3.1 疑问代词的形式与分类 |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
小结 |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
5.1.1 定中短语 |
5.1.2 数量短语 |
5.1.3 指量短语 |
5.1.4 同位短语 |
5.1.5 联合短语 |
5.1.6 “的”字短语 |
5.1.7 方位短语 |
第二节 定语领属结构 |
5.2.1 阳曲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类型 |
5.2.2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
5.2.3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4 .社会关系领属的特点 |
5.2.5 小结 |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
第一节 主谓短语 |
6.1.1 由“词+词”构成的主谓短语 |
6.1.2 由“词/短语+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 |
第二节 动宾短语 |
6.2.1 名词性宾语 |
6.2.2 谓词性宾语 |
6.2.3 双宾短语 |
6.2.4 离合词 |
第三节 状中短语 |
6.3.1 状中短语的类型 |
6.3.2 框式状语 |
第四节 中补短语 |
6.4.1 结果补语 |
6.4.2 程度补语 |
6.4.3 情态补语 |
6.4.4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
6.4.5 可能补语 |
6.4.6 时地补语 |
6.4.7 对“补语”的重新分析 |
第五节 联合短语 |
6.5.1 联合短语的结构 |
6.5.2 联合标记 |
第六节 连谓短语 |
第七节 兼语短语 |
第八节 介词短语 |
6.8.1 介词短语的类型 |
6.8.2 框式介词 |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
7.1.1 完整句 |
7.1.2 非完整句 |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
7.2.1 “把”字句(处置式) |
7.2.2 “叫”字句(被动句) |
7.2.3 连谓句 |
7.2.4 兼语句 |
7.2.5 双宾句 |
7.2.6 存现句 |
7.2.7 领有句(“有”字句) |
7.2.8 系词句 |
7.2.9 比较句 |
7.2.10 比况句 |
7.2.11 “动”字句 |
小结 |
第八章 句类和语气 |
第一节 句类概说 |
8.1.1 陈述句(肯定句与否定句) |
8.1.2 祈使句 |
8.1.3 感叹句 |
第二节 疑问句 |
8.2.1 特指问 |
8.2.2 选择问 |
8.2.3 正反问 |
8.2.4 语调问句 |
8.2.5 疑问语气词问句 |
8.2.6 “是”问句 |
8.2.7 小结 |
第三节 语气和语气词 |
8.3.1 语调 |
8.3.2 语气词 |
小结 |
第九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
第一节 从句 |
9.1.1 补足语从句 |
9.1.2 定语从句 |
9.1.3 补语从句 |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
9.2.1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3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4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5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6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7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8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9.2.9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
小结 |
第十章 时体系统 |
第一节 体范畴 |
10.1.1 起始体——开[k~h(?)e~(213)]/上[s(?)~(45)]/起[t(?)~hi~(312)] |
10.1.2 延续体——下去[xa~(45)k(?)~(22)] |
10.1.3 持续体——的_着[ti(?)~(22)] |
10.1.4 经历体——过[ku(?)~(45)] |
10.1.5 完成/实现体——咾[lɑu~(312)]/下[xa~(45)]/上[s(?)~(45)] |
10.1.6 短时体 |
第二节 时范畴 |
10.2.1 过去时 |
10.2.2 现在时 |
10.2.3 将来时 |
10.1.4 参照时间的转移 |
第三节 时和体的共现 |
10.3.1 过去时标记“来”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2 现在时标记“咧”“嘞”和体标记的共现 |
10.3.3 将来时标记“呀”和体标记的共现 |
第四节 时标记与语气词 |
10.4.1 时标记单纯表语气 |
10.4.2 时制标记兼表语气 |
10.4.3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连用 |
小结 |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
第一节 话题标记及其用法 |
11.1.1 来[l(?)e~0] |
11.1.2 嘞[l(?)~0] |
11.1.3 哇[va~0] |
11.1.4 散[s(?)~0] |
11.1.5 咾[lɑu~0] |
11.1.6 是[s(?)~0] |
11.1.7 还[x(?)~0] |
11.1.8 么[m(?)~(22)] |
11.1.9 呀[ia~0] |
11.1.10 伢[(?)ia~0] |
第二节 话题标记的连用 |
11.2.1 X+“是” |
11.2.2 X+“还” |
11.2.3 “伢”+X |
11.2.4 “来散”、“哇么”等 |
第三节 话题标记的来源 |
11.3.1 来源于语气词 |
11.3.2 来源于副词 |
11.3.3 来源于人称代词 |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语 |
12.1 本文的结论 |
12.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1.4 研究内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多项定语本体研究 |
1.5.2 多项定语习得研究 |
第二章 汉阿多项定语语序对比 |
2.1 汉语与阿拉伯语的类型学差异 |
2.2 汉阿定语构成成分 |
2.2.1 汉语定语构成成分 |
2.2.2 阿语定语构成成分 |
2.2.3 汉阿定语构成成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2.2.3.1 相同点 |
2.2.3.2 不同点 |
2.3 汉阿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
2.3.1 汉阿限制性定语 |
2.3.2 汉阿描写性定语 |
2.4 汉阿多项定语语序对比 |
2.4.1 汉阿并列式多项定语语序对比 |
2.4.1.1 表逻辑关系的并列式多项定语 |
2.4.1.2 表认知先后顺序的并列式多项定语 |
2.4.1.3 表汉语表达习惯和文化的并列式多项定语 |
2.4.2 汉阿递加式多项定语语序对比 |
2.4.2.1 表领属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2.2 表处所和时间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2.3 表数量和指量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2.4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2.5 形容词性词语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2.6 不带“的”的表描写的递加式多项定语 |
2.4.3 汉阿交错式多项定语语序对比 |
2.4.4 汉阿多项定语语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2.4.4.1 相同点 |
2.4.4.2 不同点 |
第三章 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习得研究设计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构及题型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2.1 调查问卷的被试情况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结果 |
3.3.2 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四章 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类型与原因 |
4.1 偏误类型 |
4.1.1 与表领属的词有关的错序 |
4.1.2 与表处所或时间的词有关的错序 |
4.1.3 与表数量或指量有关的错序 |
4.1.4 与动词性词语有关的错序 |
4.1.5 与形容词性词语有关的错序 |
4.1.6 表逻辑关系的定语错序 |
4.1.7 成分残缺 |
4.2 偏误原因 |
4.2.1 母语负迁移 |
4.2.2 汉语多项定语本身复杂 |
4.2.3 交际策略影响 |
第五章 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教学建议 |
5.1 对多项定语语序教学的建议 |
5.1.1 课前合理配备教师资源 |
5.1.2 课上循循善诱出多项定语 |
5.1.3 课后查漏补缺反思总结 |
5.2 对多项定语语序学习的建议 |
5.2.1 有意注意语序排列规则 |
5.2.2 刻意练习位置灵活的多项定语 |
5.2.3 逐次叠加有效定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习得调查问卷(中高级) |
(5)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习得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汉泰语多项定语比较分析 |
2.1 汉泰语定语构成成分比较 |
2.2 汉泰语多项定语构成成分比较 |
2.3 汉泰语多项定语排列顺序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习得顺序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查对象介绍 |
3.3 试题结果分析 |
3.4 汉语多项定语习得顺序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多项定语教学、习得策略与教材编写建议 |
4.1 汉语多项定语的教学策略 |
4.2 汉语多项定语的习得策略 |
4.3 教材编写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太仆寺旗概况 |
(一)地理概况 |
(二)历史变革 |
(三)方言系属 |
二、研究现状 |
(一)主要内容 |
(二)主要成果 |
(三)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四、理论方法 |
(一)参考语法 |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
(三)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
(四)论文体例 |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
第一节 动词 |
一、动词的类别 |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 |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
四、动词的词法分析 |
五、小结 |
第二节 形容词 |
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二、形容词的词法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章 动补短语 |
第一节 补语的性质 |
第二节 结果补语 |
一、结果补语的构成和相关句法表现 |
二、专用的结果补语 |
三、小结 |
第三节 趋向补语 |
一、“去” |
二、“个” |
三、“转” |
四、“来” |
五、“上” |
六、“下” |
七、“上(来/去)”“下(来/去)” |
八、“进”“出”(来/去) |
十、小结 |
第四节 能性补语 |
一、V+C+了 |
二、能+V+补 |
三、小结 |
第五节 程度补语 |
一、“慌” |
二、“猛” |
三、“欢” |
四、小结 |
第六节 状态补语 |
一、“得” |
二、“得捏” |
三、小结 |
第七节 动量、时量补语 |
一、动量补语 |
二、时量补语 |
三、小结 |
第三章 状中短语 |
第一节 介宾状语 |
一、处所介词 |
二、时间介词 |
三、对象介词 |
四、依凭介词 |
五、小结 |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
一、副词的分类 |
二、副词的句法功能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
四、颜色词的分类依据 |
第一章 红色系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黄色系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色系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色系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蓝色系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 |
第二节 近代新生颜色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紫、褐、灰色系 |
第一节 紫色系 |
第二节 褐色系 |
第三节 灰色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醒世姻缘传》颜色词语语用文化研究 |
第一节 颜色词语的审美情调 |
第二节 颜色词语的情绪特征(构成状态词主观化特征) |
第三节 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 |
第四节 《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醒世姻缘传》颜色词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新《HSK大纲》的动宾式离合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
2.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习得研究 |
(三)理论依据 |
(四)研究方法 |
1.调查法 |
2.归类分析法 |
3.偏误分析法 |
一、新《HSK大纲》中的动宾式离合词考察分析 |
(一)新《HSK大纲》中的动宾式离合词 |
(二)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的范围 |
二、留学生习得离合词概况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内容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1.问卷调查的结果 |
2.问卷调查中离合词的偏误类型 |
(四)小结 |
三、动宾式离合词习得偏误原因分析 |
(一)母语负迁移 |
(二)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 |
(三)文化因素的干扰 |
(四)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 |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
(一)在教材方面 |
1.对离合词进行标注 |
2.注意离合词的编写顺序 |
3.在课后练习中增加动宾式离合词的训练 |
(二)在教师教学方面 |
1.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级教学的原则 |
2.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3.词汇教学与语法教学相结合 |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 |
1.语法翻译法 |
2.对比分析法 |
3.归纳法和演绎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常识语义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基于How Net的领域语义知识库研究最新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 |
2.1 How Net的理论体系 |
2.1.1 义原体系概述 |
2.1.2 动态角色体系概述 |
2.1.3 知识系统描述语言KDML的规定 |
2.2 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 |
2.2.1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统计方法 |
2.2.2 基于语义资源的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KNN分类算法的术语内部动态角色标注 |
3.1 标注单位的生成 |
3.1.1 术语内部依存结构分析 |
3.1.2 标注单位生成算法 |
3.2 基于首义原的KNN样本预选择 |
3.3 基于KNN分类算法的动态角色标注 |
3.3.1 最近邻的生成 |
3.3.2 标注结果的生成 |
3.4 实验设计及分析 |
3.4.1 实验数据集 |
3.4.2 评价标准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主动学习的术语内部动态角色标注 |
4.1 主动学习原理 |
4.2 主动学习的分类 |
4.3 基于KNN分类算法的主动学习方法 |
4.3.1 学习引擎的实现 |
4.3.2 采样引擎的实现 |
4.4 实验设计及分析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评价标准 |
4.4.3 Bv SB-SIM算法的参数确定 |
4.4.4 主动学习算法有效性验证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术语DEF生成算法 |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 系统功能实例演示 |
5.4 系统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以及验证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10)单项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的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定语标记的本体研究 |
1.2.2 定语标记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汉语定语标记“的”隐现偏误的数据统计 |
2.1 语料处理说明 |
2.1.1 字段选取 |
2.1.2 语料展示方式 |
2.1.3 语料筛选 |
2.1.4 语料分析流程 |
2.2 定语标记“的”隐现偏误的分布情况 |
2.2.1 定语标记“的”隐现偏误的整体分布 |
2.2.2 “隐”与“现”的偏误分布 |
2.2.3 单项定语与多项定语的偏误分布 |
2.2.4 单项定语中”的”隐现偏误的整体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单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的偏误分析 |
3.1 简单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偏误的分布 |
3.2 代词作定语的偏误 |
3.2.1 人称代词作定语的偏误 |
3.2.2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偏误 |
3.2.3 小结 |
3.3 名词作定语的偏误 |
3.3.1 名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3.3.2 名词作定语的多余偏误 |
3.3.3 小结 |
3.4 形容词作定语的偏误 |
3.4.1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偏误 |
3.4.2 非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偏误 |
3.4.3 小结 |
3.5 动词作定语的偏误 |
3.5.1 动词作定语的残缺偏误 |
3.5.2 动词作定语的多余偏误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杂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的偏误分析 |
4.1 复杂定语中“的”隐现偏误的分布 |
4.2 复杂定语中“的”隐现的整体偏误 |
4.2.1 定中短语作复杂定语的整体偏误 |
4.2.2 介词短语作复杂定语的整体偏误 |
4.2.3 状中短语作复杂定语的整体偏误 |
4.2.4 量词短语作复杂定语的整体偏误 |
4.2.5 其它短语作复杂定语的整体偏误 |
4.3 复杂定语中“的”隐现的内部偏误 |
4.3.1 定中短语作复杂定语的内部偏误 |
4.3.2 动宾短语作复杂定语的内部偏误 |
4.3.3 联合短语作复杂定语的内部偏误 |
4.3.4 其它短语作复杂定语的内部偏误 |
4.4 出现偏误较多的几个中心语 |
4.4.1 “人/人们”作中心语的偏误 |
4.4.2 “时/时候”作中心语的偏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学对策及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有关名词作定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对比视角下泰国学生汉语定中结构习得研究[D]. 刘磊. 西南大学, 2021
- [2]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名词+名词”结构的习得研究[D]. 裴姗姗. 新疆大学, 2021
- [3]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D]. 马丽娜. 山西大学, 2021
- [4]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多项定语语序偏误分析[D]. 于雪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泰国学生汉语多项定语习得顺序研究[D]. 吴淑云(WEERAPONG MISS WANRAWEE).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朱红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醒世姻缘传》颜色词研究[D]. 马苏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新《HSK大纲》的动宾式离合词习得研究[D]. 孟圆. 渤海大学, 2020(05)
- [9]领域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及应用[D]. 赵超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10]单项定语中定语标记“的”隐现的偏误分析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D]. 叶晨. 南京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