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灵芝[1](2020)在《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专家评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的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常性监督评估提供标准化依据,并基于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价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思路。方法:采用文献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拟定指标体系草案,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筛选,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评分法确定选定指标的权重。采用问卷调查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用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参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验证指标体系。结果:通过文献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拟定的指标体系含有6个一级指标和49个二级指标包括了资源投入回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效益能力六个方面。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对各级指标意见的权威系数为0.86;第1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22,第2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8。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删减11个指标,增加2个指标,更改2个指标的类别,第二轮专家咨询删减9个指标,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选取24家企业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企业发展现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14年至2018年期间,企业总投入和销售收入持续上升,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0%,销售费用强度为25.9%,企业新增新药5个,企业已全部通过2010版GMP认证。通过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排序结果相差不大。结论:构建的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可为相关部门对中药民族药企业进行监督评估提供标准化依据。同时对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过程中发现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融资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营销费用强度较高、研发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成果增长缓慢、不充分利用信息和风险管理机制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制约了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推动企业并购整合、多渠道融资、加大研发投入、控制销售费用、培养研发人才、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完善职员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平台、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建议,为提升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思路。
张士齐[2](2019)在《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既面临着诸如产业政策支持、便捷交通、战略发展、科技支撑等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如东西方医学理论和医药标准认证体系的差异性、中药走出去的平台瓶颈、国外天然药物研发势头迅猛等方面的挑战。推动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路径是: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努力拓宽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中药"走出去";积极营造中药产业外贸发展环境,加大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周祖玲[3](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的国粹与瑰宝,中医药是研发多种疾病新型疗法的“金矿”,在预防和治疗诸如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贵州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将中药产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守住生态底线的抓手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与政策加以扶持,然而发展中药产业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作用。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强调人类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他生物体的主体性。在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及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如何促进贵州中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贵州中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视角下研究其发展。本文先从生态文明视角下全面分析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贵州中药产业发展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及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一套评价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进一步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研究中药产业的发展,理应是选择中药产业系统内部的生态因子。但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在考虑实际情况下,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择了与中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大系统的指标加以代替。研究发现,贵州中药产业自身存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程度低、中药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中药科技关键技术研究滞后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近几年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逐年上升,表现出较好的协调发展水平,而影响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有卫生领域固定投资额、单位GDP能耗及药品批发利润总额等。最后本文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贵州发展中药产业的实际,从生态文明视角下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英[4](2019)在《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市场对药品不断增加的需求量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一直持续增长。中医药是我国长久以来民族医学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是中华文明的优质组成部分。中医药行业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其宗旨是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并显着改善中国医药行业的科技水平。目前中成药制药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是贵州省内一家中成药制药公司,业务范围为中成药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称号,2017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本文采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工具,结合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实际情况,介绍公司内部环境,利用VRIO模型梳理了目前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使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剖析了该公司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采用SWOT分析法找出公司现有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SWOT战略矩阵组合,得出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选择,确定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要采取增长型战略,通过对增长型战略分类的梳理,确定密集型发展战略是适宜公司发展的最佳战略。并从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提升品牌形象、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营销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提出保障战略有效实施的详细针对性举措,包括把握政策调整方向、依靠科技兴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公司管控能力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等。通过对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公司进行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厘清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方向及路径,可为中药制药公司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为同行业企业提供相关借鉴。
张莞[5](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武凤阳[6](2019)在《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减贫成果显着,但仍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贵州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脱贫内涵的转变、扶贫资金效果的减弱、顽固型贫困的存在等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从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视角为其赋能、帮助其具备“造血能力”,产业发展则是使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贵州省目前的贫困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着手,总结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是贵州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分析贵州省三次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减贫效应,发现不同产业在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中贡献程度不一致,且差别较大。本文认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良好的产业发展来实现,创新地提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的产业选择理论,认为与要素禀赋相适配、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好的产业带动作用且一定程度上能够促农增收的产业部门在减贫上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投入产出等理论,提出了测算产业与要素适配、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产业关联带动、产业促农增收的方法,利用组合指数模型和DEA模型构建的二维优选模型作为产业选择测评方法,同时辅以定性分析方法确定产业选择结果,补充了关于减贫及产业选择的理论成果。运用本文研究的产业选择方法,为贵州省选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农林牧渔业;食品、酒、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旅游业;中药产业。在充分分析产业选择结果的基础上,测算所选重点部门的投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溢出效应,以观测这些产业在贵州省经济发展和改善贫困状况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最后,为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琪[7](2019)在《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结晶。近些年,伴随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中药产业在经济资源层面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产业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涉及教育、医疗、民生、就业等各个方面。贵州省已查明的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中药资源大省之一,具有明显的中药资源优势。中药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贵州省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贵州省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贵州省在生态、优势、区位及战略等四个方面优势,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技术创新试验区以及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政府主导管理的数据收集共享云平台;贵州省政府是我国首个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的地方政府,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也出现在贵州省。在此基础上,贵州省还着力推动中药产业升级,全面开展中药产业信息化的工作,促进中药产业等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贵州省积极在各市州开展健康云的相关建设工作,使得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状态,市场上纷纷出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网络销售平台以及大数据问诊平台等创新性融合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中药产业,促进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关系着贵州省经济产业支柱未来后续发展情况更关系着中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贵州省中药产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生产值方面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由于中药材成本上涨和消费者行为习惯改变,贵州省中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传统中药产业发展因自然气候、人工种植和加工处理操作不统一、运输储藏条件难控制等导致中药产品质量标准难保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中药产业中可以有效提高中药产业智能化管理监督水平,提高中药产品附加值,加大中药文化传播力度。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可以从产业宏观视角展开,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及融合的具体原因,亦能从企业微观视角展开,分析贵州省中药企业如何进行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分析有效途径及其效应。本文的写作思路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涉及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所用方法,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从理论视角研究分析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相关理论。第三章分别介绍了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贵州省互联网产业运行情况,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现状。第四章从现实视角研究分析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因、过程、效应。第五章是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贵州省中药上市企业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计算。第六章是对二三四五章的延伸,通过对前面四章的总结分析,第六章研究了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总结中药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深度融合。最后部分是结语,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后续研究的期望。文章结束部分主要强调了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参与支持的融合模式。力求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大数据信息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产业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市场建设管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以及中成药的精细化加工、建立现代化仓储物流系统、中药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解决中药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贵州省中药产业“有机、绿色、道地”特点,促进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
张军辉[8](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药材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分布的非人工种植、圈养或养殖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本文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我国药材资源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诞生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不仅中药资源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中许多着名的地道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药材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盗猎现象严重,资源生境破坏,群众保护药材资源意识薄弱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减少和枯竭的态势,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保护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维持自身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及法律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立法、执法、守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野生药材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分类、历史沿革及重要性。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角度介绍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的调研,分析该地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章对涉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及有关国家的做法进行介绍,提出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就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全面梳理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资源保护及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在梳理国内和西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有关条约、国外有关立法和体制在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差异,为西部地区完善立法提供借鉴;专题调研,选取一个省区内某个典型地区进行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调研,分析其有益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之处:一是选题的创新,论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出发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问题。二是研究范围的创新,首次全面关注西部12省区市的野生药材资源及保护状况。本文结合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全面介绍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及保护状况。在中药资源外,本文还关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对其历史沿革、药材资源以及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关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中,提出要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全部野生药材资源和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规范;要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要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作用。在执法层面,建议实行保护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引入环境非强制行政行为。在守法层面,建议发展环境非政府组织、探索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
方周伯[9](2010)在《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对贵州中药工业及中药材生产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发展贵州中药材生产,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强中药材栽培关键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以品种为中心、市场为导向,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大对中药材研究的投入。
曾渝[10](2006)在《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同人类生存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产业,“如何用‘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认识和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努力使医药产业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成为新世纪我国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后发优势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公认的制药大国,更要成为拥有独立创新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制药强国。本论文正是基于探索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才提出这样的课题。为此,本论文围绕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为剖析其问题之根源,将国际情况比较、产业发展现状、循环经济理论、经济模型推论、优选示范区域和实践运作范例结合起来,加以全面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设计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来力求探索出一条引领我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施战略及措施之路。本论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一、提出问题与定义。本论文着重研究医药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应当积极探索一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依托和保护环境资源为目的的新型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在比较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之后,尤其是在剖析了当前世界范围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面临的困境以后,作者认为发展生态型医药产业是未来方向,并较全面和系统的提出了生态药业的概念,给出了初步的定义。此外,本论文主要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生态药业的基本概念,在生态药业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与关联、建设模型与条件比较、示范区域选择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二、基础理论研究。生态药业的理论研究,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遵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轨迹;②介绍循环经济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从而揭示循环经济
二、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二)品牌培育不断加强 |
(三)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发展势头迅猛 |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
二、贵州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
(一)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政策机遇 |
(二)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便捷交通优势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机遇 |
(四)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科技支撑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一)东西方医学文化的差异性给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文化壁垒” |
(二)国内外医药标准认证体系的差异性给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技术壁垒” |
(三)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平台瓶颈 |
(四)国外天然药物研发势头迅猛,对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
四、贵州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对策探讨 |
(一)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
(二)提升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 |
(三)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
(四)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
(五)努力拓宽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中药“走出去” |
(六)积极营造中药产业外贸发展环境,加大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
(3)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观点 |
1.4 研究重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拟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生态文明 |
2.1.2 中药 |
2.1.3 中药产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系统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化理论 |
2.2.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 生态文明与中药产业发展的联系 |
3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中药农业 |
3.1.2 中药工业 |
3.1.3 中药商业流通 |
3.1.4 中药科技发展 |
3.2 贵州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
3.2.1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程度低 |
3.2.2 中药工业发展水平不高 |
3.2.3 中药相关产品区域销售比重低 |
3.2.4 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
3.2.5 中药科技关键技术研究滞后 |
4 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
4.2 人力资本 |
4.3 市场需求 |
4.4 基础设施条件 |
4.5 社会文化环境 |
4.6 政策环境 |
5 贵州省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测算与分析 |
5.2.1 协调发展度的测算 |
5.2.2 测算结果分析 |
5.3 影响贵州中药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
5.3.1 障碍因子的确定 |
5.3.2 测算结果分析 |
6 生态文明视角下加快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发展中药生态农业 |
6.2 培育中药优势企业 |
6.3 加快中药生态产业园建设 |
6.4 提高贵州省内中药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 |
6.5 培养和引进中药复合型领军人才 |
6.6 完善中药商业平台 |
6.7 加大环保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战略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企业战略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 |
2.1.1 企业战略的特点 |
2.1.2 发展战略的定义及分类 |
2.2 本文主要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VRIO模型 |
3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内部环境 |
3.1.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概况及主要产品 |
3.1.2 人员结构及薪酬 |
3.1.3 营销能力 |
3.1.4 研发能力 |
3.1.5 财务能力 |
3.1.6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VRIO模型分析 |
3.2 外部环境 |
3.2.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SWOT战略分析 |
4.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优势分析 |
4.2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劣势分析 |
4.3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机会分析 |
4.4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威胁分析 |
4.5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SWOT战略矩阵及分析 |
4.6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体系的构建 |
5.1 确定战略目标 |
5.1.1 企业使命和愿景 |
5.1.2 公司总体战略目标 |
5.2 战略重点 |
5.2.1 市场开发 |
5.2.2 产品开发 |
5.2.3 提升品牌形象 |
5.2.4 完善信息化建设 |
5.2.5 加强财务管理 |
5.2.6 增强营销力度 |
6 实施保障措施 |
6.1 把握政策调整方向 |
6.2 依靠科技兴药 |
6.3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6.4 加强公司管控能力建设 |
6.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7 本文总结及不足之处 |
7.1 本文总结 |
7.2 不足之处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6)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贫困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 |
1.2.3 关于贵州省贫困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贵州省贫困及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贵州省贫困状况分析 |
2.1.1 整体贫困状况 |
2.1.2 省内贫困状况 |
2.1.3 省内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贫困状况 |
2.1.4 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
2.1.5 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
2.2 贵州省产业发展概况 |
2.2.1 产业结构变化 |
2.2.2 第一产业的发展概况 |
2.2.3 第二产业的发展概况 |
2.2.4 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 |
3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贡献分析 |
3.1 分析改善贫困状况的指标选取及说明 |
3.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构成 |
3.3 产业减贫贡献的测度 |
3.3.1 第一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3.3.2 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3.3.3 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4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 |
4.1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
4.1.1 产业选择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
4.1.2 产业选择思路 |
4.2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基准 |
4.2.1 产业发展应与要素禀赋适配 |
4.2.2 产业发展应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
4.2.3 产业发展应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
4.2.4 产业发展应具有促农增收作用 |
4.3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方法研究 |
4.3.1 产业选择模型设计 |
4.3.2 产业选择基准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3.3 DEA模型构建 |
4.3.4 其他方法补充分析和选择 |
5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结果 |
5.1 产业选择基准的测度及综合评价结果 |
5.1.1 要素禀赋适配基准测度结果 |
5.1.2 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基准测度结果 |
5.1.3 产业关联带动基准测度结果 |
5.1.4 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基准测度结果 |
5.1.5 产业综合评价选择结果 |
5.2 DEA模型评测结果 |
5.3 二维优选模型选择结果 |
5.4 定性分析补充选择结果 |
5.4.1 中药产业 |
5.4.2 旅游业 |
6 所选重点产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
6.1 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
6.1.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
6.1.2 投资溢出效应的测度 |
6.2 就业溢出效应分析 |
6.2.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
6.2.2 就业溢出效应的测度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产业融合相关理论 |
一、产业融合形式 |
(一)产业渗透 |
(二)产业交叉 |
(三)产业重组 |
二、产业融合前提 |
(一)技术创新 |
(二)管制放松 |
(三)经济全球化 |
(四)需求变化 |
(五)发展观念转变 |
三、产业融合效应 |
(一)创新效应 |
(二)调整效应 |
(三)区域效应 |
(四)就业效应 |
(五)消费效应 |
四、相关理论 |
(一)钻石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自组织理论 |
第三章 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中药产业发展情况 |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
(二)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情况 |
(三)中成药产业发展情况 |
二、互联网产业整体运行情况 |
(一)发展成效显着 |
(二)用户占比较大 |
(三)产业前景光明 |
三、中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情况 |
(一)融合发展迎政策利好 |
(二)融合形式呈多元趋势 |
(三)融合主体涉及面较广 |
(四)促进企业跨界融合 |
第四章 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
一、融合动因 |
(一)用户需求泛化 |
(二)用户成本降低 |
(三)技术发展成熟 |
(四)用户数量庞大 |
(五)鼓励政策出台 |
二、融合阶段 |
(一)融合前期 |
(二)融合中期 |
(三)融合后期 |
三、融合效果 |
(一)衍生新商业模式 |
(二)推动远程医疗发展 |
(三)促进产品多元化 |
第五章 贵州省中药上市企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效应测度实证分析 |
一、融合度衡量方法和应用 |
(一)融合度的衡量方法 |
(二)衡量方法的应用 |
二、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一)构建层次结构方程 |
(二)应用层次结构方程 |
三、简短结论 |
第六章 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困境及应对措施 |
一、市场及政策困境及应对措施 |
(一)市场及政策困境 |
(二)市场及政策的应对措施 |
二、产品价格市场化困境及措施 |
(一)产品价格市场化困境 |
(二)产品价格市场化应对措施 |
三、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动困境及措施 |
(一)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动困境 |
(二)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动应对措施 |
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的困境及措施 |
(一)新药研发不确定性困境 |
(二)新药研发不确信性应对措施 |
五、人才困境及对应措施 |
(一)人才困境 |
(二)人才困境应对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8)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概况 |
第一节 野生药材资源概述 |
1.1.1 野生药材资源的界定 |
1.1.2 野生药材资源的特点 |
1.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 |
1.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
1.1.5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
1.2.1 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药材资源状况概述 |
1.2.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 |
1.2.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状况 |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状 |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
2.1.1 国家层面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
2.1.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现状 |
2.1.3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
2.1.4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
2.2.1 执法依据欠完善 |
2.2.2 执法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 |
2.2.3 环保部门执法能力不足 |
2.2.4 执法体制外制约因素较多 |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守法现状 |
2.3.1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现状 |
2.3.2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现状 |
3.1.1 文山州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
3.1.2 文山州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 |
第二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措施 |
3.2.1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
3.2.2 促进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与执法 |
3.2.3 探索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
3.2.4 多方筹措自然保护区管护资金 |
3.2.5 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产业科研攻关 |
3.2.6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
第三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缺失 |
3.3.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职责交叉 |
3.3.3 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
3.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困难较多 |
第四节 文山州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开展情况 |
第四章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借鉴 |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有关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规定 |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
4.1.2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
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4.1.4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
4.1.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第二节 部分国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措施 |
4.2.1 美国 |
4.2.2 欧盟 |
4.2.3 澳大利亚 |
4.2.4 印度 |
第三节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
4.3.1 详细阐述立法指导思想 |
4.3.2 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
4.3.3 及时更新法律规定 |
4.3.4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 |
第一节 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
5.1.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相关立法 |
5.1.2 提高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质量 |
5.1.3 突出自治立法特色 |
5.1.4 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
5.1.5 定期进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清理 |
第二节 强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效果 |
5.2.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的执法依据 |
5.2.2 理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
5.2.3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
5.2.4 协调野生药材资源执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
第三节 促进公众守法及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参与 |
5.3.1 加强宣传教育 |
5.3.2 完善规章制度 |
5.3.3 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
5.3.4 探索环境公益诉讼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中药工业发展状况 |
1.1 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发展迅速 |
1.2 中药企业不断壮大, 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
1.3 中药产业已形成一批优势产品 |
2 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状况 |
2.1 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建设 |
2.1.1 中药材种植业快速发展, 生产面积逐年扩大 |
2.1.2 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建设 |
2.1.3 中药材生产和GAP基地营运模式 |
2.1.4 中药材生产基地区域化 |
2.1.5 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
2.2 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仿野生栽培 |
2.2.1 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 |
2.2.2 野生中药资源的抚育与防野生栽培 |
2.3 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投入 |
3 建议 |
3.1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 |
3.2 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
3.2.1 中药材良种选育 |
3.2.2 建立优良种苗繁育基地 |
3.3 加强中药材栽培关键技术和加工技术研究 |
3.4 以品种为中心、市场为导向, 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 |
3.5 加大对中药材研究的投入 |
(10)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问题的背景——国内外医药产业面临的困境 |
1.1.3 解决问题的机遇——生物科技革命时代正在来临 |
1.1.4 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
1.2 生态产业革命与生态经济的发展 |
1.2.1 生态型工业 |
1.2.2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比较 |
1.2.3 产业生态学的复合型经济 |
1.2.4 建设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 |
1.3 生态药业的定位与理论基础 |
1.3.1 生态药业的概念和内涵 |
1.3.2 生态药业的理论基础 |
1.3.3 发展生态药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
1.3.4 加强生态药业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
2.1 国际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
2.1.1 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
2.1.2 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2.2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 |
2.2.1 中国医药产业的总体概况和发展前景 |
2.2.2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2.2.3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天然与生态结合是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
2.3.1 天然疗法和天然药物广泛应用是医药科学发展未来之路 |
2.3.2 中药是国际社会天然疗法的主体 |
2.3.3 前景无限的生物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 |
2.3.4 “向海洋要药”——人类医药科技的新选择 |
第3章 生态药业的产业的定位及其关联理论分析 |
3.1 生态药业的产业定位 |
3.1.1 有关产业结构一般理论和分析 |
3.1.2 生态药业的产业定位 |
3.2 生态药业定位与结构调整优化 |
3.2.1 生态药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 |
3.2.2 产业定位与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 |
3.3 生态药业的结构优化 |
3.3.1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
3.3.2 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 |
3.4 生态药业产业升级的模式与机制 |
3.4.1 传统医药产业升级的模式 |
3.4.2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
3.4.3 生态药业的升级机制 |
3.5 生态药业与关联产业分析 |
3.5.1 有关产业关联理论要点 |
3.5.2 产业关联的形态特征 |
3.5.3 与生态药业相关联产业 |
第4章 生态药业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
4.1 构建生态药业计量经济模型的涵义 |
4.1.1 天然药材资源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
4.1.2 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
4.1.3 社会相关支持能力计量经济分析 |
4.1.4 医药经济支持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
4.2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药业综合评价模型 |
4.3 以海南省为例进行生态药业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
4.3.1 权重(系数)的确定 |
4.3.2 数据的录入 |
4.3.3 分析结果 |
第5章 生态药业区域分布与发展比较 |
5.1 中药产业资源概况 |
5.1.1 中药资源蕴藏量概况 |
5.1.2 中药资源区域分布状况 |
5.1.3 海洋药物资源状况 |
5.2 生态药业区域发展的指向 |
5.2.1 资源指向 |
5.2.2 技术及工业指向 |
5.2.3 金融资本指向 |
5.2.4 信息贸易指向 |
5.3 最具潜质条件的6 省区生态中药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
5.3.1 云南省 |
5.3.2 贵州省 |
5.3.3 四川省 |
5.3.4 广西自治区 |
5.3.5 广东省 |
5.3.6 吉林省 |
5.4 生态药业发展方向及关键选择 |
5.4.1 现阶段生态药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
5.4.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5.4.3 建设生态药业科技园区是未来实践的关键 |
第6章 生态药业示范区域的最佳选择——海南 |
6.1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相关条件 |
6.1.1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
6.1.2 别具一格的人文社会环境 |
6.1.3 独具特色的天然药材资源 |
6.1.4 异军突起的医药产业 |
6.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几个突破口 |
6.2.1 着力推动地产中药材产业化 |
6.2.2 加快发展现代药物制剂工业 |
6.2.3 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多肽类生物制药基地 |
6.2.4 加强海洋药物研发 |
6.2.5 做大做强保健品产业 |
6.2.6 开发利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用药——黎药苗药 |
6.3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四大基础条件 |
6.3.1 生态环境基础 |
6.3.2 政策法规基础 |
6.3.3 管理体制基础 |
6.3.4 产业发展基础 |
第7章 海南生态药业的战略构想与目标 |
7.1 生态药业是海南发展医药产业的创新模式 |
7.2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
7.2.1 发展海南生态药业的指导思想 |
7.2.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总体思路 |
7.3 海南“十一五”期间发展生态药业的战略目标 |
7.3.1 成长目标 |
7.3.2 功能目标 |
7.3.3 生态目标 |
第8章 海南生态药业的创新模式设计 |
8.1 整体建设模式 |
8.1.1 基础层面―在全省范围内发展生态药业 |
8.1.2 中坚层面―把海口药谷等园区建设成为生态药业科技园区 |
8.1.3 高端闪亮点——建设生态型药厂和认证生态型产品 |
8.2 海口生态药业示范园区初步设计 |
8.2.1 海口生态医药工业园区定位及设计指导原则 |
8.2.2 园区规划建设的内容 |
8.2.3 园区规划技术概要 |
第9章 海南生态药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重点 |
9.1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产业结构 |
9.1.1 着力发展新型化学制剂、现代中药产业与海洋创新药物三条产业带 |
9.1.2 以打造药业生产航母为目标,构建产业化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 |
9.1.3 发展新剂型、新工艺,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 |
9.1.4 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骨干型医药企业 |
9.2 海南省发展生态药业的产业布局 |
9.2.1 在海口、琼海、澄迈等地区建立海南省医药工业产业基地和药物研发基地 |
9.2.2 在中部地区建立海南中药材现代化科技(种植)产业基地 |
9.2.3 在三亚地区建立海南省海洋药物研发基地 |
9.2.4 构建西部地区医药原料药基地 |
9.3 重点支持南药、黎药产业发展 |
9.3.1 建立三个中心,构建创新平台 |
9.3.2 建立三级阶梯的南药产业现代化 GAP 种植基地 |
9.3.3 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中药生产体系 |
9.3.4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9.3.5 加速现代中药产品的创新研究 |
9.4 重视开发海洋生物药物 |
9.4.1 做好海洋药物开发的规划工作 |
9.4.2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 |
9.4.3 整合资源,推动海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 |
9.5 侧重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第10章 构建海南生态药业政策保障体系 |
10.1 部分省市发展医药产业的政策概述 |
10.1.1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
10.1.2 成立组织机构,统一加强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 |
10.1.3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系统 |
10.1.4 建立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10.1.5 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 |
10.1.6 建立健全医药产业服务体系 |
10.2 海南发展生态药业的政策选择 |
10.2.1 通过立法营造发展生态药业的大环境 |
10.2.2 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药业的领导和指导 |
10.2.3 科学编制发展海南生态药业中长期规划 |
10.2.4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
10.2.5 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 |
10.2.6 建立医药产品技术创新体系 |
10.2.7 加快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
10.2.8 营建发展海南生态药业的服务体系 |
第11章 结论 |
11.1 主要结论 |
11.2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案例:海南定安县塔岭生态药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研究等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 王灵芝.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5)
- [2]贵州省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J]. 张士齐. 凯里学院学报, 2019(04)
- [3]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研究[D]. 周祖玲.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4]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英. 贵州大学, 2019(06)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D]. 武凤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贵州省中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D]. 黄琪.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9]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J]. 方周伯.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2)
- [10]海南生态药业发展模式研究[D]. 曾渝.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