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江苏南通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一、江苏南通市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21]4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3日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赵海丹,杨保华[2](2021)在《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江苏省社会保障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截取了2015—2019年江苏省13市的相关指标数据,构建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社会保障水平进行静态结构分析和动态变化分析。在空间上,省内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南强北弱"的变化趋势,与整体经济发展的地理布局相似;在时间上,各地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规律不一,且区域整体水平越低,城市波动性越强;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南北地区出现断层现象。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提高整体水平的对策。

边雨[3](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孙敬华[4](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李木子[5](2020)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青年骨干,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项目,有效吸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为各地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时期青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多个项目直接关系到青年人才的培养工程,这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南通紧紧抓住机遇期和窗口期,着眼建设创新之都、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聚焦人才扎根创业、建功立业、安居乐业,制订推行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为吸引广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提供新时代的“南通方案”。目前南通青年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在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的合理运转下,引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较多短板。笔者认为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的效能亟需进一步释放,应从管理学理论视角破除引才机制中原有的弊端,科学厘清机制的组成,强化机制的构建和升级。本文主要运用双因素理论,对南通政府引进青年人才的机制展开深入研究。论文首先从双因素角度宏观分析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展示了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构成,并对各自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其次针对南通市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执行的现状,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角度进行了分别阐述,介绍了南通政府引进青年人才的背景、措施和贡献。然后通过搜集的调研问卷和访谈笔录,综合近年来南通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中发现的不足,进一步指出引才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青年人才的需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双因素方面的主要原因。最后,论文在借鉴发达地区吸引青年人才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方面的完善路径和措施,研究形成南通政府引进青年人才工作机制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推动南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柳赏[6](2020)在《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通是以近代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切源于清末状元张謇从1895年开始的30多年间,以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家乡南通所领导的一场近代化城市建设。南通近代的城市建设是在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规划,涉及城市的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多方面,注重城市与村镇相协调的整体区域发展。至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南通近代工业城市。它由张謇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并拥有大批近代工业遗产,并以一城三镇为核心,范围可广至整个通海地区。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一系列近代历史遗存真实并完整地记录了那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缩影,也是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物证,见证了近代时期中国人自主进行工业化的重要发展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分析。首先,本文提出了张謇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这个文化遗产概念,以此对应未来可能的申遗活动。其次,通过对南通保留至今的近代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了初步调查。以城市文化遗产方向入手,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物化遗产两个方面,分析并梳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遗存,探讨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体系构成。最后,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阐述分析了“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符合世界文化遗产(II)、(IV)这两点标准,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对南通未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整体的思路,也为以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胡美娟[7](2020)在《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减轻生态压力与环境污染,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一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面临的热门话题。由于长期依靠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系统已经从“空的世界”进入到“满的世界”,自然资本开始变得绝对稀缺,阻碍了人类福利的有效提升。当前,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更多的资源环境消耗来提升福利水平,只能依靠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维持或优化人类发展现状,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长三角41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借鉴福利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效率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福利评价体系的改进,从综合福利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网络NSBM-DEA模型、空间自相关、结构分解模型、LMDI模型、面板灰色关联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脱钩效应、空间变差函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等多种地学统计和数理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格局、过程、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突破了以往基于生态效率的二维发展模式,向自然消耗、经济增长、人类福利组成的三维模式过渡,同时也实现了从弱可持续发展范式向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弥补了生态效率在社会维度上关注的不足,彰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诉求。论文以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测度与分析为基础,以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系与效应为前提,遵循“要素测度与评估——要素时空关系——格局特征——演化过程——模式总结——机制提炼——路径优化”为主线,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过程、驱动机制、模式及路径优化。全文研究内容共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主要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框架构建、区域概况等。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四、五、六章,综合评判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要素时空特征及其演变机理、要素时空关系、演化格局及过程、发展模式、投入产出要素冗余分析及改进方向。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分析生态福利绩效驱动机制、综合效应及优化路径。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可划分为快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三大阶段,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异格局;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压力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追赶效应”,经济增长是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的直接效应。(2)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福利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受到环境质量影响环境福利出现了显着下降,制约了综合福利的优化提升。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地区持续降低格局,空间差异逐渐缩小,趋于均衡化发展。(3)经济增长充当了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中间变量和工具,架构起资源环境压力和综合福利水平关系的桥梁,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反馈。(4)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值总体不高,受福利水平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强度的相互影响出现时升时降现象,波动频繁;大多数城市实现从中低绩效水平向较高级绩效水平转化,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低生态福利绩效爬升,总体呈现由“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演化,空间极化效应减弱。少数城市进入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然而大部分城市仍然陷入资源投入过度、绿色福利产出不足的漩涡。(5)长三角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规模、消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环境治理成效、区域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与抑制、促进与抵消、调节与响应等多维效应的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和时间上的门槛效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共同驱动着区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根据一系列实证分析,针对如何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许士华[8](2019)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性后评价研究 ——以徐州市XKC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棚户区通常是指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以及大量农民进城后经政府许可或未经许可自行搭建的临时住房。棚户区住房往往抗震性差、功能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其存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问题。李克强总理指出,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棚户区改造,顺民意、惠民生,有利于扩内需、促发展、调结构,是一举多得的重大民生工程。从2000年开始,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全国各地改造约5000万平方米棚户区,显着改善约100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本文应用公共投资、住房保障、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项目后评价等理论,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特点,将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定义为“在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棚户区改造后该区域与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大系统的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进行建设后的持续性地评估”,包括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管理体系四个方面。然后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和重要性等原则,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调查,确定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资源和项目建成效果等四类31个指标。接下来通过比选,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徐州市XKC项目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XKC项目的基础数据,确定其可持续性后评价各指标分值,测算模糊综合评价得分,提出进一步改进之策。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和发展工程,其可持续性影响深远。本人在定义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开展案例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性,发现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显着的实践价值。

丁利[9](2019)在《宿迁市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住房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商品住房价格都在不断攀升,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在城市大范围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部分棚户区改造户因房屋面积较小,补偿金额不足以购买商品住房并支付装修装潢费用。住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刚需,若不能合理解决此部分群体的住房紧张、困难的现状,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将埋下巨大的隐患。住房保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心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民生问题。就当前住房难、购房难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明确的表示要有效的制止当前的炒房行为,为解决当前广大群体购房难的情况提供更加合理完善的住房制度,其中包括推行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等等方式。我国当前仍旧存在诸多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其中一项便是住房保障机制稚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如保障性住房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实物建设量超出需求量,造成安置房空置;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不健全,保障范围收入线动态调增机制需要完善,部分应保人群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以外;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来源单一,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和上级补助,社会资本参与住房保障工作的渠道较窄;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监管等管理制度薄弱,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建立相对滞后,存在进入易、退出难的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做好城市住房保障工作事关能否妥善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大事要事,也事关政府公信力能否充分发挥,在这种背景下,就要不断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乌鲁木齐、南通等地住房保障工作经验,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住房保障工作研究成果,利用公平分配、社会保障、住房梯度消费等理论基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住房保障工作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宿迁市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保障工作经验,提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工作经验;最后,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加强宿迁市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对策分析,包括加强规划、强化政策制定,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等。

朱亚鹏[10](2018)在《中国共有产权房政策的创新与争议》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得到了整体改善。然而,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很多中低收入家庭难以通过市场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作为回应,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同时推出各种住房保障的政策,力图缓解住房问题。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是政府破解住房问题的最新尝试,也是我国住房保障模式的制度创新,体现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论文追溯了共有产权房政策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共有产权房政策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丰富中国住房保障模式、推动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房自有等方面的创新和优势,也讨论了这种新的住房供应模式可能存在的局限和争论,最后在肯定共有产权住房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江苏南通市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南通市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江苏省社会保障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标、数据与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
    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 研究方法
三、实证分析
    1. 江苏省社会保障概况
    2. 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1. 加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 改革养老制度,发展多元养老模式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老年长期照护
        二、长期护理保险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四、失能老(年)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一、参保范围
        二、保障对象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一、筹资渠道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三、启动资金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四、纠正不公原则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与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框架与基础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不足
第一章 地方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一、保健因素方面的构建
        (一)人才集聚产业
        (二)引才政策制度
        (三)社会生活环境
    二、激励因素方面的构建
        (一)人才评价奖励
        (二)自我价值的实现机会
第二章 南通市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的运作现状
    一、保健因素方面的运作
        (一)南通的人才集聚产业生态
        (二)南通政府的引才政策制度构建
        (三)南通政府的引才社会环境建设
    二、激励因素方面的运作
        (一)南通政府对青年人才激励措施的施行
        (二)南通政府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三)南通政府对青年人才教育培训机会的提供
第三章 南通市青年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体现在保健因素方面的问题
        (一)青年人才集聚的产业体系不均衡
        (二)青年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三)青年人才引进的社会环境不完善
    二、体现在激励因素方面的问题
        (一)青年人才激励措施未充分发挥作用
        (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质量不高
        (三)青年人才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
    三、基于双因素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社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二)南通城市品牌效应不强
        (三)引才激励措施公平性的缺乏
第四章 完善南通市青年人才引进的双因素路径
    一、保健因素方面的完善路径
        (一)推进集聚人才的产业体系升级
        (二)健全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制度
        (三)创造城市高品质工作生活环境
    二、激励因素方面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竞争机制
        (二)搭建高水平青年人才交流平台
        (三)优化青年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三、促进双因素路径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1.1.2 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
    1.2 相关概念
        1.2.1 文化遗产
        1.2.2 工业遗产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3.3 国内南通近代城市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及内容
    1.6 有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1 南通的地理环境
        2.1.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文化特征
        2.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沿革
    2.2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与形成
        2.2.1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来源
        2.2.2 张謇城市规划思想形成过程
    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构建
        2.3.1 通海地区区域规划
        2.3.2 “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2.3.3 全面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1.1 遗产要素分析
        3.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
        3.1.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体系构成框架
    3.2 张謇规划思想及城市空间格局
        3.2.1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
        3.2.2 “一城三镇”城市空间格局
    3.3 近代工业为核心的遗产片区
        3.3.1 唐闸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3.2 海门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 近代其他类型的遗产片区
        3.4.1 老城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2 狼山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4.3 农垦片区的物质遗产构成
    3.5 历史交通体系和自然文化景观
        3.5.1 历史交通体系
        3.5.2 自然文化景观
    3.6 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6.1 南通近代纺织业生产工艺
        3.6.2 相关创新性产业
        3.6.3 张謇和南通的资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遗产价值分析
    4.1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解析
        4.1.1 基于历史建筑单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2 基于重点片区完整性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3 基于城市整体的南通近代工业城市遗产价值评价
    4.2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申遗策略
        4.2.1 以城市整体为申报主体
        4.2.2 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3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我国历史城镇型世界文化遗产比较
        4.2.4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与其它工业遗产比较
        4.2.5 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的保护区范围建议
    4.3 关于南通近代工业城市突出普遍价值的概述
        4.3.1 标准(ii)
        4.3.2 标准(iv)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近代现存建筑基本信息一览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社会已进入自然资本绝对稀缺的“满的世界”
        1.1.2 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1.1.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方位加速阶段
        1.1.4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是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福利与福祉概念辨析
        2.1.2 生态福利
        2.1.3 生态福利绩效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福利研究进展
        2.2.2 生态福利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研究框架与区域概况
    3.1 理论基础
        3.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生态效率理论
        3.1.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3.2 理论研究框架
        3.2.1 研究范式:从弱可持续到强可持续范式
        3.2.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要素关系理论
        3.2.3 研究框架构建
    3.3 区域概况
        3.3.1 区域范围界定
        3.3.2 区域自然概况
        3.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4 区域资源环境概况
第4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综合福利的综合评价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1.2 城市综合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4.1.4 结构分解模型
        4.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长三角地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4.2.1 资源压力评价
        4.2.2 环境压力评价
        4.2.3 资源环境压力综合评价
        4.2.4 资源环境压力驱动效应分析
    4.3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福利评价
        4.3.1 经济福利评价
        4.3.2 社会福利评价
        4.3.3 绿色福利评价
        4.3.4 综合福利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时空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面板灰色关联分析
        5.1.2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5.1.3 脱钩效应
        5.1.4 LMDI因素分解
    5.2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时空关联
        5.2.1 总体关联特征
        5.2.2 空间关联特征
    5.3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动态交互影响
        5.3.1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关系检验
        5.3.2 城市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脉冲响应分析
    5.4 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增长、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1 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
        5.4.2 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4.3 经济增长与综合福利的脱钩效应
    5.5 “福利门槛”假说验证及增长模式
        5.5.1 “福利门槛”假说及验证
        5.5.2 综合福利增长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1 研究方法
        6.1.1 两阶段Super-NSBM-DEA模型
        6.1.2 区域差异测度法
        6.1.3 空间变差函数
    6.2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过程
        6.2.1 动态变化:生态福利绩效纵向分析
        6.2.2 空间分析: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横向对比
    6.3 长三角生态福利绩效转化过程分解
        6.3.1 生产效率分析
        6.3.2 服务效率分析
        6.3.3 投入产出冗余度分析
    6.4 长三角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机制及路径优化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7.1.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7.1.2 门槛面板回归模型
        7.1.3 变量选取依据
    7.2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机制
        7.2.1 空间溢出效应
        7.2.2 门槛效应分析
        7.2.3 机制提炼
    7.3 生态福利绩效路径优化
        7.3.1 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
        7.3.2 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
        7.3.3 促进政府服务向福利主义转变,以提高福利为目标
        7.3.4 补齐生态短板,增进绿色福利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研究视角创新
        8.2.2 研究内容创新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致谢

(8)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性后评价研究 ——以徐州市XK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1.3 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棚户区改造相关理论
        2.1.1 公共投资理论
        2.1.2 住房保障理论
        2.1.3 城市更新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内涵
    2.3 项目后评价理论
        2.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2.3.2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3.1 棚户区改造项目相关政策、制度的发展
    3.2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概念
        3.2.1 棚户区改造
        3.2.2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
        3.2.3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
    3.3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内涵
        3.3.1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组成
        3.3.2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 指标选取的依据
    4.3 指标预选和筛选
        4.3.1 评价指标的预选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方法研究
    5.1 可持续性后评价研究方法介绍
        5.1.1 对比法
        5.1.2 德尔菲法
        5.1.3 逻辑框架法
        5.1.4 成功度法
        5.1.5 层次分析法
        5.1.6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5.2 棚户区改造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方法构建
        5.2.1 方法的比较
        5.2.2 方法的选择
        5.2.3 评价方法的步骤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KC项目实证分析
    6.1 项目背景
    6.2 评价方法运用
        6.2.1 确定评价指标
        6.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2.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项目可持续后评价
    6.3 计算结果分析
        6.3.1 总体分析
        6.3.2 分类指标分析
        6.3.3 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1

(9)宿迁市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住房
        2.1.2 住房保障
        2.1.3 住房保障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分配理论
        2.2.2 社会保障理论
        2.2.3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3 宿迁市住房保障工作现状分析
    3.1 宿迁市住房保障建设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工作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宿迁市住房保障工作存在问题
        3.2.1 保障性住房建设缺少长期规划
        3.2.2 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不健全
        3.2.3 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3.2.4 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监督等管理制度薄弱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深度不够、规划期限短
        3.3.2 住房保障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3.3.3 各方参与共建意识不强
        3.3.4 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
4 国外与国内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住房保障工作概况
        4.1.1 日本: 注重住房保障合理规划
        4.1.2 新加坡: 住房保障覆盖面广、居者有其屋
        4.1.3 韩国: 公共住房保障形式多样
    4.2 国内其他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概况
        4.2.1 北京: 共有产权发展模式
        4.2.2 乌鲁木齐: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4.2.3 南通: “六管齐下”住房保障模式
5 进一步加强宿迁市城市住房保障建设工作的对策分析
    5.1 强化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制定
        5.1.1 科学合理预判住房保障覆盖面情况
        5.1.2 合理确定短期、中期、长期建设计划
        5.1.3 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
    5.2 强化住房保障政策制度建设
        5.2.1 完善住房保障土地供应、规划设计、质量管理等制度
        5.2.2 细化调整保障收入线动态调整办法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部门联动工作制度
    5.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住房保障建设工作
        5.3.1 制定社会资本进入住房保障领域实施办法
        5.3.2 选取社会资本进入住房保障领域试点项目
        5.3.3 总结试点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5.4 加强住房保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5.4.1 推动住房保障收入、准入、退出等数据整合、共享
        5.4.2 完善住房保障过程管理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江苏南通市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江苏省社会保障水平研究[J]. 赵海丹,杨保华. 改革与开放, 2021(19)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5]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青年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D]. 李木子.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南通近代工业城市构建与遗产价值研究[D]. 柳赏.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综合福利视角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演化过程、机制与路径优化[D]. 胡美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可持续性后评价研究 ——以徐州市XKC项目为例[D]. 许士华. 东南大学, 2019(01)
  • [9]宿迁市城市住房保障工作研究[D]. 丁利.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10]中国共有产权房政策的创新与争议[J]. 朱亚鹏. 社会保障评论, 2018(03)

标签:;  ;  ;  ;  ;  

江苏南通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