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琼[1](2021)在《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美国新闻媒体报道中俄罗斯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形象研究从国际关系、传播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延伸至语言学领域,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语篇的语言层面建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以代表美国自由派的The Daily Beast和Buzz Feed新闻媒体和代表保守派的Fiscal Times和Washington Examiner新闻媒体共四家新闻媒体的官方网站为新闻语料来源,收集2014年至2019年间涉俄新闻语篇,共计1364篇,1070286词,并建立成语料库。然后笔者依据分层随机抽样从中选取60篇新闻语篇为分析样本,以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和朱永生的主位推进模式分类为标准,人工标注并统计得出语篇中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以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政治立场新闻媒体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中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规律及其作用。研究发现,主位的总体分布和不同政治立场新闻媒体中的主位组合模式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但不同政治立场新闻媒体中的主位分布并无明显差异。此外,自由派媒体建构的干预内政、专制霸权的俄罗斯形象和保守派媒体建构的经济衰败、军事侵略的俄罗斯形象中使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及其作用也有所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语言学和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敏辰[2](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颖[3](2020)在《英汉新闻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英汉新闻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方式做出分析,并研究英汉新闻语篇中衔接方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讨论英汉新闻语篇的翻译策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王梦莹[4](2020)在《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文中认为元话语标记不涉及命题信息,但是缺少元话语标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话人对语篇的理解。本文以西方修辞学为研究视角,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为语料,将元话语标记看作商务交际中重要的修辞工具,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语料选取都具有新颖性。本文旨在揭示元话语标记在商务汉语语篇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的发话人如何根据不同修辞动因选择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标记。本研究为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丰富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以及专门用途汉语的研究,本研究也希望可以引起商务汉语教学对元话语标记的重视。本文采用更具精确性的标准化频数统计和卡方检验两种数据处理方式对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中的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董事长致辞中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和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的使用频次相当,而董事会报告主要使用的是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同时,董事长致辞和董事会报告在部分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标记的使用频次上也存在着显着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发话人在不同修辞动因的推动下会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元话语标记,即在语篇修辞动因的推动下选择使用具有诉诸逻辑效果的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在互动修辞动因的推动下选择使用具有诉诸气质和诉诸情感效果的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
于静[5](2020)在《汉维报纸新闻语篇衔接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衔接手段是语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我国,许多学者对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但从新闻语篇角度对汉维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的研究很少,笔者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研究框架,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手段等五种衔接手段将汉维新闻语篇进行实例分析和对比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揭示汉维报纸新闻语篇衔接的异同点。本文的语料来自《乌鲁木齐晚报》汉语版和维吾尔语版,从《乌鲁木齐晚报》2019年份中,随机各挑选了40篇,共计80篇的新闻语篇,内容范围广,主要涉及民生类的新闻以及“身边榜样”、“民族团结一家亲”“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等。本论文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为相关术语的界定,主要包含新闻及新闻语篇的界定和分类,以及语篇衔接的概述。第三章为实例分析,主要是从汉维新闻语篇的衔接手段,和每种衔接手段在汉维新闻语篇中的不同体现及其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汉维衔接手段的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笔者运用EXCEL和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统计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手段等五种衔接手段分别出现的次数并进行差异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探究汉维报纸新闻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性。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笔者对汉维报纸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上运用的不同之处、所占比例及其原因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以及受新闻语篇的特点制约,作为衔接手段的照应、连接在汉维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运用有显着性差异,然而在替代、省略和词汇手段的衔接上差异性较小。此外,笔者还发现相比于其他衔接手段,替代和省略很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这和新闻语篇的严谨性有很大关系。这些差异或发现将会在实际工作中对维吾尔语教学者及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
阳花荣,谭占海[6](2019)在《英汉商务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文中认为语篇衔接理论由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学者们展开了许多研究。语篇衔接手段也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在商务新闻领域的研究比较少见。本研究把近期中美贸易战中中英报道的商务新闻与语篇衔接理论相结合,旨在了解中英文报道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而分析其主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语篇衔接手段出现在中英商务新闻中的频率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中文是分析性语言而英语是综合性语言。本研究可为商务新闻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商务新闻,理解篇章结构。
李淑晶[7](2019)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然而,生态知识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文明行为。当前,生态危机仍在不断加剧,人类仍然面临着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面对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培养与环境道德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语言是塑造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批评语言学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语言得到改变与再造。但是批评语言学以语言中的权势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关注生态问题。生态语言学是兼顾语言的意识形态和生态问题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是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以语言对生态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语言系统和语篇中的生态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得到极大发展,学科体系和生态哲学思想得到快速建构,实证研究逐渐覆盖到更多具体的生态语境中。但是,生态话语分析在评价资源分析和语言策略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生态话语分析的语言参数重概念意义轻评价意义,评价资源与生态意识的相关研究不足。其次,全面考虑所有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尚待开发。最后,针对生态意识培养的评价策略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生态话语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哲学和评价理论、语义场及系统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量化分析法,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系统地研究生态话语中的评价资源,以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框架包括哪些内容?(2)环境新闻语篇中显性及隐性评价资源的使用和分布特征是什么?(3)如何使用评价策略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本研究首先通过讨论生态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等基本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评价理论中积极话语分析、主体间关系思想,整合评价资源,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生态话语评价分析框架,然后以此框架分析环境新闻语篇。为了弥补生态话语分析中汉语语料研究的不足,并为汉语环境语篇写作提供建议,本研究按照主题相关度、语类均衡、奖次由高到低和年代均衡四个标准,从“中国新闻奖”(2009-2018)的环境类获奖作品中收集汉语语料。对其中30篇作品的态度、介入、级差、被评价者等进行标注,进而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在讨论人类主体性、特殊性、人类利益正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悖论和动因,以及“人类中心”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等基本生态哲学问题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伦理标准,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体与类范畴和时间与空间维度三个方面(六个因素)把握生态问题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认为,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态关系的重要部分。态度资源调节语篇内人类主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话资源(介入和级差)调节读者与作者之间关系。此外,语言是否能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还受语境影响。因此,评价分析框架应包括态度、对话空间、生态主体、语域和语类等参数。第二、根据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对语料库中的铭文进行标注与统计,发现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征:在态度资源方面,态度各子系统在类型上倾向于鉴赏和评判,在极性上倾向于积极。态度意义指向的对象以人类为主,出现最多的被评价者是个人。从各新闻体裁中的态度频次来看,相对于消息和评论,通讯的情感和鉴赏资源明显分布更多,而评判资源略少。从态度子系统内部来看,高兴和安全是情感子系统的主要范畴,并且消极情感所占比例大于消极的鉴赏和评判在相应的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鉴赏资源整体倾向于积极,消极的鉴赏多体现为结构,并指向局势。评判资源在消息中占比最大,在通讯中最小,评论/副刊居中。鉴赏与评判资源均建构两种自然形象,一种是美好、珍贵、值得尊重的道德楷模形象,另一种是强大、可怕、无情的破坏者形象。此外,自然的情感总是与人的情感缠绕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在对话资源使用方面,获奖环境新闻语篇中态度意义以自言的介入形式为主,借言为辅。在借言内部,扩展资源最多。总体上看态度的协商空间有限,语篇的理想读者主要是言语社团内部成员。从各新闻体裁来看,消息关照的声音最多,通讯予以不同声音的对话空间相对较大,而评论/副刊对态度的立场最不容置疑。从环境主题来看,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主题语篇的借言较其它主题多,治沙造林主题中自言最多。级差资源以语势为主,聚焦所占比例非常小。在语势中又以上扬资源占绝对优势,对话空间呈压缩趋势。但是从被调节与未调节的态度比例来看,级差建构的对话空间整体上较为宽松。此外,态度与对话资源具有耦合的倾向。上扬的语势更加明显地与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耦合。多声介入的评判最多,并且不受体裁的限制,这表明作者在社会尊严问题上表明态度较为谨慎,在情感和审美及道德判断问题上则倾向于直言。对于隐性评价资源,本研究借鉴语义场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义关系的相关阐述,从聚合和组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语义关系是各层级隐性评价机制的底层机制,并且介入与级差意义的资源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除语义关系之外,识解隐性评价还需要上下文、情景和文化语境的框定作用。第三、根据评价分析框架和步骤,以及环境新闻语篇中评价性语言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发现获奖环境新闻总体上比较有利于生态意识的培养。语篇中的有益性生态话语多于破坏性话语。在环境语篇生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语篇作者可以从态度资源的使用、对话空间的调控和语类的选择三个方面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在态度资源使用上,作者可以以个人情感和审美情感促进道德情感、以消极情感促进积极情感、以“自然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在对话空间调控方面,扩展资源更适于搭配评判资源,尤其是社会尊严;压缩资源更适于搭配情感和鉴赏资源,尤其是消极的情感和积极的鉴赏。体裁选择方面,就环境新闻语篇来说,通讯几乎可以综合运用所有的评价策略,因此从环境道德内化的角度来说,传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结合生态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探索生态话语分析的评价研究模式,以便将评价资源与生态视角整合统一起来,从理论上充实并完善当前生态话语分析的学科构建,为生态话语中评价资源的分析提供判断的依据。在实践上,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环境新闻语篇的评价特征,并为建构有益性生态话语提供有效的评价策略。
苏春霞[8](2019)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作为两国国家政府一年一度的重要发言,其语言有着权威、严谨、正式、规范、精炼的特点,在语言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元话语标记在政府工作报告述职、宣传、赢得信赖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即对以上中美两国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仔细梳理了元话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了基本话语、元语言、复句关系标记等和元话语的关系。以Hyland(2005)的“引导—互动”元话语分类模式为理论基础,对2009-2018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的元话语标记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二者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对二者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和语言特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语言类型、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说明了产生这些不同点的原因;进一步对二者中高频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徐美玲[9](2018)在《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文中指出媒体语篇是信息社会语言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标准语规范的源泉,是影响大众意识的最强有力手段,更在今日俄语“运行图”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外媒体语篇研究趋势为动态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逐渐取代静态的、微观的语言本体研究,但从动态化视角研究媒体语篇的交际机制及言语交际策略极其少见。这赋予了本课题有关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以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俄语媒体语篇为研究对象。秉承动态化研究理念,即化静为动的研究思想,将俄语媒体语篇视为动态的过程及其结果,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活动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语料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俄语媒体语篇。一方面,全面概述俄语媒体语篇,包括定义、属性、功能、分类及研究方法,这有助于俄语媒体语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俄语媒体语篇交际机制进行动态化研究,分析并描写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要素,揭示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过程、动态化言语行为过程和动态化言语活动过程,这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再有一方面,从意向行为和取效层面对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进行动态化分析,基于文献研读和语料分析提取并论证4个宏观言语交际策略和11个微观言语交际策略,着重探讨告知、说服、言语攻击、言语维护宏观言语交际策略的动态化实施过程,分析借助信源、援引见证者言、显像、论证、宣传鼓动、侮辱与嘲讽、指责、揭发、辩解、转嫁和反击微观策略的实施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创新之处。上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将深化俄语媒体语篇研究,进一步拓展俄语媒体语篇研究视野,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本文在研究视角、语料和观点上有一定创新。首先,本文从动态化视角,以“人”为核心要素,将媒体语篇视为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动态的交际过程及结果,对其交际机制和言语交际策略开展研究;其次,将取效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提取4个宏观言语交际策略和11个微观言语交际策略;再次,本文细致考察了大量俄语媒体语篇,通过语料分析来验证文中所提的观点并得出相应结论,这些语料均选自近几年的俄罗斯主流媒体和俄语国家语料库之新闻子库。
吴爱,陈雨燕[10](2018)在《中英体育新闻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身体健康,包括体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本文以体育新闻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英汉体育新闻语篇中的衔接手段的差异。根据研究结果,英语体育新闻语篇均较少使用替代,较多使用连接。而汉语新闻中较多使用省略。不同的衔接手段体现了中文重形合,英文重意的语篇特征。
二、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美国新闻媒体报道中俄罗斯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研究 |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 |
二、政治学视角 |
三、传播学视角 |
四、语言学视角 |
第二节 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研究 |
一、基于体裁类型的对比分析 |
二、基于教学类型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主位及其分类 |
一、主位的界定 |
二、主位的分类 |
第二节 主位推进模式及其分类 |
一、主位推进模式的界定 |
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 |
第三节 本文的分析框架 |
一、句子层面 |
二、语篇层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主位分布的国家形象建构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主位总体分布特征 |
一、简单主位 |
二、多重主位 |
第二节 简单主位分布特征 |
一、自由派媒体的简单主位 |
二、保守派媒体中的简单主位 |
第三节 多重主位分布特征 |
一、自由派媒体的多重主位 |
二、保守派媒体的多重主位 |
第四节 基于主位分布的国家形象建构 |
一、自由派媒体的建构模式 |
二、保守派媒体的建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国家形象建构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主位推进模式总体分布特征 |
一、平行型 |
二、延续型 |
三、集中型 |
四、交叉型 |
第二节 自由派媒体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 |
一、干预内政 |
二、专制霸权 |
第三节 保守派媒体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 |
一、经济衰败 |
二、军事侵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主要发现 |
二、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
2.5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基本理论 |
3.2.1 元功能思想 |
3.2.2 功能句法理论 |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
3.3.1 强调语义模型 |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
3.4 小结 |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4.1 引言 |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4.5 小结 |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5.1 引言 |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5.5 小结 |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
6.1 引言 |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
6.2.1 语料说明 |
6.2.2 数据统计 |
6.2.3 总体分布异同 |
6.2.4 局部分布异同 |
6.2.5 小结 |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
6.5 小结 |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
7.1 引言 |
7.2 历时因素 |
7.3 认知因素 |
7.4 思维因素 |
7.5 小结 |
8 结语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英汉新闻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新闻语篇常用衔接方式 |
1.1 照应 |
1.2 替代 |
1.3 省略 |
1.4 连接 |
1.5 词汇衔接 |
2 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方式对比 |
2.1 衔接方式的相同点 |
2.1.1 连接手段应用广泛 |
2.1.2 替代手段应用较少 |
2.2 衔接方式的区别 |
2.2.1 省略手段汉语多于英语 |
2.2.2 照应手段英语多于汉语 |
2.2.3 词汇衔接的具体用法存在差异 |
3 英汉新闻语篇翻译策略 |
3.1 连接词汇的翻译 |
3.2 照应词汇的翻译 |
3.3 替代词汇的翻译 |
3.4 省略词汇的翻译 |
3.5 词汇衔接手段的应用 |
4 结论 |
(4)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元话语研究 |
1.2.2 元话语标记研究 |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元话语标记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言语行为理论与西方修辞学 |
2.1.2 语篇语言学与西方修辞学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元话语的界定 |
2.2.2 元话语标记的界定 |
2.3 相关概念辨析 |
2.3.1 元话语标记与元话语 |
2.3.2 元话语标记与话语标记 |
2.3.3 元话语标记与独立语 |
2.3.4 元话语标记与连词 |
2.4 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
2.4.1 元话语与元话语标记的分类情况概述 |
2.4.2 本文采用的元话语标记的分类情况 |
第三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两类元话语标记 |
3.1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 |
3.1.1 话题类标记语 |
3.1.2 过渡标记语 |
3.1.3 语码注释标记语 |
3.1.4 证据来源标记语 |
3.2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 |
3.2.1 模糊表达标记语 |
3.2.2 明确表达标记语 |
3.2.3 态度评价标记语 |
3.2.4 交际主体标记语 |
第四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的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
4.1 同一语料库中不同元话语标记的对比分析 |
4.1.1 董事长致辞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
4.1.2 董事会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分布分析 |
4.2 不同语料库中同类元话语标记的对比分析 |
4.2.1 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
4.2.2 文本引导式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
4.2.3 人际互动式元话语标记的差异性 |
4.3 小结 |
第五章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元话语标记的修辞分析 |
5.1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元话语标记的修辞效果 |
5.1.1 诉诸逻辑 |
5.1.2 诉诸气质 |
5.1.3 诉诸情感 |
5.2 金融类企业年报中使用元话语标记的修辞动因 |
5.2.1 语篇修辞动因 |
5.2.2 互动修辞动因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6.1.1 主要观点 |
6.1.2 创新之处 |
6.2 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汉维报纸新闻语篇衔接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闻语篇研究现状 |
1.2.2 语篇衔接研究现状 |
1.2.3 新闻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术语界定 |
2.1 新闻语篇概述 |
2.1.1 新闻定义与分类 |
2.1.2 新闻语篇的定义 |
2.2 语篇衔接功能概述 |
2.2.1 语篇衔接的定义 |
2.2.2 语篇衔接的手段 |
3 汉维新闻语篇的衔接手段分析 |
3.1 照应 |
3.1.1 人称照应 |
3.1.2 指示照应 |
3.1.3 比较照应 |
3.1.4 小结 |
3.2 替代 |
3.2.1 名词性替代 |
3.2.2 动词性替代 |
3.2.3 小句性替代 |
3.2.4 小结 |
3.3 省略 |
3.3.1 名词性省略 |
3.3.2 动词性省略 |
3.3.3 小句性省略 |
3.3.4 小结 |
3.4 连接 |
3.4.1 添加连接 |
3.4.2 转折连接 |
3.4.3 因果连接 |
3.4.4 时空连接 |
3.4.5 小结 |
3.5 词汇手段 |
3.5.1 词汇的复现关系 |
3.5.2 词汇的同现关系 |
3.5.3 小结 |
4 汉维新闻语篇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 |
4.1 照应 |
4.1.1 人称照应 |
4.1.2 指示照应 |
4.1.3 比较照应 |
4.2 替代 |
4.2.1 名词性替代 |
4.2.2 动词性替代 |
4.2.3 小句性替代 |
4.3 省略 |
4.3.1 名词性省略 |
4.3.2 动词性省略 |
4.3.3 小句性省略 |
4.4 连接 |
4.4.1 添加连接 |
4.4.2 转折连接 |
4.4.3 因果连接 |
4.4.4 时空连接 |
4.5 词汇手段 |
4.5.1 词汇的复现关系 |
4.5.2 词汇的同现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英汉商务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本收集及分析 |
2.1 语料来源 |
2.2 数据分析 |
2.3 文本分析 |
2.3.1 照应 |
2.3.2 替代 |
2.3.3 省略 |
2.3.4 连接 |
2.3.5 词汇衔接 |
3. 结语 |
(7)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语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1.3.1 语料选取 |
1.3.2 分析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生态语言学起源及研究范式 |
2.2 生态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 |
2.2.1 生态话语和生态话语分析 |
2.2.2 生态主体 |
2.2.3 生态哲学与生态哲学观 |
2.3 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 |
2.3.2 实证研究 |
2.3.3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
2.4 评价系统研究概述 |
2.4.1 理论研究 |
2.4.2 应用研究 |
2.4.3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
2.5 生态哲学观 |
2.5.1 生存观 |
2.5.2 人本观 |
2.5.3 共生观 |
2.6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生态哲学相关理论 |
3.1.1 从生态哲学到生态观 |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
3.2 评价理论 |
3.2.1 积极话语分析思想 |
3.2.2 主体间关系思想 |
3.2.3 评价的语义及词汇语法资源 |
3.3 语义关系理论 |
3.3.1 语义场理论 |
3.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生态话语的评价资源分析框架 |
4.1 “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 |
4.1.1 “人类中心”与“以人为本” |
4.1.2 “以人为本”内涵升华 |
4.1.3 整体生态观的三个方面 |
4.1.4 两种生态观的生态话语分析对比 |
4.2 生态话语分析的阶段与语义层次 |
4.3 生态话语评价资源分析框架及步骤 |
4.4 小结 |
第5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
5.1 态度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
5.2 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
5.2.1 态度子系统及极性的分布特征 |
5.2.2 不同新闻体裁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 |
5.2.3 被评价者的分布特征 |
5.3 情感资源的分布特征 |
5.3.1 情感与新闻体裁 |
5.3.2 情感与生态主体 |
5.4 鉴赏资源的分布特征 |
5.4.1 鉴赏与环境主题 |
5.4.2 鉴赏与生态主体 |
5.5 评判资源的分布特征 |
5.5.1 评判与新闻体裁 |
5.5.2 评判与环境主题 |
5.5.3 评判资源与生态主体 |
5.6 小结 |
第6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对话资源 |
6.1 对话资源的识别与标注 |
6.2 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 |
6.2.1 介入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
6.2.2 自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
6.2.3 借言资源的分布特征 |
6.3 级差资源的分布特征 |
6.3.1 级差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 |
6.3.2 语势资源的分布特征 |
6.3.3 聚焦资源的分布特征 |
6.4 态度、介入和级差的耦合 |
6.4.1 介入与态度的耦合 |
6.4.2 级差与态度的耦合 |
6.5 小结 |
第7章 环境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资源 |
7.1 隐性评价意义的识别 |
7.2 隐性评价的语言机制 |
7.2.1 隐性态度 |
7.2.2 隐性介入与级差 |
7.3 隐性评价与语境 |
7.4 小结 |
第8章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
8.1 评价、观念与行为 |
8.1.1 从评价到观念 |
8.1.2 从观念到行为 |
8.2 生态话语的属性分析 |
8.2.1 作为被评价者的生态主体 |
8.2.2 态度与生态关系建构 |
8.2.3 作为读者的生态主体 |
8.2.4 对话空间与生态关系建构 |
8.2.5 生态话语的生态属性 |
8.3 生态话语的评价策略 |
8.3.1 态度资源的使用 |
8.3.2 对话空间的调控 |
8.3.3 体裁的选择 |
8.4 小结 |
第9章 结语 |
9.1 研究结论 |
9.1.1 生态话语的评价分析框架 |
9.1.2 环境新闻的评价资源分布特征 |
9.1.3 生态属性分析与评价策略 |
9.2 研究启示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环境新闻语料来源 |
附录2 语料标注赋码表 |
附录3 环境新闻语篇分析样例 |
致谢 |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
(8)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理由 |
0.2 研究现状 |
0.2.1 元话语研究的分歧 |
0.2.2 元话语的相关研究 |
0.2.3 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研究 |
0.3 研究设计 |
0.3.1 研究对象 |
0.3.2 语料来源 |
0.3.3 研究方法 |
0.3.4 研究步骤 |
第1章 元话语的界定与分类 |
1.1 相关研究及其和元话语的关系 |
1.1.1 基本话语和元话语 |
1.1.2 话语标记和元话语 |
1.1.3 元语言和元话语 |
1.1.4 复句关系标记和元话语 |
1.2 本文对元话语的界定 |
1.3 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
1.3.1 国外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
1.3.2 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分类 |
1.3.3 本文对元话语标记的分类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
2.1 元话语标记的总体数据 |
2.1.1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
2.1.2 美国《国情咨文》 |
2.2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
2.2.1 框架标记 |
2.2.2 过渡语 |
2.2.3 语码注释 |
2.2.4 证源标记 |
2.2.5 内指标记 |
2.3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
2.3.1 介入标记 |
2.3.2 自称语 |
2.3.3 模糊语 |
2.3.4 增强语 |
2.3.5 态度标记 |
2.4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元话语标记类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3.1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相同点及原因 |
3.2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分布的不同点及原因 |
3.2.1 文本交互元话语标记 |
3.2.2 人际互动元话语标记 |
3.2.3 不同点的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元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
4.1 介入标记的语用功能 |
4.1.1 招呼功能 |
4.1.2 建议功能 |
4.1.3 呼吁功能 |
4.1.4 距离拉近功能 |
4.1.5 致谢功能 |
4.1.6 请求功能 |
4.1.7 指令功能 |
4.2 自称语的语用功能 |
4.2.1 宣告功能 |
4.2.2 身份建构功能 |
4.3 框架标记的语用功能 |
4.3.1 谋篇布局功能 |
4.3.2 预示功能 |
4.3.3 话题开启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期刊论文 |
(二) 外文期刊论文 |
(三) 硕士学位论文 |
(四) 博士学位论文 |
(五) 中文专着 |
(六) 外文专着 |
致谢 |
(9)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依据 |
一、俄语媒体语篇研究的现实性 |
二、动态化研究的界定 |
三、动态化研究的重要性与适切性 |
第二节 国内外媒体语篇相关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俄罗斯语言学界的媒体语篇相关研究概况 |
二、国内语言学界的媒体语篇相关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
一、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语料来源 |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二、本课题的语料来源 |
第五节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俄语媒体语篇概论 |
第一节 媒体与大众交际 |
一、交际的概念与分类 |
二、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
三、媒体与大众交际的关系 |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相关术语及其概念 |
一、媒体语篇与语篇 |
二、语篇与话语 |
三、媒体语篇与媒体话语 |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属性与功能 |
一、俄语媒体语篇的属性 |
二、俄语媒体语篇的功能 |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类型 |
第五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活动论 |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与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 |
一、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
二、施为句与描写句 |
三、言语行为三分说 |
四、取效行为重解 |
五、取效行为与意向行为关系阐释 |
六、言语行为理论对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言语活动论与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 |
一、言语活动论的理论溯源及发展脉络 |
二、言语活动论的内涵诠释和研究观 |
三、言语活动论对俄语媒体语篇动态化研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语媒体语篇交际机制的动态化研究 |
第一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要素 |
一、交际主体 |
二、动机与需要 |
三、交际意图 |
四、交际语境 |
五、交际形式 |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交际过程 |
一、经典大众交际模式 |
二、俄语媒体语篇交际过程动态化分析 |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言语行为过程 |
一、俄语媒体语篇的言说行为 |
二、俄语媒体语篇的意向行为 |
三、俄语媒体语篇的取效行为 |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言语活动过程 |
一、俄语媒体语篇生成的动态化心理过程 |
二、俄语媒体语篇理解的动态化心理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交际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
第一节 言语交际策略概说 |
第二节 俄语媒体语篇告知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
一、借助信源策略 |
二、援引见证者言策略 |
三、显像策略 |
第三节 俄语媒体语篇说服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
一、论证策略 |
二、宣传鼓动策略 |
第四节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攻击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
一、侮辱与嘲讽策略 |
二、指责策略 |
三、揭发策略 |
第五节 俄语媒体语篇言语维护策略的动态化分析 |
一、辩解策略 |
二、转嫁策略 |
三、反击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中英体育新闻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衔接手段 |
(一) 照应。 |
(二) 替代。 |
(三) 省略。 |
(四) 连接。 |
(五) 词汇衔接。 |
二、体育新闻中的衔接手段的异同 |
(一) 衔接手段使用的相同点 |
1. 英汉新闻中均极少使用替代手段。 |
2. 英汉新闻中均较多地使用连接手段。 |
(二) 衔接手段使用的不同点 |
1. 汉语新闻中省略手段的运用明显多于英语新闻。 |
2. 英语新闻语篇中照应的使用比汉语中多。 |
三、结语 |
四、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美国新闻媒体报道中俄罗斯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朱艳琼.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英汉新闻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分析[J]. 赵颖. 海外英语, 2020(22)
- [4]商务汉语语篇元话语标记研究 ——以中国金融类企业年报为例[D]. 王梦莹. 广西大学, 2020(07)
- [5]汉维报纸新闻语篇衔接对比分析[D]. 于静.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6]英汉商务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J]. 阳花荣,谭占海. 商务外语研究, 2019(02)
- [7]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评价资源分析 ——以环境新闻语篇为例[D]. 李淑晶. 西南大学, 2019(05)
- [8]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元话语标记使用对比研究[D]. 苏春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俄语媒体语篇的动态化研究[D]. 徐美玲. 黑龙江大学, 2018(07)
- [10]中英体育新闻中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J]. 吴爱,陈雨燕. 戏剧之家,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