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季铵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

一种季铵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

一、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梁洁[2](2021)在《防尘固沙环保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塑料地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否认的好处。然而,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威胁。近年来,生态友好、可生物降解的液体地膜作为传统塑料地膜的替代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塑料地膜相比,液体地膜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不规则的表面形成薄膜,可以应用在荒漠化环境和粉尘区域等。目前液体地膜在机械性能、抗水性以及来源等方面存在缺陷,制约了液体地膜的发展。本文以淀粉、木质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液体地膜的原料,通过共混、接枝的改性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调控,制备易于生产和使用、可生物降解、降低PM2.5、抗侵蚀、防尘固沙的液体地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丙三醇作为增塑剂,将阳离子淀粉(CS)与木质素磺酸钠(LS)共混,调控制备淀粉/木质素基液体地膜(CLS膜)。探讨调控CS、LS以及丙三醇的浓度对CLS膜机械性能和粘度的影响,对CLS膜进行了接触角、透光性能、降解性能、抗侵蚀性能、SEM、TG、ATR-FTIR和透射偏光显微镜等性能测试、表征和调控。研究结果表明,CLS膜的最佳组成为:3%(CS),0.6%(LS),1%(丙三醇)。此时。CLS膜的拉伸强度为2.46MPa,断裂伸长率为14.66%,粘度为63.5m Pa·s,接触角为48.024°。CLS膜90d的降解率为81.34%。透射偏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沙粒与沙粒之间紧密粘接在一起,表面形成近似于网状的结构。CLS膜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热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能达到防尘固沙的效果。第二,采用简单的二次喷洒工艺制备防尘固沙液体地膜。将水性聚氨酯(WPU)和溶解的腐植酸(HA)共混,再将共混溶液(HWPU)喷洒在CLS膜表面,调控制备淀粉/木质素基—腐植酸/水性聚氨酯液体地膜(CLS-HWPU膜)。探讨调控了CLS-HWPU膜的组成对干、湿状态下机械性能的影响,对CLS-HWPU膜进行了接触角、透光性能、降解性能、抗侵蚀性能、SEM、TG、ATR-FTIR和透射偏光显微镜等性能测试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LS-HWPU膜的最佳组成为:3%(CS),0.9%(LS),1.5%(丙三醇),2%(HA)、30%(WPU)。此时,CLS-HWPU膜干、湿状态下的拉伸强度为8.76MPa、4.31MPa,断裂伸长率为147%、124.2%。CLS-HWPU膜接触角为67.178°,90d的降解率为76.35%。SEM结果表明,HWPU溶液的加入使薄膜表面更光滑,可以提高膜的耐水性能。透射偏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沙粒与沙粒之间粘接的更加紧密,几乎没有空隙,稳定性更强。CLS-HWPU膜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和热稳定性。与CLS膜相比,CLS-HWPU膜的机械性能、表面疏水性以及抗侵蚀性能显着提高。第三,以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将LS与丙烯酸(AA)进行接枝共聚调控,得到接枝产物LS-AA。探讨了调控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接枝条件为: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80℃,AA与LS的质量比为5/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在最佳接枝条件下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24.24%、30.30%。以丙三醇作为增塑剂,将CS与LS-AA共混,得到CLS-AA膜,再将WPU和溶解的HA共混,喷洒在CLS-AA膜表面,制备淀粉/改性木质素基—腐植酸/水性聚氨酯液体地膜(CLS-AA-HWPU膜)。探讨调控了LS-AA浓度对CLS-AA-HWPU膜机械性能、粘度、接触角的影响,对CLS-AA-HWPU膜进行了透光性能、降解性能、抗侵蚀性能、SEM、TG、FTIR和XRD等性能测试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LS-AA的最佳浓度为0.9%,此时,CLS-AA-HWPU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4.14MPa和15.34%,CLS-AA膜的粘度为25m Pa·s,接触角值为44.105°。CLS-AA-HWPU膜90d的降解率为64.75%。FTIR表明LS与AA成功接枝。XRD表明LS-AA的晶形结构发生了改变。CLS-AA-HWPU膜具有良好的耐紫外线性、降解性、热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能。经过接枝改性,CLS-AA-HWPU膜的粘度和抗侵蚀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液体地膜的粘度和抗侵蚀性能是评价液体地膜的重要因素。从液体地膜的粘度和抗侵蚀性能的角度考虑,本研究调控制备的三种液体地膜中,CLS-AA-HWPU膜的性能最优。

杨振兴[3](2020)在《抗蛋白质吸附的淀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改善人类健康的最可能的技术方向。纳米粒子为固体胶体颗粒,大小在1-100nm之间,药物既可以吸附在其表面,也可以被包裹在内部或溶解于其中。纳米医学提供了用纳米颗粒(NPs)治疗人类疾病的希望,拥有治疗大多数难治性疾病的能力,例如:癌症,基因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纳米药物具有靶向特定细胞亚群的能力,能够在癌症区域选择性地递送药物而不损害健康器官,其显着地增强了常规分子级药物的功能。当物质或外部材料与生理环境接触后会立即被蛋白质覆盖,这是生物学普遍的现象。这种无选择性的非特异性吸附常常会诱导生物不相容,增加生产成本并改变药物释放效率,更严重地会使我们的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特异性丧失。因此,开发具有抗蛋白吸附性能的纳米粒子受到了高度地重视。聚乙二醇(PEG)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是两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亲水性抗蛋白质吸附材料,但是它们仍然具有局限性。PEG材料不稳定,易自动氧化生成醛或酸,限制其长期使用;两性离子聚合物NPs由于其整体的中性表面电荷,总是导致细胞内化效率低下。尽管PEG和两性离子聚合物已被广泛用作防污材料,但它们作为抗蛋白质吸附材料在药物输送和靶向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两性天然淀粉稳定的核壳胶体纳米粒子材料,与PEG和两性离子聚合物等典型的防污材料相比,在长循环、不同蛋白质浓度和不同蛋白质电荷环境下具有更高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我们的发现展示了一种新型的低蛋白质吸附或防污的天然材料,非常有希望用于高效的纳米药物载体和海洋涂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性天然淀粉/聚合物NPs的制备及其抗蛋白吸附性能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将天然带负电的淀粉醚化,使其同时具有阳离子、阴离子基团和净正电荷,然后将其用作乙烯基单体乳液聚合的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主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两性天然淀粉/聚合物NP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NPs的结构、形貌、大小和热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动态光散射(DL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FortéBio生物层干涉仪(BLI)等测试方法测试了合成材料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两性天然淀粉/聚合物NPs在模拟人体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了优异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和稳定性,有希望为生物医用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高效靶向纳米药物载体和防污材料。(2)不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聚合物NPs的制备及其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阳离子淀粉是带有叔胺盐或季铵盐基团的一类改性淀粉,本研究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醚化剂,CS-8淀粉为原料,微波干法制得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然后通过乳液聚合的方式,合成不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包覆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STMM NPS)。采用动态光散射仪研究了不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聚合物NPs乳液的ζ电位,FTIR表征NPs的化学结构,元素分析仪分析测定醚化后的淀粉中N元素的含量,DLS和SDS-PAGE表征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成功的接在纳米粒子(STMM NPS)上。醚化后的淀粉中N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通过STMM NPs加入胎牛血清(FBS)蛋白前后粒径变化以及SDSPAGE实验,证明了不同电荷的STMM NPS抗蛋白吸附能力,不会随着ζ电位变化而变化。该研究对纳米药物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3)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天然淀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本研究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醚化剂,不同直链支链比含量的天然淀粉为原料,微波干法制得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然后以不同直链支链比含量的天然淀粉和相应醚化后的季铵型阳离子淀粉为乳化剂,MMA作为主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不同种类的淀粉/聚合物NPs。采用FTIR、粒度分析仪、SEM,DSC对NPs的结构、形貌、大小和热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DLS和SDSPAGE等测试方法测试了合成材料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醚化和低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相比,高支链含量的天然淀粉/聚合物NPs和经过醚化后的不同支链含量的天然淀粉/聚合物NPs在模拟人体环境的条件下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和稳定性,非常有希望用于生物医用领域和海洋防污涂料。

刘强[4](2020)在《甜菜纤维组分绿色分级及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制糖副产物甜菜粕(Sugar beet pulp,SBP)具有产量丰富、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组分复杂、膳食纤维含量高等特点,可针对其各组分的特异性,进行甜菜粕精深加工,以期提高其附加值。旨在绿色分级甜菜纤维组分,并对甜菜纤维素组分复合修饰改善其吸附骨架结构稳定性和生物吸附能力,兼具良好抑菌性能。课题以脱果胶甜菜粕(Depectinate SBP)为原料,利用NaOH/Urea/H2O及离子液体[C4min]Cl两种溶剂对脱果胶甜菜粕进行溶解,然后再生出甜菜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再以纤维素为基体,通过与多种功能性材料复合依次制备抑菌型阳离子水凝胶、阴离子型水凝胶及抑菌型两性水凝胶,并进行吸附或抑菌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摘要如下:(1)用30%硫酸处理脱果胶甜菜粕,成功溶解于NaOH/Urea/H2O及[C4min]Cl两种溶剂中,并分别实现甜菜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的再生。(NaOH/Urea/H2O体系溶解再生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记为UH-cellulose、UH-hemicellulose和UH-lignin;离子液体体系溶解再生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记为IL-cellulose、IL-hemicellulose和IL-lignin。)IL-cellulose孔隙较大,而UH-cellulose则更小、更致密。UH-hemicellulose表面粗糙疏松多孔。两种木质素的表面均呈现出不规则的高密度团簇,由大量的亚微米微粒组成。UH-cellulose和IL-cellulose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晶体结构。IL-cellulose及IL-lignin的热稳定性稍优于UH-cellulose及UH-lignin,而UH-hemicellulose的热稳定性则优于IL-hemicellulose。由FTIR及13CNMR谱图结果可知,通过两种溶剂再生出的甜菜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化学结构比较相似。(2)通过制备再生多孔纤维素微粒(RCM),与壳聚糖进行共混交联。接枝DMDAAC后,制备抑菌型阳离子水凝胶球吸附剂(CCBG-g-PDMDAAC)。凝胶球的物理化学结构依次利用FTIR、XRD、SEM和TG-DSC来表征。结果显示,水凝胶球CCBG10的结晶度在通过引发剂接枝DMDAAC之后明显下降;水凝胶球表面光滑、多孔、比表面积大,并且具有蓬松多孔道的断面结构;水凝胶球在京尼平交联之后其化学稳定性及耐酸性有明显的提升。对于阴离子色素RR195(Reactive Red 195)和MO(Methyl Orange)的吸附过程,均对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有良好的相关性。水凝胶球吸附剂对RR195和MO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33.52和190.48 mg/g。水凝胶球可成功实现阴阳离子色素混合溶液RR195/CV(Crystal Violet)或MO/MB(Methylene Blue)中单一色素的分离与富集。复合水凝胶球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也有良好的效果。(3)向纤维素溶液体系引入海藻酸钠(SA)、胶体微粒,制备阴离子型水凝胶吸附剂(C/SA/Fe)。相对于纤维素水凝胶和纤维素/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C/SA),添加Fe(OH)3胶体微粒之后的水凝胶表面变得更加粗糙、皱纹更加致密、孔隙消失。FTIR和XRD结果表明胶体微粒已成功的复合于水凝胶体系之中。与C/SA水凝胶相比较,添加胶体微粒之后,水凝胶的热稳定性稍有降低。添加海藻酸钠及适量胶体微粒之后可显着增强纤维素水凝胶的吸附性能。其中水凝胶C/SA/Fe0.5对MB的最大吸附量为93.99 mg/g。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说明水凝胶对色素MB的吸附进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机制控制且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为放热、自发反应,低温更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复合水凝胶具有明显的盐离子敏感性和良好的阳离子色素选择性吸附功能。(4)向纤维素溶液中加入淀粉和活性炭合成复合水凝胶,再在氨水体系下超声接枝纳米ZnO,制备抑菌型两性水凝胶吸附剂(C/S/AC-ZnO)。添加活性炭及接枝ZnO后的水凝胶表面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粗糙面,而纤维素水凝胶表面则比较光滑。接枝ZnO后的水凝胶表面出现更多的孔状结构。FTIR、XRD及UV-vis光谱结果表明ZnO颗粒已成功的接枝于水凝胶表面。在超声处理后,接枝ZnO的水凝胶热稳定性会稍有降低。复合水凝胶对MB和MO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中水凝胶C/S/AC3.0-ZnO对MB和MO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2.70和72.63 mg/g,对MB的亲和力更强。水凝胶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高温更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此外,水凝胶具有一定的盐离子敏感性及良好的吸附再生性。接枝ZnO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相对于S.aureus,对E.coli的抑制能力更好。

梁帅博,姚春丽,符庆金,宁晓,刘倩[5](2020)在《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海藻酸钠、植物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应用现状及其对纸张的增强作用和机理,分析归纳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应用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周蕊[6](2019)在《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淀粉是一种天然、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以淀粉为原料制备成食品新材料在活性成分包埋与递送、功能性包装、食品品质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此外,淀粉分子易于修饰与改造,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设计出不同结构与性能的淀粉材料以拓展其应用途径。其中,对淀粉进行小尺度改性制备成具有独特特性的微/纳米材料逐渐成为食品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分别利用化学修饰与纳米技术改造两种手段构建了两种典型的微/纳淀粉材料,即淀粉微凝胶与淀粉纳米纤维。并根据两者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属性,研究了其与两种食品成分(花色苷和硬脂酸)的相互作用。通过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构造新型运输体,研究淀粉链的结构与组装体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对花色苷运输保护和靶向控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淀粉纳米纤维直接成膜组建新型食品包装膜,研究硬脂酸分子自组装与纳米纤维界面的修饰作用,探讨其对淀粉纳米纤维包装膜表面疏水性能的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醇热预处理以降低其结晶度,分别利用羧甲基阴离子化和季铵型阳离子化对淀粉进行改性制备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和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研究醚化剂、催化剂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合成了取代度高达0.325的阴离子淀粉及取代度高达0.316的阳离子淀粉,并对其表观形貌、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以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季铵型阳离子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技术对淀粉分子结构调控成功制备智能型凝胶载体。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解析的手段,证明了三偏磷酸钠与阴阳离子淀粉羟基反应生成磷酸酯键。通过研究淀粉微凝胶在不同环境下电位及膨胀度的变化,明晰其在pH和I(离子强度)变化条件下的刺激应答作用规律。并通过SEM、马尔文粒度仪、TGA等手段研究化学交联过程对微凝胶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元素与结构组成以及热稳定特性的影响;2.以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温度辅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淀粉纳米纤维。研究不同浓度淀粉在纺丝溶剂(DMSO/水=95/5,v/v)的中溶解性能,以及其对静电纺丝法研究纳米纤维表面形貌的的影响。通过直观物理折叠实验,分析了由淀粉纳米纤维组成的淀粉膜的机械柔韧性,通过SEM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淀粉纤维形貌,通过XRD和和TGA进一步探讨了静电纺丝过程对淀粉分子结晶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研究结果,淀粉溶液浓度控制在25%,工作电压20 KV,接收距离15 cm,溶液流速1 mL/L,能获取微观形貌均匀、纳米纤维均一的淀粉纳米纤维膜。通过上述研究获取了一种直接研制淀粉纳米纤维的膜的有效方法;3.以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单体)为功能食品因子,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得到不同层数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并研究不同带电性能的淀粉微凝胶之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花色苷组装包埋。结合对功能因子花色苷的带电性质,系统研究了花色苷浓度、羧甲基淀粉阴离子微凝胶浓度、组装温度、组装对花色苷的组装包封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具有较高包封率和一层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花色苷浓度为0.25 mg/mL、阴离子微凝胶浓度为1.5 mg/mL、组装时间3 h、组装温度40℃,包埋率高达50%。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运输体表面Zeta电位出现正负交替变化,这说明实现了有效的层层自组装过程。揭示了组装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在模拟消化道环境中活性物质的释放行为。花色苷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较低,在肠液中花色苷的释放率为73.5%并且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能力;4.采用分子自组装对淀粉膜中纳米纤维进行表面吸收形成硬脂酸分子膜,制备了一种可控性淀粉纳米纤维素食品包装复合膜,通过改变硬脂酸的浓度来调控其分子的自组装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硬脂酸修饰淀粉纳米纤维(SA/CSNFs)疏水膜,通过SEM、接触角测试、EDS、XPS、XRD等手段对SA/CSNFs复合膜从微观形貌、表面浸润性、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结晶结构性等进行研究,探讨并揭示了改性淀粉膜的表面微特性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A浓度为0.1 M时,疏水膜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膜表面接触角达到最大为126.1°,实现了膜表面疏水性的可调控性。

黄小钰[7](2019)在《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类可使用的淡水资源急剧紧缺,水污染形势也日趋严峻,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了直接影响,因而,发展环保高效的水处理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水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絮凝剂因处理高效、操作简单和成本低,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其使用量占水处理药剂的3/4。因而,研发与时俱进的絮凝药剂对水污染治理至关重要。迄今,絮凝剂已多达三百余种,但不同絮凝剂性能却参差不齐:其中传统无机絮凝剂发展最为成熟,但投药量大、产污泥量多,且易残留金属离子,造成水环境二次污染;市场化应用的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M絮凝高效,适用范围广,但其单体有毒、不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虽来源广、可生物降解,但分子链较短,溶解性低,且通常不带电,处理效果有限。因此,面对复杂的水质和多变的水处理工艺,开发絮凝剂新产品是高效、高性价比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和其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天然玉米淀粉为原料,经活化、醚化、共聚等一系列改性手段,制备新型改性淀粉基絮凝剂。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以阳离子取代度和模拟高岭土絮凝除浊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絮凝剂制备组分淀粉与硅酸钠质量比,淀粉与醚化剂质量比,反应时间和UV强度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并优化了制备CS-PSi的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差重-热使重分析(TG-DSC)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CS-PSi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最后,以模拟高岭土水样和活性污泥为处理对象,系统地考查CS-PSi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1)CS-PSi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与硅酸钠质量比为4:2,淀粉与醚化剂质量比为4:4.5,紫外光强度30.7mW/cm2,醚化反应3h,聚合反应2h。2)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核磁氢谱分析表明CS-PSi上出现新的Si-C、Si-O和C-N键吸收特征峰和季铵阳离子含氢基团,证实了聚硅酸和阳离子淀粉复合成功,生成了新产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CS-PSi的表面孔隙发达,分层明显,较为立体,絮凝优势显着;最后,TG-DSC分析表明该聚合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易发生热分解。3)CS-PSi对模拟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效果良好,pH的适应范围广,最佳投药量为10mg/L,除浊率高达97%;CS-PSi对活性污泥调理的最佳投药量为40mg/L,脱水滤饼含固率为18.21%,同等条件下,PAM调理后,污泥含固率仅4.52%,CS-PSi调理脱水效果良好。

李良萍[8](2019)在《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自组装叶酸—生物素—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由于其致病因素的复杂性、病情发展的交互性和变化性,以及患者个体特征造成的各种不确定性,使癌症的治疗难度倍增。已有的临床治疗药物和主流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应用,均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无法有力遏制恶性肿瘤的恶化和高致死率。面对严峻的治疗现状,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制剂的研制一直是癌症治疗努力探索的方向。化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阶段的治疗。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代谢、抑制有丝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效杀灭癌细胞。但肿瘤细胞的抗凋亡机制以及快速产生的多药耐药性,使化疗收效甚微。加上化疗药物的全身性分布,常常在抑癌过程中对其它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给患者带来很多难以承受的副作用。基因治疗常被用于致癌基因的敲除(或沉默)和抑癌基因的导入或激活,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但基因药物极易在生物体内降解、失活,且无肿瘤靶点特异性和募集能力。运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纳米载体系统包载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进行两种药物制剂的肿瘤细胞靶点共输送,实现化疗和基因治疗协同抑癌,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癌症治疗途径,也是当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该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和基因制剂的全身性分布,减少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药物制剂的大量损耗,能够提高药物制剂的肿瘤靶点募集度,提高药物的疗效。基于肿瘤组织的增强的渗透及滞留效应(EPR效应)和叶酸与特异性受体间的亲和作用,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新的共载抗癌药物和siRNA的肿瘤靶向递送纳米载体,即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载体(FBqS NPs)。该载体具有两亲性质,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为核壳型球状聚合物纳米粒,其内核可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包载化疗药物,而阳离子亲水外壳借静电吸附包载siRNA,实现化疗药物和siRNA的共包载及递送。我们以疏水性小分子药物阿霉素(DOX)为化疗的模式药物进行FBqS NPs的内核包载,以可降解1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靶基因转录产物mRNA的siRNAIGF1R为基因药物,FBqS NPs带正电荷的亲水外壳静电吸附包载荷负电的siRNAIGF1R,制备DOX和siRNAIGF1R共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和评估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理化性质以及DOX和siRNAIGF1R协同作用下的体外肿瘤细胞抑制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已有研究的制备方法,进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双因素交互实验,在实验室制备出高取代度季铵化阳离子淀粉,元素分析测得季铵化基团取代度为0.59。以叶酸、生物素和季铵化淀粉为原料,通过“一步法”酯化合成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两亲性高分子聚合物(FBqS),在水溶液中经超声处理,自组装成为叶酸-生物素-季铵化淀粉纳米微粒(FBqS NPs)。对FBqS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显示FBqS NPs为球形的核壳结构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09nm,多分散系数为0.183,Zeta电位为28.59mV。通过超声波处理和静电吸附,FBqS NPs被制备成DOX和siRNAIGF1R共包载的siRNAIGF1R/DOX/FBqS NPs。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理想,分别为5.9%和70.7%。凝胶电泳实验测得DOX/FBqS NPs完全包载siRNAIGF1R的质量比为40/1,FBqS NPs可以在高浓度血清中有效保护siRNAIGF1R免于核糖核酸酶降解长达48小时以上,siRNAIGF1R/DOX/FBqS NPs的血液相容性明显优于游离DOX。siRNAIGF1R/DOX/FBqS NPs的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行为均为pH敏感型,酸性环境更有利于DOX和siRNAIGF1R的释放。2)共载DOX和siRNAIGF1R的FBqS NPs用于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内DOX和siRNAIGF1R的靶向递送,siRNAIGF1R/DOX/FBqS NPs的细胞毒性、靶向配基竞争性、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摄入、胞吞机制和目标蛋白表达抑制被充分论证,与其它几种不同药物剂型相比,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示出最高的A549细胞毒性,且游离叶酸对该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型的竞争性抑制,A549细胞与siRNAIGF1R/DOX/FBqS NPs孵育时表现出最低的细胞增殖能力。能量依赖的、小窝蛋白和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是siRNAIGF1R/DOX/FBqS NPs的主要胞吞途径,siRNAIGF1R/DOX/FBqS NPs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目标蛋白IGF1R表达。

徐珍珍[9](2018)在《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淀粉作为纺织上浆材料,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但是,原淀粉由于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其对合成纤维的粘附性能较差、浆膜脆且硬,为了改善淀粉浆料的使用性能,常常采用对淀粉改性的方法提高淀粉的上浆性能。本文从油水两亲性淀粉设计入手,在淀粉大分子链上同时引入亲水性的季铵阳离子基团和亲油性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制备了一系列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探讨了作为亲油性基团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结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变性淀粉的浆液性能、粘附性能和浆膜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上浆性能,并在浆纱生产中考察了该变性淀粉浆料取代PVA的浆纱效果。首先,对引入的亲油性基团进行了选择。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基、十二烯基琥珀酸酯基和十八烯基琥珀酸酯基这三种烯烷基琥珀酸酯基为研究对象,在淀粉大分子上同时引入这三种酯基和季铵阳离子基团,制备一系列油水两亲性淀粉,研究不同碳链长度的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对淀粉油水两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季铵阳离子基团取代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烯烷基琥珀酸酯基碳链长度的减小,淀粉的粘度增大,粘度热稳定性提高;淀粉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增大,淀粉浆膜的力学性能改善,浆膜的磨耗减小。在具有同一亲油性取代基基团结构的油水两亲性淀粉中,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取代度较大时,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较小,该淀粉浆料对纤维的粘附性能较好。对淀粉进行油水两亲化改性,引入的亲油性取代基基团以碳链长度较短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最佳。其次,研究了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变性淀粉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亲水亲油取代基的试剂用量,设计并制备一系列不同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考察不同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变性淀粉对浆液性能、粘附性能、浆膜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淀粉大分子上同时引入亲水性的季铵阳离子基团和亲油性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所制备的变性淀粉具备油水两亲性的特征。这种油水两亲性的改性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淀粉的粘附性能和浆膜性能,这些性能随着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亲油性取代基占总取代基的摩尔百分比Po的增大,油水两亲性淀粉的粘度逐渐减小,粘度热稳定性也随之降低;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Po为70.6%时,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液对纤维的粘合强度达到最大值。与酸解淀粉浆膜相比,经季铵阳离子基团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改性后的淀粉浆膜的结晶度降低,浆膜的柔韧性变好。随着Po的增大,该油水两亲性淀粉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先增大后减小;与酸解淀粉相比较,该油水两亲性淀粉浆膜的水溶时间缩短,膨润率增大,有利于淀粉浆料退浆。当Po为52%时,该油水两亲性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淀粉浆料的上述性能,对淀粉进行油水两亲性改性时,引入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在50%-70%之间为宜。第三,研究了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淀粉性能的影响,在一定的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下,考察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上浆性能的影响,以BOD5/COD值分析了变性程度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的增大,亲水性取代基和亲油性取代基的反应效率均降低,当亲油性取代基取代度超过0.036时,反应效率降低显着;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淀粉浆液对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粘合强度均增大,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液对纤维的粘合强度不再明显增大;随着变性程度的增大,该淀粉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功增加,浆膜的水溶时间减小,膨润率增大。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淀粉浆膜的耐磨性和耐屈曲性改善幅度下降。对淀粉进行季铵阳离子基团-辛烯基琥珀酸酯基油水两亲性改性,淀粉的生物降解性下降,当变性程度大于0.051时,BOD5/COD值小于0.3,淀粉从可生物降解变成不易生物降解。综合考虑油水两亲性变性程度对淀粉浆料性能的影响,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的变性程度在0.026-0.051之间为宜。第四,研究了油水两亲性淀粉的上浆性能。通过对涤/棉65/35混纺纱进行上浆试验,考察了浆纱的增强率、减伸率、毛羽减少率和增磨率,测试了该淀粉的退浆效率,评价了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的上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亲化改性能够显着提高淀粉对涤/棉混纺纱的浆纱性能,浆纱的增强率、增磨率和毛羽降低率高,减伸率低,退浆效率高。由此可见,这种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在涤/棉上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最后,研究了油水两亲性淀粉的浆纱生产应用。在工厂实际生产环境下对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进行了中试生产,并应用于涤/棉品种取代PVA的浆纱生产之中。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油水两亲性淀粉中试生产稳定顺利,这种淀粉变性方法及其生产工艺可以产业化。采用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取代PVA浆纱,该品种的织机效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浆纱成本降低了0.03元/米。

张晨阳[10](2018)在《常压多元醇法制备中温可溶纺织淀粉浆料》文中指出为了降低原淀粉的粘度、提高淀粉的浆纱性能、解决淀粉浆料不溶于中温水的问题,通过对淀粉进行酸解、季铵阳离子化以及常压多元醇法处理,制备出了符合中温浆纱工艺要求的中温可溶季铵阳离子淀粉浆料,并对制备的淀粉浆料进行了浆纱实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马铃薯原淀粉进行酸解处理制备酸解淀粉,并测试酸解淀粉各项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淀粉乳浓度30%,盐酸浓度为0.009mol/g(淀粉),反应时间为2h,在含固量为6%时,浆液粘度为4.7s(3号孔漏斗),但浆液易回生,浆液成膜困难,浆膜易碎。(2)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醚化剂,采用半干法变性酸解淀粉制备了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并测试了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温度70℃,体系含水率20%,反应时间4h,醚化剂与淀粉的摩尔比为0.06:1、碱与醚化剂的摩尔比为2.0:1时制备的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符合后续实验要求。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反应效率RE=61%,淀粉取代度DS=0.0301。当含固量为6%时,浆液粘度为4.9s,抗凝沉性良好,成膜性好,浆膜光滑柔软。(3)以季铵型阳离子淀粉为原料,采用常压多元醇法,制备中温可溶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并测试各项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10min,试剂质量比为淀粉:水:多元醇=1:1:5时,淀粉在中温(60℃)水中的溶解度最大为96.45%,在含固量为6%时,浆液粘度为5.2s,抗凝沉性好,浆液成膜性好,浆膜光滑柔软。(4)采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对原淀粉、酸解淀粉、季铵阳离子淀粉和中温可溶淀粉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1)马铃薯原淀粉颗粒呈现较大的椭球型和圆形,酸解淀粉颗粒缩小,有的颗粒表面出现裂痕,季铵型阳离子淀粉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裂纹,中温可溶季铵型阳离子淀粉颗粒呈现高度膨胀,有较多的孔隙;(2)四种淀粉均在3400cm-1、2930cm-1、1649cm-1、1362cm-1、577cm-1左右处均出现了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原淀粉和酸解淀粉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季铵阳离子淀粉和中温可溶淀粉均在波长为3800cm-1左右出现N元素的特征吸收峰;(3)原淀粉、酸解淀粉、季铵阳离子淀粉均在2θ为17°、22°、24°左右处出现明显的衍射峰,属于典型的B-型淀粉,而中温可溶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在13.0°、20.0°左右处出现明显的衍射峰,属于典型的亚稳态V型结晶。(5)使用中温可溶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对纯棉和涤棉纱线进行中温浆纱实验。结果表明,含有渗透剂时,中温浆纱纱线的强力、耐磨性、毛羽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并且与高温浆纱效果接近。通过对原淀粉进行酸解、阳离子化后,采用常压多元醇法制备的中温可溶纺织淀粉浆料各项性能符合中温浆纱的要求,为实现中温浆纱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防尘固沙环保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塑料地膜的危害
    1.3 液体地膜
        1.3.1 液体地膜简介
        1.3.2 液体地膜的种类
        1.3.3 液体地膜的研究现状
        1.3.4 液体地膜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课题来源
        1.5.1 创新之处
        1.5.2 课题来源
第2章 淀粉/木质素基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CLS膜的制备
        2.2.2 CLS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机械性能和粘度分析与调控
        2.3.2 SEM表征
        2.3.3 TG分析
        2.3.4 ATR-FTIR分析
        2.3.5 接触角分析
        2.3.6 透光性能调控分析
        2.3.7 降解性能调控分析
        2.3.8 透射偏光显微镜表征
        2.3.9 抗风蚀测试
        2.3.10 抗水蚀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淀粉/木质素基—WPU/腐植酸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LS-HWPU膜的制备
        3.2.2 CLS-HWPU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机械性能分析调控
        3.3.2 SEM表征
        3.3.3 透光性能调控分析
        3.3.4 接触角分析
        3.3.5 降解性能调控分析
        3.3.6 TG分析
        3.3.7 ATR-FTIR分析
        3.3.8 透射偏光显微镜表征
        3.3.9 抗风蚀测试
        3.3.10 抗水蚀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淀粉/改性木质素基—WPU/腐植酸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木质素磺酸钠接枝产物的制备
        4.2.2 CLS-AA-HWPU膜的制备
        4.2.3 CLS-AA-HWPU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S接枝AA反应条件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调控分析
        4.3.2 LS-AA浓度对CLS-AA-HWPU膜的调控
        4.3.3 SEM表征
        4.3.4 TG分析
        4.3.5 FTIR分析
        4.3.6 XRD分析
        4.3.7 透光性能调控分析
        4.3.8 降解性能调控分析
        4.3.9 抗风蚀测试
        4.3.10 抗水蚀测试
    4.4 不同制备方法下液体地膜的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抗蛋白质吸附的淀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蛋白吸附材料
        1.2.1 聚乙二醇(PEG)类材料
        1.2.2 两性离子类材料
        1.2.3 两性离子材料的应用
        1.2.4 多糖(淀粉)
        1.2.5 其它材料
    1.3 抗蛋白吸附机理
        1.3.1 位阻排斥理论
        1.3.2 水合层理论
        1.3.3 其它假说
    1.4 抗蛋白吸附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4.1 抗蛋白吸附纳米材料在药物载体系统中的应用
        1.4.2 抗蛋白吸附材料在生物医学植入体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两性天然淀粉包覆的聚合物 NPs 制备和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单体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精制
        2.3.2 两性天然淀粉包覆的聚合物NPs的制备
        2.3.3 PEG纳米粒子的制备
        2.3.4 两性离子纳米粒子的制备
        2.3.5 接枝效率的计算方法
        2.3.6 NPs最外层的壳层密度计算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
        2.4.3 扫描电镜(SEM)形貌表征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
        2.4.5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测试
        2.4.6 动态光散射仪(DLS)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两性天然淀粉包覆的聚合物NPs的合成
        2.5.2 两性天然淀粉包覆的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2.5.3 淀粉包覆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核-双壳结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包覆的聚合物NPs制备和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精制
        3.2.3 醚化阳离子CS-8 淀粉的制备
        3.2.4 不同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包覆的聚合物NPs的制备
        3.2.5 氮含量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醚化剂用量与醚化淀粉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关系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STMM NPS抗蛋白吸附实验
        3.3.4 STMM NPS的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天然淀粉/聚合物NPs的制备及其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精制
        4.3.2 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制备
        4.3.3 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醚化淀粉的制备
        4.3.4 醚化后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两性淀粉/聚合物NPs的制备
    4.4 测试与表征
        4.4.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
        4.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
        4.4.3 扫描电镜(SEM)形貌表征
        4.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
        4.4.5 动态光散射仪(DLS)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合成与表征
        4.5.2 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4.5.3 改性低支链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4.5.4 醚化后不同支链淀粉含量的两性淀粉/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4.5.5 温度和储存时间对较高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
        4.5.6 FBS浓度对较高支链淀粉含量的淀粉/聚合物NPs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甜菜纤维组分绿色分级及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甜菜粕的研究进展
        1.2.1 甜菜粕综合利用现状
        1.2.1.1 膳食纤维等组分分离
        1.2.1.2 功能性材料制备
        1.2.1.3 食品与饲料领域
        1.2.2 主要问题
    1.3 农林纤维研究进展
        1.3.1 农林纤维组分与结构
        1.3.2 纤维素溶剂
        1.3.3 纤维素的应用
    1.4 水凝胶分类与应用
        1.4.1 功能性水凝胶分类
        1.4.1.1 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1.4.1.2 盐敏感型水凝胶
        1.4.1.3 pH敏感型水凝胶
        1.4.1.4 磁敏感型水凝胶
        1.4.2 水凝胶的应用
        1.4.2.1 重金属离子和染料色素的吸附
        1.4.2.2 生物组织修复
        1.4.2.3 功能性材料固定化
        1.4.2.4 药物负载与缓释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氢氧化钠/尿素/水及离子液体对甜菜纤维组分的绿色分级
    2.1 引言
    2.2 材料设备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脱果胶甜菜粕的溶解
        2.3.2 甜菜纤维组分SEM分析
        2.3.3 甜菜纤维组分FTIR分析
        2.3.4 甜菜纤维组分XRD分析
        2.3.5 甜菜纤维组分TG分析
        2.3.6 木质素组分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2.3.7 甜菜纤维组分~(13)C NMR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组分分离产物分析
        2.4.2 SEM分析
        2.4.3 FTIR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TG分析
        2.4.6 木质素组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7 固态~(13)C NMR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铵化纤维素/壳聚糖水凝胶球的制备及其吸附选择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京尼平交联纤维素/壳聚糖凝胶球(CCBG10)
        3.3.2 CCBG10 接枝DMDAAC
        3.3.3 SEM分析
        3.3.4 FTIR分析
        3.3.5 XRD分析
        3.3.6 TG-DSC分析
        3.3.7 吸附性能
        3.3.7.1 吸附实验
        3.3.7.2 选择性吸附实验
        3.3.7.3 再生性能分析
        3.3.8 溶胀性能分析
        3.3.9 抑菌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EM分析
        3.4.2 FTIR分析
        3.4.3 XRD分析
        3.4.4 TG-DSC分析
        3.4.5 吸附性能
        3.4.5.1 吸附动力学
        3.4.5.2 吸附等温线
        3.4.5.3 pH对吸附的影响
        3.4.5.4 再生性能
        3.4.5.5 阴离子色素的选择性吸附
        3.4.6 溶胀性能分析
        3.4.7 抑菌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海藻酸钠/氢氧化铁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选择性吸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制备纤维素/海藻酸钠/Fe(OH)_3复合水凝胶
        4.3.1.1 Fe(OH)_3胶体微粒的制备
        4.3.1.2 纤维素/海藻酸钠/Fe(OH)_3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4.3.2 表征
        4.3.2.1 SEM分析
        4.3.2.2 FTIR分析
        4.3.2.3 XRD分析
        4.3.2.4 TG分析
        4.3.3 吸附性能
        4.3.3.1 吸附实验
        4.3.3.2 选择性吸附实验
        4.3.3.3 再生性能
        4.3.4 溶胀性能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SEM分析
        4.4.2 FTIR分析
        4.4.3 XRD分析
        4.4.4 TG分析
        4.4.5 吸附性能分析
        4.4.5.1 不同种类水凝胶的吸附性能
        4.4.5.2 水凝胶对MB的吸附动力学
        4.4.5.3 水凝胶对MB的吸附等温线
        4.4.5.4 水凝胶对MB的吸附热力学
        4.4.5.5 pH对水凝胶吸附MB的影响
        4.4.5.6 水凝胶的吸附选择性
        4.4.5.7 水凝胶的重复利用性能
        4.4.6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素/淀粉/活性炭水凝胶超声接枝纳米氧化锌及吸附和抑菌应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制备ZnO接枝纤维素/淀粉/活性炭复合水凝胶
        5.3.1.1 制备水凝胶
        5.3.1.2 氨水体系水凝胶超声接枝ZnO
        5.3.2 表征
        5.3.2.1 SEM分析
        5.3.2.2 FTIR分析
        5.3.2.3 XRD分析
        5.3.2.4 TG分析
        5.3.3 吸附性能
        5.3.3.1 吸附实验
        5.3.3.2 混合色素吸附实验
        5.3.3.3 水凝胶吸附剂再生性能
        5.3.4 水凝胶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胀性能
        5.3.5 水凝胶的抑菌性能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SEM分析
        5.4.2 FTIR分析
        5.4.3 XRD分析
        5.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4.5 TG分析
        5.4.6 吸附性能分析
        5.4.6.1 水凝胶对MB和MO的吸附动力学
        5.4.6.2 水凝胶对MB和MO的吸附等温线
        5.4.6.3 水凝胶对MB和MO的吸附热力学
        5.4.6.4 水凝胶在混合色素溶液中的吸附行为
        5.4.6.5 水凝胶的循环利用
        5.4.7 水凝胶的溶胀性
        5.4.8 水凝胶的抑菌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及其衍生物
    1.1 阳离子淀粉
    1.2 阴离子淀粉
    1.3 两性淀粉
    1.4 接枝共聚淀粉
2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3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4 植物胶及其衍生物
5 海藻酸钠及其衍生物
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7 结语

(6)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多糖概述
        1.1.1 纤维素
        1.1.2 壳聚糖
        1.1.3 海藻酸钠
        1.1.4 环糊精
        1.1.5 淀粉
    1.2 淀粉概述
        1.2.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2.2 淀粉的改性与应用
    1.3 淀粉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离子交联
        1.3.2 静电层层自组装
        1.3.3 静电纺丝技术
    1.4 淀粉微纳材料的应用
        1.4.1 食品活性因子载体
        1.4.2 食品包装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非晶淀粉的制备
        2.2.4 淀粉分子羧甲基化修饰
        2.2.5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6 淀粉分子季铵型阳离子化修饰
        2.2.7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8 淀粉微凝胶的制备
        2.2.9 淀粉组装载体材料的表征
        2.2.10 微凝胶质构的测定
        2.2.11 微凝胶的粒度分布
        2.2.12 微凝胶在不同pH中的电位分析
        2.2.13 微凝胶膨胀度的测定
        2.2.14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2.15 淀粉纳米纤维表征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醇热预处理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2.3.2 淀粉阴阳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2.3.3 醚化淀粉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3.4 醚化淀粉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5 醚化淀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2.3.6 醚化淀粉材料热重分析
        2.3.7 淀粉微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2.3.8 淀粉微凝胶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9 淀粉微凝胶晶体结构分析
        2.3.10 淀粉微凝胶粒度的测定
        2.3.11 淀粉微凝胶电位的测定
        2.3.12 淀粉微凝胶热性能性质
        2.3.13 淀粉微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2.3.14 淀粉微凝胶膨胀度测定
        2.3.15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3.16 淀粉纳米纤维的宏观微观形貌分析
        2.3.17 淀粉纳米纤维的分子链基团分析
        2.3.18 淀粉纳米纤维的元素分析
        2.3.19 淀粉纳米纤维的热重分析
        2.3.20 淀粉纳米纤维的X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的制备
        3.2.4 花色苷包封率的测定
        3.2.5 不同实验条件下包封率的变化
        3.2.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2.7 运输体形貌表征
        3.2.8 红外光谱测定
        3.2.9 模拟胃肠道缓释实验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色苷的工作曲线
        3.3.2 不同组装条件对花色苷包封率的影响
        3.3.3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3.4 微观形貌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对花色苷的体外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纳米纤维自组装硬脂酸及其疏水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淀粉纳米纤维的疏水改性
        4.2.4 润湿性的测定
        4.2.5 扫描电镜观察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7 元素分析
        4.2.8 光电子能谱分析
        4.2.9 晶体结构分析
        4.2.10 热力学研究
        4.2.11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润湿性能研究
        4.3.2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3.3 化学组成分析
        4.3.4 能量色散谱分析
        4.3.5 光电子能谱分析
        4.3.6 晶体结构分析
        4.3.7 热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阳离子改性淀粉的制备
        2.2.2 阳离子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CS-PSi)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表征方法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2.3.3 核磁共振光谱表征
        2.3.4 差热-热失重分析(TG-DSC)
3 阳离子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CS-PSI)的制备优化
    3.1 试验方案
        3.1.1 阳离子淀粉制备的优化
    3.2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优化结果讨论
        3.2.1 制备方法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2 醚化剂CHPTMA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3 紫外光强度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4 醚化时间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3 CS-PSI制备优化结果与讨论
        3.3.1 St:PSi质量比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2 UV引发聚合时间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3 St:CHPTMA质量比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4 醚化时间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4 小结
4 絮凝剂表征分析
    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4 差重-热失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絮凝剂絮凝性能试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模拟高岭土悬浊液样品
        5.1.2 活性污泥样品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模拟高岭土絮凝试验操作流程
        5.2.2 污泥调理絮凝试验操作流程
        5.2.3 测试方法
    5.3 CS-PSI对高岭土絮凝试验结果分析
        5.3.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2 初始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絮凝剂对模拟高岭土调理效果对比
    5.4 CS-PSI对污泥絮凝调理结果分析
        5.4.1 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5.4.2 pH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5.4.3 不同絮凝剂污泥调理效果对比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自组装叶酸—生物素—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
    1.2 恶性肿瘤生理特征
        1.2.1 细胞无限增生和异质化生长
        1.2.2 脉管系统不健全
        1.2.3 免疫逃逸
        1.2.4 浸润和转移
        1.2.5 恶性肿瘤的微环境特征
        1.2.5.1 肿瘤微环境低氧状态
        1.2.5.2 肿瘤微环境低pH状态
        1.2.5.3 肿瘤微环境高压状态
        1.2.5.4 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状态
    1.3 癌症治疗方法简介
        1.3.1 手术治疗
        1.3.2 化疗
        1.3.3 放疗
        1.3.4 分子靶向治疗
        1.3.5 免疫治疗
        1.3.6 基因治疗
    1.4 肿瘤靶向给药概述
        1.4.1 肿瘤靶向递药生理基础
        1.4.2 靶向给药系统动力机制
        1.4.3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1.4.3.1 载体系统大小
        1.4.3.2 载体系统低pH响应性
        1.4.3.3 肿瘤靶点特异性
        1.4.3.4 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1.4.3.5 理想的药物包封与释放
    1.5 肿瘤靶向纳米载体综述
        1.5.1 靶向药物载体介绍
        1.5.1.1 结构外形特征分类
        1.5.1.2 药物制剂递送分类
        1.5.2 抗肿瘤药物制剂
        1.5.2.1 化学药物
        1.5.2.2 基因药物
        1.5.2.3 生物分子药物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取代度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内容
        2.4.1 季铵化阳离子淀粉实验室制备
        2.4.2 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理化性质表征
        2.4.2.1 元素分析
        2.4.2.2 核磁共振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阳离子淀粉取代度
        2.5.2 阳离子淀粉化学结构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内容
        3.4.1 “一步法”制备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
        3.4.2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表征
        3.4.2.1 核磁共振分析
        3.4.2.2 透射电镜成像
        3.4.2.3 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指数测定
        3.4.2.4 临界聚集浓度测定
    3.5 实验结果
        3.5.1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结构特征
        3.5.2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表面形态
        3.5.3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性指数
        3.5.4 临界自聚浓度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霉素包载的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制备与表征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内容
        4.4.1 阿霉素包载的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
        4.4.2 DOX/FBqS NPs的理化性质表征
        4.4.3 DOX/FBqS NPs的载药、释药性质
        4.4.3.1 DOX浓度标准曲线
        4.4.3.2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4.4.3.3 阿霉素体外释放
    4.5 实验结果
        4.5.1 DOX/FBqS NPs理化性质特征
        4.5.2 DOX浓度标准曲线
        4.5.3 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4.5.4 药物体外释放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制备与表征
    5.1 前言
    5.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3 实验仪器
    5.4 实验内容
        5.4.1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制备
        5.4.2 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siRNAIGF1R包载与释放性质表征
        5.4.2.1 琼脂糖凝胶电泳
        5.4.2.2 siRNA~(IGF1R)浓度标准曲线
        5.4.2.3 siRNA~(IGF1R)体外释放
        5.4.2.4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纳米粒血清稳定性评估
        5.4.2.5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纳米粒血液相容性测定
    5.5 实验结果
        5.5.1 纳米粒的siRNAIGF1R吸附包载能力
        5.5.2 PBS溶液中siRNAIGF1R的浓度标准曲线
        5.5.3 siRNA~(IGF1R)体外释放结果
        5.5.4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纳米粒血清稳定性
        5.5.5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叶酸-生物素-阳离子淀粉纳米粒体外联合抑癌
    6.1 前言
    6.2 实验试剂与耗材
    6.3 实验仪器
    6.4 肿瘤细胞培养
    6.5 体外细胞实验
        6.5.1 细胞毒性实验
        6.5.2 叶酸竞争性实验
        6.5.2.1 MTT实验
        6.5.2.2 CLSM成像
        6.5.3划痕实验
        6.5.4 体外细胞摄取
        6.5.5 胞吞抑制剂实验
        6.5.5.1 CLSM成像
        6.5.5.2 FCM实验
        6.5.6 蛋白质免疫印迹
    6.6 实验结果
        6.6.1 siRNA~(IGF1R)和阿霉素共载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
        6.6.1.1 MTT实验结果
        6.6.1.2 FCM实验结果
        6.6.2 叶酸竞争性抑制
        6.6.2.1 MTT实验结果
        6.6.2.2 CLSM成像结果
        6.6.3 细胞的增殖抑制
        6.6.4 细胞摄取和胞内扩散方式
        6.6.5 细胞摄取机制
        6.6.5.1 CLSM成像结果
        6.6.5.2 FCM实验结果
        6.6.6 目标蛋白抑制能力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研究工作总结
        7.1.1 FBqS NPs的制备与表征
        7.1.2 DOX和siRNAIGF1R共载的FBqS NPs制备与表征
        7.1.3 体外肿瘤细胞抑制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浆纱工程
    1.2 淀粉浆料
    1.3 油水两亲性淀粉
        1.3.1 引入亲水性取代基技术
        1.3.2 引入亲油性取代基技术
        1.3.3 油水两亲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的选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淀粉烯烷基琥珀酸酯化反应机理
        2.2.3 淀粉的精制与酸解
        2.2.4 淀粉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化
        2.2.5 季铵阳离子-烯烷琥珀酸酯淀粉取代度
        2.2.6 浆液的粘度和粘度热稳定性
        2.2.7 淀粉浆膜的制备
        2.2.8 淀粉浆料的粘附性能
        2.2.9 淀粉浆膜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淀粉制备参数
        2.3.2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粘度特性的影响
        2.3.3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2.3.4 烯烷基琥珀酸酯基团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玉米淀粉的精制和酸解
        3.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3.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膜的制备与表征
        3.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粘附性能
        3.2.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浆膜性能
        3.2.7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生物降解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表征分析
        3.3.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膜表征分析
        3.3.3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3.3.4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3.3.5 油水两亲性官能团摩尔比值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变性程度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制备与表征
        4.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粘附性能
        4.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浆膜性能
        4.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生物降解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淀粉表征分析
        4.3.2 变性程度对淀粉粘附性能的影响
        4.3.3 变性程度对淀粉浆膜性能的影响
        4.3.4 变性程度对淀粉生物降解性的影响[25]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料的上浆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浆纱实验
        5.2.3 浆槽中的浆液质量
        5.2.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浆纱性能
        5.2.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退浆性能
        5.2.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的混溶性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涤/棉混纺纱质量分析
        5.3.2 浆液质量分析
        5.3.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基本性能指标
        5.3.4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浆纱性能分析
        5.3.5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退浆性能分析
        5.3.6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浆纱SEM结果分析
        5.3.7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混溶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油水两亲性淀粉浆料取代PVA上浆的生产实践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6.2.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中试生产
        6.2.3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料质量指标检测
        6.2.4 取代PVA的浆纱实验
        6.2.5 取代PVA的浆纱生产
        6.2.6 织造生产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的质量指标
        6.3.2 季铵阳离子-辛烯基琥珀酸酯淀粉浆纱质量指标
        6.3.3 取代PVA的上浆生产工艺分析
        6.3.4 织造效果分析
        6.3.5 浆纱成本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二 :缩写符号说明
附录三 :产品中试报告
附录四 :发明专利受理书

(10)常压多元醇法制备中温可溶纺织淀粉浆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中温浆纱工艺概述和研究现状
    1.2 中温水溶淀粉浆料的研究现状
        1.2.1 中温水可溶淀粉浆料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季铵盐阳离子淀粉概述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2.季铵型阳离子淀粉浆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QATC淀粉浆料的制备
        2.3.1 制备机理
        2.3.2 制备工艺
        2.3.3 影响因素分析
    2.4 QATC淀粉理化性能表征
        2.4.1 颗粒形貌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5 浆料性能测试
        2.5.1 浆料性能
        2.5.2 浆液性能
        2.5.3 浆膜性能
    2.6 本章小结
3.中温水溶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MWSQATC淀粉浆料的制备
        3.3.1 制备机理
        3.3.2 制备工艺
        3.3.3 影响因素分析
    3.4 MWSQATC淀粉的理化性能表征
        3.4.1 颗粒形貌分析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X射线衍射分析
    3.5 浆料性能测试
        3.5.1 浆料性能
        3.5.2 浆液性能
        3.5.3 浆膜性能
    3.6 本章小结
4.MWSQATC淀粉的浆纱实践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纱线回潮率分析
        4.3.2 纱线机械性能分析
        4.3.3 纱线退浆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防尘固沙环保液体地膜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D]. 梁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抗蛋白质吸附的淀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杨振兴. 湖北大学, 2020(02)
  • [4]甜菜纤维组分绿色分级及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 刘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研究进展[J]. 梁帅博,姚春丽,符庆金,宁晓,刘倩. 中国造纸学报, 2020(01)
  • [6]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D]. 周蕊.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7]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黄小钰. 重庆大学, 2019(01)
  • [8]共载阿霉素和siRNA的自组装叶酸—生物素—季铵化阳离子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协同抗肿瘤研究[D]. 李良萍.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季铵阳离子—烯烷基琥珀酸酯油水两亲性变性淀粉浆料的研究[D]. 徐珍珍. 江南大学, 2018(04)
  • [10]常压多元醇法制备中温可溶纺织淀粉浆料[D]. 张晨阳.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标签:;  ;  

一种季铵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