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

腰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

一、经腰蛛网膜下腔CSF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宾[1](2020)在《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预测及mGluR1调控神经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由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引起的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病发病率中占5-10%,在自发性SAH中约占85%。SAH发病年龄较轻(多介于25-64岁之间),死亡率高达40%,近30%幸存者存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需长期康复、护理,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随着临床治疗方式及重症监护理念的逐步发展,动脉瘤二次破裂风险及SAH后致死率、致残率较前有所下降,但SAH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SAH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DCI与SAH不良预后密切相关,DCI严重降低了 SAH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多项研究表明,早期处理DCI是降低SAH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DCI主要诊断依据:1)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至少持续1 h并出现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2)CT(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发现新的梗死病灶。脑梗死的CT检查是回顾性观察,因此DCI的临床诊断是有限的,这可能导致了 DCI的延迟诊断和治疗不足。因此,检测与DCI发生相关的早期潜在预测因子,是预防或早期干预DCI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SAH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谷氨酸浓度明显升高,并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的发生有关,但尚不清楚SAH后CSF中早期高浓度谷氨酸与后期DCI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SAH后CSF中早期高浓度谷氨酸是否可以作为DCI的一种可能的潜在预测因子。谷氨酸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谷氨酸受体,其中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etabolic glutamate receptor 1,mGluR1)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与Gq结合,激活磷脂酶C,导致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水解,引起细胞内质网钙离子释放,并诱导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抑制mGluR1可减轻实验性SAH后高浓度谷氨酸介导的钙超载和神经元凋亡,及高浓度谷氨酸诱导的血脑屏障损伤和脑水肿,并在实验性SAH后早期脑损伤中(early brain injury,EBI)提供神经保护作用。但尚不清楚mGluR1是否与SAH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JNJ16259685能选择性与受体的七螺旋跨膜结构域变构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受体活性,表现出非竞争性及负向调节作用特点,而且JNJ16259685可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然而,负向变构调节剂JNJ16259685通过抑制mGluR1活性,对实验性大鼠SAH后长期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神经元损伤)尚不清楚,需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目的1、检测aSAH患者的早期CSF样本中谷氨酸浓度;2、分析aSAH患者早期CSF中高浓度谷氨酸与DCI是否具有相关性,探讨早期CSF中高浓度谷氨酸是否可以作为DCI一种早期潜在预测因子;3、基于临床研究结果,动物实验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4、分析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JNJ16259685对实验性SAH长期神经功能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1、经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61名aSAH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对照组为8名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入院时依据aSAH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Hunt-Hess分级、WFNS分级,出血严重程度采用改良Fisher评分进行评估。采用脑室外引流或腰椎穿刺,收集患者SAH后48 h内CSF样本。采用ELISA法,测定CSF中谷氨酸浓度。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AH患者早期CSF中高浓度谷氨酸与DCI的相关性。采用调整后的OR值及95%CI反映高浓度谷氨酸对DCI的效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探讨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JNJ16259685对SAH后长期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D大鼠SAH模型。模型成功后取大鼠股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1 min平均重量脑血流值检测鼠脑局部及全脑血流量;采用HE染色,观察SAH大鼠鼠脑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血管横截面积;采用CD31和纤维蛋白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大鼠脑基底皮质区微血管及微血栓形成;采用NeuN免疫荧光,观察鼠脑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目;采用ELISA,测定皮质微血管纤维蛋白的含量;采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Fluoro-Jade C染色,对变性神经元进行特异性定性、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鼠脑基底动脉p-eNOS、eNOS、VASP、P-VASP蛋白的表达,检测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的NeuN、Bcl-2、Bax、活性caspase-9、活性caspase-3蛋白水平;采用改良Garcia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足失误实验、前肢放置实验、转轴实验,检测大鼠长期感觉运动及协调功能;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对空间位置感、方向感学习记忆功能。结果1、脑脊液中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的预测(1)与对照组相比,aSAH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SAH患者中,并发DCI患者与未并发DCI患者相比,两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动脉瘤的位置及动脉瘤手术治疗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SAH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并发DCI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高于未并发DCI患者,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并发DCI的aSAH患者中,Hunt-Hess分级4-5级、WFN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评分3-4分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并发DCI患者,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Hunt-Hess分级4-5级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高于1-3级患者,WFN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高于Ⅰ-Ⅲ级患者,改良Fisher评分3-4分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高于1-2分患者,所得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AH患者早期CSF中高浓度谷氨酸与DCI发生显着相关,在控制WFNS分级下,其OR=1.75(95%CI:1.19-2.57),在控制 Hunt-Hess 分级与改良 Fisher 评分下,其 OR=1.85(95%CI:1.69-2.03)。2、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改善实验性SA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1)与Vehicle(对照组,含5%DMSO无菌水腹腔注射治疗)组相比,JNJ16259685组(JNJ16259685腹腔注射治疗)大鼠,在死亡率、14 d内体重变化、24h SAH评分方面,数据无统计学意义。(2)与Sham(假手术)组相比,SAH大鼠在改良Garcia评分、足失误试验、前肢放置试验、转轴试验、水迷宫实验,表现出明显的感觉运动记忆功能缺陷;与Vehicle组相比,JNJ16259685组大鼠感觉运动记忆功能改善。(3)Sham组、Vehicle组和JNJ16259685组,三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无显着性差异;Vehicle组和JNJ16259685组大鼠在1 h内颅内压、1 h内皮质局部脑血流、1 min平均重量脑血流值方面,数据无统计学意义;SAH后第7 d,Vehicle组和JNJ16259685组大鼠1min平均重量脑血流值,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大鼠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小,JNJ16259685组管腔横截面积较Vehicle组增加,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大鼠SAH后第7 d,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大鼠皮质微血管管腔内纤维蛋白沉积显着增加,给药JNJ16259685后下降,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6)大鼠SAH后第7 d,鼠脑基底皮质TUNEL和FJC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给药JNJ16259685后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在鼠脑海马CA1区,NeuN阳性神经元减少、FJC阳性细胞增加,给药JNJ16259685后改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大鼠 SAH 后第 7 d,鼠脑基底动脉 p-eNOS、eNOS、VASP、p-VASP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给药JNJ16259685后改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大鼠SAH后第7 d,鼠脑基底皮质和海马CA1区NeuN和Bcl-2蛋白水平降低,bax、活性caspase-9、活性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给药JNJ16259685后改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脊液中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的预测(1)aSAH患者早期CSF中谷氨酸浓度升高,其并发DCI患者CSF中谷氨酸浓度也高于未并发DCI患者。(2)aSAH患者CSF中谷氨酸浓度随着Hunt-Hess分级、WFN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增加而升高。(3)aSAH患者早期CSF中高浓度谷氨酸与DCI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可作为DCI早期潜在预测因子。2、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改善实验性SA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1)JNJ16259685能改善实验性SAH后长期神经功能。(2)JNJ16259685能减轻SAH诱导的迟发性脑血流减少、脑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3)JNJ16259685能抑制SAH诱导的长期神经元死亡和变性。

马九龙[2](2020)在《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物浓度监测》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方法。在万古霉素1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联合或未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管注射万古霉素20mg每24小时一次这两种不同给药方式下,探索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脑脊液谷浓度及临床疗效、安全性、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为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确定最佳色谱条件及血液、脑脊液样品处理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研究要求的患者,采集患者血液、脑脊液样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对符合纳入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要求的患者,按照设计好的采集样品时间点留取脑脊液样品并检测药物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通过SPSS 22整理、分析数据,通过GraphPad Prism 5绘图软件绘图。结果:血清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在5.00100.00mg·L-1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5.00mg·L-1,回归方程为y=2618.2x+951.89,R2=0.9966;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在0.202000.00mg·L-1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0mg·L-1,回归方程为y=6177.9x–124678,R2=0.9977。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学考查符合要求,专属性较好;血清、脑脊液样品回收率在96.30%106.12%范围内,RSD<4%;二者日内、日间RSD均<7%;二者在室温条件下放置0小时、12小时、24小时,在-80℃反复冻融1、2、3次条件下,RSD均<7%。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纳入15名患者,根据采样时间点,留取脑脊液样品共138份。A组中万古霉素静脉滴注的9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为:AUC0-8h=40.56±7.51mg·L-1·h,t1/2=8.85±5.57h,Cmax=7.73±2.33mg·L-1,Cmin=3.63±1.08mg·L-1。B组中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管注射给药的6名患者药动学参数:AUC0-8h=1847.00±1522.79mg·L-1·h,t1/2=3.30±1.55h,Cmax=758.36±663.84mg·L-1,Cmin=27.82±12.93mg·L-1。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AUC08h、t1/2、Cmax、Cmin、AUC08h/MI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外科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研究中纳入38名患者,留取血清谷浓度样品45份,血清谷浓度范围6.1377.16 mg·L-1,中位数19.78(17.52,23.45)mg·L-1。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各浓度组万古霉素给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取38名患者脑脊液谷浓度样品共117份,a给药方式(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下,共留取59份脑脊液谷浓度样品,浓度范围0.2014.89mg·L-1,中位数3.95(2.28,5.77)mg·L-1;b给药方式(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管注射给药)下,共留取58份脑脊液谷浓度样品,浓度范围6.54339.29 mg·L-1,中位数23.94(14.63,53.27)mg·L-1。b给药方式下患者脑脊液谷浓度明显高于a给药方式下患者脑脊液谷浓度(P<0.001)。38名患者平均用药天数9.45±3.80天;C组中采取a给药方式的患者与D组中采取b给药方式的患者比较临床有效率及用药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与脑脊液谷浓度呈正向线性相关(P<0.05);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仅与血清肌酐间存在线性关系(R2=0.563,P<0.05)且呈正相关。万古霉素用药期间,2名患者出现药疹,1名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万古霉素腰大池外引流管给药患者没有发现局部注射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血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符合方法学要求,可满足血清、脑脊液样本的检测需求。与单纯万古霉素1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相比,万古霉素1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管注射万古霉素20mg每24小时一次的患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半衰期较短,能够显着提高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谷浓度,且AUC08h/MIC大于400。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管注射给药的患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达标率、患者痊愈率较高,且局部用药未观察到相关不良反应,适合单纯静脉滴注疗效不佳患者使用该给药方案。治疗期间应进行血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为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用药提供参考。

唐宽[3](202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常见并发症,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张。慢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已被广泛研究,但是针对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拟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慢性脑室扩张的相关因素,为预测和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我们回顾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收治的连续的5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纳入标准为发病后72小时内来院、存活14天以上和行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排除标准为其他原因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已有脑室扩张、再出血和伴有颅内血肿。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其中70例符合条件,且病例资料完整的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有无慢性脑室扩张为结局变量,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脑室积血、急性脑室扩张、动脉瘤位置、腰大池引流或脑室外引流、动脉瘤手术方式、颅内感染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慢性脑室扩张有关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2)、Hunt-Hess分级(p=0.000)、Fisher分级(p=0.000)、脑室积血(p=0.000)、急性脑室扩张(p=0.000)、动脉瘤位置2(p=0.027)、腰池或脑室引流(p=0.001)等因素与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显着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仅急性脑室扩张(OR=97,95%CI 13-999,p=0.0002)与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有关。结论:急性脑室扩张为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唯一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急性脑室扩张患者发生慢性慢性室扩张是无急性脑室扩张患者97倍;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蛛网膜下腔血液逆流进入脑室导致脑室扩张,脑室壁室管膜损伤,若未及时脑室内减压,影响室管膜修复,从而诱发慢性脑室扩张;对于有急性脑室扩张患者,有望通过早期或超早期脑室或腰池引流、腰椎穿刺和开颅夹闭同时行终板造瘘等方式释放脑脊液降低脑室内压力预防慢性脑室扩张。

颜华[4](2020)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外引流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腰大池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中重要的辅助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以及颅底肿瘤的术中暴露。同脑室外引流一样,腰大池外引流也可导致颅内感染。一旦继发颅内感染不仅延缓患者的康复,而且增加患者住院时长及花费,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本文旨在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腰大池外引流相关颅内感染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这将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种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以及宁夏医科大学心脑血管病医院行血管内介入联合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8例患者临床资料。将颅内感染者作为病例组,而未发生颅内感染者为对照组。整理数据信息包括年龄(≤60岁,>60岁)、性别、BMI(kg/m3)、既往史如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有无肺部感染、入院时WFNS(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腰大池置入天数、是否入住ICU、是否气管切开、是否脑脊液漏。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将其纳入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确定与腰大池外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计算出的OR值估计独立危险因素与继发颅内感染的关系。结果148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颅内感染者27例,感染率为18.2%。脑脊液培养阳性8例,阳性率为29.6%。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比例最高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显示腰大池外引流相关颅内感染与患者入院时WFNS分级,是否入住ICU,气管切开,脑脊液漏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BMI,Fisher分级,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腰大池引流天数无关(P>0.05)。将这些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脑脊液漏(P<0.001)、入院时WFNS分级是腰大池相关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入院时WFNS分级、穿刺部位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穿刺部位脑脊液漏者,皮下固定并留置缝线以降低脑脊液漏发生率从而降低颅内感染率。

袁斌[5](2020)在《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类最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随着诊治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高颅压、低灌注、再出血等情况的发生,但是很多SAH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预后未见明显改善。研究证实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是导致此类患者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SAH后的炎症反应是导致EBI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炎症小体(inflammasome)参与SAH后的EBI过程。炎症小体是一类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胞质内复合体,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亡(py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由炎症小体促发的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焦亡启动后不仅使细胞快速死亡,还通过释放促炎介质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炎症小体是一类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炎症小体,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识别异位双链DNA的炎症小体。活化的AIM2炎症小体可以诱导神经元发生焦亡。因此,本课题拟探究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SAH后EBI中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我们收集行髋关节成形术患者和SAH患者出血72 h内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通过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所有 CSF标本中AIM2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并分析AIM2蛋白表达水平与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分别建立SAH体内和体外模型,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Nissl染色、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AIM2炎症小体在SAH后的激活情况,并探索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即AIM2/caspase-1/GSDMD通路,在SAH后EBI中的作用。第三部分:采用慢病毒敲减AIM2、caspase-1干扰AIM2炎症小体的激活,运用Western Blot、免疫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体内、体外AIM2/caspase-1/GSDMD 通路在 SAH 后 EBI 中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AH患者CSF中的AIM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髋关节成形术患者;SAH患者病情越严重(Hunt-Hess分级越高),AIM2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第二部分:在体内小鼠SAH模型中,Nissl染色显示SAH后24 h小鼠颞叶皮层可见大量胞体皱缩、胞浆深染、胞核固缩的异常神经细胞;与SAH24 h相比,SAH 72 h后颞叶皮层神经细胞虽然也大量损伤,但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仍可见部分神经细胞存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AH后24 h小鼠颞叶皮层可见大量AIM2、GSDMD、caspase-1、ASC 免疫阳性细胞。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即AIM2/Caspase-1/GSDMD通路在SAH后12 h显着激活,并在24 h达高峰,在72 h有所下降。在体外神经元SAH模型中,扫描电子显微镜提示氧化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xyHb)刺激后神经元呈焦亡样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OxyHb刺激后神经元中AIM2、GSDMD、caspase-1、ASC蛋白的免疫荧光增强,且AIM2蛋白在胞质、胞核中表达,GSDMD、caspase-1、ASC蛋白则在胞质中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IM2/caspase-1/GSDMD通路在OxyHb后6 h明显激活并持续活化;流式细胞术提示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元焦亡在OxyHb后6 h显着增加。第三部分:通过慢病毒敲减AIM2和caspase-1抑制AIM2炎症小体的激活后,体内、体外SAH模型均显示AIM2介导的细胞焦亡明显减少,改善了 SAH后的脑损伤。同时,敲减caspase-1后抑制了 caspase-3的激活,从而减轻了 SAH后的神经元凋亡。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即AIM2/caspase-1/GSDMD通路参与SAH后的EBI过程。通过敲减AIM2和caspase-1抑制AIM2炎症小体的激活可以减轻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同时敲减caspase-1后还抑制了 caspase-3的激活,减轻了 SAH后的神经元凋亡。Caspase-1可能成为SAH后治疗EBI的重要靶点。

吴熙[6](2019)在《肺癌脑膜转移和肺腺鳞癌的临床相关研究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博士学位论文由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背景与目的:脑膜转移(LM)是肺癌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L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肺癌LM 155例,记录临床资料、影像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36例行基因检测,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1 外显子 L858R 突变 65 例(47.8%),EGFR 19 缺失 36 例(26.5%),野生型15例(11.0%)。女性、无吸烟史、病理类型为腺癌、以LM首诊、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及全脑放疗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以LM起病(P=0.019)、EGFR-TKIs靶向治疗(P=0.003)及脑放疗(P=0.004)是肺癌LM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肺癌LM总体预后差,但以LM首诊者预后相对较好,EGFR-TKIs及全脑放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第二章: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肺癌脑膜转移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治疗肺癌脑膜转移(LM)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108例接受MTX鞘内注射化疗的肺癌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治疗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鞘内注射化疗后56例(51.9%)神经系统症状好转。相较于鞘内注射化疗前脑脊液(CSF)生化水平,CSF蛋白显着下降(P=0.011),CSF葡萄糖显着升高(P=0.003),但CSF氯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72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是否伴随脑实质转移、EGFR-TKIs治疗是肺癌L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鞘内注射MTX化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KPS≥60分、无脑实质转移的肺癌LM患者生存时间较长,联合应用EGFR-TKIs治疗可改善接受MTX鞘注化疗的肺癌LM患者预后。第三章:脑脊液游离DNA基因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中的应用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膜转移(LM)患者脑脊液细胞游离DNA(CSF cfDNA),探索肿瘤的全基因组和染色体状态信息。方法:入组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间的42例肺腺癌伴LM和4例脑实质转移(BPM),在鞘内注射化疗前采集患者10 mlCSF和10ml血液标本。通过二代测序方法(NGS)检测血浆和CSF中cfDNA的突变基因。对3例NSCLC-LM CSF cf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筛选染色体不稳定性(CIN)信息。结果:CSF cfDNA检出原发肿瘤驱动基因突变明显高于血浆cfDNA(95.5%vs 54.5%)。CSF cfDNA中测得237个特有突变,而血浆cfDNA特有突变仅48个。基因拷贝数变异(CNV)全部为CSF cfDNA特有突变,血液cfDNA中未检出CNV。3例NSCLC-LM CSF cfDNA均发生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或5号染色体短臂扩增。结论:CSF cfDNA较血浆cfDNA对LM的基因组变异检测更敏感,可以动态监测病情并指导用药。全基因组倍增(WGD)和染色体不稳定性(CIN)是否可以预测患者总生存期或复发风险尚需进一步探索。背景与目的:肺腺鳞癌是肺癌中的一种少见类型,混合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恶性组织成分,侵袭性髙、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72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位34.7个月,5年生存率为14.9%,肿瘤长径、转移(metastasis,M)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病理分期、基因突变、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腺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吴俊儒[7](2018)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标为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保护)因素及独立危险(保护)因素并拟合易于临床应用的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收治的1031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后将42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本研究通过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Student 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aSAH后SDHC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SAH后SDHC的预测模型和独立危险(保护)因素。最后,本研究综合以上统计分析,拟合aSAH后SDHC的预测模型。结果420例aSAH病例中,57例出现的SDHC(57/420,发生概率为13.6%)单因素统计示,年龄大于60岁、高Hunt-Hess及改良Fisher分级、脑室积血(IVH)、急性期脑积水、动脉瘤大小、后循环动脉瘤、再出血、糖尿病、重度高血压(高血压分级Ⅱ-Ⅲ级)、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Hunt-Hess分级Ⅰ-Ⅲ级)、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及采用腰大池引流术为aSAH后SDHC的危险因素;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为aSAH后SDHC的保护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高改良Fisher分级、急性期脑积水、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再出血为aSAH后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为aSAH后SDHC的独立保护因素。aSAH后SDHC的发生预测模型示,患者入院评分达到或超过3分极有可能发生SDHC。结论年龄大于60岁、高Hunt-Hess及改良Fisher分级、脑室积血(IVH)、急性期脑积水、动脉瘤大小、后循环动脉瘤、再出血、糖尿病、重度高血压(高血压分级Ⅱ-Ⅲ级)、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Hunt-Hess分级Ⅰ-Ⅲ级)、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及采用腰大池引流术为aSAH后SDHC的危险因素;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为aSAH后SDHC的保护因素;高改良Fisher分级、急性期脑积水、采用去骨瓣减压术、再出血为aSAH后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为aSAH后SDHC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提出的aSAH后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评分表可较准确的预测SDHC的发生。

马继强[8](2015)在《颅脑创伤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及诊治要点。方法对31例颅脑创伤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硬脑膜下积液形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对病人进行随访,评估预后。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1±6.4岁;首次头颅CT检查结果:单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SDH者20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伴SDH者7例,单侧额颞部脑挫裂伤伴ICH者1例,双侧额颞ICH者1例,双侧额颞脑挫裂伤伴对侧EDH者1例,双侧EDH者1例;硬脑膜下积液形成时间DC术后7-34天,平均24±6天;积液的CT值在7-24Hu,平均16±3;积液厚度1.1-1.8cm,平均1.25±0.4cm;患者中出现意识水平下降行头颅CT发现硬脑膜下积液者10例,减压窗外膨行头颅CT发现硬脑膜下积液伴脑积水者20例,由于硬脑膜下积液量增多造成一侧瞳孔散大者1例;本组所有病例均先行观察保守治疗,6例硬脑下积液导致病情加重,其中钻孔引流2例,1例拔管后积液复发,行硬脑膜下-腹腔分流术,积液消失,后因脑积水,再行V-P分流术;1例拔管后积液无复发,术后30天,脑室系统增大,给予行V-P分流术。局部穿刺引流2例,积液复发,脑室系统增大,给予患者行V-P分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2例,拔除引流管后,积液复发脑室系统增大,给予V-P分流术;2例脑积水形成后积液消失;23例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给予患者行V-P分流术,其中2例同时行颅骨修补+V-P分流术,术后平均17天,积液量消失,脑室系统恢复至正常大小。结论重型TBI行DC治疗的存活者,硬脑膜下积液呈多样性,可出现在DC的同侧、对侧及双侧,可合并纵裂积液。硬脑下积液发生的机理是多种机制并存导致的。部分患者脑积水形成后,积液可自行消失,但进展性硬脑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者,早期V-P分流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邢永国[9](2014)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手术指征及其手术并发症。对象及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23例行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和9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成继发组、原发组、高颅压组及正常颅压组,统计分析各组及总体手术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总体有效率及各分组中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远期并发症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组低于脑室腹腔分流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有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手术禁忌症外,多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适合行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疗效确切;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显着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

潘志勇[10](2014)在《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性脑膜炎亦称为化脓性脑膜炎,是各种化脓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炎症,虽然诊治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死亡率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使颅脑开放细菌易于入侵;抗菌药物广泛使用使致病菌耐药性增加;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使机体免疫下降。上述因素均可导致颅内感染发生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骨与椎体的包围之中,与血液系统之间存在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大多数经静脉注射的抗生素无法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内形成有效的杀菌浓度,尽管脑膜炎症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但对提高CSF中的药物浓度作用有限。静脉给药时增加药物剂量可提高CSF中药物浓度,但也增加了药物全身副作用的发生率。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主要副作用有红人综合征、肾毒性等。万古霉素是临床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属于糖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MRSA)所致各种严重感染。万古霉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与其作用时间相关,提高T>MIC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控制感染极为重要,研究表明高剂量万古霉素有利于MRSA的持续清除,也有助于防止细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万古霉素血脑屏障透过率较低,正常时CSF中药物浓度仅为血药浓度18%;在脑膜发生炎症时,CSF中的药物浓度也只有血药浓度的28.6%-48%。为了提高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临床可采用经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已治愈大量病例,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仍有部分病例疗效不满意或出现不良反应,在学术界仍有争议。鞘内给药优点在于可配合腰穿同时进行,由于药物不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可以有效提高CSF中药物浓度,又避免了大剂量静脉用药带来的副反应。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对比研究了静脉给药和静脉给药联合鞘内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方面的优劣,发现静脉给药联合鞘内给药方式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静脉给药,向进等人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剂量从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和140mg剂量每日递增,共治疗了31位患者,结果全部达到了治愈标准。但多数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腰椎穿刺给药才能取得一定效果,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有发生硬膜外血肿、刺激马尾神经根、造成二次感染等并发症。腰大池置管技术日臻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持续引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课题组在国内外首创了椎管内持续给药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我们为1名静脉使用头孢他啶无效且不耐受鞘内注射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行腰大池置管后椎管内持续注射头孢他啶(0.2g/24h),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最终达到治愈标准。我们还采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愈了1位难治性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我们认为椎管内持续给药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经静脉用药量,降低副作用发生率;②药物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可有效提高CSF中的药物浓度;③椎管内持续给药可使CSF中的药物浓度更为稳定,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浓度,减轻药物的神经系统毒性作用;④椎管内持续给药可减少反复腰穿导致的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神经根损害等并发症。我们已经对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进行了人体和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为了探讨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了新西兰兔腰大池置管给药和小脑延髓池置管CSF取样动物模型,对照研究万古霉素鞘内注射给药和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临床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进行前期研究。第一部分小脑延髓池置管动物模型的构建目的研究一种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可长期重复留取清醒状态下新西兰兔CSF的小脑延髓池置管技术,以便有效地采集CSF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A、B两组(8只/组),A组动物经枕骨下缘开取骨窗,将特制的“L”形PE管经骨窗置入小脑延髓池;B组动物于枕骨隆突前开取骨窗,将PE管经枕骨与硬脑膜潜在间隙置入小脑延髓池。2.CSF留取及细胞计数:两组实验动物置管后用250ul微量进样器经留置管抽取CSF,可成功抽取CSF者记为置管成功,无法抽取CSF者记为置管失败。置管成功者分别于术后0h、12h、24h、48h抽取CSF光镜下脑脊液细胞总数计数。3.改良Tarlov’s评分: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采用改良的Tarlov’s单盲法对造模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4.病理学观察:造模成功的动物术后第14天灌注固定,留取小脑、脑桥、延髓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留置管位置,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置管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害情况。5.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结果1.手术耗时及成功率:A组手术时间为44.88±3.48min,置管成功率为100%;B组手术时间为43.60±3.51min (与A组比较,p>0.05),3只术中死亡,置管成功率为62.5%(与A组比较,p>0.05)。两组手术成功动物留置管均保持14天通畅。2.CSF细胞数:A组脑脊液中细胞数目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术后第48h基本位于正常水平;B组细胞数随时间无明显变化。3.改良Tarlov’s评分:A组1只动物术后6小时出现左侧肢体行走时稍拖曳,24小时后恢复正常;B组手术成功5只,2只评分满分,3只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后肢肢体瘫痪A、B两组不同时刻运动功能评分,术后第6h、12h、24h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第48h评分无差异。4.病理学观察:A组中有2只动物的小脑下部可见置管所致的少量组织缺损,缺损处见胶质细胞增生,延髓形态学正常;B组中有6只动物置管从小脑中部突破硬脑膜及蛛网膜,穿过小脑中部从脑桥旁进入脑干腹侧,置管穿行处神经组织缺失,局部胶质细胞增生,纤维断裂,2只小脑、延髓形态结构清晰无病理改变。结论经枕骨下缘开骨窗置入“L”形PE管留取CSF的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对动物损伤小、能在清醒动物中长时间重复留取CSF,特别适用于CSF药代动力学研究。第二部分腰大池置管动物模型的构建目的研究一种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组织损伤小的新西兰兔腰大池置管方法,用于进行椎管内持续给药。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A(经第3荐椎入路组)、B(经腰7/荐1入路组)2组,每组8只。2.手术方法:A组动物采用剪除第3荐椎棘突并于棘突根部开取骨窗,“L”形引导针头穿刺骨窗处脊膜引导PE管进入蛛网膜下腔;B组动物切开腰7/荐1椎间隙一侧的骶棘肌,利用穿刺针穿刺黄韧带并引导PE管进入蛛网膜下腔。3.Tarlov’s评分:分别于术后6h、24h、48h采用改良的Tarlov’s评分方法对动物运动功能进行评价。4.病理学观察:各组动物于术后第14天灌注固定,剥离脊髓观察PE管位置,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5.统计分析:运动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1.手术耗时及成功率:A组手术时间为39±5min,手术成功率为100%;B组手术时间为30+3min(p>0.05),手术成功率为100%。2.Tarlov’s评分:A组术后1只6h动物左下肢运动欠灵活,第24h恢复正常;B组有3只兔术后6h出现一侧下肢运动欠灵活,48h后恢复正常。两组运动功能评分,第6h、24h、48小时评分无显着差异。3.病理学观察:A组中有2只留置管末端位于脊髓背侧,6只留置管末端位于偏于一侧,HE染色可见留置管周围脊髓轻度受压,局部蛛网膜增生。B组中所有留置管均位于脊髓腹侧,3只末端位于蛛网膜下腔,5只位于脊髓内。HE染色:脊髓内置管周围可见留胶质细胞增生、机化、神经元稀疏,留置管附近脊髓受压变形较严重。结论经第3荐椎入路蛛网膜下腔置管方法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留置管位于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内,对脊髓仅有轻度压迫,不影响动物运动功能,是一种良好的蛛网膜下腔置管动物模型。第三部分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和鞘内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及鞘内注射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新西兰兔36只,分为持续给药组(A)与鞘内注射组(B)。每组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亚组,分别编号为A1、A2、A3,及B1、B2、B3组,每个亚组各6只。2.手术方法:动物均进行经第3荐椎入路腰大池置管进行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同时进行经枕骨下缘小脑延髓池置管留取CSF。3.给药及留取CSF方法:A组低、中、高剂量组经腰大池留置管72h内分别持续泵入万古霉素3mg/1500ul、15mg/1500ul、30mg/1500ul; B组低、中、高剂量组15min内经腰大池留置管分别泵入万古霉素0.5mg/125ul、lmg/125、5mg/125ul。以给药开始计时,A组于0h、4h、6h、8h、12h、18h、24h、32h、40h、48h、56h、64h、72h经小脑延髓池置管每次留取50u1CSF,B组在第Oh、0.25h、0.5h、1h、2h、4h、6h、8h、12h、18h、24h、32h、40h、48h、56h、64h、72h经小脑延髓池置管每次留取50u1CSF。4.改良Tarlov’s评分:采用改良的Tarlov’s单盲法对造模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初步评价两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5.万古霉素浓度检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兔CSF中万古霉素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GL Inertsil ODS-3系列C18柱(4.6x250mm5um);流动相组成为甲醇—0.05mol/L pH=3.2磷酸二氢钾缓冲液(21:79),流速为lml/min,检测波长236nm,柱温35℃。进样量l0u1。6.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持续给药组及鞘内注射组各亚组药物曲线下面积、改良Tarlov’s评分。结果1.万古霉素CSF浓度与峰面积在0.309mg/L-316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0.0001111211263074X+0.1870697973544,n=5,r=0.9993。低、中、高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分别为72.3%、93.6%、85.7%,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8.5%、99.3%、101.2%,日内精密度分别为4.5%、4.3%、4.9%,日间精密度分别为6.8%、5.7%、5.1%;24小时内短期稳定性良好;保存于-80℃时长期稳定性在6月内良好,第12月降解约30%;冻融稳定性良好。2.A组低、中、高剂量组万古霉素在新西兰兔CSF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464.021、2097.143、4922.024,B组低、中、高剂量组万古霉素在新西兰兔CSF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5.238、517.755、3537.366。持续给药组药物浓度曲线平稳处于较高水平。3.改良Tarlov’s评分:注射药物过程中,药物对神经组织具有刺激作用,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躁动和后肢肌肉抽动,与药物浓度相关,注射浓度越高,动物反应越明显。持续给药各组及鞘内注射低、中剂量组未出现或出现轻微可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B3组给药后第6h、12h、24h运动功能评分与其他组同时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所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兔CSF中万古霉素方法简单、方便、快速,专一性好。2.持续给药较鞘内注射在CSF中的药物浓度更平稳,T>MIC时间更长,安全性更高。3.经鞘内注射的药物可在脊髓局部吸收,CSF循环对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的分布作用小于药物自身扩散,为保证靠近头端CSF中药物浓度,蛛网膜下腔给药应确保足够的药物剂量。4.蛛网膜下腔注射万古霉素,副作用主要为神经根刺激作用以及双下肢瘫痪,与给药剂量与给药浓度相关。

二、经腰蛛网膜下腔CSF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腰蛛网膜下腔CSF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预测及mGluR1调控神经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脑脊液中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的预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GluR1负向变构调节剂改善实验性SA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2)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物浓度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1.1.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1.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
        1.1.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
        1.1.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管理
    1.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1.2.1 抗菌药物选择
        1.2.2 静脉滴注万古霉素临床应用
        1.2.3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腰大池外引流
        1.2.4 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1.3 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方法学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方法
        2.2.1 溶液的配置
        2.2.2 色谱条件
        2.2.3 空白样品的留取
        2.2.4 样品的处理
        2.2.5 标准曲线
        2.2.6 定量下限
        2.2.7 方法学
    2.3 结果
        2.3.1 色谱条件
        2.3.2 样品处理方法
        2.3.3 标准曲线
        2.3.4 方法学考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1 方法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2 万古霉素治疗方案
        3.1.3 脑脊液样品的留取
        3.1.4 研究方法
        3.1.5 研究内容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纳入患者资料分析
        3.2.2 药代动力学分析
        3.2.3 药代动力学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脑脊液样品的留取
        3.3.2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与脑脊液引流量、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3 脑脊液中万古霉素PK/PD分析及临床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神经外科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监测
    4.1 方法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1.2 万古霉素治疗方案
        4.1.3 样品的留取
        4.1.4 研究方法
        4.1.5 研究内容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纳入患者一般资料
        4.2.2 脑脊液细菌培养及一般标本涂片
        4.2.3 万古霉素药物浓度
        4.2.4 临床有效率及用药天数
        4.2.5 安全性
        4.2.6 影响万古霉素浓度因素的分析
    4.3 讨论
        4.3.1 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3.2 万古霉素药物浓度
        4.3.3 临床疗效、用药天数及安全性
        4.3.4 影响万古霉素浓度因素的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慢性脑室扩张单因素分析
    2.3 慢性脑室扩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
    3.2 发病机制探讨
    3.3 目前可能发病机制及其局限性
    3.4 本研究拟提出的新可能发病机制
    3.5 临床意义
    3.6 局限性
    3.7 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表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外引流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AIM2蛋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抑制AIM2炎症小体的激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细胞焦亡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小体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一、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与模式识别受体
    二、炎症小体
    三、炎症小体参与细胞焦亡
    四、炎症小体与急性脑损伤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2)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6)肺癌脑膜转移和肺腺鳞癌的临床相关研究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部分: 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章: 鞘内注射甲氨蝶吟治疗肺癌脑膜转移的疗效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章: 脑脊液游离DNA基因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72例肺腺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实体肿瘤脑膜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7)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颅脑创伤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首次CT扫描及结果
    1.4 硬脑膜下积液量计算方法
    1.5 硬脑膜下积液诊断标准
    1.6 疗效评估标准
2.方法
    2.1 首次手术方法
    2.2 术后治疗
    2.3 硬脑膜下积液确诊时患者的临床表现
    2.4 硬脑膜下积液影像学表现
    2.5 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硬脑膜下腔解剖结构
    4.2 硬脑膜下积液形成机理
    4.3 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时间及发生率
    4.4 硬脑膜下积液的分型及分期
    4.5 硬脑膜下积液性质
    4.6 硬脑膜下积液包膜
    4.7 硬脑膜下积液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关系
    4.8 硬脑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
    4.9 硬脑膜下积液治疗
    4.10 硬脑膜下积液的预防
    4.11 效果比较分析
    4.12 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脑延髓池置管动物模型的构建
    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腰大池置管动物模型的制备
    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鞘内注射及持续给药药代动力学分析
    目的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经腰蛛网膜下腔CSF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浓度谷氨酸对SAH后DCI预测及mGluR1调控神经功能研究[D]. 王洪宾. 山东大学, 2020(04)
  • [2]人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物浓度监测[D]. 马九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D]. 唐宽.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外引流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颜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AIM2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6]肺癌脑膜转移和肺腺鳞癌的临床相关研究和预后分析[D]. 吴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D]. 吴俊儒. 郑州大学, 2018(01)
  • [8]颅脑创伤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治研究[D]. 马继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研究[D]. 邢永国. 郑州大学, 2014(04)
  • [10]万古霉素椎管内持续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潘志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腰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恒压引流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