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气动阴影面积的数值计算

高层建筑气动阴影面积的数值计算

一、高层建筑空气动力阴影区的数值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贤[1](2020)在《基于自然通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窗户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我国全面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超高层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日益凸显。超高层建筑开窗通风,能减少空调运行时间,但是也会出现噪声和颗粒污染物等问题。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提出对超高层建筑窗户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中出现的窗户特性指窗户的功能特性,窗户的功能特性包括自然通风特性、噪声传播特性以及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由于三者对室内环境参数具有显着的影响,故研究窗户特性对开窗通风在超高层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外立面为上悬窗三段式形式、中央式核心筒布局的四栋西安超高层建筑为例,通过夏季、秋季对建筑开窗自然通风特性、噪声传播特性以及颗粒污染物特性进行现场实测,结合室外风速、噪声以及颗粒物浓度在建筑立面的分布,对上悬窗的特性进行探究。另外利用Airpak软件对不同窗户形式以及不同楼层高度下的自然通风特性进行了模拟,利用室内风场分布和窗口通风量对自然通风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基于上述,本文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现场走访和文献调研等方式针对目前超高层建筑窗户形式进行调研,分析建筑的开窗特点,为后期测试和模拟提供了研究对象。(2)通过夏季和秋季对上悬窗特性测试研究发现,窗户全开状态时的室内风速均匀性和室内外颗粒污染物浓度比I/O值高于半开状态,而室内外噪声差值低于半开状态;窄长状形式时的风速均匀性、室内外噪声差值、室内外颗粒污染物浓度比I/O值均高于扁平状形式。(3)研究室外参数在建筑外立面的分布规律,其中建筑外立面室外风速随着高度增大而增大,底层和高层风速差值比较明显;噪声随着楼层高度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建筑6层附近噪声最大,需要格外注意;对于颗粒污染物来说,随着高度增大而减小,空气质量优和良时,外立面的颗粒物浓度差值不大,空气质量差时,底区楼层的颗粒物浓度几乎是高区楼层的两倍。(4)针对超高层建筑开窗自然通风特性,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窗户形式和楼层高度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当开启扇面积和参考高度处的风速一定时,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表现为:内平开窗>上悬窗>平推窗;窄长状形式>扁平状形式>方形状形式;高区楼层>中区楼层>低区楼层。应避免低区楼层的外立面开窗设计时出现平推窗方形状形式。

黄景新[2](2019)在《室内外温差对街道峡谷周边建筑自然通风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文中指出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的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建筑及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中。文章综合概述了自然通风的重要性,总结目前研究自然通风的方法、国内外对自然通风研究的现状,引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自然通风基本理论及数值模拟理论。本文使用Airpak3.0.16建模软件,构建二维单双侧自然通风物理模型,结合Fluent软件,研究不同室外风速(Uref=0.5m/s,Uref=2.4m/s)和室内外有无温差(ΔT=OK,AT=15K)的情况下,街道峡谷两侧房间通风以及室内外污染物耦合情况。受城市来流风的影响,气流在街谷内形成大尺度顺时针方向的涡旋,随着来流风速的增大,涡旋结构和强度也逐渐增大布满整个街谷,街谷背风面污染物浓度高于迎风面。当室内外存在温差时,室内热浮力与室外风压共同作用可以改变室内涡流强度和方向,进而影响室内通风效率及污染物浓度,但对街谷内气流及污染物扩散影响较小。建筑房间为单侧通风时,街谷主涡旋与副旋涡对房间气流均有较大影响。污染源位于街道上,室外低风速时,室内外温差作用使得街谷迎风面与背风面在通风效率上的差异增大,在居民人均污染物吸入比上的差异减小。高风速时,室内外温差作用使得街谷迎风面与背风面在通风效率上的差异减小,在居民人均污染物吸入比上的差异也减小。室外风速增加时,依靠风压的作用室内空气流动性明显增加,各层房间通风效率均升高,室内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受街谷环流影响,污染源位于街谷迎风面时,其下方的房间受影响较大,污染源位于街谷背风面时,其上方的房间受影响较大。建筑房间为双侧通风时,高层房间和低层房间在室外气流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室内“穿堂风”,建筑中间层房间室内气流则较弱。污染源位于街道上,低室外风速时,室内外温差作用使得街谷迎风面与背风面在通风效率上的差异减小,在居民人均污染物吸入比上的差异减小。高风速时,室内外温差作用使得街谷迎风面与背风面在通风效率上的差异减小,在居民人均污染物吸入比上的差异增大。受街谷环流影响,污染源位于街谷不同房间时,其扩散形式同单侧自然通风相似,但是由于双侧自然通风自身特性,污染物扩散出现隔层传递现象。室内外温差通过改变气流状态影响污染物分布及浓度大小。

孙浩[3](2018)在《草帘沙障周围流场特征及其地表演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固沙已成为未来治沙的发展趋势,草帘是为了满足机械化作业而采用的一种沙障材料。草帘沙障结构形态与传统的草沙障有很大不同,为了了解草帘沙障的防风固沙能力,本文对草帘沙障的力学稳定性、多种网格形状沙障的防风效能、草帘沙障内的积沙特征和草帘沙障的地表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可以为装备固沙作业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D07B02)”资助。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沙障嵌固端受力随孔隙率和孔隙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并对建筑结构中的风压计算方法应用于沙障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透过沙障在相同速度的促发气流下嵌固端受力远高于孔隙沙障,沙障嵌固端最大弯矩和剪力值随孔隙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建筑结构规范中的风压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沙障风压计算中,体形系数对计算结果有较高影响,中孔隙率的沙障体形系数应取值更高。(2)通过野外试验方法对正三角形网格沙障、正方形网格沙障和正六边形网格沙障的防风固沙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沙障的防风效能显着大于正方形沙障,原因为正三角形网格与正六边形网格沙障流场结构有更强的随机性,而正方形网格沙障周围流场结构相对明显。(3)通过野外实地测量方法对迎风坡面上沙障方格内沙床表面形态进行测量,研究不同坡位沙障的积沙特征。结果表明,沙丘迎风坡脚处沙障积沙最为严重,坡中位置草方格内部凹曲面平滑,沙粒以堆积作用为主,不发生风蚀。迎风坡面上的前几排沙障共同承担了大部分的降沙任务。各草方格内部积沙量沿坡脚到坡顶方向呈指数规律递减。迎风坡坡顶位置有明显积沙,主要集中在草方格上风向一侧,草方格内部同时存在积沙与风蚀作用。(4)提出了一种针对沙障地表演化过程计算的数值模型。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本文模型从定性与定量方面都与野外测量结果相吻合,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对沙障地表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沙障内部输沙率、摩阻风速等物理量的变化过程。

阮芳[4](2016)在《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的实验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为了防火、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单开口自然通风现象很普遍。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开口自然通风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单开口自然通风流动的不确定性及其复杂多变等问题带来了研究的困难。因此,本文采用数理分析、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三种方法,考虑了小开口和大开口两种情况,主要从开口、建筑、热源和室外气象参数这四大方面着手,重点研究了开口宽度、开口高度、开口离地高度、建筑墙体厚度、建筑进深、热源离地高度、热源强度、室内外温差、室外风速、室外风向等10个参数对单开口自然通风的影响,对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单开口自然通风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单开口自然通风流动及换热机理,设计并制作应用两种新型窗户,与传统的平开窗和推拉窗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比较。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开口的定义及其物理模型,分析了小开口和大开口自然通风特点,根据小开口和大开口流动特性的差异,提出单开口自然通风设计及计算时,首先要进行小开口和大开口判断,再应用对应的单开口计算模型。分别介绍了热压单独作用、风压单独作用、热压风压共同作用三种情况下的单开口自然通风计算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小开口和大开口的自然通风原理,通过合理假设简化模型,进行二维单开口通风计算模型的数理推导,建立了小开口和大开口自然通风模型。特别是针对复杂的大开口自然通风,提出了两个新的研究模型:“以开口为边界的控制容积模型”和“以室外空间为边界的管流模型”。并分析了两个研究模型的特点、使用方法及适用场合,为后面章节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以开口为边界的控制容积模型”,分别用现场实验实测和CFD数值计算方法对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开口自然通风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开口宽度和室内外温差对单开口自然通风的影响,推导出了实验条件下,单开口自然通风量简易计算模型。从开口、建筑、热源和室外气象参数这四大方面着手,根据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数据,对开口宽度、开口高度、开口离地高度、建筑墙体厚度、建筑进深、热源离地高度、热源强度、室内外温差、室外风速、室外风向等10个参数分别变化时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各参数变化时的温度场、压力场和流线进行了分析比较,阐明了单开口自然通风的流动和换热机理。并对各工况下的自然通风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上述10个参数对自然通风量的影响规律。由于单开口通风中室内风速较小,提出了按室内气流速度将室内分为“微风区”和“无风区”两个区域的方法,并进行了各工况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有效通风长度”这一新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重点分析了开口宽度、开口高度、开口离地高度、建筑墙体厚度、室外风速、室外风向这六个参数对单开口自然通风有效通风长度的影响关系。并综合以上各参数的影响规律,推导出了有效通风长度的计算公式。综合实验和模拟研究数据和结果,根据各工况下流线涡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温度和压力分布情况,以及各影响因素对自然通风量、室内分区、有效通风长度的分析,提出大开口和小开口的判断条件。基于“以室外空间为边界的管流模型”,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建立了“以计算域为边界的管流模型”,提出将带有单开口的建筑整体作为一个局部阻力构件,用无建筑的计算域管流进出口能量损失作为沿程阻力,局部阻力损失全部集中在单开口的建筑中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室外气流流经单开口建筑的局部阻力损失系数计算公式,并应用在各种工况下进行分析。发现此时的局部阻力系数受开口宽度、开口高度、开口离地高度、墙体厚度、热源强度、热源离地高度、室外风速、室内外温差这八个参数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建筑进深和室外风向的影响。最后,根据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的实验和模拟研究结果,为提高单开口自然通风效果,考虑对开口装置的改进,设计制作并应用了两种新型通风窗户——“上下对开垂直导风窗”和“带垂直导板的对开多叶中旋窗”。通过现场实测和CFD方法,对两种新型窗户与传统的平开窗和推拉窗的自然通风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新型窗户的自然通风效果优于传统窗户,特别是改进了传统窗户对风向的敏感性问题,对室外风向的适应性更强。研究中还发现了,“上下对开垂直导风窗”中设置水平分流板,“带垂直导板的对开多叶中旋窗”中设置导流入室挡板的必要性。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实际应用中两种新型窗户应对不同室外风向的调节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为新型窗户的改良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

石银超[5](2015)在《西安市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型复杂,布局多样、规模庞大的住宅小区开始大量兴建,与此同时建筑群风热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了。而城市住宅小区的污染物扩散、自然通风效率、热量的消散、建筑表面风压、人行高度的风舒适性和安全性均与其内部的风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的普遍关注。如何为住宅小区内营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为住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节能的室外风环境成为当今课题研究的热点。影响室外风环境的因素很多,比如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建筑物的几何尺寸、不同地区的风向与地貌条件等,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地貌条件和风向风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尺寸确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尺寸不但对营造良好的风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也是研究小区风环境的重要参数。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和建筑物尺寸的角度研究西安市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对于住宅小区室外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研究最常用的有三种方法:实地观测、风洞试验和计算机数值模拟。但相对于其它两种方法来说,计算机数值模拟有着造价低,周期短,而且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模拟结果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采用Phonics软件对西安市住宅小区室外人行高度处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通过总结简化西安市住宅小区的不同布局形式,得到四种符合实际建筑布局模型,即行列式、斜列式、错列式和混合式。首先根据西安市的气象参数,研究了四种典型布局分别在朝向为N、WN、EN时的室外风环境情况,讨论了一下不同的建筑朝向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然后针对这四种典型的住宅小区在朝向为N时的布局形式,采用Phonics软件建立48种不同几何参数的数值模型,对其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参数对典型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论文最后通过分析模拟结果,获得建筑布局方式对住宅小区室外人行高度处风环境影响的一些结论,能够预报小区或一个建筑物建成后其周边风环境的情况,对城市建设和小区的前期布局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避免由于盲目性建设给小区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热夏提.艾尔肯[6](2013)在《高层建筑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文中指出以南方某地医院住院部大楼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软件构建仿真模型,并计算和分析了流速和楼高对建筑物绕流风场的影响。进而,选择当地最为典型的平均风速,采用两相流理论,研究病毒传播源位于住院部大楼背风侧时,病毒的传播情况,为医院安排病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改善医院风环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概括介绍风场的基本概念,风速的等级划分以及风场基本方程,详细的阐述了以某地医院住院部大厦为原型的绕流模型基本参数,并采用非结构网格将各个模型划分为100万左右网格节点,同时检验了网格质量。2.得到不同风速对住院部大楼的影响情况:用最长长度和最高高度来衡量该动力阴影区时,随着风速的增加,最长长度和最高高度都是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最长长度减小的更为明显一些;而针对不同楼高时,空气动力阴影区的变化更加复杂一些,随着楼高的增加,空气阴影区不仅逐渐变大,而且和建筑物逐渐接近,使得建筑物背风侧风环境更加恶劣。3.详细论述了两相流的相关理论,并基于fluent软件探讨了常见的用来求解两相流的三种模型:VOF模型、混合模型和欧拉模型,并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确定了模型选择原则。在此基础上,利用fluent软件仿真模拟了病毒源处于不同高度时,病毒传播情况,并基于空气动力学相关理想和工程实际探讨,分析了病毒源位置对于病毒传播范围的影响,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医院安排患者,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姚林[7](2012)在《小区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大,建筑物密度不断增强,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小区建筑室外风环境是小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区建筑风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区行人风舒适、室内自然通风效果,以及小区污染气体输运。因此,在小区建筑设计阶段有必要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布局来改善室外风环境。对建筑风舒适性评价,特别是人行高度处风舒适性评价是绿色建筑设计重要环节。风舒适性是评价风环境质量一个重要判据,而对于风舒适性的评价主要采用人行高度处的二个主要风特性,风速和风压。对小区建筑室外绕流场的分布进行实测不方便,在实际工程中进行风洞实验不仅周期长,且则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应用CFD计算可方便的对小区建筑物绕流风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室外风速和风压分布。本文采用CFD对建筑室外绕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阐述了大气边界层内风特性,同时介绍了建筑小区风环境基本理论。(2)系统阐述以基于CFD技术的建筑(群)绕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单体建筑绕流为对象,数值模拟了单体建筑绕流流场,分析了速度和压力分布特征,通过与文献中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本文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采用数值方法,研究由双体建筑绕流的流场特征,分析了双体建筑高度、间隔、朝向,以及自然风梯度分布等对双体建筑绕流的影响,并对双体建筑周边区域风舒适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4)数值模拟了中南地区小区建筑群3种不同布局形式(行列式、错列式、围和式)绕流流场,并对首层架空和不架空围和式建筑布局方式绕流流场进行对比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首层架空后小区内流场平稳,风舒适性得到很大改善。

罗斯加[8](2012)在《热压影响下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分析》文中认为目前,针对厨房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这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提升排油烟机的排气性能、改善室内通风气流组织和优化集中排气管道设计。但作为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系并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若要获取关于该课题既准确有完整的结论,仅针对其中某一部分的研究是不完善的。本文综合运用了流体力学理论分析、CFD数值模拟、Origin数据拟合和Matlab方程求解等方法,将排油烟机的排气性能、室内通风气流组织形式和集中排气管道内空气动力特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热压影响下的高层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从阻抗的角度入手,计算了高层住宅各层用户排油烟机单独开启和多层用户排油烟机组合开启时,各层用户排风量的数值,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了热压对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对不同排风量用户室内的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排风量不同对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评价各层用户的通风效果。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相互比对,进一步分析热压及室内环境对排风系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热压是影响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冬季工况中,热压甚至可以成为用户排风动力的主体,在该问题的科学研究中,不能忽略热压的作用;当高层住宅各层排油烟机单独开启时,在热压的影响下,各层用户排风量变化规律为从低层到高层逐渐减小,其数值范围为275.84m3/h-339.77m3/h;当高层住宅多层排油烟机组合开启时,在热压和阻力分布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各层用户排风量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再增大而后再减小,最大排风量出现在系统的中上部;提出的高层住宅中各层用户排风量的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工况,可以利用此方法计算多种工况下用户的排风量,建立数据库,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邵治民[9](2010)在《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室内污染物危害性的深入认识和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关厨房油烟污染物和厨房通风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高层住宅建筑目前普遍采用的共用竖向排气系统,对保证室内良好空气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系统包括竖向排气干管、横向排气支管、吸油烟机、防火及防串烟部件和屋顶风帽。但是通过相关资料和住户的反应发现,这种排气系统普遍存在串烟、串味的弊病和底层住户排气不畅等现象。本论文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国家标准图集-住宅排气道(一)(图集号07J916-1)中推荐的几种定型产品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12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模拟计算知,在不增大排气道截面积和提高吸油烟机性能的前提下,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过大,系统下部住户的排气量达不到设计值(370m3/h),一般在300 m3/h以下;系统的排气不均匀问题严重,Qmax-Qmin在170-270 m3/h之间,而平均排气量在350 m3/h左右;系统的中低部位处于高静压状态,静压在200Pa左右,通过局部设置变压板、优化导流构件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串烟串味问题,建议在主排气道入口前加装手动密闭阀,有条件的可在设计中使用电动类型的单向阀;等截面排气道加上导流构件后的使用效果要好于不带导流构件的,而同时在局部增设变压板后,系统的使用效果反而变差,建议设计人员和开发商选择只带导流构件的排气道产品。本文对住户分区选用不同性能的吸油烟机,来提高系统排气均匀性做了一定研究。通过对12层住宅的计算实例得出,住户分区选用不同性能的吸油烟机后,排气系统各住户的排气均匀性有很大的提高。在同时使用系数取0.66时,分区后系统的平均排气量较未分区提高了9.2%,最大与最小排气量的差值降低了81.6%。因此,可对此方法的相关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并使其在今后得到应用。针对目前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存在串烟、串味的弊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并给出了排气道的具体结构形式。通过在原有排气道和厨房之间增加一个负压排风道,可以有效防止在烹调高峰期时,主排气道内的油烟串入未烹饪的住户厨房内,而且可以保证厨房在非烹调时维持一定量的排风,实现住宅建筑的通风换气。

王丽明[10](2010)在《山东建大教授花园居住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空间的舒适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提升住宅小区整体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舒适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如何营造环境条件更好的住宅小区,就成为小区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居住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居民建筑小区的空气质量状况直接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当工业废气排放源距离居住区较近时,这种污染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小区进行环境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总结环境变化规律,现场逐时实测了阳光区、草坪区、树荫区不同下垫面的温湿度,建筑物四面墙体的温度,并对草坪和树木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CFD模拟分析研究。其次,详述了适合风环境的湍流数学模型的选择、建立及相应的边界条件。在冬季北风最不利工况下、冬季风频率最高的北偏东60度、夏季风频率最高的西偏南60度工况下,对某实际复杂建筑小区的风速场进行了模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证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并借助于商业软件PHOENICS可实现对建筑小区风环境的模拟,其对建筑小区风环境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对居住区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数值试验研究。运用PHOENICS数值模拟计算软件,计算了西北风下烟囱排出的SO2在小区内浓度的分布。第四,本文利用济南气象观测站1951~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济南地区霾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小区霾个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量及分析。本文为以后综合评价小区室外环境奠定了基础,为指导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改善室外微环境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高层建筑空气动力阴影区的数值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空气动力阴影区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然通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窗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
        1.1.2 中国建筑面临高能耗
        1.1.3 低舒适性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层建筑窗户自然通风特性研究现状
        1.2.2 窗户噪声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1.2.3 窗户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研究现状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建筑窗户特性研究基础
    2.1 窗户的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2.1.1 窗户自然通风特性原理分析
        2.1.2 不同窗户形式自然通风特性对比分析
        2.1.3 自然通风评价标准
    2.2 窗户的噪声传播特性研究
        2.2.1 窗户噪声传播特性原理分析
        2.2.2 不同窗户形式的噪声传播特性对比分析
        2.2.3 室内噪声的评价标准
    2.3 窗户的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研究
        2.3.1 窗户的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原理分析
        2.3.2 不同窗户形式的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分析对比
        2.3.3 室内空气颗粒物评价标准
    2.4 超高层建筑现状分析
        2.4.1 超高层建筑幕墙窗户形式调研
        2.4.2 超高层建筑平面分类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层建筑上悬窗特性测试分析
    3.1 气候条件
    3.2 测试对象概况
    3.3 上悬窗自然通风特性测试
        3.3.1 测试目的
        3.3.2 测试方案
        3.3.3 数据分析
    3.4 上悬窗噪声传播特性测试
        3.4.1 测试目的
        3.4.2 测试方案
        3.4.3 数据分析
    3.5 上悬窗颗粒污染物扩散特性测试
        3.5.1 测试目的
        3.5.2 测试方案
        3.5.3 数据分析
    3.6 西安地区超高层建筑开窗策略
    3.7 本章小结
4 超高层建筑上悬窗自然通风特性模拟验证分析
    4.1 模拟软件概述
    4.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2.1 几何建模
        4.2.2 计算域的确定
        4.2.3 边界条件选取
        4.2.4 湍流模型
        4.2.5 求解方法及收敛控制
        4.2.6 划分网格以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4.3 模型验证分析
        4.3.1 绕流分析
        4.3.2 自然通风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窗户形式的自然通风特性影响研究
    5.1 物理问题
    5.2 上悬窗自然通风特性分析
        5.2.1 计算工况
        5.2.2 速度等值线图
    5.3 内平开窗自然通风特性分析
        5.3.1 计算工况
        5.3.2 速度等值线图
    5.4 内平推窗自然通风特性分析
        5.4.1 计算工况
        5.4.2 速度等值线图
    5.5 不同形式的窗户自然通风特性对比
        5.5.1 速度分布对比
        5.5.2 窗户通风量对比
    5.6 优化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室内外温差对街道峡谷周边建筑自然通风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通风基本理论及数理模型
    2.1 单侧通风下的自然通风量计算
        2.1.1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1.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1.3 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2 双侧通风下的自然通风量计算
        2.2.1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2.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2.3 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3 数值模拟理论及通风模型建立
        2.3.1 CFD控制方程
        2.3.2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2.3.3 湍流模型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侧自然通风建筑模拟研究
    3.1 物理模型及模拟计算
        3.1.1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1.2 湍流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3.2 街谷流场分析
    3.3 建筑室内流场分析
        3.3.1 街谷迎风面房间流场分析
        3.3.2 街谷背风面房间流场分析
    3.4 室内外温度差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
        3.4.1 迎风面房间自然通风效果分析
        3.4.2 背风面房间自然通风效果分析
        3.4.3 背风面与迎风面对比分析
    3.5 室内外温差对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的影响
        3.5.1 迎风面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分析
        3.5.2 背风面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分析
        3.5.3 背风面与迎风面对比分析
    3.6 室内污染物的扩散分析
        3.6.1 迎风面房间
        3.6.2 背风面房间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侧自然通风建筑模拟研究
    4.1 物理模型及模拟计算
        4.1.1 物理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2 湍流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4.2 街谷流场分析
    4.3 建筑室内流场分析
        4.3.1 迎风面房间流场分析
        4.3.2 背风面房间流场分析
    4.4 室内外温度差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
        4.4.1 迎风面房间自然通风效果分析
        4.4.2 背风面房间自然通风效果分析
        4.4.3 背风面与迎风面对比分析
    4.5 室内外温差对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的影响
        4.5.1 迎风面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分析
        4.5.2 背风面居民污染物吸入比IF分析
        4.5.3 背风面与迎风面的对比分析
    4.6 室内污染物的扩散分析
        4.6.1 迎风面房间
        4.6.2 背风面房间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草帘沙障周围流场特征及其地表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治沙技术
        1.2.2. 工程治沙研究现状
        1.2.3. 沙障简化模型研究现状
        1.2.4. 沙障周围流场数值计算现状
        1.2.5. 风沙两相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结构
2. 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
    2.1. 软件及工作站简介
        2.1.1. Fluent软件简介
        2.1.2. OpenFOAM软件简介
        2.1.3. 工作站简介
    2.2. 孔隙沙障几何模型及数值模型
        2.2.1. 孔隙沙障几何模型
        2.2.2. 孔隙沙障计算域网格划分
        2.2.3. 孔隙沙障计算域边界条件
        2.2.4. 孔隙沙障计算数值模型
    2.3. 多边形草帘沙障野外试验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草帘沙障铺设
        2.3.3. 风速监测
        2.3.4. 数据计算
    2.4. 迎风坡面草帘沙障积沙特征野外实验
        2.4.1. 草帘沙障铺设
        2.4.2. 凹曲面测量
        2.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草帘沙障风荷载下嵌固端受力分析
    3.1. 数值模型验证
    3.2. 数值模拟结果
        3.2.1. 嵌固端受力分析
        3.2.2. 嵌固端受力随时间变化规律
        3.2.3. 孔隙率对嵌固端弯矩剪力的影响
        3.2.4. 沙障孔隙率对风压计算的影响
        3.2.5. 沙障孔隙结构对风压计算的影响
        3.2.6. 透过性沙障障后流场结构研究
        3.2.7. 沙障后部湍流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多边形草帘沙障防风固沙能力研究
    4.1. 多边形草帘沙障防风效能
    4.2. 多边形草帘沙障对风速廓线的影响
    4.3. 多边形草帘沙障对地表粗糙度的影响
    4.4. 草帘沙障数值计算
        4.4.1. 草帘沙障计算模型
        4.4.2. 沙障模型网格划分
        4.4.3. 草帘沙障数值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横向沙丘迎风坡面草帘沙障积沙特征研究
    5.1. 不同坡位方格内凹曲面形态特征
    5.2. 不同坡位草方格障间蚀积系数
    5.3. 不同坡位草帘沙障降沙特征
    5.4. 连续沙丘流场数值计算
        5.4.1. 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
        5.4.2. 沙丘几何模型
        5.4.3. 模型参数验证
        5.4.4. 连续沙丘流场结构分析
        5.4.5. 迎风坡草方格内积沙分布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草帘沙障地表演化过程数值模型研究
    6.1. 数值模型建模过程
        6.1.1. 数值型建模思想
        6.1.2. 风沙两相耦合计算过程
        6.1.3. 流场边界条件施加
        6.1.4. 沙相边界条件施加
        6.1.5. 流场计算
        6.1.6. 下边界摩阻风速计算
        6.1.7. 子网格单元厚度计算
        6.1.8. 子单元沙体坍塌行为检测
    6.2. 数值模型验证
        6.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6.2.2. 主要模型参数初始化
        6.2.3. 模型验证
        6.2.4. 地表高度演化过程
        6.2.5. 沙障地表输沙率分布
        6.2.6. 方格内沙粒沉降风蚀变化率
        6.2.7. 方格内流场结构变化
        6.2.8. 沙障内地表平均剪切风速随时间变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的实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开口自然通风机理
        1.2.2 单开口自然通风研究方法
        1.2.3 单开口自然通风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研究
        1.2.4 建筑开口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单区单开口自然通风数理模型
    2.1 单开口简介
        2.1.1 小开口的渗透通风
        2.1.2 大开口的自然通风
        2.1.3 小开口和大开口的界定
    2.2 单开口自然通风物理模型
    2.3 单开口自然通风量计算公式
        2.3.1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3.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3.3 热压、风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3.4 单开口实际自然通风量计算公式修正
    2.4 大开口自然通风计算模型推导
        2.4.1 大开口自然通风物理模型
        2.4.2 大开口自然通风数学模型
    2.5 单开口自然通风CFD模拟
        2.5.1 CFD模拟的控制方程
        2.5.2 湍流模型分类
        2.5.3 湍流模型适用性比较
        2.5.4 CFD计算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开口自然通风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装置和测试系统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开口截面上的温度和速度分布特征
        3.3.2 单开口热压自然通风量计算模型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开口自然通风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4.1 物理模型
    4.2 网格划分
    4.3 基本假设
    4.4 影响参数的数值设定
    4.5 湍流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
        4.5.1 湍流模型及解析方法设定
        4.5.2 边界条件设定
    4.6 分析讨论
        4.6.1 单开口自然通风的压力场、速度场和温度场
        4.6.2 开口参数的影响分析
        4.6.3 建筑结构的影响分析
        4.6.4 热源的影响分析
        4.6.5 室外气象参数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开口自然通风计算模型应用研究
    5.1 室内气流速度分区分析
    5.2 单开口自然通风的有效通风长度探讨
        5.2.1 有效通风长度定义
        5.2.2 有效通风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5.2.3 有效通风长度计算公式
    5.3 小开口和大开口的界定判据分析
    5.4 单开口自然通风建筑的局部阻力系数分析和讨论
        5.4.1 局部阻力系数计算模型及方法
        5.4.2 阻力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类型窗户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两种新型窗户设计
        6.2.1 上下对开垂直导风窗
        6.2.2 带垂直导板的对开多叶中旋窗
    6.3 实验设计
        6.3.1 实验装置
        6.3.2 测点布置
    6.4 四种窗型大开口自然通风数值模拟
        6.4.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6.4.2 边界条件设定
        6.4.3 单开口自然通风数值计算可靠性分析
        6.4.4 模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西安市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住宅小区风环境的研究方法
        1.4.1 现场实测法
        1.4.2 风洞试验法
        1.4.3 计算机数值模拟法
    1.5 研究课题的目的
    1.6 研究课题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6.1 研究课题的主要方法
        1.6.2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住宅小区风环境评估标准
    2.1 风的特性
        2.1.1 平均风的特性
        2.1.2 脉动风的主要特性
    2.2 建筑单体周围风的流动特性
    2.3 住宅小区风环境的特征分析
    2.4 人行高度处室外风环境的评估标准
        2.4.1 相对舒适度(Beaufort)评估标准
        2.4.2 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标准
        2.4.3 风速比评估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3.1 湍流流动特征
    3.2 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3.3 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简介
        3.3.1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3.3.2 大涡模拟方法
        3.3.3Reynolds时均法
    3.4 湍流模型
        3.4.1 标准k-ε(standard k-ε)湍流模型
        3.4.2 RNG k-ε模型
        3.4.3 Realizable k-ε模型
        3.4.4 Reynolds应力方程模型(RSM)
    3.5 湍流近壁面处理
    3.6 控制方程的离散求解
        3.6.1 有限体积法
        3.6.2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3.6.3 SIMPLE算法
    3.7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
第四章 建筑物朝向对西安市小区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物理综述
        4.2.1 西安的地理条件与室外气象参数
        4.2.2 西安市住宅小区的几何形态特征
        4.2.3 简化分析模型
        4.2.4 计算区域的确定
    4.3 网格的划分
    4.4 数值模拟方法及边界条件
        4.4.1 数值模拟方法
        4.4.2 边界条件
    4.5 建筑的朝向对西安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分析
        4.5.1 行列式布局计算结果
        4.5.2 斜列式布局计算结果
        4.5.3 错列式布局计算结果
        4.5.4 混合式布局计算结果
    4.6 四种不同布局在N朝向时的舒适性比较
    4.7 小结
第五章 几何形态对西安小区风环境的影响
    5.1 引言
    5.2 西安市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
        5.2.1 数值模拟的条件
        5.2.2 风环境评价指标
        5.2.3 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层建筑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意义
    1.2 高层建筑风场研究进展
        1.2.1 常见的研究手段
        1.2.2 国内外风场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风场三维流动数值计算方法
    2.1 控制方程
    2.2 湍流数值模拟概述
    2.3 湍流模型
        2.3.1 涡粘模型
        2.3.2 雷诺应力模型
    2.4 壁面函数法
    2.5 计算流场的离散化及求解方法
        2.5.1 控制方程的离散
        2.5.2 计算方法选择
    2.6 小结
3 高层建筑绕流风场建模
    3.1 风场的基本概念
        3.1.1 大气边界层
        3.1.2 平均风剖面
        3.1.3 常见风速
    3.2 高层建筑物风场模型
        3.2.1 研究对象的选定
        3.2.2 计算区域
        3.2.3 计算区域网格设置
        3.2.5 边界条件设定
        3.2.6 收敛性及结果初步判定
        3.2.7 模型准确性检验
    3.3 小结
4 高层建筑物风场模拟
    4.1 风速对高层建筑绕流风场的影响
        4.1.1 风速2m/s时绕流风场
        4.1.2 风速4m/s时绕流风场
        4.1.3 风速7m/s时绕流风场
        4.1.4 风速10m/s时绕流风场
        4.1.5 风速14m/s时绕流风场
        4.1.6 风速18m/s时绕流风场
        4.1.7 不同风速绕流风场分析
    4.2 建筑物不同高度
        4.2.1 楼高40米高时风场
        4.2.2 楼高50米高时风场
        4.2.3 楼高70米高时风场
        4.2.4 楼高80米高时风场
        4.2.5 不同楼高对绕流风场的影响
    4.3 小结
5 高层建筑病毒传播分析
    5.1 两相流基本理论
        5.1.1 流体流动方程
        5.1.2 流体状态方程
        5.1.3 两相流研究模型
        5.1.4 两相流模型的选择
    5.2 高层建筑病毒传播分析
        5.2.1 病毒源10米高
        5.2.2 病毒源20米高
        5.2.3 病毒源30米高
        5.2.4 病毒源40米高
        5.2.5 病毒源50米高
        5.2.6 仿真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小区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风环境危害及风舒适性标准
    1.3 风环境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绕流数值模拟理论
    2.1 湍流的控制方程
    2.2 湍流数值方法
    2.3 单体建筑绕流流场数值模拟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体建筑绕流特性和风舒适性
    3.1 大气边界层内风特性
    3.2 建筑物绕流场风舒适性评价
    3.3 双体建筑绕流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
    4.1 建筑小区室外绕流场数值模拟
    4.2 风舒适性对比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致谢

(8)热压影响下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的流体力学理论计算
        2.1.1 理论计算的目的
        2.1.2 计算的理论基础
        2.1.3 理论计算的方法
    2.2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管道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相关实验简介
        2.2.2 数据处理的目的
        2.2.3 数据处理的方法
    2.3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的CFD数值模拟
        2.3.1 CFD数值模拟在本文中的应用
        2.3.2 CFD数值模拟应用于室内空气流动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2.3.3 常见的CFD数值模拟软件
第三章 热压影响下的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
    3.1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的组成
        3.1.1 室内通风气流组织
        3.1.2 共用排气系统的动力源性能
        3.1.3 集中排气管道空气动力特性
    3.2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的特点
        3.2.1 多动力源排气系统
        3.2.2 同一排气系统内各层用户间的相互影响
    3.3 热压对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3.3.1 热压的形成
        3.3.2 热压对室内通风气流组织的影响
        3.3.3 热压对排气管道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 热压影响下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4.1 热压影响下各层厨房排油烟机单独开启时的空气动力特性分析
        4.1.1 共用排气系统阻抗计算
        4.1.2 排气系统总作用压力计算
        4.1.3 各层用户排风量计算
        4.1.4 本节小结
    4.2 热压影响下各层厨房排油烟机不同启闭组合工况下的空气动力特性分析
        4.2.1 工况Ⅰ条件下,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
        4.2.2 工况Ⅱ条件下,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
        4.2.3 本节小结
第五章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5.1 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计算及实验测量
    5.2 工况Ⅰ的对比分析
    5.3 工况Ⅱ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厨房良好通风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1.2.1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1.2.2 ASHRAE标准中对厨房通风的要求
    1.3 厨房通风方式介绍
        1.3.1 自然通风方式
        1.3.2 机械通风方式
    1.4 国外住宅厨房采取的通风形式
    1.5 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存在的问题
        1.5.1 共用排气道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1.5.2 吸油烟机的自身问题
        1.5.3 吸油烟机的安装问题
        1.5.4 厨房排气止逆阀的问题
        1.5.5 屋顶风帽问题
    1.6 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研究现状
        1.6.1 厨房集中排气系统产品研发情况
        1.6.2 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厨房油烟污染物
    2.1 国内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1.1 美国供热、制冷及空调工程师学会
        2.1.2 世界各国对甲醛及VOC的限量标准
        2.1.3 我国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2 烹饪过程中释放颗粒污染物的特点
    2.3 厨房油烟气成分分析与计算
        2.3.1 燃料燃烧污染物
        2.3.2 烹调油烟污染物
        2.3.3 厨房油烟气密度、粘度的概算
    2.4 气味降低度与油脂分离度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排气道导流构件流体性能的模拟研究
    3.1 物理模型
    3.2 模型网格划分
    3.3 Fluent计算说明
        3.3.1 求解器的选择和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3.3.2 计算模型的确定
        3.3.3 给定湍流参数
        3.3.4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4.1 主排气道来流速度对支管引射通风量大小的影响
        3.4.2 支管引射流速V2与V1的比值随V1的变化情况
        3.4.3 主、支管合流后阻力F对Q_2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住宅厨房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
    4.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4.1.1 模型Ⅰ系列
        4.1.2 模型Ⅱ系列
        4.1.3 模型网格划分
        4.1.4 模拟说明
    4.2 Fluent计算说明
        4.2.1 求解器的选择和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4.2.2 计算模型的确定
        4.2.3 流体介质物性参数的确定
        4.2.4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 住户厨房合理排气量(或设计值)的确定
        4.3.1 设计排气量
        4.3.2 系统排气量平衡性指标
    4.4 模型Ⅰ系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屋顶风帽局部阻力系数对系统各住户排气量的影响
        4.4.2 不同开启分布下系统各住户静压值和排气量变化
        4.4.3 导流构件、变压板对系统排气量的影响
        4.4.4 模型Ⅰ系列结论
    4.5 模型Ⅱ系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吸油烟机全部开启时各系统排气量分布
        4.5.2 同时使用系数取n=0.66时各系统排气量分布
        4.5.3 同时使用系数取n=0.66时系统静压分布
        4.5.4 模型Ⅱ系列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住宅厨房等截面排气系统使用性能的改进研究
    5.1 厨房等截面集中排气系统排气均匀性的改进研究
        5.1.1 解决措施的提出及实施流程
        5.1.2 等截面集中排气系统竖向静压分区计算实例
        5.1.3 等截面集中排气道内静压分布计算方法
        5.1.4 计算结果分析及分区情况
    5.2 吸油烟机系列化
        5.2.1 现有国家标准中吸油烟机的空气性能指标
        5.2.2 2009年度占有率较高吸油烟机的技术参数(空气性能)
        5.2.3 系列化后吸油烟机的性能曲线
        5.2.4 对比计算及分析
    5.3 高层住宅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
        5.3.1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的提出
        5.3.2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道结构形式
        5.3.3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工作原理
        5.3.4 新型厨房防串烟排气系统的发展前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课题结论
    6.2 本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山东建大教授花园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小区风环境、热环境研究
        1.3.2 区域建筑污染物扩散、霾分布研究
        1.3.3 总结与评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东建大教授花园居住热环境研究
    2.1 引言
    2.2 室外微气候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情况介绍
        2.2.1.1 实验环境介绍
        2.2.1.2 测试仪器及测点分布
        2.2.2 实测结果及分析
        2.2.2.1 对不同下垫面温度的测试
        2.2.2.2 对建筑外壁面温度的测试
        2.2.2.3 小区内各测点的空气温度、湿度及风速
        2.2.2.4 对不同下垫面CO_2浓度的测试
    2.3 小区内风环境模拟
        2.3.1 适用于风环境的标准k-ε湍流模型的建立
        2.3.2 适用于风环境的标准k-ε湍流模型的边界条件
        2.3.3 计算区域的确定及网格划分的原则
        2.3.4 济南市主导风速和风向的选择
        2.3.5 模拟结果及分析
    2.4 不同植物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2.4.1 物理模型
        2.4.2 数学模型建立
        2.4.3 边界条件
        2.4.4 模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区内污染物(SO_2)浓度分布分析
    3.1 引言
        3.1.1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1.2 影响大气环境污染的其他因素
    3.2 居住小区空气污染状况的评价方法
    3.3 理论预测
        3.3.1 高斯扩撒模型简介
        3.3.1.1 有风时(10m高平均风速U_(10)≥1.5m/s)点源扩撒模式
        3.3.1.2 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小区内SO_2浓度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3.4.1 控制方程的建立
        3.4.2 模型的建立
        3.4.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3.1 入口边界条件
        3.4.3.2 源边界条件
        3.4.3.3 其他边界条件
        3.4.4 模拟结果及分布分析
    3.5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小区内霾粒子的分布研究
    4.1 引言
    4.2 近年我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4.3 济南市近年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4.3.1 霾天气变化规律及日霾数分析
        4.3.2 霾发生时天气类型
    4.4 影响霾形成的因素
    4.5 小区内霾粒径的测试与分析
        4.5.1 实验时间、仪器及测点介绍
        4.5.2 空气洁净度等级判别依据
        4.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5.3.1 不同日期测试结果逐一分析
        4.5.3.2 不同测试时间霾粒径分布对比分析
        4.5.3.3 霾粒子在小区内的分布规律
    4.6 霾的危害及防御
        4.6.1 霾的危害
        4.6.2 疾病死亡率与TSP的相关及广义估计方程
        4.6.3 霾的预防手段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高层建筑空气动力阴影区的数值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然通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窗户特性研究[D]. 吴宇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室内外温差对街道峡谷周边建筑自然通风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D]. 黄景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草帘沙障周围流场特征及其地表演化过程研究[D]. 孙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单开口自然通风特性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 阮芳. 湖南大学, 2016(06)
  • [5]西安市小区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研究[D]. 石银超. 长安大学, 2015(01)
  • [6]高层建筑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D]. 热夏提.艾尔肯.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小区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D]. 姚林. 南华大学, 2012(01)
  • [8]热压影响下住宅厨房共用排气系统空气动力特性分析[D]. 罗斯加. 沈阳建筑大学, 2012(05)
  • [9]高层住宅厨房集中排气系统的模拟研究[D]. 邵治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3)
  • [10]山东建大教授花园居住环境研究[D]. 王丽明. 山东建筑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高层建筑气动阴影面积的数值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