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逐渐旺盛的营养添加剂-牛磺酸(论文文献综述)
崔广同[1](2020)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养蟹需栽种水草以供其藏身和攀爬,但由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水体pH异常,而水体氨的存在形式受pH影响,高pH时毒性较大的分子态氨占比提高。高pH及其与氨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理,最终影响产量和效益。虾青素是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健康和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磷脂是具有双亲性的乳化剂,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日粮中添加磷脂和虾青素或可缓解中华绒螯蟹对pH及氨的应激反应。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实际pH为依据,通过中华绒螯蟹生长和生理响应观察,旨在揭示其对pH及氨胁迫的应激反应特点,评估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pH和氨胁迫的缓解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短期异常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中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pH的剧烈变化。本研究以蟹塘实际监测到的极端pH值为依据,探讨短期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养殖管理技术优化提供指导。将初始质量50.40±2.50 g的幼蟹置于酸(pH3.0)、碱(pH10.3)水体5 d后在pH7.5的水体恢复15 d,以饲养于pH为7.5的水体的幼蟹为对照。结果表明:酸胁迫6 h和12 h时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 d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碱胁迫组与酸胁迫组有相同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酸、碱胁迫12 h时血糖分别比对照组高14倍和2.7倍。酸碱胁迫24 h时血清总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酸、碱胁迫6 h和24 h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5 d时肝糖原含量显着下降(P<0.05),肝胰腺和鳃组织可见明显损伤。以初始质量0.87±0.21 g的幼蟹同样胁迫5 d后恢复水体pH至7.5继续饲养4周,结果表明酸胁迫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和蜕皮体长增长率,缩短了脱壳周期(P<0.05),碱胁迫也呈相同态势。上述结果表明,极端酸碱胁迫导致中华绒螯蟹氧化应激和组织损伤,即使pH恢复正常,后续存活率和蜕皮体长增长率仍会降低。因此,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应加强pH管控。第二部分:碱和氨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的影响水体中氨的存在形式受pH影响,高pH促进具有强毒性的分子态氨占比增高。本实验旨在研究pH和氨交互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影响。分别设置pH8.0(对照组,pH8)、pH9.0(pH9)和pH10.0(pH10),每个pH水平设置氨浓度 0.0 mg/L(对照,A0 组)、0.5 mg/L(A0.5 组)和 1.0 mg/L(A1组)。根据其 pH和氨水平,将9个处理分别命名为pH8A0、pH8A0.5、pH8A1、pH9A0、pH9A0.5、pH9A1、pH10A0、pH10A0.5 和 pH10A1。实验蟹初重 16.82±0.19 g,用商品饲料投喂,养殖8周后采样。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氨水平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肝体比、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尿素、葡萄糖含量、鳃Na+-K+-ATP和碳酸酐酶(CA)酶活力降低。随着pH水平提高,血清AST、ALT、乳酸脱氢酶、尿素、葡萄糖含量及鳃Na+-K+-ATP和CA酶活力升高,但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随pH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胁迫组显着低于对照组,这与NH3的作用结果相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胁迫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除pH8A1组),且pH10A0显着降低(P<0.05)。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H对全蟹总必需氨基酸(TEFAA)、总氨基酸(TFAA)及His、Thr、Val、Met、Phe、Ile、Lys、Asp、Glu、Ser、Ala、Tyr 均有显着影响(P<0.05)。将pH1OA1组和pH8A0组(Control)肝胰腺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共有33个差异基因,其中类固醇代谢通路的基因都显着上调(P<0.05),硫辛酸代谢通路的基因显着上调(P<0.05)。综上所述,pH和氨胁迫均降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pH促进氨毒性升高而增加了机体氧化损伤,进而导致分解代谢增加。第三部分: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虾青素沉积、抗氧化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依赖于水草的养蟹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高pH胁迫,而虾青素具有抗氧化性,对河蟹生长、健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磷脂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由于其双亲性质,可能有助于虾青素吸收利用,提高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抗氧化的协同效应。饲料磷脂(PL)水平分设为0 g/kg和40 g/kg,虾青素(AX)水平分设为0 g/kg和4 g/kg,根据饲料中磷脂和虾青素的添加水平分别命名为CON(对照组)、PL、AX和AXPL。饲养中华绒螯蟹(初重1.61±0.01 g,n=3)8周后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AXPL组虾青素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AX组(P<0.05)。磷脂添加促进饲料虾青素在全蟹和血清虾青素沉积(P<0.05)。同时虾青素添加(AX和AXPL组)能显着促进煮熟蟹壳红色色素(a*)沉积(P<0.05)。抗氧化指标表明,与对照相比,磷脂和虾青素添加皆增加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显着降低血清丙二醛(MDA,P<0.05)。AXPL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急性pH和NH3胁迫(pH10.0+2.0 mg/L NH3)24 h时,AX和AXPL组血清虾青素急速上升,且显着高于对照组。各处理T-AOC活力急剧下降,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双因子方差结果显示,虾青素水平增加显着下调了肝胰腺SOD、CAT和过氧化物酶(PRX)及上调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虾青素和肝胰腺抗氧化基因(SOD、CAT和PRX)表达呈现负相关,且与SOD表达相关性显着(P<0.05)。同时,磷脂与虾青素添加皆下调二酰基甘油脂(肪)酶(DGL)和上调消化三酰甘油脂肪酶-2(TGL-2)基因mRNA表达,显着增加了肝胰腺脂肪颗粒沉积,但磷脂添加显着下调细胞内脂肪酶(IL)mRNA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磷脂能够促进河蟹对饲料虾青素消化吸收,增加血清虾青素含量。胁迫状态下河蟹可能通过调用虾青素来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氧化损伤,此外,添加磷脂能够促进脂肪在肝胰腺沉积。
何晓芳[2](2019)在《慢性热应激对肉鸡采食调节机制的影响及牛磺酸缓解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在全球都有目共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加突出。温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这些因素以多种方式影响动物生产;其中,高环境温度,高太阳辐射形成的热应激对散热性能差的肉鸡生长、生殖、代谢、和免疫应答等不利影响最为严重。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热应激已成为肉鸡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给当地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是热应激条件下肉鸡的最主要的不利作用,但对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牛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水产饲料中常用作诱食剂,并有报道证明可用于缓解动物热应激,但牛磺酸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采食行为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研究慢性热应激对肉鸡采食调节的影响及牛磺酸缓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一:选取144只体重相近(1.28±0.05 kg)的28日龄肉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NC,22℃)、热应激组(HS,32℃)和采食配对组(PF,22℃,采食量与热应激等同)。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间从28 d-42 d,持续14 d,结果显示,HS组肉鸡的泄殖腔温度在28 d、30d、35d及42 d四个时间点均显着升高(P<0.05),HS组28-35 d、35-42 d、28-42 d的平均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着下降(P<0.05),28-35 d和28-42 d的料重比(F/G)上升(P<0.05)。此外,与HS相比,PF组28-42 d的ADG显着增加(P<0.001),35-42 d的F/G呈显着下降趋势(P=0.062)。和NC组相比,热应激7 d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相对重量,但对肠道相对长度无显着影响;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腺胃和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P<0.05),同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相对长度均显着增加(P<0.05)。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PF组的回肠相对重量显着增加(P<0.05);热应激14 d时,PF组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显着降低(P<0.05),而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相对长度均显着降低(P<0.05)。和NC组相比,热应激7d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的VH/CD、空肠及回肠的VH和VH/CD,显着增加空肠和回肠的CD;热应激14 d显着降低空肠的VH/CD。与HS组相比,热应激7d时,PF组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VH/CD,显着降低了空肠的CD;热应激14 d时,PF组显着增加空肠的VH和CD显着增加。结果表明,慢性热应激造成肉鸡的肠道形态受损,降低肠道绒毛高度,增加隐窝深度,从而影响肠道功能正常发挥,降低其生产性能。2.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胃肠激素、采食相关基因、味觉受体及AMPK通路表达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结果显示,相比于NC组,热应激7 d显着提高了(P<0.05)肉鸡血清中CCK和ghrelin的含量水平。与HS组相比,PF组血清胃肠激素CCK和ghrelin分泌的影响不显着。相比于NC组,热应激7 d显着提高了(P<0.05)肉鸡十二指肠黏膜SS、ghrelin、CCK和PYY的分泌,空肠黏膜SS和ghrelin的分泌,回肠黏膜ghrelin和CCK的分泌;热应激14 d显着提高了(P<0.05)肉鸡十二指肠黏膜SS和PYY的分泌,空肠黏膜上SS和ghrelin的分泌,回肠黏膜上SS和PYY的分泌。热应激7d显着降低了(P<0.05)胰腺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增加了(P<0.05)空肠食糜中胰蛋白酶的活性,降低了(P<0.05)空肠食糜中脂肪酶的活性;热应激14 d显着降低了(P<0.05)胰腺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显着增加了(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上胰蛋白酶的活性。热应激7 d降低了(P<0.05)十二指肠黏膜上的麦芽糖酶活性和空肠黏膜上的淀粉酶活性;热应激14 d升高了(P<0.05)空肠黏膜上Na+/K+-ATP酶等活性。热应激14 d提高(P<0.05)了肉鸡血浆中Val和Ile支链氨基酸水平。热应激14 d降低了空肠中PCNA的数量(P<0.05)。相比于NC组,热应激7 d显着上调了(P<0.05)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黏膜ghrelin的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了(P<0.05)空肠黏膜CCK的mRNA表达量;热应激14 d显着上调了(P<0.05)十二指肠黏膜CCK,ghrelin,T1R1和T1R3的mRNA表达量,显着提高了(P<0.05)空肠黏膜T1R1和T1R3的mRNA表达量,以及回肠黏膜CCK的mRNA表达量。相比NC组,在热应激14 d时,PF组显着下调了(P<0.05)空肠黏膜CCK的mRNA表达量。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PF组空肠黏膜CCK和ghrelin及回肠黏膜的ghrelin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热应激14 d时,PF组十二指肠黏膜ghrelin和T1R1,空肠黏膜T1R3及回肠黏膜CCK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热应激7d对肠道黏膜AMPKα1、LKB1和HIF-1α的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影响;热应激14 d显着上调了(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HIF-1α的mRNA表达量,以及空肠黏膜AMPKα1、LKB1和HIF-1α的mRNA表达量。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PF组十二指肠黏膜LKB1的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热应激14 d时,PF组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HIF-1α及空肠黏膜LKB1和HIF-1α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WB结果显示,相比NC组,热应激7 d显着上调空肠黏膜p-AMPKα和p-LKB1的磷酸化水平;热应激14 d上调空肠黏膜p-LKB1的磷酸化水平(P<0.05)。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PF组空肠黏膜p-AMPKα的磷酸化水平上调(P<0.05);热应激14 d时,PF组空肠黏膜p-LKB1的磷酸化水平上调(P<0.05)。结果表明,热应激导致肠道内饱感激素过多分泌,饱感激素基因及味觉受体基因过度表达,PCNA数量降低,细胞凋亡数量增多,机体内氨基酸稳态破坏,肠道内缺氧导致低氧诱导因子上调,营养物质缺乏,能量负平衡,激活AMPK通路。3.慢性热应激对肉鸡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及转录组水平差异基因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结果显示,热应激7 d显着升高了血清中CORT水平(P<0.05);热应激14 d则显着提高了肉鸡头部表面温度(P<0.05),热应激14 d对下丘脑的ROS水平无显着影响。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P<0.05)血清中FT4和FT3的水平,显着下调了(P<0.05)促食欲基因NPY mRNA的表达水平。此外,相比对照组,PF组提高了(P<0.05)AgRP和POMC mRNA的表达水平。热应激14 d对下丘脑AMPKα1和LKB1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热应激14 d降低了促食欲基因NPY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与NC组相比,PF组增加了厌食基因POMC蛋白表达水平。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发现,热应激14d显着下调了钠离子转运载体、神经元细胞分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等相关基因的下调,同时上调厌食基因的表达,综合上述因素,使得肉鸡食欲减弱。4.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生产性能、胃肠激素及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二:选取144只体重相近(1.10±0.02 kg)的28日龄肉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NC),饲养温度22℃,饲喂基础日粮;热应激(HS)组,饲养温度32℃,饲喂基础日粮;热应激+牛磺酸(HT)组,饲喂基础日粮+0.5%牛磺酸,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时间从28-42 d,持续时间14 d。结果显示:相比NC组,热应激显着降低了肉鸡28-35 d,35-42 d和28-42 d的ADFI(P<0.05),显着降低了肉鸡28-35 d和28-42 d的ADG(P<0.05),同时显着增加了 28-35 d和35-42 d的F/G(P<0.05)。与HS组相比,HT组的ADFI、ADG及F/G无显着差异。与NC 组相比,HT 组的 28-35 d,35-42 d 和 28-42 d 的 ADFI 和 28-35 d 和 28-42 d 的ADG显着下降(P<0.05)。热应激显着升高了肉鸡28 d、35 d及42 d的泄殖腔温度。热应激7d降低了肉鸡肌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相对重量(P<0.05);增加了空肠和回肠的相对长度(P<0.05);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肉鸡腺胃和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P<0.05),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相对长度(P<0.05)。热应激7d显着降低了(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VH和VH/CD、回肠的VH/CD,增加了(P<0.05)空肠和回肠的CD;热应激14 d显着降低了(P<0.05)空肠的VH和VH/CD、回肠的VH和CD,增加了(P<0.05)十二指肠的CD。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HT组显着提高了(P<0.05)十二指肠VH和VH/CD、空肠的VH/CD、降低了(P<0.05)空肠和回肠的CD;热应激14 d时,HT组增加了(P<0.05)空肠的VH和VH/CD、降低了(P<0.05)十二指肠的VH/CD及回肠的VH。热应激7d增加了血清中饱感激素CCK、ghrelin及PYY的水平(P<0.05);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血清中饱感激素PYY的水平(P<0.05)。热应激7 d显着增加了(P<0.05)肉鸡十二指肠黏膜中SS、CCK和PYY及回肠中ghrelin的分泌;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肉鸡十二指肠黏膜上ghrelin和PYY,空肠和回肠中SS的分泌(P<0.05)。相比NC组,热应激7 d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黏膜CCK、空肠T1R1和T1R3及回肠黏膜CCK、ghrelin和T1R3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热应激14 d上调了十二指肠黏膜CCK和ghrelin,空肠黏膜CCK和T1R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与HS组相比,在热应激7 d时,HT组显着下调空肠黏膜T1R3及回肠黏膜ghrelin和T1R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热应激14 d时,HT组下调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CCK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上调了回肠黏膜ghrelin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热应激7 d显着上调了空肠黏膜LKB1和HIF-1α,回肠黏膜AMPKα1、LKB1和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与HS组相比,热应激7 d时,HT组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黏膜AMPKα1和LKB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热应激14 d时,HT组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黏膜AMPKα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热应激造成肉鸡生产性能下降,肠道形态受损,饱感激素过度分泌,饱感激素的基因表达上调,添加牛磺酸对于生产性能无显着缓解效果,对损伤肠道形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对采食相关基因和味觉受体的表达无明显下调作用。5.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热应激肉鸡的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下丘脑形态及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相比NC组,热应激7 d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CORT、NE和T4水平;热应激14 d显着增加了(P<0.05)血清中NE水平。与HS组相比,热应激7d时,HT组降低了血清中leptin水平,增加了 T3水平(P<0.05)。和NC组相比,热应激7 d显着下调了(P<0.05)促食欲基因AgR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P<0.05)厌食基因POMC mRNA的表达水平;热应激14d上调了(P<0.05)LEPR mRNA的表达水平,对NPY、AgRP、POMC mRNA无显着影响。与HS组相比,HT组在热应激7 d和14 d时分别下调了 POMC和LEPR mRNA的表达水平。总之,热应激导致肉鸡血清内分泌激素变化,促食欲基因下调,厌食基因上调,添加牛磺酸降低慢性热应激肉鸡血清瘦素水平,下调厌食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慢性热应激降低肉鸡的体增重和采食量,阻碍消化器官的发育,损害肠道的形态,降低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加深,增加肠道上皮的细胞凋亡数,减少肠道上皮细胞PCNA数量,导致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损。(2)慢性热应激可增加肉鸡血清中胃肠激素水平及血浆中Val和Ile支链氨基酸水平,影响肠道消化酶的活性,上调肠道饱感激素、味觉受体及HIF-1α基因的表达水平,使得肉鸡采食下降,肠道能量负平衡,激活AMPK通路。(3)慢性热应激可增加肉鸡血清中皮质酮和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升高了肉鸡头部表面温度,改变下丘脑的完整性,下调下丘脑促食欲基因NPY的表达,上调下丘脑厌食基因的表达,降低肉鸡食欲。(4)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热应激肉鸡的生产性能下降无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肠道饱感激素过量分泌,对食欲无明显刺激作用,但添加牛磺酸对热应激造成的肠道形态损伤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张晗[3](2019)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水解代谢的营养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能量密度(高脂或高糖)饲料、不平衡的营养元素组成以及水体金属含量等众多问题均能够引起养殖鱼类的脂肪过度积累。脂肪的过度积累不仅能降低鱼的生长和饲料效率,同时也能降低鱼的免疫力、抗应激能力并引起能量代谢紊乱。现阶段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过程中存在相同的问题。脂肪水解(lipolysis)是细胞中甘油三酯逐步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供能的过程,在哺乳动物相关研究中,常针对该生理过程设计药物、营养添加剂等以缓解肥胖和超重。但是,现阶段鱼类脂肪水解,尤其是其调控机制以及生产上降低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脂肪利用的营养调控研究仍然较少。为了研究罗非鱼脂肪水解调控机制并探索其在生产上降低鱼体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脂肪利用,本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营养学等技术手段,通过筛选不同的促脂肪水解药物,研究了其调控罗非鱼脂肪水解机制;同时,探讨了2种促脂肪水解添加剂在罗非鱼活体中对缓解脂肪积累、提高蛋白效率的应用效果和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罗非鱼脂肪水解机制以及缓解罗非鱼脂肪过度积累的营养调控研究提供参考。本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罗非鱼甘油三酯脂酶的表达特征甘油三酯脂酶(ATGL)是脂肪水解第一步的限速酶。哺乳动物中,许多促脂肪水解药物均能通过调控ATGL的活性来达到缓解肥胖,控制体重的目的,而鱼类ATGL,尤其是罗非鱼ATGL的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研究较少,为了研究罗非鱼脂肪水解的特征和机制,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缓解罗非鱼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脂肪利用,本实验首先克隆了罗非鱼ATGL的基因全长,其ORF长度为1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的多肽,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56.96 k Da,等电点为5.81,主要定位于于细胞质中;分析其功能域,发现ATGL属于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PNPLA)家族,其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功能域在1-250氨基酸;对其基因组成进行在线比对,ATGL与大黄鱼的相似度最高,达78%,其次是青龙斑(76%),与半滑舌鳎、大弹涂鱼、鲤鱼及巴沙鱼的相似性均接近70%,与虾虎鱼相似度最低为54%。组织表达分析表明,罗非鱼ATGL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肾脏、大脑、心脏、红肌、脾脏以及头肾组织,表达量最低的为鳃。同时,采用饥饿的处理方式促进罗非鱼脂肪水解以研究ATGL在脂肪水解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饥饿第一天,罗非鱼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的ATGL表达量均显着上升,其中,肝脏中ATGL表达量高达对照组的15倍。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肌肉中ATGL表达量逐渐下降,到第五天时,下降为最低。肝脏组织中,饥饿第三天则下降至对照水平,随即保持不变。脂肪组织在整个饥饿周期中,均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该结果表明,脂肪组织中的ATGL对饥饿引起的脂肪水解十分敏感,为后续筛选促脂肪水解药物,促进罗非鱼脂肪组织脂肪水解提供了理论基础。2.罗非鱼脂肪和肝脏原代细胞分离方法优化及促脂肪水解药物筛选细胞培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均质性较好并能够直接暴露于药物并进行观察等优点,因此成为生理功能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罗非鱼脂肪水解的调控机制,本实验采用罗非鱼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并筛选出工具药物。本实验首先参考了其他鱼类原代细胞分离方法,结合罗非鱼生理状态,对其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罗非鱼的原代细胞分离需要在罗非鱼适应温度28℃条件下进行,且离心条件应该为常温400g;当获取到罗非鱼原代肝脏和脂肪细胞后,选用多种哺乳动物中常用的促脂肪水解药物对罗非鱼原代细胞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促甲状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在罗非鱼原代细胞中不能促进脂肪水解,甚至具有抑制作用,而毛喉素能够显着上调罗非鱼肝脏和脂肪原代细胞的脂肪水解,并具有时间效应,因此选用毛喉素作为研究罗非鱼脂肪水解调控的工具药物。在确定工具药物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在脂肪水解水平上调的条件下罗非鱼原代细胞脂质成分和含量,选取了薄层层析色谱法(TLC)对罗非鱼原代细胞进行分析。本实验首先对TLC的展层溶剂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选用庚烷:乙醚:醋酸=55:45:1时,TG、sn1,2/1,3-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及油酸(Oil acid,OA)标准品展层效果最为清晰,因此选用该配比作为后续TLC实验的展层溶剂;利用TG标准品及其碘染后的吸光值构建线性方程,线性关系为浓度=0.0023*吸光值-3.2534,R2=0.9988,说明TLC方法可以定量分析样品TG,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技术基础;使用TLC分析毛喉素刺激后的罗非鱼肝脏和脂肪细胞,结果显示,其TG含量显着降低,同时DG显着积累,提示DG在罗非鱼调控脂肪水解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3.毛喉素对促进罗非鱼脂肪水解和脂肪利用的影响之前的实验优化了罗非鱼肝脏和脂肪原代细胞分离方法并筛选出毛喉素作为促脂肪水解药物,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毛喉素对罗非鱼肝脏和脂肪原代细胞脂肪水解调控。首先利用不同浓度的毛喉素(0,50μM,100μM)对毛喉素的应用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50μM能上调2种原代细胞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并且降低细胞TG含量,因此选择50μM位后续实验的最适浓度。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毛喉素能够显着上调甘油三酯脂酶(ATGL)和蛋白激酶A(PKA)的基因表达,同时β氧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以及肉碱棕榈酸酰基转移酶1(CPT1),因此说明毛喉素能够上调脂肪水解酶和脂肪酸氧化。本实验进一步研究了毛喉素对降低罗非鱼活体脂肪积累,促进脂肪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喉素虽然不影响构罗非鱼肥胖模型的生长率及全鱼和肌肉粗蛋白,但能显着降低罗非鱼饲料系数,同时下调了罗非鱼的肝体比和脂体比。此外,口服0.5及1.5mg/kg鱼体重的毛喉素能够显着降低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并能减少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空泡,说明口服毛喉素能够降低罗非鱼活体脂肪积累,促进脂肪利用。基因结果显示,口服毛喉素的罗非鱼其ATGL,敏感激素脂酶(HSL)、甘油一酯脂酶(MGL)以及PKA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同时,β氧化相关基因,PPARα,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CPT1以及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也有显着上调,说明口服毛喉素通过上调脂肪水解和β氧化促进脂肪利用,提示毛喉素在缓解罗非鱼脂肪过度积累上的应用前景。4.甘油二酯对促进罗非鱼脂肪水解和脂肪利用的影响对脂肪水解水平上调的肝脏和脂肪细胞脂质成分分析的结果说明,毛喉素促进的脂肪水解能够引起甘油二酯(DG)的积累,说明DG可能在脂肪水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哺乳动物的相关研究证明DG能够促进脂肪水解,考虑到DG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DG可能更适合实际养殖,因此本实验研究了DG对罗非鱼脂肪水解的调控和活体脂肪利用的影响:首先,利用DG类似物1,2-Dioctanoyl-sn-glycerol(DSG),在肝脏和脂肪原代细胞上筛选了DSG促进脂肪水解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其次检测了DSG对脂肪水解和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DG能够显着增加罗非鱼肝脏和脂肪细胞脂肪水解并上调了其脂肪水解酶及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利用不同浓度的DG作为脂肪源饲喂罗非鱼,结果显示DG能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并降低其饲料系数,罗非鱼肝体比和脂体比。此外DG饲喂能够降低全鱼和各组织的粗脂肪和TG含量,肝脏脂滴空泡数量也有显着减少,说明DG能够降低罗非鱼脂肪积累。基因结果显示,DG能够显着上调肝脏和肌肉组织的脂肪水解酶(ATGL、HSL、MGL),脂肪酸代谢(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ACO、CPT1、PPARα)基因表达,同时也能够上调其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说明DG能够通过促进脂肪水解,FA氧化和蛋白代谢来降低脂肪积累,促进体蛋白合成。但是,高浓度的DGO展现出了对罗非鱼生长的负面效果,表现为存活率的下降和应激相关基因的上调,因此DG在罗非鱼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本论文结果说明罗非鱼ATGL调节了脂肪组织中的脂肪水解,并能够被FSK和DGO上调,同时FSK和DG还能显着缓解罗非鱼活体的脂肪积累,促进蛋白合成,这为研究鱼类脂肪分解的调控机制以及在生产上降低鱼类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脂肪利用、节约蛋白以及保障鱼体健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易魁[4](2018)在《饲料中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及mTOR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蛋白源,配制蛋氨酸胱氨酸加和值固定(1.78%),比值不同的6组饲料,各组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分别为0.76、1.07、1.43、1.93、2.77、4.50。探究饲料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组成、相关代谢酶、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对mTOR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将720尾约为11.6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缸,每缸30尾鱼,各处理组每天两次饱食投喂一种试验饲料,试验持续8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P<0.05),均在比值为2.77时最高,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在1.43-4.50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着。饲料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摄食率、肝体指数、肥满度、存活率、全鱼粗脂肪、全鱼水分和全鱼灰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全鱼粗蛋白在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0.76时最低,显着低于其它五组(P<0.05)。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斜对带石斑鱼肝脏中的蛋氨酸合成酶、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和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活性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胱硫醚-β-合成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逐渐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0.05),在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1.93时最大。斜带石斑鱼血清免疫指标中,免疫球蛋白M和补体C3含量,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随着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酸性磷酸酶在比值为1.43时最大,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在1.43-4.50之间时,血清各免疫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肝脏抗氧化指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随着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先升高后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1.93时最大,当饲料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在1.93-2.77时,斜带石斑鱼肝脏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综上所诉,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在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在1.93-2.77时,斜带石斑鱼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代谢酶活性、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饲料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肝脏中RagA/B、RagC/D、Raptor、mLST8和V-ATPase的mRNA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Ragulator的mRNA在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4.50时显着下调,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0.76时,mTOR、S6K、eIF4E、eIF4B和S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过高的蛋氨酸/胱氨酸比值(4.50)也会导致S6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4E-BP的mRNA相对表达量随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先下调后上调(P<0.05)。在肌肉中,V-ATPase、RagA/B、mLST8、mTOR、S6K、eIF4E的mRNA相对表达量随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先上调后下调(P<0.05),4E-BP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以上情况刚好相反。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0.76时,RagC/D、eIF4B和S6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着,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为4.50时,Ragulator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着。Rap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随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升高显着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的蛋氨酸/胱氨酸比值会对m TOR路通基因的表达产生显着影响,适宜的蛋氨酸/胱氨酸比值(1.93-2.77)有利于mTORC1的激活和控制合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促进斜带石斑鱼肝脏和肌肉中的蛋白质合成。
任昊[5](2018)在《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肉鸡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肉鸡腹水综合征(AS)严重影响着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和肌肉品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环节,部分地解释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尚不能完全揭示其发病机制。本病属代谢性疾病,右心肥大是该病的显着特征。Olkowski和我们先前的研究认为,心脏对本病的发生举足轻重,心肌代谢重构是导致心衰,继而引发腹水的初始动因。结合我们前期工作,发现AS肉鸡心脏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量显着高于健康肉鸡,说明MIF参与了肉鸡AS的发病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缺氧条件下MIF对肉鸡心肌脂肪酸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取9-12日龄鸡胚,采用胰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对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镜下观察细胞的活力及形态,并通过α-SA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低氧诱导因子1αα(HIF-1α)为缺氧指标,化学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2)处理鸡胚心肌细胞,构建细胞缺氧模型。在缺氧模型上用MIF抑制剂(ISO-1)阻断MIF,检测阻断前后AMPK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是否变化,以确定MIF是否参与脂肪酸代谢调节。检测方法Western blot,具体检测指标HIF-1α、MIF、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脂肪酸转运体(FAT/CD36)、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及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A)。[结果]经差速培养的鸡心肌细胞纯度可高达90%以上;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呈梭形和不规则形,并具有自发节律性的搏动,频率约80-130次/min。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经600μM CoCl2处理心肌细胞24h,HIF-1α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心肌MIF、p-AMPK、FAT/CD36、p-ACC和CPT-1A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100 μM ISO-1 阻断 MIF 后,MIF 和 p-AMPK、FAT/CD36、p-ACC、CPT-1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缺氧条件下,心肌自分泌MIF增多,通过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相继进入细胞质和线粒体,加强氧化供能,为缺氧提供代偿性保护。
梁肖娜[6](2018)在《鸡血发酵液体肥料的制备及肥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血富含营养,占鸡肉重量的4.0%~9.7%%,机械屠宰过程中,随清洗都流入下水道排放,造成营养流失与环境污染。本文以鸡血为原料,分离筛选自然发酵鸡血中的优势菌株,鉴定后确定发酵鸡血最佳菌株组合,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发酵鸡血条件,测定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幼苗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发酵鸡血中分离筛选出细菌60株、霉菌30株,通过透明圈试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和综合比较分析,确定发酵鸡血的优势菌株为细菌A7、A8,霉菌B1、B4;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细菌16SrDNA和霉菌28SrDNA等方法对优势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细菌A7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A8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霉菌B1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citreonigrum),B4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细菌采用光电比浊计数法、霉菌采用称干重法分别测定菌株生长的对数期。结果表明A7、A8在4-12h时,菌液的OD值迅速增大,菌株处于对数生长期;B1、B4在2-7d时霉菌重量迅速增大,处于对数生长期。以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标准,对比单菌株和混合菌株发酵效果,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鸡血液体肥料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混合菌株A7、A8、B1和B4组中游离氨基酸态氮是单菌株的1.30倍;采用四种优势菌株组合发酵,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根据Box Behnken(BBD)设计出发酵鸡血的最佳条件为:转速160 r/min、接种量10%、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5 d,在此条件下发酵鸡血中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鸡血液体肥料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评定结果表明:该液体肥料颜色为黄棕色,腥臭气味降低,有部分沉淀物;鸡血液体肥料总养分(N+P2O5+K2O)总含量约为536.37g/L,pH 3.0-9.0,有效活菌数≥0.5,杂菌率≤15%。该液体肥料各项指标均符合液体肥料的相关标准。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营养品质的影响效果试验表明:10倍稀释度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效果较明显,约是对照的1.5倍;10倍、30倍、50倍稀释处理幼苗株高、根长分别是CK的1.00~1.50、1.80~2.20倍;10倍稀释度下喷施小白菜硝酸盐和Vc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约40.13%、增加28.11%;10倍稀释度下浇施小白菜硝酸盐和Vc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28.11%、增加23.95%。由此可以说明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幼苗生长和营养品质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孙玲伟[7](2017)在《RP-Arg和NCG对妊娠期营养限饲湖羊胎儿和胎盘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湖羊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和肉质鲜嫩等特点,是我国宝贵的肉毛兼用型绵羊品种之一。目前,随着湖羊饲养规模的扩大和饲养方式的不断转变,多种饲养问题也陆续出现,且由于其多胎特性,易造成妊娠期湖羊营养元素的摄取不足,进而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精氨酸(Arg)是机体内合成蛋白质、一氧化氮(NO)和多胺等多种物质的前体,能够调控胎盘的营养运输,参与组织中蛋白质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对胎盘和胎儿的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由于Arg在瘤胃内易降解,且生产中饲喂瘤胃精氨酸(RP-Arg)价格相对较高,N-氨甲酰谷氨酸(NCG)可以增强内源性Arg的产生,且瘤胃降解率低,价格低于RP-Arg。目前,RP-Arg和NCG对缓解妊娠期湖羊营养不良造成的胎儿IUGR研究较少,对胎盘和胎儿发育的机理也未见深入研究。基于此,本论文主要研究湖羊妊娘期营养限饲条件下,母体日粮中添加RP-Arg 和 NCG 对胎儿和胎盘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分为如下五部分:1.不同妊娘期湖羊血液代谢组变化规律的研究本试验以不同妊娘期健康湖羊为研究对象,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母羊生理状态下血液代谢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取怀有双羔的妊娠母羊(n = 8),自妊娠50 d至110 d,每隔20d采集胎儿颈静脉血液并称重,记录体重,测定母羊采食量。试验期间母羊日粮按照NRC(妊娘期绵羊营养需要量)进行配制。对妊娘50 d、70 d、90 d和110 d四个时间点(分别为T1,T2,T3和T4)的母羊血液样品进行代谢组学的一维氢谱核磁共振技术(1H-NMR)检测,从而比较不同时间点之间妊娠期母体的代谢变化。随妊娠时间的延长,母羊的体重和采食量差异显着(P<0.05),并随之增加。对代谢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点T2和T3的代谢状态逐渐远离T1,且时间点T4与T1处的代谢状态相差最多。对1H-NMR谱图识别到的36种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共检测出13种差异代谢物(P<0.05),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相关。其中,母体血浆中首次检测到1-甲基组氨酸和丙二酸的变化。该结果表明代谢组学检测平台能够用于评估绵羊不同妊娠时间点的血液代谢状态。在湖羊妊娠期,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对满足其营养需求尤为重要。2.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脐静脉血的代谢组学研究IUGR是动物妊娠期主要的并发症,易造成胎儿的高死亡率,且影响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Arg作为一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能够促进动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作用。NCG是机体内合成Arg的关键酶,且在反刍动物瘤胃中降解率较低。本试验通过在营养限饲妊娠湖羊的日粮中添加过RP-Arg和NCG,利用代谢组学的1H-NMR检测胎儿脐静脉血浆样品,从而探讨母体营养对胎儿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选怀有双羔的32只湖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CG组;100%NRC);限饲组(RG组;50%NRC);处理组1(ARG组,50%NRC日粮基础上添加20 g/d的RP-Arg);处理组2(NCG组,50%NRC日粮基础上添加5 g/d的NCG),试验期为妊娠35 d至110 d。在妊娠110 d时屠宰,分别对母体和胎儿称重,并采集胎儿脐带静脉血样品。利用1H-NMR技术检测胎儿脐静脉血浆后,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及分析相关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四组血浆中共检测出36个代谢物,其中32个代谢物在四组间均差异显着(P<0.05),且主要参与机体内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能量以及氧化应激等代谢通路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妊娠期营养限饲湖羊日粮中补充RP-Arg和NCG,可调节胎儿体内的多种代i谢通路,进而提高胎儿的生长发育。3.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盘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对妊娠母羊进行营养限饲,并在母羊日粮中添加RP-Arg和NCG,探讨对肉阜和子叶发育的影响。在妊娘35 d,32只妊娠湖羊随机分为四组(CG、RG、ARG和NCG组)。在妊娠110 d时,对所有母羊进行屠宰和样品采集,并记录四组胎盘重量,分析测定胎儿脐静脉血液中代谢物浓度、胎盘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以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妊娠期母体营养限饲降低胎儿重/胎盘重比值(P<0.05),但母体营养限饲、RP-Arg和NCG添加对胎盘重量无明显影响(P>0.05)。四组间肉阜和子叶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胎盘生长因子-1(PLGF1)、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 Ang-2)基因的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RG组肉阜和子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 2)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CG组(P<0.05),而RG组酪氨酸激酶受体-2(Ti-)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此外,母体营养水平也影响了肉阜和子叶组织中mTOR通路关键因子核糖体40S小亚基S6K蛋白激酶(p70S6K)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母体营养限饲会影响胎盘发育,而母羊日粮中补充RP-Arg和NCG能够通过调节子叶和肉阜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以及mTOR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促进胎盘的生长发育。4.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气基酸代谢和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在妊娠期营养限饲母羊中添加RP-Arg和NCG,探讨其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取怀有双胎的母羊,在妊娠35 d随机分为四组(CG组、RG组、ARG组和NCG组)。妊娠110 d时,对所有母羊进行屠宰和样品采集,并记录分析胎儿各器官占胴体重,测定并分析胎儿血浆中代谢物和激素浓度、胎儿肝脏和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浓度,以及下丘脑-垂体-肝脏/肌肉中生长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ARG组和NCG组中胎儿的多个器官比显着高于RG组(P<0.05);RG组胎儿血浆中胰岛素(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总氨基酸(TAA)、乳酸(LD)、甲状腺素(T3)、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T3)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RG组中生长激素(GH)、游离脂肪酸(NEFA)和总胆固醇(TC)含量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限饲母体日粮中添加RP-Arg和NCG可以显着提高胎儿肝脏和肌肉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并调控胎儿生长轴中相关生长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营养限饲条件下的母体通过在日粮中添加RP-Arg和NCG可以提高胎儿内分泌平衡、增加胎儿肝脏和肌肉中氨基酸的可用性,影响生长轴相关生长基因的表达水平。5.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肝脏发育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是探讨在妊娠期营养限饲湖羊日粮中添加RP-Arg和NCG对胎儿肝脏的生长发育、组织结构、抗氧化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怀有双胎的母羊,在妊娠35d至110d分为四组(CG组、RG组、ARG组和NCG组)。RG组胎儿肝脏中干物质、水、脂肪、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显着低于CG组(P<0.05),而NCG组肝脏中这些物质含量显着高于RG组(P<0.05)。RG组胎儿肝脏中DNA、RNA和蛋白质的浓度、RNA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蛋白质/DNA的值显着低于CG组(P<0.05),而NCG组DNA、RNA和蛋白质的浓度、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蛋白质/DNA的值显着高于RG组(P<0.05)。RG组中肝脏组织中胆碱酯酶(CHE)、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以及胎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蛋白(TP)含量显着低于CG组(P<0.05),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高于CG组(P<0.05)。RG组胎儿肝脏的p53和Bax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CG组,而FasL和Bcl-2的mRNA表达量、Bcl-2/Bax的值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Bcl-2。这些结果表明,母体的营养状态将改变胎儿肝脏的发育进程。母体日粮中添加RP-Arg和NCG可以改善胎儿肝脏的生长发育,并提高胎儿肝脏抗氧化和抗凋亡能力。
袁诚成[8](2017)在《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骨料是属于传统的肉食副产物,因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因子而备受关注。近五年来我国肉类产量约为8100万吨,产生的骨头不计其数,约占世界肉食总产量的1/4,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国。虽然我国的骨资源很丰富,但因其消费比较大,长久以来人们对骨头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骨头的利用率较低,认为骨头的营养价值远不如肉,因此畜禽骨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是属于初级加工状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你们对功能因子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渔塘坝是恩施州内最为典型的高硒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层通常被认为是渔塘坝内硒的主要来源。杨光祈、宋成祖等分别在渔塘坝及其北部二叠纪茅口组碳质硅质岩段采集到含硒高达84123 mg/kg、6471 mg/kg、8390 mg/kg的"石煤"和碳质硅质岩样品。又因为硒被誉为"长寿元素",具有抵御疾病、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30多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病、肝&病、肠胃病、癌症等40多种疾病均与人体缺硒有关。因此在鸡鸭的饲料中添加恩施鱼塘坝的高含量富硒矿粉和玉米,使其禽肉骨含高含量硒元素,为课题开发以禽肉骨为原料的功能系列产品提供条件基础。针对本文所阐述的问题,依据食品科学原理,开展禽肉骨三方面研究。(1)发酵骨泥酱的研究:以添加富硒矿粉的禽肉骨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多菌种耦合发酵骨泥,选取的是米曲霉的接种量为0.4%时,在发酵前期38℃,发酵前期时间为48h下,获得较高的蛋白酶活143.7U/g,控制后酵前期温度30℃发酵时间为72h,后酵后期温度26℃,后酵后期时间48h,利用菌剂添加量鲁氏酵母:L-鼠李糖杆菌=1:2混合比的增效作用,得到富含羟脯氨酸(>12mg/kg)、高活性钙(>435mg/100g)、骨胶原(>30g/kg),钙磷比(1:1-1.5)适中,富铬(>0.02mg/Kg)的功能性发酵骨泥酱产品。(2)骨泥杂粮饼干的研究:以添加为富硒矿粉的禽肉骨料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面团醒发实验的预处理,确定干活性酵母、面团醒发温度、面团醒发时间、骨粉添加量对面团膨胀度百分比的影响,最终确定干活性酵母1g、面团醒发温度30℃、面团醒发时间30min、骨粉添加量10%;通过变温烘焙技术,控制其面火220℃,底火170℃,加速麦拉德反应,控制温度155℃烘焙11.5min,高效保持禽肉骨泥粉中功能活性成分,选取常温无损干燥设备,控制温度为55℃,在8min内较快形成富含骨胶原、总硒含量(37.8μg/100g)风味鲜明、细腻柔滑均相一体骨泥杂粮饼干。(3)骨泥口含片的研究:以添加为富硒矿粉的禽肉骨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渗溶技术处理,通过压强、时间和温度对骨粉粒度的影响,最终确定骨粉粒度180目超微骨粉;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水、维生素C、蔗糖酯、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等,加热到60℃,搅拌均匀,喷雾干燥获取微胶囊骨泥粉;以微胶囊骨泥粉为原料,确定糊精15%、白砂糖粉25%、硬脂酸镁1.0g和滑石粉2.3g等对微胶囊骨泥粉口含片的感官影响、羟脯氨酸和骨钙含量影响。最终确定富含骨钙(6.548mg/g)、羟脯氨酸(15.58mg/kg),骨胶原蛋白肽(2.03%),口感柔和,色泽均匀,软硬适中的高值化口含片。
林凤英[9](2016)在《美藤果清蛋白的提取工艺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藤果,属大戟科美藤果属,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广泛种植。果仁中含有4347%脂肪,2530%蛋白质,34%总糖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因其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独特的理化指标成为重点开发对象,榨油后剩余的饼粕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高达60%以上,但目前这些蛋白质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以榨油后的饼粕为原料,并对饼粕蛋白进行提取及理化功能性质进行研究,以有效利用植物蛋白资源、延伸美藤果产业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美藤果粕基本成分组成及清蛋白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美藤果粕含有59.1%的蛋白质和20%的脂肪,其中蛋白由清蛋白(43.7%)、球蛋白(22.3%)、醇溶蛋白(3.0%)、谷蛋白(31.9%)四种蛋白成分构成。对比酶解法和超声波两种前处理方式,发现超声波法可以显着提高清蛋白的提取率,条件为超声功率1000 W、时间15 min。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参数为:料液比(w:v)为1:26.88、提取温度41.10℃、提取时间4.94 h,清蛋白质提取率为53.6%。(2)美藤果清蛋白理化性质研究清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得知:a.清蛋白的TEAA/TAA值为47%,高于FAO/W h O提出的参考蛋白推荐值(40%);b与其他蛋白相比,清蛋白含有较高的酪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含支链氨基酸19%,略低于乳清蛋白23%,是含硫氨基酸的良好来源(3.7%);c甲硫氨酸和胱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d与大豆蛋白相比,清蛋白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化学生物价、必需氨基酸指数较高,蛋白质功效比略低于大豆蛋白,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着低于大豆蛋白。清蛋白只有蛋白质功效比、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显着低于乳清蛋白,其余均高于乳清蛋白,这要是由于清蛋白色氨酸异常高(43mg/g)导致变异系数变大使得SRCAA值变低。综合分析,美藤果清蛋白的营养价值较高,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清蛋白主要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53、24.55、9.0 KDa;等电点测定表明,清蛋白p I=10,为中性蛋白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示差热量扫描(DSC)分析表明,冷冻干燥的清蛋白粉末变性温度为100±1℃,表明清蛋白热稳定性较好;圆二色谱(CD)分析表明,清蛋白水溶液的变性温度为6070℃,说明水分含量会影响清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FTIR图谱的酰胺Ⅰ带得知清蛋白含有较多的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含量分别为37.2%、38.21%,总和超过75%,α-螺旋相对较少,含24.6%,其二级结构是高度有序的。表面疏水性(H0)分析表明,在无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p H、温度和盐浓度对H0的影响很大。清蛋白在等电点p I=10时H0最小,偏离等电点H0逐渐增大,碱性条件对清蛋白的构象影响较酸性条件下的大;1565℃时H0无显着性变化,高于65℃后表明H0急剧升高;清蛋白的H0与盐浓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3)美藤果清蛋白功能性质研究用中性水浸提和喷雾干燥工艺制得的清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SPI)相比,发现其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都劣于SPI,而溶解性高于SPI,清蛋白在65℃时,溶解度达到最大,为95.10%,起泡性显着高于SPI,最高可达342%,是大豆蛋白的3.4倍;与碱提酸沉和喷雾干燥工艺获得的美藤果蛋白相比,其溶解性优于美藤果蛋白,起泡性美藤果蛋白相仿,而持油性、持水性、乳化性远低于美藤果蛋白。室温下清蛋白的乳化性最大值为12.21 m L/g,只有美藤果蛋白的1/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功能性发挥。(4)美藤果清蛋白体外免疫活性研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实验发现,清蛋白在5320μg/m L浓度范围能显着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浓度在1040μg/m L范围内与刀豆蛋白(Con A)、脂多糖(LPS)对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协同刺激作用,并明显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分泌TNF-α(p<0.05),而对IL-2的分泌没有显着促进作用;通过体外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活性实验发现,清蛋白在580μg/m L能够显着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功能,5160μg/m L时能显着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分泌H2O2,并能明显促进RAW264.7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能显着提高细胞NO的分泌量,并呈剂量依赖效应,320μg/m L对小鼠RAW264.7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说明清蛋白在特定的浓度下能提高小鼠RAW264.7的吞噬和杀伤活性,提示清蛋白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这为其进一步开发免疫调节类保健品提供了实验依据。
徐登辉[10](2015)在《卵磷脂、胆固醇、EPA和DHA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均重70g左右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为研究对象,以秘鲁鱼粉、酪蛋白为蛋白源,设置不同梯度的卵磷脂、胆固醇、EPA和DHA水平的半精制纯化饲料,经过40 d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旨在探讨在相同配方体系下,研究卵磷脂、胆固醇、EPA和DHA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的影响。本文共设置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选用初重为(70.5±1.4)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投喂卵磷脂含量为1.48、3.12、5.79、8.35、10.03、13.13 g/kg的饲料,养殖周期40 d。研究表明:1)随着卵磷脂含量的升高,13.13 g/kg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5.79、13.13 g/kg组末重分别增加了9.61%(P<0.05)和10.76%(P<0.05);添加大豆卵磷脂组的脂肪沉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成活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肥满度、肝脏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体脂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添加水平在5.79 g/kg以上时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肝脏的粗脂肪含量(除了8.35 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大豆卵磷脂组的腹腔脂肪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随着大豆卵磷脂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中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呈上升趋势。以饲料系数以及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获得最佳生长性能时对饲料卵磷脂需求量为0.0240.025 g/100g体重/d。第二部分:选用初均重为(70.9±1.5)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投喂胆固醇含量为0、4.81、9.90、14.49、19.87、24.91g/kg的饲料,养殖周期40 d。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胆固醇显着提高了团头鲂的内脏指数和肝胰脏指数(P<0.05),对团头鲂的生长性能、肥满度及成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2)随着胆固醇添加量的增加,全鱼、肌肉、腹腔脂肪及肝胰脏的粗脂肪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胆固醇添加组的粗脂肪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胆固醇添加组血清中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胆碱酯酶、甘油三酯含量及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值显着降低(P<0.05)。胆固醇添加与否对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胆固醇添加与否不影响团头鲂生长性能、成活率以及肝胰脏功能和鱼体健康,但对脂肪的吸收、转运和沉积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部分:根据团头鲂配合饲料水产行业标准设计配方,在以酪蛋白、秘鲁蒸汽鱼粉、糊精、淀粉和纤维素为原料的半纯化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广东鱼油和浙江鱼油,配制成以添加60‰豆油为对照组的8种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EPA/DHA含量(g/kg)分别为试验1组(对照组)(2.01/3.05)、2组(10.52/15.35)、3组(10.61/15.68)、4组(9.74/14.41)、5组(9.77/14.27)、6组(9.69/14.34)、7组(8.83/13.07)、8组(9.20/13.20)。选用初均重为(70.3±1.8)g的团头鲂640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投喂8种饲料,养殖周期40 d。结果显示:1)7、8组饲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试验组间成活率、末均重、肥满度、内脏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饲料中EPA、DHA含量显着提高肝胰脏粗脂肪含量(P<0.05),降低肝胰脏粗蛋白质含量(P<0.05)。3)全鱼、肌肉、肝胰脏、腹腔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饲料中EPA、DHA含量显着相关(P<0.05)。4)饲料中EPA、DHA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为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团头鲂对饲料中EPA适宜需求量为0.0500.051 g/100g体重/d、DHA适宜需求量为0.0740.075 g/100g体重/d。
二、需求逐渐旺盛的营养添加剂-牛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需求逐渐旺盛的营养添加剂-牛磺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华绒螫蟹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
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征 |
1.2 中华绒螯蟹产业概况 |
第二节 酸碱及氨胁迫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
2.1 pH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
2.2 氨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
第三节 磷脂和虾青素对甲壳动物生长、生理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3.1 磷脂 |
3.2 虾青素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短期异常酸碱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和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碱和氨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中华绒鳌蟹虾青素沉积、抗氧化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本文创新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慢性热应激对肉鸡采食调节机制的影响及牛磺酸缓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热应激对肉鸡生产的影响及缓解措施 |
1 热应激对肉鸡生产的影响 |
2 热应激的缓解措施 |
2.1 环境措施 |
2.2 基因选育措施 |
2.3 营养措施 |
第二章 肉鸡采食调控机制 |
1 食欲的形成 |
2 胃肠激素与食欲 |
2.1 胃肠激素的发现 |
2.2 胆囊收缩素(CCK) |
2.3 饥饿素(Ghrelin) |
2.4 酪酪肽(PYY) |
2.5 生长抑素(SS) |
3 肠道味觉感应与食欲 |
3.1 脂质感应 |
3.2 氨基酸味觉感应受体 |
3.3 葡萄糖感应 |
4 氨基酸与食欲 |
5 下丘脑采食调控 |
5.1 神经肽(NPY) |
5.2 刺鼠相关蛋白(AgRP) |
5.3 阿黑皮素原(POMC) |
5.4 可卡因-安非他明调节转录肽(CART) |
5.5 下丘脑AMPK通路与采食调控 |
第三章 牛磺酸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
1 牛磺酸的来源及代谢合成途径 |
2 牛磺酸的转运 |
3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 |
3.1 牛磺酸的促生长功能 |
3.2 牛磺酸与肠道功能 |
3.3 牛磺酸与大脑神经系统 |
3.4 牛磺酸与心脏功能 |
3.5 牛磺酸与胆汁代谢 |
3.6 牛磺酸的其他功能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泄殖腔温度的影响 |
2.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器官指数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
2.4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胃肠激素、采食相关基因、味觉受体及AMPK通路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血清中胃肠激素CCK和ghrelin水平的影响 |
2.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肠道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胰腺及肠道食糜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小肠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2.5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
2.6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量的影响 |
2.7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空肠细胞凋亡的影响 |
2.8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小肠黏膜采食相关基因及味觉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2.9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小肠黏膜AMPKα1、LKB1和HIF-1α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及转录组水平差异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RNA-Seq技术测定肉鸡下丘脑基因序列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慢性热应激14d对肉鸡头部表面温度的影响 |
2.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 慢性热应激14d对肉鸡下丘脑ROS水平的影响 |
2.4 慢性热应激14d对肉鸡下丘脑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2.5 慢性热应激14d对肉鸡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6 慢性热应激14d对肉鸡下丘脑采食基因NPY和POMC蛋白表达的影响 |
2.7 基于转录组水平鉴别热应激处理14d肉鸡下丘脑的差异基因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生产性能、胃肠激素及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热应激肉鸡泄殖腔温度的影响 |
2.3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热应激肉鸡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 |
2.4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2.5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2.6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肠道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2.7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肠道黏膜CCK、ghrelin、TIR1和T1R3表达的影响 |
2.8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肠道黏膜AMPKα1、LKB1和HIF-1α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下丘脑形态及采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下丘脑ROS水平的影响 |
2.3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14d肉鸡下丘脑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2.4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下丘脑采食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总体讨论 |
1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 慢性热应激对肉鸡采食调节的影响及其机制 |
3 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肉鸡采食调节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水解代谢的营养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哺乳动物脂肪水解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鱼类脂肪水解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二章 罗非鱼甘油三酯脂酶表达特征 |
第一节 罗非鱼ATGL的全长克隆 |
第二节 饥饿对罗非鱼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影响 |
第三章 罗非鱼原代细胞培养及促脂肪水解药物筛选 |
第一节 罗非鱼肝脏和脂肪细胞分离条件及促脂肪水解药物筛选 |
第二节 细胞脂质检测法的建立及毛喉素对细胞脂质构成的影响 |
第四章 毛喉素对罗非鱼脂肪水解及脂肪利用的影响 |
第一节 毛喉素对罗非鱼肝脏及脂肪细胞脂肪水解调控 |
第二节 毛喉素对罗非鱼活体脂肪利用的影响 |
第五章 甘油二酯对罗非鱼脂肪水解及脂肪利用的影响 |
第一节 甘油二酯对罗非鱼肝脏和脂肪细胞脂肪水解调控 |
第二节 甘油二酯对罗非鱼脂肪利用的影响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饲料中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及mTOR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蛋氨酸的生物学功能 |
1.1.1 用作营养添加剂 |
1.1.2 提高免疫力 |
1.1.3 增强抗氧化性 |
1.1.4 解毒功能和致毒性 |
1.2 鱼类蛋氨酸需求的研究进展 |
1.3 蛋氨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
1.4 蛋氨酸与胱氨酸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 |
1.5 TOR通路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饲料 |
2.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生长性能指标计算公式 |
2.5 测定指标 |
2.5.1 常规成分的测定 |
2.5.2 饲料氨基酸组成测定 |
2.5.3 肝脏相关代谢酶的测定 |
2.5.4 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 |
2.5.5 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6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生长性能 |
3.2 体组成 |
3.3 代谢相关酶活性 |
3.4 血清免疫指标 |
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
3.6 肝脏m TOR通路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 |
3.7 肌肉m TOR通路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量 |
第4章 讨论 |
4.1 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 |
4.2 斜带石斑鱼体成分 |
4.3 斜带石斑鱼肝脏代谢相关酶活性 |
4.4 斜带石斑鱼免疫能力 |
4.5 斜带石斑鱼肝脏抗氧化能力 |
4.6 斜带石斑鱼组织mTOR通路上游基因的表达 |
4.7 斜带石斑鱼组织mTOR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肉鸡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危害 |
2. 肉鸡腹水综合征研究概况 |
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 国内研究概况 |
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
3.1 MIF的分泌与结构 |
3.2 禽类MIF研究概况 |
3.3 MIF与肉鸡腹水综合征 |
4. 缺氧诱导因子-1α |
4.1 缺氧诱导因子-1α的结构与功能 |
4.2 HIF-1α与缺氧 |
4.3 HIF-1α与肉鸡腹水综合征 |
5.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5.1 AMPK的结构与功能 |
5.2 AMPK与心肌能量应激 |
6. 心肌能量代谢与心力衰竭 |
6.1 脂肪酸能量代谢调节与心衰 |
6.2 脂肪酸代谢关键酶 |
6.2.1 脂肪酸移位酶 |
6.2.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
6.2.3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 |
第二章 鸡胚心肌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鸡胚心肌细胞分离培养 |
1.2.2 心肌细胞形态机能观察 |
1.2.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
2 结果 |
2.1 原代鸡胚心肌细胞形态学及机能活动观察 |
2.2 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1.3 实验药物及抗体 |
1.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2 试验方法 |
1.2.1 心肌细胞的氯化钴缺氧处理 |
1.2.2 蛋白免疫印迹 |
1.2.2.1 总蛋白的提取 |
1.2.2.2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
1.2.2.3 蛋白变性 |
1.2.2.4 SDS-PAGE凝胶电泳 |
1.2.2.5 转膜 |
1.2.2.6 免疫反应 |
1.2.2.7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缺氧时HIF-1α蛋白在鸡胚心肌细胞中表达变化 |
2.2 缺氧时MIF蛋白在鸡胚心肌细胞中表达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缺氧条件下MIF对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1.3 实验药物及抗体 |
1.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F阻断试验 |
1.2.2 蛋白免疫印迹 |
2 结果 |
2.1 ISO-1阻断MIF试验 |
2.2 缺氧状态下鸡胚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蛋白的变化 |
2.3 阻断MIF后各目的蛋白在鸡胚心肌中的表达变化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鸡血发酵液体肥料的制备及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血及其利用现状 |
1.1.1 鸡血在食品中的利用 |
1.1.2 鸡血中血浆蛋白在食品中的利用 |
1.1.3 鸡血中血红素在食品中的利用 |
1.1.4 鸡血中各种氨基酸的利用 |
1.1.5 鸡血在医药工业中的利用 |
1.1.6 鸡血在饲料工业中的利用 |
1.1.7 鸡血在肥料工业中的利用 |
1.2 液体肥料及其发展前景 |
1.2.1 液体肥料的特点及作用 |
1.2.2 液体肥料的特点 |
1.2.3 液体肥料生产费用较低 |
1.2.4 液体肥料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
1.2.5 液体肥料施用方式方便、迅速 |
1.2.6 液体肥料肥效高、可以直接被植物利用吸收 |
1.2.7 液体肥料的使用可以降低施肥成本 |
1.3 液体肥料的种类 |
1.3.1 液体氮肥 |
1.3.2 液体复合肥 |
1.4 液体肥料的施用方式 |
1.5 液体肥料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种子 |
2.1.3 供试土壤 |
2.1.4 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发酵鸡血优势菌株筛选 |
2.2.2 菌株分子鉴定 |
2.2.3 优势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2.2.4 优势菌株种子液的制备 |
2.2.5 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
2.2.6 优势菌株发酵鸡血效果测定 |
2.2.7 鸡血液体肥料相关指标评定 |
2.2.8 鸡血液体肥料肥效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酵鸡血优势菌株筛选 |
3.1.1 菌种初步分离与筛选 |
3.1.2 发酵菌种复筛 |
3.1.3 菌株解磷解钾固氮试验 |
3.2 优势菌株鉴定 |
3.2.1 优势菌株形态观察与鉴定 |
3.2.2 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
3.2.3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3.1 菌株DNA浓度检测和提取结果 |
3.2.3.2 细菌和霉菌PCR扩增结果 |
3.3 优势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3.4 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
3.5 优势菌株发酵鸡血效果的测定 |
3.5.1 单菌株发酵鸡血效果测定 |
3.5.2 混合菌株发酵鸡血效果测定 |
3.6 混合菌株扩大培养单因素试验 |
3.6.1 转速对游离氨基酸态氮 |
3.6.2 接种量对游离氨基酸态氮 |
3.6.3 培养温度对游离氨基酸态氮 |
3.6.4 时间对游离氨基酸态氮 |
3.6.5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鸡血中游离氨基酸态氮的工艺条件 |
3.6.5.1 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及方差分析 |
3.6.6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3.7 鸡血液体肥料相关指标评定 |
3.7.1 鸡血液体肥料的感官指标评定 |
3.7.2 鸡血液体肥料理化指标测定 |
3.7.3 鸡血液体肥料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
3.8 鸡血液体肥料肥效试验 |
3.8.1 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
3.8.2 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幼苗的促生效果 |
3.8.3 喷施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的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3.8.4 浇施鸡血液体肥料对小白菜的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RP-Arg和NCG对妊娠期营养限饲湖羊胎儿和胎盘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反刍动物胎儿生长代谢与IUGR的研究进展 |
1 反刍动物胎儿生长发育 |
1.1 研究方法 |
1.2 反刍动物胎儿生长模式 |
1.3 反刍动物胎儿代谢特点 |
2 IUGR的研究概述 |
2.1 IUGR定义 |
2.2 IUGR病因 |
2.3 IUGR对胎儿的影响 |
3 代谢组学技术在动物营养代谢中的应用 |
3.1 代谢组学概述 |
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3.3 代谢组学主要分析平台 |
3.4 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代谢中的应用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rg和NCG的研究进展 |
1 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的概述 |
1.1 氨基酸平衡理论的意义 |
1.2 氨基酸的代谢调控 |
1.3 功能性氨基酸的概述 |
2 Arg的研究概述 |
2.1 Arg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2.2 Arg的合成代谢 |
2.3 Arg的分解代谢 |
2.4 Arg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5 反刍动物补充Arg的方法 |
3 NCG的研究概述 |
3.1 NCG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3.2 NCG的合成方法 |
3.3 NCG调控内源Arg合成 |
3.4 NCG的体内代谢 |
3.5 NCG的安全性 |
3.6 NCG的应用优点 |
3.7 NCG对反刍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应用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不同妊娠期湖羊血液代谢组变化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1H-NMR检测 |
1.4 ~1H-NMR数据分析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妊娠期母羊体重和采食量变化 |
2.2 母体血浆样品~1H-NMR谱 |
2.3 ~1H-NMR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
2.4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2.5 代谢通路分析 |
3 讨论 |
3.1 与妊娠相关的氨基酸代谢 |
3.2 与妊娠相关的脂质代谢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脐静脉血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 |
1.3 屠宰程序 |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5 ~1H-NMR试验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妊娠期母羊和胎儿体重变化 |
2.2 胎儿脐静脉血浆样品~1H-NMR谱 |
2.3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2.4 代谢通路分析 |
2.5 差异代谢物互作网络的构建 |
3 讨论 |
3.1 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 |
3.2 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改变 |
3.3 脂类代谢的改变 |
3.4 抗氧化应激反应的改变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盘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 |
1.3 屠宰程序 |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5 试验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母体和胎儿胎盘重量的变化 |
2.2 胎儿脐静脉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 |
2.3 胎盘中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 |
2.4 胎盘中mTOR通路关键因子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对胎盘发育的影响 |
3.2 对胎儿脐静脉血中代谢物浓度的影响 |
3.3 对胎盘组织中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
3.4 对胎盘中mTOR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氨基酸代谢和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 |
1.3 屠宰程序 |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5 试验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胎儿组织器官变化 |
2.2 胎儿血浆中代谢物和激素浓度的变化 |
2.3 胎儿肝脏中氨基酸浓度的变化 |
2.4 胎儿肌肉中氨基酸浓度的变化 |
2.5 胎儿生长轴中相关基因的变化 |
2.6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对胎儿器官发育的影响 |
3.2 对胎儿内分泌状态的影响 |
3.3 对胎儿肝脏和肌肉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4 对胎儿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RP-Arg和NCG对营养限饲湖羊胎儿肝脏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 |
1.3 屠宰程序 |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5 试验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胎儿肝脏组分的变化 |
2.2 胎儿肝脏细胞增殖和体积的变化 |
2.3 胎儿肝功能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2.4 胎儿肝脏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
2.5 胎儿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2.6 胎儿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对胎儿肝细胞组分的影响 |
3.2 对胎儿肝细胞增殖和体积的影响 |
3.3 对胎儿肝功能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对胎儿肝脏抗凋亡能力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8)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禽肉骨料发展现状 |
1.3 禽肉骨料研究进展 |
1.3.1 骨泥 |
1.3.2 骨粉 |
1.3.3 骨胶原蛋白肽 |
1.3.4 高活性钙 |
1.3.5 羟脯氨酸 |
1.3.6 氨基酸 |
1.4 禽肉骨料深加工 |
1.4.1 发酵骨泥酱 |
1.4.2 酱的功能性 |
1.4.3 酱的风味研究 |
1.4.4 骨泥杂粮饼干 |
1.4.5 骨泥口含片 |
1.5 项目工艺路线 |
1.5.1 发酵骨泥酱的工艺路线 |
1.5.2 骨泥杂粮饼干工艺路线 |
1.5.3 骨泥口含片的工艺路线 |
1.6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发酵骨泥酱加工技术研究 |
2.1 超微骨粉的制备 |
2.2 骨粉添加含量 |
2.3 发酵工艺研究 |
2.3.1 氨基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2.3.2 发酵骨泥酱总酯含量的测定 |
2.3.3 发酵骨泥酱钙含量的测定 |
2.3.4 发酵骨泥酱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5 发酵骨泥酱食盐含量的测定 |
2.3.6 米曲霉接种量 |
2.3.7 发酵前期温度 |
2.3.8 发酵前期时间 |
2.3.9 菌剂添加量 |
2.3.10 菌剂混合比 |
2.3.11 后酵前期温度 |
2.3.12 后酵前期时间 |
2.3.13 后酵后期温度 |
2.3.14 后酵后期时间 |
2.3.15 发酵骨泥酱感官评定 |
2.4 发酵工艺研究实验结果 |
2.4.1 骨粉添加量 |
2.4.2 米曲霉的接种量 |
2.4.3 发酵前期温度 |
2.4.4 发酵前期时间 |
2.4.5 后酵前期温度 |
2.4.6 后酵前期时间 |
2.4.7 菌剂添加量 |
2.4.8 菌剂混合比 |
2.4.9 后酵后期温度 |
2.4.10 后酵后期时间 |
2.5 发酵骨泥酱总硒含量分析 |
2.5.1 硒的提取 |
2.5.2 硒含量的测定 |
2.5.3 硒含量结果分析 |
2.6 发酵骨泥酱风味分析 |
2.6.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 |
2.6.2 GC-MS检测条件 |
2.6.3 实验结果 |
2.7 发酵骨泥酱氨基酸分析 |
2.7.1 仪器 |
2.7.2 氨基酸测定及分析条件 |
2.7.3 氨基酸分析结果 |
2.8 结论 |
第三章 骨泥杂粮饼干加工技术研究 |
3.1 超微骨粉的制备 |
3.2 面团醒发实验 |
3.2.1 骨泥粉添加量 |
3.2.2 干活性酵母添加量 |
3.2.3 醒发温度 |
3.2.4 醒发时间 |
3.2.5 面团体积增长百分比 |
3.3 面团醒发实验结果 |
3.3.1 骨泥粉添加量 |
3.3.2 干活性酵母添加量 |
3.3.3 醒发温度 |
3.3.4 醒发时间 |
3.3.5 醒发实验小结 |
3.4 骨泥杂粮饼干变温烘焙技术研究 |
3.4.1 油酥的制作和面团混匀 |
3.4.2 白砂糖粉添加量确定 |
3.4.3 黄油添加量确定 |
3.4.4 高温烘焙温度 |
3.4.5 低温烘焙温度 |
3.4.6 低温烘焙时间 |
3.4.7 最佳配方实验设计 |
3.4.8 感官评定 |
3.4.9 质构分析 |
3.5 骨泥杂粮饼干烘焙实验结果 |
3.5.1 白砂糖粉添加量确定 |
3.5.2 黄油添加量确定 |
3.5.3 高温烘焙温度 |
3.5.4 低温烘焙温度 |
3.5.5 低温烘焙时间 |
3.5.6 最佳配方实验设计 |
3.6 骨泥杂粮饼干高压电晕场干燥技术 |
3.7 骨泥杂粮饼干硒含量分析 |
3.7.1 硒的提取 |
3.7.2 硒含量的测定 |
3.7.3 硒含量结果分析 |
3.8 骨泥杂粮饼干风味分析 |
3.9 骨泥杂粮饼干氨基酸分析 |
3.10 小结 |
第四章 骨泥口含片加工技术研究 |
4.1 超微粉碎 |
4.2 超微骨粉的制备 |
4.2.1 高压渗溶 |
4.2.2 骨粉粒度 |
4.2.3 高压渗溶效果 |
4.2.4 骨粉粒度实验效果 |
4.3 微胶囊骨粉的制备 |
4.4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的制备 |
4.5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配方筛选及优化 |
4.5.1 辅料的初步筛选 |
4.5.2 辅料用量的单因素实验 |
4.5.3 小结 |
4.6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造粒及压片 |
4.6.1 酒精浓度 |
4.6.2 酒精用量 |
4.7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评定 |
4.7.1 片重差异 |
4.7.2 脆碎度检查 |
4.7.3 羟脯氨酸含量 |
4.7.4 骨钙含量 |
4.7.5 氨基酸 |
4.7.6 微量元素 |
4.7.7 风味分析 |
4.7.8 骨胶原蛋白肽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美藤果清蛋白的提取工艺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美藤果种籽 |
1.1.1 美藤果植物学特征 |
1.1.2 美藤果生物学特征 |
1.1.3 美藤果的种植及分布 |
1.2 美藤果营养成分及其功效研究 |
1.2.1 脂肪酸组分 |
1.2.2 蛋白质组分 |
1.2.3 其他微量组分 |
1.3 美藤果开发及应用 |
1.3.1 美藤果油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
1.3.2 美藤果蛋白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
1.4 立项背景及意义 |
1.4.1 立项背景 |
1.4.2 立题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美藤果粕的组分分析 |
2.3.2 清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
2.3.3 蛋白质的营养性评价 |
2.3.4 清蛋白理化性质研究 |
2.3.5 清蛋白功能性质测定 |
2.3.6 清蛋白体外免疫学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美藤果饼粕基本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3.2 美藤果清蛋白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
3.2.1 纤维素酶解辅助水提法对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2 超声波辅助水提法对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2.1 超声波功率对清蛋白提取率的的影响 |
3.2.2.2 超声波提取时间对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3 单因素试验 |
3.2.3.1 液料比对美藤果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3.2 提取温度对美藤果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3.3 提取时间对美藤果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3.2.4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2.4.1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2.4.2 模型验证性实验 |
3.3 清蛋白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3.3.1 清蛋白的氨基酸组分分析 |
3.3.2 清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 |
3.3.3 清蛋白分子量结果分析 |
3.3.4 清蛋白等电点结果分析 |
3.3.5 清蛋白二级结构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3.3.6 清蛋白热变性温度的结果与分析 |
3.3.6.1 圆二色谱测定 |
3.3.6.2 示差热量扫描测定 |
3.3.7 清蛋白表面疏水性结果与分析 |
3.3.7.1 pH值对清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7.2 温度对清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3.7.3 盐浓度对清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4 清蛋白功能性质测定结果 |
3.4.1 温度对清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3.4.2 温度对清蛋白持水性的影响 |
3.4.3 温度和浓度对清蛋白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 |
3.4.4 温度对清蛋白持油性的影响 |
3.4.5 温度和浓度对清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3.5 清蛋白体外给药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3.5.1 清蛋白对脾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3.5.1.1 清蛋白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5.1.2 清蛋白与丝裂原共同作用对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3.5.1.3 清蛋白对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IL-2 和TNF-α的影响 |
3.5.2 清蛋白对小鼠腹腔RAW264.7 的免疫调节作用 |
3.5.2.1 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清蛋白对RAW264.7 的毒性 |
3.5.2.2 清蛋白对未经LPS诱导RAW264.7 NO产生量的影响 |
3.5.2.3 清蛋白对经LPS诱导RAW264.7 NO产生量的影响 |
3.5.2.4 清蛋白对RAW264.7 吞噬功能的影响 |
3.5.2.5 清蛋白对RAW264.7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5.2.6 清蛋白对RAW264.7 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研究 |
4.1.2 清蛋白理化性质的研究 |
4.1.3 清蛋白功能性质的研究 |
4.1.4 清蛋白对小鼠体外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卵磷脂、胆固醇、EPA和DHA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团头鲂生物学特征 |
2 鱼类脂类营养研究概况 |
3 卵磷脂在鱼类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3.1 卵磷脂的理化性质 |
3.2 卵磷脂的合成与代谢 |
3.3 鱼类对卵磷脂的需求量 |
4 胆固醇在鱼类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4.1 胆固醇的理化性质 |
4.2 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
4.3 鱼类对胆固醇的需求量 |
5 EPA、DHA在鱼类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5.1 EPA、DHA的理化性质 |
5.2 EPA、DHA的合成与代谢 |
5.3 鱼类对EPA、DHA的需求量 |
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饲料中卵磷脂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鱼及养殖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主要参数计算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饲料中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形体的影响 |
2.3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饲料效率的影响 |
2.4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体脂含量的影响 |
2.5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体组成中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3.3 饲料卵磷脂含量对团头鲂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饲料中胆固醇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主要参数计算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团头鲂体脂沉积的影响 |
2.3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团头鲂肝胰脏组成、血清肝功能健康以及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2.4 团头鲂生长性能、体脂沉积、肝胰脏组成及血清肝功能指标与饲料中胆固醇含量的回归关系 |
3 讨论 |
3.1 饲料胆固醇含量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团头鲂肝胰脏和鱼体健康的影响 |
3.3 饲料胆固醇对团头鲂脂肪吸收、转运和沉积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饲料中EPA、DHA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分组 |
1.2 试验饲料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5 主要参数计算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饲料中EPA、DHA含量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饲料EPA、DHA含量对团头鲂体组成的影响 |
2.3 饲料EPA、DHA含量对团头鲂全鱼、肌肉、肝胰脏、腹腔脂肪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4 饲料中EPA、DHA含量对团头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料中EPA、DHA对团头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料中EPA、DHA对团头鲂体组成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
3.3 饲料中EPA、DHA对团头鲂全鱼、肌肉、肝胰脏、腹腔脂肪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 饲料中EPA、DHA对团头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需求逐渐旺盛的营养添加剂-牛磺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pH和氨的应激反应及日粮磷脂和虾青素对其缓解作用[D]. 崔广同. 苏州大学, 2020(02)
- [2]慢性热应激对肉鸡采食调节机制的影响及牛磺酸缓解作用研究[D]. 何晓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水解代谢的营养调控研究[D]. 张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饲料中不同蛋氨酸/胱氨酸比值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及mTOR通路的影响[D]. 易魁. 集美大学, 2018(01)
- [5]缺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肉鸡心肌细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D]. 任昊.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6]鸡血发酵液体肥料的制备及肥效研究[D]. 梁肖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7]RP-Arg和NCG对妊娠期营养限饲湖羊胎儿和胎盘发育的影响[D]. 孙玲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D]. 袁诚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9]美藤果清蛋白的提取工艺及性质研究[D]. 林凤英.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卵磷脂、胆固醇、EPA和DHA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生理的影响[D]. 徐登辉. 苏州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