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海市人口就业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奕文[1](2021)在《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是指多个产业或相同产业的多个行业彼此交叉、渗透形成统一体,持续打造新产业的动态过程。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农村产业融合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产业融合可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升级目标,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各产业之间的联接程度,推动城乡融合以及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对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调研,了解乌海市农村产业发展融合现状,并对此进行描述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乌海市农村产业融合中还存在着新型农业主体实力偏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农村产业融合保障支持、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农村高素质人才、完善产业融合保障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等对策建议。促进带动融合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使农民在参与二三产业生产过程中,分享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切实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作用。
田沃阳[2](2020)在《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而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能体现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及关爱。“4050”人员是就业困难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群体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就业。本文以乌海市为例,分析了“4050”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援助政策及其历史沿革、当前就业援助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乌海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4050”人员就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4050”人员、就业援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失业治理理论、凯恩斯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指导的阐述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当前乌海市针对“4050”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人员情况、政策沿革、就业援助中的政府责任等方面。第四部分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五部分综合前四部分的分析,结合乌海市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提出了促进“4050”人员就业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政策体系、提升“4050”人员就业援助服务能力、调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就业援助的积极性等三个方面。期望通过政府、社会、群众个人的多方联动和努力,为“4050”人员成功实现再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达布拉干[3](2019)在《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兜底性政策,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和基本生存,是一项最基础的关乎民生的制度安排。多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已经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度框架,形成以“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求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的制度体系。作为民生保障与社会安全领域的最后一道“屏障”和“防线”,社会救助制度在解除国民生存危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乌海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8年底已全部脱贫,乌海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参照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生活救助板块、专项救助板块、临时救助板块已建立了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乌海市社会救助制度不仅能够起到扶贫济困的作用,对乌海市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也起到相应的兜底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本身和操作上遇到一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个人访谈法三种方法,结合乌海市实际,梳理了乌海市社会救助制度现状及发现的问题,不仅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还针对乌海市社会救助制度执行不到位、救助程序不规范、救助工作多头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环节较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便于实行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乌海市、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依据,对乌海市社会救助的救助理念、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的领导和部门管理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高宇[4](2019)在《JM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M物流公司是乌海市众多从事煤炭运输企业中的一员,该公司同其他煤炭运输企业一起为乌海市各类煤炭、化工等企业且提供以煤炭运输为主的服务。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西侧,其凭借矿产资源丰富、开采难度低等方面的优势,很快发展成为其周边较为闻名的工业城市,乌海市每年生产总值的60%左右是靠第二产业实现的,但有时候会出现第二产业企业所需要的原料不能快速运达,其生产出的产品虽已销售但不能及时运出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整体的发展效率。本文以JM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对JM物流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梳理出JM物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管理能力问题和驾驶员不足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从而总结JM物流公司在经验、货源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及专业人员匮乏、经营模式单一和营运资金短缺方面的劣势。本文认为,乌海市的煤炭运输业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JM物流公司应该坚持发展自身在经验方面、货源方面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并从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信息渠道和降低成本五个方面弥补自身不足,通过SWOT分析得出企业选择SO战略发展自己,明确企业在未来5年要走专业化战略之路,在公司发展战略明确之后,一定要坚决执行。本文通过对JM物流公司进行研究进而为JM物流公司设定了未来5年的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企业自身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与机遇的挑战,对具体的战略实施提出了合理的规划与实施方向,以使JM物流公司未来的发展能够更加独立并能够做的更大、更强,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给乌海及周边地区同样规模、相同现状的货物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发。
李文艳[5](2019)在《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不断推进城镇落户制度改革。与此同时,也在优化产业结构以触发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城镇人口有收入、留得住,真正“扎根”城市,从而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方面构建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其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数;还采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水平和效率协调度,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多角度的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水平从2013年到2017年发展迟缓,且城镇化质量的水平与效率近十年以来都处于失调状态。本文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制约乌海市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经济发展下行、生态环境改良不佳、城乡发展失衡等。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乌海市城镇化发展转型的一系列对策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生态环境、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
王利中[6](2019)在《内蒙古乌海地区三线建设述论》文中认为1964年开始,在中央的安排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筹划开展小三线建设。1965年4月,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第二通用机械厂、第三通用机械厂等12个小三线项目相继落户今乌海地区的海勃湾。经过多年建设,乌海地区的小三线建设不仅对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当地医疗、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支持,而且推动了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这些三线企业无论在初创时期还是在军转民时期,它们的建设与发展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秦萍,李强[7](2018)在《乌海市就业人口状况分析》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稳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行业构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现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乌海市就业人口状况特征进行分析。一、人口现状及就业成因分析(一)常住人口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乌海市201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5.55万
侯彦良[8](2018)在《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化大规模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对资源高强度的开发,一大批依托资源禀赋的资源型城市相继兴起,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己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着特点。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开采的资源日趋衰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支柱产业逐渐衰退,再加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资源型城市生产难以继续,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资源城市陷入锁定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煤炭型资源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锁定突破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解锁路径。文章在对资源型城市概念、衡量尺度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煤炭型城市的锁定效应。首先,分析了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探究,总结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城市锁定的突破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文章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对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包括解锁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及解锁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各项统计检验。接下来,文章根据煤炭型城市的锁定特征、产生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路径进行设计,主要是从功能锁定、技术锁定、产业锁定以及制度锁定四个方面进行。最后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对山西省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构建了有关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系统地提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突破的路径设计,从学理上揭示了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形成、规避和解锁三大机制,对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解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总结如下:(1)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研究。根据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炼了煤炭型城市锁定特征,包括城市功能锁定、城市技术锁定、城市产业结构锁定以及城市制度锁定。研究发现,煤炭型城市以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功能逐步趋向于为煤矿产业“服务”,形成了单一且不健全的城市功能现状;煤炭型城市科研经费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传统技术一旦投入使用,通过持续获得收益逐步占领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限制新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城市陷入技术锁定状态;在煤炭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了很大比重,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一头沉”式的产业结构受多种条件制约,接续产业发展缓慢,致使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价格失衡等问题使煤炭型城市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陷入畸形发展的轨道。(2)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分析。主要从资源、技术、产业、人力和制度五个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路径依赖是煤炭型城市陷入锁定状态的根本原因,基于自然资源禀赋驱动、传统企业带动所形成的资源型城市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特性,认为煤炭型城市由于路径依赖特性最终陷入锁定效应的发展路径,最终煤炭型城市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路径依赖—寻求惯例—惯性—加剧锁定。(3)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影响锁定突破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因素、政府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外向度。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5个煤炭型城市的综合解锁能力进行测算,发现大部分城市突破锁定能力较低,且城市之间解锁能力差异较大;另外,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具体作用,发现技术投入、政府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对城市解锁能力的影响最为显着,经济外向度的影响比较小。(4)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煤炭型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功能、技术、产业以及制度方面解锁,其中,城市功能解锁是方向和动机,技术解锁是支撑和手段,产业解锁是驱动和目标,制度解锁是干预和保障,通过路径选择推进城市转型的进程,实现煤炭型城市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5)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0个煤炭型城市的解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具体解锁路径。该论文有图21幅,表17个,参考文献157篇。
玉梅[9](2018)在《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人口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而且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性支撑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物质保障。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均代表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合理评价可以为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选取非农业人口、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口密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能源设施等典型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旗县单元的综合得分值,在此之上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内蒙古20012016年期间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度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主要得出结论如下:(1)从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分析来看:20012016年期间内蒙古人口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在统计时期的不同阶段受到自然和人文等多因素的影响,人口城镇化进程也出现波动变化;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空间变化呈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时间变化各地级市中心城区空间变化水平提升,其中一部分旗县人口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2)从基础设施时空演变分析来看:内蒙古基础设施水平指标诸如文化教育、公共交通设施和邮电通讯总水平下降,医疗卫生设施、给排水设施、能源设施和环境系统设施水平快速增长趋势。总体上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水平随着社会发展而缓慢提高,进而对直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进度。内蒙古基础设施时空变化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个别边远旗县依然低级水平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中东部地区。(3)从协调发展度演变格局来看: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水平呈缓慢增长趋势,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增长速度较快,增长率为22.6%、20.8%;协调发展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有益处,人们生活上带来方便,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拥有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中集聚。20012016年期间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水平空间变化不断的增强趋势特别是地级市中心城区协调水平较高,附近旗县均出现了向核心城市集聚发展现象;预测未来协调发展格局变化依然受到基础设施水平发展状态的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着重提升基础设施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4)从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分析,20012016年期间全局Moran′s I指数值为-0.019257、0.020695、0.043157和-0.010942,该指数表明2001、2016年时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水平负相关,具有相互差异的高值与低值邻接、低值与高值邻接的属性集聚在一起;2006、2011年时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水平正相关,具有相似的高值与高值、低值与低值的属性集聚在一起。“低—低”型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地区,极少部分在西部地区,其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员极少、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水平不够完备,是本体发展水平低且周围旗县经综合分值也低的盲点区域。与此同时,大部分旗县受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影响,更多的旗县逐步转变为不显着型,即协调水平格局均衡度明显提升阶段。
齐燕[10](2018)在《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我国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就我国国情而言,完全的社会化养老无法实现,此时,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变革过程中最佳的选择。但是政府在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时潜在着诸多风险,只有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把握和评估才能保证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公民养老需求。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进行了深度剖析。文章首先围绕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并研究了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认为虽然乌海市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潜在风险。其次,文章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利用德尔菲函询法识别了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大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其次是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影响居中,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影响程度较小。最后,在研究风险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要建立多元主体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做精明的市场买家和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乌海市人口就业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海市人口就业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三次产业 |
2.1.2 产业融合 |
2.1.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链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三章 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3.1 乌海市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乌海市区域概况 |
3.1.2 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3.1.3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
3.1.4 服务业发展概况 |
3.2 乌海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3.2.1 一二产业相互融合 |
3.2.2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
3.2.3 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
第四章 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村一二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
4.2 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
4.2.1 新型农业主体整体实力偏弱 |
4.2.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3 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 |
4.3 农村地区人才匮乏 |
4.4 农村产业融合保障力度不足 |
4.4.1 金融保障方面 |
4.4.2 财政保障方面 |
4.4.3 土地保障方面 |
4.5 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 |
4.5.1 利益联结机制方向不够明确 |
4.5.2 农民违约导致利益约束机制受损 |
4.5.3 忽视农民利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大 |
第五章 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5.1 加深农村一二产业融合深度 |
5.2 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的发展 |
5.2.1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 |
5.2.2 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
5.2.3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
5.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
5.4 完善产业融合保障体系 |
5.4.1 创新金融工具 |
5.4.2 加大财政保障 |
5.4.3 增强土地保障力度 |
5.5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5.5.1 明确利益联结机制方向 |
5.5.2 增强农民的履约能力 |
5.5.3 重视农民利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4050”人员 |
1.“4050”人员概念 |
2.“4050”人员特点 |
(二)就业援助 |
1.就业援助的概念 |
2.就业援助的内容 |
3.就业援助的原则 |
(三)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失业治理理论 |
3.凯恩斯就业理论 |
三、乌海市针对“4050”人员就业援助的现状 |
(一)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的现状 |
1.乌海市“4050”人员基本情况 |
2.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中的政府责任 |
3.乌海市“4050”人员重点就业援助政策 |
(二)“4050”人员重点就业援助政策介绍 |
1.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
2.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 |
3.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贴政策 |
(三)其他就业援助服务 |
1.岗位推荐服务 |
2.就业培训服务 |
四、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更新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
(二)培训与自身需求、就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
(三)公益性岗位政策执行难 |
(四)管理服务手段相对滞后 |
五、完善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体系 |
1.加强政策的修订和落实 |
2.提升援助政策的针对性 |
(二)提升“4050”人员就业援助的服务能力 |
1.建立援助台帐,实行清单式管理 |
2.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 |
3.提供符合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的就业培训 |
4.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
(三)调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就业援助的积极性 |
1.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援助格局 |
3.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3)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一、社会救助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1.社会保障 |
2.社会救助 |
3.社会救助体系 |
(二)社会救助的相关理论基础 |
1.社会公平理论 |
2.治理理论 |
二、乌海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 |
(一)乌海市城市概况 |
(二)乌海市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 |
1.乌海市社会救助体系 |
2.乌海市社会救助现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
三、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乌海市社会救助调查问卷方案设计 |
(二)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1.救助对象难确定、救助程序较繁琐 |
2.救助工作多头管理、资源分散 |
3.社会救助知晓率低 |
4.社会救助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 |
(三)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盲点 |
2.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
3.社会救助宣传不到位、公开不足 |
4.社会力量发育不足 |
四、完善乌海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 |
(一)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程序 |
1.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
2.建设并完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 |
(二)加快建设社会救助管理机制 |
1.组建社会救助领导队伍 |
2.建立规范的社会救助流程与运行体系 |
3.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机制 |
(三)加强社会救助宣传、公开、公示制度建设 |
(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
1.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社会救助行为主体 |
2.完善乌海市社会参与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访谈提纲 |
乌海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JM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 研究内容 |
1.3 基础理论与方法 |
1.3.1 PEST分析 |
1.3.2 五力分析模型 |
1.3.3 SWOT分析 |
第二章 JM物流公司整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公司现状 |
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
2.2.1 营运资金问题 |
2.2.2 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
2.2.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薄弱 |
2.3 小结 |
第三章 JM物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政治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3.5 竞争环境分析 |
3.5.1 进入者壁垒 |
3.5.2 替代品 |
3.5.3 下游企业的话语权 |
3.5.4 上游企业的话语权 |
3.5.5 行业内其他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6 小结 |
第四章 JM物流公司运输现状及现实能力分析 |
4.1 JM物流公司运输现状分析 |
4.1.1 盈利模式 |
4.1.2 定价策略 |
4.1.3 经营策略 |
4.2 JM物流公司现实能力分析 |
4.2.1 运输能力分析 |
4.2.2 业务模式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JM物流公司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SO战略诠释 |
5.3 战略目标制定 |
第六章 JM物流公司战略保障措施 |
6.1 精细化管理设计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资金投入保障 |
6.3.1 银行融资 |
6.3.2 联合购车 |
6.3.3 出售货源信息 |
6.4 信息渠道建设 |
6.4.1 信息方面 |
6.4.2 功能方面 |
6.5 降低成本措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 |
2.国内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1.基本概念 |
2.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1.创新 |
2.不足 |
一、乌海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
(一)乌海市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
(二)乌海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1.城镇化率高 |
2.经济发展放缓 |
3.人口就业率增加 |
4.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 |
二、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
(一)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 |
1.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依据 |
2.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
(二)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测算 |
1.数据标准化处理 |
2.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
3.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数计算 |
4.基于耦合理论模型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效率一致性评估 |
(三)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结果 |
1.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结果 |
2.城镇化综合指数的评价结果 |
3.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协调度评价结果 |
(四)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结果分析 |
1.基于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 |
2.基于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数分析 |
3.基于乌海市城镇化质量水平与效率耦合度分析 |
三、乌海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乌海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 |
1.城镇化质量发展缓慢 |
2.城镇化质量的水平与效率失调 |
3.人口城镇化质量下降 |
4.经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停滞不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
5.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增长趋势变缓 |
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低、速度慢 |
7.城乡协调度降低 |
(二)乌海市城镇化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
1.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转型乏力 |
2.经济增长缺乏稳定的基础且发展模式不合理 |
3.城镇化质量发展方向的偏离 |
四、提升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
(一)创新思维调整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1.调整区域发展方向 |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二)提高社会就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
(三)拓宽资金、技术投入来源 |
(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效率 |
1.基础设施继续改进 |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
(五)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结语 |
致谢 |
(6)内蒙古乌海地区三线建设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内蒙古地区三线建设的背景及规划 |
二、 海勃湾市三线建设情况 |
三、 乌海地区三线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 |
四、 乌海地区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 |
(7)乌海市就业人口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现状及就业成因分析 |
(一) 常住人口 |
(二) 家庭户人口 |
(三) 性别构成 |
(四) 年龄构成 |
(五) 民族构成 |
(六)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
(七) 城乡人口 |
(八) 户籍人口 |
(九) 老龄人口情况 |
二、劳动力资源状况 |
三、就业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 |
四、就业人口的产业和行业构成 |
五、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
六、政策建议 |
(8)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锁定特征 |
3.1 煤炭型城市的空间分布 |
3.2 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
3.3 煤炭型城市发展的锁定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与突破路径 |
4.1 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机理 |
4.2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影响因素 |
4.3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博弈分析 |
4.4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的路径分析 |
4.5 煤炭型城市解锁目标设定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的实证分析 |
5.1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
5.2 煤炭型城市解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3 锁定效应阻碍煤炭型城市经济转型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炭型城市解锁路径设计 |
6.1 功能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
6.2 技术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
6.3 产业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
6.4 制度锁定的解锁路径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煤炭型城市锁定突破案例分析——以山西为例 |
7.1 山西省煤炭型城市发展现状 |
7.2 解锁能力综合评价 |
7.3 解锁路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论文框架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口城镇化 |
2.1.2 基础设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调发展理论 |
2.2.2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对比分析法 |
2.3.3 熵权法 |
2.3.4 协调发展度模型 |
2.3.5 GIS空间分析 |
2.3.6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4.1 数据来源 |
2.4.2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现状 |
3.3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分析 |
3.3.1 内蒙古非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分析 |
3.3.2 内蒙古非农业人口比重时空变化分析 |
3.3.3 内蒙古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时空变化分析 |
3.3.4 内蒙古人口密度时空变化分析 |
4 内蒙古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分析 |
4.1 内蒙古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4.2 内蒙古基础设施时空演变分析 |
4.2.1 内蒙古文化教育时空变化分析 |
4.2.2 内蒙古医疗卫生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4.2.3 内蒙古公共交通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4.2.4 内蒙古给排水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4.2.5 内蒙古能源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4.2.6 内蒙古环境系统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4.2.7 内蒙古邮电通讯设施时空变化分析 |
5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
5.1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分析 |
5.1.1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文化教育协调发展分析 |
5.1.2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医疗卫生设施协调发展分析 |
5.1.3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公共交通设施协调发展分析 |
5.1.4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给排水设施协调发展分析 |
5.1.5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能源设施协调发展分析 |
5.1.6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环境系统设施协调发展分析 |
5.1.7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邮电通讯协调发展分析 |
5.2 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简要评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2.主要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研究的创新 |
2.研究的不足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政府购买服务 |
2.居家养老服务 |
3.风险评估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物品理论 |
2.委托代理理论 |
二、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
(一)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背景 |
1.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不足 |
2.居家养老服务的比较优势 |
3.多主体互动传承“家文化” |
(二)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1.乌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
2.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三)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 |
1.初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3.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 |
(四)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评估的意义 |
1.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
2.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3.提高风险应对实效 |
三、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一)风险因素识别 |
1.风险识别的方法 |
2.风险识别方法的选取 |
3.风险因素分析 |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
1.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
2.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 |
(三)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1.方法构思 |
2.指标体系的建立 |
3.模糊综合评价 |
四、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分析 |
(一)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的基础数据分析 |
1.问卷的发放与信息的采集 |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二)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 |
1.指标筛选 |
2.权重的确定 |
3.合成权重的确定 |
(三)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1.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2.评估结果总结 |
(四)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因分析 |
1.风险监管效果有待加强 |
2.风险共担机制尚不健全 |
3.市场不完善诱发多重风险 |
4.服务队伍专业水平低 |
五、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应对策略 |
(一)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
1.健全法律体系 |
2.强化监督机制 |
(二)建立多元主体风险分担机制 |
1.政府主导 |
2.社会参与 |
(三)做精明的市场买家 |
1.科学分析市场供需 |
2.促进实现供需平衡 |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
1.建立起规范的管理队伍 |
2.建立起专职的服务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乌海市人口就业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海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郭奕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乌海市“4050”人员就业援助现状与对策研究[D]. 田沃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乌海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达布拉干.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4]JM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宇.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5]乌海市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分析[D]. 李文艳.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内蒙古乌海地区三线建设述论[J]. 王利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7]乌海市就业人口状况分析[J]. 秦萍,李强. 内蒙古统计, 2018(06)
- [8]煤炭型城市锁定效应的产生机理及解锁路径研究[D]. 侯彦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1)
- [9]内蒙古人口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究[D]. 玉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10]乌海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D]. 齐燕. 内蒙古大学, 2018(0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