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要点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洁[1](2021)在《山岭重丘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山岭重丘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环节的高边坡施工,对基于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介绍了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基于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结构的特点与关键材料,并重点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支护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张杰[2](2021)在《高边坡设计与加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边坡是土方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是一种土方开挖高度≥20m的边坡。因为高边坡本身的特性,导致发生边坡病害的风险非常高,其中流石流泥、崩塌、倾倒、坍塌、坍滑、滑坡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此,必须积极做好高边坡的设计与加固工作。该文先对高边坡设计问题与要点进行较为细致地分析,进而重点介绍高边坡的加固设计原则与方法,最后谈一谈高边坡加固的措施,期望可以为从事该研究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建议。
侯伟涛,沈鹏[3](2021)在《预应力锚索肋板在高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山区高速公路初建时期由于施工开挖、工程爆破、防护不到位或者高边坡防护措施不合理,后期易受到雨水冲刷发生浅层山体滑塌,严重威胁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文章针对某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发生浅层山体滑坡的实际,在边坡施工条件受限情况下,选择有效边坡加固防护方案,先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确定设计施工参数,然后对该段高边坡施工安装预应力锚索和浇筑肋板墙加固处治,有效提高了坡体的稳定性。目前边坡浅层表面未出现继续滑塌现象,坡面裂缝未有明显变化,达到了加固防护目的。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安晓凡[5](2020)在《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倾倒是边坡失稳的一种典型模式,其破坏机理与常见的滑动模式截然不同。伴随着国内外水利水电、露天矿、交通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岩体的倾倒变形和失稳现象被广泛揭露出来,成为制约相关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对于此类边坡的研究仍然缺乏深入的结论性成果,致使工程界在处理相关问题过程中存在争议和难点。本文以岩质边坡的倾倒破坏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多层弯曲倾倒,运用工程地质分析、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倾倒体的变形演化特征、力学作用机理和失稳规律。系统性研究了多层弯曲倾倒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以及关键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已报道的较为详细的76个边坡倾倒实例,从边坡岩体几何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和失稳诱因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了边坡倾倒的变形演化规律和破坏特征;基于Goodman-Bray分类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倾倒边坡分类系统,包括基本倾倒模式、组合倾倒模式、蠕变模式、悬臂模式和顺层倾倒五个基本大类,拓宽了边坡倾倒破坏的研究范围,为倾倒边坡稳定性量化分析夯实了地质基础。(2)针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剖析了不同于块体倾倒机制的多层弯曲倾倒破坏特征,重新概化并建立了其相应的解析分析模型;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岩体施加水平荷载的方式使边坡达到极限状态,以水平极限加速度为标准获取边坡的安全系数。以一物理模型试验为背景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倾倒体的受力特征、极限加速度和安全系数在弯折面倾角变化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且均能反映边坡的稳定性态。(3)对比论证了离散元模拟在岩质边坡块体倾倒和多层弯曲倾倒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提出了这两种倾倒边坡数值分析的要点。针对典型倾倒体模型试验的标定分析证明,离散元能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且能反映边坡岩体倾倒失稳的内在应力场渐进变化过程。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块体倾倒表现出显着的运动学特征,而弯曲倾倒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悬臂梁结构性特征。关键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岩体抗拉强度对多层弯曲倾倒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对这类边坡进行强度折减分析时,除了降低岩体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外,还需考虑折减岩体抗拉强度。(4)研究了结构面空间形态(倾角和间距)、边坡形态(坡角)和岩体强度对层状岩质边坡极限失稳模式、倾倒破坏特征和安全系数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关键力学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面形态的影响。典型的多层弯曲倾倒折断面是由坡脚开始发育的、逐渐贯穿至后缘面的直线型,其倾角一般大于层面法线,两者夹角通常在0°~20°之间。弯折面倾角随节理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而节理粘聚力和岩体抗拉强度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坡角越大弯折面倾角越大,岩层倾角越大弯折面倾角越小;陡坡脚的反向陡倾边坡破坏面往往是深层的,主倾倒体内还会发育出一条或多条次生破坏面。(5)以德尔西水电站左岸边坡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地质、地貌特征和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监测数据。典型的反向陡倾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成(薄层片麻岩)是该边坡发生弯曲倾倒的先决条件,而工程开挖、强降雨等外界因素触发并加剧了岩层的变形。离散元模拟结果显示:底部1493m高程以下的岩体开挖导致整个边坡发生深层弯曲倾倒失稳,破坏面呈倾角为21°的近似直线型;控制边坡底部高程的开挖高度和角度能够有效降低倾倒变形的程度。提出一种预应力锚索的模拟方式,研究了不同支护强度、加固位置和施作时机条件下锚索的受力状态和岩体的变形特征,评价了各方案预应力锚索的加固效果和边坡的稳定性。针对易于发生倾倒破坏的高边坡,提供了在开挖、加固过程中的防治建议。
高旭和[6](2020)在《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复杂和容易造成失稳破坏的问题,以山区公路挖方路段土-岩二元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桩锚加固二元边坡稳定性评估和稳态渗流分析,旨在揭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失稳机理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特征,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提供依据。论文依托江瓮高速TJ1A标K5+220-K5+770段右侧边坡(以下简称禾塘坝边坡)治理工程,开展边坡深部位移监测和现场土工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边坡开挖支护二维模型,提出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新方法;在校核模拟参数的前提下开展稳态渗流对多次支护边坡坡体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分析。提出和开展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最后优化了预应力损失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禾塘坝边坡属于碎石土-基岩二元结构边坡。开展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现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调查,得到禾塘坝边坡碎石土成因及分布特征。分析二元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2)分析深部位移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监测数据,得到边坡二次支护前深部位移和预应力损失变化特征。通过现场颗粒筛分试验和大剪试验,得到现场碎石土的c、φ值取值范围。(3)建立简化渗流的边坡多次施工二维模型,提出基于P值检验的模拟参数校核方法。得到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施加会逐步改变坡体的受力变形特征、提高边坡安全系数。验证了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方法。(4)采用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方法,研究稳态渗流在两次支护过程中对边坡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影响特征。得到稳态渗流对边坡开挖完成、初次支护和二次支护阶段位移、应力、应变、和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到稳态渗流作用前后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征。(5)针对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最危险施工工况难以判断的问题,基于模拟参数校核和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提出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分析禾塘坝边坡施加孔隙水压力前后11个工况坡体应力应变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得到禾塘坝边坡开挖支护的最危险工况是初次支护的二级边坡开挖阶段。(6)针对锚索预应力随时间损失不能在有限元模型中反映的问题,使用回归分析和分阶段统计的方法,得到了分阶段计算的锚索预应力损失改进模型。分析改进模型的适用性,得到改进模型可以将预应力损失预测误差控制在8.9%之内。
李雅丽[7](2020)在《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随之发展的岩土锚固技术也形成了多种类型,但是各种锚固技术各自存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上的不足。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坡桩加固方式,与传统的桩加固技术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技术还未在工程中进行推广使用。充分研讨其应用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日后在工程中推广使用该技术提供指导。本文以西安幸福林带深基坑工程为项目背景,针对试验工区B区中使用的新型护坡桩加固方法——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同时将二者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将其与传统锚固方式的加固效果对比,从而进一步分析了该工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该技术具有操作便捷且节省人工、占用肥槽空间小、开挖及回填量小、用钢量大幅度减少、受力均匀、变形控制效果好的特点。(2)通过整理分析现场试验的监测数据得到了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用下基坑工程桩体加固过程中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随土体开挖的变化规律。(3)通过使用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来建立工程的三维模型,提取数据并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用下桩体加固过程中桩体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随基坑开挖的变化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的数值模拟中的相关位移变化规律与试验现场得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而说明了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此技术的应用效果。(4)通过分别与传统锚索传力体系—型钢腰梁+OVM型锚具加固技术加固的试验监测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在支护桩加固施工过程中对桩体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类似工程中进行推广使用。
孔涛[8](2020)在《高边坡防护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文中提出本文依次从勘察、设计与施工3个方面探讨了高边坡防护与加固工程的关键技术措施,为今后的高边坡防护与加固提供了借鉴意义。
李宏俊[9](2019)在《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岩土工程治理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经济活动,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高边坡岩土工程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治理技术和治理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对预应力锚索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如何科学、高效地运用预应力锚索,以便于更好地开展高边岩土工程治理工作。
赵理[10](2019)在《市政工程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要点解析》文中指出边坡对道路工程的路基稳定性与耐久性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土层较为破碎、稳定性差的边坡,必须要配合相应的边坡加固措施,让结构稳定性更好。文章对市政工程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的相关操作要点进行了论述,还针对高边坡的预应力锚索加固施工技术进行解析,仅供参考。
二、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要点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要点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山岭重丘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技术原理与优势 |
2 基于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结构的特点与关键材料 |
3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支护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要点 |
3.1 施工准备 |
3.2 孔施工 |
3.3 锚索加工 |
3.4 注浆施工 |
3.5 锚索张拉 |
3.6 框架梁 |
4 结语 |
(2)高边坡设计与加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2 高边坡设计问题与要点 |
3 高边坡的加固设计原则与方法 |
3.1 高边坡的加固设计原则 |
3.2 高边坡的加固设计方法 |
4 高边坡加固的措施 |
4.1 使用抗滑桩 |
4.2 格构加固 |
4.3 喷锚网的支护应用 |
4.4 边坡绿化与边坡防护 |
4.5 注浆加固技术 |
4.6 高边坡加固案例 |
5 结语 |
(4)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5)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类型 |
1.2.1 岩质边坡失稳模式 |
1.2.2 边坡倾倒破坏分类基础 |
1.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1.4 倾倒边坡解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4.1 块体倾倒 |
1.4.2 多层弯曲倾倒 |
1.4.3 块体-弯曲倾倒和次生倾倒 |
1.5 倾倒边坡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5.1 连续介质模拟方法 |
1.5.2 非连续介质模拟方法 |
1.6 倾倒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
1.6.1 基底摩擦试验 |
1.6.2 倾斜台面试验 |
1.6.3 模型开挖试验 |
1.6.4 离心机模型试验 |
1.6.5 振动台试验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 论文的创新点 |
2 边坡倾倒破坏模式与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边坡倾倒破坏实例分析 |
2.2.1 基于Goodman-Bray的边坡倾倒分类 |
2.2.2 倾倒边坡的几何特征 |
2.2.3 倾倒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2.2.4 倾倒失稳诱因 |
2.3 边坡倾倒破坏类型和机理分析 |
2.3.1 基本倾倒模式 |
2.3.2 组合倾倒模式 |
2.3.3 深层倾倒 |
2.3.4 拉裂倾倒 |
2.3.5 顺层边坡倾倒 |
2.4 本章小结 |
3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解析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几何模型 |
3.2.1 边坡弯曲倾倒渐进破坏过程 |
3.2.2 失稳模式和几何模型 |
3.3 多层弯曲倾倒模型的解析方法 |
3.3.1 分析思路和方法 |
3.3.2 稳定性判别标准 |
3.3.3 安全系数定义 |
3.4 倾倒区后缘位置确定 |
3.4.1 极限弯曲倾倒深度 |
3.4.2 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敏感性 |
3.5 极限平衡方程建立 |
3.5.1 基于力矩平衡的多层弯曲倾倒方程 |
3.5.2 滑动块体静力平衡方程 |
3.5.3 极限状态方程 |
3.6 模型验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1 模型试验和计算参数 |
3.6.2 求解过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离散元的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
4.1 引言 |
4.2 倾倒边坡离散元强度折减分析方法 |
4.3 边坡块体倾倒离散元分析 |
4.3.1 Goodman-Bray模型的局限性 |
4.3.2 数值模型建立 |
4.3.3 边坡块体倾倒特征分析 |
4.3.4 关键力学参数的敏感性 |
4.4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离散元分析 |
4.4.1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4.4.2 模型的边界效应 |
4.4.3 力学参数校准和敏感性分析 |
4.4.4 弯曲倾倒破坏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失稳条件和规律 |
5.1 引言 |
5.2 数值分析方案设计 |
5.3 层状边坡的极限失稳模式 |
5.4 层状边坡极限破坏特征分析 |
5.4.1 多层弯曲倾倒 |
5.4.2 上部倾倒-下部滑动 |
5.4.3 推移式倾倒 |
5.4.4 顺层边坡倾倒 |
5.4.5 下盘边坡失稳 |
5.4.6 安全系数变化规律 |
5.5 软硬互层反倾边坡倾倒失稳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6 德尔西水电站左岸边坡倾倒变形分析与加固措施研究 |
6.1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
6.1.1 基本地质条件 |
6.1.2 分步开挖过程 |
6.1.3 典型监测数据分析 |
6.2 左岸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
6.2.1 模型建立和计算参数 |
6.2.2 开挖过程模拟 |
6.2.3 倾倒岩体的破坏特征 |
6.2.4 优化开挖和安全系数 |
6.3 左岸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研究 |
6.3.1 预应力锚索模拟方法 |
6.3.2 左岸倾倒体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
6.3.3 加固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6)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边坡渗流研究现状 |
1.2.3 边坡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4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元边坡类型与禾塘坝边坡工程 |
2.1 二元结构边坡类型 |
2.1.1 土质二元边坡 |
2.1.2 土-岩二元边坡 |
2.1.3 岩质二元边坡 |
2.2 二元结构边坡破坏 |
2.2.1 土质二元边坡 |
2.2.2 土-岩二元边坡 |
2.2.3 岩质二元边坡 |
2.3 二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2.3.1 物理力学参数 |
2.3.2 坡体构成 |
2.3.3 边坡外部环境 |
2.4 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治理工程 |
2.4.1 气象水文 |
2.4.2 地形地貌 |
2.4.3 构造特征与地层岩性 |
2.4.4 边坡滑动历史 |
2.4.5 碎石土分布与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禾塘坝边坡施工监测与现场试验 |
3.1 滑动机理和二次支护 |
3.1.1 滑坡体特征及形成机理 |
3.1.2 二次支护与治理方案 |
3.1.3 施工监测 |
3.2 施工监测 |
3.2.1 监测点布设 |
3.2.2 监测设备原理 |
3.2.3 监测结果 |
3.3 现场土工试验 |
3.3.1 颗粒分析试验 |
3.3.2 大型剪切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边坡有限元建模与参数校核 |
4.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4.1.1 有限元基本方程 |
4.1.2 模型破坏准则 |
4.1.3 土体变形有限元模拟 |
4.2 岩土体本构关系 |
4.2.1 土的弹塑性模型 |
4.2.2 桩土接触单元处理 |
4.2.3 边坡初始地应力计算 |
4.3 二元边坡建模与分析 |
4.3.1 边坡滑动与支护 |
4.3.2 前期监测 |
4.3.3 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
4.3.4 建模与参数校核 |
4.3.5 边坡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分析 |
5.1 渗流基本理论 |
5.1.1 土水势基本理论 |
5.1.2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
5.1.3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
5.1.4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
5.2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模拟 |
5.2.1 建模与分析 |
5.2.2 稳态渗流分析 |
5.2.3 施加孔隙水压力对比分析 |
5.3 支护结构对比分析 |
5.3.1 初次支护分析 |
5.3.2 二次支护分析 |
5.4 排水孔计算 |
5.4.1 基本计算方法 |
5.4.2 排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4.3 排水孔径和间距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元边坡桩锚支护过程分析 |
6.1 边坡支护过程数值模拟 |
6.2 数值模型建立 |
6.2.1 模拟假设与区域 |
6.2.2 模型边界条件 |
6.3 模拟思路与参数确定 |
6.3.1 过程分析方法 |
6.3.1 参数校核与确定 |
6.4 模拟结果分析 |
6.4.1 边坡变形破坏分析 |
6.4.2 抗滑桩受力分析 |
6.4.3 锚索受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预测 |
7.1 预应力锚索与锚索测力计 |
7.2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 |
7.2.1 瞬时损失影响因素 |
7.2.2 长期损失影响因素 |
7.2.3 其他影响因素 |
7.3 预应力锚索施工 |
7.4 锚索预应力监测与分析 |
7.4.1 预应力锚索布置 |
7.4.2 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 |
7.5 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 |
7.5.1 模型初步假设 |
7.5.2 初始模型验证 |
7.5.3 改进模型 |
7.5.4 适用性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发展 |
1.2.2 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现状 |
1.2.3 桩锚支护结构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
1.2.4 桩锚支护结构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 |
2.1 交叉预应力锚索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
2.1.1 交叉预应力锚索的结构形式 |
2.1.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的特点 |
2.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原理 |
2.2.1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原理 |
2.2.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施工工艺 |
2.3 本章小结 |
3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方案 |
3.2 试验区监测方案 |
3.2.1 监测目的 |
3.2.2 监测内容、方法及测点布置 |
3.2.3 监测频率、控制标准与警戒值 |
3.3 试验区监测结果分析 |
3.3.1 桩顶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3.3.2 桩顶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3.3.3 地表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数值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及软件简介 |
4.1.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4.1.2 软件简介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假定 |
4.2.2 模型尺寸及参数取值 |
4.2.3 模型的建立 |
4.2.4 施工过程的模拟 |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桩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3.2 桩顶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3.3 桩顶竖向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3.4 地表竖向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4 数值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1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4.4.2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4.4.3 地表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5.1 传统方案试验及数值模拟概况 |
5.1.1 传统方案试验概况 |
5.1.2 传统方案数值模拟概况 |
5.2 基于监测的应用效果分析 |
5.2.1 桩顶水平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2.2 桩顶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2.3 地表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3 基于数值分析的应用效果分析 |
5.3.1 桩体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3.2 桩顶水平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3.3 桩顶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3.4 地表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
5.4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边坡防护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边坡变形勘察要点 |
(1)对高边坡的地面情况进行调查。 |
(2)对高边坡的内部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
(3)对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
2 公路高边坡的设计要点分析 |
(1)边坡的支护设计。 |
(2)土质边坡的抗滑设计。 |
(3)高边坡的坡度设计。 |
(4)高边坡的排水设计。 |
3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要点 |
(1)正确进行地质判断。 |
(2)妥善处理锚筋防腐、制作。 |
(3)锚索(杆)安装与锚孔注浆注意事项。 |
(4)锚索(杆)试验。 |
(5)张拉锁定及补浆、封锚。 |
(6)做好施工中的动态监测。 |
4 结语 |
(9)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岩土工程治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工程治理中的运用现状 |
2 影响预应力锚索技术的主要因素 |
3 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岩土工程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
3.1 高边坡面优化调整工作 |
3.2 预应力锚索结构 |
3.3 高边坡开挖作业 |
3.4 监测控制工作 |
(10)市政工程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要点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市政道路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
1.1 高边坡岩土自身的性质。 |
1.2 地下水分布的影响。 |
2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施工技术 |
2.1 高边坡的修整。 |
2.2 钻孔施工。 |
2.3 孔道的清理与检验。 |
2.4 锚索安装与注浆。 |
2.5 预应力锚索张拉施工。 |
3 结语 |
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要点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岭重丘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施工技术研究[J]. 谢文洁. 交通世界, 2021(34)
- [2]高边坡设计与加固问题研究[J]. 张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19)
- [3]预应力锚索肋板在高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J]. 侯伟涛,沈鹏.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21(04)
- [4]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5]岩质边坡多层弯曲倾倒分析方法研究[D]. 安晓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D]. 高旭和. 长安大学, 2020(06)
- [7]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D]. 李雅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8]高边坡防护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J]. 孔涛.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5)
- [9]预应力锚索在高边坡岩土工程治理中的运用[J]. 李宏俊.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3)
- [10]市政工程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要点解析[J]. 赵理.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