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糖混合物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娴,孙晋红,潘莹,季芳,康涛,郭嘉杰,邵秀稳[1](2019)在《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糖基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糖基化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最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在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谱由于操作简便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已成为蛋白质组学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不同原理的质谱在蛋白质糖基化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包括相对分子量的测定、糖基化位点的鉴定、糖链组成的解析及定量分析等方面。
杨玲[2](2019)在《仙茅多糖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仙茅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根茎,具有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肾阳不足、虚痨内伤和筋骨疼痛等病症。仙茅多糖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研究表明多糖是通过其特异性寡聚糖片段与受体结合从而介导免疫反应的。将仙茅多糖降解成适宜的、低分子量的寡糖片段,不仅对探讨仙茅多糖功能效应及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还能使多糖结构更为清晰。课题组前期对仙茅多糖酶解产物进行初步的体外免疫活性筛选,得到具有免疫活性的酶解混合物。本论文对具有免疫活性的仙茅多糖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活性的寡糖组分,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对仙茅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仙茅纯多糖X-2,糖含量为84%。HPLC-PMP法测定X-2单糖组成由Man和Glc组成,摩尔比为Man:Glc=17:1。2.仙茅纯多糖X-2用葡聚糖酶:酶添加量50%、温度为52℃、时间5 h、pH6.0的条件下进行酶解,脱盐后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主要得到XP1XP5五个组分。X-2酶解混合物、XP4、XP3单糖组成均为Man和Glc,摩尔比分别为:Man:Glc=9:1、2:1、6:1。质谱、甲基化及GC-MS、1D和2D NMR分析,表明XP5为单糖、XP4结构为[α-Glc-(1→6)-α-Man]的二糖、XP3结构为[α-Man-(1→4)-α-Glc-(1→6)-α-Man]的三糖。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到X-2是无规则排列的细丝状的分型结构的单分子链,与X-2相比,其酶解产物,各聚合物链分子间未互相缠绕,呈现团状的细丝分型结构,也是无规则、多分枝的单分子链。3.仙茅纯多糖X-2、酶解混合物XP,寡糖XP1XP5进行体外免疫活性分析,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1、IL-2的结果可知。X-2、酶解混合物XP以及寡糖XP1XP5均能显着诱导巨噬细胞分泌TNF-α,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寡糖的诱导能力均低于X-2,其中高、中剂量多数呈现极显着性差异。X-2及其酶解产物均能刺激巨噬细RAW264.7分泌白细胞介素IL-1和IL-2,其中寡糖XP3的高剂量组呈现显着性差异,并且XP3诱导巨噬细胞分泌IL-1能力高于X-2。综合分析,发现寡糖XP3的免疫活性较好。
杨梅芳[3](2019)在《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在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糖基化过程中合成不同类型的寡糖链与蛋白质骨架连接,包括与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连接的O-糖链和与Asn-X-Ser/Thr序列中天冬酰胺残基连接的N-糖链。糖链通过与糖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要进行糖链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则需要获得大量的结构明确、结构多样的糖链单体。目前,N-糖链的释放方法主要有酶解法和化学法;酶解法主要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糖苷酶(如:PNGase F、PNGase A)或蛋白水解酶Pronase E结合糖基天冬酰胺酶(GA酶)来进行酶切,从而获得游离糖链。但酶的价格昂贵,一般多用于糖链的分析而不能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基于化学法成本低廉且通用性强的优点,进行N-糖链的制备时多采用化学法。而目前存在的化学法如肼解法反应条件苛刻、毒性大、会有副产物生成;含有饱和碳酸铵的浓氨水(60℃水浴反应40小时)只能非还原性释放出部分完整N-糖链,因此均不适合应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次氯酸钠氧化法虽可以进行糖链的大规模制备,但会使部分N-糖链还原末端的N-GlcNAc丢失。因此,发展一种具有通用性的N-糖链的化学释放方法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通用性强、成本低廉的N-糖链解离的新方法,得到还原性N-糖链;并将该方法用于N-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对制备得到的糖链衍生化后用于二维高效液相色谱(2D-HPLC)的分离,从而获得N-糖链单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释放N-糖链的新方法,将糖蛋白溶解于浓氨水中,在密闭容器中60℃水浴反应16小时,然后经过C18和石墨碳柱纯化,得到还原性N-糖链。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并且可以用于中性N-糖链、酸性N-糖链以及含有核心α-1,3-岩藻糖修饰的N-糖链的释放;所得N-糖链均为还原性糖链,可以标记紫外或荧光试剂后用于HPLC分离分析。我们已成功地将此方法应用于RNase B、鸡白蛋白、胎牛血清蛋白、花生蛋白、银杏种子蛋白、大豆蛋白及鸡蛋清等生物样品。2.基于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等优点,我们利用此方法进行了还原性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在已建立的方法的基础上,扩大了反应体系;待反应结束后,利用酸沉淀去除大量蛋白,并以自制C18和石墨碳柱(20 g/300 mL)对N-糖链进行纯化。其中酸沉淀蛋白这一步骤降低了后续样品纯化的成本。目前制备的鸡白蛋白、胎牛血清蛋白、大豆蛋白及鸡蛋清中的N-糖链均已达到克级。3.取鸡白蛋白及大豆蛋白中制备所得还原性N-糖链混合物标记苯磺酰肼(BSH)后,利用亲水色谱柱进行一维HPLC(HILIC-HPLC)初步分离后脱标记,得到不同的还原性N-糖链组分。不同组分的还原性N-糖链可根据需要偶联不同的标记试剂,并结合2D-HPLC分离获得高纯度的N-糖链衍生物单体用于多方面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了双官能团试剂2-氨基-N-(2-氨基乙基)-苯甲酰胺(AEAB)进行标记并结合C18柱(RP-HPLC)对其进行二维色谱分离,从鸡白蛋白中得到21种N-糖链衍生物单体,从大豆蛋白中得到8种N-糖链衍生物单体。得到的具有活性伯烷基胺的N-糖链衍生物单体,可以有效地固定在糖芯片表面,进一步用于糖链的功能研究。
李娜[4](2015)在《叉枝松藻抗凝血多糖及其寡糖的制备和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叉枝松藻,又名叉开松藻,属于绿藻门、松藻目、松藻科、松藻属,多生长在中、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本论文以采自我国黄海海域的叉枝松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获得叉枝松藻的纯品多糖,采用化学法、色谱法、波谱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并对结构新颖的叉枝松藻多糖进行降解研究,建立可控酸降解方法制备低分子量多糖及寡糖,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和质谱法,对获得的低分子量多糖及寡糖进行结构研究,并测定了叉枝松藻多糖及各种低分子量多糖的抗凝血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以叉枝松藻为原料,依次采用冷水、热水和0.5moi/L NaOH溶液提取多糖,分别得到3个多糖组分CP、HP和AP,相对于干燥藻体的得率分别为10.72%、8.41%和1.54%,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P、HP和AP均为硫酸化多糖,总糖含量分别为66.7%、65.4%和44.3%;硫酸基含量分别为25.6%、11.8%和28.2%;AP的蛋白含量最高为20.4%。3种粗多糖的主要单糖组成均为半乳糖,另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阿拉伯糖、葡萄糖和甘露糖。2.叉枝松藻的冷水提粗多糖CP和热水提粗多糖HP,首先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强阴离子色谱柱分离纯化,获得CP1、CP2和HP1三个组分,经SephacrylS-400凝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3个纯品多糖组分CP1-1、CP2-1和HP1-1。通过化学方法对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P1-1、CP2-1和HP1-]的总糖含量分别为62.4%、64.8%和78.1%;蛋白含量分别为0.5%、0.4%和3.1%;硫酸基含量分别为30.4%、23.7%和12.3%;糖醛酸含量分别为4.5%、3.2%和6.7%;CP2-1的丙酮酸含量为6.6%。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三种多糖的分子量分别为203kDa、37.9kDa、297kDa。采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表明,CP1-1主要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CP2-1主要含有半乳糖;HP1-1主要含有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另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糖中主要单糖种类的绝对构型,阿拉伯糖的绝对构型为L,半乳糖和葡萄糖的绝对构型为D。通过红外光谱、脱硫反应、甲基化后GC-MS分析和1D,2D NMR对多糖结构进行解析,CP]一1.CP2-1和HPl-1的结构各不相同。CP1-1主要含有[→4)-β-L-Arap-(1→]、 [→3)-β-D-Galp-(1→]、[β-D-Galp-(1→]和[→3,4)-β-D-Galp-(→]连接方式,硫酸基取代于1,4连接阿拉伯糖的C-3位和1,3连接半乳糖的C-4位。CP2-1是半乳聚糖,以1,3连接半乳糖为主链,含有[→3)-β-Galp-(1→]、[→3,4)-β-Galp-(1→]、 [→3)-β-(4SO4)-Galp-(1→]、 [β-(3,4-Pyr,6SO4)-Galp-(1→],硫酸基取代于1,3连接半乳糖的C-4位和非还原末端半乳糖的C-6位,丙酮酸在非还原末端半乳糖的C-3和C-4位形成五元环。HPl-1含有[→4)-α-Gkp-(1→]、[→3)-α-Glcp-(1→].[→3,4)-α-Glcp-(1→]、 [→4)-β-Arap-(1→]、[β-D-(3,4Pyr)-Galp-(1→]、[→3)-β-D-Galp-(1→]多种连接方式,少量硫酸基位于1,4连接葡萄糖的C-3位和1,3连接半乳糖的C-4位。通过APTT、 PT和TT,对多糖CP1-1、CP2-1和HP1-1的抗凝血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P1-1、CP2-1和HP1-1均具有体外抗凝血活性,但低于肝素。3.采用硫酸对叉枝松藻多糖CP1进行降解,通过薄层色谱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优化降解条件。最终选用0.05mol/L硫酸于40℃水浴中降解1.5h和0.01mol/L硫酸于60℃水浴中降解3h两种条件对多糖CP1进行降解,采用凝胶色谱Sephacryl S-400分离纯化,获得6个低分子量多糖组分L1-L6,分子量分别为369k Da、242kDa.124kDa.102kDa.43kDa.22kDa.对其进行化学组成分析,6种低分子量多糖均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只是单糖的比例有所不同,硫酸基含量在22.5%~29.9%范围内,与母体多糖的化学组成相似。以抗凝血活性较好、分子量较小的L5为代表,通过GC-MS和1D,2DNMR对L5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多糖L5主要含有[→3)-Galp-(1→]、 [→4)-Galp-(1→]、[→4)-Arap-(1→]等连接方式,硫酸基位于1,3连接半乳糖的C-2和C-4位,1,4连接半乳糖的C-2位,1,4连接阿拉伯糖的C-3,L5为高度硫酸化的阿拉伯半乳聚糖。采用APTT测定多糖CP1及降解产物L1-L6的抗凝血活性,结果表明,多糖的抗凝血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减小而降低,说明一定长度的多糖链是必需的,分子量对叉枝松藻多糖的抗凝血活性具有重要影响。4.叉枝松藻多糖CP2-1通过三氟乙酸降解,经Bio-Gel P4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得到8个不同聚合度的寡糖组分F1-F8,并对其纯度进行分析。通过负离子模式的电喷雾一级质谱(ES-MS)对寡糖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F8为聚合度(DP)在1-11之间的半乳寡糖,且有丙酮酸和硫酸基取代。以纯度较高、由G2S组成的F3为代表进行核磁和二级质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β-D-Galp-(4SO4)-(1→3)-D-Galp,并建立硫酸化半乳寡糖负离子模式下ES-CID-MS/MS二级质谱序列分析方法。将此方法用于其它半乳寡糖的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半乳寡糖均通过1→3糖苷键相连,硫酸基多数在1,3连接半乳糖的C-4位,少数在非还原末端半乳糖的C-6位,丙酮酸在非还原末端半乳糖的C-3和C-4位形成五元环。通过分析归属半乳寡糖的断裂碎片,建立了半乳寡糖ES-CID-MS/MS二级质谱序列分析方法,有助于多糖及寡糖结构的研究,获得的半乳寡糖是结构新颖的海洋特征寡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叉枝松藻多糖结构和活性的认识,为开发利用叉枝松藻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海洋糖库”的数据资源,对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胡婷[5](2014)在《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相关生物学活性(拮抗酒精性肝损伤及防治帕金森症)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海洋多糖及寡糖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良的生物学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海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海藻多糖及寡糖因其来源广泛,生物学活性多样而备受关注。褐藻胶是来源于褐藻的一类聚阴离子性质多糖,褐藻胶因其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质及组织相容性而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通过多种降解方法制备的褐藻胶寡糖显示出诸多生理药理学活性,逐渐成为各国学者所重视。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营养物质的缺乏,极易诱发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诸多人类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肝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一些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治疗和改善的作用。褐藻胶寡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具有天然无毒的优点,故将其应用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家,提供超过总产量70%的褐藻胶,因此无论是从药物开发角度还是社会经济价值角度出发,对褐藻胶寡糖的高值化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原因,本论文旨在制备不同系列褐藻胶寡糖,较为系统地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其在抗氧化相关药学活性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及结构表征。建立了酸降解、氧化降解、酶解寡糖超滤分级法制备不同重均分子量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工艺,首次采用微波降解法,在不加入酸催化的条件下实现对褐藻胶的可控降解,制备获得不同分子量的系列褐藻胶寡糖。运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手段对四种方法所得寡糖进行结构确证。结果表明不同降解方法所制备的褐藻胶寡糖存在结构差异:采用酸降解法和微波降解法所得寡糖为保持其天然结构的饱和褐藻胶寡糖;采用氧化降解法所制备的寡糖为还原端糖环开环,C1被氧化成羧基结构的寡糖;采用酶解超滤分级法所得寡糖为在寡糖非还原端糖环C4、C5形成不饱和双键的寡糖。最终获得了22个不同重均分子量、不同结构结构的两大系列褐藻胶寡糖(系列甘露糖醛酸寡糖和系列古罗糖醛酸寡糖)及15个饱和褐藻寡糖单体。为褐藻胶寡糖生物学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与传统酸降解相比,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低聚合度褐藻胶寡糖具有高效清洁,后处理简单(无需除盐),产率高(80%以上)等优点,可以将其作为制备褐藻胶寡糖及标准品的手段之2.对系列褐藻胶寡糖组分及饱和褐藻胶寡糖单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本文从自由基清除(DPPH、超氧自由基)和亚铁离子络合两方面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聚合度)、单糖组成和端基糖环结构差异对系列褐藻寡糖的抗氧化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寡糖聚合度越小其抗氧化活性越强;单糖在各项指标中均显示出优越的抗氧化活性。②端基糖环结构不同的寡糖组分,其抗氧化活性不同:对DPPH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力,饱和褐藻胶寡糖的活性较好,故推测糖环端基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寡糖供氢力;还原端1-羧基的寡糖具有最强的Fe2+络合力,这与其多酸结构有关。③单糖组成(M/G)对寡糖抗氧化活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饱和M寡糖活性高于饱和G寡糖,还原端1-羧基结构的寡糖则与之相反,即G寡糖活性优于M寡糖;对亚铁离子的络合作用方面,G系列寡糖均强于相应结构及分子量段的M系列寡糖,这与G寡糖可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蛋壳箱”结构的性质密切相关。④综合评价,分子量小于3kDa的褐藻胶寡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与Vc、白藜芦醇、α-硫辛酸、EDTA等单一抗氧化剂相比,系列褐藻胶寡糖及寡糖单体既可以直接清除导致氧化损伤的活性氧自由基,亦可与Fe2+络合,间接发挥抗氧化作用,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3.利用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研究了系列褐藻胶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褐藻胶寡糖可显着降低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系数、血清中TG水平及ALT、AST活性,且其作用效果呈现出寡糖聚合度越低,效果越显着的趋势,其中以M-3K和G-3K活性最优,且二者活性相当,说明褐藻胶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与寡糖分子量相关。进一步对褐藻胶寡糖(M-3K和G-3K)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褐藻胶寡糖能提高机体非酶类抗氧化物质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肝微粒体酶氧化系统(MEOS) 中CYP1A2、CYP2E1、CYP3A蛋白表达,从而减少乙醇代谢过程中ROS的生成,通过抑制乙醇引起的氧化应激,保护肝组织。褐藻胶寡糖能够提高肝组织中ADH和ALDH活性,加速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清除,降低其肝毒性。褐藻胶寡糖可抑制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的分泌,提高抗炎因子adiponectin的水平,从而拮抗炎症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实现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褐藻胶寡糖能够激活β-AMPK和PPAR-α并抑制mSREBP-1表达,通过减少脂肪合成,加速脂肪酸β-氧化,从而抑制肝脏脂肪蓄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4.建立MPP。诱导损伤SK-N-MC细胞的帕金森症模型,并对系列褐藻胶寡糖及其单体进行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寡糖混合物中,聚合度较小的寡糖活性较好,其中以饱和褐藻胶寡糖M-3K和G-3K活性最好。饱和寡糖单体中以五糖活性最好(M5/G5),且作用优于相应的M-3K和G-3K组分。M五糖和G五糖能够显着抑制细胞内ROS的生成,提高细胞内GSH和ATP水平,抑制由MPP+引发的氧化应激,从而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可通过提高线粒体复合物的活性及表达,上调DJ-1和PINK1的表达拮抗MPP+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此外,M五糖和G五糖亦可上调AMPK磷酸化水平,可能具有激活线粒体自噬的功能,从而起到细胞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褐藻胶寡糖不仅在化学分子水平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亦可发挥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进而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药效不仅仅与抑制氧化应激相关,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所致。据此,褐藻胶寡糖在防治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现实可能性,其资源丰富,安全无毒,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张萍[6](2011)在《1,3取代吡唑啉酮类试剂的合成及其用于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和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糖类物质作为构建生命体的第三类生物大分子,其生物功能不断被人们所认识。现代科学已证明生物体内的糖类物质不仅仅是生命体能源的提供者,而且还作为重要的信息分子承载着数倍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许多恶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蛋白质糖基化异常和表达量密切相关。对糖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有助于阐明糖链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然而,由于天然糖类物质结构的复杂性、非模板性以及糖蛋白糖链的微量性,使现代分析技术对糖类的分析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糖类物质极性大、缺乏光学吸收基团,无法满足高灵敏度分析手段检测的需要。衍生化可使糖链带上紫外或荧光基团,满足高灵敏度光学检测的需要,还可提高糖链的离子化效率,为糖类物质的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是目前HPLC、CE以及MS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糖类物质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手段。在众多的衍生试剂中,1,3取代的吡唑啉酮类衍生试剂和糖类物质的反应在弱碱性介质中进行,和其它在酸性介质中反应的衍生试剂相比,具有不丢失糖链上酸性残基、适于多种类型糖链分析等优点。但该类试剂种类少,不能满足当前结构复杂的糖类物质分析的需要。尽管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在糖类物质的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因缺乏相应的同位素标记试剂,有关PMP同位素标记-质谱相对定量分析糖链的研究目前仍属空白。本文据此进行了1,3取代的吡唑啉酮类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于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和分析研究,以期为糖生物学的进步提供方法参考。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取冰乙酸催化无溶剂反应体系,在常温下合成了产率理想的氘代(d5)PMP以及PMP类似物——1,3-二苯基-5-吡唑啉酮(DPP)和1-(4-异丙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PMP).运用1HNMR、13CNMR、MS以及UV光谱等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经初步研究比较表明,三种试剂中,d5-PMP和乳糖的反应活性最高,衍生物以双分子标记物为主;DPP的反应活性最低,不适用于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分析;PPMP的反应活性仅次于d5/d0-PMP,生成单分子标记物的倾向较大,优化衍生条件使其定量进行可用于糖类物质分析。2.首次研究了d0/d5-PMP同位素标记在质谱相对定量分析糖类物质中的应用。建立了基于d0/d5-PMP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糖蛋白N-糖链的质谱定量方法。阐述了该法的原理是建立在d0/d5-PMP和糖类物质定量衍生反应的基础之上。将来源于两种样品中的游离N-糖链分别用d0/d5-PMP衍生后,将衍生物按照等摩尔比混合后进质谱分析,在质谱图中,相同糖链会出现分子量相差10 Da的对峰,据此,对糖链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同位素糖链之间离子化效率相似,对峰之间丰度的差异表明了两种标记来源的糖链在量上的差异,据此实现定量分析。通过对标准游离葡寡糖、标准糖蛋白Ribo B(牛胰核糖核酸酶B)和fetuin(胎牛蛋白)中由PNGase F酶解得到的N-糖链进行分析,表明了该法具有同位素样品混合比例在10倍以内的定量线性动态范围,重复性变异系数CV≤8.34%,相对误差RE≤5.1%。并据此对人奶和牛奶中的游离寡糖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令人满意。建立了糖蛋白O-糖链的解离和d0/d5-PMP同位素同时标记-质谱相对定量的分析方法。阐述了该法的原理是建立在糖蛋白O-糖链在p-消除反应中的解离条件和PMP标记糖链衍生化反应条件具有相似的碱性介质,可以实现在同一碱性介质中O-糖链解离和标记的同时完成。据此,本实验用氨水代替p-消除反应中的0.1 mol·L-1 NaOH溶液,用0.5 mol·L-1d0/d5-PMP溶液代替p-消除反应中的1.0mol·L-1NaBH4溶液,利用“一锅反应”,对糖蛋白O-糖链进行非还原性解离和d0/d5-PMP同位素标记。产物经纯化、等摩尔量混合后,进行ESI-MS或MALDI-TOF-MS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本实验以胎牛蛋白fetuin和猪胃粘蛋白mucin中的O-糖链为研究对象,对该法进行了定量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法具有10倍以内的线性动态范围和RE≤17.2%的相对误差,重复性变异系数CV%≤7.48%(n=3)。可用于两种不同来源的fetuin和mucin蛋白中0-糖链的定量分析。该方法将O-糖链的碱性解离和PMP标记同时实现,克服了甲基化同位素标记定量方法中同位素峰质量差随糖链大小变化的缺点,操作步骤简单,为O-糖组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此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糖链还原端衍生化技术的d0/d5-PMP同位素标记-质谱相对定量糖链的方法,对N-糖链和O-糖链的分析均适用,并且衍生物在245nm有较强的UV吸收,结合MS/MS2、HPLC、CE及其相关联用技术,可以获得未知样品中糖链精确的定性定量信息,在比较糖组定量学研究中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3.首次研究了PPMP试剂在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和组成分析方面的应用。建立了PPMP柱前衍生HPLC-ESI-MS/MS2在线联用分析单糖组成的方法。以葡萄糖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最佳衍生化条件和衍生物结构,表明在单糖与PPMP摩尔比为1:6-7,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70 min的衍生条件下,得到主产物为单分子PPMP标记的糖链衍生物。通过和PMP进行对比,表明该PPMP单分子衍生物具有比双分子衍生物较好的稳定性和色谱分离性能,并且过量衍生试剂更易去除等优点。实现了12种常见单糖的单分子PPMP衍生物的HPLC分离和ESI-MS/MS2在线监测;获得了13种单糖的单分子PPMP衍生物的质谱特征碎片,对其进行了归属分析,可以用于单糖的定性判断;将该法用于天然螺旋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取得了可靠的分析结果;并首次证实了螺旋藻多糖SPPB-1中存在一种还原性6,7-脱氧庚糖。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重现性好、样品处理简单等特点,适于生物样品中单糖组成的常规分析。建立了PPMP柱前衍生HPLC-ESI/MS在线联用分析寡糖混合物的方法。以葡寡糖混合物为研究对象,探索了PPMP对寡糖的衍生化效果和衍生物的ESI-MS分析。表明PPMP和葡寡糖标记的主产物仍为单分子标记物,此单分子标记物在ESI-MS的正负离子模式检测下均具有良好的响应。成功实现了PPMP柱前衍生化HPLC-ESI/MS联用分析寡糖混合物的可行性,建立了PPMP柱前衍生HPLC-ESI/MS在线联用分析寡糖混合物的方法。将该法用于经生物膜过滤的分子量小于1500 Da的壳寡糖混合物的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该法兼顾了HPLC的高效分离和MS的高灵敏度、定性准确的优点,具有样品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可作为寡糖样品在质量控制、构效关系研究等方面的方法参考。
徐莎[7](2011)在《糖蛋白N-糖链释放及荧光标记衍生物的电喷雾质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过程之一,糖基化蛋白糖链在蛋白质折叠、定位及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深入研究糖链在此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就首先需要对糖蛋白糖链进行解离。对于O-糖链目前较好的解离方法是化学方法,而N-糖链多用特异性糖苷酶等进行解离。本研究在已有的N-糖蛋白糖链释放方法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非特异性的链酶蛋白酶E (Pronase E)酶解释放N-糖链,优化酶解条件得到仅带一个氨基酸的糖氨酸,9-氯甲酸芴甲酯(Fmoc-Cl)及苯异硫氰酸酯(FITC)对糖氨酸进行衍生,新酶对糖氨酸衍生物酶解回收还原性糖链的方法。得到了以下结论:1. Pronase E酶解释放N-糖链:非特异性蛋白酶Pronase E代替N-糖苷酶F酶解糖蛋白牛胰核糖核酸酶B和鸡白蛋白,优化酶解条件选择当糖蛋白与蛋白酶质量比为1:1时,得到只带一个天冬氨酸(Asn)的闭环N-糖链,称其为糖氨酸(Glycan-Asn),这样实现了对糖蛋白N-糖链的释放,同时为糖链引入了天然的-NH2活性基团,还保持了糖链原有的还原端闭环结构。2.酶解糖氨酸衍生物及LC-MS分析:以9-氯甲酸芴甲酯(Fmoc-Cl)为衍生试剂对解离后的糖氨酸进行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对Fmoc-Cl糖氨酸衍生物进行分析,并对HPLC完全分离后的各糖链分管收集,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一寡糖链,进一步酶解糖氨酸衍生物。3.苯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糖链及糖氨酸:还原性寡糖由于没有天然的伯氨基,因此以对氨基苯作为手臂化合物,通过还原氨化法引入伯氨基与FITC反应,合成寡糖的荧光探针。以乳糖为标准寡糖链,优化FITC标记寡糖对氨基苯衍生物的条件,发现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ITC吡啶丙酮溶液、三乙胺调pH至11.0、在40℃反应6h后用电喷雾质谱进行分析,寡糖衍生化完全;同时,进一步成功地将该荧光素衍生寡糖的方法应用于其他类型寡糖的衍生(包括壳寡糖及Pronase E酶解鸡白蛋白后的N-糖氨酸)。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非特异性蛋白酶Pronase E酶解释放N-糖链、荧光试剂Fmoc-Cl及FITC标记糖链、LC-MS实时分析同时新酶酶解回收还原性糖链的新方法。该方法对N-糖链释放完全、荧光衍生化效率高;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对分离和制备还原性N-糖链以及研究糖链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文[8](2010)在《AEC柱前衍生化寡糖链的HPLC分离及LC-ESI-MS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在衍生化试剂3-氨基-9-乙基咔唑(AEC)对于单糖衍生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寡糖及糖蛋白生物样品中N-糖链进行HPLC柱前衍生化分析,并进行在线LC-ESI-MS的方法学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AEC对寡糖样品进行柱前衍生化标记,然后进行HPLC、ESI-MS及在线LC-ESI-MS分离分析及结构鉴定。衍生反应温度为70℃,1小时,并且对液质联用的液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我们选用反相C18柱(5μm,250 mm x 4.6 mm),最终将液相色谱条件确定为:流动相A,0.01 mol/L醋酸铵缓冲溶液(pH4.5),流动相B,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 min,10%B-80 min,25%B;流速,0.2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对不同聚合度壳寡糖混合物实现了同步分离并结构鉴定。该方法准确,可靠。2在上述分析寡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AEC衍生试剂的适用范围,将其用于糖生物样品鸡白蛋白和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的柱前衍生化分析中,建立了糖蛋白中N-糖链的AEC柱前衍生化HPLC、ESI及LC-ESI-MS分析模式。我们首先用PNGaseF酶释放糖蛋白中的N-糖链,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后,用AEC对糖链进行衍生,然后对衍生物进行HPLC分离和ESI-MS结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在线LC-ESI-MS分析,该方法为进一步探索AEC在生物样品N-糖链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陈士国[9](2010)在《几种海洋动物酸性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肝素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较大的出血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且近年来发生的肝素污染事件也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肝素类候选药物。当前研究者更有兴趣从非哺乳动物来源制备治疗性药物,以减少病原体污染的危险性,而来自海洋的天然酸性多糖是肝素类候选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选取了多种海洋动物多糖,包括海参硫酸软骨素和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以及鱿鱼墨多糖,采用质谱、核磁等技术对其寡糖和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抗凝抗栓等活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质谱为主并结合核磁共振和甲基化技术对海参硫酸软骨素类似多糖—鱿鱼墨多糖的结构进行了确证。从北太平洋鱿鱼墨囊中分离纯化得到鱿鱼墨多糖SIP并采用负离子模式下的二级CID-MS-MS技术分析了酸降解鱿鱼墨寡糖的结构序列,结果表明这些寡糖具有一个三糖为基本结构序列的重复单位。结合核磁共振和甲基化技术,对糖的构型和连接方式进行了确证,得并出鱿鱼墨多糖SIP的结构为-[3GlcAβ1-4(GalNAca 1-3)Fuca 1]n-。得到子一个非常有用的0,2A系列离子碎片,并应用到归属它对归属4-连接的Fuc和GalNAc以支链连接的方式与Fuc。本部分建立了质谱法解析寡糖结构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海参寡糖结构奠定理论基础。2)核磁共振技术比较四种海参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以4种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海域的海参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获得4种海参硫酸软骨素(SC-CHS)和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SC-FUC),对其进行系统了生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所有SC-CHS的组成单糖在种类上为类硫酸软骨素的特征,主要由葡萄糖醛酸(GlcUA)、氨基半乳糖(GlaN)和岩藻糖(Fuc)构成,它们之间的摩尔比约为1:1:1,但是呈现一定的种间差异,而硫酸基:葡萄糖醛酸的含量在2.6-3.1。首次采用1HNMR分析比较了四种SC-CHS的结构特征,不同SC-CHS的岩藻糖异头氢存在一定差异,根据SC-CHS硫酸酯化岩藻糖支链上异头氢信号特征,可以将岩藻糖支链硫酸基取代类型归纳为3种类型:1)寒带海域海参,以2,4-di OSO3双取代为主,并存在在非常独特2,4-di OSO3取代;2)温带海域海参,以2,4-di OSO3取代为主,含部分4-OSO3取代;3)热带亚热带海域海参,以4-OSO3为主,并含有其他硫酸基取代方式。13CNMR和二维核磁COSY, TOCSY对所得的结构进行确证。1HNMR可以作为鉴别海参中多糖品质差异的工具。SC-FUC仅有岩藻糖组成,含有不同含量的硫酸基。经1HNMR分析比较,不同SC-FUC中岩藻糖残基的取代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可以作为初步鉴定海参品种的备选工具,但是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质谱结合核磁技术分析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特异性酸降解寡糖的结构。以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硫酸酯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和酸降解法制备其寡糖。首次发现了一种规律性酸降解的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酸特异性的作用于海参硫酸软骨素中非硫酸化岩藻糖(单元D)和第二个2,4-sulfated岩藻糖(单元A),且降解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脱硫酸基,这和05年mulloy等人报道的从海胆中的降解不一样,后者降解过程中2-SO4易发生脱硫酸基,并且酸的作用的岩藻糖单元的位置也不一样。分离纯化了所得的寡糖,并结合核磁和质谱技术进行了结构解析,得出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为:[3-Fucp-a-(2,4SO4)-(1→3)-Fucp-a-(1→3)-Fucp-(2SO4)-a-(1→3)-Fucp-1→]n,为一种新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结构。4)氧化降解法制备美国肉参岩藻糖基化硫酸软骨素寡糖及寡糖的抗凝血活性分析。本部分研究了海参硫酸软骨素酸降解和氧化降解的机理。酸降解法易导致fCS-Ib支链岩藻糖基的脱落,且对主链氨基半乳糖的硫酸基也有影响,因此所得的低分子量组分不能准确反应fCS-Ib的结构和活性特点。而Cu2+催化的自由基作用于硫酸软骨素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作用葡萄糖醛酸C-2和C-3位点上,并且对支链岩藻糖和主链的氨基半乳糖的硫酸基取代都无影响,因此能够制备得含岩藻糖支链的寡糖。结合二维核磁和ESI-MS-MS的结果,对主要的寡糖组分的结构进行鉴定,最终推出美国肉参硫酸软骨素的结构为:-[3GalNAcp(4,6S)1-4GlcAβ(Fuca(2,4S)1-3)1]n-。并进一步的阐明了其自由基作用的机理。5)海参多糖的抗凝血抗血栓活性研究。对四种海参硫酸软骨素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其抗凝血作用与支链岩藻糖硫酸基的取代方式相关,支链为2,4-S04取代的活性较好,而对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凝分析表明其能显着延长APTT和TT,但是效果明显弱于海参硫酸软骨素多糖。对凝血因子抑制实验则表明海参硫酸软骨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FIIa发挥作用,其中HCII的抑制凝血酶活性强度明显高于标准肝素,说明海参硫酸软骨素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2,4-O-disulfate双硫酸基取代的岩藻糖支链为主的美国肉参硫酸软骨素(fCS-Ib)抑制因子的活性明显强于以4-O-sulfate硫酸基取代的岩藻糖支链为主的菲律宾刺参硫酸软骨素(fCS-Pg)。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通过ATIII介导的抑制凝血因子FIIa发挥作用,此外还有显着的抑制因子FXa活性。体外血栓实验的结果则表明,海参硫酸软骨素的体外抑制血栓形成活性明显强于岩藻聚糖硫酸酯。海参硫酸软骨素中2,4-O-disulfate双硫酸基取代的岩藻糖支链为主的海参硫酸软骨素作用后的大鼠血液形成体外血栓明显轻于以4-O-sulfate硫酸基取代的岩藻糖支链为主的海参硫酸软骨素。对美国肉参硫酸软骨素氧化降解所得寡糖的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受试寡糖样品D1-D9I都有显着的延长APTT的效果,但是不能延长TT和PT。凝血因子实验的结果则表明抗凝血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因子FIIa来发挥作用,说明寡糖主要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来实现抗凝血效果。美国肉参硫酸软骨素寡糖对凝血因子FIIa最小作用寡糖为一个七糖结构,结构为GalNAcOOHβ(4,6S)1-4GlcAp (Fuca(2,4S) 1-3)1-3GalNAcp(4,6S)-4GlcAp (Fuca(2,4S)1-3)1-3GalNAcp(4,6S),为一种潜在的抗凝抗栓寡糖药物。6)海参类似多—鱿鱼墨多糖的硫酸酯化及硫酸酯化产物的抗凝血和抑制癌转移活性的研究。首次对结构独特的鱿鱼墨多糖进行硫酸酯化,并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出其主要结构为:-[3GlcAβ1-4(4,6-SO4-GalNAca1-3) Fuca1]n-.。进一步的凝血活性分析表明有较好的延长APTT和PT时间效果。对凝血因子的抑制实验则表明,硫酸化后的鱿鱼墨多糖TBA-1对FIIa和FXa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鱿鱼墨多糖还具有显着的抑制HepG2细胞转移和侵袭的活性,并且能够抑制CAM上血管新生。
王红敏[10](2009)在《海藻胶寡糖理化性质、分离制备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海藻胶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海藻胶寡糖是由海藻胶降解所得的海洋酸性寡糖,具有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及抗炎等生物活性,与内源性糖链中的许多结构有相似之处,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海藻胶寡糖的酶法制备及薄层色谱(TLC)与质谱分析通过TLC和ESI-MS对酶法降解所得的海藻胶寡糖混合物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降解产物为寡聚糖醛酸(可能含有多糖),且各个聚合度的寡糖分子中均含有一个双键。2海藻胶寡糖理化性质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紫外分光光度计(UV)等仪器对海藻胶酶解产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紫外扫描结果显示样品不含蛋白质;苯酚-硫酸法测得其总糖含量为74.89%;间羟联苯法测得其糖醛酸含量为74.36%;用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用正丁醇/甲酸/水=4/6/1(V/V/V)的混合溶剂将寡糖部分与多糖部分分开,计算得其寡糖含量为62.45%;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其高聚合度部分分子量约为1.7×104 Da。3.低聚寡糖的分离与制备以正丁醇/甲酸/水=4/6/1(V/V/V)为洗脱剂,采用硅胶柱对样品进行分离,聚合度为2-5的寡糖得到初步分离。将初次分离所得到的各聚合度寡糖富集,同样条件下进行二次分离,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聚合度为2-5的寡糖基本得到分离,其中二糖、三糖纯度较大,三糖纯度最大。4.海藻胶寡糖抑菌活性与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滤纸片法对海藻胶寡糖混合物以及初步分离产物(共五个样品)分别进行抑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活性测定,发现五个样品对大肠杆菌都有抑菌活性,并且三糖抑菌活性最强;海藻胶寡糖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63 mg/mL。采用MTT法对海藻胶寡糖(粗品)、低聚合度寡糖(9聚以下)和多糖部分(10聚以上)进行抗肿瘤(人的肝癌细胞SMMC-7721)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只有低聚合度寡糖具有抗肿瘤活性,而且在10-3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抗肿瘤活性加强。
二、寡糖混合物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寡糖混合物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分析技术 |
2.1 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
2.2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
2.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MALDI-MS) |
2.4 串联质谱 |
2.4.1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MS) |
2.4.2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 |
3 应用 |
3.1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3.2 糖链组成的解析 |
3.3 糖基化位点的鉴定 |
3.4 定量分析 |
4 结束语 |
(2)仙茅多糖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仙茅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 植物多糖降解为寡糖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化学降解法 |
1.2.2 物理降解法 |
1.2.3 生物降解法 |
1.3 寡糖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
1.3.1 硅胶层析法和薄层色谱法 |
1.3.2 凝胶色谱法 |
1.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
1.3.4 亲和色谱法 |
1.3.5 亲水色谱法 |
1.3.6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3.7 吸附色谱法 |
1.3.8 多孔石墨化碳色谱 |
1.4 寡糖结构分析研究进展 |
1.4.1 电子轰击质谱(EI-MS) |
1.4.2 电喷雾质谱(ESI-MS) |
1.4.3 化学电离质谱(CI-MS) |
1.4.4 快速原子轰击质谱(FAB-MS) |
1.4.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 |
1.4.6 气质与液质联用(GC-MS/LC-MS) |
1.4.7 原子力显微镜法(AFM) |
1.4.8 圆二色谱法(CD) |
1.5 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5.1 降血糖活性 |
1.5.2 增强免疫 |
1.5.3 抗肿瘤活性 |
1.5.4 抗氧化活性 |
1.5.5 其他生物活性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仙茅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仙茅粗多糖的提取 |
2.2.2 仙茅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2.2.3 单糖组成-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DEAE-纤维素分离纯化结果 |
2.3.2 Sephadex G-50 分离纯化的结果 |
2.3.3 仙茅纯多糖X-2 糖含量测定 |
2.3.4 单糖组成-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本章小结 |
2.4.2 讨论 |
第三章 仙茅多糖葡聚糖酶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葡聚糖酶酶解工艺 |
3.2.2 酶解产物脱盐 |
3.2.3 X-2 酶解产物经Sephadex G-25 凝胶柱分离纯化 |
3.2.4 X-2 酶解产物经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 |
3.2.5 X-2 酶解产物经Superdex30 凝胶分离纯化 |
3.2.6 X-2 酶解产物经Bio-Gei P2 凝胶分离纯化 |
3.2.7 X-2 酶解产物经Sephadex LH-20 凝胶分离纯化 |
3.2.8 单糖组成分析 |
3.2.9 甲基化及GC-MS分析 |
3.2.10 质谱分析 |
3.2.1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2.12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酶解产物除盐 |
3.3.2 X-2 酶解产物经Sephadex G-25 凝胶柱分离纯化 |
3.3.3 X-2 酶解产物经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 |
3.3.4 X-2 酶解产物经Superdex T M30 凝胶分离纯化 |
3.3.5 X-2 酶解产物经Bio-Gel P2 凝胶柱分离纯化 |
3.3.6 X-2 酶解产物经Sephadex LH-20 凝胶分离纯化 |
3.3.7 X-2 酶解产物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8 寡糖XP5、XP4、XP3 的质谱分析 |
3.3.9 寡糖XP3 甲基化及GC-MS分析 |
3.3.10 寡糖XP4 的核磁波谱分析 |
3.3.11 寡糖XP3 的核磁波谱分析 |
3.3.12 原子力显镜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本章小结 |
3.4.2 讨论 |
第四章 X-2葡聚糖酶酶解产物的体外免疫活性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药物处理 |
4.2.2 细胞培养 |
4.2.3 细胞分组及处理 |
4.2.4 培养上清中TNF-α、IL-1、IL-2 的含量检测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刺激巨噬细胞分泌活性物质TNF-α的能力 |
4.3.2 刺激巨噬细胞分泌活性物质IL-1 的能力 |
4.3.3 刺激巨噬细胞分泌活性物质IL-2 的能力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实验存在的难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生物学研究现状 |
1.1.1 糖类概述 |
1.1.2 糖链的类型 |
1.1.3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 |
1.2 糖链的释放方法 |
1.2.1 O-糖链的释放 |
1.2.2 N-糖链的释放 |
1.3 糖链的纯化方法 |
1.3.1 凝胶过滤层析法 |
1.3.2 固相萃取法 |
1.3.3 微晶纤维素法 |
1.3.4 离子交换色谱法 |
1.4 糖链的衍生化 |
1.5 糖链的分析检测技术 |
1.5.1 毛细管电泳(CE)技术 |
1.5.2 色谱技术 |
1.5.3 核磁共振(NMR)技术 |
1.5.4 质谱技术 |
1.5.5 糖芯片技术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氨水催化释放还原性N-糖链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从复杂生物样品中提取蛋白 |
2.2.4 酶法释放N-糖链 |
2.2.5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 |
2.2.6 次氯酸氧化释放N-糖链 |
2.2.7 N-糖链的纯化 |
2.2.8 还原性N-糖链的GP标记 |
2.2.9 N-糖链ESI-MS,MS/MS和MALDI-TOF-MS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氨水催化释放还原性N-糖链的反应条件 |
2.3.2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与传统PNGase F酶法的比较 |
2.3.3 氨水催化法释放含核心α-1,3-岩藻糖基化的N-糖链 |
2.3.4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与次氯酸氧化释放N-糖链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氨水催化法规模化制备复杂生物样品中的N-糖链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复杂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提取 |
3.2.4 氨水催化法制备还原性N-糖链 |
3.2.5 N-糖链的纯化 |
3.2.6 N-糖链ESI-MS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胎牛血清中唾液酸化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
3.3.2 鸡白蛋白与鸡蛋清中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
3.3.3 大豆蛋白中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还原性N-糖链的二维HPLC分离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HPLC分析 |
4.2.4 2D-HPLC分离 |
4.2.5 苯磺酰肼(BSH)的标记与脱标记 |
4.2.6 2-氨基-N-(2-氨基乙基)-苯甲酰胺(AEAB)的合成 |
4.2.7 AEAB标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鸡白蛋白中还原性N-糖链的标记及HILIC-HPLC分离 |
4.3.2 大豆蛋白中还原性N-糖链的标记及HILIC-HPLC分离 |
4.3.3 N-糖链的二维C18 柱反相分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叉枝松藻抗凝血多糖及其寡糖的制备和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绿藻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绿藻多糖结构的研究进展 |
1.2 绿藻多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
1.2.1 抗凝血活性 |
1.2.2 抗病毒活性 |
1.2.3 抗肿瘤活性 |
1.2.4 免疫调节活性 |
1.2.5 抗氧化活性 |
1.2.6 降血脂活性 |
1.2.7 其他活性 |
2 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
2.1 多糖的提取方法 |
2.1.1 水提取法 |
2.1.2 酸、碱提取法 |
2.1.3 酶解提取法 |
2.1.4 超声提取法 |
2.1.5 微波提取法 |
2.1.6 超临界流体C02提取法 |
2.2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2.2.1 多糖脱色方法 |
2.2.2 多糖脱蛋白方法 |
2.2.3 多糖的纯化方法 |
2.3 多糖的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3 多糖结构研究方法 |
3.1 多糖一级结构研究 |
3.1.1 单糖组成分析 |
3.1.2 单糖绝对构型(D/L)的测定 |
3.1.3 高碘酸氧化 |
3.1.4 Smith降解 |
3.1.5 甲基化反应及GC-MS |
3.1.6 红外光谱 |
3.1.7 核磁共振分析(NMR) |
3.1.8 生物学方法 |
3.2 多糖高级结构研究 |
3.2.1 X射线衍射法 |
3.2.2 原子力显微镜法 |
3.2.3 圆二色谱法 |
4 寡糖的研究 |
4.1 寡糖的制备方法 |
4.1.1 化学降解法 |
4.1.2 物理降解法 |
4.1.3 酶降解法 |
4.2 寡糖的分离纯化 |
4.3 寡糖的结构研究方法 |
4.3.1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
4.3.2 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
4.3.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 |
4.3.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4.4 寡糖的生物活性 |
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叉枝松藻多糖的提取和理化性质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乙醇脱脂 |
2.2 叉枝松藻多糖的提取 |
2.3 叉枝松藻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2.3.1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3 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
2.3.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4 单糖组成分析 |
2.4.1 薄层色谱法 |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乙醇脱脂 |
3.2 叉枝松藻多糖的提取 |
3.3 理化性质测定 |
3.3.1 总糖含量测定 |
3.3.2 蛋白含量测定 |
3.3.3 硫酸基含量测定 |
3.3.4 糖醛酸含量测 |
3.4 单糖组成测定 |
3.4.1 薄层色谱分析 |
3.4.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4 小结 |
第二章 叉枝松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多糖的分离纯化 |
2.1.1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 |
2.1.2 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纯化 |
2.2 理化性质分析 |
2.2.1 丙酮酸含量测定 |
2.3 分子量测定及纯度分析 |
2.4 单糖组成分析 |
2.5 单糖绝对构型(D/L)的测定 |
2.6 红外光谱分析 |
2.7 脱硫酸基反应 |
2.8 甲基化反应及气质分析 |
2.8.1 试剂处理 |
2.8.2 甲基化反应 |
2.8.3 气质色谱分析 |
2.9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10 抗凝血活性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
3.1.1 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 |
3.1.2 凝胶渗透色谱分离纯化 |
3.2 理化性质分析 |
3.3 分子量测定 |
3.4 单糖组成分析 |
3.5 单糖绝对构型(D/L)的测定 |
3.6 红外光谱分析 |
3.7 甲基化及GC-MS分析 |
3.7.1 甲基化反应 |
3.7.2 GC-MS分析 |
3.8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8.1 脱硫多糖dsCP2-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8.2 多糖CP2-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8.3 脱硫多糖dsCP1-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8.4 多糖CP1-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8.5 多糖dsHP1-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9 抗凝血活性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叉枝松藻低分子量多糖的制备、结构和抗凝血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多糖CP1酸降解条件的优化 |
2.1.1 多糖降解 |
2.1.2 薄层色谱法 |
2.1.3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 |
2.2 低分子量多糖的制备 |
2.3 化学组成分析 |
2.3.1 硫酸基含量测定 |
2.3.2 单糖组成分析 |
2.4 脱硫酸基反应 |
2.5 甲基化反应及气质分析 |
2.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7 抗凝血活性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多糖CP1酸降解条件的优化 |
3.1.1 薄层色谱分析 |
3.1.2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3.2 低分子量多糖的制备 |
3.3 化学组成分析 |
3.3.1 硫酸基含量测定 |
3.3.2 分子量测定 |
3.3.3 单糖组成分析 |
3.4 甲基化反应及GC-MS分析 |
3.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6 抗凝血活性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寡糖的制备与结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寡糖降解条件摸索 |
2.2 寡糖制备及分离纯化 |
2.3 寡糖纯度分析 |
2.4 质谱分析 |
2.5 单糖组成分析 |
2.6 甲基化反应及GC-MS分析 |
2.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寡糖制备及分离纯化 |
3.2 寡糖纯度分析 |
3.3 一级质谱分析 |
3.4 单糖组成 |
3.5 甲基化反应及气质分析 |
3.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6.1 寡糖F3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6.2 寡糖F2及F4-F7的~1H NMR分析 |
3.7 级质谱分析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相关生物学活性(拮抗酒精性肝损伤及防治帕金森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褐藻胶寡糖的研究现状 |
1.1.1 褐藻胶的结构及特性 |
1.1.2 褐藻胶寡糖的制备方法 |
1.1.3 褐藻胶寡糖的纯度分析及结构鉴定方法 |
1.2 褐藻胶寡糖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1.2.1 免疫调节作用 |
1.2.2 抗炎作用 |
1.2.3 改善粘膜状态 |
1.2.4 促生长作用 |
1.2.5 抗肿瘤作用 |
1.2.6 抗病毒 |
1.2.7 抗菌 |
1.2.8 抗氧化 |
1.3 海洋多糖与寡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氧化应激与人类重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1.3.2 海洋多糖与寡糖在与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
1.3.3 褐藻胶寡糖在防治氧化应激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
2.1 聚甘露糖醛酸(PM)和聚古罗糖醛酸(PG)的制备 |
2.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 系列甘露糖醛酸寡糖的制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系列古罗糖醛酸寡糖的制备 |
2.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系列褐藻胶寡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力 |
3.2.2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活力 |
3.2.3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亚铁离子络合力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
3.3.2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活力 |
3.3.3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亚铁离子的络合能力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4.1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4.1.1 系列甘露糖醛酸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的研究 |
4.1.2 系列古罗糖醛酸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的研究 |
4.1.3 M-3K、G-3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的比较研究 |
4.1.4 实验结果讨论 |
4.2 褐藻胶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的机制研究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实验结果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帕金森症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5.1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MPP~+诱导的SK-N-MC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5.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 系列褐藻胶寡糖对MPP~+诱导的SK-N-MC细胞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展望 |
附图 |
致谢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个人简历 |
(6)1,3取代吡唑啉酮类试剂的合成及其用于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糖类物质的分析技术 |
1.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
1.2.2 生物质谱技术 |
1.2.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 |
1.3 糖类物质的衍生化技术 |
1.3.1 还原端的衍生化方法 |
1.3.2 非还原端的衍生化方法 |
1.4 同位素标记衍生化技术在质谱定量糖组学中的应用 |
1.4.1 利用甲基化反应 |
1.4.2 利用还原氨化反应 |
1.4.3 其他类型方法 |
1.5 总结与展望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1,3取代的吡唑啉酮类试剂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1-(d5-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5-PMP)的合成 |
2.2.3 1,3-二苯基-5-吡唑啉酮(DPP)的合成 |
2.2.4 1-(4-异丙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PMP)的合成 |
2.2.5 产品的结构表征 |
2.2.6 产品与还原糖的反应及其产物的质谱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溶剂和超声波对合成产率的影响 |
2.3.2 产品的结构表征结果 |
2.3.3 DPP、PPMP及PMP的紫外光谱比较 |
2.3.4 DPP、PPMP和d5-PMP与糖类物质的初步标记及产物的ESI-MS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5-PMP在N-糖链的同位素-质谱相对定量分析方面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Ribo B和fetuin糖蛋白N-糖链的解离 |
3.2.3 奶样中游离寡糖的分离 |
3.2.4 d0/d5 PMP与游离还原糖链的标记 |
3.2.5 ESI-MS检测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0/d5 PMP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分析糖链的原理 |
3.3.2 d0/d5 PMP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分析糖链的方法评价 |
3.3.3 d0/d5 PMP同位素标记用于奶样中游离寡糖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5-PMP在O-糖链的同位素-质谱相对定量分析方面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以d0/d5-PMP同位素为标记试剂的O-糖链的非还原性解离与标记 |
4.2.3 目标糖链的纯化方法 |
4.2.4 ESI-MS检测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0/d5-PMP同位素标记糖蛋白O-糖链的定量方法原理 |
4.3.2 糖链纯化方法的选择 |
4.3.3 方法验证与评价 |
4.3.4 猪胃粘蛋白中O-糖链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合成试剂—PPMP在单糖组成分析方面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标准单糖的PPMP衍生化 |
5.2.3 螺旋藻多糖样品SPPB-1的水解及衍生化 |
5.2.4 HPLC分离和ESI-MS检测条件 |
5.2.5 PPMP衍生物的稳定性实验 |
5.2.6 方法评价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衍生物的结构 |
5.3.2 衍生化条件的确定 |
5.3.3 糖类物质PPMP衍生物的稳定性 |
5.3.4 13种标准单糖的PPMP衍生物的HPLC和MS分析 |
5.3.5 PPMP和PMP标记方法的比较 |
5.3.6 方法评价结果 |
5.3.7 螺旋藻多糖SPPB-1的单糖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合成试剂—PPMP在寡糖混合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寡糖的PPMP衍生化 |
6.2.3 HPLC分离和ESI-MS检测条件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寡糖混合物的HPLC-ESI/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6.3.2 壳寡糖样品的HPLC-ESI/MS在线联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糖蛋白N-糖链释放及荧光标记衍生物的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生物学与糖化学 |
1.1.1 糖生物学 |
1.1.2 糖化学 |
1.2 糖蛋白糖链的类型及特点 |
1.2.1 糖链的类型 |
1.2.2 糖链的特点 |
1.3 糖蛋白糖链的释放方法研究 |
1.3.1 酶法释放糖链 |
1.3.2 化学法释放糖链 |
1.4 糖链衍生方法研究 |
1.4.1 利用糖链还原端醛基衍生 |
1.4.2 利用糖链氨基衍生试剂 |
1.4.3 利用糖链羟基衍生 |
1.5 糖链的质谱检测方法 |
1.5.1 快原子轰击电离技术 |
1.5.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 |
1.5.3 电喷雾电离技术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链酶蛋白酶E酶解糖蛋白释放N-糖链的条件考察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ronase E酶解Ribo B |
2.3.2 Pronase E酶解Chicken Albumin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酶解回收还原性N-糖链及其LC-MS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分析思路 |
3.3.2 酶解回收还原性糖链H5N5 |
3.3.3 Endo H酶解释放糖链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不同类型寡糖的新方法及电喷雾质谱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ITC标记不同类型寡糖链合成荧光探针的方法 |
4.3.2 FITC对还原性寡糖的荧光标记 |
4.3.3 FITC标记麦芽糊精的ESI-MS分析 |
4.3.4 N-糖链的FITC标记 |
4.3.5 FITC标记壳寡糖的ESI-MS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AEC柱前衍生化寡糖链的HPLC分离及LC-ESI-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类物质研究现状 |
1.2 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2.1 糖链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 |
1.2.2 糖链在糖蛋白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的作用 |
1.2.3 糖链影响蛋白质的分泌和稳定性 |
1.3 糖蛋白糖链的结构类型 |
1.3.1 N-糖肽键 |
1.3.2 O-糖肽键 |
1.4 糖蛋白糖链的释放 |
1.4.1 化学解法 |
1.4.2 酶解法 |
1.5 糖链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1.5.1 高效液相色谱 |
1.5.1.1 HPLC色谱分离模式 |
1.5.1.1.1 分配色谱 |
1.5.1.1.2 吸附色谱 |
1.5.1.1.3 离子交换色谱 |
1.5.1.1.4 空气排阻色谱 |
1.5.1.2 高效液相色谱常用检测模式 |
1.5.1.2.1 紫外检测 |
1.5.1.2.2 示差折光检测 |
1.5.1.2.3 荧光检测 |
1.5.1.2.4 蒸发光散射检测 |
1.5.1.2.5 电化学检测 |
1.5.1.3 高效液相色谱衍生化模式 |
1.5.1.3.1 柱前衍生 |
1.5.1.3.2 柱后衍生 |
1.5.1.4 常用衍生试剂 |
1.5.1.4.1 酰肼类荧光衍生试剂 |
1.5.1.4.2 氨基吡啶类荧光衍生试剂 |
1.5.1.4.3 苯胺类荧光衍生试剂 |
1.5.1.4.4 氨基苯甲酸酯类衍生试剂 |
1.5.2 气相色谱 |
1.5.3 质谱(MS)分析法 |
1.5.3.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 |
1.5.3.2 电喷雾电离质谱 |
1.5.3.3 快原子轰击质谱 |
1.5.3.4 串联质谱 |
1.5.4 电泳 |
1.5.4.1 毛细管电泳 |
1.5.4.2 高效毛细管电泳 |
1.5.4.3 荧光辅助糖电泳 |
1.5.5 色-质联用技术 |
1.5.5.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1.5.5.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AEC柱前衍生化壳寡糖混合物的HPLC分离及其衍生物的LC-ESI-MS分析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
2.2.1.1 实验材料 |
2.2.1.2 试剂 |
2.2.1.3 仪器 |
2.2.2 色谱条件 |
2.2.3 液质联用条件 |
2.2.4 衍生化标记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标准D-氨基葡萄糖的柱前HPLC分析及MS分析模式的建立 |
2.3.1.1 标准D-氨基葡萄糖AEC衍生物的HPLC分析 |
2.3.1.2 标准D-氨基葡萄糖AEC衍生物的ESI-MS分析 |
2.3.2 壳寡糖AEC衍生物的ESI-MS分析 |
2.3.3 壳寡糖AEC衍生物LC-ESI-MS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考察 |
2.3.3.1 流动相比例对壳寡糖分离程度的影响 |
2.3.3.2 挥发性盐浓度对壳寡糖分离程度的影响 |
2.3.4 壳寡糖的AEC衍生物的LC-ESI-MS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AEC柱前衍生化糖蛋白N-糖链的HPLC分离及LC-ESI-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1.1 实验材料 |
3.2.1.2 试剂 |
3.2.1.3 仪器 |
3.2.2 糖蛋白中N-糖链糖链的释放 |
3.2.3 糖蛋白解离N-糖链的分离纯化 |
3.2.4 糖蛋白解离得到的N-糖链的AEC衍生化标记 |
3.2.5 AEC衍生化样品的纯化 |
3.2.6 LC-ESI-MS分析条件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的分析 |
3.3.1.1 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ESI-MS分析 |
3.3.1.2 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HPLC分析 |
3.3.1.3 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ESI-MS分析 |
3.3.1.4 核糖核酸酶B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LC-ESI-MS分析 |
3.3.2 鸡白蛋白解离N-糖链的分析 |
3.3.2.1 鸡白蛋白解离N-糖链的ESI-MS分析 |
3.3.2.2 鸡白蛋白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HPLC分析 |
3.3.2.3 鸡白蛋白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ESI-MS分析 |
3.3.2.4 鸡白蛋白解离N-糖链AEC衍生物的LC-ESI-MS分析 |
3.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几种海洋动物酸性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质谱分析技术在海参硫酸软骨素类似多糖-北太平洋鱿鱼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核磁共振技术比较四种不同海参多糖硫酸软骨素和岩藻聚糖硫酸酯结构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质谱结合核磁技术研究美国肉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特异性酸降解产物的结构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岩藻糖糖基化硫酸软骨素寡糖的制备和结构解析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同海参硫酸多糖和寡糖及鱿鱼墨多糖的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海参多糖的体外抗凝血和抗血栓活性研究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及讨论 |
6 小结 |
第二节 美国肉参岩藻糖基化硫酸软骨素寡糖的抗凝血活性分析 |
1 材料 |
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美国硫酸软骨素寡糖抗凝血作用讨论 |
6 小结 |
第三节 鱿鱼墨多糖的硫酸酯化及其硫酸酯化产物的活性分析 |
1 材料和试剂 |
2 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总结 |
创新点 |
发表文章 |
致谢 |
(10)海藻胶寡糖理化性质、分离制备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寡糖及其分类 |
1.2 寡糖的分析方法 |
1.2.1 色谱法 |
1.2.2 生物质谱法 |
1.2.3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1.3 寡糖的生物学活性 |
1.3.1 对植物的诱抗作用 |
1.3.2 抑菌活性 |
1.3.3 抗肿瘤活性 |
1.3.4 抗氧化活性 |
1.3.5 免疫调节作用 |
1.4 海藻胶及其寡糖研究现状 |
1.4.1 海藻胶及其寡糖介绍 |
1.4.2 海藻胶寡糖的生物活性 |
1.4.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海藻胶寡糖的酶法制备及TLC与质谱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海藻胶寡糖的酶法制备 |
2.2.2 海藻胶寡糖的TLC分析 |
2.2.3 海藻胶寡糖的质谱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藻胶寡糖理化性质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紫外扫描 |
3.2.2 糖含量测定 |
3.2.3 糖醛酸含量测定 |
3.2.4 糖醛酸的还原及单糖组成分析 |
3.2.5 寡糖含量的粗略测定 |
3.2.6 高聚合度部分的分子量测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聚海藻胶寡糖的分离与制备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强阴离子交换柱分离 |
4.2.2 凝胶柱分离 |
4.2.3 硅胶柱分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藻胶寡糖的抑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寡糖混合物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中的应用[J]. 胡燕娴,孙晋红,潘莹,季芳,康涛,郭嘉杰,邵秀稳. 科技与创新, 2019(15)
- [2]仙茅多糖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D]. 杨玲. 贵州大学, 2019(09)
- [3]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D]. 杨梅芳. 西北大学, 2019(07)
- [4]叉枝松藻抗凝血多糖及其寡糖的制备和结构研究[D]. 李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5]系列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相关生物学活性(拮抗酒精性肝损伤及防治帕金森症)研究[D]. 胡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6]1,3取代吡唑啉酮类试剂的合成及其用于糖类物质的衍生化和分析研究[D]. 张萍. 西北大学, 2011(08)
- [7]糖蛋白N-糖链释放及荧光标记衍生物的电喷雾质谱研究[D]. 徐莎. 西北大学, 2011(08)
- [8]AEC柱前衍生化寡糖链的HPLC分离及LC-ESI-MS分析[D]. 郭文. 西北大学, 2010(09)
- [9]几种海洋动物酸性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D]. 陈士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 [10]海藻胶寡糖理化性质、分离制备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 王红敏. 西北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