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苍溪发展高中教育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爽[1](2020)在《县域内城乡教师联动教研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教师联动教研是当前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促进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参与联动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获得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增长,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检视城乡教师联动教研的实践历程,分析教师互动对城乡教师联动教研的作用及价值,总结多地区在促进城乡联动教研中教师互动的经验,对于城乡联动教研的有效推进有深远意义,对于城乡学校间有效开展教师联动教研活动有借鉴价值。从社会互动的视角出发,本文试图从两个层面对城乡联动教研进行探讨:在理论层面,城乡联动教研是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教研互动的本质是什么?在实践层面,城乡教师是如何实现教研互动的,如何推进城乡教师的教研互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试图理清“城乡联动教研”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校本教研”等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明晰教研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遂宁市及重庆市璧山区进行田野考察,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辅以问卷法对城乡联动教研中教师教研互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城乡联动教研在多地区已成为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城乡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通过参与城乡联动教研活动拓宽了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的能力素质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研冲突互动制约着联动教研有效的开展。乡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定位引起了城乡联动教研偏城市化的定位,教研脱离乡村教学的实际,使得乡村教师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教研互动中,教师教研水平低、学校教研经费供给少、教研主管部门管理难等现实问题难以跟上联动教研的发展需求,组织联动不足,教师互动不够导致教师参与联动教研获得专业提升的效果差。本研究认为,单从改进联动教研活动本身来提升教研效果的做法效果甚微,由内而外的加强联动教研建设才能彻底解决联动教研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与城乡联动教研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及激励保障机制,为联动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文化层面,加强城乡学校教研文化的融合,消除唯本土教研文化优势的隔阂,为教师良好教研互动提供前提;在互动层面,强化多元主体参与联动教研的互动规范意识,以多样教研形式促进联动教研常态化开展;在评价方面,丰富教师评价与活动评价的内容,强化联动教研活动参与者参与教研评价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教研改进及联动教研的健康发展。
杨柳青[2](2020)在《史密斯模型视角下的乡镇扶贫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海门市Y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世界统一的标准,我国脱贫人口数量大约是世界总脱贫人口数量的70%,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首个胜利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但是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的现实,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长期面临这个突出难题,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本文以江苏海门市Y镇落实相关扶贫工作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上主要参考史密斯学者构建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并利用这一大经典模型中所包括的理想化扶贫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理想脱贫环境以及四个要素的互动关系,对乡镇扶贫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大量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以下观点:扶贫的政策在其执行的过程中己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存在的是扶贫政策本身的不稳定和完善性;扶贫政策的执行监督主体的执行力和素质需要提升,政策的实际制定者与具体的执行机构之间存在着权责不清晰的情况;目标群体的平均素质相对较低,扶贫工作参与度不高和对扶贫政策的认知不够;扶贫政策的执行者与扶贫政策执行对象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其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政策情况和实际的需求,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对象监督机制的建设不到位造成扶贫执行环境的不理想;扶贫机构和扶贫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形式化,相互缺乏信任。要研究和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提高扶贫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和效果,就是根据模型中提到的相关要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研究工作,并提出有效方法和建议。在扶贫政策方面,站在宏观的视角,对其开展研究,重点在于扶贫过程的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研究,从根本出发进行政策的优化,从而使政策得到更好的执行;要进一步提高对政府相关执行部门和机构的执行力,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确保权责之间形成有效的对应;同时也需要更好地提高目标群体的平均素质水平,使目标群体更好地参与其中;同时,加大政府对扶贫政策宣传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和监督机制,为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扶贫政策执行的环境;最后,扩宽政府相关执行部门与目标群体的互动模式,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
吕晶晶[3](2019)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K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贫困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斗争,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问题,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困扰。2013年11月,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贫是我国的基本方针,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是提高脱贫效果的客观需要,但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贫困情况,需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驱动下,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政策,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达到精准脱贫的预期目标。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这样不仅要加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还要鼓励社会群体的力量,支持扶贫资金投入农村地区。要保证全部把资金用在扶贫当中,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建设,让资金的使用合理化、科学化、透明化。未来要把农村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和环境适宜的乡村,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要想使精准扶贫执行效果能够有明显体现就要以贫困人口为主体,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提升他们的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要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和真正需要,充分尊重倾听贫困人口的意愿,防止有不良的影响出现。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要不断加强他们的知识水平,改变他们不积极的思想。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领导工作方面,政府机构人员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尽力把政策都落实到位,要将精准扶贫的效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日常工作体系当中,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工作成效,抓紧制定不同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有效实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齐齐哈尔市K县是重点贫困地区,它的精准扶贫状况影响着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所以脱贫攻坚的任务尤为重要,应当加大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力度,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精准扶贫政策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推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并对国内外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展开了相应的研究,通过使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进行研究,并把它运用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工作当中,介绍齐齐哈尔市K县的现状及成效。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从精准扶贫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目标群体及政策执行环境四个因素对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还借鉴了重庆市奉节县和山东省莱西市的经验,从中得出主要启示,并运用到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对策与建议当中。齐齐哈尔市K县贫困人口比较多,政策存在不科学性,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不达标,贫困户思想和文化水平不够高,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都是阻碍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完善扶贫政策制度的建设,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率,提高政策执行人员整体素质,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并努力加强贫困人口的思想和文化,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因此,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使政策执行效果更加明显,更好的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李波[4](2019)在《基于演化博弈的精准脱贫三主体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公认的难题。在2013年11月正式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中,强调运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理方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以实现2020年实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在我国现行标准下,扶贫工作已经取得显着性的成效与决定性的发展。但是,从扶贫工作的实践出发,认为目前的脱贫进程还存在问题与难题,尤其凸显的是贫困群体存在内生脱贫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其次,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担任着关键角色。一方面要提升对基层进行管理与治理,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贫困群体的内生脱贫驱动力。除了地方政府作为扶贫群体,社会中还存在像社会组织一类的扶贫群体。他们也同样参与着精准扶贫工作,对脱贫进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的社会组织属于竞争性营利组织,那么如何将其自身发展与扶贫工作相平衡以得到协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精准脱贫中三主体协同治理为主题,对脱贫工作中各参与方,即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群体行为策略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动态博弈的思想,推导得出博弈各参与方的期望均衡收益,理论分析影响各参与方扶贫合作的关键参数。其次,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求得博弈间的稳定均衡策略,利用推导得到的影响博弈各参与方扶贫合作的关键参数进行MATLAB软件仿真。旨在研究扶贫群体与贫困群体间的冲突与矛盾,分析博弈各参与方的损益情况,以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表明:在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之间的博弈分析结论:(1)贫困群体支持扶贫时,地方政府对其提供的激励性奖励,在扶贫初期对双方合作起到较大作用。(2)加大贫困群体“脱贫摘帽”后的收益能够显着提高地方政府和贫困群体合作的意愿。(3)加大贫困群体机会损失会影响双方竞合关系演化。当机会损失达到上限时,贫困群体会引发消极心态,致使双方达不到良性发展趋势,出现恶性循环;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之间的博弈分析结论:(1)加大给予博弈各参与方的支持会影响三方竞合演化。给予过度的支持会使扶贫群体与贫困群体依赖支持,反而不重视脱贫致富的结果。(2)加大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采取(不参与、不支持)策略时,所产生的负收益会降低三方协同扶贫的概率。在有效区间内,此措施可以起到约束作用,助推良性扶贫协同效果。若超过承受负收益的合理区间,效果会适得其反。(3)加大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采取(参与、支持)时,所得到收益会正向促进减贫进程。贫困群体是否选择支持脱贫工作取决于脱贫之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刺激。地方政府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能助推贫困群体与社会组织向良好的扶贫协同模式发展。本研究主要创新点有:(1)研究视角创新:将精准脱贫与博弈理论相结合,通过全新的视角研究精准脱贫过程中博弈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分析博弈中的稳定均衡策略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研究方法创新:传统的博弈理论在假设条件上具有局限性,本文采用的演化博弈理论是传统博弈理论的改良版,仅假设博弈各参与方为有限理性即可,对于信息的要求也不再是完美信息假设那么严苛。最终利用MATLAB软件将结果以数据仿真的形式展现出来。
王君[5](2018)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全面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扶贫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扶贫理念。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开展了四年多,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但贫困仍是我国2020年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就是为消灭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的一种良性互动机制。精准扶贫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和精准考核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建立全方位的帮扶体系,保证各项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以山西省为例,对山西省进行省情分析。总的来说,山西省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一定实践成效,但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扶贫机制受客观条件制约,贫困群众发展扶贫机制尚需多元化,贫困群众教育保障机制仍有构建空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与贫困群众息息相关的生存、生活、发展和教育保障等方面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除此之外,针对脱贫后的贫困群众,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脱贫发展机制,优化贫困群众脱贫退出机制,设立预防脱贫群众返贫机制,提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能力,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打通贫困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汪雪川[6](2018)在《金融扶贫益贫效果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金融单位参与扶贫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迄今为止金融扶贫在我国已开展近40年,成效显着。但是金融扶贫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贫困户瞄准不精、金融扶贫成本高昂、金融扶贫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贫困户脱贫难度仍然很大。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的“精准度”问题。为了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央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17年底召开的十九大也重申了坚持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上述文件的颁布及会议的展开标志着我国扶贫攻坚进入了精准化阶段,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工作得到了有力保证。为了深入探究金融扶贫能否对贫困户收入产生显着影响,本文选取了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赤峰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6年数据资料,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赤峰市金穗富农贷和村级互助资金项目促进增收的政策传导机制,并通过实证方法对金融扶贫促进增收的效果加以验证,进而对赤峰市金融扶贫提出政策性建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金融扶贫的政策传导机制首先是由政策制定者出台相关政策并利用偿还激励机制和供给激励机制推动执行者增加金融供给,然后通过帮助贫困户平滑消费、放松对贫困户的抵押担保制约、为贫困户提供财政贴息等渠道直接或间接实现贫困户的增收。第二,对绝大多数贫困户家庭来说,金穗富农贷比互助资金更能有效促进家庭增收,且这种促进作用对收入较高的贫困家庭尤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二者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的差异造成的。第三,贫困户贷款规模、家庭劳动力人口、土地面积和年存款金额都对贫困户家庭收入产生正向影响。除了上述结论外,实地调研还发现,赤峰市通过“五个必须”、扶贫办下达担保补偿资本金、小组联保等形式优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保证了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赤峰市金融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牧民贷款额度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人口科学文化水平、持续推广扩大金融扶贫覆盖范围、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四个角度提出政策性建议。
昝琪[7](2018)在《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苍溪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对社会管理问题更加重视。在社会事务的日常管理中,政府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权主义”倾向,在社会治理中,进一步凸显了政治权力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之后,开始将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议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强调以人民民主与法治建设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一主题,其内涵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主体的治理能力,实现各方主体协同治理、共同治理。县,属于我国进行社会治理最为基础的单元。在整个行政层级中,县,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央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是通过县来实现的。它是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具有管理城市和管理农村的双重功能。县政府是国家宏观管理和地方微观治理相结合的地方,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将上级指令传递给民众,将民众意见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县级政府治理作为“前沿”领域,直接接触、观察各类社会矛盾,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情况都在这里反映出来。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发展水平、脱贫致富时效、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本文选取四川省苍溪县为案例,从县级政府治理的基础理论出发,探索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发展历程,研究苍溪县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举措,通过规范治理结构、完善治理体系、改进治理方式,提高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县域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四川苍溪县政府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以期能为四川县级政府治理乃至全国提供理论参考。
沈卫琴,卞秀梅,倪局,汪蓉,邓丽华[8](2017)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满足最广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并且,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的老师,我们越来越感到自身教学责任的负重感,基于此,我们在充分结合自身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希望可以构建趣味、真实、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保驾护航。
曾浪[9](2017)在《五华县大沙村对口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近七成。而贫困,往往就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可以说,我国农村发展的程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决定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程度。因此,消除贫困,不仅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是困扰已久的历史性问题,更是关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的目的,正是要“以点带面”,以大沙村为基点聚焦扶贫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调研走访。同时,围绕大沙村对口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施效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更为系统的梳理,得出切实可行的全国层面“对口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的政策确立与实施提供理论与依据。进而帮助更多像大沙村一样的中国农村,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对口扶贫”之路、致富之路、长期稳健的发展之路。本文由以下六个章节组成,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以及在国内外学者就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等;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对口扶贫”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总结;第三章围绕大沙村现状,将其基本情况与贫困情况进行梳理说明,并就大沙村目前的贫困特点进行了总结;第四章主要从大沙村对口扶贫单位的扶贫措施、成效,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大沙村口扶贫问题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结合我国三十多年来对农村地区对口扶贫的政策发展及经验教训,为下文大沙村的对口扶贫提供宝贵资料;第六章,在之前文章的基础上,从资金使用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及自主造血四大方面提出改进大沙村对口扶贫工作对策。第七章,即为本文结论部分。
罗红[10](201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到新时期,党中央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客体精准识别、教育主体精准扶持和教育成果精准考核从而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属于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的延伸概念。从内容上讲,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教育粗放扶贫而言。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或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教育治贫方式。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沿用精准扶贫的三项主要内容:教育目标精确识别、教育政策精确帮扶、教育成果精确考核。从实践上来讲,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进行政策扶贫,从而改善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我国推行教育扶贫政策以来,四川省教育精准扶贫在义务教育胜段、中等职业教育胜段和高等教育胜段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义务胜段首先实现“三免一补”的政策;在中等职业实行“9+3”免费教育项目,大大减少了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高校实行对口帮扶政策,精确的解决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但是,四川省的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教育客体识别不准确、帮扶政策实施难度大和教育成果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对此,教育精准扶贫应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工作,完善公平公正的制度化识别建档立卡机制,并且学校部门应严格执行精准识别工作;精准落实教育扶持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学生流失大、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并且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最后完善精准考核机制,把教育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相结合,把扶贫落到实处,争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苍溪发展高中教育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溪发展高中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内城乡教师联动教研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基础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城乡教师联动教研的实践形态 |
(一)行政干预的“捆绑式” |
(二)自发的同类学校协作 |
(三)“名师”引领的小型教研共同体 |
二、城乡教师联动教研的实践效益 |
(一)关注教师个体成长的教研走向常态化 |
(二)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向规范化 |
三、冲突互动:城乡教师联动教研的问题凸显 |
(一)教研互动主体的角色失调 |
(二)教研活动的互动情境缺失 |
(三)教研过程的单向互动突出 |
(四)教研互动结果的评价僵化 |
四、联动教研呈现冲突互动现象的归因分析 |
(一)互动理念层面:乡村教育“城镇化”的误区 |
(二)教研实践层面:现实条件与发展需求的冲突 |
五、走向协调互动:城乡教师教研互动与互惠的策略探讨 |
(一)着力于制度设计,激发教研联动组织内生动力 |
(二)引导城乡学校的教研文化理性交流交融 |
(三)强化多元互动,保障联动教研常态化 |
(四)不搞一刀切,以能力素质提升为评价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史密斯模型视角下的乡镇扶贫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海门市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3 国内外综述评述 |
1.5 理论基础 |
1.5.1 扶贫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框架——史密斯过程模型 |
1.5.2 史密斯模型与扶贫政策执行的契合点 |
第二章 乡镇扶贫政策执行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Y镇为例 |
2.1 Y镇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和贫困现状 |
2.1.1 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简介 |
2.1.2 贫困现状 |
2.2 Y镇扶贫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
2.2.1 扶贫政策 |
2.2.2 执行机构 |
2.2.3 目标群体 |
2.2.4 政策环境 |
2.2.5 四大因素的互动关系 |
2.3 Y镇扶贫政策执行的特色措施及成效 |
2.3.1 政策执行的特色措施 |
2.3.2 政策执行的成效 |
2.4 乡镇扶贫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政策覆盖对象不完全 |
2.4.2 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达不到实际要求 |
2.4.3 目标群体参与意识不强 |
2.4.4 政策环境不理想 |
2.4.5 互动关系形式化 |
第三章 乡镇扶贫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扶贫政策自身缺陷分析 |
3.1.1 政策自身缺乏合理性 |
3.1.2 政策自身缺乏明晰性及协调性 |
3.2 执行机构执行力度不到位分析 |
3.2.1 政策执行主体缺乏系统的培训减弱执行能力 |
3.2.2 权责不明确削弱了执行机构的执行力 |
3.3 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履行效果不佳分析 |
3.3.1 目标群体文化受教育程度低制约了政策执行 |
3.3.2 目标群体参与程度不深影响了政策开展 |
3.4 政策执行环境不理想原因分析 |
3.4.1 执行监督机制缺乏影响了政策执行环境 |
3.4.2 政策信息宣传不到位造成政策执行难度加大 |
3.5 互动关系困境原因分析 |
3.5.1 扶贫对象对执行机构不信任 |
3.5.2 执行机构对扶贫对象的需求回应少 |
第四章 乡镇扶贫政策执行的对策分析 |
4.1 持续完善扶贫政策合理性 |
4.1.1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
4.1.2 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
4.2 提高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力 |
4.2.1 加强政策执行人员培训提高执行力 |
4.2.2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划清权责界限增强执行力 |
4.3 增强目标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 |
4.3.1 进一步加大对目标群体的教育培训力度 |
4.3.2 提高目标群体沟通协调能力,减少政策执行阻力 |
4.4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
4.4.1 完善扶贫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4.4.2 扩大政策宣传,塑造良好政策执行环境 |
4.5 扩宽互动模式,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K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及贫困标准 |
2.1.2 精准扶贫 |
2.1.3 政策执行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反贫困理论 |
2.2.2 政策执行理论 |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3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3.1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
3.1.1 齐齐哈尔市K县贫困基本状况 |
3.1.2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
3.2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 |
3.2.1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现状 |
3.2.2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内容及具体效果 |
3.3 访谈研究过程 |
3.3.1 研究的探索和准备阶段 |
3.3.2 实地访谈工作阶段 |
3.3.3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
4 齐齐哈尔市K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精准扶贫政策本身因素 |
4.1.1 贫困户精准识别偏离 |
4.1.2 政策存在不科学性 |
4.2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机构因素 |
4.2.1 扶贫资金使用低效 |
4.2.2 政策执行主体缺乏沟通与协调 |
4.2.3 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
4.3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因素 |
4.3.1 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不足 |
4.3.2 贫困人口思想观念和文化程度较低 |
4.4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环境因素 |
4.4.1 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4.2 外部环境因素有待改善 |
5 国内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经验 |
5.1.1 重庆市奉节县的经验 |
5.1.2 山东省莱西市的经验 |
5.2 主要启示 |
5.2.1 强化动态管理和监管制度 |
5.2.2 坚持对症下药与精准帮扶相结合 |
5.2.3 健全环境脱贫提升机制 |
6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对策及建议 |
6.1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
6.1.1 提高精准识别的准确性 |
6.1.2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制度的建设 |
6.2 强化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主体行为 |
6.2.1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
6.2.2 强化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 |
6.2.3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 |
6.3 加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和文化教育 |
6.3.1 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 |
6.3.2 加强贫困人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 |
6.4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环境 |
6.4.1 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
6.4.2 优化农村建设的法治环境 |
7 研究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演化博弈的精准脱贫三主体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贫困的研究综述 |
1.5.2 扶贫模式的研究综述 |
1.5.3 扶贫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扶贫博弈的研究综述 |
1.5.4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
2.1.2 利益主体 |
2.1.3 扶贫群体与贫困群体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论 |
2.2.2 动态博弈 |
2.2.3 演化博弈 |
2.2.4 演化博弈论与传统博弈论之间的区别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态博弈思想对精准脱贫三主体参数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收益参数的设置 |
3.3 基于动态博弈思想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的关键参数分析 |
3.3.1 前提假设 |
3.3.2 模型的建立 |
3.4 基于动态博弈思想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间的关键参数分析 |
3.4.1 前提假设 |
3.4.2 模型的建立 |
3.5 基于动态博弈思想的精准脱贫三主体关键参数分析 |
3.5.1 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的关键参数分析 |
3.5.2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间的关键参数分析 |
第四章 精准脱贫三主体协同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
4.2.1 模型的假设 |
4.2.2 模型的建立 |
4.2.3 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的演与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
4.3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 |
4.3.1 模型的假设 |
4.3.2 模型的建立 |
4.3.3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间的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
4.4 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 |
4.4.1 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演化博弈的仿真分析 |
4.4.2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贫困群体间演化博弈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精准脱贫三主体协同治理的国内经验 |
5.1 政府参与精准脱贫的经验 |
5.2 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的经验 |
5.3 贵州毕节试验区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体间的博弈结论 |
6.1.2 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群体间的博弈结论 |
6.1.3 经验案例分析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明确构建梯度式补贴支持机制,避免出现“输血式”直接投入 |
6.2.2 通过惩罚和激励双重机制,促进多方扶贫群体参与精准脱贫 |
6.2.3 完善社会组织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界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 |
6.2.4 加强社会组织的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积极响应全民参与扶贫实践 |
6.2.5 通过制度创新减少扶贫成本,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相关理论 |
2.1 精准扶贫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精准扶贫机制 |
2.1.3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 |
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2.2 共同富裕理论 |
2.2.3 赋权理论与参与式扶贫理论 |
2.2.4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
2.3 贫困地区 |
3 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现状分析 |
3.1 农村精准扶贫案例选择(以山西省为例) |
3.1.1 贫困人口分布现状 |
3.1.2 精准扶贫实践成效 |
3.1.3 精准扶贫目标任务 |
3.2 贫困群众生活扶贫机制受客观条件制约 |
3.2.1 贫困地区环境对扶贫约束趋紧 |
3.2.2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机制有待稳定 |
3.2.3 人民生活保障程度仍需提高 |
3.3 贫困群众发展扶贫机制尚需多元化 |
3.3.1 分配指标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 |
3.3.2 农村精准扶贫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
3.3.3 扶贫力量配备仍有余地 |
3.4 贫困群众教育保障机制仍有构建空间 |
3.4.1 扶贫对象扶志还需强化 |
3.4.2 农村文化设施仍待健全 |
3.4.3 基础教育资源尚需合理分配 |
3.4.4 精准扶贫队伍专业人才欠缺 |
4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 |
4.1 筑牢贫困群众生存扶贫机制 |
4.1.1 以人民实际需求为基础优化精准扶贫目标和内容 |
4.1.2 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开展社会救济 |
4.1.3 健全贫困群众保障机制 |
4.2 构造贫困群众生活扶贫机制 |
4.2.1 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
4.2.2 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4.2.3 推进文化体育信息扶贫 |
4.3 整合贫困群众发展扶贫机制 |
4.3.1 拓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
4.3.2 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比例 |
4.3.3 扩大贫困地区农民有效政治权利 |
4.4 构筑贫困群众教育保障机制 |
4.4.1 推行贫困群众思想扶贫 |
4.4.2 合理分配基础教育资源 |
4.4.3 增进贫困地区教育帮扶 |
4.4.4 充实精准扶贫专业人才队伍 |
5 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脱贫发展机制 |
5.1 优化贫困群众脱贫退出机制 |
5.1.1 合理制定脱贫标准 |
5.1.2 严格大数据建档立卡管理 |
5.1.3 政府巩固脱贫成果 |
5.2 设立预防脱贫群众返贫机制 |
5.2.1 返贫预警监测机制 |
5.2.2 返贫应急处置机制 |
5.2.3 推广利益联结机制 |
5.3 强化贫困群众抗贫能力保障机制 |
5.3.1 增加贫困群众的资产收益 |
5.3.2 促进人才持续发展 |
5.3.3 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金融扶贫益贫效果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有关我国金融扶贫模式的研究 |
1.2.2 有关金融扶贫益贫效果的研究 |
1.2.3 有关金融扶贫所面临现实困境的研究 |
1.2.4 有关金融扶贫政策建议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金融扶贫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扶贫 |
2.1.2 金融扶贫 |
2.2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赤峰市金融扶贫发展历程与发展状况 |
3.1 赤峰市金融扶贫发展历程 |
3.2 赤峰市金融扶贫具体实践 |
3.2.1 赤峰市人民银行牵头助推金融扶贫 |
3.2.2 金融机构集中发力创新金融扶贫产品 |
3.3 赤峰市金融扶贫工作成效 |
3.3.1 搭建盟市级平台,对产业化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管理 |
3.3.2 金融扶贫项目种类丰富,贷款规模取得新突破 |
3.3.3 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发展多项产业 |
3.3.4 开展金融专业培训,增强致富意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赤峰市金融扶贫项目案例分析 |
4.1 金穗富农贷项目 |
4.1.1 金穗富农贷项目的操作流程 |
4.1.2 金穗富农贷项目的运行特点 |
4.1.3 金穗富农贷项目的实施效果 |
4.2 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项目 |
4.2.1 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操作流程 |
4.2.2 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运行特点 |
4.2.3 村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 |
4.3 两个项目的运行机制及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
4.3.1 两个项目的运行机制分析 |
4.3.2 两个项目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政策传导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赤峰市金融扶贫益贫效果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定 |
5.2.1 分位数回归的基本原理 |
5.2.2 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构建 |
5.2.3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5.2.4 变量设定 |
5.3 金融扶贫益贫效果的估计结果 |
5.3.1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
5.3.2 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5.3.3 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
6.1 金融扶贫对策建议 |
6.1.1 增加贷款额度,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
6.1.2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科学文化水平 |
6.1.3 进行持续推广,扩大金融扶贫覆盖范围 |
6.1.4 调动市场主体,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苍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县级政府治理的基础理论 |
2.1 县级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 |
2.1.1 善治理论 |
2.1.2 政府职能理论 |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 县级政府治理的内涵 |
2.2.1 政府治理的内涵 |
2.2.2 县级政府治理的独特地位 |
2.2.2.1 县处于国家治理的基层单位 |
2.2.2.2 县占据权力场域的集散地 |
2.2.2.3 县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 |
2.2.3 县级政府治理的要素 |
2.2.3.1 政府治理理念 |
2.2.3.2 政府治理结构 |
2.2.3.3 政府治理工具 |
第三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历史发展和新要求 |
3.1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历史发展 |
3.1.1 1949 年——1978年:全能型政府 |
3.1.2 1978 年——2003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3.1.3 2003 年至今: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
3.2 对县级政府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
3.2.1 全面深化改革对地方政府提出新要求 |
3.2.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创新县级政府治理 |
3.2.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级政府治理转型 |
第四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苍溪县为例 |
4.1 苍溪县政府治理的现状 |
4.1.1 苍溪县基本情况 |
4.1.2 苍溪县政府治理的成就 |
4.1.2.1 公共服务能力提高 |
4.1.2.2 “互联网+”权力监督 |
4.1.2.3 网格化服务管理 |
4.1.2.4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
4.2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
4.2.1.1 政府治理主体单一 |
4.2.1.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欠缺 |
4.2.1.3 政府治理方式的行政性 |
4.2.2 苍溪县政府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2.1 政府治理理念存在偏差 |
4.2.2.2 政府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
4.2.2.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 |
第五章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原则、目标及举措 |
5.1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原则 |
5.1.1 坚持以人为本 |
5.1.2 遵守法治原则 |
5.1.3 把发展放在首位 |
5.2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目标 |
5.2.1 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
5.2.2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5.2.3 促进城乡统筹 |
5.3 四川县级政府治理创新的举措 |
5.3.1 完善治理结构 |
5.3.1.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 |
5.3.1.2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
5.3.1.3 处理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
5.3.2 规范治理体系 |
5.3.2.1 构建有效权力体系 |
5.3.2.2 推进基层民主治理体系 |
5.3.2.3 完善民生服务体系 |
5.3.3 改进治理方式 |
5.3.3.1 支持公民和社会参与,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
5.3.3.2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
5.3.3.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五、同类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行动研究法: |
3. 案例研究法: |
4. 总结评价法: |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五、同类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
十一、课题研究反思 |
(9)五华县大沙村对口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述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线路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对口扶贫相关概念 |
2.1.1 贫困的概念界定 |
2.1.2 扶贫的概念界定 |
2.1.3 对口扶贫的概念界定 |
2.2 对口扶贫理论基础 |
2.2.1 贫困理论 |
2.2.2 反贫困理论 |
2.2.3 贫困线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大沙村现状分析 |
3.1 大沙村简介 |
3.2 大沙村的基本情况 |
3.2.1 大沙村的经济情况 |
3.2.2 大沙村的社会发展 |
3.2.3 大沙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
3.3 大沙村的贫困现状 |
3.3.1 大沙村的贫困情况简述 |
3.3.2 大沙村贫困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大沙村对口扶贫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大沙村主要对口扶贫单位介绍 |
4.2 对口扶贫单位扶贫主要措施 |
4.3 省财政厅对口扶贫成效 |
4.4 对口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资金投入无法形成产业合力效应 |
4.4.2 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
4.4.3 扶贫政策与方针有待继续优化 |
4.4.4 贫困者缺乏后续自主造血能力 |
第五章 国内农村对口扶贫政策及经验分析 |
5.1 目前我国农村对口扶贫政策 |
5.2 目前我国农村对口扶贫存在问题 |
5.2.1 农民增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
5.2.2 贫困地区“返贫”现象严重 |
5.2.3 扶贫责任的落实及监管等机制不完善 |
5.3 国内对口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 |
5.3.1 政府主导助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
5.3.2 积极鼓励全民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
5.3.3 扶贫工作以“人群精准”为基础进行推进 |
第六章 改进大沙村“对口扶贫”工作对策 |
6.1 集中提高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使用效率 |
6.1.1 缩短销售周期 |
6.1.2 发展更多特色、优化产业 |
6.1.3 加快对接城区建设 |
6.2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6.2.1 进一步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
6.2.2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
6.2.3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
6.3 扶贫政策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化 |
6.3.1 产业化扶贫解决农民增收困境 |
6.3.2 不断深化和完善对口扶贫群众的参与机制 |
6.4 进一步确立扶贫对象主人翁地位以增强自主造血能力 |
6.4.1 深化贫困人口发展意识 |
6.4.2 提高扶贫对象自身素质 |
6.4.3 鼓励扶贫对象自主创业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性与不足 |
2.教育精准扶贫的概述 |
2.1 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 |
2.2 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分析 |
2.2.1 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和客体 |
2.2.2 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和目标 |
2.2.3 教育精准扶贫的标准和原则 |
2.2.4 教育精准扶贫的特征 |
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
2.3.1 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
2.3.2 教育精准扶贫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
2.3.3 教育精准扶贫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
3.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主义教育扶贫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教育扶贫思想 |
3.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扶贫思想 |
3.2 西方教育扶贫相关理论借鉴 |
3.2.1 奥斯卡·刘易斯贫困文化理论 |
3.2.2 冈纳·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
3.2.3 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3.3 中国现代平民教育理论继承 |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成因 |
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 |
4.1.1 义务教育胜段扶贫政策成效显着 |
4.1.2 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行“9+3”扶贫项目 |
4.1.3 高等教育全面落实对口帮扶政策 |
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 |
4.2.1 教育客体识别不精确 |
4.2.2 教育主体精准扶持难度大 |
4.2.3 教育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
4.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片区协调不足和个体识别复杂性高 |
4.3.2 物质资源贫乏和长期落后现状恶性循环 |
4.3.3 贫困主体脱贫主观能动性较弱 |
4.3.4 传统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不完善 |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胜段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的对策 |
5.1 完善教育客体精准识别工作 |
5.1.1 完善公平公正的制度化识别建档立卡机制 |
5.1.2 学校部门应严格执行精准识别机制 |
5.2 落实教育主体精准扶持政策 |
5.2.1 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
5.2.2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综合能力水平 |
5.2.3 完善高等教育对口帮扶政策 |
5.2.4 全面开展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双语教育工作 |
5.3 完善教育成果精准考核机制 |
5.3.1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贫困县教育考核机制体系 |
5.3.2 教育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应与退出机制结合起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苍溪发展高中教育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内城乡教师联动教研实践策略研究[D]. 王爽. 西南大学, 2020(01)
- [2]史密斯模型视角下的乡镇扶贫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海门市Y镇为例[D]. 杨柳青.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齐齐哈尔市K县为例[D]. 吕晶晶.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4]基于演化博弈的精准脱贫三主体协同治理研究[D]. 李波.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王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6]金融扶贫益贫效果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D]. 汪雪川. 江南大学, 2018(01)
- [7]四川县级政府治理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苍溪县为例[D]. 昝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8]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A]. 沈卫琴,卞秀梅,倪局,汪蓉,邓丽华. 第十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集(议题三:教学管理视点), 2017
- [9]五华县大沙村对口扶贫问题研究[D]. 曾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罗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