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猝死病例数据分析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猝死病例数据分析

一、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病例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财济[1](2020)在《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测定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s 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一氧化氮(NO),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用药组治疗前后、病程≥5年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阐明精神分裂症疾病进程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血栓形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或病区住院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首发病例组,选取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同期在院治疗作为慢性病例组。同时以首发病例组年龄、性别作为匹配,从深圳市康宁医院职工中筛选出无精神疾病且直系血亲中无精神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在入组后的第二日凌晨进行空腹静脉血的采集,由检验科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四项、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另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一氧化氮等指标。首发病例组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逐渐增至有效剂量。治疗4周后也进行相关指标测定。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健康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病例组治疗前、后各参数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采用例数所占百分比表示。结果1、首发病例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比值中位数(15.61、2.78、89.35、28.61和3.12)高于健康对照组(5.59、1.18、50.70、15.69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病例组血浆t-PA和v WF中位数(9.59和383.18)低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0.20和40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治疗后组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中位数(10.54、1.87、68.16、5.83和291.0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89.35、9.59和38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和D-二聚体中位数(21.99和300.00)低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28.61和340.00),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3.47)高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3.12),无统计学差异(p>0.05)。3、慢性病例组Tp P、s P、D-D、NO和PAI-1中位数(13.13、2.53、270、83.16和25.7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340、89.35和28.61);慢性病例组t-PA和v WF中位数(12.34和471.45)高于首发病例组(9.59和383.1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首发病例组比值(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病例组Tp P、NO和PAI-1中位数(13.13、83.16和25.78)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0.54、68.16和21.99);慢性病例组血浆D-D中位数(270)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s P、t-PA和v WF中位数(2.53、12.34和471.45)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87、5.83和291.08);慢性病例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组相比,精神分裂症首发未经治疗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含量升高,提示疾病本身会导致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短期治疗后,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降低,提示短期抗精神病药治疗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3、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后血浆s P、t-PA和v WF高于病例组治疗后,提示疾病病程和药物治疗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水平。

宋真,夏志春,邝启杰,邱允,佘生林,郑英君[2](2020)在《精神科住院患者17例猝死死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为猝死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29702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符合猝死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29702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中17例猝死,猝死率为0.57‰,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源性猝死(6例)和异物吸入性窒息(3例)。结论应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吞咽功能进行定期监测,动态评估猝死风险。

彭晓晔[3](2019)在《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全面系统地开展用药风险认知度调查和分析;后期采用改良的全面触发工具(GTT)建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ADEs)的主动监测方法,评价ADEs发生情况,并验证GTT用于监测精神专科医院药品不良事件的可行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本次调研在13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中采用现场问卷和移动端调研的方式,综合测量参与对象的用药风险认知和态度,并运用Cronbach’sα系数和信效度KMO统计量对量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GTT法参考IHI精神健康机构ADE触发工具和相关文献中列出的触发初始条目,结合本专科医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建立触发项,对2017年度符合要求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Excel2007和SPSS 22.0软件。结果问卷的回收率99.2%。97.54%的调查对象认可用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选择调配/发药环节和转科时段用药风险的最高,分别占82%和72.5%;运动障碍和代谢综合征是最为熟知的抗精神病药相关ADEs(70.5%和61.9%)。其他医务人员组、三级医院组在用药风险认知程度上的比重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的信度高于0.8,效度检验P值<0.001。全面触发器的阳性触发频率为57.5%,触发器阳性预测值(PPV)为17.91%。所有病历中,GTT法ADE检出率为11.79%。同年度医院住院患者ADE自愿上报率为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问卷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和现实性,结果较全面地体现了精神专科医务人员对用药风险的认知程度和态度。GTT法对精神科ADE的监测及评价具有积极作用,某些触发项目尚需继续改进。

贾玥蕾[4](2019)在《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是污名最重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于疾病的治疗,很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较少关注患者本身,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用接触干预减少污名的研究中,同样较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较少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其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接触者,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录研究者本人在接触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展现其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见病不见人;病先于人;人先于病;病是病,人是人。通过一方面呈现患者患病40年中的经历,包括药物治疗、胰岛素昏迷疗法、电抽搐疗法、脑立体定向手术,从而展现在该病人身上体现的中国40年中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的变迁与问题;另一方面身边人对其的看法,包括3名医生、一名护士、患者母亲、一名扫地阿姨、一名病友、患者本人,从而揭示不同人的角度对同一个精神分裂症看法的不同及其与患者的关系互动,探索该患者在康复中的困境,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贾维鹏,李菲[5](2017)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猝死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发生率为2.47‰,占同期住院死亡病例的10.11%。与合并躯体疾病,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或联合用药,年龄50岁以上有关,易发生在午夜、凌晨及新入院治疗初期。结论:躯体疾病、服用抗精神药物、50岁以上和夜间为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应予以重点防范。

魏素华,李金桂[6](2017)在《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临床资料,来探讨如何预防精神病人猝死的护理措施。方法笔者11年来在精神病科工作中发生的猝死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与精神病人的躯体疾病、饮食障碍、心电图改变及用药的情况、死亡时间相关。结论有上述情况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做好健康教育、加强饮食护理、加强病房中、夜班巡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范跌倒等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马建梅,贾丽红,薛润萍,牛彩珍,柳莎莎,程金梅,林建青,张萍[7](2016)在《203例住院精神疾病死亡患者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不同年代死亡病种和死亡原因及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方式,对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19552014年住院死亡的203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病程等,按死亡年代每20年分为一个时间段,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52014年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共发生死亡病例203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63%;19551974年期间共死亡14例,占死亡病例的6.90%;19751994年期间死亡46例,占死亡病例的22.66%;19951914年期间死亡143例,占死亡病例的70.44%。躯体疾病死亡124例,占死亡病例的61.08%;猝死45例,占死亡病例的22.17%;自杀28例,占死亡病例的13.79%;意外6例,占死亡病例的2.96%。结论:躯体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躯体疾病、猝死、自杀是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死亡病种,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病种。

隋忠庆,张璇,徐作国,王旸[8](2013)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29例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1981年12月2011年12月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住院精神病猝死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年间猝死患者29例,猝死率为0.65‰,新入院者、病程5年以上、住院1个月内且治疗无效的猝死较多,62.1%伴有躯体疾病,药物使用频度前4位为:氟哌啶醇注射液、氯氮平片、氯丙嗪片、舒必利注射液,合并用药18例(62.1%),猝死日小剂量用药者19例(65.52%)。结论住院精神患者猝死与精神药物、合并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本身有关。

撒兰梅,王燕[9](2012)在《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为降低精神病住院患者猝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内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年内猝死发生率为0.2%,均为男性,85.7%伴有躯体疾病。服用氯氮平、奋乃静在猝死病例中占较高比例,且联合用药者较多。结论:精神科猝死病例中伴有躯体疾病者较多,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冯春杰,安春梅[10](2012)在《精神科住院病人15年猝死情况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护理角度了解精神病病人猝死的原因及护理要求,探讨降低精神病病人住院猝死率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阅读病历的方法,对猝死病例,用自制调查表逐一按照病历登记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猝死者中6例伴有躯体疾病,猝死病人除与躯体状况有关外,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对猝死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服用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者在猝死病人中占较高比例,且合用药物者较多。结论:对所有住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在治疗早期都应进行严密观察。特别是对青壮年首次住院、年老体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剂量偏高或两种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的病人,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抢救。

二、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病例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病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2 血栓栓塞性疾病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技术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及代谢相关指标
    3.2 病例组治疗后与慢性病例组用药情况
    3.3 首发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4 首发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5 首发病例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6 首发病例治疗后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Tp P、s P和 DD指标结果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t-PA和 PAI-1 指标结果分析
    4.3 精神分裂症NO和v WF指标结果分析
    4.4 精神分裂症血栓指标异常
    4.5 抗精神病药物与早期血栓指标异常
    4.6 精神分裂症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
    4.7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
    4.8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特点
    4.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预防措施
    4.10 本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精神科住院患者17例猝死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
    2.2 死亡诊断
    2.3 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
    2.4 猝死发生前情况
    2.5 影像学检查
    2.6 猝死发生时间
3 讨论

(3)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国内外用药风险现状
    1.1 用药风险及其概念
        1.1.1 用药错误
        1.1.2 药物不良事件
    1.2 国外用药风险现状
    1.3 国内用药风险现状
        1.3.1 我国用药风险管理
        1.3.2 精神专科医院用药风险现状
第二部分 精神专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
    2.1 前言
    2.2 调查研究设计
        2.2.1 调查问卷设计
        2.2.2 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2.2.3 问卷内容
    2.3 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4.2 统计学分析结果
    2.5 总结与建议
        2.5.1 总结
        2.5.2 建议
第三部分 全面触发工具的应用在精神专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国内外触发工具的应用
        3.2.1 国外GTT的应用研究
        3.2.2 国内GTT的应用研究
    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4 研究内容
        3.4.1 研究路线
        3.4.2 触发器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方法
        3.4.3 研究对象
        3.4.4 病例审查
        3.4.5 统计学方法
    3.5 结果
        3.5.1 患者基本情况
        3.5.2 触发器阳性检出情况
        3.5.3 ADE检出结果
        3.5.4 GTT法相关结果与ADE自愿上报结果的比较
        3.5.5 相关ADE举例
        3.5.6 患者危险因素与ADE相关性分析的Logistic回归结果
    3.6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4)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热点——基于VOSviewer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定性研究综述
        1.2.3 接触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公众污名的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及问题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什么是“叙事探究”
        2.1.2 叙事探究的发展史
    2.2 为什么选择叙事探究
    2.3 亲历叙事探究
        2.3.1 研究疑题的产生
        2.3.2 进入研究现场,确定研究对象
        2.3.3 我的角色定位
        2.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2.3.5 呈现研究结果
第三章 病,见病不见人——医学模式是污名的维持者?
    3.1 我初次见到林付生
    3.2 A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古怪刻板、意向倒错
    3.3 B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行动不便、药物效果不太好
    3.4 C医生对林付生的描述——他不是那么没有救
    3.5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会伤害我吗?
第四章 病人,病先于人——关注病时,背后的人怎样了?
    4.1 病史
    4.2 起病
    4.3 从积极治疗到失去希望
        4.3.1 四处诊治
        4.3.2 绝处求生
        4.3.3 崩溃边缘
        4.3.4 彻底放弃
    4.4 我眼中的林先生——他痛苦吗?
第五章 人病,人先于病——是什么样掩盖了原本鲜活的生命?
    5.1 林付生的“疯言疯语”
    5.2 鲜活的生命
    5.3 林先生又打人了
    5.4 我眼中的林先生——我会因这样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感到难过吗?
第六章 人是人,病是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可以被消除多少?
    6.1 你想走就走吧,我不留你
    6.2 林付生的朋友
    6.3 林付生给我唱歌
    6.4 我眼中的林付生——这个疯子一直清醒着吗?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理解林付生——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7.1.1 林付生的生活关系
        7.1.2 林付生的康复困境
    7.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
        7.2.1 接触过程的变化阶段总结
        7.2.2 从初始阶段到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3 从第一阶段(只见病不见人)到第二阶段(病先于人)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4 从第二阶段(病先于人)到第三阶段(人先于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2.5 从第三阶段(人先于病)到第四阶段(人是人病是病)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7.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与困难
        7.3.1 基于功能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2 基于生物文化理论取向的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实质
        7.3.3 减少精神分裂症污名的困难
    7.4 研究的局限和困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5)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对象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精神疾病诊断
    2.3 合并躯体疾病诊断
    2.4 病程及本次住院天数
    2.5 进食情况
    2.6 用药种类及剂量
    2.7 心电图变化
    2.8 猝死前短时间内临床表现
    2.9 猝死时间
3 讨论
    3.1 猝死的相关因素
        3.1.1 抗精神病药物与猝死
        3.1.2 精神疾病与猝死
        3.1.3 躯体疾病与猝死
        3.1.4 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猝死
        3.1.5 猝死的其他相关因素
    3.2 防范措施
        3.2.1 关注业务能力
        3.2.2关注责任心
        3.2.3 关注临床表现
        3.2.4 关注用药原则
    3.3 急救

(6)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调查
    1.1 一般资料
    1.2 疾病分类
    1.3 合并躯体疾病
    1.4 住院前和入院后用药情况
    1.5 猝死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抢救过程
2 原因分析
3 护理对策

(7)203例住院精神疾病死亡患者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1. 2 方法
2 结果
    2. 1 死亡患者资料
    2. 2 死亡原因
    2. 3 死亡病种与死亡年代分布情况详见表2。
    2. 4 死亡病种与死亡原因的关系见表3。
3 讨论

(8)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29例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猝死发生率
    2.2 年龄、病程与住院时间
    2.3 病种与躯体合并症
    2.4 用药频率及剂量
    2.5 住院次数与死亡时疗效
3 讨论

(9)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猝死病例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2.1.2 猝死病例精神科诊断
    2.2 猝死病例死亡时状况
3 讨论

(10)精神科住院病人15年猝死情况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药物联用情况
    2.2 猝死发生的时间及诱因
    2.3 猝死前躯体情况及猝死前的先兆
    2.4 辅助检查
    2.5 死亡原因
3 护理对策
    3.1 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用的观察
    3.2 加强夜间病人的观察
    3.3 加强精神疾病病人躯体疾病的处置
    3.4 应加强对心电图等辅助检查异常病人的病情观察
    3.5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四、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病例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D]. 郑财济. 汕头大学, 2020(02)
  • [2]精神科住院患者17例猝死死因分析[J]. 宋真,夏志春,邝启杰,邱允,佘生林,郑英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02)
  • [3]精神科医院用药风险调查及全面触发工具应用[D]. 彭晓晔.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林先生的故事—接触一名患病4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事探究[D]. 贾玥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 贾维鹏,李菲. 中国民康医学, 2017(14)
  • [6]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魏素华,李金桂.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01)
  • [7]203例住院精神疾病死亡患者资料分析[J]. 马建梅,贾丽红,薛润萍,牛彩珍,柳莎莎,程金梅,林建青,张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6(01)
  • [8]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29例临床资料分析[J]. 隋忠庆,张璇,徐作国,王旸. 精神医学杂志, 2013(05)
  • [9]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相关因素分析[J]. 撒兰梅,王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12(15)
  • [10]精神科住院病人15年猝死情况分析与护理对策[J]. 冯春杰,安春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14)

标签:;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猝死病例数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