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经营——从“背背佳”看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卢彩霞[1](2019)在《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在研究品牌时发现,国内处在企业产品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的过程中,很多品牌昙花一现,品牌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同时企业处在一个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的格局中,本土企业难以单靠产品本身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故建立品牌、发展品牌、维护品牌、延伸品牌很重要,继而建立品牌持久影响力更是重要至极。虚拟企业作为快速响应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与其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同时,市场环境复杂,市场机遇难求,消费者对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观念改变,虚拟企业应考虑如何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品牌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并维护品牌持久性。本文从盟主与盟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影响制约因素出发,分析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研究品牌在盟主约束盟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盟主企业与盟员企业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探索盟主企业与盟员之间运作机制。本文以美特斯·邦威、恒源祥、小猪班纳和万泽丰四大虚拟企业的发展历程为核心,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发现虚拟企业影响力这一影响因素,分别从品牌认知、品牌发展、品牌定位三大维度及品牌影响力对品牌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对品牌建设形成认知。品牌影响力是对品牌建设的进一步补充,也是盟主控制盟员的有利渠道,为更加深入地研究虚拟企业打下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品牌影响力角度出发,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构建出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及测评模型,用层次分析法检验模型并验证此研究过程。分析发现该模型对品牌影响力的测评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梳理虚拟企业品牌建设,指导虚拟企业品牌营销管理工作,为其提供参考依据与决策支持。
代向波[2](2018)在《“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改变,而财务管理就是重要的一项。财务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的改变,意味着财务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来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本文从财经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作用,对"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做了探究,提出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几条路径。企业要想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做好财务管理,就要不断创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来应对企业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徐桂彤[3](2016)在《企业价值评估案例研究 ——以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作用将更为彰显。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是具有价值的。企业价值不是简单的各个生产要素之和,还包括商誉,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如投融资价值,并购重组价值,清算价值等。2015年是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年,是其改革转型尤为关键的一年。2015年之前,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大环境之下,资产评估行业不断完善评估的法律法规以及评估的理论体系,并不断造就和壮大了一支高素质的和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展望未来,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仍是一个新兴的不断成熟的行业,还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本论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企业价值评估学术研究现状和评估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企业价值评估案例及深度分析,得出研究的结论:(1)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采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应用较多,成本法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不同单项资产的评估,要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同时要考虑使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案例设计方案;第二章:分析了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第三章:介绍了目前企业价值评估出台的最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的评估程序;第四章:就筛选的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所选取的案例为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价值评估——“天津某有限公司拟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评估”;第五章:详细说明了第四章案例的评估技术;第六章:通过多方面对案例进行了深度研究分析;第七章:是本论文的结论和建议。
刘照德[4](2013)在《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态化的市场,日益月新的科学技术,缩短化的产品周期,多元化的消费者,复杂化的竞争,使得企业的生存步履维艰,很难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就需要企业整合产品价值链,集中优势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使自身产品在关键环节上拥有主导地位,并凭助外部优势资源给企业带来持久的收益。为此,一种新型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企业诞生。从此,关于虚拟企业及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实业界也愈加重视,虚拟企业模式逐渐地被广泛接受与应用。随着虚拟企业的增多,合作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及调整,企业间的并购、转让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就彰显其重要性。在众多的虚拟企业中,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如今又独领风骚,故本文选取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既突出重点又从点到面,为以后研究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两个方面构建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一是从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本身出发,对其概念、内涵、成长规律、企业边界、期权特性等对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价值内涵及构成,为构建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建立理论基础。二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各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条件及局限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特有属性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将二者综合,构建出比较理想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包括变量值确定情况下和变量值不确定情况下的各类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并结合企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本文在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基础上,将其概念和内涵进行具体化、明确化,然后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成长规律、企业边界、期权特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价值内涵、构成以及对其价值形成机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价值评估方法评估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2)建立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并构建了不同评估方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应遵循如下程序: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类型识别——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分析——评估方法选择与比较——确定最佳评估方法与模型——应用。本文先对各种类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接着,先后构建了基于传统NPV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B-S理论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和基于复合期权理论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最后,分别以东软集团CT扫描机项目组建的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小米科技智能手机项目组建的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以及天津一品科技背背佳产品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为例进行实例分析。(3)构建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模糊评估模型。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对未来投资机会的现金流、标的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折现率和无风险利率等变量或参数很难用一个确定值来描述,利用模糊数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假定未来预期现金流现值V、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折现率r和无风险利率r都为模糊数,构建了一般模糊数形式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包括一般模糊数下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传统评估模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二项式树价值评估模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B-S价值评估模型和一般模糊数下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复合期权价值评估模型。同时构建特殊模糊数形式下各种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弥补已有研究只是将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变量视为模糊数而导致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
王晓玲[5](2011)在《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虽然虚拟企业表现出了巨大的价值和创造潜力,但是作为一种很难管理的组织形式,研究者对于虚拟经营运作模式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运行机制未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也仅限于制造行业生产环节实现虚拟经营,较少进行以品牌为核心资源,其他环节实现虚拟经营运作模式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先科品牌虚拟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其进一步的品牌虚拟经营提供思路和方案。文章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先科品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该平台是由品牌拥有者,即该虚拟企业的盟主组建虚拟经营的ASC (Alliance Steering Committee,协调指挥委员会)管理、协调、控制各虚拟企业参与成员,同时构建ASC协作体系、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品牌使用体系,以全面解决虚拟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文章详细描述了平台的实现过程及ASC各部门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促进虚拟企业成员互利合作的措施,以保障品牌虚拟经营合作伙伴的协调发展。
刘俊[6](2009)在《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革新、消费者的苛刻要求,企业内部组织模式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在信息化、动态化的环境中,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才能在动态竞争中获取更大利润?价值网络不失为一种有效模式,因为其组织结构更加扁平、运作模式更加柔性、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所以它将成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价值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仅停留在概念、模式、竞争优势等方面,鲜少涉及价值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及机理。本文从价值网络的基本概念出发,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价值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首先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价值网络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价值网络和价值网络型企业、价值网络与一般网络组织进行区分,旨在更加明确地理解价值网络和价值网络型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价值网络成为新型模式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其次,在分析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挖掘其竞争优势来源,并对两种获取途径,即战略联盟、虚拟经营的有效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认为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可以全方位反映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模型;再次,在理解概念、模型及其特点,分析建立战略联盟、虚拟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基础上具体介绍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获取竞争优势的机理;最后通过分析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和利丰集团分别对两种模式的运用,从实践中理解价值网络模式是如何通过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获取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企业价值网络是适应动态竞争环境的一种业务模式,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数字化链接对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网络化整合,将供应商、竞争者、企业和客户连接成为在以协同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网络。由竞争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得出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本质为知识与能力的相互整合与协同,这种竞争优势可通过虚拟经营和战略联盟实现,虽然两种模式的实现机理有所不同,但可以从核心企业的数量、合作时间、网络成员、组织完备性、网络成员关系等方面反映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
李震,章培培[7](2009)在《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门。通过对近年来虚拟企业相关研究的成果的回顾,指出了目前仍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虚拟企业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的意义。
徐晓璠[8](2008)在《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全球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曾在工业时代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实体组织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虚拟企业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而产生。而今,虚拟企业正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共同利益的存在是维系不同组织之间合作的基础:因而共同利益的分配问题也就成为了合作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已有的关于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多从某一角度展开讨论,远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在企业管理的相关思想的指导下,有机的将博弈思想与虚拟企业运作管理相结合,期望发现一种实用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式。文中采用博弈论思想对虚拟企业多个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完善虚拟企业一个盟主和多个盟员间不同分配模式下的利益协调的博弈模型,为虚拟企业的运作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归纳了虚拟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组织或联盟形式的独特性,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这一独特性对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逐次展开讨论。首先,本文描述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特点,以及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引出所研究的问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其次,对现有的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法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引出利用博弈论方法解决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路。最后,利用博弈论方法建立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通过对相关因素的确定,用逆向归纳法求出了各成员企业的纳什均衡努力水平及一次最优分配系数,最后确定各成员的帕累托均衡努力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成员企业的努力水平的改进和虚拟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伊彦崇[9](2008)在《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城乡及贫富差距过大,失业人口众多,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大型企业无法完成,发展中小企业势在必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在经济增长、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内部条件不足,缺乏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竞争力弱,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短寿”的现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与竞争渐趋全球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中小企业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大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又不断的挤压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积极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又能整合和利用其他企业(包括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经营新模式。虚拟经营模式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虚拟经营强调借用外力,实现资源互补,突破了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是继产品经营、资本经营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中小企业采用虚拟经营模式,发展和壮大自己,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重组理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新木桶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从市场机遇的识别,战略环节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虚拟经营具体运作模式的选择,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几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措施。最后构建了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实施虚拟经营模式的内外部支撑条件。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让人们加深对虚拟经营模式的认识和了解,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采用适宜自身发展的虚拟经营运作模式、合理的模式运行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提供参考。期望国家和企业积极创造有利的支撑条件,为有效实施虚拟经营模式提供保障。笔者相信,随着企业外部经营条件的渐趋完善和内部制约因素的不断改善,以合作、借力为理念的虚拟经营模式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金花[10](2006)在《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通讯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电子商务已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竞争环境变化,顾客需求个性化,企业越来越感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市场需求,企业需整合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不足。因此,虚拟经营也就应运而生。我国企业对虚拟经营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状态,而在国外虚拟经营早就被接受并取得成功,如耐克运动鞋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工厂,其产品却畅销全球。我国企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正在积极引进、学习、模仿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并不断改革创新。 虚拟经营就是企业只保留核心技能,把自己不擅长、实力不够或没有优势的其他低增值部分分化出去,通过与他人联盟等方式达到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弥补自身劣势的目的。这种经营方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的趋势,因此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显得游刃有余。 虚拟经营方式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企业虚拟等方面。面对更加残酷、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联合起来实施虚拟经营。至于要选用哪种方式,企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式,只要符合现实需要,遵循双赢原则,选择一种或同时选择几种方式均可。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改变。虚拟经营企业的组织模式是运作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虚拟经营是对企业“五脏俱全”的传统组织模式的一种突破。企业在实践中要快速准确地定位自己,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组建或参与虚拟经营。虚拟经营共有四种组织模式:盟主模式、平行模式、多层次一盟主型和多层次一平行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以加深人们对虚拟经营的理解,为促进我国企业采取适宜的虚拟经营方式和组织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虚拟经营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合作、借力为理念的虚拟经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虚拟经营——从“背背佳”看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经营——从“背背佳”看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虚拟企业 |
2.2 品牌 |
2.3 品牌影响力 |
2.4 扎根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分析 |
3.1 案例选择 |
3.1.1 美特斯·邦威 |
3.1.2 恒源祥 |
3.1.3 小猪班纳 |
3.1.4 万泽丰 |
3.2 开放性编码 |
3.2.1 实体企业阶段品牌影响力 |
3.2.2 初级虚拟企业经营阶段品牌影响力 |
3.2.3 高级虚拟企业经营阶段品牌影响力 |
3.3 选择性编码 |
3.3.1 产品维度 |
3.3.2 品牌建设维度 |
3.3.3 客户关系维护维度 |
3.3.4 企业经营维度 |
3.4 理论性编码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测评模型构建 |
4.1 品牌影响力指标体系 |
4.2 品牌影响力各大指标重要性预测 |
4.2.1 产品维度得分与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格兰杰检验 |
4.2.2 品牌建设维度得分与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格兰杰检验 |
4.2.3 客户关系维护维度得分与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格兰杰检验 |
4.2.4 企业经营维度得分与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格兰杰检验 |
4.3 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测评模型构建 |
4.3.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 |
4.3.2 层次分析法具体应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互联网+”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
(一) 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和财经制度的改革 |
(二)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二、“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
(一) 财务管理主体向虚拟化转变 |
(二) 财务管理目标朝多元化转变 |
(三) 财务管理对象往便捷化转变 |
三、“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
(一) 优化管理理念 |
(二) 创新管理模式 |
(三) 创新控制手段 |
(四) 创新管理技术 |
四、结束语 |
(3)企业价值评估案例研究 ——以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企业价值评估案例类型选择 |
1.4 企业价值评估案例设计思路 |
1.4.1 搜集筛选案例 |
1.4.2 分析案例 |
1.4.3 深度分析 |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综述 |
2.1 企业价值评估综述 |
2.1.1 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 |
2.1.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 |
2.2 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
2.2.1 成本法 |
2.2.2 市场法 |
2.2.3 收益法 |
2.2.4 期权法 |
2.2.5 四种评估方法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价值评估法规及程序 |
3.1 企业价值评估法规 |
3.1.1 国有资产相关法律法规 |
3.1.2 证券相关法律法规 |
3.1.3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3.2 企业价值的评估程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价值评估案例 |
4.1 案例介绍 |
4.1.1 评估案例名称 |
4.1.2 评估案例背景 |
4.1.3 委托方简介 |
4.1.4 被评估单位简介 |
4.1.5 评估目的 |
4.1.6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
4.1.7 价值类型及其定义 |
4.1.8 评估基准日 |
4.1.9 评估依据 |
4.1.10 评估程序实施过程和情况 |
4.1.11 评估假设 |
4.1.12 特别事项说明 |
4.2 资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实物资产状况 |
4.2.2 无形资产状况 |
4.3 评估结论 |
4.4 评估报告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评估技术及分析 |
5.1 流动资产评估技术 |
5.1.1 货币资金 |
5.1.2 应收账款 |
5.1.3 预付账款 |
5.1.4 其他应收款 |
5.1.5 存货 |
5.1.6 评估结果 |
5.2 机器设备评估技术 |
5.3 其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 |
5.4 递延所得税资产评估方法 |
5.5 负债评估方法 |
5.6 评估结论变动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深入分析 |
6.1 整体价值评估方法选择深入分析 |
6.2 单项资产评估方法深入研究 |
6.2.1 单项资产评估前期分析 |
6.2.2 单项资产评估后期分析 |
6.3 考虑时间价值的货币及应收应付帐款价值评估分析 |
6.3.1 货币资金 |
6.3.2 应收账款 |
6.3.3 应付账款 |
6.4 溢价和折价调整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格目录 |
插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
2.1.2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研究 |
2.1.3 复合期权理论研究 |
2.1.4 模糊期权理论研究 |
2.1.5 企业边界研究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发展历程 |
2.2.2.常用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构成与评价特性研究 |
3.1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类型 |
3.2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特征 |
3.3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成长规律分析 |
3.4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发展过程的风险特性 |
3.5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分析 |
3.6 实物期权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设计 |
4.1 几个基本假设 |
4.2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阶段特征 |
4.3 各种虚拟模式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
4.3.1 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
4.3.2 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
4.3.3 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
4.4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综合风险系数估计 |
4.5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不同方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应用 |
5.1 基于单期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5.2 基于多期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5.3 基于 B-S 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5.4 基于复合期权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5.5 应用分析 |
5.5.1 实例一: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
5.5.2 实例二: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
5.5.3 实例三: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模糊评估模型 |
6.1 模糊数理论及运算 |
6.2 基于一般模糊数形式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6.2.1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二项式树评估模型 |
6.2.2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传统净现值评估模型 |
6.2.3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 B-S 评估模型 |
6.2.4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复合期权评估模型 |
6.3 基于特殊模糊数形式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6.4 数值例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 |
1.2.2 虚拟经营运作模式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及授权企业概念 |
1.3.2 先科品牌商标使用许可、虚拟经营与特许经营概念辨析 |
1.4 先科品牌发展历史 |
第二章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问题分析与战略调整 |
2.1 先科品牌现状 |
2.2 目前先科品牌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先科品牌无形资产缩水严重 |
2.2.2 虚拟企业内部合作形散神更散 |
2.2.3 虚拟企业盟主"盟"而不主 |
2.3 先科品牌SWOT分析及虚拟经营调整思路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劣势分析 |
2.3.3 机会分析 |
2.3.4 威胁分析 |
2.3.5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战略调整思路 |
第三章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的构建 |
3.1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运行模式 |
3.1.1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运行模式的总体架构 |
3.1.2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运行模式的实现过程 |
3.2 ASC各专业部门及其主要职能 |
3.2.1 战略规划部部门职责 |
3.2.2 品牌营销与建设部部门职责 |
3.2.3 法律事务部部门职责 |
3.2.4 运营监督部部门职责 |
3.2.5 企业文化部部门职责 |
3.2.6 财务部部门职责 |
3.3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ASC协作体系 |
3.4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ASC信息技术支持体系 |
3.5 先科品牌虚拟经营ASC品牌使用体系 |
第四章 方案实施的关键问题、时间进度及阶段目标 |
4.1 促进虚拟企业成员间合作的主要措施 |
4.1.1 保持目标的延续性 |
4.1.2 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保证执行的规范性 |
4.1.3 内部进行有效沟通 |
4.2 战略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及阶段目标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3.1 资料获取方法 |
1.3.2 资料整理方法 |
1.3.3 论文写作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价值网络概述 |
2.1.1 价值网络的概念 |
2.1.2 价值网络的特征 |
2.2 价值网络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2.2.1 价值网络与价值网络型企业 |
2.2.2 价值网络与一般网络组织 |
2.3 价值网络竞争优势 |
2.3.1 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2 从动态适应性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3 从管理协调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4 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5 从模块化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6 从合作关系角度分析竞争优势 |
2.3.7 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的评述 |
第三章 构建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模型 |
3.1 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 |
3.2 价值网络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
3.2.1 价值网络型企业内生性优势 |
3.2.2 价值网络型企业外生性优势 |
3.3 价值网络型企业竞争优势获取路径 |
3.3.1 竞争优势获取路径——战略联盟、虚拟经营 |
3.3.2 两种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
3.3.3 两种路径的互补性分析 |
3.4 价值网络型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路径模型 |
3.4.1 路径模型 |
3.4.2 竞争优势的表现 |
第四章 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路径之一——战略联盟 |
4.1 战略联盟概述 |
4.1.1 战略联盟的概念 |
4.1.2 战略联盟的模型 |
4.1.3 战略联盟模型的特点 |
4.2 建立战略联盟的关键因素分析 |
4.3 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机理 |
4.3.1 战略联盟构建基础 |
4.3.2 战略联盟的构建 |
4.3.3 战略联盟的管理 |
4.3.4 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估 |
4.3.5 战略联盟的进化 |
4.4 案例分析——空中客车战略联盟 |
4.4.1 空中客车公司简介 |
4.4.2 空中客车战略联盟模式 |
4.4.3 空中客车战略联盟运作分析 |
第五章 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路径之二—虚拟经营 |
5.1 虚拟经营概述 |
5.1.1 虚拟经营的概念 |
5.1.2 虚拟经营的模型 |
5.1.3 虚拟经营模型的特点 |
5.1.4 虚拟经营的运作方式 |
5.2 建立虚拟经营的关键因素分析 |
5.3 虚拟经营获取竞争优势的机理 |
5.3.1 分析市场,认识自己 |
5.3.2 选择伙伴,建立经营方式 |
5.3.3 考察绩效,完善网络 |
5.4 案例分析——利丰集团虚拟化经营 |
5.4.1 利丰集团简介 |
5.4.2 利丰集团虚拟经营分析 |
5.4.3 利丰集团虚拟经营运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动态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 |
2.1 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
2.1.1 虚拟企业的概念 |
2.1.2 虚拟企业的特点 |
2.1.3 虚拟企业的成因 |
2.1.4 虚拟企业的分类 |
2.2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 |
2.2.1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模型 |
2.2.2 虚拟企业伙伴关系的本质 |
2.3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的原则和基本分配模式 |
2.3.1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的原则 |
2.3.2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的基本模式 |
2.3.3 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式 |
第3章 现有的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法 |
3.1 收益/风险分配比例计算法 |
3.2 夏普利值法(Shapley法) |
3.3 Nash谈判模型 |
3.4 综合集成法 |
3.5 基于遗传算法的收益分配 |
3.6 现有方法的优缺点 |
第4章 基于博弈论的多成员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 |
4.1 博弈论概述 |
4.1.1 博弈论框架体系 |
4.1.2 博弈论方法选择 |
4.1.3 应用博弈论方法进行二次分配 |
4.2 基于博弈论构建利益分配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 |
4.3 相关因素的确定 |
4.3.1 工作努力水平的确定 |
4.3.2 工作贡献系数的确定 |
4.3.3 创新性成本系数的确定 |
4.3.4 方差的确定 |
4.3.5 绝对风险规避系数的确定 |
4.4 最优努力水平与分配系数的确定 |
4.4.1 纳什均衡努力水平的确定 |
4.4.2 一次最优分配系数的确定 |
4.4.3 帕累托均衡努力水平的确定 |
4.5 多成员虚拟企业二次分配策略 |
4.5.1 以激励为目标的收益再分配策略 |
4.5.2 以约束为手段的惩罚策略 |
4.6 算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图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虚拟经营及虚拟企业的界定 |
2.1.3 虚拟经营模式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2.2.4 企业重组理论 |
2.2.5 合作竞争战略理论 |
2.2.6 新木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模式取得的进展 |
3.1.1 突破了资金、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
3.1.2 达到了快速扩张的目的 |
3.1.3 具有了最大的灵活性 |
3.2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的实施 |
4.1 市场机遇的识别 |
4.2 战略环节的选择 |
4.3 合作伙伴的选择 |
4.3.1 预备阶段 |
4.3.2 核心能力确定阶段 |
4.3.3 淘汰、筛选阶段 |
4.3.4 综合评价阶段 |
4.4 虚拟经营具体运作模式的选择 |
4.4.1 实行业务外包和承包外包业务 |
4.4.2 组建动态虚拟策略联盟 |
4.4.3 企业共生 |
4.4.4 虚拟销售 |
4.4.5 虚拟研发部门 |
4.5 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 |
4.5.1 利益分配的原则 |
4.5.2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实施虚拟经营模式的支撑条件 |
5.1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实施虚拟经营模式的外部支撑条件 |
5.1.1 完善法制环境,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
5.1.2 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
5.1.3 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
5.1.4 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 |
5.2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实施虚拟经营模式的内部支撑条件 |
5.2.1 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
5.2.2 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5.2.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
5.2.4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
5.2.5 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柔性化 |
5.2.6 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 |
5.2.7 加大品牌和R&D的投入力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虚拟经营概述 |
2.1 虚拟经营概念和特点 |
2.2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依据 |
2.3 虚拟经营优势和劣势 |
第三章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方式 |
3.1 人员虚拟 |
3.2 功能虚拟 |
3.3 企业虚拟 |
3.4 品牌虚拟 |
第四章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组织 |
4.1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组织原则 |
4.2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组织模式 |
第五章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策略 |
5.1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制约因素 |
5.2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策略 |
第六章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
6.1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成功案例分析 |
6.2 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的实践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目录 |
四、虚拟经营——从“背背佳”看新型的企业经营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企业品牌影响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D]. 卢彩霞. 兰州大学, 2019(08)
- [2]“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 代向波. 大众投资指南, 2018(18)
- [3]企业价值评估案例研究 ——以某企业为例[D]. 徐桂彤.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4]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刘照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2)
- [5]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的构建[D]. 王晓玲. 兰州大学, 2011(10)
- [6]价值网络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及机理研究[D]. 刘俊. 西北大学, 2009(08)
- [7]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震,章培培.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9(03)
- [8]虚拟企业利益分配博弈研究[D]. 徐晓璠. 东北大学, 2008(03)
- [9]我国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模式研究[D]. 伊彦崇.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10]我国企业虚拟经营研究[D]. 李金花. 郑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