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学校研究性学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世霞[1](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王军岚[2](2020)在《农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以南充市李渡中学为例》文中提出“立德树人”在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专业名词在教育领域的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提高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需要重点考虑与分析的问题。而公共参与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由于高中生正处于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高中生在公共参与方面仍然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只有对实际暴露出的问题及成因有着准确了解,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证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第一章主要对公共参与的概念及积极作用进行阐述与说明。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1)对公共参与的概念加以解释与说明。针对公共参与来讲,主要集中在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两方面。从公共参与内容来看,大体上涵盖: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和公共参与能力。(2)阐明公共参与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能够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章主要基于现有信息数据归纳出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现状。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选取下列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公共参与意识,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相对强烈,但具体参与行为并不常见;二是公共参与知识,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不足;三是公共参与能力,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第三章是对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不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的课外公共参与实践活动比较缺乏,学生基本只做两件事,那就是学习和考试。地理环境的制约、学校培育不够、传统应试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农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难以达到要求的关键因素。第四章主要对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提升策略的探究。一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一步拓宽学生活动类型,强化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三是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水平的提高。
秦船鑫[3](2019)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我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其中研究性学习能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本文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从而总结出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设计并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笔者认为,在高中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化学学业成绩,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利用信息,懂得合作与分享,增强其化学实验探究的技能,培养利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同时使更多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全面实施。
梁殷慈[4](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基于乐山市4所高中的调查》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对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活动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其中公共参与素养是指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使高中生具备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心,了解公共参与的途径,积累公共参与相关经验,通过民主协商、沟通对话等方式合法有序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当中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公民。然而,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现状以及作为培育重要渠道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其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深化发展的落实,也会造成高中生在社会公共参与过程中能力不足,发展受限等问题。由此,此研究的开展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抽取乐山市四所高中部分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展开个别访谈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当前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现状,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积极之处和困境所在。针对困境,在马克思主义内外因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分别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层面和教学外部条件展开困境成因分析。课堂教学层面包括学生片面学习方式造成公共参与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导致公共参与路径模糊;教师公共参与教学理念更新不足、教师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能力不足;教学评价目标功利化、评价方式单一化等因素;教学外部条件包括学校环境、社会整体氛围等多方因素。最后,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层面和外部条件入手提出对策思考,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评价、教学外部条件多个方面。以期本研究能够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中生更好地踏入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张琼[5](2018)在《赣州市章贡区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乡土地理教学是响应习近平主席“留住乡愁”的讲话精神,实现、落实新课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同时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第一部分:介绍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第二部分:介绍了章贡区的乡土地理资源概况;(3)第三部分,为了解赣州市章贡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我们对章贡区几所高中学校的47名地理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对赣州市赣州中学的高中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对本地地理国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多由平时生活中获知,由阅读及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比例较低,反映本地乡土地理教学存在较大不足;(2)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都有一定的认识并认同起积极作用,但同时却很少将其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主要原因是课时不够、高考没有明确要求以及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随后,针对本区域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主要是结合本地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利用3S技术设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4)第四部分:将章贡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的课程资源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制图的技术手段,编写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福寿沟与地形的关系、章贡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章贡区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建设章贡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素材库的初步尝试。(4)第五部分,对全文内容做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蒋洁蕾[6](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王永波[7](2015)在《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教育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游戏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游戏为切入点,通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的设计及应用展开了研究。笔者将按章节顺序呈现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开头引论部分,笔者交代了“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设计及应用”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教育游戏相关核心概念。接下来,笔者详细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设计应该遵循的教学理论、游戏理论及学习理论。同时,笔者分析了相关教学、游戏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设计在教育游戏目标、教育游戏主体、教育游戏内容、教育游戏学习策略、教育游戏评价方式各层面所起的指导作用。在分析完相关理论之后,笔者详细对当前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现状分别从理论发展、设计模式及应用研究几方面进行了综述。笔者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寻找教育游戏中“教育性”与“游戏性”的有机平衡是国内外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虽然,研究者们在不同层次上探究教育游戏中“教育性”和“游戏性”如何有机整合,但两者如何具体在教育游戏理论框架中体现,又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游戏产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正文第一章,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取向从实践层面上对三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外学习资源及学生、教师、家长对数学教育游戏的认识等问题开展相关调研旨在了解理想的教育游戏应该考虑哪些因子,为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的设计丰富实践素材。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在充分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营养的基础上详细的剖析了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内在理念框架的设计。在此教育游戏框架的指导下,尝试设计一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游戏《决算》。笔者在文章结尾部分对教育游戏在学生学习中如何有效嵌入,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高辉[8](2011)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连云港地方史资源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研究性学习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从中可以看出,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地方历史资源则是社会和生活的重要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本文试图将研究性学习与地方历史资源相结合,以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激发学生开发连云港地方历史资源的热情,唤醒学生保护连云港地方历史资源的意识。同时,探讨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历史资源开发的策略和途径,以期发现地方历史资源开发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施启迪[9](2010)在《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就无锡而言,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水质恶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这个背景下,对在校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水资源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目前水资源保护教育的途径中,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它增强了水资源保护教育的灵活性、把理论型的水资源保护教育与实践型的水资源保护教育有机地统一;凸显了水资源保护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本文试从水资源保护教育与研究性学习两方面入手,将水资源保护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其目的是探索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方法、途径,并通过水资源保护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节水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好家乡的热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科学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保护教育现状、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水资源保护现状的综述,指出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综述,探讨了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二、实践活动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以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相应的以水资源保护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包括:无锡古运河的历史与发展;无锡古运河水质调查和检测;参观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有关家庭用水的调查报告以及专家访谈:采访无锡市环保卫士吴寿鑫老师。三、活动结果评价和分析部分。研究过程历时一年,采用定量研究(调查问卷)和定性研究(实地观察了参与活动的住校学生的节水行为)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水资源保护知识、意识、态度及行为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同学。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加强。四、结论、思考与展望部分。通过本实践的研究,可以认为: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是可行而且有效的,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本实践的研究,也暴露出了目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应试的冲突、“边缘学生”的存在问题、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效果的时效性等问题。但随着环境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不断发展,随着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如何实现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整合必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将获得不断的发展。
张治[10](2010)在《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科技探索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但由于认识偏差、评价滞后、管理困难、资源不足、师资缺乏、教法低效等原因,研究型课程在上海各中学并未得到很好落实,很多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在以少数尖子学生的深入开展来掩盖对全体学习者支持的不足,加之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滞后、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不足,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严重等原因,研究型课程的教育理想并没有变成现实。本论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念,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支持研究型课程实施,将研究型课程理论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构筑现实教师与虚拟专家相配合的研究型课程教育、管理、支持和评价平台,方便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支持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实施并评价开展情况,充分利用珍稀的专家型教师资源,促进研究型课程在实践环节诸多问题的解决,促进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的普及性发展。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是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项技术,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本课程专家系统的开发,提炼了众多研究型课程领域研究人员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使计算机操作系统能模拟人类教育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需要专家型教师解决的问题。研究采用经验抽提的方法,先大量整理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抽提出研究型课程教学中真实的优秀教师应有的核心技术和有效策略,并进一步模式化。然后根据专家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完成对管理、组织、评价、教育教学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整合,形成规则化、形式化的知识工程。该过程使研究型课程的教育教学变成可以被计算机智能化模拟人类教育专家的工作过程成为可能。在系统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修改完善系统,不断拓展资源,积累案例,根据学生运用反馈,不断调整软件功能,促进系统本身的智慧生长。目前已经开发了能因应学生个性特征的、界面友好、资源丰富、运行智能、管理科学、操作方便的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作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媒介、认知的工具、管理的手段、组织的平台、评价的助手,促进了研究型课程的普及性开展,构筑了上海教育现代化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论文研究开发成功后,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和吴淞中学等学校进行了试用,实践效果显示: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解决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及时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更高层次的合作和对话;可以减轻学校组织、管理、评价的大量繁琐工作,辅助教师的工作,方便教务部门和班主任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的工作;可以促进虚拟合作、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推动学生群体“创新碎片”和创造灵感的凝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持续探索的动力,从而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型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引发人们思考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实践策略,同时为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借鉴。
二、社区学校研究性学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学校研究性学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
2.现实意义 |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调查访谈法 |
4.实地考察法 |
5.案例研究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1)学生发展目标 |
(2)教师发展目标 |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
1.整体性原则 |
2.因材施教原则 |
3.探究性原则 |
4.创新性原则 |
5.激励性原则 |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
(1)确定课题 |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
(3)成果交流 |
(4)主题活动的开展 |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
(1)开题报告 |
(2)小组活动记录表 |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
(4)学分认定表 |
(5)学生自我总结表 |
(6)结题报告表 |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
(二)存在的不足 |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农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以南充市李渡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重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含义与重要意义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含义 |
(一)公共参与 |
(二)核心素养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公民素养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二)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
第二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现状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二、李渡中学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基本实践 |
(一)强化德育管理,净化育人环境 |
(二)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
(三)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
三、李渡中学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特点 |
(一)偶发性 |
(二)形式性 |
(三)差异性 |
(四)被动性 |
四、李渡中学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主要不足 |
(一)公共参与意识薄弱 |
(二)公共参与知识匮乏 |
(三)公共参与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
一、地域环境的外在制约 |
(一)学校离城区较远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
(二)缺乏与城区学校学生交流 |
二、学校教育的培养不够 |
(一)教育活动方面 |
(二)教师引导方面 |
(三)班主任管理方式传统 |
三、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 |
(一)应试教育的积极影响 |
(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加强农村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基本策略 |
一、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
(一)丰富校园活动,提供校内参与平台 |
(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知识 |
(一)议题式教学方式 |
(二)情景式教学方式 |
(三)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 |
三、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
(一)民主化管理学生 |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
(三)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公共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状况 |
(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外研究综述 |
二 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实用主义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和时间 |
第三节 调查方法 |
第四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五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
一 整合性原则 |
二 自主性原则 |
三 实践性原则 |
四 开放性原则 |
五 连续性原则 |
第二节 开展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
一 考察探究类活动 |
二 实际应用类活动 |
三 体验发展类活动 |
四 设计创新类活动 |
第三节 设计恰当的活动主题 |
一 体现学校和地区特色 |
二 尊重学生兴趣及特长 |
三 实验探究生活化 |
四 注重活动综合性 |
第四节 活动评价及时合理 |
一 评价主体 |
二 评价原则 |
三 评价方式 |
四 评价内容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案例 |
第一节 提出活动主题 |
第二节 确立活动目标 |
第三节 制定活动方案 |
一 成立活动小组 |
二 分配小组任务 |
三 指导小组实践 |
第四节 活动评价 |
一 学生自评 |
二 学生互评 |
三 教师评价 |
第五节 活动效果分析 |
一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二 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
三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四 对学生提升化学成绩有积极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基于乐山市4所高中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素养 |
(二)公共参与 |
(三)公共参与素养 |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与进度安排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内容和可行性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内容 |
(一)公共参与意识 |
(二)公共参与知识 |
(三)公共参与能力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可行性分析 |
(一)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题中之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渠道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具备丰富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资源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的积极之处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的不足之处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积极因素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困境所在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学生学习层面 |
(一)片面的学习方式造成公共参与能力的不足 |
(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缺造成参与路径模糊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一)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理念更新不足 |
(二)教师缺乏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专业技能 |
三、教学评价层面 |
(一)功利化教学评价目标造成对高中生参与过程的忽视 |
(二)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影响教师对公共参与培育的实践 |
四、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外部条件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导致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氛围阙如 |
(二)学校环境:忽视综合实践课程导致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机会缺乏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对策思考 |
一、学生学习层面 |
(一)开展合作式学习,感受参与魅力 |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凝练参与素养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一)转变教学观念,开展学情分析精心组织培育素材 |
(二)以议题为基础,开展综合教学积极创设培育机会 |
三、教学评价层面 |
(一)准确把握评价目标,聚焦公共参与素养培育 |
(二)采取多元评价方法,关注情景化问题的解决 |
四、教学外部条件 |
(一)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公共参与氛围 |
(二)学校环境:搭建广阔的公共参与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5)赣州市章贡区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 学生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 |
三 章贡区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乡土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的起点 |
二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
三 有利于展现章贡区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
二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目标 |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七节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章贡区乡土地理资源简介 |
第一节 章贡区概况 |
第二节 章贡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一 地形 |
二 气候 |
三 水文 |
第三节 章贡区的人文社会经济状况 |
一 历史文化 |
二 经济社会发展 |
第三章 赣州市章贡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背景和对象 |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问卷编制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问卷编制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章贡区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对策及建议 |
第四章 章贡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
第一节 章贡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列表 |
第二节 章贡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
一 案例一:福寿沟与章贡区地形的关系 |
二 案例二:章贡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
三 案例三:章贡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附录一 乡土地理教学状况调查表(教师卷) |
附录二 乡土地理教学状况调查表(学生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
一、效率优先 |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
二、因材施教 |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
三、精英培养 |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
四、能力公平 |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
五、示范性发挥 |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教育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游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 游戏 |
(二) 教育游戏 |
(三) 研究性学习 |
三、本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 教学相关理论 |
(二) 游戏相关理论 |
四、教育游戏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教育游戏的理论、设计及应用研究综述 |
(二) 国内教育游戏的理论、设计及应用研究综述 |
(三) 对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评述 |
五、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法 |
(三) 访谈法 |
第一章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 |
二、学生数学课外的学习资源及学习途径 |
三、学生、教师、家长对教育游戏的认识及看法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的内在结构 |
第一节 教育游戏的内在目标 |
一、游戏目标 |
二、教育目标 |
第二节 教育游戏的游戏主体 |
第三节 教育游戏的内在结构要素 |
第四节 教育游戏的规则及策略 |
第五节 教育游戏的内在评价机制 |
第六节 研究性学习理念下教育游戏设计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
一、教育游戏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 |
二、教育游戏中的学科知识尽量与所学课目相一致 |
三、教育游戏设计应坚持“大严小松”原则 |
四、教育游戏应是利于学生学习的小游戏 |
第七节 案例:小学数学教育游戏《决算》的设计架构 |
一、《决算》教育游戏内在目标 |
二、《决算》教育游戏的主体 |
三、《决算》教育游戏要素 |
四、《决算》教育游戏的规则及策略 |
五、《决算》教育游戏的内在评价方式 |
第三章 教育游戏开发及应用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对教育游戏设计及开发的几点建议 |
一、给教育游戏设计者的建议 |
二、教育游戏的开发类型 |
第二节 教育游戏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
一、有效应用时间 |
二、有效应用空间 |
三、应用原则 |
四、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关于小学生课余学习及教学游戏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件2:教师(家长)对数学教育游戏看法的访谈提纲 |
附件3:《决算》数学教育游戏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连云港地方史资源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课题的提出 |
(二) 课题的界定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地方史资源的开发的实践研究 |
(一) 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1、连云港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开发地方史资源的基础 |
2、地方史资源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重点内容 |
3、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开发地方史资源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
(二)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
1、可行性原则 |
2、多样性原则 |
3、特色性原则 |
4、整合性原则 |
5、共享性原则 |
6、探究性原则 |
7、时代性原则 |
(三)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的策略 |
1、资源本土化,研究本土化 |
2、师生齐上阵,资源同开发 |
3、资源妙联系,渗透为课标 |
4、情境初体验、兴趣会更浓 |
5、主题要综合、设计需整体 |
6、重过程探究、多活动参与 |
7、开发保文物,活动联现实 |
(四) 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的途径 |
1、课内主题教学 |
2、课外多样延伸 |
(五) 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的评价 |
1、评价原则过程性、参与性、激励性和综合性 |
2、评价主体多元性 |
3、评价内容丰富性和灵活性 |
4、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
三、对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地方史资源开发的思考 |
(一) 地方史资源开发的广度不足,应拓展资源的广度 |
1、增加口述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
2、注重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 |
3、增强资源的共享性,丰富网络资源 |
4、建立海盐博物馆 |
(二) 地方史资源开发的深度不足,必须加强深度的挖掘 |
(三) 对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四) 必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有益补充 |
结语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2 理论纵论 |
2.1 水资源保护教育纵论 |
2.2 研究性学习纵论 |
2.3 利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 |
3 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实践活动 |
3.1 实践活动目的 |
3.2 实践活动的对象及时间 |
3.3 实践活动准备阶段 |
3.4 实践活动实施阶段 |
3.5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
4 结果及分析 |
4.1 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
4.2 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分析 |
5 问题与对策 |
5.1 问题 |
5.2 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分析 |
一、研究型课程及其价值 |
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
三、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型课程开展现状调研 |
四、专家系统及其与研究型课程整合问题的提出 |
五、研究设计 |
六、主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二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工作模型的构建 |
一、专家系统的组成 |
二、专家系统开发的工作路线图 |
三、关于系统工作理论的选择——问题化学习 |
四、探索专家系统工作模式 |
五、研究型课程实施中的教育专家指导模式的构建 |
第三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开发 |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设计的思想 |
二、教育专家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知识的构建 |
四、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与预期效果 |
第四章、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功能实现 |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中学生使用者的功能实现 |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中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功能实现 |
第五章、应用专家系统后研究型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试用情况报告 |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运用反馈案例 |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效果评价 |
第六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
二、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三、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 |
附录 |
附录1、关于上海市部分中学研究型课程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件2:国内外教育专家系统研究历史与现状 |
附录3:1990年以来开发的智能教育系统 |
附件4:霍兰德职业兴趣(人格)测验(你适合哪种职业类型)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社区学校研究性学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农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以南充市李渡中学为例[D]. 王军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D]. 秦船鑫.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4]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 ——基于乐山市4所高中的调查[D]. 梁殷慈.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5]赣州市章贡区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张琼.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7]研究性学习理念下的教育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游戏为例[D]. 王永波.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8]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连云港地方史资源的开发[D]. 高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5)
- [9]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 施启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10]研究型课程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