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组场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编组场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编组站作业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大同[1](2021)在《VR技术在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因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手段不先进、培训内容不全面等因素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设计了基于VR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平台。该平台改善了传统培训手段中非正常调车作业场景缺失、培训安全性不高的不足,实现了调车作业正常场景和非正常场景的练习及考核等功能。实践证明,该平台提高了调车作业工作人员对培训的积极性,提升了培训的安全性,以及培训内容的全面性,为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提供了新思路。

吴杰[2](2021)在《基于服务组号的技术站调车组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为更好地发挥技术站在服务中间站中的作用,将技术站和中间站之间进行车流交换的关系转变为各自调车作业模式上的联系,从总体上调整不同类型车站调车作业的分工,并针对技术站调车作业组织进行优化,以实现区域内整体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技术站和中间站之间的相互服务、相互影响是通过摘挂列车实现的。技术站利用自身优势,按照货流属性划分摘挂列车服务组号,并以服务组号为基础选编编组内容和车组顺序更适合于中间站作业的摘挂列车,最大限度地为中间站后续作业环节创造便利条件,以实现高质量服务中间站的目的。中间站通过精细化的货运装车组织、车流取送和编挂组织,努力提高出发车流的纯度,进而减少车流在技术站的解编工作量。技术站基于服务组号选编摘挂列车时,应在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限制的基础上,寻求调车作业成本最优的分类线运用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国内外关于技术站车流组织、调车作业、分类线运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归纳整理出技术站在摘挂列车选编深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阐述了本研究的实际意义。(2)根据调车工作基础理论,本文梳理归纳了不同车站、不同类型调车作业的特点,定性分析技术站与中间站之间通过摘挂列车进行车流交换时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运输生产中处理这种关系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利于技术站与中间站间整体运输组织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协作模式。(3)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站与中间站间的协作模式,本文阐述了按货区货位划分摘挂列车服务组号的思想,提出了按货区货位划分服务组号的概念,明确了服务组号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并对按货区货位划分服务组号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计算。(4)针对技术站基于服务组号选编摘挂列车的问题,在考虑技术站解编能力和调车场分类线能力能否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选编调车时调车作业成本最少的数学模型,采用有效算法求解调车作业成本最优的分类线运用方案,并举例进行了验证。(5)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查找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图13幅,表19个,参考文献56篇。

杜新军[3](2021)在《车务站段管理模式及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务段和直属站作为我国铁路运输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管理单位,承担着对车站、线路进行管理,对列车运行进行监控与指挥,对管内车站的客货运业务进行管理等任务,直属站本身还进行客货运生产作业。因此,车务段和直属站对于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为满足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全路范围内的车务段和直属站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调整,车务站段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车务站段的布局调整结果满足了管理需要。但随着近年来铁路线路里程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线路里程增加,全路范围内车务站段的管理面临着新的难题,包括部分车务站段管理规模跨度相差较为悬殊、管理资源分配不平衡、劳动生产率不平衡、车务站段管理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而2013年以来,全路范围就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只是各路局各自进行局内微调。因此,为解决当前车务站段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决策者进行车务站段布局调整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国外铁路的运营管理架构、路网及客货运输站段布局演变历程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为我国铁路运输的管理和生产力布局提供参考。(2)对2003年以来我国车务站段三个阶段的布局调整进行了梳理,包括各个阶段的调整原因、调整措施、调整效果等。通过借鉴这三个阶段布局调整的经验,分析得到了车务站段布局调整的特征。并从管理水平和管理工作量2个方面对车务站段的布局调整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结合我国当前的路网情况、客货运发展情况、车务站段的布局情况,对车务段和直属站2种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根据车务段管理车站的等级与类型、直属站本身的作业类型等因素,将车务段管理模式和直属站管理模式进一步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类型车务段和直属站的管理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由此确定了需要进行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的车务站段类别。另外根据铁路枢纽地区车务站段的数量,对铁路枢纽地区车务站段的布局情况、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等内容进行了分析。(4)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以输入、输出为导向的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CCR模型、BCC模型,用于对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的适配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对车务站段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评价,确定是扩大还是缩小车务站段的生产规模,构建了车务站段规模报酬评价弹性模型,实现了对车务站段规模报酬的评价。(5)选取全路范围内不同类型车务段和直属站的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数据,进行车务段和直属站的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根据适用性分析结果提出不同类型车务段和直属站的布局设置建议。结合全路车务站段适用性分析结果,对某一铁路枢纽地区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的适用性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布局调整方案,结合铁路枢纽实际布局调整情况,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也验证了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及全路车务站段布局设置建议的合理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车务站段定量地进行布局调整的方法,能够为决策者进行车务站段的布局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志刚[4](2021)在《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时效短等特点,特别是近些年来既有线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主要运输方式,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在调度系统中不断发展,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所需的信息和车流推算方式都得到革新,灵活多变的货运市场给计划编制带来较大冲击,加上提质增效的经营理念,计划编制的侧重已经开始向高执行性、高稳定性、高准确性转变。传统的计划编制因货运市场变动频繁导致货运车流情况收集工作量陡增,计划变化导致兑现率偏低;管辖区段内点多线长导致车流情况复杂,调整计划编制的列车编组计划指导性不强;计划调度与各工种调度间在计划编制及执行中存在信息沟通脱节,运输生产难以形成合力;遇非正常、调图、施工、特殊车流组织等情况时,计划编制兑现率普遍偏低;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缺乏可行的质量考评监督机制来持续、促进调度计划质量的提高。这些调度日常整理的新情况、新特点需要与时俱进的针对性研究。本文对当前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运用复杂过程分解理论,对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流程进行分解优化研究;对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执行过程中相关的作业能力、经济效益层面、运输组织层面、监督管理层面分析,提出改进优化的过程控制,盘活运输调度指挥中枢。针对上述核心点项,分析和研究铁路局调度所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对有效释放铁路运能、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升客货运输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杨颖[5](2021)在《编组站综合能力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铁路路网建设,运输需求扩大,铁路货物运输能力紧张。从路网性编组站入手,提高车站整体能力。并对其合理安排,是提高编组站及全路运输效率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编组站的实际工作为研究重点和核心,从编组站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以编组站能够充分利用各设施设备的能力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仔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总结研究了编组站固定设施和不同方向车流对编组站的能力产生的影响。此外,从编组站整体出发,初步研究编组站内部的设备和均衡性对整个编组站的接发车能力的影响;(2)以路网性大型编组站为研究对象,从其特有的站型出发,利用现有研究过程中最为普适的利用率法,查定三级六场(三级七场)大型编组站的设备利用率,这其中包括到发场的到发线利用率,咽喉道岔的利用率等编组站重要作业环节设备的利用率[1]。就此内容,以新丰镇编组站作为研究案例,对编组站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时间进行查定统计,在上述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新丰镇编组站为例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编组站能力紧张的影响因素。(3)根据国内外研究总结所得编组站能力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对编组站能力紧张原因的分析研究,将模型研究聚焦在了解决编组站实际作业中的问题上,重点关注各方向车流接入编组站的线路之间可以联通接发这一现象。提出了以编组站各方向车流接发车数最多、编组站内部均衡性最优和编组站各区间车流分配最均衡为目标的车流优化模型,在提高编组站总的接发车数量的同时,为切实解决编组站设备利用不均衡、各方向车流比例失衡的问题给出具有参考意义的方法。(4)针对文中提出的接发车模型,对模型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求解使用的方法为多目标规划最为普适的算法——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Ⅱ)。并将新丰镇编组站作为案例,进行求解。(5)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根据新丰镇编组站连续9日的到报目录数据,研究编组站车流的到达规律,分别研究上行和下行的到解车流和无改编中转车流的到达时间间隔。以此规律为基础,进行优化情况下的编组站接车作业的模拟仿真,用仿真结果来验证论文所提出的模型的适用性、高效性和可参考性。

黄霖坤[6](2020)在《株洲北车站能力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株洲北编组站是全路12个主要路网性编组站之一,江南第一大编组站。车站位于京广线及沪昆线两大铁路繁忙干线的交汇点,担负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车流及区域内小运转车流的解编作业,是沟通华东、华南、西南和北方的交通枢纽。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在湖南、江西、重庆、广州、广西等省车流组织调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郑州北站合称“南株北郑”。2016年前后,株洲北编组站出现了持续一段时间的站堵现象,根据站堵期间车流统计来看,持续性的车流密集到达是造成站堵的主要原因。同时车流严重的不均衡,也浪费了车站技术设备的利用率。一方面在密集到达时段,车站技术设备满负荷运转,仍然无法满足路网车流的到达;另一方面在空闲期间,车站技术设备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大大浪费了车站能力。论文通过现场调研写实、查阅技术资料等方式,收集一段时间内车站各方向车流组成及到发时间情况,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办法,对各方向的空重车流比、有调比、到发密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出车流到发分布特征。围绕车站能力瓶颈,提出一套合理的车流疏密情况判定标准,求出车流密集时段、正常时段、稀疏时段三种情况下的时长总和,并依次分别计算出各场的通过能力,分析出到达场、出发场、编组场场线设备运用情况,及各场线在车流不同均衡程度下设备能力适应性。最后,论文基于车站不均衡到发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通过能力,综合考虑点、线协调问题,分别从车流组织调整、优化车站组织管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设备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场线能力和车流作业效率的运输组织优化措施。

李耘墨[7](2020)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在“打赢蓝天保卫战”、“公转铁”等政策导向支持下,铁路开展“三保三增”攻坚战,以此为背景,分析铁路货运市场得出铁路货运市场改革虽然在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已有回暖,但在新市场环境下运输组织效率已进入瓶颈期。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货运营销、铁路运输组织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公司制体系比较成熟,货物运输分工明确,运输组织灵活性、针对性较强,物流发展成熟,同时价格营销策略能过灵活变通,在营销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国内虽然在改革后营销意识有所提升,但营销策略制定限制较多,灵活性较差,虽然运输组织不断优化,但综合货运营销量和货运盈利提升较慢。因此本文以SYJ集团公司为剖析对象,在借鉴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相关理论和前人对铁路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运输组织、运行图、效率指标等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对货源结构、近年来货物周转量、货物运输量等指标和既有货运设备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分析了SYJ集团公司货运策略,主要对运输市场、“公转铁”政策导向下SYJ货运情况、运输能力瓶颈进行分析阐述;分析了货运限制因素,重点对货运改革政策、货运市场观念和营销意识、货运营销政策以及货运营销与后场保障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来确保已拓展市场的货物及时运输流转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了货运营销利好政策和货物运输组织后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于铁路货物运输后场保障的核心就是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取送车作业组织是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环节,在现场实际作业中,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组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等多个目标既存在相互耦合又存在相互矛盾制约的关系,因此提出运用运筹学中多目标规划法确定优化目标对取送车方案进行优化。本文设定取送作业中使调车机车的走行时间与调车机车在等待取车时产生的等待时间之和最短,即要使取送所需时间成本最低和取送作业方案中对各专用线的取送车顺序产生的成本费用最小为两个优化目标,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可行解后,以SYJ集团公司梅河口车务段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对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得出运输组织效率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明显提升,使得铁路自身的运输成本降低,货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并对SYJ集团公司货运营销产生了积极意义。为确保货运组织效率在现场作业中持续保持高效率状态,针对优化求解的结果提出基于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措施和建议,为SYJ集团公司货运营销和运输组织提供有力保障。

宋大同[8](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编组站是核心结点。编组站的作业相对较为复杂,工种繁多,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现场类的工种(例如调车人员)具有一定危险性,职工培训的工作不可轻视。然而目前铁路部门的培训理念、手段仍停留在多年以前的水平,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考虑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以弥补传统培训手段的不足。本文研究依托实际项目:“基于VR的铁路编组站作业认知与操作实验平台”,结合本人在丰台西编组站的工作经历,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铁路调车人员的培训情景,使培训更加贴合现场实际,充分发挥出VR技术的优势。VR技术与铁路调车作业培训相结合,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还能节约大量培训场地建设成本,除此之外,还能让职工身临其境般体验学习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非正常情景演练学习,对调车人员作业培训的效果也能有很大提升。本文对该系统的研究工作如下: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VR)在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基于VR的培训系统发展趋势,最后列出了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分析了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首先对丰台西站的概况做了介绍,然后重点对峰尾调车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接着对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进行分析。结合各个作业环节的安全隐患以及职工年龄、学历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用全局车务系统及本站安全问题统计数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调车作业是铁路车务系统工作中的安全短板。最后,对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对现有的培训方案进行了分析。对调车作业培训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首先对职工对培训方面的新需求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框架构想、性能需求、环境需求进行了分析。研发了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首先,对基于情景的培训练习方案进行设计,设计的情景是以峰尾调车作业为基础,对正常作业和非正常作业情景以及相关的考核方案进行设计。然后对VR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说明,包括3DMax建模技术、VRay渲染技术、Unity3D虚拟引擎技术。最后对培训系统的界面设计进行介绍,包括管理界面、设备资源库界面、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董云逸[9](2020)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在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货运量大幅增长的新形势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但相关可靠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系统完善和运用指导缺少理论支撑。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与实践、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研发及其可靠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使用者作业班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系统可靠性、人因可靠性评估。针对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分析复杂大系统时,难以解决计算复杂度高、失效动态相关、缺少故障数据等情况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复杂大系统的可靠性评估。首先,基于对系统结构、边界的分析,将复杂的系统故障进行清晰的模型抽象,建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采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底事件的概率分布,解决了缺少系统可靠性数据和试验数据的问题,为后续定量分析提供支撑。其次,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强大推理和表达能力来求解系统动态故障树,并综合考虑覆盖因子、共因失效、冗余结构、维修性等因素进行模型修正。最终,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直接推理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双向推理,得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指标不低于同类信号产品对可靠性的要求,其系统可靠性充分满足现场运输生产的需要,同时应在双机切换延长设备和控制共因失效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的结论。针对传统铁路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存在未考虑认知行为过程以及考虑行为形成因子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认知行为过程的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其也可应用于其它双人互控模式的人因可靠性分析。首先,结合人的认知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作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分为觉察、诊断、决策、执行四个步骤,并给出了双人互控机制下失误恢复模式。其次,结合技巧、规则、知识相关行为模型对人因失误进行分类,并给出不同行为过程下不同类型人因失误的量化计算方法。最终,比对分析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相同情景下人因失误概率,得到信息质量的提升和执行过程的卡控可有效提升人因可靠性的结论。本文填补了铁路领域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双人互控机制下人因可靠性评估的空白,利用本文针对提升系统可靠性及人因可靠性提出的建议,可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改进系统结构和配置,丰富完善接口内容和卡控功能,对系统深入研发升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日后系统认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夏阳[10](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二、编组站作业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组站作业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服务组号的技术站调车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调车基础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调车作业的概念和分类
        2.1.1 调车作业概念
        2.1.2 调车作业分类
    2.2 技术站选编调车
        2.2.1 选编调车基本理论
        2.2.2 编组性选编调车
        2.2.3 地方性选编调车
    2.3 中间站调车作业
        2.3.1 摘挂调车
        2.3.2 取送调车
        2.3.3 其他调车
    2.4 技术站与中间站间调车作业的相互关系
        2.4.1 技术站调车与中间站调车间的服务关系
        2.4.2 技术站调车与中间站调车间的影响关系
        2.4.3 技术站调车与中间站调车间的协作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按货区货位划分摘挂列车服务组号研究
    3.1 划分服务组号的目的和意义
    3.2 划分服务组号的原则
    3.3 划分服务组号的方法
        3.3.1 按专用线划分
        3.3.2 按货物线或货区货位划分
        3.3.3 按货物品类划分
        3.3.4 混合划分
    3.4 基于服务组号的摘挂列车深度选编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按货区货位划分服务组号的经济性分析
    4.1 调车作业成本概述
    4.2 调车作业成本的构成因素分析
    4.3 按货区货位划分服务组号的经济效益分析
        4.3.1 算例说明
        4.3.2 调车作业成本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服务组号的选编调车优化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参数定义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2.4 模型优化和求解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数据
        5.3.2 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车务站段管理模式及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解决的问题
        1.3.2 技术路线
2 车务站段布局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铁路车务站段布局演变历程
        2.1.1 2003-2006年布局调整
        2.1.2 2007-2011年布局调整
        2.1.3 2012年至今布局调整
    2.2 铁路车务站段布局调整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布局调整特征
        2.2.2 布局调整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车务站段管理模式研究
    3.1 铁路车务站段所处发展环境及布局情况分析
        3.1.1 铁路路网建设情况
        3.1.2 铁路客货运发展情况
        3.1.3 铁路车务站段布局情况
        3.1.4 铁路车务站段布局特点
    3.2 铁路车务站段现有管理模式分析
        3.2.1 车务段管理模式
        3.2.2 直属站管理模式
        3.2.3 铁路枢纽地区车务站段布局情况
    3.3 铁路车务站段管理特点
    3.4 铁路车务站段在车站管理方面的优缺点分析
        3.4.1 不同类别车务段在车站管理方面的优缺点分析
        3.4.2 不同直属站管理模式在车站管理方面的优缺点分析
        3.4.3 铁路枢纽地区不同类型车务站段布局优缺点分析
    3.5 不同类别铁路车务站段适用条件分析
        3.5.1 不同类别车务段的适用条件分析
        3.5.2 不同直属站管理方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3.5.3 铁路枢纽地区不同类型车务站段布局适用条件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数据包络分析(DEA)引入
    4.2 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指标构建
        4.2.1 管理水平指标
        4.2.2 管理工作量指标
    4.3 基于DEA的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模型
        4.3.1 构建CCR适用性分析模型
        4.3.2 构建BCC适用性分析模型
        4.3.3 构建车务站段规模报酬评价弹性模型
        4.3.4 求解方法
    4.4 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模型的适用范围
    4.5 本章小结
5 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案例
    5.1 全路车务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
        5.1.1 全路范围车务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
        5.1.2 管理二等及以下等级铁路车站的车务段
        5.1.3 管理二等及以下等级普速铁路车站的车务段
        5.1.4 管理二等及以下等级车站,兼管高铁站数量≤7的车务段
7的车务段'>5.1.5 管理二等及以下等级车站,兼管高铁站数量>7的车务段
        5.1.6 兼管特、一等站数量≤2,不兼管高铁车站的车务段
        5.1.7 兼管特、一等站数量≤2,兼管高铁车站数量≤7的车务段
    5.2 全路直属站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
        5.2.1 普速铁路客运直属站
        5.2.2 高速铁路客运直属站
        5.2.3 货运直属站
        5.2.4 客货混合型直属站
    5.3 全路车务站段布局设置建议
    5.4 枢纽地区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
        5.4.1 枢纽G内车务站段在全路范围的适用性结果
        5.4.2 枢纽G内车务站段管理水平与管理工作量适用性分析
        5.4.3 枢纽G内车务站段布局调整方案及适用性分析
        5.4.4 方案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复杂过程分解理论与调度过程分解
    2.1 过程一般特征和形式化的描述
    2.2 复杂过程的一般特性与形式化描述
    2.3 复杂过程的分解
    2.4 调度工作的复杂过程分解
    2.5 本章小结
3 计划调度员及调度日(班)计划现状分析
    3.1 计划调度员现状分析
        3.1.1 运输生产指挥结构分析
        3.1.2 计划调度员职责分析
        3.1.3 计划调度员综合素质分析
        3.1.4 计划调度员的作业流程分析
    3.2 调度日(班)计划现状分析
        3.2.1 调度日(班)计划定义
        3.2.2 调度日(班)计划结构分析
    3.3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结构分析
    3.4 调度日(班)计划执行层面分析
        3.4.1 调度日(班)计划兑现率考评
        3.4.2 调整计划的优化发展
    3.5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情况现状分析
        3.5.1 当前调整计划编制情况现状分析
        3.5.2 当前调整计划执行情况现状分析
    3.6 小结
4 基于TDMS5.0 平台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流程优化
    4.1 TDMS5.0 系统概述
    4.2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特征分析和形式化描述
        4.2.1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特征分析
        4.2.2 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形式化描述
    4.3 基于TDMS5.0 系统的调度日(班)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1 TDMS5.0 系统优化
        4.3.2 货运工作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3 货运列车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3.4 机车计划编制流程优化
    4.4 计划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过程优化
        4.4.1 货运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4.2 货运列车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4.3 机车工作计划编制子过程优化
    4.5 基于TDMS5.0 系统的调度日(班)计划执行流程优化
        4.5.1 调整计划时间跨度优化
        4.5.2 实施调度所计划、列车、机车、货运调度合署办公
    4.6 小结
5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及执行相关工作的优化
    5.1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作业能力优化
    5.2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经济效益层面优化
    5.3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运输组织层面优化
        5.3.1 折角车流组织优化
        5.3.2 小运转列车组织优化
        5.3.3 机车机班调整优化
        5.3.4 调度日(班)计划与列车运行图调整的匹配优化
    5.4 计划调度员计划编制监督管理层面优化
        5.4.1 成立调度日(班)计划和调整计划质量分析机构
        5.4.2 建立计划调度员综合考评机制
    5.5 小结
6 计划调度员调度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实绩评价
    6.1 调度所概况
    6.2 计划兑现率优化评价
    6.3 时间跨度优化评价
    6.4 基于TDMS5.0 系统车流计划编制优化评价
        6.4.1 计划编制调整到达车位和车流优化分析
        6.4.2 计划编制自动编车参数设置优化分析
        6.4.3 计划编制车流直通优化分析
        6.4.4 编车结果应用分析
        6.4.5 计划编制效率的评价
        6.4.6 计划编制的运用效果评价
    6.5 合署办公助力决策能力提升
    6.6 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后计划调度员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分析
    6.7 计划调度员综合考评评价分析
    6.8 计划编制的安全卡控分析
    6.9 调度集中统一指挥得到强化
    6.10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实施运输计划一体化编制
        7.2.2 运输生产指挥核心人员实现合署办公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编组站综合能力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外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路网性编组站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编组站到发线利用率低
        2.1.1 不同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标准
        2.1.2 到发线总占用时间计算
        2.1.3 到发线利用率查定
    2.2 编组站咽喉利用率不均衡
        2.2.1 占用咽喉时间标准计算
        2.2.2 咽喉通过利用率查定
    2.3 编组站尾部牵出线编组能力制约
    2.4 编组站驼峰能力限制
    2.5 编组站衔接区间线路利用均衡性差
        2.5.1 衔接区间能力计算
        2.5.2 衔接区间线路均衡性分析
    2.6 小结
3 编组站到发作业优化模型
    3.1 编组站的接发车作业优化
        3.1.1 保证编组站的最大接发车数
        3.1.2 均衡关键子系统间的负荷
        3.1.3 选择最优接车区间
    3.2 编组站到发车流优化的限制条件
        3.2.1 编组站各设施设备能力限制
        3.2.2 编组站衔接区间限制
    3.3 接车作业模型目标及约束
        3.3.1 决策变量及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发车作业模型目标及约束
        3.4.1 决策变量及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小结
4 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求解
    4.1 算法介绍
    4.2 算法实现
        4.2.1 算法参数
        4.2.2 算法步骤
    4.3 案例结果分析
        4.3.1 接车模型结果分析
        4.3.2 发车模型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新丰镇编组站案例验证模型
    5.1 新丰镇车站概况
    5.2 编组站实际列车规律研究
        5.2.1 上行系统列车到达规律
        5.2.2 下行系统列车到达规律
        5.2.3 到达规律假设检验
    5.3 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小结
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丰镇编组站到报数据摘要(2019.9.1-2019.9.2)
致谢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株洲北车站能力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株洲北站概述
    2.1 株洲枢纽概况
        2.1.1 株洲北站概况
        2.1.2 株洲北站作业组织情况
    2.2 株洲北站车流情况分析
        2.2.1 各方向车流到发情况统计
        2.2.2 各方向车流到达规律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株洲北站通过能力计算与分析
    3.1 车流疏密情况的判定
    3.2 不均衡车流下驼峰解体能力
        3.2.1 上下行驼峰各项作业查定时间及能力计算公式
        3.2.2 不均衡车流下上下行驼峰能力的计算
    3.3 不均衡车流下编尾编组能力
        3.3.1 上下行编尾作业时间及计算公式
        3.3.2 不均衡车流下编尾能力的计算
    3.4 不均衡车流下到达场能力
        3.4.1 上下行到达场能力计算公式
        3.4.2 上下行到达场作业参数及计算
    3.5 出发场通过能力
        3.5.1 上下行出发场能力计算公式
        3.5.2 上下行出发场作业参数及能力计算
    3.6 不均衡车流下车站能力分析
        3.6.1 车站能力与实际车流对比分析
        3.6.2 车站能力变化情况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株洲北站运输组织优化研究
    4.1 前期取得的成果
        4.1.1 作业方式方面
        4.1.2 技术作业优化
    4.2 仍然存在的问题
        4.2.1 技术作业方面
        4.2.2 设备性能方面
        4.2.3 运输组织方面
    4.3 改进优化措施
        4.3.1 车流组织优化
        4.3.2 组织管理优化
        4.3.3 新型设备优化
        4.3.4 设备整治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及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方法综述
    2.1 铁路运输组织相关概念
        2.1.1 货物运输组织
        2.1.2 运行图
        2.1.3 效率指标
        2.1.4 能力指标
        2.1.5 配套设施
    2.2 多目标规划法
3 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及限制因素分析
    3.1 SYJ集团公司货运现状
        3.1.1 SYJ简介
        3.1.2 SYJ货源结构分析
        3.1.3 SYJ货运设备设施情况
    3.2 SYJ集团公司货运策略分析
        3.2.1 运输市场分析
        3.2.2 “公转铁”政策导向
        3.2.3 运输能力瓶颈分析
    3.3 SYJ货运限制因素分析
4 基于货物运输组织效率提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及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优化目标
    4.3 模型的建立
        4.3.1 定义变量
        4.3.2 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
    4.4 实例分析
        4.4.1 SYJ梅河口车务段多目标优化运输组织效率分析
        4.4.2 算法设计
        4.4.3 计算求解
        4.4.4 运输效率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5 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的建议与措施
    5.1 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
    5.2 推进标准化建设体系
    5.3 灵活调整货运营销策略
    5.4 常态化开展设备设施整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
        1.2.2 VR技术在培训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1.2.3 基于VR的培训系统趋势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分析
    2.1 丰台西站作业概况
        2.1.1 丰台西站的任务与作用
        2.1.2 丰台西站作业设备布置情况
        2.1.3 丰台西站作业基本流程
    2.2 丰台西站峰尾(编组)调车作业情况
    2.3 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分析
        2.3.1 丰台西站各环节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2.3.2 丰台西站职工年龄、学历结构分析
        2.3.3 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问题统计分析
    2.4 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及流程
        2.4.1 新入职员工的培训
        2.4.2 在岗职工的培训
    2.5 丰台西站现有培训方案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3.1 调车培训的新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框架构想
    3.4 系统性能需求
    3.5 系统环境需求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发
    4.1 基于情景的作业培训方案设计
        4.1.1 制动员“单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1)
        4.1.3 连结员“多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2)
        4.1.4 调车长“多挂车”编组作业场景设计(场景3)
        4.1.5 非正常情景培训练习方案设计(车辆溜逸)
        4.1.6 考试方案设计
    4.2 系统运行流程
    4.3 VR开发关键技术
        4.3.1 3dsMax素材建模
        4.3.2 VRay渲染技术
        4.3.3 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技术
        4.3.4 数据库技术
    4.4 培训系统界面设计
        4.4.1 管理界面
        4.4.2 设备资源库界面
        4.4.3 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编组站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2 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2.3 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编组站运输组织模式总体分析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2.1.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2.1.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集中控制子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
        2.1.3 系统边界分析及信息流向
    2.2 编组站运输生产组织模式分析
        2.2.1 编组站组织管理体系
        2.2.2 编组站多岗协作关系
        2.2.3 作业班组的主要工作内容
    2.3 本章小节
3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3.1 RAM理论基础
        3.1.1 RAM定义及其指标体系
        3.1.2 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的一般过程
    3.2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3.2.1 动态故障树基本原理
        3.2.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构建
    3.3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德尔菲方法确定底事件概率分布
        3.3.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
        3.3.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底事件概率分布确定
    3.4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模型构建
        3.4.1 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及建模方式
        3.4.2 动态故障树-动态贝叶斯网络映射规则
        3.4.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3.5 考虑共因失效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3.5.1 共因失效理论基础
        3.5.2 β因子模型更新动态贝叶斯网络规则
        3.5.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更新
    3.6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AM指标及薄弱环节分析
        3.6.1 RAM指标分析
        3.6.3 薄弱环节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认知行为的编组站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4.1 人因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流程
    4.2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框架
        4.2.1 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4.2.2 单一作业人员的认知行为过程
        4.2.3 作业班组的认知行为过程
    4.3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失误概率量化计算
        4.3.1 人因差错概率及人因差错的分类
        4.3.2 觉察行为可靠性
        4.3.3 诊断行为可靠性
        4.3.4 决策行为可靠性
        4.3.5 操作行为可靠性
        4.3.6 作业班组可靠性
    4.4 案例分析
        4.4.1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班组作业行为过程分析
        4.4.2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人因可靠性建模与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2.4.2 装卸线不挂网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2.5.1 箱型选择分析
        2.5.2 装卸设备配置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2.6.2 发展策略
        2.6.3 经济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3.2.1 基本内容
        3.2.2 箱流预测
        3.2.3 列车开行方案
        3.2.4 列车运行图
        3.2.5 车底运用计划
        3.2.6 日常工作计划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3.7 本章小节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编制流程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2.3 求解算法
        4.2.4 案例分析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4.3.2 方法特点描述
        4.3.3 案例分析
    4.4 方案评价
        4.4.1 评价指标设置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5.2.2 优化模型
    5.3 案例分析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附录B OD箱流数据
附录C 区段里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编组站作业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VR技术在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中的应用[J]. 宋大同.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1(09)
  • [2]基于服务组号的技术站调车组织优化研究[D]. 吴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车务站段管理模式及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杜新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计划调度员日班计划编制及执行优化研究[D]. 赵志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编组站综合能力分析与研究[D]. 杨颖.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株洲北车站能力优化研究[D]. 黄霖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基于多目标优化的SYJ集团公司货运组织效率提升研究[D]. 李耘墨.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D]. 宋大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D]. 董云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10]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编组场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