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器械HBsAg和HBV-DNA污染及消毒效果评价

牙科器械HBsAg和HBV-DNA污染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口腔科诊疗器械HBsAg及HBV—DNA污染与消毒效果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彭辉,林懿,朱邦勤,陈刚,李楠,宋倩[1](2020)在《贵阳市2012~2016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医院感染严重威胁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1]。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作为院感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消毒质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2]。既往贵阳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有条不紊予以实施,2017年以后,依据原国家卫计委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性体检等三项工作的通知》(国卫财发[2017]61号)精神,2017以来,不再对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进

张丽婷[2](2016)在《系统的医院感染教育在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护行为现状,为口腔科医院感染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2.提高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行为执行率。3.提高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降低感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预防交叉感染,最大限度的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研究方法第一阶段:参考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发布的《医疗机构手部卫生指南》,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意见,自行设计《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行为调查问卷》,以了解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手卫生行为执行情况、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口腔诊疗器械、设备规范使用情况,分析执行率较低的行为。第二阶段:成立口腔科医院感染学习小组,共同编制学习资料包,同时举办口腔科医院感染教育培训班,邀请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专家、教授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培训历时6个月,共48学时。培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手卫生、口腔诊疗操作中的职业防护、口腔各专科诊疗器械、设备的规范使用。每次理论培训结束后,授课专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操作演示。第三阶段:以前期现况调查结果为依据,拟定《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护行为观察记录表》,采用单盲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远距离隐蔽观察,收集研究对象在工作中的医院感染防护行为,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1.前期调查中,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手卫生行为、职业防护行为、规范使用口腔器械、设备行为得分分别为45.21±3.00、27.75±2.81、43.16±2.84。2.戴手套前、脱手套后洗手,治疗前指导患者用漱口液漱口,使用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等相关设备前后踩脚踏板冲洗管腔30秒等16个条目得分低于2.8分,依从性较差。3.系统的医院感染培训后,多数医院感染防控行为执行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手套前、脱手套后洗手,每次治疗结束后清洁消毒综合治疗台表面等6个条目的执行率培训后未见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工作量大”是影响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最主要的因素(32.5%),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也占一定比例(31.3%),其余两个障碍因素是职业防护认识缺陷(18.1%)和个人责任感缺乏(18.1%)。结论1.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护行为依从性有待提高。2.系统性的口腔专科医院感染教育培训需更细致、持续的进行,要注重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3.优化配置口腔科人力资源,争取实现四手或六手操作医护配合模式。

马春丽[3](2013)在《三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细菌及乙肝病毒消毒效果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戊二醛、邻苯二甲醛三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细菌的消毒效果,为选择最佳消毒方法提供依据。2.明确乙肝住院患者胃镜检查或治疗后胃镜外表和内腔HBsAg污染情况。3.明确人工清洗对胃镜外表和内腔的清洗效果及不同消毒剂对乙肝病毒的杀灭效果。方法1.随机选择临床使用后的胃镜和肠镜共210例,在人工清洗条件下,严格规范清洗流程,分别采用三种消毒剂消毒,比较清洗前和消毒后胃肠镜菌落数差异,比较不同消毒剂的消毒效果。2.现况调查:随机选择某院2012年6-9月住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的所有连续病例,共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患者使用后胃镜外表和内腔污染的HBsAg,分别计算HBsAg阳性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者差异。3.通过模拟实验,将高浓度乙肝病毒血清污染胃镜外表和内腔,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清洗前、清洗后、消毒后胃镜外表和内腔乙肝病毒含量,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t检验明确人工清洗对胃镜外表和内腔的清洗效果和消毒剂对乙肝病毒的杀灭作用。结果1.对胃镜、肠镜内腔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三种消毒剂清洗前、消毒后和杀菌率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三种消毒剂对胃镜的杀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合格率全部为100%,未检出存活细菌;对肠镜消毒合格率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酸性氧化电位水(44.44%)、戊二醛(54.84%)、邻苯二甲醛(75.00%);三种消毒剂对肠镜的杀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镜外表和内腔HBsAg阳性率分别为36.37%、58.3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胃镜外表与内腔HBsAg污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人工清洗后胃镜外表和内腔残留乙肝病毒平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酸性氧化电位水、邻苯二甲醛、戊二醛对对胃镜外表上污染的乙肝病毒的杀灭率依次分别为91.26%、92.96%、86.76%。消毒后内腔乙肝病毒含量均为0IU/ml,杀灭率均为100%。结论1.根据胃镜、肠镜受不同微生物污染的情况,可选用不同消毒剂消毒,胃镜选择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2min,肠镜选择邻苯二甲醛消毒5min。2.乙肝患者使用后胃镜HBsAg污染阳性率内腔58.33%大于外表36.37%。应同样重视门诊和住院乙肝患者及HBeAg阳性患者使用后胃镜的清洁和消毒。3.人工清洗对胃镜内腔污染乙肝病毒血清清洗效果优于外表。4.胃镜内腔消毒效果优于外表。邻苯二甲醛对乙肝病毒的杀灭率最高。

李方[4](2013)在《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光波消毒器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所重视,现阶段我国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质控主要着重于例如口镜、镊子、探针等口腔器械的消毒,并且取得了显着成果。但现有的消毒方式,不同程度上存在作业时间长、能耗高、效率低等缺点。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综合医院口腔科使用后器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了解重庆地区医疗机构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现状以及经由医源性感染导致疾病传播的危险性,从而开发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的口腔消毒装置。研究方法1从本市某综合医院口腔科使用后器械中选取弯盘、镊子、探针、口镜、车针及拔牙钳6种器械进行涂抹采样;以HBsAg、HBeAg、HBV-DNA为检测指标;其中HBsAg、HBeAg用CLIA法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2依据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研发口腔器械光波消毒器的外形与内部设计;选择高效、节能的光波管。光波消毒器的消毒效果和各鉴定试验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执行[1]。结果1弯盘、镊子、探针、口镜、车针及拔牙钳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6.5%、7.3%、10.0%、8.6%、9.3%、11.3%,平均阳性率为8.8%,其中拔牙钳的阳性率最高11.3%;以上6种口腔实心金属类器械HBeAg阳性率分别为0、0.6%、0.9%、1.9%、0.9%、1.6%,平均阳性率为0.9%,以口镜的阳性率最高1.9%,拔牙钳第二阳性率为1.6%;上述6种口腔实心金属类器械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3%、9.0%、12.3%、11.3%、10.7%、13.0%,平均阳性率为10.6%,以拔牙钳阳性率最高13.0%。2口腔器械光波消毒器是由风机、PTC加热器、光波管、控制板、电源板、温度传感器、紫外线杀菌灯构成。在光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作用下,经光波反射器的反射聚焦,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造成细菌最终死亡,更加彻底快速达到更好的杀菌效果。3光波消毒器消毒效果检测及理化性能鉴定1)紫外线强度测定结果经测定,启动消毒器运行1min,消毒器内紫外线强度885μW/cm2。随运行时间延长,其强度逐渐增强,运行至5min时强度达到最高2000W/cm2。2)温度测定结果运行消毒器3min,消毒器内温度达到137℃。随着运行时间延长,运行至5min时达到最高值161℃。停机3min后,温度逐渐下降。3)金属腐蚀性试验结果依照规范标准判断,光波消毒器累计运行72h,对不锈钢基本无腐蚀,腐蚀速率为0.0000mm/a、对铜、碳钢为中度腐蚀,腐蚀速率分别为0.1133mm/a、0.2945mm/a;对铝为轻度腐蚀,腐蚀速率为0.0552mm/a。4)光波消毒器运行3min HBsAg的抗原性被破坏。PCR检测发现,消毒3min后进行涂抹采样,样本器械均检测不到HBV片断。5)光波消毒器作用3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杀灭率均达100%。6)光波消毒器作用3min对白色念珠菌试验杀灭率均达100%。7)光波消毒器作用5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杀灭率达100%。结论1重庆市某综合医院口腔科使用后器械以乙肝病毒为代表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其中以拔牙钳、口镜等大量需要表面消毒的实心金属器械污染情况严重。2该光波消毒器是一种高效、快速、经济、环保的主要针对口腔实心金属类器械表面消毒的新型消毒装置,能够更好的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陈丽[5](2012)在《口腔专科诊疗器械清洗灭菌与保养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口腔专科诊疗器械集中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处理与保养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将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前口腔诊疗器械120件作为对照组,口腔诊疗器械在口腔科内处理。120件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后口腔诊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将口腔诊疗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对两组器械的清洗效果和灭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清洁率为90.83%,显着高于对照组清洁率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器械灭菌效果为100%,显着高于对照组89.1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诊疗器械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及保养的模式,可明显提高清洗质量和灭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樊林[6](2012)在《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群众口腔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口腔门诊工作量剧增,口腔医生潜在的职业危害发生率亦逐渐上升。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临床中医生易受体位、针刺、噪音、辐射、感染、药物、工作压力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性因素的危害,同时口腔科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医生脑力和体力均呈高负荷状态。然而,口腔医生普遍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措施,行业也无相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7](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提出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

林立旺,黄育红,陈路瑶,陈祖毅,周游[8](2012)在《口腔医疗器械污染状况及消毒灭菌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口腔医疗器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在诊疗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因此口腔医疗器械污染状况令人关注,有不少调查资料对口腔医疗器械污染情况进行了报道,并指出口腔诊疗过程存在感染HBV、HCV和HIV等风险。提高口腔医务人员防范交叉感染认识,掌握行之有效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程鲁晋,何惠宇[9](2010)在《口腔科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隐蔽性感染因素及其防护》文中研究指明

陈敏[10](2009)在《口腔科医院感染及器械消毒灭菌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也一个薄弱环节。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都可通过沾有病人的血液、唾液的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的手及工作环境传播,造成交叉感染。口腔科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

二、口腔科诊疗器械HBsAg及HBV—DNA污染与消毒效果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科诊疗器械HBsAg及HBV—DNA污染与消毒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贵阳市2012~2016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
    1.2 内容和方法
        1.2.1 样品采样
        1.2.2 监测内容与评价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比较
    2.3 不同样品监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2)系统的医院感染教育在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概况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 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现状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表的编制
    三、调查实施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伦理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第三部分 开展系统的医院感染教育及效果评价
    一、干预方法和内容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一、本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三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细菌及乙肝病毒消毒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三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细菌消毒效果对比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2 研究方法
    3 偏倚控制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二 胃镜乙肝表面抗原现况及污染乙肝病毒模拟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胃镜污染 HBsAg 现况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2 研究方法
        3 偏倚控制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胃镜污染乙肝病毒模拟实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偏倚控制
        4 结果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光波消毒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口腔器械光波消毒器的灭菌效果及设计构想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口腔器械光波消毒器的设计构想与原则
    3.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与消毒现状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口腔专科诊疗器械清洗灭菌与保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
    1.2 方法
    1.3 检验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
    1.1 物理性损伤
    1.2 医源性感染
    1.3 化学性损害
    1.4 心理、社会性伤害
2 防护对策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自然史
4 预防
    4.1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4.2 传播途径预防
    4.3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
        4.3.1 血清学检测
        4.3.2 主动和被动免疫
    4.4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5 临床诊断
    5.1 慢性乙型肝炎
        5.1.1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5.1.2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5.2 乙型肝炎肝硬化
        5.2.1 代偿期肝硬化
        5.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5.3 携带者
        5.3.1 慢性HBV携带者
        5.3.2 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5.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6 实验室检查
    6.1 生物化学检查
        6.1.1 血清ALT和AST
        6.1.2 血清胆红素
        6.1.3 人血白蛋白
        6.1.4 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PTA
        6.1.5 胆碱酯酶
        6.1.6 甲胎蛋白 (AFP)
    6.2 HBV血清学检测
    6.3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6.3.1 HBV DNA定量检测
        6.3.2 HBV基因分型
        6.3.3 HBV耐药突变株检测
7 影像学诊断
8 病理学诊断
9 治疗的总体目标
10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11 干扰素治疗
    11.1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1.2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11.3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1.3.1 流感样症候群
        11.3.2 一过性骨髓抑制
        11.3.3 精神异常
        11.3.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1.3.5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11.4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12.1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
        12.1.1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LAM)
        12.1.2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ADV)
        12.1.3 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
        12.1.4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Ld T)
        12.1.5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12.1.6 恩曲他滨 (emtricitabine, FTC)
    12.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12.2.1 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
        12.2.2 监测随访
        12.2.3 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
13 免疫调节治疗
14 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
15 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5.1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15.2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2.1 普通IFN-α
        15.2.2 聚乙二醇IFN-α2a
        15.2.3 聚乙二醇IFN-α2b
        15.2.4 拉米夫定
        15.2.5 阿德福韦酯
        15.2.6 恩替卡韦
        15.2.7 替比夫定
    15.3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3.1 普通IFN-α
        15.3.2 聚乙二醇IFN-α2a
        15.3.3 聚乙二醇IFN-α2b
        15.3.4 拉米夫定
        15.3.5 阿德福韦酯
        15.3.6 恩替卡韦
        15.3.7 替比夫定
    15.4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4.1 拉米夫定
        15.4.2 阿德福韦酯
        15.4.3 恩替卡韦
        15.4.4 替比夫定
        15.4.5 干扰素
    15.5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6 核苷 (酸) 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15.6.1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15.6.2 谨慎选择核苷 (酸) 类药物
        15.6.3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15.6.4 一旦发现耐药, 尽早给予救援治疗
        15.6.5 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16 特殊情况的处理
    16.1 经过规范的普通干扰素-α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6.2 对于核苷 (酸) 类似物规范治疗后原发性无应答的患者
    16.3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6.4 对HBs 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
    16.5 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500/mm3)'>16.6 对于没有进行HAART治疗和近期不需要进行HAART治疗的患者 (CD 4>500/mm3)
    16.7 对于需同时进行抗HBV和抗HIV治疗的患者
    16.8 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16.9 肝移植患者
    16.10 儿童患者
    16.11 急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导致的肝衰竭
    16.12 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17 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8 抗纤维化治疗
19 患者随访

(8)口腔医疗器械污染状况及消毒灭菌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医疗器械污染与消毒状况调查
2 口腔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
    2.1 清洗
    2.2 物理消毒法
        2.2.1 压力蒸汽灭菌
        2.2.2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2.2.3 其它物理方法
    2.3 化学消毒法
        2.3.1 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
        2.3.2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2.3.3 其它消毒剂法
3 结语

(9)口腔科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隐蔽性感染因素及其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能通过口腔科传播的主要致病因子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 乙型肝炎病毒
2 口腔科感染危险因素
    2.1 环境因素
    2.2 医务人员因素
    2.3 口腔器械因素
3 防护措施
    3.1 标准预防
    3.2 口腔科环境的防护
    3.3 医务人员防护
        3.3.1 规范洗手
        3.3.2 戴口罩护目镜
        3.3.3 预防针刺伤
    3.4 口腔器械消毒与防护

四、口腔科诊疗器械HBsAg及HBV—DNA污染与消毒效果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阳市2012~2016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 张敏,彭辉,林懿,朱邦勤,陈刚,李楠,宋倩.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0(04)
  • [2]系统的医院感染教育在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的应用研究[D]. 张丽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3]三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细菌及乙肝病毒消毒效果实验研究[D]. 马春丽.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4]口腔器械病原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光波消毒器的设计研究[D]. 李方.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1)
  • [5]口腔专科诊疗器械清洗灭菌与保养管理[J]. 陈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4)
  • [6]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 樊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09)
  • [7]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临床医生, 2012(04)
  • [8]口腔医疗器械污染状况及消毒灭菌技术研究进展[J]. 林立旺,黄育红,陈路瑶,陈祖毅,周游.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2(01)
  • [9]口腔科血液传播性疾病因子隐蔽性感染因素及其防护[J]. 程鲁晋,何惠宇.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02)
  • [10]口腔科医院感染及器械消毒灭菌的研究进展[J]. 陈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20)

标签:;  ;  ;  ;  ;  

牙科器械HBsAg和HBV-DNA污染及消毒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