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效益显着

标准化管理,效益显着

一、管理规范 效益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张毅[1](2021)在《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模式以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等特质而备受推崇,承载着政府绩效改进和政府公信力提升等美好的治理愿景。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与现实图景之间存在着显着鸿沟,评估过程的形式主义、评估结果的运用失力等问题使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面临局部失灵,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理想效用存在名不副实问题。如何增强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不仅成为摆在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面前的实践难题,也构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聚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在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理想功能发挥的结构性障碍,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挖掘,力图为增进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纵观国内外既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问题描述、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视角与解释维度上的多重启发。不过,既有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首先,既有成因阐释存在碎片化问题,缺少一个系统的分析架构。这一方面导致在理论上难以清楚区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问题表现与问题诱因等,难以形成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与成因的整体性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找准不同维度的问题症结及其相对定位,针对其结构性偏差实现定向施策。其次,在研究观点上,既有研究多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归因于政府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利益偏好、目标冲突等主观动机因素,亦或必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素,而较少系统探察其中主体能力因素,尤其是政府部门能力缺陷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客观影响。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研究多理论分析而少实证研究,有基于多案例的量化统计分析而鲜有基于典型案例过程的定性分析,缺乏在深度解剖多元行动者行为逻辑及其互动结构基础上,系统打通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各方影响因素。为此,在参鉴既有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挖掘,推进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分析视角,并融合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相关分析维度,得出了一个拓展性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组织-工具-执行”分析框架。首先,框架中的三个维度分别指向政府委托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参评政府部门三个核心行动者,以及三者在第三方评估活动中各自侧重承载的组织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执行性功能。其次,本文在依据“三元”主体及其功能类型划分搭建的主架构基础上,将影响各主体理想功能发挥的因素归结为“选择—能力”双重维度。其中,选择维度关涉三元主体各自在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过程中的利益偏好、目标冲突等主观因素,能力维度关涉三元主体担负各自功能的客观能力因素。基于“组织-工具-执行”框架下的“三元二维”因素分析,本文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影响因素一方面进行归纳整合,从碎片化到结构化;另一方面进行细化、拓展,从片面到主客观要素兼顾,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成因的系统化挖掘与阐释。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文借助实证案例A省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其第三方评估过程进行了深描,从中管窥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系统成因,发现:首先,在组织层面,政府委托部门因组织功能发挥中的政治置换与规范悬浮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异化,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价值脱嵌因素;在工具层面,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因工具性功能发挥中的自我规约与专业势差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妥协,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代理风险因素;在执行层面,参评政府部门主要因执行性功能发挥中对项目信息的理性过滤和供给偏误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消解,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信息偏差因素。整体来看,价值脱嵌、代理风险与信息偏差分别在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组织、工具、执行环节,构成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阻滞因素,三方面因素兼具先后性与独立性、相互诱发且整体聚合,既分别侵蚀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也合力构成了制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亦给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改善设置了潜在障碍,包括主体选择因素调节的权衡性障碍、能力因素克服的客观性障碍、关键因素识别的模糊性障碍以及结构性矛盾调节的嵌入性障碍等。对此,本文在结合既有研究发现与观点的基础上,从系统性调适而非绝对管控、多元价值制衡、代理升级以及信息助推等层面,对如何通过基础理念与基本策略的优化,破解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优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障碍等,进行了方向性思考。

潘丽枫,周丽娜,徐海霞[2](2020)在《缙云县“十三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成效分析》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缙云县以河流为单元继续开展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切实保障了厂坝间河段生态需水,有效解决了老电站存在的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升了电站管理水平,消除了安全隐患,巩固和增加了清洁能源供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1个。

孙宝龙[3](2020)在《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研究 ——以苏州华为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自2005年,早拆模板技术已连续多年列入建设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早拆模板技术是在确保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安全度不受影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模板材料投入、减少人工使用、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的先进施工技术。随着现浇混凝土工程及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早拆模板技术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但是相对国外早拆模板技术已经作为常规施工技术相比,我国目前早拆模板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空间。随着早拆模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很多学者已经从成本节约及缩短工期等方面分析早拆模板技术的优势,早拆模板技术作为一项国家大力推广的新型施工技术,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均应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准确衡量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综合效益的整体水平,间接反映早拆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为早拆模板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确立了早拆模板技术的综合效益构成,然后通过文献搜集与德尔菲法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早拆模板技术综合效益构成指标体系。并结合苏州华为项目进行实证研究,评价了苏州华为项目应用早拆模板技术的综合效益整体水平。结合苏州华为项目研究成果,为早拆模板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万晓晗[4](2020)在《基于绩效评价的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综合管廊在解决“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到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当前政府或以固定补偿方式或通过考核项目绩效支付补偿来确保项目公司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然而固定补偿方式加重了政府财政压力也不能有效激励项目公司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结合绩效实施补偿虽能规避固定补偿方式下的问题,但项目绩效评价标准模糊、补偿测算方式简单抑制了社会资本的合作意愿。基于此,本文试图完善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作为补偿依据,构建合理的补偿模型,为补偿实践提供参考。首先,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补偿标准与补偿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其次,运用基于关键成功因素(CSF)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法,建立了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级:一级维度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三级衡量指标,而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各层级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建立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清单。然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引入可观测的变量(绩效),构建了政府与项目公司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并通过分析两个绩效评价周期内项目公司最优努力水平决策与政府最优奖惩系数决策,建立了政府最优补偿模型。最后,通过武汉市某综合管廊PPP项目,对比分析了项目现有补偿方式与结合绩效实施补偿下的补偿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分别针对项目公司和政府提供了可行性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我国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健康发展。

孙义新[5](2019)在《以经济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初步探讨及环境效益分析 ——以北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屋顶绿化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前提下增加城区的绿化覆盖率,不仅能够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屋顶空间资源,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将经济作物用于屋顶绿化的研究较少,从大区域尺度上对发展经济型屋顶绿化的综合效益分析也较少。本文以北京为例,初步探讨了以药食同源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型屋顶绿化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首先,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了解了北京屋顶绿化现状及绿化植物应用情况;其次,在调研结果基础上,提出以经济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选取紫苏作为经济作物代表,通过构建屋顶绿化模型初步量化了该屋顶绿化模式在降噪、滞尘等方面的环境效益;最后,结合北京现有的屋顶资源现状,初步分析了北京发展新型屋顶绿化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在调研范围内,城区的屋顶绿化工程中均未见经济类作物种植。1043份有效回收问卷中,69.61%的受访居民对屋顶绿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认可屋顶绿化对于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作用;14.3%的受访居民居住区本身就建有屋顶绿化,其中有57%的居民持支持态度;对于居住区未开展屋顶绿化的居民来说,68%的居民支持本小区开展屋顶绿化。此外,66%的受访居民愿意采用经济作物代替传统绿化植物开展屋顶绿化。(2)化橘红原产区土壤中Mn元素与B元素含量高于非原产区,且原产区土壤各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不同产区的化橘红药效优劣差异进一步说明将中药材用于屋顶绿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对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作物特性对比,突出了药食同源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易于培育等优势,阐明了以药食同源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明确将以环境适应性强、应用广泛的紫苏为例,开展经济型屋顶绿化的试验研究。(3)紫苏屋顶绿化系统形成的干、湿重屋面荷载分别为315.13 kg·m-2、675.47 kg·m-2,满足种植屋面最大荷载要求;新型屋顶绿化对屋面雨水径流中COD、SS、TN和TP等污染物的削减量分别为36.1~48.7 mg·L-1、52.58~58.52 mg·L-1、1.03~1.72 mg·L-1 和 0.28~0.45 mg·L-1,削减率分别处于 50.2%~54.7%、56%~66.5%、44.3%~47.1%和52.5%~68.2%之间;在监测时段内,屋顶绿化系统对室内平均降噪8.78 dB,降噪效果明显;屋顶绿化对室温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对照房相比,当气温较高时,屋顶绿化使试验房室温平均降低1.8℃,当气温较低时,屋顶绿化对试验房室内平均产生3.7℃的保温效果;紫苏叶片对空气中的浮尘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空气质量较优的郊区环境下,紫苏屋顶绿化的月滞尘量为0.24 g·m-2。(4)结合本文试验结果及已有的文献报道,通过构建模型计算可知:如果北京城区三分之一的平屋顶开展屋顶绿化,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量约21.9×104 t,年吸收灰尘量29t,环境效益显着;对紫苏屋顶绿化建设成本与生态、产量效益分析表明:屋顶绿化建设成本较高,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屋顶绿化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仍然可观;同时,新型屋顶绿化模式可以在城市建设及居民生活、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显着。

张素娟[6](2019)在《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的效益分析研究》文中提出BIM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创建并利用数字化模型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并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BIM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对BIM在项目管理中产生的效益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明确BIM在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效益,并对效益指标进行测算,本文以深圳某医院改扩建工程为例,构建BIM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测算BIM在该项目中产生的效益,为同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提供数据参考,以促进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从项目前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分别比较BIM与传统模式。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提取了17项BIM效益指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优化,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效益指标的可信度进行了检验,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BIM技术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BIM在深圳某医院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的效益,即投资回报率高、节省工期、提高质量、提高沟通效率、可视化、工程量统计、施工模拟、碰撞检查、人才培养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对项目应用BIM的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结论,“效益显着”,具体体现为:(1)质量方面:累计碰撞检查1152次,发现问题900处,优化了施工图纸质量和施工质量。(2)进度方面:方案优化150处,节省80%的算量时间,减少现场返工,节约工期总计100天,工期节约率为13.70%。(3)成本方面:本项目总投资527512.39万元,其中国际诊疗中心投资41619.93万元,投入BIM成本107.2万元,产生经济效益为774万元,投资回报率为622.01%。(4)安全管理方面:建设工程中安全事故率为0%。(5)生态管理方面:通过物联网管理与装配式施工,提高了材料管控效率,减少现场材料转运次数,减少了施工垃圾;项目运营期应用BIM进行动态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降低医院能耗,预计运营节能率可达8.03%,人力可节省15.20%,可延长设备寿命15.50%,减少维保费用100万/年。(6)人才培养方面:培养BIM技术人员37人,管理人员5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BIM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案例分析量化了BIM带来的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其他建筑工程提供较为科学的指导。

王雨[7](2019)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林业局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包括优化林业标准结构与布局,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推进林业标准国际化。但是不少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过时或参数发生变化,以其指导和规范各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实施,往往导致生态工程体系简单,结构失调,树种单一,系统稳定性差,难以获得工程建设的预期效益。因此,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缺陷并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非常必要。为系统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首先采用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法论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并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六维结构,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遍历,发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中存在标龄较大、标准制定周期长、标准使用率低、标准体系很不完善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因此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通过对标准进行评价,发现影响标准适用性的问题,从而对标准进行修订,以此来提高标准适用性。首先总结了标准适用性内涵、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等理论。以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共同构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邀请森林生态、森林资源、营林等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一直应用该标准的北京市西山试验林产工作人员参与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表明该标准适用性属于一般等级,存在语言描述不清、格式错误、引用的标准已修订或废止、内容矛盾、内容需更新、标准结构和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文本结构、格式、内容方面提出了修订建议。通过实证说明了该模型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但是也对此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定量指标,提高评价指标的代表性,扩大样本范围。

李奥蕾[8](2018)在《BIM技术应用的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建筑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我国建筑业仍存在资源消耗过大、信息交换不及时、人均产值收益低的问题。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改变了建筑业传统生产形式,它在建筑业建造过程和管理模式上的革新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然而我国对于BIM的认知与应用仍存在很大局限性,BIM效益并不十分显着,实现BIM应用效益的最大化还存在很多障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BIM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论文首先以BIM概念、信息技术效益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从经济、产品、管理、组织、战略五个层面,识别出12个BIM效益指标,构建BIM效益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BIM技术应用效益”案例调查。然后,选取44个专业、权威的典型BIM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基本信息整理和分类统计。以BIM项目特征(规模、类型、属性)为变量,对上述案例展开调查,研究变量下的BIM效益情况及其间差异性。主要借助SPSS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 post hoc检验配对比较、层次回归分析等。其次,在对BIM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识别出对应于经济、产品、组织、管理、战略五个层面的12个BIM效益影响因素,通过访谈法对这12个BIM效益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利用集成DEMATEL-ISM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数据的特征量,绘制原因结果散点图,并分析了各因素的位置关系和作用。进一步构建出一个具有5个层级的BIM效益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并对层级划分和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识别出5个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从企业、行业、市场、项目、技术五个方面提出BIM在我国建设项目应用中效益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BIM效益最大化,从而推动BIM技术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李树明[9](2011)在《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体现出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在当前农民收入依然偏低、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收益”的新型农业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此背景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的食用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可进行人工栽培的60多个食用菌品种中,双孢蘑菇是一个尤为重要和特殊的品种,具有栽种面积广、产量大、基料易获得、经济效益高等诸多特点,特别在推动出口贸易方面,更是其他食用菌品种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双孢蘑菇还是欧美食用菌产业发达国家的主栽品种和主要消费品种,在世界食用菌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对食用菌产业进行研究时,要特别注重对双孢蘑菇产业的经济研究。与双孢蘑菇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效率低下、单产较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双孢蘑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双孢蘑菇生产为切入点,着眼于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问题,利用宏观和微观资料,综合运用统计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剖析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现状、成本收益情况、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等多方面内容,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提高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合理配置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论文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三阶段DEA方法和SFA方法测算出的技术效率分别为0.4182和0.5752。影响菇农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蘑菇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蘑菇行业组织建设情况和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2)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配置效率相对较低。DEA方法和SFA方法测算出的配置效率分别为0.3943和0.4421。影响菇农生产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户主受教育程度、菇农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情况、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和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3)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济效率差异明显,双孢蘑菇生产存在着最适度规模。“小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中等规模菇农”和“大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中等规模(5000m2左右)是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最佳规模点,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4)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江苏、广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和吉林12个省区,2001-2009年,12个主产省区的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09%和89.36%。2001年12个主产区的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37454t和252467万元,2009年的产量和产值分别为2027604t和990157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72%和16.39%。(5)双孢蘑菇产业正在经历调整,经济效益日渐显着。2001-2007年,我国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均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之后产量和产值有所下滑,进入2009年,双孢蘑菇产量仍在下降,但产值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生产每t鲜菇可以创造3961元的经济价值,2009年每t鲜菇创造的经济价值上升到4883元,2009年栽种面积为3600m2(约占耕地6亩)的菇农,可以实现年利润71292元。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目前国内外关于双孢蘑菇产业经济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少,对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更为有限。本文针对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并找出了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一是从整体菇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对菇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了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二是从不同生产规模的角度出发,将菇农划分为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三种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规模菇农的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菌种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薄膜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菇农之间的经济效率差异,分析了影响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得出我国菇农的最佳生产规模。(2)拓展了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为了更加精准地测度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本文引入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三阶段DEA方法和SFA方法进行分析。在运用DEA方法方面:本文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采用了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在分析技术效率时,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剥离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测度出菇农的纯技术效率,并找出了影响投入松弛的环境因素;在测算菇农配置效率时,对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引入了成本最小化假设下的传统DEA模型用于对配置效率的分析。在运用SFA方法方面:在分析菇农的技术效率时,采用一步SFA回归法,以避免由于两步法技术效率分布假设不一致所导致的参数估计无效和有偏,并选用理论基础更为广泛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在测算菇农的配置效率时,由于超越对数成本边界联立方程组中存在着“格林尼难题”,因此本文选择了具有自对偶性的C-D型随机成本函数进行估计,以便对配置无效率进行解释。(3)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对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后,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性;菇农在双孢蘑菇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通过成本最小化来实现;菇农在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均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影响菇农技术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蘑菇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当地是否有蘑菇行业组织、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影响菇农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菇农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情况、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济效率差异明显,我国菇农的双孢蘑菇生产存在着最佳规模。

孙静丽[10](2010)在《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生产经营中,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的起步晚于西方社会,但是,目前也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选取了样本公司较新的06-08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验证公司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于公司绩效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本部分中,根据样本公司08年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样本群,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有样本群中,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较为显着,且多数显示正相关,说明很好的履行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有促进作用。非国有样本群的回归结果不如国有样本群的显着性强,且负相关较多。第二部分,将所有样本进行加权评分,结果显示,06-08年,国有样本群的公司平均得分高于非国有样本群,说明国有公司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部分的实证研究中,不再区分样本群,研究我国公司的整体情况,回归结果显示,当期公司社会责任对当期的公司绩效有较为普遍的正面影响,但考虑到前几期的公司社会责任对当期绩效的影响,则有正有负。

二、管理规范 效益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规范 效益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既有研究的总体评价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一、概念界定
        (一)政府绩效评估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
        (三)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
    二、理论资源
        (一)结构功能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三、分析框架
        (一)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二)价值脱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组织有效性问题
        (三)代理风险: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工具有效性问题
        (四)信息偏差: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执行有效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与有效性命题
    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
        (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时代背景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价值意蕴
        (三)理想效能:独立—专业—权威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命题
        (一)现实鸿沟:局部“失灵”
        (二)何以矫治:从“失灵”到有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选择: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第三方评估
    一、我国土地整治领域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实践探索
        (一)演进历程:产生与嬗变
        (二)运作模式:主体与流程
    二、A省土地整治项目中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应用概况
        (一)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情况
        (二)A省土地整治项目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构
        (三)A省土地整治项目第三方评估的总体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脱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异化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的政治置换
        (一)目标的权衡性大于科学性
        (二)内容的形式化大于实质性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的规范悬浮
        (一)过程监管的结构性盲区
        (二)结果审查的专业性乏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理风险: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妥协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代理的自我规约
        (一)生存压力下的被动性迎合
        (二)谋利导向下的主动性合谋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代理的专业势差
        (一)普适性工具的跨域间隙
        (二)有限条件下的“次优解”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偏差: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消解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信息的理性过滤
        (一)道德风险下的信息失真
        (二)府际竞争下的信息修饰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信息的自然偏误
        (一)有限人力分配下的信息失准
        (二)有限技能匹配下的信息耗散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三重偏离下的结构性矛盾
        (一)三重偏离之间兼具先后性与独立性
        (二)三重偏离之间相互诱发且整体聚合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提升的障碍
        (一)选择因素调节的权衡性障碍
        (二)能力因素克服的客观性障碍
        (三)关键因素识别的模糊性障碍
        (四)结构性矛盾调节的嵌入性障碍
    三、提升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可能方略
        (一)理念优化:系统性调适而非绝对管控
        (二)价值绞合:以多元制衡扩增独立空间
        (三)代理升级:以机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四)信息助推:以流程再造筑牢权威基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第三方评估结果简况
附录二 A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第三方评估调研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2)缙云县“十三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增效扩容改造完成情况
3 增效扩容改造成效
    3.1 补短板、消隐患,综合效益显着
        3.1.1 经济效益显着
        3.1.2. 安全运行有保障
    3.2 提能效、复生态,环境效益突出
        3.2.1 节能减排效益显着
        3.2.2 生态环境效益突出
    3.3 惠三农、保民生,社会效益明显
        3.3.1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3.2 助力山区旅游经济发展
4 主要做法和经验
    4.1 重视项目前期,加强责任落实
    4.2 强化项目中期管理,做到“四个到位”
    4.3 主动服务指导,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4.4 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显成效
5 结论和展望

(3)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研究 ——以苏州华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前期研究
    2.1 模板早拆技术及应用进展研究
        2.1.1 国外关于模板早拆技术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模板早拆技术的研究
        2.1.3 小结
    2.2 关于模板早拆技术的综合效益研究
        2.2.1 国内模板早拆技术的综合效益研究
        2.2.2 国外模板早拆技术的综合效益的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构成
    3.1 早拆模板技术理论基础
        3.1.1 早拆模板技术的基本理论
        3.1.2 早拆模板的构造
        3.1.3 早拆模板技术的施工工艺
    3.2 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
        3.2.1 综合效益基本理论
        3.2.2 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的界定
        3.2.3 早拆模板技术的经济效益
        3.2.4 早拆模板技术的技术效益
        3.2.5 早拆模板技术的社会效益
        3.2.6 早拆模板技术的环境效益
    3.3 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构成指标体系
第四章 苏州华为项目早拆模板技术综合效益的实证分析
    4.1 苏州华为项目早拆模板技术应用介绍
        4.1.1 苏州华为早拆体系介绍
        4.1.2 具体关键构造做法
        4.1.3 早拆模板施工工艺流程
        4.1.4 早拆模板施工注意要点
    4.2 苏州华为项目早拆模板技术综合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分析
        4.2.2 技术效益分析
        4.2.3 社会效益分析
        4.2.4 环境效益分析
    4.3 综合评价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
    5.2 不足之处
    5.3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基于绩效评价的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
        2.1.1 城市综合管廊的内涵及特征
        2.1.2 PPP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2.1.3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界定
    2.2 PPP项目补偿
        2.2.1 补偿的内涵
        2.2.2 补偿的方式
    2.3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3.1 绩效评价的内涵
        2.3.2 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2.4 委托代理理论
        2.4.1 基本概念
        2.4.2 基本模型
第3章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现状分析
    3.1 补偿现状
    3.2 存在的问题
    3.3 基于绩效实施补偿
        3.3.1 基于绩效实施补偿的意义
        3.3.2 补偿及绩效评价的界定
        3.3.3 具体思路
第4章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思路
    4.2 绩效评价指标构建过程
        4.2.1 明确战略目标
        4.2.2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CSF)
        4.2.3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
    4.3 确定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
        4.3.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2 绩效评价指标清单
第5章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模型构建
    5.1 基于绩效的补偿基本模型
        5.1.1 补偿原则
        5.1.2 补偿基本模型
    5.2 项目公司两阶段最优努力水平分析
        5.2.1 第二阶段
        5.2.2 第一阶段
    5.3 政府两阶段最优奖惩系数设置
        5.3.1 第二阶段
        5.3.2 第一阶段
    5.4 政府最优补偿模型
第6章 武汉市某综合管廊PPP项目实证分析
    6.1 项目简介及主要经济参数
        6.1.1 项目简介
        6.1.2 项目主要经济参数
    6.2 项目补偿测算
        6.2.1 项目现有补偿方式
        6.2.2 结合绩效评价实施补偿
        6.2.3 对比分析
    6.3 相关建议
        6.3.1 项目公司相关建议
        6.3.2 政府相关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3 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过程

(5)以经济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初步探讨及环境效益分析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屋顶绿化的概念
        1.1.2 屋顶绿化的作用
        1.1.3 城市环境问题现状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屋顶绿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屋顶绿化植物选择研究
        1.2.2 国内屋顶绿化植物选择研究
        1.2.3 屋顶绿化效益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1.3.1 提出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5.1 总体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市屋顶绿化现状实地调研与分析
    2.1 北京市气候及绿化现状
        2.1.1 北京气候特征
        2.1.2 北京绿化现状
    2.2 调查范围及方法
        2.2.1 调查目的
        2.2.2 调查方法
        2.2.3 调查范围
        2.2.4 问卷设计
    2.3 北京市屋顶绿化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2.3.1 实地调研结果
        2.3.2 北京市屋顶绿化现状特征
    2.4 北京市屋顶绿化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4.1 受访人群年龄层分布
        2.4.2 受访人群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情况
        2.4.3 受访人群对屋顶绿化的了解程度
        2.4.4 受访人群对屋顶绿化的态度
        2.4.5 受访人群对屋顶绿化作物选择意向
        2.4.6 受访人群对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的认可度
    2.5 北京屋顶绿化现存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作物用于屋顶绿化的适宜性对比
    3.1 中药材的选取
    3.2 采样区域特征
    3.3 研究方法
        3.3.1 土样采集及预处理
        3.3.2 仪器与试剂
        3.3.3 样品消解、赶酸
        3.3.4 样品测定
    3.4 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土壤元素分析
        3.4.1 不同种植基地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3.4.2 不同种植基地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
        3.4.3 不同种植基地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3.4.4 原产区与非原产区的元素比较分析
    3.5 中药材开展屋顶绿化的可行性探讨
    3.6 中药材与药食同源作物的特性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药食同源型屋顶绿化的试验研究—以紫苏为例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设计与材料装置
        4.1.2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屋顶绿化屋面荷载测试
        4.2.2 屋顶绿化降噪效果分析
        4.2.3 屋顶绿化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4.2.4 屋顶绿化室温调节作用分析
        4.2.5 屋顶绿化滞尘能力分析
    4.3 药食同源型屋顶绿化的可行性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发展紫苏屋顶绿化的环境效益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评价方法
    5.2 环境效益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社会效益分析
    5.5 新型屋顶绿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的效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BIM应用的背景环境
        1.1.2 BIM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简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调查分析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概念理论研究
    2.1 BIM的定义及特点
        2.1.1 BIM的定义
        2.1.2 BIM的特点
    2.2 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的理论研究
        2.2.1 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的理论概述
        2.2.2 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方式
    2.3 BIM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应用的价值
        2.3.1 BIM在前期规划阶段应用的价值
        2.3.2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应用的价值
        2.3.3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的价值
        2.3.4 BIM技术在运维阶段应用的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效益评价体系
    3.1 效益评价理论分析
        3.1.1 效益的概念
        3.1.2 基于BIM技术应用的效益评价概述
        3.1.3 效益评价方法
        3.1.4 BIM技术效益评价方法的简述
        3.1.5 本文选用的BIM技术效益评价方法
    3.2 构建BIM效益评价体系的原则及思路
        3.2.1 构建BIM效益评价体系的原则
        3.2.2 构建BIM效益评价体系的思路
    3.3 BIM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分析
    3.4 BIM效益评价体系确定
        3.4.1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频数统计
        3.4.2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分类
        3.4.3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优化
        3.4.4 应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筛选
        3.4.5 构建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6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效益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概况及特点
    4.1 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概况
    4.2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4.2.1 项目建设背景
        4.2.2 医院原有建筑存在的问题
        4.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3 医院改扩建方案调整历程
    4.4 工程项目管理情况
    4.5 工程项目特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简介
    5.1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实施导则
    5.2 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
    5.3 各参与方的职责
    5.4 BIM技术综合应用及创新应用
        5.4.1 BIM在方案阶段的应用
        5.4.2 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5.4.3 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5.4.4 BIM在运维阶段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效益评价
    6.1 BIM应用效益分析
        6.1.1 效益指标测算流程
        6.1.2 项目BIM应用效益概述
    6.2 BIM应用效益指标测算
    6.3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本工程BIM应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6.4 项目质量目标、成本目标、进度目标实现情况
    6.5 本工程与一般民用新建项目BIM应用对比分析
    6.6 增量投入产生增量收益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2 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对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3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情况表
附录4 深圳市某医院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效益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5 深圳市某医院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效益综合评价调查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分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2 林业标准概况
        2.2.1 林业标准现状
        2.2.2 林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2.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概况
    2.4 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2.4.1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2.4.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2.4.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遍历
    2.5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中标准应用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理论基础
        3.1.1 标准质量的内涵
        3.1.2 标准适用性的内涵
        3.1.3 标准适用性评价原则
        3.1.4 标准适用性评价要素
    3.2 标准适用性评价步骤
    3.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标准的先进性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3.3.2 标准的协调性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3.3.3 标准的标龄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3.3.4 标准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3.3.5 标准适用性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3.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4.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
        3.5.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实证研究
    4.1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介绍
    4.2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适用性评价
        4.2.1 评价指标筛选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适用性评价
    4.3 标准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4.4 标准修订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BIM技术应用的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1 国外BIM应用现状
        1.2.2 国内BIM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BIM研究现状
        1.3.2 国内BIM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概念及效益相关理论
    2.1 BIM概述
        2.1.1 BIM定义
        2.1.2 BIM特点
    2.2 BIM应用
    2.3 效益理论分析
        2.3.1 效益概念
        2.3.2 BIM效益概念
        2.3.3 BIM效益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IM效益的识别与测量
    3.1 BIM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思路与方法
        3.1.2 BIM效益指标体系的识别与释义
    3.2 案例选取与统计
        3.2.1 案例来源及收集方法
        3.2.2 案例基本信息统计
    3.3 案例调查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3.3.3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4 样本信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效益的测量结果分析
    4.1 BIM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4.1.1 BIM项目参与方角色分析
        4.1.2 客户/业主支持情况分析
    4.2 BIM技术的效益情况分析
        4.2.1 BIM综合效益分析
        4.2.2 项目特征对于BIM综合效益的影响
        4.2.3 项目规模对于BIM效益的影响
        4.2.4 项目属性对于BIM效益的影响
        4.2.5 BIM实际应用情况对于BIM效益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BIM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1 BIM效益影响因素的识别与释义
        5.1.1 BIM效益影响因素的识别
        5.1.2 BIM效益影响因素的释义
    5.2 访谈
        5.2.1 访谈内容
        5.2.2 访谈对象及数据收集
    5.3 集成DEMATEL-ISM方法介绍
        5.3.1 理论基础
        5.3.2 集成DEMATEL-ISM方法的计算步骤
    5.4 集成DEMATAL-ISM法的模型建立
        5.4.1 综合影响矩阵的建立
        5.4.2 确定中心度和原因度
        5.4.3 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5.5 结果分析
        5.5.1 BIM效益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分析
        5.5.2 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分析
        5.5.3 BIM效益影响因素关系结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针对外部环境的对策建议
        6.1.1 企业层面
        6.1.2 行业层面
        6.1.3 市场层面
    6.2 针对内部环境的对策建议
        6.2.1 项目层面
        6.2.2 技术层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BIM技术应用效益问卷调查
附录B BIM效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研究
        1.3.3 关于经济效率理论的研究
        1.3.4 关于经济效率实证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经济效率理论
    2.2 产业布局理论
    2.3 规模经济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1 双孢蘑菇的基本特点
        3.1.1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3.1.2 双孢蘑菇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3.1.3 双孢蘑菇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3.2 国外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2.1 国外双孢蘑菇生产的历史沿革与技术演进
        3.2.2 国外双孢蘑菇主产国的生产情况
    3.3 国内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3.1 双孢蘑菇生产的历史沿革与技术演进
        3.3.2 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的变动轨迹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实地调查设计
        4.1.1 样本点的选择
        4.1.2 调查问卷涉及的基本内容
    4.2 菇农生产目标的经济学解释
    4.3 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4 实地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分析方法的选定
    5.2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
    5.3 环境变量的设定
    5.4 第一阶段DEA分析
    5.5 第二阶段DEA分析
    5.6 第三阶段DEA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我国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经济效率的类型
        6.1.2 成本边界的分解
        6.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6.2 基于DEA方法的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3 基于SFA方法的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4 DEA和SFA的估计结果比较
    6.5 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因素比较
    6.6 小结
第7章 不同规模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经济效率分析
    7.1 菇农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
        7.1.1 规模的内涵及划分依据
        7.1.2 菇农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7.2 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营现状
        7.2.1 不同规模菇农的分布情况
        7.2.2 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营情况
    7.3 不同规模菇农的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7.4 不同规模菇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7.4.1 模型选择与数据特征
        7.4.2 模型结果
    7.5 不同规模菇农生产的配置效率分析
        7.5.1 不同规模菇农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估计结果
        7.5.2 不同规模菇农的配置效率比较
        7.5.3 不同规模菇农的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6 不同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公司社会责任
        2.1.1 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和定义
        2.1.2 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方法
    2.2 公司绩效的评价方法
    2.3 公司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
        2.3.1 国外对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2.3.2 我国对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3.1 公司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3.2 公司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
    3.3 公司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3.4 公司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3.5 公司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
    3.6 公司对政府的社会责任
4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模型及研究方法
    4.3 研究变量设计
        4.3.1 公司社会责任变量
        4.3.2 公司绩效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数据样本选择
    4.5 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5.1 描述性统计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回归分析
    4.6 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6.1 公司社会责任得分情况
        4.6.2 相关性分析
        4.6.3 回归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管理规范 效益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D]. 张毅. 吉林大学, 2021(01)
  • [2]缙云县“十三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成效分析[J]. 潘丽枫,周丽娜,徐海霞. 小水电, 2020(05)
  • [3]早拆模板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综合效益研究 ——以苏州华为项目为例[D]. 孙宝龙.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基于绩效评价的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补偿研究[D]. 万晓晗.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5]以经济作物开展屋顶绿化的初步探讨及环境效益分析 ——以北京为例[D]. 孙义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1)
  • [6]深圳市某医院改扩建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的效益分析研究[D]. 张素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D]. 王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8]BIM技术应用的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奥蕾. 华侨大学, 2018(12)
  • [9]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 李树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10]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孙静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标准化管理,效益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