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重点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重点

一、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瑶[1](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梁宇[2](2020)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据2016年5月-2019年底兴和县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大气环境中SO2、NO2、CO、O3、PM10、PM2.5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各污染物的变化规律,通过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确定了现阶段兴和县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并对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兴和县历史气象数据分析气温、风速两个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各年度大气污染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M2.5是兴和县近年来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各污染物均受到气温、风速的影响。根据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的分析结果,结合兴和县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改善兴和县大气环境的措施,以及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大气环境管理的建议。

关普方[3](2020)在《《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文中认为《环境保护税法》是针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行为课以征税的独立型税种,其绿色税制的定位是该法区别于其他的单行税法的明显标志,环境保护税对促进环境改善、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效应已经在很多较早开征环境税的西方国家得到验证。我国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环境保护税法》之后,污染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税负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污水处理逐步产业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进一步规范,大气污染形势有所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不断提升。然而,《环境保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和挑战,比如:环保税对部分污染物的调控不足、对纳税企业治污减排的激励作用有限、对部分排污行为的约束力度有限;在征收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失真、税务机关和生态环境部门协作配合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和实际征管需求,提出了优化实体税制要素增强税收调节功能、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涉税信息获取质量、健全征管协作机制推动征管部门深度配合等具体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在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杨建辉[4](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张晶[5](2019)在《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在养老社会服务业不断探索,已初步建立了以老人就地养老为核心实践的中国特色社区综合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进而催生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产生,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是其在建筑学科领域上的创新性探索,本文研究由此展开。我国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少数民族养老问题随之日渐凸显,但国内对该方面研究探索寥寥无几。本文选取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养老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上进行探索研究,充分考虑地域人文和社会经济特征,因地制宜开展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研究来填补内蒙古地区养老设施策划研究的空白。首先,本文对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将相关概念予以界定的同时确立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然后,在建筑策划基本理论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内涵核心、原则前提和方法程序进行明确,从而确立了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基本理论。继而,对研究对象进行目标确定和信息搜集,本文在对国内外发展调研基础上对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中型城市哈尔滨、小型城市呼和浩特进行实地调研和对比借鉴,同时还选取内蒙古地区不同养老模式的试点城市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的试点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分析,并对研究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整合统计。最后,基于前文基本理论和信息搜集对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和技术构想,进行设计任务试作和检验,从而完成建筑策划整个程序环节。本文在建筑策划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的特殊环境特征,完成了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策划研究,从而推动了内蒙古地区养老事业的发展,以期为少数民族特色地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汤睿[6](2019)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作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发挥着承载现代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数据表明,到2040年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将占全球GDP的75%,四分之三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人口所需的能源与物质资源等也将达到全球资源消费量的75%。由此可见,城市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产生着大量的负面效应,而与之相伴随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城市资源稀缺、优质环境供给紧张、城市化进程提速、人口激增和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阻碍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亟待强化,环境治理效率急需提升。目前,中国城市原有的环境保护制度逐渐露出疲态,城市环境治理进程稍显缓慢。对城市本身而言,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环境的退化制约了城市绿色发展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对城市居民而言,生态环境的退化对其自身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城市环境治理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从战略高度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放在更为关键和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城市环境治理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研究能够紧跟政府的工作思路,力争通过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创新手段实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促使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整体发展迈向新的阶段。由此可见,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因此,全面厘清城市环境治理现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及其发展趋势,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本问题展开分析,在充分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构建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高度归纳概括出了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原则、动力和模式等一般性理论体系,有助于拓展城市治理理论的应用范畴。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系统性地探讨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细致完整地描绘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现状;结合其空间格局特征和作用机理,分析了现有的城市环境治理动力,解释了城市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在综合测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变化的作用机理,有助于规范城市发展方向,为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通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实证分析,能够为政府部门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和正确的方向指引,也能够引起政府部门对于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重视,为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新的渠道,以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协同推进。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和国外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试图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新的路径。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城市政府应当以前瞻性的视角预见治理工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因势利导调动不同主体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做出规划,以强有力的政策和灵活的应对机制明确对企业、政府、社会公众和第三部门等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职责进行划分,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2)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但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依据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可以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3)从全国层面看,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负向阻碍作用。从四大经济板块看,影响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因素又有所不同;(4)依据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可以划分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比较协调和高级协调阶段。通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分析可知,中国目前主要处于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阶段;(5)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其政策着力点应当在于持续推进和加强城市环境的协同治理、实施适度倾斜的财政政策、合理运用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健全环境政策协同审计体系和构建差异化的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治理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结构、治理原则、治理动力和治理模式等内容,系统性地搭建出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动态和静态测度,明确了其内在的空间差异和形成机制;城市环境治理并非是单一主体的治理行为,而是政府、企业、社会和民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行为;基于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但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等重要结论;(2)在明确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甄别出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负向阻碍作用;中国四大经济板块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则有所不同。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未来开展环境治理效率导向下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3)全方位测算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但是绝对数值偏小,区域和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形成了“东部和中部地区领先”的空间格局。这一实证分析结果有助于充分认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空间差异,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提供新的依据和新的思路。当前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全面厘清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成效,深度挖掘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淼[7](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徐嵩[8](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包凤琴[9](2016)在《河套地区玉米产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了解内蒙古河套地区农业种植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并为自治区政府农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内蒙古河套地区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学、环境学、农学、土壤学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内容,以元素的来源成因、迁移途经、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植物的化学成分为依据,运用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河套地区元素在土壤、水和植物之间的迁移、循环、转化及其农业生态效应。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河套地区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特征、浅层地下水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农田区大气干湿沉降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土壤溶解液中各元素的含量特征、各种化肥中元素的含量变化、黄河及退水渠中水、悬浮物、底泥及雨水的元素含量特征、代表性典型地区的水平土壤剖面和垂直土壤剖面的元素含量特征,玉米籽实、根、茎叶及根系土的元素含量特征,不同土壤类型中玉米根系土的七种相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玉米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根系土元素有效态评价、玉米安全性评价及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通过本次研究得出,(1)研究区以碱性土壤为主,生命组成元素中Na、Mg、Ca和K含量偏高,N、P和S元素相对缺乏;生命必需微量元素F含量高于世界、全国和内蒙土壤平均值;I元素在深层土壤中富集,其它元素均在表层土壤中富集;Cd、Hg和Pb三个元素在表层和深层土壤中位数相近,均低于世界土壤平均值,但是表层土壤含量极差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中明显比深层土壤富集。大多数无毒稳定性元素含量较低。(2)河套地区表层土壤的99.05%属于Ⅰ类和Ⅱ类土壤,适合种植作物,轻微污染的面积占0.09%,较严重污染不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壤面积占0.09%。土壤污染与人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活动有紧密的关系。(3)研究区土壤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的面积占99.7%,处于很强生态危害的面积仅占研究区面积的0.03%,总体来说河套地区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不严重。(4)河套地区表层土壤中Zn和B元素较丰富,Mo元素比较缺乏,有机质和N、P、K、Fe、Mn和Cu元素分布比较平衡。河套大部分地区综合肥力一般或较低,较高和高的分布面积较少。(5)河套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有As、F和I三个元素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部分超标严重地区已成为地方病区。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得出,研究区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水分布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0.6%、11.72%、1.9%、20.55%和25.24%。建议,研究区地下水I>10μg/L的地区,食用盐不用加I;在I含量<10μg/L的地区,根据I缺乏程度,调整食用盐中碘含量。(6)6.土壤中大部分元素的分布规律是,从粘土、含少量结核的粉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土,细砂土的顺序递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上,潮土和栗褐土中大多数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富集;盐土在土壤深部富集,而灌於土在地表和地表以下80 cm160 cm的地段均有富集现象。(7)大多数元素的全量与残渣相、铁锰氧化物相、强有机相等不易被作物吸收的相态具强相关关系,而与离子交换相、水提取相等易被作物吸收的相态呈弱相关关系,因此,玉米种植区即使土壤中元素含量较高,但由于作物吸收的部份仍较低。(8)在河套地区的灌溉水中,与地表水质标准对比,绝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小于一级标准,只有Hg达到三级标准。在乌梁素海退水渠中F、As、Cr含量明显高于黄河水中含量。(9)玉米籽实中主要超标元素有Cd、Pb和F元素,根稀土中主要超标元素有Cd、Hg、Pb和F元素。玉米籽实中和茎叶中有害元素是以低富集为主。(10)河套地区优良种植区面积为7642 Km2、一般种植区面积为15376 Km2、占全区面积的72.32%,适合种植玉米、葵花等农作物;环境综合质量较差和荒漠草原区分别为2589 Km2和6217.58 Km2,占全区面积的27.68%,不宜种植农作物。本次研究系统性地调查了河套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填补了河套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空白;为河套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完善土地规划及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测预警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河套地区浅层地下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及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地方政府进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了河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中玉米的籽实、根、茎叶及根系土中26种元素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归纳总结了主要土壤类型中元素在玉米的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对玉米种植区灌溉水、土壤、大气降尘、化肥及其它介质中的有益有害元素迁移富集吸收特征的研究,总结元素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玉米产区环境的初步评价;分析研究玉米根系土元素的全量和七种相态、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关系特征,找出了适合玉米生长的地球化学条件及其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和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圈定了玉米适宜种植区,对保护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土地利用规划及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燕英,刘鑫,宫宝禄[10](2016)在《呼和浩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文中认为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方面,针对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衰减与短缺、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城市垃圾等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防治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2)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大气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1.3.1 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状况
        1.3.2 内蒙古自治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状况
        1.3.3 乌兰察布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状况
    1.4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类型及来源
        1.4.1 大气污染物主要类型
        1.4.2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及危害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
        2.1.2 气候特点
        2.1.3 水文特征
        2.1.4 自然资源储备情况
    2.2 社会及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2.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第三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1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污染物来源
    3.2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分析
        3.2.1 研究分析的数据来源
        3.2.2 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分析
    3.3 兴和县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2016 年5-12月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3 2017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4 2018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3.5 2019 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3.4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首要污染物的确定
    3.5 兴和县PM_(2.5)和PM_(10)的回归分析
    3.6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分析
        3.6.1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2 臭氧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3 一氧化碳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3.6.4 PM_(2.5)和PM_(10)污染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兴和县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4.1 气温因素
        4.1.1 气温对SO_2浓度的影响
        4.1.2 气温对NO_2浓度的影响
        4.1.3 气温对PM_(10)和PM_(2.5)浓度的影响
        4.1.4 气温对CO浓度的影响
        4.1.5 气温对O_3浓度的影响
    4.2 风速因素
        4.2.1 风速对SO_2浓度的影响
        4.2.2 风速对NO_2浓度的影响
        4.2.3 风速对PM_(10)和PM_(2.5)浓度的影响
        4.2.4 风速对CO浓度的影响
        4.2.5 风速对O_3浓度的影响
    4.3 影响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5.1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防治措施
    5.2 一氧化碳污染防治措施
    5.3 PM_(2.5)和PM_(10)污染防治措施
    5.4 臭氧污染防治措施
    5.5 优化工业园区整体规划
        5.5.1 调整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产业规划
        5.5.2 调整兴和县庙梁物流园区产业规划
    5.6 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特点与实施成效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特点
        一、立法目的体现绿色税制功能
        二、税负平移促进费改税平稳转换
        三、结合地方实际实施差别税率
        四、免税优惠措施考虑社情国情
        五、税收征管新模式助力提高征管效率
    第二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成效
        一、提升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二、推进了重点污染行业改造生产工艺和转变发展方式
        三、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第二章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制度原因
    第一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的问题
        一、现行环保税的调控力度有限
        二、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不全面
        三、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动力不足
    第二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现存问题的制度原因
        一、征税范围过窄
        二、税率设置较低
        三、对规模化养殖场征税的具体规定不合理
        四、税收减征条款设置标准不规范
        五、环保税征管协作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促进《环境保护税法》有效实施的建议
    第一节 优化税制设计增强税收调节功能
        一、扩大环保税征税范围
        二、逐步提高适用税额标准
        三、规范对规模化养殖场征税的标准
        四、科学设置减税优惠措施
    第二节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信息获取质量
    第三节 健全征管协作机制推动深度配合
        一、构建环保税信息共享机制
        二、构建环保税征管协调沟通机制
        三、构建环保税征管协作问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综合养老服务模式
        1.3.2 养老设施
        1.3.3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基本理论
    2.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内涵与核心
        2.1.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内涵
        2.1.2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核心
    2.2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原则与前提
        2.2.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原则
        2.2.2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前提
    2.3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方法与程序
        2.3.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方法
        2.3.2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程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目标确定与信息搜集
    3.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策划目标
        3.1.1 确定设施类型
        3.1.2 拟定设施规模
    3.2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动态调研
        3.2.1 国外实践项目
        3.2.2 国内实践项目
        3.2.3 内蒙古地区养老设施发展
    3.3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外部条件调查
        3.3.1 政策法规、规范标准条件
        3.3.2 规划设计、设施基础状况
        3.3.3 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环境
    3.4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内部条件调查
        3.4.1 使用人群特征
        3.4.2 功能空间需求
        3.4.3 作用方式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内容表达
    4.1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构想
        4.1.1 空间内容规模策划
        4.1.2 功能排列组合布局
        4.1.3 适老空间成长预测
    4.2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技术构想
        4.2.1 结构构造选择
        4.2.2 建筑材料配置
        4.2.3 空间环境构想
    4.3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的成果表达
        4.3.1 设计任务书试作
        4.3.2 设计任务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相关政策标准
附录 B 各地方相关政策标准
附录 C 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空间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效率
        2.1.2 治理
        2.1.3 环境治理
        2.1.4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市治理理论
        2.2.4 环境管理理论
        2.2.5 效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结构
        3.1.1 政府部门
        3.1.2 企业组织
        3.1.3 第三部门
        3.1.4 社会公众
        3.1.5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3.2 城市环境治理的原则
        3.2.1 天人合一原则
        3.2.2 总量标准原则
        3.2.3 市场化原则
        3.2.4 前瞻性原则
    3.3 城市环境治理动力分析
        3.3.1 国家年度环境规划执行情况检查
        3.3.2 企业生产环境评价
        3.3.3 重点污染事故监测和评估
        3.3.4 社会公众监督和举报
        3.3.5 城市环境信息公布
    3.4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分析
        3.4.1 政府行政主导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4.2 城市规划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4.3 企业自发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4.4 契约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4.5 合作型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环境治理成效与现实问题分析
    4.1 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制度
        4.1.1 排污管理制度
        4.1.2 “三同时”制度
        4.1.3 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4.1.4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1.5 环境监测制度
        4.1.6 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4.1.7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4.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阶段性演变
        4.2.1 城市工业点源治理阶段
        4.2.2 城市污染综合防治阶段
        4.2.3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阶段
        4.2.4 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阶段
    4.3 城市环境治理的成效
        4.3.1 基于能源结构多元化转变的利用效率提升
        4.3.2 环保治污水平持续稳步推进
        4.3.3 城市生态建设和居住环境不断优化
        4.3.4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推陈出新且日渐完善
    4.4 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4.4.1 城市环境承载力饱和及治理难度增强
        4.4.2 城市环境治理的结构性缺陷依旧
        4.4.3 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4.4 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1.3 数据来源
    5.2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动态测度
        5.2.1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整体性分析
        5.2.2 四大经济板块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比较分析
        5.2.3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模式分析
    5.3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静态测度
        5.3.1 城市环境治理的纯技术效率
        5.3.2 城市环境治理的规模效率
        5.3.3 城市环境治理的规模报酬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理论模型构建
    6.3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全国层面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2 四大经济板块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分析
    7.1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理论分析
    7.2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研究方法
    7.3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测度
        7.3.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7.3.2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的时序变化
        7.3.3 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的空间变化
    7.4 本章小结
8 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8.1 城市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8.1.1 强化法律手段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8.1.2 搭建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8.1.3 构建公众参与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8.1.4 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8.1.5 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治理技术
    8.2 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措施
        8.2.1 持续推进和加强城市环境的协同治理
        8.2.2 实施适度倾斜的财政政策
        8.2.3 合理运用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
        8.2.4 健全环境政策协同审计体系
        8.2.5 构建差异化的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治理模式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未来研究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8)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河套地区玉米产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 国内外农业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现状
    1.6 国内外玉米种植生产现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研究区农业生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状况
    2.4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3章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述
    3.1 多目标调查阶段
    3.2 玉米专题研究阶段
第4章 河套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1 河套地区土壤基准值和背景值
    4.2 有毒有害元素环境质量评价
    4.3 土壤肥力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套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1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5.2 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6.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6.2 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
    6.3 玉米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6.4 玉米安全质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玉米产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7.1 评价方法
    7.2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呼和浩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1 地下水资源的短缺
    1.2 地下水资源的衰减
    1.3 地下水污染
    1.4 地质灾害
    1.5 土壤污染
    1.6 城市垃圾
2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建议
    2.1 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的控制对策
    2.2 城市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2.3 城市水污染综合防治
    2.4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5 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2.6 城市垃圾处置对策

四、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D]. 梁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D]. 关普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地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研究[D]. 张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研究[D]. 汤睿.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7]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9]河套地区玉米产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D]. 包凤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10]呼和浩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J]. 孙燕英,刘鑫,宫宝禄.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03)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综合防治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