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带走一朵云,却留下一串回忆

他没有带走一朵云,却留下一串回忆

一、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却留下追忆串串(论文文献综述)

田丽雅[1](2018)在《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语文课堂中的意境教学》文中指出中唐诗人们就开始讨论诗歌的意境,提出了意境说。不仅古代诗歌可以用意境说的理论分析,现代诗歌也一样适用。《再别康桥》是语文意境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该诗歌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借物忆人,都是为了抒发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再别康桥》的意境教学应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眷恋、伤感落寞、洒脱之情[1]。

陆伦章[2](2018)在《感谢有你》文中研究表明这是滑稽戏《多情的小和尚》的一个片断——陈和尚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亡妻的照片放在窗台上,自拉自唱,"春季到来菜花香,我们相会在田埂上,小小田埂八寸宽,你不走来我不让。""去年杭州去白相,到了断桥痛断肠,掏出照片对你望,天地一片雨茫茫。"陈和尚对亡妻忠贞不渝,朴实无华的倾诉让我忍俊不禁。

贾若[3](2017)在《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文中认为殡葬建筑跨越时间、跨过生死为生者与死者建立了超脱尘世的空间联系,自古以来就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也涌现出不少家喻户晓的殡葬建筑,古代的明十三陵、金字塔,近代的南京中山陵,现代的圣卡塔多公墓、林中墓地、英古拉达墓地等都是堪称经典的案例,这些风格形式各有特点的殡葬建筑体现了其建造时期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及技术取向,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死亡的认识,展现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思考。极少主义风格的殡葬建筑以简洁的形式客观地表达殡葬建筑的本质,构建一个平静且有思想深度的供回忆、生死交流的空间。故笔者结合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极少主义形式倾向在殡葬建筑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方法。论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背景进行界定阐述;然后探讨殡葬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国内外传统殡葬文化的当代继承发展,寻找传统观念及殡葬建筑中的极少倾向渊源;接着探讨当代殡葬建筑的功能和内涵意义和形式表达;并总结分析我国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思想文化基础,认为薄葬观念与禅宗思想影响可以成为当代东方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的思想来源。然后以当代极少主义思潮为背景,探讨了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认为适宜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环境、形体、表皮、光影能够启发使用者对殡葬建筑空间、功能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恰当的殡葬仪式空间和仪式流线;并实践观出发,辩证地从造价、接受度等方面探讨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的可行性。接着对相关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及设计师思想进行分析归纳,从环境塑造、形体、空间、表皮材料、流线和光影五方面生成极少主义殡葬建筑设计策略;最后是工程实践部分,简介了作者运用极少主义参与设计的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扩建项目。本文研究针对殡葬建筑结合了殡葬文化、极少主义理论,探讨了极少主义在我国殡葬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及应用方法,丰富了相对匮乏的殡葬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现代殡葬建筑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改善殡葬建筑与使用者及周边城区的关系贡献出一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希望在面对死亡这一主题时,引发更多建筑方面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金业[4](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研究表明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赵玫[5](2015)在《矮墙上的艳阳》文中认为显然,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甚至是有些冒险的。由李庄而起的这个故事确实美丽。那爱与死的挣扎和毁灭。那已逝的,不单单是诗人的死,还有爱过并被爱过的花样人生。当这种爱被升华到精神的维度,便必然会为人们留下神圣与永恒。这段二三十年代的悱恻故事早已尽人皆知,成为经典,怎样写,才不会落入历史的窠臼中——我只想在斑斓的往昔中探寻人性的真伪,在凄切的迷惘中寻觅爱的真谛,在交叉的纠葛中找到那个精美的角度,在似有若无的虚实间,让文字依我的心意行云流水。于是想到了戏剧,想到了由演员来承载故人的今世前生。在舞台上,他们既是自己,又同时扮演着别人的灵魂。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幻化出当年的景象,展现出人物的苦乐沉浮。而他们的表达显然是多声部的,充满了戏剧性的,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传声筒。为此,我让小说中的人物承担起他们沉重的负荷。无论属于他们,抑或不属于他们的,浮生若梦般的悲凉。于是演员成为了小说中最具表现力的载体。唯他们能将当年的风云人物再现于舞台。为此,他们的自身也随之交得丰富,不仅要在表演中体现人格,还要出神入化地诠释出人物的命运。于是,自我,非我.分裂的精神状态,或者,终将不过是"花非花"的俗套。如今徽因、思成、志摩及老金,均成为老照片中的故人,于是许多当年的细节已无从考证。时至今日,这段久远而凄美的故事。已慢慢变成传奇。所以人们今天追述的,往往已不再是岁月留痕的种种往昔了。总之,不忘五月时油菜花开的美丽时节;不忘由李庄而起的这段迷人的往事;不忘走进李庄的那一刻,就笃定了,要"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涂抹出《矮墙上的艳阳》。

徐芳[6](2015)在《唐代诗歌中的陇右文化阐释》文中研究指明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与山川风物,以及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孕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陇右地处边塞防御地带的地理位置,多民族共存以及农牧兼营的地域特色,使其形成了“胡”汉交汇的文化特色。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陇右地域打开了东西门户,使其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唐前陇右地域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经济人口的增长,为唐代陇右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底色和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剑书合一,理性和感性相融合以及雅俗互推等特色,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同时,唐代诗歌与陇右文化的相互映射,使陇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重镇。目前,关于唐代诗歌与陇右文化的研究已有一些学者关注,但其研究则相对薄弱,尚有许多待开垦的园地。本课题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域文化因子,并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对系统的考察与探究,以期对陇右文化与唐代诗歌的研究有所补益。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陇右文化及其文化特征,梳理了陇右地理文化的特质以及历史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陇右文化主要指唐代陇右道陇西段和河右段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从地理位置来看,陇右处于以关中为中心的边塞防御地带。从历史经济文化方面来看,陇右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厚的文化积淀后,在隋唐五代时期走向了辉煌,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陇右内部的三个亚区中,文化的表现又互有差异,其共同性的理论阐释有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唐代诗歌中的陇右诗缘进行考察。首先,从陇右籍的诗人入手,对其籍贯以及诗歌创作进行了考证,分析了陇右籍诗人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成就与贡献。其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李唐皇族以及自称“陇西”者诗歌中的陇右诗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客寓陇右的诗人的角度出发,以杜甫为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的陇右诗缘。第三章,主要对陇右文学家族,即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氏家族为例进行了考察。首先考察了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世系形成,分析了唐代牛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其次考察了陇右牛氏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与创作实绩,分析了其文学传承与流变情况。然后,探讨了陇右牛氏家族的家风:旷远之度、耿直之气、清廉节俭之习,同时探讨了其家学精神:博学求是、兼修文史、学优而仕。最后探讨了其家族成员诗歌创作中的主题风格与审美情趣。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唐代诗歌中的地理描述。本章首先从地理的视域分析了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貌特征和意象。其次,对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州县的描述以及山川关隘的描述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从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人的气质魅力以及诗歌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分析了陇右地理风貌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首先分析了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形成的原因:功名意识、汉代情结、尚武精神。然后对陇右籍诗人以李益为例分析了其边塞情怀,考察了其诗歌中独特的边塞风光,戍边士卒的内容选择以及悲壮凄惋的审美风格。同时亦对客寓陇右诗人的边塞情怀进行了考察,一类是贬谪出塞之士,一类是从军出塞之士。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唐代诗歌中的丝路文化。首先考察了唐代诗歌中的丝路文化表征: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中西合璧的文化活力,民族交往的辉煌历史。然后分别从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商业文化以及酒文化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彰显了丝路文化为唐代陇右诗歌中带来的活力。

王晨[7](2014)在《中小学教师交流的法理分析 ——以教师的法律地位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这个知识化的时代,一个人所受教育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个人将来的发展。在这个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逐渐由单纯的教育数量转为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并重,甚至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高于教育数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方向转变的时代,事实证明现在的义务教育无法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其中以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最为突出。由于这个问题的长期积累导致了近些年“择校热”现象的出现。“择校”从根本上说的择的不是学校,择的是师资。尽管我国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试图通过教师交流解决师资力量的不均衡,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现实证明教师交流却没有很好地实现当初预设的目标。从法理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教师的法律地位模糊性、不确定性,影响了教师交流在实践中的实施。笔者以教师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分析了我国教师交流在法理上面临的困境,再借鉴日本在教师交流立法上的经验,进而提出我国确立教师教育公务员这一法律地位的构想,为教师交流提供法理的支持,以确保教师交流的顺利实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笔者以教师的法律地位为视角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在“绪论”中主要论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目前的研究程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思路;在第一章教师交流的法理困境中,主要是从教师交流的现实行动、教师交流存在的法律困境方面两方面进行了阐释;在教师交流的现实行动这一节中主要是分析了教师交流的效果、评价及教师交流存在的法律问题;在教师交流存在的法律困境这一节中,主要是分析了在当下法律的框架下教师聘任合同的性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法律上的关系及教师交流存在的教师法律地位不明这一问题;在第二章日本教师交流的立法经验中,分析了日本实施教师交流的背景及采取的法律保障;在第三章重构我国教师交流的法理基础中,主要是分析了我国现在教师招聘的新进展:“县聘校用”及其实施背景和意义;在这种新的教师招聘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存在的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及这种制度和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冲突,为此,为顺利推进教师交流我们必须修改现行法律确立教师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重构教师交流的法律支持体系。笔者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师交流,关键是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把教师在法律上规定为教育公务员,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为教师交流保驾护航。

海男[8](2013)在《云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献给洛克,以纯粹虚构的私秘之境,献给在古纳西王国生活了27年的洛克先生。——海男追梦人海男(上卷)今天有晴朗的天空,有你,有地平线上澄色的曲线,有镜面般明净的你的眼眸,有穿不过的天长地久的遥远之翘首。有银亮的翅膀,有晨来的鹤,有秘密的笺注,有喜悦。有云空上的拥抱。

王春霞[9](2013)在《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文中认为《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王春霞[10](2013)在《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文中研究表明《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宋史.苏轼传》是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的,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二、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却留下追忆串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却留下追忆串串(论文提纲范文)

(1)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语文课堂中的意境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境教学中的融情于景
二.意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三.意境教学中的激发想象

(3)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相关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东西方死亡观与殡葬建筑起源、发展
    2.1 我国古代死亡观与殡葬建筑起源、发展
        2.1.1 我国古代死亡观
        2.1.2 我国殡葬建筑起源及发展
    2.2 西方古代死亡观及殡葬建筑起源、发展
        2.2.1 西方古代死亡观
        2.2.2 国外殡葬建筑起源与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当代殡葬建筑功能属性及形式
    3.1 当代死亡观和殡葬文化发展与融合
    3.2 当代殡葬建筑功能及意义
        3.2.1 当代殡葬建筑功能要求
        3.2.2 当代殡葬建筑精神意义
    3.3 当代殡葬建筑形式倾向
    3.4 我国极少主义殡葬建筑思想渊源
        3.4.1 薄葬与极少主义殡葬建筑
        3.4.2 禅宗美学与极少主义殡葬建筑
    3.5 本章小结
4 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合理性研究
    4.1 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初探
        4.1.1 形式功能
        4.1.2 移情探讨
        4.1.3 仪式空间
        4.1.4 仪式流线
    4.2 实践观下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合理性探讨
        4.2.1 极少主义建筑成本观
        4.2.2 宗教文化包容性
    4.3 本章小结
5 极少主义殡葬建筑设计策略
    5.1 环境
        5.1.1 内外封闭对比
        5.1.2 内外交融的环境处理
        5.1.3 建筑绿化
    5.2 形体空间
        5.2.1 纯粹几何形体追求
        5.2.2 空间完整纯净
    5.3 表皮材料
        5.3.1 材料显现
        5.3.2 材料隐匿
    5.4 留白之美与空灵之境
    5.5 光影
        5.5.1 光影二元对比
        5.5.2 泛光
    5.6 小结
6 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实践应用
    6.1 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概念方案设计项目背景
    6.2 总平设计
        6.2.1 设计思路
        6.2.2 环境处理
        6.2.3 形体、功能布局
        6.2.4 流线设计
        6.2.5 对比方案
    6.3 建筑设计
        6.3.1 造型处理
        6.3.2 材质与光影
        6.3.3 对比方案
    6.4 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唐代诗歌中的陇右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思路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陇右文化的特征及其时空形态
    第一节 陇右文化及其理论阐释
        一、陇右的“概念”及其文化
        二、陇右文化的精神特质
        三、唐代陇右文化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唐代陇右地域的地理特质
        一、唐代陇右地域的自然地理实况
        二、唐代陇右地理的边塞格局构成
        三、唐代陇右的州县概况
    第三节 陇右文化的历史经济文化演变
        一、漫长活跃的先秦时期
        二、稳步开拓的秦汉时期
        三、由剑向书转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由辉煌走向衰微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节 陇右文化的多维溯源
        一、自然气候的滋养
        二、人文气候的孕育
        三、众多民族的交融
    小结
第二章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第一节 唐代陇右籍诗人的创作概况
        一、唐代陇右籍诗人考证
        二、唐代陇右籍诗人的地理分布与文学创作实况
        三、唐代陇右籍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
    第二节 唐代李唐皇室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一、李唐皇族的祖籍的真实性问题
        二、李唐皇族的文化认同
        三、李唐皇室诗歌中的陇右诗缘——以李世民为例
        四、李贺诗中的陇右诗缘
    第三节 李白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一、李白的文化认同
        二、李白诗歌中的“陇右味”
    第四节 杜甫诗歌中的陇右诗缘
        一、陇右之地的游历见闻
        二、弱小坚韧的物象选择
        三、沉郁悲凉的审美风格
    小结
第三章 唐代陇右文学家族:以牛氏家族为例
    第一节 牛氏文学家族的形成
        一、牛氏家族的世系
        二、牛氏文学家族的代表人物——牛弘
        三、牛氏文学家族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唐代牛氏家族成员及其创作实绩
        一、唐代陇右牛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二、唐代陇右牛氏文学家族的文学传承及流变
    第三节 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家风与家学精神
        一、陇右牛氏文学家族之家风
        二、陇右牛氏文学家族之家学精神
    第四节 唐代陇右牛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的主题风格与审美情趣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二、清丽淡雅的创作风格
        三、中和雅正的审美气韵
    小结
第四章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描述
    第一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描述的特征与意象
        一、唐代诗歌中描写陇右地理风貌的特征
        二、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地理意象
    第二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州县的描述
        一、金屋琼台萧史家,暮春三月渭州花——秦州、渭州一带
        二、醉折垂杨唱柳枝,金城三月走金羁——金城、河湟一带
        三、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河西走廊一带
    第三节 唐代诗歌中的陇右山川关隘的描述
        一、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陇山
        二、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祁连山
        三、燕支(焉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焉支山
        四、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玉门关
        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
    第四节 陇右地理风貌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
        一、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二、提升了诗人的气质魅力
        三、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风格
    小结
第五章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
    第一节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边塞情怀的成因分析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功名意识
        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汉代情结
        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尚武精神
    第二节 陇右籍诗人的边塞情怀——以李益为例
        一、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边塞之地的独特风光
        二、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戍边士卒的内容选择
        三、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悲壮凄惋的审美风格
    第三节 客寓陇右诗人的边塞情怀
        一、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贬谪出塞之士
        二、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从军出塞之士
    小结
第六章 唐代陇右诗歌中的丝路文化
    第一节 唐代陇右诗歌中丝路文化的表征
        一、琳琅满目的艺术长廊
        二、中西合璧的文化活力
        三、民族交往的辉煌历史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思想艺术文化
        一、丝绸之路与陇右诗歌中的思想文化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艺术文化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
        一、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的繁荣景况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商业文化的国际化特色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文化
        一、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文化的兴盛
        二、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凉州葡萄酒
        三、丝绸之路与唐代陇右诗歌中的酒宴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中小学教师交流的法理分析 ——以教师的法律地位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择校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教师交流
        (二) 立法的滞后阻碍了教师的交流
        (三) 顺利推进教师交流需要重构教师交流的法理基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教师交流的法律法规
        (二) 教师交流政策的文献
        1. 关于教师交流政策的理解
        2. 教师交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 教师交流的法理分析
        (三) 教师的法律地位
        1. 教师法律地位的内涵
        2. 对教师法律地位内容的理解
        3. 教师法律地位的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师
        (二) 教师交流
        (三) 教师交流政策
        (四) 教师的法律地位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法理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教师交流的法理困境
    一、教师交流:现实的行动
        (一) 教师交流政策概述
        (二) 教师交流的实践:以沈阳市教师交流为例
        1. 教师交流的措施
        2. 教师交流的效果
        3. 教师交流的评价
        4. 教师交流存在的管理问题
    二、教师交流的理困境
        (一) 当前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1. 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现状
        2. 教师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影响
        (二) 现行法律框架下教师交流的法理困境
        1. 当前教师与学校聘任合同的性质
        2.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法律关系
        3. 正确认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管理权限
第二章 日本教师交流的立法经验
    一、日本实施教师交流政策的历史背景
    二、日本教师交流的措施
        (一) 教师交流的制度保障
        (二) 明确教师交流的地域
        (三) 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三、日本教师交流的法理依据
        (一) 日本教师交流的法理基础
        (二) 日本交流教师权益的法律保障
        (三) 小结
第三章 重构我国教师交流的法理基础
    一、教师交流轮岗:解决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大政策选择
    二、教师聘任制的新进展:县聘校用
        (一) “县聘校用”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意义
        (二) “县聘校用”背景下政府和教师的法律关系
    三、重构教师交流的法律支持体系
        (一) 顺利推进教师交流:确立教师的教育公务员法律地位
        (二) 重构教师交流的法律支持体系
        1. 明确教师教育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2. 保障教师教育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3. 明确处分和解聘的法定条件
        4. 完善教师权益保障的救济渠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
二、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
三、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四、小结

四、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却留下追忆串串(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语文课堂中的意境教学[J]. 田丽雅. 文学教育(上), 2018(09)
  • [2]感谢有你[J]. 陆伦章. 剧本, 2018(07)
  • [3]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D]. 贾若. 重庆大学, 2017(06)
  • [4]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5]矮墙上的艳阳[J]. 赵玫. 作家, 2015(17)
  • [6]唐代诗歌中的陇右文化阐释[D]. 徐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4)
  • [7]中小学教师交流的法理分析 ——以教师的法律地位为视角[D]. 王晨.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1)
  • [8]云知道[J]. 海男. 红岩, 2013(06)
  • [9]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J]. 王春霞. 新余学院学报, 2013(03)
  • [10]读苏东坡的四部传记[J]. 王春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他没有带走一朵云,却留下一串回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