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聂乐乐[2](2021)在《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HCC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由此引发肝内播散转移和门静脉高压症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HCC伴PVTT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目前临床上对HCC伴PVTT的治疗主要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手术切除及多学科联合治疗,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仍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总结不同治疗方法对HCC伴PVTT的治疗效果,从而筛选出较好的治疗方法。目的:总结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11月确诊为HCC伴Ⅰ/Ⅱ型PVTT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0例)和TACE组(4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PVTT分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血小板计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情况(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总直径,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modify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 RECIST)对肝内病灶和癌栓进行疗效评估。所有病人采用门诊、住院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及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介入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在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死亡等情况。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7.1个月)长于TACE组(8.5个月),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165,P=0.009)。手术组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77.5%、55.0%、32.5%、15.0%)均高于TACE组(60.0%、27.5%、15.0%、1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031,P=0.024)。手术组生存曲线优于TACE组(x2=4.117,P=0.041)。手术组患者的肿瘤总控制率(82.5%)高于TACE组(65.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765,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Child-Pugh分级(A/B)、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AST(≤34/>34 U/L)对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影响(P<0.05),而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岁)、HBs Ag(阴性/阳性)、肿瘤总直径(≤9/>9cm)、AFP值(≤400/>400 ng/ml)、血小板计数(≤100/>100×109个/L)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是影响HCC合并Ⅰ型/Ⅱ型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HCC伴Ⅰ/Ⅱ型PVTT的患者,手术切除的疗效优于TACE。门静脉癌栓分型、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曹献[4](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杨鸣[5](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马炳亚[6](2021)在《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费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全球约47.1%的肝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我国肝癌的有效防控在全球肝癌防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中晚期,另有部分患者因年龄较大、基础病较多等原因,无法耐受手术。因此,非手术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肝癌非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中药也在肝癌治疗中,有着调节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特优势。然而,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无法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及长期治疗的特点,而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医疗信息包含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的诊断、处方用药和医疗费用信息,作为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1.分析因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治疗的本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特征。2.分析影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期和后续医疗费用的因素,以及不同中西药费比值的患者生存期和后续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1.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接受TACE治疗的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多中心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中西药费用特征、TACE治疗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后续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费用结构。2.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某三甲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肝细胞癌患者,并结合医保信息及临床病历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通过Kaplan-Meier法、限制性平均生存时间(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影响患者TACE后生存期和后续医疗费用的因素,以及中西药费比值不同的患者TACE后生存期和后续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第一部分共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350人。其中,男女比例约为4:1,≥60岁的老年患者约占总人数的一半,约3/4的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超过60%的患者合并肝硬化,92.6%的患者于三甲医院接受TACE治疗。2.全体患者TACE治疗的中位住院天数为9.00天,中位住院费用为27750.59元。在患者后续治疗的住院费用构成方面,西药费占33.7%,约为中药费的6倍;材料费、治疗费和检查化验费分别占25.2%、11.8%和14.0%。在门诊费用构成方面,西药费、中药费和检查化验费分别占45.1%、24.3%及14.8%。医保基金可支付约70%的后续医疗费用。3.本研究第二部分共纳入86例患者,其6、12及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7.7%、89.5%及82.8%。将患者的中西药费比值根据25%、50%及75%分位数分为4个等级,则其比值分别为:0-6.9%、6.9%-15.0%、15.0%-50.9%及 50.9%-403.7%。单因素分析发现,有腹水、丙肝和中晚期的患者生存率较低;而多因素分析发现,腹水情况、TNM分期、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和中西药费的比值对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显着影响。在TACE术后随访的18个月内,中西药费比值在15.0%-50.9%的患者相较比值在0-6.9%患者的生存期长2.15个月。4.86例患者后续年均医疗费用的中位数为65429.62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TNM分期、是否有腹水和中西药费比值对患者的年均医疗费用有显着影响;中西药费比值每增加1个等级,患者的年均医疗费用可降低21.9%。结论:1.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防控对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至关重要。2.肝癌的早期筛查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也能显着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3.中西药费比值较高的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期和较少的医疗费用,提倡肝癌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项琼[7](2020)在《益气除瘤方对介入术后肝细胞癌的干预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益气除瘤方治疗介入术后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寻益气除瘤方抑制肝癌进展的分子机制,为益气除瘤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文献研究:对肝癌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并对益气除瘤方的源流与现代研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益气除瘤方在介入术后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1.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等2个院区中医科和介入科住院诊断及门诊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病例。记录患者基线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合并肝炎、肝癌分期、Child-pugh分级、介入手术治疗方式、有无合并其他疾病及使用益气除瘤方的时间等。调取病历记录介入治疗前后三个月中医症状及生存质量情况,收集肿瘤标志物、血清酶学指标及肝脏影像学等结果,以生存时间作为观察结局,查阅死亡病历方式或电话追踪其总生存时间。以是否使用益气除瘤方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上为分组条件,分为观察组(益气除瘤方为主方联合对症治疗)和对照组(仅接受对症治疗)。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治疗3个月前后的肿瘤进展情况、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评分(KPS)、肿瘤标志物水平(AFP、PIVKA)、血清酶学水平(ALT、AST、γ-GGT、ALP、CK、LDH)等,记录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3.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重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使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Q25-Q75),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或配对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进行分析。计算各组人群中不同结局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探究两组患者不同结局事件风险比(HR),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相关因素与肝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实验研究:益气除瘤方抑制H22荷瘤小鼠肝癌进展的可能分子机制。1.60只SPF级雌雄各半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气除瘤方低剂量组(简称YQCLL组)、益气除瘤方中剂量组(简称YQCLM组)、益气除瘤方高剂量组(简称YQCLH组)、槐耳颗粒组(简称HE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构建H22肝癌小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小鼠每日予以生理盐水灌胃,YQCLL组予以益气除瘤方低剂量(5g/kg/d)灌胃,YQCLM组予以益气除瘤方中剂量(10g/kg/d)灌胃,YQCLH组予以益气除瘤方高剂量(20g/kg/d)灌胃,HE组小鼠予以槐耳颗粒(1.6g/kg/d)灌胃,测量并记录各组小鼠体重、腹径、进食量的变化。连续10d。2.10d后,处死小鼠,采集眼眶静脉取血。检测各组小鼠血液分析(WBC、Hb、PLT)、肝肾功能(ALT、AST、BUN、Cr);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取脾脏、胸腺、肝脏,计算各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肝脏指数。3.取各荷瘤组小鼠腹水,采用Hochest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腹水H22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H22细胞凋亡率。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H22细胞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JAK2、p-JAK2、STAT3、p-STAT3)的表达;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的表达,计算相对光密度值。5.所有数据用SPSS23.0软件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组间资料数据比较,先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one-way,ANOVA),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选用t检验或多重比较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结果:1.入组可评价病例112例,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54例。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均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肝癌实体瘤病灶稳定率更高,能明显改善胁痛、腹胀、纳呆食少、肢体倦怠乏力等症状,KPS评分提高显着,中医症状单项积分与总积分下降显着(P<0.05);观察组的AFP、PIVKA及降低更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酶学的比较上,观察组患者ALT、AST、LDH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生存时间比较上,两组PFS结果相似,观察组(4.72±0.204)月VS对照组(4.47±0.19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OS延较对照组延长,观察组(13.97±0.638)月VS对照组(12.17±0.56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是否使用益气除瘤方、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Child-pugh分级、有无肝炎及肝癌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生存时间与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及介入方式的选择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体现出相同的趋势,益气除瘤方的使用、肝癌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均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键性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分层,在55~64岁年龄组,对于早期肝癌、肿瘤大于5cm、多发肿瘤的患者,益气除瘤方可显着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在18~54年龄组,其生存获益与有无肝炎、分期有关;在65岁以上年龄组,其生存获益与性别、肝癌分期、肿瘤大小有关。第三部分实验研究结果:1.各组小鼠在体重、腹径及进食量的结果比较上,各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HE组小鼠的体重和进食量有所增加,腹径有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与HE组在三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的结果比较上,各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HE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较高,肝脏指数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与H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血液分析的结果比较上,各荷瘤组小鼠WBC及Hb数值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荷瘤组小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荷瘤组与空白组的PLT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QCLH组和HE组WBC数值略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与H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肾功能的比较上,各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和HE组ALT、AST、BUN、Cr较模型组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与H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血清IL-6水平的比较上,各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和HE组IL-6水平较模型组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与H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益气除瘤方对H22细胞凋亡的作用:⑴Hochest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YQCLL组、YQCLM组、YQCLH组、HE组蓝色荧光细胞数目均不一致。模型组中,可见少量的蓝色荧光细胞;YQCLH组、YQCLM组、YQCLL组、HE组均可见较多蓝色荧光细胞,其中,YQCLH组、HE组可见大量蓝色荧光细胞,同时出现典型的凋亡小体,染色质浓缩,核碎裂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小体。H22细胞在益气除瘤方剂量增大时逐渐出现凋亡,且药物浓度越大,凋亡特征越明显,具有正常形态的细胞越少见,结果优于HE组。⑵流式细胞仪检测H22凋亡率结果表明,YQCL各组和HE组的H22细胞凋亡率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YQCLL组、YQCLM组、YQCLH组三组依药物浓度递增而出现凋亡率逐渐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的细胞凋亡率最高,和H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益气除瘤方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在益气除瘤方各组与HE组的表达量均有所减少;其中,YQCLH组、YQCLM组和HE组蛋白表达下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组在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与H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益气除瘤方对细胞凋亡通路的干预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BAX、Caspase-3在模型组中的表达量减少,而在YQCLL组、YQCLM组、YQCLH组与HE组的表达量明显增加,YQCLM组、YQCLH组、HE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与H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L-2在模型组中的表达量增加,在YQCLL组、YQCLM组、YQCLH组与HE组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YQCLH组、HE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QCLH与H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除瘤方能明显改善介入术后HCC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肝癌进展,降低死亡风险,延长总生存期。益气除瘤方可能通过抑制血清IL-6水平,抑制JKA2/STAT3信号通路转导活化,调控线粒体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Caspase-3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刘亚萍[8](2020)在《消胀散脐灸治疗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消胀散脐灸治疗对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临床疗效,并客观评价其作用和安全性。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1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筛选60例晚期肝癌出现顽固性腹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处理,疗程均为3周。对照组:给予中药复方消胀万应汤水煎服,每日一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胀散脐灸治疗,隔日一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腹胀程度、腹胀平均缓解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各个证候分数、排气时间、证候疗效及KPS评分,并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脱落、退出,2例死亡,观察组剩余27例,对照组剩余26例。(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腹胀程度、腹胀平均缓解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排气时间、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1、2、3周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KP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各个证候分数方面,腹胀、脘闷、纳呆、食少、嗳气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1、2、3周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恶心呕吐的分数在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53.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安全性评估:应用消胀散脐灸共计400余次治疗,无烫伤、水泡等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消胀散脐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患者的症状,促进排气,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临床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孟子琦[9](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姜天奇[10](2020)在《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同时为肝癌患者临床诊疗和预后随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集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和预后随访信息,中西医结治疗组与纯西医治疗组的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生存分析中运用Kaplan-Meier中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性;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1)纯西医治疗组病死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介入实施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腹水发生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纯西医治疗组大病灶发生率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0.05);定量变量,仅见甲胎蛋白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纯西医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纯西医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7.09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期为39.47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5.0个月,经过Log-Rank检验均有意义。(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手术、中医药治疗、病灶个数、病灶大小、远处转移、腹水、血管侵犯、分期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发现:手术治疗的死亡率是非手术的0.303倍95%CI(0.131-0.701);中医药治疗组的死亡率是纯西医组的0.437倍95%CI(0.260-0.737);病灶>5cm的患者死亡率是<5cm患者的1.999倍95%CI(1.197-3.339);Ⅱa/Ⅱb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1.315倍95%CI(0.303-5.695);Ⅲa/Ⅲb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4.959倍95%CI(1.325-18.565);Ⅳ患者的死亡率是Ⅰa/Ⅰb期的17.769倍95%CI(4.908-64.328)。结论:影响肝癌的因素包括手术、中医药治疗、分期、病灶大小等多种因素,应该更加重视肝癌的早期诊断,并且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更有助于患者预后及延长患者生存期。
二、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2)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HCC诊断标准 |
2.3 PVTT的诊断 |
2.4 TACE治疗方法 |
2.5 手术切除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 治疗前后TBIL、ALB及 PT比较结果 |
3.3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
3.4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 |
3.5 短期疗效评价 |
3.6 预后因素分析 |
3.6.1 影响HCC伴 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
3.6.2 多因素分析 |
3.6.3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4 肿瘤数目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5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TACE治疗 |
4.3 手术切除治疗 |
4.4 预后因素分析 |
4.4.1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2 肿瘤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3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TACE 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
参考文献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费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1.1 TACE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
1.2 TACE在非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
1.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真实世界观察性研究进展 |
2.1 消化系统肿瘤 |
2.2 肺癌 |
2.3 妇科肿瘤 |
2.4 头颈部肿瘤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费用特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研究二 中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费用特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本研究主要结果分析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3 基于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医疗信息进行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回顾性研究的心得体会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益气除瘤方对介入术后肝细胞癌的干预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
1.1.1 肝癌中医病名历史渊源 |
1.1.2 肝癌在中医学中的病位研究 |
1.1.3 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4 肝癌中医治则治法探究 |
1.1.5 肝癌的中医证治要点 |
1.1.6 中医对肝癌预后的认识 |
1.1.7 现代中医治疗肝癌的现状 |
1.2 肝癌的发生机制与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
1.2.1 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2 治疗肝癌的中药复方及单体研究进展 |
1.3 益气除瘤方的源流与现代拆方研究进展 |
1.3.1 益气除瘤方治疗肝癌的理论依据及源流 |
1.3.2 益气除瘤方方解 |
1.3.3 益气除瘤方拆方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益气除瘤方干预介入术后HCC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
2.1 方法 |
2.1.1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纳入病例基本特征 |
2.2.2 疗效评价结果 |
2.2.3 生存状态结果 |
2.3 讨论 |
2.3.1 AFP、PIVKA和血清酶学水平在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 |
2.3.2 HCC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
2.3.3 多因素回归模型在本研究的意义 |
2.3.4 本研究的不足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益气除瘤方对H_(22)荷瘤小鼠抗肿瘤机制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细胞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主要试剂 |
3.1.5 实验药品 |
3.2 方法 |
3.2.1 实验中给药剂量换算 |
3.2.2 给药方法 |
3.2.3 BALB/C小鼠H_(22)荷瘤模型建立 |
3.2.4 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腹径及平均进食量的检测 |
3.2.5 标本处理及保存 |
3.2.6 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
3.2.7 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 水平 |
3.2.8 Hoechst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腹水中H_(22)肝癌细胞凋亡情况 |
3.2.9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腹水中H_(22)肝癌细胞凋亡率 |
3.2.10 Westblot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H_(22)细胞JAK2/STAT3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 |
3.2.11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监测体重、腹径、平均进食量的变化 |
3.3.2 各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比较 |
3.3.3 各组小鼠WBC、Hb、PLT指标的比较 |
3.3.4 各组小鼠AST、ALT、Cr、BUN结果的比较 |
3.3.5 各组小鼠血清IL-6 水平的比较 |
3.3.6 各组小鼠腹水中H_(22)细胞Hochest染色的比较 |
3.3.7 各组小鼠H_(22)细胞凋亡情况的比较 |
3.3.8 各组小鼠H_(22)细胞JAK2/STAT3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3.3.9 各组小鼠H_(22)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3.4 讨论 |
3.4.1 动物造模 |
3.4.2 对照组药物选用 |
3.4.3 动物造模后表现 |
3.4.4 益气除瘤方(YQCL)对H_(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
3.4.5 IL-6 诱导JAK2/STAT3 信号通路激活及YQCL的干预作用 |
3.4.6 YQCL促 H_(22)细胞线粒体细胞凋亡的作用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消胀散脐灸治疗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晚期肝癌诊断标准 |
2.2 顽固性腹胀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脱落标准 |
研究方法 |
1.患者分组 |
2.观察指标 |
3.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一般资料分析 |
3.腹胀程度比较 |
4.腹胀平均缓解时间比较 |
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7.排气时间比较 |
8.KPS评分比较 |
9.不良反应 |
10.安全性 |
讨论 |
1.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研究背景 |
1.1 现代医学对肝癌及腹胀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 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病因及治疗 |
2.中医药治疗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优势 |
3.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形成的中医理论探究 |
3.1 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 |
3.2 肝癌及腹胀的病因病机 |
3.3 历代医家对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阐述 |
3.4 我们对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4.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治疗原则 |
5.消胀万应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消胀散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7.中医药内外并治 |
8.脐疗法治疗腹胀的机理 |
9.分析 |
9.1 一般资料分析 |
9.2 腹胀程度比较 |
9.3 腹胀平均缓解时间 |
9.4 中医证候积分、各个证候积分分析 |
9.5 证候疗效有效率分析 |
9.6 排气时间分析 |
9.7 KPS评分分析 |
10.不良反应分析 |
11.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腹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方法 |
3.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癌性腹水的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聂乐乐. 南昌大学, 2021(01)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费用特征研究[D]. 马炳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益气除瘤方对介入术后肝细胞癌的干预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项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消胀散脐灸治疗晚期肝癌顽固性腹胀的临床观察[D]. 刘亚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D]. 姜天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肿瘤论文; 中药注射剂论文; 肝癌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腹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