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化用药将成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亮[1](2021)在《移动医疗健康管理A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贺梓洋[2](2020)在《A公司私募股权投后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特定目标为投资对像的证券投资基金。中国的私募基金发展到现今的阶段,需要把重点从投前转到投后,向标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多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私募基金A公司和三类标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具体的投后管理服务类别,探究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的运作和实践。具体而言,私募基金A公司在投后管理服务中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较好地综合反映出我国当前投后管理行业前沿服务类型,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以B、C、D三类公司为例,A公司为满足不同的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形式从而满足目标客户的目标。首先,A公司协助B标的公司并购优质医疗器械企业,提升了B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和产品推广能力,提升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其次,私募基金公司A协助标的公司C解决市场拓展及融资问题,不仅向标的公司进行投资,支持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还利用自身多年沉淀的资本市场上市经验,为其顺利IPO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与帮助。再次,私募基金公司A还协助D标的公司成功IPO。私募基金A公司不光向标的公司进行资金投资,并在后续经营发展上提供支持,支持D公司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同时借助自身良好的产业链互动式发展模式,实现了下游带动上游、上游支持下游、上下游赋能中游的良好投资战略路径,助推客户企业做大做强。最后,私募基金A公司还会帮助标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助力企业发展。上述案例中,通过对披露的年度报告分析,本文发现以上投后管理活动均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向好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A基金公司也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与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投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公司在提供投后管理服务的现实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后管理模式初级、团队人员配备不足、增值服务种类有限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四个方面。这些典型问题同样是投后管理行业所存在的通病。因此,为了进一步克服这些典型问题,完善私募基金A公司的投后管理活动,设置专业化投后管理团队,为标的企业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专业化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内部交流,使之规章化、制度化;通过内外部交流拓宽业务人员的视野;通过与业内顶尖私募基金的合作增长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第二,实行精细化投后管理,提升被投企业绩效。在明确投后管理执行的职责主体之后,以公司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投后管理工作的执行程序和频率、投后管理的内容、以及投后管理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建立专门的投后管理部门协调工作,提升效率。投后管理的内容一般应该涵盖项目的跟踪了解、项目重大事项及风险的汇报与处理、提供融资担保、根据需要帮助寻找合适的并购企业等。最后加强投后管理人员与被投项目的联系,实现利益捆绑。将投后管理人员的利益和项目联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激励。通过制度的形式扩大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对项目决策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业务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精神方面的激励。另一方面,要利用物资激励将项目利益与员工利益绑定。如设定公司员工的奖金系数;根据被投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对项目团队进行激励等。
刘秀珍[3](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王思祁[4](2019)在《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线投入运营,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自2007年首趟动车组始发,10年中高铁(动车组)列车的运营时速在不断提高,车型不断推陈出新,但高铁服务在旅客出行各环节的衔接和连贯性上仍然有较大的探究价值。中国高铁作为一张名片,高铁服务应该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来满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服务区别与实物,没有外观和形态供人认知。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感官接触、心理感受从而向顾客传递相关信息,顾客根据实际感受对服务的质量和效用作出判断和评价。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服务设计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旅客出行体验为切入点,将旅客一次完整的旅行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三个过程。对过程进一步细化为13个旅行环节,应用QFD理论对13个环节的需求逐层展开。第一阶段:将旅客需求转换成服务性能即一级性能;第二阶段:将服务性能转换成服务项目即二级性能。根据双因素理论将二级需求转化为成对问题从而设计旅客问卷。统计调查数据经KANO理论将二级旅客需求归属为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无差异性四种属性,通过计算“旅客满意效益系数”得出需求权重。通过HOQ质量屋工具将需求权重转换为服务项目权重,对69个服务项目权重进行排序,舍去无差异型需求所对应的权重较低的10项服务,得到简化后的服务项目集合。从每个项目集合中选择一项或多项,组成满足旅行各环节旅客需求的备选方案。本文提出旅客满意度受服务项目重要程度和企业服务提供程度的双重影响,建立目标函数旅客满意度最大且成本可控的优化模型。求解模型得到不同成本预算下旅客出行体验最佳的高铁服务项目优化组合。
薛恬珏[5](2019)在《振腹推拿疗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习惯转向高糖、高油和高脂,导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西医认为T2DM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与T2DM之间的密切联系被学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T2DM机制及T2DM防治方向的新靶点。中医认为,T2DM属于“消渴”范畴,其发病机制是阴虚和燥热,治宜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多采用中药治疗及针灸推拿治疗。其中振腹推拿是以振腹操作为主,以神阙穴的独特作用为基础,通过调理任督二脉及脏腑的俞募穴,以达到培补元气、调理气机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推拿疗法,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患者推崇。但振腹推拿改善T2DM的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bw))诱导T2DM大鼠模型,通过分析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三组组间差异及推拿组在振腹干预前后血糖血脂以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振腹推拿对T2DM大鼠的作用机制以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对36只8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进行正式造模。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组继续基础饲料喂养,另外30只作为T2DM造模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周后,将所有大鼠禁食12个小时,T2DM造模大鼠快速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正常大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造模大鼠继续高糖高脂饲养,分别在第3天和第7天测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以两次FBG≥11.1mmol/L作为成模标准进行筛选。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推拿组大鼠以自制鼠袋固定并给予振腹推拿干预,每次15分钟,每周5次,连续6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以鼠袋固定但不振腹,每次15分钟,每周5次,连续6周。实验期间,空白组始终以普通饲料喂养,而推拿组与模型组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每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测FBG,干预前以及末次干预后,检测2h餐后血糖(2 Hour Hypoglycemia,2hPG),胰岛素(insulin,INS)、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甘油三酯(Trimyristate Glycerin,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并取干预前各组大鼠粪便以及干预后推拿组大鼠粪便以检测肠道菌群。检测方法:采用GPO-PAP酶法测定TG含量;用COD-PAP酶法测定TC含量;用直接法测定LDL-C及HDL-C;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INS含量;用酶比色法测定TBA含量;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大鼠FBG及2hPG,并使用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对粪便标本进行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纯化,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1.与空白组大鼠相比,T2DM大鼠皮毛色泽暗淡、发黄,饮水量较空白组增多,尿量及排便量较空白组明显增多,且尿液粘稠泛白,味道腥臭,精神不振,经振腹推拿干预后症状减轻。2.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推拿组的FBG明显较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推拿组的FBG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推拿组FBG自第3周开始呈下降趋势,在第6周有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推拿组的2hPG、HOMA-IR水平高于空白组,而INS水平低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义(P<0.01),模型组与推拿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推拿组INS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推拿组的LDL-C、TC、TG及TBA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推拿大鼠HDL-C水平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大鼠的血清LDL-C、TG及TBA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干预后推拿组TC水平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与正常大鼠相比,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富度较小,群落多样性较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6.菌群群落组成分析:T2DM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肠道菌群有显着差异,T2DM大鼠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T2DM大鼠乳酸杆菌、柔膜菌等益生菌丰度显着低于正常大鼠,蓝藻菌、变形菌、丹毒丝菌、棒状杆菌等多个条件致病菌丰度显着高于正常大鼠。推拿组在干预前后组成有很大差异和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拟杆菌比值的降低,有益菌种如双歧杆菌、苏黎世杆菌的增多,条件致病菌如变形菌门及其相关纲目、棒状杆菌的减少、对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的布劳特氏菌、沃氏嗜胆菌、瘤胃菌、脱硫化弧菌等菌种的减少。结论:1.振腹推拿可以改善T2DM大鼠精神不振、皮毛色泽暗淡发黄、多尿等症状。2.振腹推拿可以降低T2DM大鼠FBG,提高INS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3.振腹推拿可以提高T2DM大鼠HDL-C水平,降低LDL-C、TG及TBA水平,改善T2DM大鼠脂代谢紊乱,调节TBA代谢平衡。4.振腹推拿可调节T2DM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主要表现为:a)增加拟杆菌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的比值;b)增加有益菌种如双歧杆菌、苏黎世杆菌的相对丰度;c)降低条件致病菌如变形菌门及其相关纲目、棒状杆菌的相对丰度;d)降低对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的布劳特氏菌、沃氏嗜胆菌、瘤胃菌、脱硫化弧菌等菌种的相对丰度等几方面。5.振腹推拿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能够起到如下作用:促进SCFA的生成、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正向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稳态;增加多糖水解酶数量、提高机体的多糖利用能力;减少内毒素的生成、缓解肥胖;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缓解IR和糖耐量异常;降低血糖、维持血糖稳定。6.振腹推拿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影响血清相关指标及T2DM相关症状发生改变的原因。综上所述,振腹推拿可以改善T2DM大鼠糖脂代谢水平,调节TBA代谢平衡,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汁酸代谢有关。
吴运来[6](2018)在《医方说明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主要梳理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医方说明义务是一种独立义务而非手段性、从属性义务。广义的医方说明义务本身既包含说明义务也包含取得患方同意的义务。应将其与“知情同意权”进行区分。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包括:转换医患关系范式以保障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功能、考量和确定医疗水平的功能、促进理性商谈、重建医患信任、避免医疗纠纷等功能。第二节主要阐述了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依据——患者自主决定权。认为:其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其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其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第三节主要界定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首先阐述了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对身体伤害行为说、人格权侵害说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从维护身体完整性到保障患者自主决定的人格利益的转变;接下来论述了医方说明义务在合同法上的性质,主张既有法定义务也有约定义务,反对一味扩张法定义务。第二章: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指出医方说明义务的应然主体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只应当是具体履行者,而其中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应当是主治医师。其次,患者的同意能力获得了与民事行为能力分离的地位。患者同意对于意思能力的要求的标准低于民事行为能力。因其是对自身人身利益的某种处分,不涉及财产交易,因而不需要考虑交易安全。第三章: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对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进行了考察,说明理性医生的标准、理性病人的标准仍然依赖医师权力。认为医生和病人应该共享医疗决策,保障病人的价值观和偏好。因此,判断标准应采“理性患者说”与“具体患者说”的结合。第二节论述了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首先探讨了说明义务范围的适当性问题,要防范说明的失灵,警惕说明信息数量过多,出现“超载”效应。之后分别对医疗风险、替代治疗方案、说明义务的例外等进行了具体剖析。第三节是关于说明义务的类型化,根据自我决定的权重,可区分为自我决定的说明义务、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转医转院的说明义务等。第四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第一节主要是关于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和具体行为类型化梳理。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包括:说明后不同意以及知情而未告知或未征得患者同意;第二种类型是不知情而未告知。第二节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的概念及过失的认定标准,厘清了说明过失与医疗技术过失的关系。对英美法区分基本信息与附带信息进行借鉴。最后,对医方说明过失的证明进行了介绍,指出说明过失之诉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在医疗损害责任领域适用过错原则可能有着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违反说明义务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其一,单纯违反说明义务的过失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其二,对违反说明义务与其后进行的诊疗行为进行一体化评价,根据具体类型具体适用归责原则。第五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第一节主要介绍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首先,在该种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上应适用替代法加上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医方可通过论证合法替代行为成立来进行抗辩和主张免责。其次,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的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之间。再次,对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进行探讨。第二节主要论述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若严格适用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具有相同风险的治疗措施的迟早到来以及风险的迟早发生会否定因果关系在此领域的成立。因此,需要适用修正后的替代法理论。进而对低治愈率条件下适用机会丧失理论进行了讨论。第三节论述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患者需要证实或至少主张为何他即使被适当告知,也会特别因为个人原因拒绝同意治疗。第六章: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第一节探讨了为什么应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其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其二,是关于“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第二节主要介绍损害事实的类型,包括现实权益损害和期待权益损害。第三节讨论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财产性损害赔偿。其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其二是关于赔偿计算的特殊性,就在于要计算不同意思决定存在的实际利益差。第四节探讨的是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限制;其次,区分研究了违反自主决定权医方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和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各自的特殊性。
郑付印[7](2017)在《功能化的肝脏芯片药物评价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是近几年被提出的一种可用于药物评价和疾病模型等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方法。它可以模拟人或动物器官的微结构、微环境、功能等特性,有望用于药物筛选和临床诊疗。载人航天任务中,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健康并圆满完成航天飞行任务,及时开展在轨疾患治疗,亟需建立安全、有效的药物干预和评价措施。因此,使用器官芯片开展空间在轨的药物代谢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也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构建模拟肝脏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芯片将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即以构建肝脏芯片为目标,开展肝脏的生理和病理模型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设计并构建了基于细胞聚集体的肝脏芯片,模拟了肝脏的功能单位肝小叶的复杂生理微结构和生理微环境。芯片中含有反蛋白石多孔膜可模拟类血管内皮层的屏障特性,并将芯片分隔为上层的仿生微脉管区和下层的原代肝脏细胞聚集体三维培养区和多细胞分区共培养区。此肝脏芯片内部的微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原代肝脏细胞聚集体的捕获和定位培养,保持肝脏细胞特异性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等功能活性,并可以进行模式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肝脏毒性的在线评估和应用。(2)设计并构建了面向空间应用的抽屉式三维血管化组织培养芯片,开展了三维类血管化肝脏组织的培养和在线药物评估。通过同轴针头制备了类血管中空纤维,在芯片的手臂式三维组织固定支架上进行三维有序排布,并形成三维类血管化组织,促进原代肝脏细胞的功能和活性维持。抽屉式设计可以实现三维类血管化肝脏组织与芯片系统的顺利组装和固定,用于药物肝脏毒性的在线评估,满足空间复杂环境中减少和避免手动操作等特殊需求。(3)设计并构建了三维血管功能化的肝脏肿瘤侵袭模型芯片,在芯片内的三维血管化功能组织中形成球形或椭球形聚集体,并逐渐形成侵袭位点,最终穿透凝胶基质的束缚,形成循环肝癌细胞。实验中,首先通过3D打印支架并排布玻璃管作为牺牲模板制备富含中空通道的三维组织;或者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细胞的中空纤维,进行手写式三维支架和组织的构建。在三维血管化组织中形成球形或椭球形细胞聚集体并形成侵袭位点,肝癌细胞冲破基质束缚并脱离松散肿瘤组织,进入血管通道内部,形成循环肿瘤细胞。该芯片可以模拟三维组织中的肿瘤侵袭和转移行为,开展盐酸阿霉素的抗癌活性评价。(4)利用光子晶体编码微球液相悬浮芯片进行了多种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与分离,并可以集成到器官芯片上的微载体检测池,从而开展多元的生物分析与检测。通过乳液微流控技术制备光子晶体编码微球,轻微腐蚀微球形成图案化的“球-棒”桥联表面形貌,并在微球表面接枝树枝状大分子级联放大密度的DNA适配体探针。在不同结构色的光子晶体编码微球表面修饰不同的DNA适配体探针,与不同的循环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行靶向性结合,从而实现了对循环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性捕获、释放和分离。
张玉璇[8](2017)在《关于The Future of Home Health Care:Workshop Summary(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与空巢老人数量日渐增多,快速变化的社会人口结构同停滞不前的养老方式之间的冲突,也将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一新的服务形式,并能将其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这将对解决我国存在的养老问题大有裨益。本翻译项目为2014年由美国医学研究所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14年9月30日和10月1日举办的公众研讨会的会议报告—The Future of Home Health Care:Workshop Summary。该书由Victoria Weisfeld和Tracy A.Lustig所着。本翻译项目节选了其中的第二、三和四章节,主题分别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未来、个人养老护理以及居家养老政策改革的核心和发展趋势。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翻译实践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不难看出居家养老势必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我们不仅应着眼于自身的现状,也需要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借鉴有利于发展我国养老事业的政策措施。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所选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以传递内容为主要目的,具备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能帮助人们增进对某一领域的了解的特征。笔者发现对翻译项目内容有了透彻的理解,译者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控文本,用恰当准确的策略进行翻译,既保证忠实原文又能照顾到注重译文目标读者的感受。第三部分从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分析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对应的翻译策略。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意识到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加强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理论的内涵,以便更好指导翻译实践,提高译文质量。
张鑫[9](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刘文生[10](2017)在《“十三五”人才发展力求突破关键领域》文中研究指明改革行业薪酬制度、推进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等将成"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行业薪酬制度、推进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这些行业关心的核心问题将成"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2017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制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我
二、个人化用药将成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化用药将成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A公司私募股权投后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投后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
1.3.2 投后管理有效性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概述 |
2.1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的内涵 |
2.1.1 私募股权投后管理的概念界定 |
2.1.2 我国私募股权投后管理的现状 |
2.2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的运作模式 |
2.2.1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 |
2.2.2 构建动态监控指标 |
2.2.3 提供保值增值服务 |
2.3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流程 |
2.3.1 基金成立 |
2.3.2 融资步骤 |
2.3.3 投资步骤 |
2.3.4 管理步骤 |
2.3.5 退出步骤 |
第3章 A公司私募股权投后管理的案例描述 |
3.1 私募股权基金A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览 |
3.1.2 发展历程 |
3.1.3 投资团队 |
3.1.4 公司治理情况 |
3.1.5 公司内部控制情况 |
3.2 标的公司简介 |
3.2.1 B标的公司简介 |
3.2.2 C标的公司的简介 |
3.2.3 D标的公司的简介 |
第4章 A公司私募股权投后管理案例分析 |
4.1 A公司投后管理模式 |
4.1.1 A公司投后管理概述 |
4.1.2 投后团队管理模式 |
4.2 A公司投后管理服务 |
4.2.1 企业并购 |
4.2.2 市场拓展 |
4.2.3 财务融资 |
4.3 A公司投资企业前后业绩比较分析及收益情况 |
4.3.1 B标的公司投资前后业绩比较分析及收益情况 |
4.3.2 C标的公司投资前后业绩比较分析及收益情况 |
4.3.3 D标的公司投资前后业绩比较分析及收益情况 |
4.4 私募基金A公司投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投后管理模式初级 |
4.4.2 团队人员配备不足 |
4.4.3 增值服务种类有限 |
4.4.4 绩效考核机制缺乏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投后管理模式选择依赖于投资机构规模状况 |
5.1.2 投后管理路径呈现出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趋势 |
5.1.3 投后管理服务有助于被投企业经营绩效优化 |
5.2 对策建议 |
5.2.1 增进团队专业素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5.2.2 细化投后管理服务,提升被投企业绩效 |
5.2.3 加强项目内在联系,实现双方利益捆绑 |
5.2.4 完善投后管理流程,提升私募基金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在实际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高铁出行体验服务定位与发展现状 |
2.1 高铁出行体验服务的研究 |
2.1.1 高铁出行体验服务的内容 |
2.1.2 高铁出行体验服务价值的研究 |
2.2 高铁客运市场定位 |
2.2.1 高铁列车客流的特点 |
2.2.2 高铁目标市场定位 |
2.3 国外高铁出行服务现状 |
2.4 国内高铁出行服务现状及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需求分析 |
3.1 高铁出行需求分析 |
3.1.1 服务触点 |
3.1.2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
3.2 旅客高铁出行体验调研分析 |
3.2.1 满意度调研 |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3 旅客需求权重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服务的优化研究 |
4.1 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 |
4.1.1 QFD理论的优势 |
4.1.2 QFD理论在高铁服务优化研究中的应用 |
4.2 质量屋HOQ(House of Quality)理论 |
4.2.1 质量屋HOQ简介 |
4.2.2 建立高铁服务HOQ模型 |
4.3 服务项目权重 |
4.3.1 高铁服务性能展开 |
4.3.2 服务项目权重计算 |
4.4 方案研究影响因素 |
4.4.1 旅客满意度 |
4.4.2 服务成本 |
4.5 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服务方案优化研究 |
4.5.1 高铁服务方案优化模型 |
4.5.2 LINDO软件的应用 |
4.5.3 确定旅客高铁出行服务最优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铁服务的发展趋势展望 |
5.1 高铁服务定制化 |
5.2 高铁服务、营销一体化 |
5.3 高铁服务与第三产业融合 |
5.3.1 具有旅游文化特色的高铁服务 |
5.3.2 多方合作的新型高铁服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振腹推拿疗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T2D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西医学对T2DM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T2DM的认识 |
3. 小结 |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T2DM相关性 |
1. 肠道菌群概述 |
2. 肠道菌群与T2DM发病机制的联系 |
3. 肠道菌群与T2DM的防治 |
4. 小结 |
综述三: 振腹推拿改善T2DM机制探索 |
1. 振腹推拿改善T2DM的机制研究 |
2. 推拿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FBG比较 |
3. 各组大鼠2hPG、INS及HOMA-IR比较 |
4. 各组HDL-C、LDL-C、TG、TC及TBA水平比较 |
5. 测序质量分析——稀释曲线分析 |
6.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统计分析——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
7. 各组大鼠肠道群落组成分析 |
8. 各组肠道菌群的物种差异分析——LEfSe分析 |
四、讨论 |
1. 前期临床研究 |
2. 振腹推拿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3. 振腹推拿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 振腹推拿与肠道菌群 |
5. 创新点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医方说明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功能 |
一、医方说明义务的概念辨析 |
二、医方说明义务的历史沿革 |
三、医方说明义务的功能 |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法理基础——患者自主决定权 |
一、坚持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更符合具体患者理性 |
二、坚持患者自主决定权与对惟理性主义的反思内在契合 |
三、患者自主决定权是对抗医师权力滥用的法权依据 |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性质厘清 |
一、侵权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
二、合同法关于医方说明义务性质的学说 |
第二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及对象 |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主体 |
一、在说明义务主体上的现行立法规定检索 |
二、关于医疗机构是否应成为说明义务主体的探讨 |
三、说明义务的具体履行者 |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 |
一、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对象的立法沿革 |
二、患者同意能力 |
三、患者近亲属的说明对象地位的探讨 |
第三章 医方说明义务的内容 |
第一节 医方说明义务内容的判断标准 |
一、说明义务判断标准的演化 |
二、挑战现行说明制度假设的临床证据 |
三、我国医方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探讨 |
第二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内容 |
一、说明的适当范围 |
二、说明的重要事项 |
三、说明义务的例外 |
第三节 医方说明义务的类型 |
一、自我决定权的说明义务 |
二、确保疗效的说明义务 |
三、疗养指导的说明义务 |
四、转医转院指示或劝告的说明义务 |
第四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及过错 |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行为类型化 |
一、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一般行为类型化 |
二、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具体行为类型化 |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过错要素 |
一、过错要素的立法与学说 |
二、过错原则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的不正义 |
三、违反说明义务的归责原则具体适用 |
第五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 |
第一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的核心要素 |
一、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替代法+自主决定的意志自由 |
二、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违反说明义务与实际损害之间 |
三、在说明领域里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分工 |
第二节 适用传统的“若无则不”因果关系标准的障碍及克服 |
一、修正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以保护患者自主权 |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修正传统因果关系的裁判实例及分析 |
三、“机会丧失”原则与赔偿的比例责任规则适用 |
第三节 对患者“后见之明”的制约:个人偏好胜于理性患者标准的说明义务 |
一、患者“后见之明”问题的提出 |
二、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主观说与客观说 |
三、确立具体患者本人对事后主张的说明义务 |
第六章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损害赔偿 |
第一节 以实际损害而非权益损害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
一、权利遭受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损害 |
二、“实际损害说”和“知情同意权受损说”之辩 |
第二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现实权益损害与期待利益损害 |
一、现实权益损害 |
二、期待利益损害 |
第三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的财产性损害赔偿 |
一、违反说明义务造成的财产性损害赔偿性质之辩析 |
二、不同意思决定存在实际利益差 |
第四节 违反医方说明义务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 |
一、对“其他人格利益”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
二、违反自主决定权的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
三、违反确保疗效说明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攻读科研成果 |
致谢 |
(7)功能化的肝脏芯片药物评价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器官芯片 |
1.1.1 药物研发需求 |
1.1.2 器官芯片国内外研究趋势 |
1.2 器官芯片的设计理念 |
1.3 器官芯片的加工和制作方法 |
1.3.1 微流体芯片 |
1.3.2 器官芯片的制备加工方法 |
1.4 肝脏生理和病理芯片及组织工程 |
1.4.1 肝脏芯片 |
1.4.2 肝脏组织工程 |
1.4.3 肝脏肿瘤芯片和侵袭转移模型 |
1.4.4 芯片集成的流动编码载体进行多元检测与分析 |
1.5 多种器官芯片的研究进展 |
1.5.1 肺芯片 |
1.5.2 肠芯片 |
1.5.3 肾脏芯片 |
1.5.4 心脏芯片 |
1.5.5 脑芯片 |
1.5.6 多器官芯片和人体芯片集成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技术路线图 |
1.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6.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细胞聚集体的肝脏芯片药物评价系统的构建 |
2.1 序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肝脏芯片的设计、加工和制备 |
2.2.2.1 芯片设计 |
2.2.2.2 反蛋白石结构多孔膜制备 |
2.2.2.3 肝脏芯片的加工与制备 |
2.2.3 肝脏芯片平台搭建 |
2.2.4 原代肝脏细胞提取和聚集体制备 |
2.2.4.1 原代肝脏细胞的提取 |
2.2.4.2 原代肝脏细胞聚集体制备 |
2.2.5 肝脏芯片内培养细胞 |
2.2.5.1 常规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
2.2.5.2 实验前准备 |
2.2.5.3 细胞实验分组、种植和动态培养 |
2.2.6 原代肝脏细胞功能活性的检测 |
2.2.6.1 白蛋白分泌 |
2.2.6.2 尿素合成 |
2.2.7 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原代肝脏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肝脏芯片设计理念及芯片实物 |
2.3.2 反蛋白石结构多孔膜制备 |
2.3.3 肝脏芯片平台搭建 |
2.3.4 肝脏芯片的预处理和细胞培养结果 |
2.3.5 原代肝脏细胞培养及细胞聚集体制备结果 |
2.3.6 原代肝脏细胞聚集体捕获及细胞分区培养和种植 |
2.3.7 原代肝脏细胞培养功能活性分析结果 |
2.3.8 原代肝脏细胞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面向空间应用的抽屉式三维血管化肝脏芯片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芯片的设计与加工 |
3.2.3 三维血管化组织的构建 |
3.2.3.1 原代肝脏细胞提取、培养和活性鉴定 |
3.2.3.2 制备类血管中空纤维的装置和溶剂配制 |
3.2.3.3 负载细胞中空纤维的制备过程 |
3.2.3.4 三维血管化支架和凝胶组织的构建 |
3.2.4 细胞负载纤维和三维血管化组织的表征 |
3.2.5 细胞功能检测 |
3.2.5.1 白蛋白分泌 |
3.2.5.2 尿素合成 |
3.2.6 RNA提取、反转录及RT-PCR检测 |
3.2.6.1 RNA提取 |
3.2.6.2 反转录 |
3.2.6.3 qRT-PCR检测 |
3.2.7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面向空间应用的肝脏芯片设计与加工制备结果 |
3.3.2 中空纤维的制备 |
3.3.3 三维血管化组织的制备和在芯片内部培养的结果 |
3.3.4 原代肝脏细胞功能活性的表征结果 |
3.3.5 原代肝脏细胞特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
3.3.6 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评价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三维血管化肝脏肿瘤组织转移模型芯片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肝脏肿瘤侵袭芯片设计与加工 |
4.2.3 三维血管化组织的制备 |
4.2.3.1 细胞培养和预处理 |
4.2.3.2 芯片重复单元的内部流体微血管化管道设计 |
4.2.4.3 微流控装置制备类血管中空纤维 |
4.2.4 肝脏肿瘤芯片的系统集成 |
4.2.5 纤维和三维血管化组织的表征 |
4.2.5.1 实验准备 |
4.2.5.2 细胞增殖检测(MTT 比色法) |
4.2.5.3 细胞荧光染色表征 |
4.2.6 采用盐酸阿霉素进行药物评价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芯片的设计理念和制备加工 |
4.3.2 三维血管化组织制备 |
4.3.3 纤维基三维组织表征结果 |
4.3.4 芯片系统集成 |
4.3.5 肝癌细胞活性表征结果 |
4.3.6 在三维血管化组织中的形成的细胞球聚体的侵袭模型 |
4.3.7 盐酸阿霉素药物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液相悬浮芯片进行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和分离 |
5.1 序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和仪器 |
5.2.2 胶体晶体微球的制备 |
5.2.3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的腐蚀和表面功能化修饰 |
5.2.4 细胞的多元捕获 |
5.2.5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捕获细胞的表征 |
5.2.6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多元细胞捕获和分离 |
5.2.7 细胞捕获和释放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的制备、表征和表面腐蚀 |
5.3.2 微球表面功能化探针修饰 |
5.3.3 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 |
5.3.4 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效率的优化 |
5.3.5 光子晶体微球编码的稳定性 |
5.3.6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对细胞的选择性捕获和分离 |
5.3.7 细胞无损释放和细胞流式分析仪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博士期间的论文、专利、基金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8)关于The Future of Home Health Care:Workshop Summary(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研读文本 |
2.1.1 文本内容 |
2.1.2 文本类型 |
2.2 译前准备 |
2.2.1 目标读者群分析 |
2.2.2 选择翻译辅助工具 |
2.2.3 制作术语表 |
2.3 翻译计划执行 |
2.4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3.1 翻译难点 |
3.1.1 词汇层面 |
3.1.2 句式层面 |
3.1.3 语篇层面 |
3.2 翻译理论 |
3.2.1 目的论概述 |
3.2.2 目的论三原则 |
3.3 目的论的应用和案例分析 |
3.3.1 养老政策术语翻译 |
3.3.2 医疗术语翻译 |
3.3.3 标题翻译 |
3.3.4 无人称句翻译 |
3.3.5 长难句翻译 |
3.3.6 语篇风格规范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教训 |
4.2 翻译实践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翻译实践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术语表 |
致谢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十三五”人才发展力求突破关键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院长职业化靴子落地 |
薪酬制度改革仍有争议 |
职称评价分层分类制定标准 |
药师等紧缺人才迎来机遇 |
四、个人化用药将成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医疗健康管理A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研究[D]. 李亮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A公司私募股权投后管理案例研究[D]. 贺梓洋. 西南大学, 2020(01)
- [3]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基于旅客出行体验的高铁服务优化研究[D]. 王思祁.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振腹推拿疗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D]. 薛恬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医方说明义务研究[D]. 吴运来.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7]功能化的肝脏芯片药物评价系统的构建[D]. 郑付印. 东南大学, 2017(12)
- [8]关于The Future of Home Health Care:Workshop Summary(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玉璇. 湘潭大学, 2017(02)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十三五”人才发展力求突破关键领域[J]. 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17(07)
标签:化妆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