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1](2019)在《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优化及释放补仓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钼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储量丰富,应用广泛。由于钼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其进行战略储备,可保障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矿产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论文以钼资源的主要产品钼精矿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钼精矿供需缺口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钼精矿战略储备规模优化,不同情景模式下我国钼精矿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等进行系统研究,整个研究符合矿产领域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对完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综合应用灰色系统、系统动力学以及福利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计量分析、粒子群算法等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我国钼精矿战略储备规模和释放补仓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1)以钢铁行业的消费为主要因素,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钼精矿供应与需求缺口进行演化分析,揭示钼精矿供需演变的脉络和发展态势。(2)将钼精矿战略储备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经济人口、环境、供需以及资源开采,构建了钼精矿国家战略储备规模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3)基于不同的情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利用粒子群算法寻优,得到20182030年间我国钼精矿战略储备最优规模为2.8万吨,约为20182030年我国钼精矿平均消费量的10.87%。(4)通过模拟分析我国钼精战略储备在不同经济发展路径以及钼精矿价格波动冲击下的最优收储速率,制定我国钼精矿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并提出钼资源战略储备建设相关政策建议。整个研究工作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探讨我国钼资源战略储备问题,寻求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储备规模全局最优解,并制定相应的市场响应对策,研究成果对我国优势矿种战略储备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刘晓燕[2](2019)在《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命脉,由突发事件引发的能源生产停滞、能源运输中断或能源消费突增,将会造成能源短缺,引起能源市场的异常波动,威胁到企业、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能源安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由自然灾害、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的能源短缺事件频发,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水平激增,能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中国的能源系统安全问题越发突出。“煤荒”、“油荒”、“气荒”相继发生,扰乱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秩序,对国家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能源应急涉及利益主体较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实现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以及多层面的有效协同,才能保障能源短缺态势尽快得到控制。然而现实中中国能源应急协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协同主体权责不明,“多头领导、互相推诿”现象严重;应急主体主观能动性不高,造成过度依赖中央政府力量;能源应急协同具有极强的临时性,造成了能源应急协同效率较低。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协同机制可以为应急主体的协同工作提供方法和保障,降低应急成本,提高中国能源应急效率和能源应急能力,解决当前能源应急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学者们并没有从多方利益主体角度对能源应急协同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提高主体间应急协同能力亟需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因此本文阐述了中国能源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模型,分析了各协同要素(应急主体、客体、应急资源、应急活动、外部环境)。其中根据对能源应急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职能及角色进行分析,运用Mitchell提出的权利-合法-紧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找到关键利益主体,分析关键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利益冲突。同时提出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包括形成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构建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掌握影响能源应急演化的因素。同时考虑到主体的应急行为受到能源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影响,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三方的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其次针对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的临时性问题,构建了仅有当期应急协同资源投入、有先期和当期两种资源投入两种情形下的数学模型研究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机制。再次构建中国与他国的能源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国际协同问题。最后引入“协同熵”概念揭示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产生和演化机理,并构建了能源应急协同社会网络模型,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改善能源应急协同现状的对策建议,达到提高能源应急主体积极性及能源应急协同效率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总结了当前中国在能源应急协同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对能源应急协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二,阐述了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包括应急主体、客体、应急活动、应急资源、环境等。对应急客体,即能源突发事件的定义、特征及分类进行分析。对能源应急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职能及角色进行分析。运用Mitchell提出的权利-合法-紧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找到关键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同时分析了关键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点。对各应急主体拥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活动进行分析。此外阐述了要素交互的协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在三个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形成了能源应急协同机制框架模型。第三,构建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两个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能源应急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掌握能源应急演化机理。模型求解得到不同参数条件下复制动态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得出要把握能源应急博弈系统的演化方向,需要考虑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成本、政府的惩罚力度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三个影响因素。第四,考虑到主体的应急行动策略受到能源短缺量变化的影响,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三方的应急协同微分博弈模型,并基于是否引入奖惩补偿机制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与应急成本负相关,地方政府的应急努力程度与中央政府的考核标准、监督力度、惩罚力度、补偿力度正相关,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努力程度与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监督力度、惩罚力度、补偿力度正相关。监督考核、奖惩补偿等措施在能源突发事件恶化的情形下不能显着提高地方政府的应急积极性。同时引入奖惩补偿机制可以提高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及协同效益。应急成本是影响地方政府、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补偿措施相比于监督、考核、奖惩等措施,更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针对能源应急协同的临时性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发现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的边际协同收益以及政府的补偿力度三个参数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和能源供应链企业能否在能源应急过程中达到最优状态;应急主体在面对具体的能源突发事件时需全力以赴,不能依赖日常资源投入;政府加大补偿力度会提高能源供应链企业的应急协同参与度,但政府的应急协同参与度越大或补偿力度越大,应急资源投入越多,在建设有效的能源应急补偿机制时,要平衡应急成本、企业的应急积极性与补偿力度三者间的关系;先期应急协同资源投入绩效越大,当期应急资源投入越少,可获得的协同收益越多,说明建设常态化的能源应急管理体制是必要的,但要确保日常应急资源投入的有效性。第六,构建了中国与他国的能源应急合作微分博弈模型,结果表明国家主体在能源应急合作过程中存在“搭便车行为”,惩罚机制可以提高国家主体的应急努力程度,增加协同收益,促进国家主体间实现应急协同。第七,运用协同学理论中“熵”的概念研究了能源应急协同效应产生、演化机理。同时以2017年11月中国爆发的天然气短缺为例,以能源应急主体在应急过程中承担的应急任务作为网络节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协同矩阵计算各任务节点及各个主体的协同度、协同熵和协同效率对应急协同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了中国能源应急协同效率较低,政府主体应急预案制定、监督评估、资源协调筹措三个任务节点协同度较高。最后,综合以上研究,从明确主体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降低能源应急成本,加快构建能源应急的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该论文共有图42幅,表20个,参考文献261篇。
刘欣瑜[3](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廖欣[4](2017)在《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保护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迫切需要矿产资源立法与时俱进。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立法因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立法理念缺位或错位。安全和平等保护理念缺失,而且重经济效率而轻人文关怀。二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虚化。国家所有权虚化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失衡。三是矿业权制度不完善。矿业权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开采回收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规定过于泛化,矿业权的取得和流转受到诸多限制,矿业权延续制度与矿区划分不科学。四是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缺失。稀土和铁、铜、锰、钾盐等优势和紧缺矿产资源储备缺乏法律规定,石油等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不完善。五是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民事责任缺失,重行政相对人责任而轻行政主体责任;附属的刑事责任条款与现行《刑法》脱节。这些缺陷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矿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矿业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立法理念体现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准则,先进、创新的立法理念有利于创制出先进、可行、具有前瞻性的法律。矿产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进一步创新立法理念。具体而言,创新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贯彻经济全球化理念,与国际矿业立法相衔接;坚持民主立法理念,充分体现民意,符合民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公益代表性;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将矿业经济安全理念纳入国家经济安全体系,提高法律保障力度;坚持系统开发理念,确保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综合开发和持续利用。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些立法理念,矿产资源法的修改与完善应该确立优势矿种效用更优、环境保护优先、矿产资源区域开发、替代资源开发与保护、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平衡等基本原则,确保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机会。同时,要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的立法价值。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秩序价值,形成各社会主体相互之间、各社会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以及他们与第三人之间、各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及第三人之间和谐、稳定、共赢、共处的良好关系;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立法之效率价值,将矿产资源配置到综合利用率高、效益好、环境破坏小、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好的市场主体中去;协调矿产资源保护立法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按照公平法律原则的要求分配矿产资源利益,确保矿产资源各利益主体充分地获得其应有的利益,保证主体适当享有权利的同时适当承担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根据上述立法理念和原则,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的矿产资源立法理念、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矿产资源产权界定明晰、矿产资源保护执法体系健全等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对矿产资源保护具体法律制度进行重构与完善。首先,完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明确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建立并逐步完善国有矿产资源资产化法律制度。完善矿业权登记法律制度,取消县级国土部门的矿业权登记功能,明确矿业权登记的法律效力,明确登记机关的事后监督责任。完善矿业权流转制度,明确矿业权流转中土地权和矿业权冲突的处理原则,重点完善矿业权中介制度、矿业权交易制度。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矿产资源有偿获取制度,合理安排所有权收益,健全矿业权价值评估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制度,建立优势和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建立紧缺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建立替代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建立新能源矿产开发与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机制,保障矿业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创新矿业监督冲突协调机制。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律责任制度,着重完善矿业权民事责任制度、行政救济制度、刑事责任制度。
张威[5](2016)在《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政府规制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和国外发展模式等。从理顺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入手,完成了对石油流通主要管理环节的系统分析。从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着力理清政府管理的边界。从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入手,强化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发展,形成了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经过多轮改革和政策调整,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对我国石油流通行业规模、市场结构、价格体系、储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石油流通市场的开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在经营主体的资质管理、价格管理方面管控措施严格。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尚未理顺,原油开采、炼化等非流通环节的管理措施仍对流通管理具有影响。这对保障市场秩序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抑制了发展活力。三是从国际趋势看,扩大市场开放,降低政府干预度,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已是各国石油流通管理的大势所趋。我国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的边界,强化资质管理、放开价格管理、加强储备管理、完善市场体系,规范行业秩序。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应从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石油定价机制、提高监管水平、优化财税调控机制、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深化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提升石油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石油流通绿色低碳、均衡协调发展,构建新形势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流通体系。
张建科[6](2016)在《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资源。自从上一个世纪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世界上众多国家已经将石油储备列为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应急管理等工作的必需之品。国内石油储备发展得比较晚,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出于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考虑,国家也积极推动石油战略储备。但纵观全国,在省一级层面,却鲜有地方政府在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世界脆弱的石油供应体系将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而危机的不断扩大亦将必然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有必要对于省一级石油战略储备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在储备主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省一级石油战略储备的对策和建议,使之既能解决地方性的石油供应紧张,又能成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石油战略储备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储备、石油战略储备等概念,以及必要性分析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的现状分析,主要论述了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及其经验借鉴部分,主要论述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石油储备的先进经验,并进行提炼,得出启示;第五部分为建立完善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的对策和建议部分,主要针对第三部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加强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的对策建议。
顾琳[7](2016)在《国际铁矿石供需格局逆转后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研究》文中提出钢铁行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铁矿石的安全供应不仅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铁矿石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生产原材料商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铁矿石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中国的钢铁生产以长流程钢为主,粗钢产量中90%的铁元素来自于对铁矿石冶炼,而国内现有铁矿石资源(自产矿)品位低、及开发成本高的现实态势,迫使中国钢铁企业大量进口铁矿石,继而全行业对外依存度逐年攀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10余年期间,超过80%的铁矿石从境外进口(进口矿)已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海外铁矿石低成本垄断的供应格局也已形成,中国已拥有的海外权益矿(境外权益矿)也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几乎全军覆没。而我国铁矿石进口资源地过于集中,进口矿石量的80%被国际矿业巨头所掌控,政治、金融等潜在的不确定性供给风险正在剧增,未来中国铁矿石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供应中断等风险难以回避。为此,快速寻找到有效保障中国钢铁行业铁矿石资源持续而稳定发展的供应策略及实施方案已迫在眉睫。本论文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目标任务选题,立足于中国铁矿石供给安全保障现状,借鉴日本等钢铁强国的铁矿石供应经验,以中国的铁矿石供应结构和市场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关键不确定性因素为切入点,在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综合分析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比较研究、模型预测及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对其系列关键指标进行测算,进而提出系统的战略储备策略。本次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综合分析全球及中国铁矿石资源的分布、特性及生产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查明了我国铁矿石供应存在结构不合理和对外依存度高的安全隐患的原因,提出现阶段直接购买铁矿石或成品矿产,建立铁矿石战略储备是现阶段破解我国铁矿石供应安全的唯一有效途径。(2)结合中国铁矿石自产矿、境外权益矿及进口矿等供应格局现状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景气分析预测方法,并应用于对中国粗钢产量和铁矿石供需规模的短期、长期预测,为铁矿石储备最优规模确定提供了定量化的数据支撑。该方法预测准确性高,可为粗钢产量的长期预测提供了校正标准。经铁平衡反推法,测算出中国未来5~10年的铁矿石(以Fe2O3含量为62%的铁精矿核算)年均需求量将保持在11~12亿吨左右的规模水平。(3)参照国际石油储备经验以及日本等钢铁强国的铁矿石供应体系,以政府服务社会实现消费者剩余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立足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面临的基本问题,权衡铁矿石供应中断风险损失和储备收益,设计构建了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最优规模的预测模型。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测算,得知中断规模、以及铁矿石价格需求弹性是我国铁矿石战略储备最优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表明,如发生中断规模为21天的10年一遇的铁矿石供应中断危机,中国需要储备3.1亿吨铁矿石。(4)借鉴以往经典的石油战略储备研究,以铁矿石储备成本和期望风险损失最小为目标,设计构建了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随机动态规划模型(SIOR),可有效测算铁矿石战略储备的吸储、释放和补仓规模。推算结果表明,如未来铁矿石供应中没有发生中断情况下,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规模应从2016年起建立规模为2.32亿吨的战略资源储备,2016年储备量10500万吨,接下来的每年储备量逐渐减少,至2020年达到最优战略储备规模;如在未来铁矿石供应中断概率较高且程度较严重时,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量将增加至3.1亿吨,2016年储备量11500万吨,接下来的每年储备量也比基础状态下的储备量要多,至2022年达到最优战略储备规模。(5)提出从国家层面建立适当规模的铁矿石战略储备,才是解决铁矿石供应安全问题的根本手段,并提出了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实施策略建议。(6)本次提供的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方法体系和策略,可为中国钢铁行业及相关产业的稳定运行,规避铁矿石贸易风险,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对其它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相关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陈鑫[8](2014)在《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机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为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发展,我国已于2003年开始实施石油战略储备政策并鼓励发展石油商业储备,旨在通过储备石油来应对潜在的石油供应短缺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石油战略储备的最优补仓与释放策略入手,以动态规划方法为基础,通过逐层次的建立针对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的定量分析模型,对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政策及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管理策略与关政策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建立基于不确定动态规划方法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决策分析模型(CSDA模型)定量地研究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在石油价格不确定市场背景下的最优补仓与释放策略。随后,本研究在CSDA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将石油商业储备纳入到研究范围中,建立了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分析模型(CSCOS模型),对石油商业储备影响下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最优决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论首次提出石油委托储备政策作为石油战略储备的辅助性政策,来加快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阶段的最优补仓速度,并通过灵活的储备调控机制强化我国应对石油供应短缺的能力。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了基于多维动态规划方法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及石油委托储备分析模型(CPDSOS模型)针对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政策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在对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的分析结论基础之上,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模型(CMOSS模型)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间的决策影响与最优储备管理策略进行了总结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立足我国国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的最优策略与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石油战略储备在不同市场情况下的最优储备管理策略、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政策的有关分析结论均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方法依据。为提高我国应对石油供应短缺,强化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苑立杰[9](2011)在《论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石油安全不容乐观。因此,石油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安全,而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则是重中之重。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石油战略储备概述入手,阐述了石油战略储备的特点及作用、理论基础等方面;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现状,明确提出了石油战略储备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证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及立法制度的必要性,得出我国应将石油储备立法提上工作日程,从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结论;第四部分通过叙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四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法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储备规模、资金来源等重要法律问题,并通过对四国的比较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设想。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应加快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制建设,早日使我国的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其中的内容应涵盖储备方式、储备规模、资金来源等方面问题,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应立足我国国情,构建一部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的石油战略储备法律。
杨阳[10](2011)在《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规模与吞吐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快,经济对石油及其相关下游产品的依赖度越发加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对石油和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国的石油供给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各工业化国家都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的能源安全政策。中国虽然也已经于2004年启动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的经验都相当缺乏。论文对我国最优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做一个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吞吐模式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为我国能源政策制定,储备运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照。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进展情况,以及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指出我国当前的石油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接着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法对我国石油消费量、生产量进行预测。说明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必要性。然后综合权衡石油战略储备的经济性和保证石油安全的因素,基于最低安全成本,建立一个衡量最优石油战略储备规模的定量模型,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石油供给的不稳定性和石油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针对不同的石油安全目标,建立不同的吞吐目标模式,用以指导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吞吐调节。最后,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建议。
二、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论文提纲范文)
(1)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优化及释放补仓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战略储备建设研究 |
1.2.2 战略储备规模研究 |
1.2.3 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我国钼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
2.1 我国钼资源发展现状 |
2.1.1 我国钼资源产业发展情况 |
2.1.2 我国钼资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我国钼资源国际贸易现状 |
2.2.1 我国钼资源国际贸易分析 |
2.2.2 我国在世界钼资源贸易的地位 |
2.3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现状及问题 |
2.3.1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必要性 |
2.3.2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现状 |
2.3.3 钼资源战略储备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钼资源供需缺口演化分析 |
3.1 我国钼资源供应 |
3.1.1 我国钼资源供应现状概述 |
3.1.2 钼资源主要供应企业 |
3.1.3 钼精矿供应量预测 |
3.2 我国钼资源需求 |
3.2.1 钼资源的应用 |
3.2.2 我国钼资源消费及需求 |
3.2.3 钼精矿需求量预测 |
3.3 钼资源供需缺口演化 |
3.3.1 钼资源供需变化 |
3.3.2 我国钼资源进出口量变化 |
3.3.3 未来钼精矿供需缺口演变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4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系统模型 |
4.1 钼资源战略储备系统分析 |
4.1.1 系统总体结构 |
4.1.2 供需子系统 |
4.1.3 环境子系统 |
4.1.4 经济人口子系统 |
4.1.5 资源开采子系统 |
4.2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SD模型 |
4.2.1 确定系统边界 |
4.2.2 系统因果回路图 |
4.2.3 建立系统模型 |
4.3 数据分析及方程构建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系统方程构建 |
4.3.3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4.3.4 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优化仿真与释放补仓对策 |
5.1 钼资源战略储备规模 |
5.2 钼资源战略储备规模优化 |
5.2.1 粒子群算法理论 |
5.2.2 钼资源战略储备规模寻化 |
5.3 钼资源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 |
5.3.1 情景一:不同经济发展路径下钼资源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 |
5.3.2 情景二:市场波动下钼资源战略储备释放补仓对策 |
5.4 钼资源战略储备建设政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 |
3.1 能源应急协同要素分析 |
3.2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分析 |
3.3 能源应急协同机制理论框架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演化博弈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构建 |
4.3 模型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博弈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3 模型解析 |
5.4 数值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资源投入时机的政府与能源供应链企业应急协同机制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模型构建 |
6.3 模型解析 |
6.4 数值模拟 |
6.5 本章小结 |
7 考虑短缺范围的能源应急国际协同机制研究 |
7.1 问题描述 |
7.2 模型构建 |
7.3 模型解析 |
7.4 本章小结 |
8 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效应研究——以天然气短缺为例 |
8.1 内涵界定 |
8.2 机理分析 |
8.3 案例研究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9.3 研究创新 |
9.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成品油 |
2.1.2 成品油价格 |
2.1.3 成品油市场 |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
2.2.2 幔源油气论 |
2.2.3 价格均衡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2.5 地缘政治理论 |
2.2.6 金融投机理论 |
2.2.7 石油美元理论 |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
3.2.1 完善调控程序 |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
4.1 市场结构(S)分析 |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
4.1.3 进入壁垒分析 |
4.2 市场行为(C)分析 |
4.2.1 价格行为分析 |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4.3 市场绩效(P)分析 |
4.3.1 资源配置效率 |
4.3.2 规模经济水平 |
4.3.3 资本利润率 |
4.3.4 X--非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
5.1.1 原油成本分析 |
5.1.2 加工成本分析 |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
5.1.4 税费分析 |
5.1.5 企业利润分析 |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
6.1.1 OPEC的崛起 |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
7.3.1 供应管理政策 |
7.3.2 需求引导政策 |
7.3.3 价格监管政策 |
7.3.4 税收调节政策 |
7.3.5 价格保险政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现状与主要缺陷 |
2.1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的立法现状 |
2.1.1 宪法和法律关于矿产资源保护的规定 |
2.1.2 保护矿产资源的行政法规 |
2.1.3 保护矿产资源的地方性立法与部门规章和行政规章 |
2.2 现行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主要缺陷 |
2.2.1 立法理念缺位或错位 |
2.2.2 国家所有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
2.2.3 矿业权制度不完善 |
2.2.4 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缺失 |
2.2.5 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3章 国外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
3.1 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业权立法 |
3.1.1 所有权立法 |
3.1.2 矿业权取得方式与转让的立法规定 |
3.2 矿产资源使用立法规定 |
3.2.1 美国的有偿使用制度 |
3.2.2 澳大利亚的有偿使用制度 |
3.2.3 加拿大的有偿使用制度 |
3.3 矿产资源储备立法 |
3.3.1 石油储备制度立法规定 |
3.3.2 稀有金属储备制度立法规定 |
3.4 国外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经验总结 |
3.4.1 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先进 |
3.4.2 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完备 |
3.4.3 矿产资源产权界定明晰 |
3.4.4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 |
3.4.5 重视矿产资源储备立法 |
第4章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更新与基本原则重构 |
4.1 更新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
4.1.1 确立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经济全球化理念 |
4.1.2 确立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民主理念 |
4.1.3 确立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4.1.4 确立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经济安全理念 |
4.1.5 确立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系统开发理念 |
4.2 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目标 |
4.2.1 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秩序价值 |
4.2.2 明确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效率价值 |
4.2.3 厘定矿产资源保护立法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之关系 |
4.3 重构矿产资源保护立法之基本原则 |
4.3.1 优势矿种效用更优原则 |
4.3.2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
4.3.3 矿产资源区域开发原则 |
4.3.4 替代资源开发与保护原则 |
4.3.5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平衡原则 |
第5章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具体法律制度之创新与完善 |
5.1 建立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制度 |
5.1.1 建立优势和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
5.1.2 建立紧缺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
5.1.3 建立替代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
5.1.4 建立新能源矿产开发与保护制度 |
5.1.5 建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度 |
5.2 创新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机制 |
5.2.1 保障矿业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5.2.2 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
5.2.3 创新矿业监督冲突协调机制 |
5.3 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 |
5.3.1 完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 |
5.3.2 完善矿业权登记法律制度 |
5.3.3 完善矿业权流转制度 |
5.3.4 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5.4 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律责任制度 |
5.4.1 完善矿业权民事责任制度 |
5.4.2 完善行政救济制度 |
5.4.3 完善刑事责任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石油流通管理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成果 |
2 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现状 |
2.1 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沿革 |
2.2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
2.3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3.1 市场失灵理论 |
3.2 政府规制理论 |
3.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3.4 产业组织理论 |
3.5 相关理论对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4 重大政策性案例的实证分析 |
4.1 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 |
4.2 《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
4.3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1 美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2 法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3 日本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4 韩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5 德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6 世界石油流通管理改革的趋势 |
5.7 基本经验与启示 |
5.8 本章小结 |
6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
6.1 基本取向 |
6.2 基本原则 |
6.3 主要目标 |
6.4 具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不足和今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石油安全的概念 |
2.1.2 储备、政府储备和战略物资储备的概念 |
2.1.3 石油战略储备概念 |
2.2 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分析 |
2.2.1 广东省地理、人口环境决定了必须实行石油战略储备 |
2.2.2 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了必须实行石油战略储备 |
2.2.3 广东省石油生产消费环境决定了必须实行石油战略储备 |
2.2.4 广东省建立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的作用和意义 |
2.3 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研究的内容 |
2.4 相关理论 |
2.4.1 战略管理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3 能源安全理论 |
第三章 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的现状 |
3.1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石油能源生产消费状况 |
3.1.2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发展状况 |
3.2 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的现状分析 |
3.2.1 严格执行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的石油战略储备 |
3.2.2 建立了国家级石油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的储备模式 |
3.2.3 建立了“条块共管”的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管理体制 |
3.2.4 基本建立了省级石油战略储备运行机制 |
3.2.5 建立了中央财政为主的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资金 |
3.3 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存在的问题 |
3.3.1 省级法制建设缓慢,缺乏专门的石油战略储备法规制度 |
3.3.2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缺乏统一的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管理机构 |
3.3.3 缺乏省一级石油战略储备主体,储备能力较弱 |
3.3.4 省级石油战略储备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
3.3.5 缺乏必要的省级财政资金保障 |
3.4 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广东省政府对石油战略储备重视不足 |
3.4.2 拥有地理便利优势使得石油中断事件持续时间较短 |
3.4.3 过于依赖国家级储备保障 |
3.4.4 所需资金量大,缺乏筹资手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及其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及其经验 |
4.1.1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及其经验 |
4.1.2 德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及其经验 |
4.1.3 日本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及其经验 |
4.1.4 法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及其经验 |
4.2 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借鉴 |
4.2.1 依法储备,立法先行 |
4.2.2 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模式 |
4.2.3 明确统一的政府管理部门 |
4.2.4 合理确定石油战略储备规模,科学谋划布局 |
4.2.5 建立了有效的石油战略储备资金保障制度 |
第五章 加强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的对策 |
5.1 牢固树立石油战略储备法治化管理理念 |
5.2 完善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地方性法规 |
5.3 建立企业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
5.4 确立统一的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管理机构 |
5.5 健全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动用和轮换机制 |
5.6 明确石油战略储备规模,为国家石油储备增援 |
5.7 科学合理地选址,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新布局 |
5.8 建立健全广东省石油战略储备资金保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国际铁矿石供需格局逆转后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作概况 |
1.3.1 进度情况 |
1.3.2 完成工作量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铁矿石供需研究现状 |
2.1 钢铁产量、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1.1 时间序列预测法 |
2.1.2 相关性分析预测 |
2.1.3 单耗预测法 |
2.2 铁矿石价格运行问题综述 |
2.2.1 定价权谈判缺失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
2.2.2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 |
2.2.3 铁矿石价格过高的若干解决办法 |
2.2.4 铁矿石价格走势 |
2.3 铁矿石供应安全方面的问题 |
2.4 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研究现状 |
2.4.1 提出建立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 |
2.4.2 铁矿石战略储备规模研究 |
2.4.3 铁矿石战略储备实施过程研究 |
2.5 日本铁矿石供应经验 |
2.5.1 海外权益矿 |
2.5.2 铁矿石战略储备 |
第三章 中国铁矿石供应情况分析 |
3.1 全球铁矿石基本情况 |
3.1.1 储量 |
3.1.2 全球铁矿石主要矿区分布 |
3.1.3 主要矿区矿产品化学成分和粗度组成 |
3.2 全球铁矿石产量 |
3.2.1 全球产量 |
3.2.2 各主要国家铁矿石产量 |
3.2.3 全球铁矿石贸易量 |
3.3 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 |
3.3.1 储量 |
3.3.2 五大成矿区 |
3.3.3 资源禀赋特征 |
3.4 中国铁矿石供应情况 |
3.4.1 国产矿产量情况分析 |
3.4.2 铁矿石进口量情况分析 |
3.4.3 中国铁矿石海外权益矿投资发展情况 |
3.4.4 中国铁矿石供应存在的问题 |
3.5 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研究 |
3.5.1 战略储备的概念 |
3.5.2 我国应尽早构建铁矿石战略资源保障系统 |
3.5.3 我国建立铁矿石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4.1 中国粗钢产量预测 |
4.1.1 中国粗钢产量短期预测 |
4.1.2 中国粗钢产量中长期预测 |
4.2 铁矿石价格走势预测分析 |
4.2.1 铁矿石价格走势分析 |
4.2.2 供需曲线移动轨迹方法的提出 |
4.2.3 预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4.2.4 铁矿石价格走势预测结论 |
4.3 我国铁矿石需求量分析 |
4.3.1 长短流程生产方式导致铁矿石需求量巨大 |
4.3.2 我国铁矿石需求量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矿石战略储备规模 |
5.1 社会福利最大化方法 |
5.1.1 社会福利函数 |
5.1.2 社会福利最大化 |
5.2 动态规划 |
5.2.1 动态规划的定义 |
5.2.2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
5.3 铁矿石战略储备最优规模 |
5.3.1 铁矿石战略储备最优规模 |
5.3.2 指标体系 |
5.3.3 我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最优规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收储、释放、补仓策略 |
6.1 随机动态规划 |
6.1.1 随机动态规划简介 |
6.1.2 随机动态规划与随机过程的动态规划 |
6.2 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动态规划模型 |
6.2.1 模型背景概述 |
6.2.2 铁矿石战略储备动态规划模型-SIOR模型 |
6.2.3 SIOR模型的实现 |
6.3 铁矿石战略储备的实施主体 |
6.3.1 国内外其它资源战略储备经验借鉴 |
6.3.2 我国铁矿石战略储备应由国家来实施 |
6.3.3 我国政府作为中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的主体可行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8)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机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石油与能源安全 |
1.1.2 中国石油供应现状 |
1.1.3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政策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
1.3.1 能源安全与石油战略储备政策模式的有关讨论 |
1.3.2 石油战略储备管理策略的有关研究 |
1.3.3 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的有关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价格不确定性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最优管理策略研究 |
2.1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影响 |
2.1.1 石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2 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波动及其影响 |
2.1.3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
2.2 基于价格不确定性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决策分析模型 |
2.2.1 CSDA模型的基本假设 |
2.2.2 CSDA模型的基本结构 |
2.2.3 CSDA模型的公式描述 |
2.2.4 CSDA模型的解算方法 |
2.3 CSDA模型的具体参数设定及情景假设 |
2.3.1 石油需求函数定义 |
2.3.2 CSDA模型的参数设定 |
2.3.3 CSDA模型的约束条件 |
2.3.4 世界石油价格数据 |
2.3.5 CSDA模型的情景假设 |
2.4 基于价格不确定性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管理策略情景分析 |
2.4.1 正常石油价格预期情景 |
2.4.2 短期石油高价预期情景 |
2.4.3 持续石油高价预期情景 |
2.4.4 持续石油低价预期情景 |
2.4.5 CSDA模型敏感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及石油商业储备管理策略动态博弈研究 |
3.1 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 |
3.1.1 石油商业储备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意义 |
3.1.2 中国的石油商业储备 |
3.1.3 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的博弈关系 |
3.1.4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
3.2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分析模型 |
3.2.1 CSCOS模型的基本假设 |
3.2.2 CSCOS模型的基本结构 |
3.2.3 CSCOS模型的公式描述 |
3.2.4 CSCOS模型的解算方法 |
3.3 CSCOS模型参数设定及情景假设 |
3.3.1 CSCOS模型的参数设定 |
3.3.2 CSCOS模型的约束条件 |
3.3.3 CSCOS模型的情景假设 |
3.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博弈策略情景分析 |
3.4.1 正常石油供应情景 |
3.4.2 不同石油储备周期情景 |
3.4.3 不同石油储备成本的情景 |
3.4.4 石油供应短缺情景 |
3.4.5 不同程度石油供应短缺情景 |
3.4.6 不同石油供应短缺发生时间情景 |
3.4.7 持续性石油供应短缺情景 |
3.4.8 石油价格影响分析 |
3.4.9 决策成本分析 |
3.4.10 CSCOS模型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及石油委托储备综合政策研究 |
4.1 中国石油委托储备政策 |
4.1.1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政策的缺陷 |
4.1.2 石油委托储备政策 |
4.1.3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
4.2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分析模型 |
4.2.1 CPDSOS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2 CPDSOS模型的基本结构 |
4.2.3 CPDSOS模型的公式描述 |
4.2.4 CPDSOS模型的解算方法 |
4.3 CPDSOS模型参数设定及情景假设 |
4.3.1 CPDSOS模型的参数设定 |
4.3.2 CPDSOS模型的约束条件 |
4.3.3 CPDSOS模型的情景假设 |
4.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委托石油储备管理策略分析 |
4.4.1 基准情景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2 不同石油委托储备规模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3 不同石油储备终止年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4 不同石油委托储备成本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5 不同石油供应短缺时间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6 不同潜在的石油供应短缺强度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最优管理策略 |
4.4.7 石油价格影响分析 |
4.4.8 综合政策成本分析 |
4.4.9 CPDSOS模型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 |
5.1 石油委托储备政策的实施问题 |
5.1.1 石油委托储备政策的优点与决策过程 |
5.1.2 不同决策立场下的石油委托储备政策的实施 |
5.1.3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
5.2 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模型 |
5.2.1 CMOSS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2 CMOSS模型的基本结构 |
5.2.3 CMOSS模型的公式描述 |
5.2.4 CMOSS模型的解算方法 |
5.3 CMOSS模型参数设定及情景假设 |
5.3.1 CMOSS模型的参数设定 |
5.3.2 CMOSS模型的约束条件 |
5.3.3 CMOSS模型的情景假设 |
5.4 商业储备在唯利立场下的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 |
5.5 商业储备在综合立场下的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 |
5.5.1 正常石油供应情景 |
5.5.2 石油供应短缺情景 |
5.5.3 不同石油委托储备成本情景 |
5.5.4 石油价格影响分析 |
5.5.5 综合政策成本分析 |
5.5.6 敏感性分析 |
5.6 构建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政策分析与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石油价格变化造成的消费者剩余损失 |
附录B 增长因子函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论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石油战略储备概述 |
2.1 石油战略储备的产生 |
2.2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现状 |
2.2.1 我国石油储备发展 |
2.2.2 石油战略储备运营模式 |
2.3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存在问题 |
2.3.1 缺乏相关法律予以保障 |
2.3.2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不健全 |
2.3.3 选址与储备方式不尽合理 |
2.3.4 石油运输方式单一 |
2.3.5 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 |
2.4 本章小结 |
3 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评析与启示 |
3.1 美国 |
3.1.1 发展历史 |
3.1.2 储备方式与储备基地的选择 |
3.1.3 储备规模与储备主体的义务分担 |
3.1.4 资金来源 |
3.1.5 管理模式 |
3.2 日本 |
3.2.1 发展历史 |
3.2.2 储备方式与储备基地的选择 |
3.2.3 储备规模与储备主体的义务分担 |
3.2.4 资金来源 |
3.2.5 管理模式 |
3.3 德国 |
3.3.1 发展历史 |
3.3.2 储备方式与储备基地的选择 |
3.3.3 储备规模与储备主体的义务分担 |
3.3.4 资金来源 |
3.3.5 管理模式 |
3.4 法国 |
3.4.1 发展历史 |
3.4.2 储备基地的选择 |
3.4.3 储备规模与储备主体的义务分担 |
3.4.4 资金来源 |
3.4.5 管理模式 |
3.5 对我国的启示 |
3.5.1 石油储备建设要有法律进行保障 |
3.5.2 储备布局因地制宜 |
3.5.3 储备规模确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
3.5.4 资金来源有保障 |
3.5.5 管理体系完善 |
3.6 本章小结 |
4 构建我国石油储备法律制度必要性 |
4.1 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制度 |
4.2 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
4.3 是完善石油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
4.4 是促进国际能源多边合作必要手段 |
4.5 是规范国家石油市场的重要保证 |
4.6 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举措 |
4.7 本章小结 |
5 构建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设想 |
5.1 加快石油战略储备立法建设 |
5.2 规范化管理制度 |
5.3 基地分散布局制度 |
5.4 多元化能源战略制度 |
5.5 安全运输制度 |
5.6 资金多元化制度 |
5.7 应急预警制度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规模与吞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石油战略储备的概述 |
2.1 石油战略储备的基本概念 |
2.2 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3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实施和进展情况 |
2.4 其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
2.4.1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
2.4.2 日本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
2.4.3 德国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
2.4.4 法国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
2.5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5.1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起步晚,起点低 |
2.5.2 石油储备的地理位置、储备的内容、储备的方法等过于单一化 |
2.5.3 国际合作力度不够 |
2.5.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工作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
第三章 我国石油产量与消费量预测分析 |
3.1 我国石油产量的预测分析 |
3.2 我国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分析 |
3.3 供需缺口的预测分析 |
3.4 石油供需失衡的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规模研究 |
4.1 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石油安全与成本的关系 |
4.1.2 石油中断损失成本 |
4.1.3 其他因素 |
4.2 石油储备的安全存储模型研究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吞吐模式研究 |
5.1 石油供给与供给波动指数 |
5.2 原油价格波动与波动指数 |
5.2.1 原油价格波动 |
5.2.2 价格波动指数 |
5.3 吞吐目标模式 |
5.3.1 基本吞吐目标模式 |
5.3.2 主要吞吐目标模式的确定 |
5.4 原油战略储备吞吐量模型与计算 |
5.4.1 石油战略储备吞吐量模型 |
5.4.2 石油战略储备吞吐量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建议 |
6.1 能源外交合作政策建议 |
6.2 石油进口政策建议 |
6.3 石油储备政策建议 |
6.4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论文参考文献)
- [1]钼资源国家战略储备规模优化及释放补仓对策研究[D]. 赵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能源应急多主体协同机制及协同效应研究[D]. 刘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我国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与制度创新研究[D]. 廖欣. 湖南大学, 2017(06)
- [5]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张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6]广东省级石油战略储备研究[D]. 张建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6(12)
- [7]国际铁矿石供需格局逆转后中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研究[D]. 顾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8]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机制与对策研究[D]. 陈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论石油战略储备法律制度的构建[D]. 苑立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 [10]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规模与吞吐模式研究[D]. 杨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