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带式铁精矿含量、水分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田守阳[1](2019)在《利用六西格玛工具降低球团矿FeO含量的技术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提高球团矿质量引出了FeO含量对球团矿质量的影响;其次,简单的介绍了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推崇企业效率与客户双赢的核心理念;再次,阐述了包钢固阳球团矿FeO含量的现状及采取措施与取得成效;最后,为进一步降低FeO含量,将先进的六西格玛方法导入,选用DMAIC模型一步步详细阐述了六西格玛管理的五个阶段—项目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在球团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介绍六西格玛管理在改进包钢集团固阳球团矿质量中的实践运用,体现了包钢集团公司在大力推进六西格玛管理之后取得的成效显着。文中着力解决如何降低球团矿FeO含量,整个项目都严格按照六西格玛DMAIC流程进行,首先从客户角度出发,找出了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并通过此关键控制点来确定该项目要解决的问题,运用minit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详细的IPO流程图,采用C&E矩阵、FMEA分析等方法层层筛选出影响FeO含量的4个关键因子:原料配比,造球给料量,链篦机预热二段温度,回转窑温度。最后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快速准确的寻找到对球团矿FeO含量产生影响的各类因子的适宜水平:当“预热二段温度”取值980℃、“造球给料量”取值45t/h时,采用1号配比时,成品球FeO含量达到最小值2.47。同时,在控制阶段进一步确定了7个关键质量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控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施,球团矿FeO含量由改进前平均值2.8%降低到改进后平均值2.42%,达到了降低FeO含量、提高球团矿质量和降低高炉焦比的目的。通过估算项目收益,可以看出此项目在包钢“提质增效,扭亏为盈”攻坚战中做出重要贡献。
余建文[2](2017)在《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鞍山铁矿石是我国典型的难选铁矿石,具有品位低、矿物组成复杂、铁矿物嵌布粒度细及磨矿产品粒度难以控制等特点,采用磁选、重选、浮选等传统选矿技术及其联合分选技术均难以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围绕东鞍山铁矿石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开展相应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意义重大。预富集-磁化焙烧-磁选是处理复杂难选贫铁矿石典型和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悬浮焙烧具有传热传质效率高、焙烧能耗低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东鞍山铁矿石为研究对象,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目的铁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磁性差异,进行了东鞍山铁矿石的磁选预富集行为研究;通过热力学分析,探讨了还原作用下预富集精矿中铁矿物的选择性还原磁化的可行性及氧化作用下还原物料中磁铁矿向磁赤铁矿化学转变的可能性;利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赤铁矿的悬浮还原磁化动力学及磁铁矿的形成与生长行为研究;采用穆斯堡尔谱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进一步考察了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物相变化规律及磁性变化特征,构建了强化赤铁矿悬浮态选择性还原磁化-再氧化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基于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磁选的东鞍山铁矿石高效利用新工艺,并取得如下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1)探明了东鞍山铁矿石的磁选预富集行为。通过对预富集各阶段产品的XRD、铁物相及SEM等研究发现,矿石中的磁铁矿及部分与磁铁矿连生的赤铁矿主要富集于弱磁粗选精矿中,粗粒的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富集于高梯度中磁扫选Ⅰ精矿中,细粒的赤铁矿和菱铁矿在高梯度强磁扫选Ⅱ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富集,另外部分微细粒赤铁矿(<10μm)由于磁性极弱而随着脉石丢失在尾矿中。(2)明确了赤铁矿悬浮态磁化还原机制。赤铁矿的流态化还原磁化反应过程中,氧的脱除发生在磁铁矿壳层的外表面。赤铁矿悬浮态磁化还原动力学过程可用Avrami-Erofeev方程F(a)=[-ln(1-a)]l/n(n=1.50~1.58 描述,即赤铁矿的悬浮态还原磁化过程由新相磁铁矿的随机成核及一维生长阶段控制。通过对反应结果的拟合,求得反应活化能Ea=48.70~49.64kJ/mol,指前因子A=5.58~6.55 s-1,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k=5.58exp(-48700/R·T)或k=6.55exp(-49640/R·T)(3)确定了磁铁矿相的形成与生长机理模型。新生磁铁矿核优先在赤铁矿颗粒的边缘处形成并呈针状,成为磁铁矿相生长的核心;Fe2+离子是磁铁矿核生长的物质基础,后续生成的Fe2+离子扩散至磁铁矿-赤铁矿相界面促使磁铁矿相的生长。诱导期,新相磁铁矿核生成困难,磁铁矿核生长的指数前常数k0=1.95×105 μm2/min,活化能Ea=60.86 kJ/mol;生长期,新相磁铁矿核的形成对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促进新相磁铁矿核的生长过程,磁铁矿核生长的指数前常数k0=9.77×104 μm2/min,活化能Ea=35.71 kJ/mol。(4)查明了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物相演变规律及磁性变化特征。磁铁矿的低温(300~400℃)氧化反应程度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提高,且反应程度受氧化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磁铁矿在反应初期的氧化速度较快,后期氧化速度趋缓。磁铁矿的氧化过程中可分两个不同的阶段.:氧化温度低于350℃时,磁铁矿的氧化产物为磁赤铁矿(y-Fe203),其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氧化温度高于350℃时,磁赤铁矿不能稳定存在,会发生γ-Fe2O3→α-Fe2O3的转化,同时磁铁矿氧化产品的剩余磁化强度Mr开始降低。(5)开发了基于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磁选的东鞍山铁矿石高效利用新工艺。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含量占60%的条件下,东鞍山铁矿石(TFe 31.74%)经弱磁粗选-筒式中磁扫选Ⅰ-高梯度强磁扫选Ⅱ后,可获得预富集精矿含铁42.02%、回收率90.02%的优异指标。同时,抛尾率高达32%。预富集精矿在焙烧温度540~560℃,还原气体CO用量4.0 m3/h及流化气体N2用量2.0 m3/h的条件下,焙烧产品磨细至-400目(0.038 mm)粒级含量占80%经弱磁(磁场强度100 mT)分选后,可获得产率39.02%、铁品位66.06%及铁回收率81.22%的分选指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难选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理论体系,不仅对强化东鞍山铁矿石的悬浮磁化焙烧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对其它复杂难选铁矿石的高效利用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李新[3](2015)在《选矿厂溢流型球磨分级控制工艺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选矿厂选别工艺工序解离与分选,影响矿石分离指标的生产过程。选别工艺指标不仅与选别设备有关,而且与破矿粒度、给水量、给矿量及生产操作质量有关。老式球磨机在设备性能及能量消耗,台时处理,矿量处理都无法达到生产技术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选别工艺球磨分级生产实现了集中操作控制,自动化在线监测、信号同步传输,以及趋势预报成为可能。利用集中操作监测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监测,管控一体化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选矿厂磨矿分级过程自动控制可分为定值控制和最优化控制两种方式。在分析IFIX组态数据技术以及相关的TCP/IP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监控终端的软硬件设计、监控中心的软件设计、监控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等。有助于矿山应急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实时监控、监视和预测精矿品位的变化,为原矿产量、破矿指标及球团料品位指标提供一种准确实时数据主控制系统拟采用新型的、统一的开放式控制模式,取代传统的PLC、DCS分控模式。控制网络采用双层网络结构,下层采用PLC控制网,上层采用光纤以太环网。主要参数的在线检测、控制、记录、报警、管理、提供给上一级机关一个实时的网络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支撑系统实现信息管理、优化控制和过程控制的集成,从而实现选矿生产过程的综合自动化。该系统实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实施监测,并提供能够反应球磨运行状态的给矿量、给矿浓度、旋流器矿浆流量等数据。以便实时分析整个选别工艺设备之间的变化情况,确保球磨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电动阀远程控制补加水、返砂水水量调节,用超声波水位计监测泵池液位,通过品位仪、粒度仪实时监测精矿品位、给矿粒度达到有效生产操作。用concept语句编程实现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IFIX组态画面平台。通过开发的软件,能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保存、分析,通过实现工业以太网环形网络进行生产安全预测,生产管理、过程控制、基础自动化三层管理级别的应用,实现全过程参数计算和优化、数据和质量跟踪、生产顺序控制和管理。
徐恩道[4](2015)在《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口量急剧加大,但因目前港口对进口铁矿石的水分检测还存在很多不足,质量纠纷问题时而发生,给钢铁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根据港口检验检疫部门提出的在线水分检测的迫切需求,探讨并开发一种在线铁矿石水分含量检测仪器越显有必要。本文首先阐述各种水分检测方法及其技术应用现状,重点分析目前港口普遍采用的烘干称重法存在的缺陷,传统方法因取样点滞后,无法真实反映铁精矿在卸货和通过皮带长距离运输流失的明水,致使水分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为此,提出利用微波透射法进行在线水分检测的构想。其次,分析了微波水分检测的应用技术,设计了固液两相混合物介电常数的测定实验,验证了微波透射法检测铁精矿水分含量的可行性,获得了微波检测铁精矿水分的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的主要性能指标,设计了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系统总体方案,主要包括信号收发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两大模块。依据港口的实际作业环境和特殊要求,研制了一款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专用传感器,其性能指标VSWR(驻波比)为1.053、增益为16.85dB。设计了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电路,并完成制作和测试;编写与硬件对应的嵌入式程序,完成了软硬件联调。最后,依据理论分析搭建了一套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试验系统,运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和信号处理装置,进行了传输皮带对微波相移影响试验、矿粉厚度对微波相移影响试验、铁精矿微波在线水分检测系统联调试验等。测试与实验研究表明:港口现场应用的传输皮带对微波信号的影响表现为S21(正向传输系数)的变化量为-8.465dB;铁精矿在传输皮带的最佳测量厚度为19mm~21mm;忽略传输皮带和铁精矿粉厚度的影响,将得到水分含量的数据与直接烘干称重进行对比,平均误差为0.145%,小于设计时0.2%的精度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系统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方案是可行的,通过进一步改进和现场实测试验,有望直接应用于港口作业,对提高我国进口铁精矿的质量和检测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高梦淇[5](2015)在《基于自感效应的磁铁矿含铁量快速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含铁量是衡量磁铁矿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以及选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快速测试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铁矿产品加工企业和钢铁生产企业的关注。铁矿石含铁量测试通常采用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可靠,但要求用特定的试剂、特定的试验人员、按照特定的试验程序、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不能满足现代选矿测试过程中批量化、自动化等要求。因此,为实现铁矿加工、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含铁量检测的实时与快速性,保证钢铁生产加工中原材料品质,磁铁矿含铁量的快速测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根据磁铁矿含铁量测量方法的现状,对基于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的磁铁矿含铁量测量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了一个磁铁矿含铁量快速实时测量系统。系统包括以电感传感器为核心的信息采集模块和以PIC单片机为核心的微处理模块。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小且电感传感器的输出性能易受温度、湿度和紧实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分析磁铁矿紧实率、温度和湿度等关键影响因素对传感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定量的解出各种参数相对于输出电压的回归模型,并检验回归模型以及回归系数的显着性,综合计算磁铁矿的含铁量。自感式电感传感器测量磁铁矿含铁量系统具有实时测量、操作便捷、体积小巧、受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从发展方向上看,为了满足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需求,带动我国铁矿产业向着高效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究自感式磁铁矿含铁量快速测量技术有着重大的宏观意义。
李哲,庹先国,成毅,杨剑波[6](2013)在《基于EDXRF的钛铁品位在线分析系统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钛铁品位检测效率的高低是关系钛精矿、铁精矿生产规模化的关键问题。鉴于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EDXRF)技术的非破坏性、多元素快速分析等优势,开发了钛铁品位在线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238Pu作为X射线激发源,利用正比计数器进行探测,并针对选矿厂电法选出的矿物种类的特殊性,建立了特有的系统工作曲线。经801次取样测试,该系统作业率为95.38%,对钛品位分析绝对误差小于0.5%的合格率为95.15%。整个分析过程仅需5min,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满足了钛铁精矿品位在线质量控制的需求。
杨秀坤[7](2013)在《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敏感机理及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品位是衡量铁精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以及选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快速测试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铁矿产品加工企业和钢铁生产企业的关注。铁矿石铁品位测试通常采用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可靠,但要求用特定的试剂、特定的试验人员、按照特定的试验程序、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不能满足现代选矿测试过程中批量化、自动化等要求。因此,为实现铁矿加工、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品位检测的实时与快速性,保证钢铁生产加工中原材料品质,铁精粉品位的快速测试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对基于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的铁精粉品位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铁品位电感传感器电磁感应机理,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传感器结构型式、自感系数、温度等关键影响因素对传感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 12.0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圆柱型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的三维电磁场模型。对传感器谐波磁场进行电磁仿真分析,明确传感器自感系数变化时输出电感的相应变化规律。进一步建立正棱柱型铁品位电感传感器的三维电磁仿真模型,得出正棱柱形铁品位传感器自感系数改变对输出电感的影响,并与圆柱型传感器输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最优结构型式和最佳结构参数组合。在此基础上,对铁品位传感器温度效应进行ANSYS三维仿真和可靠性温度实验分析,明确温度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实现铁精粉铁品位的快速实时测量奠定必要基础。
伍玉涛[8](2013)在《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研发》文中研究表明水分含量作为铁精矿品位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检测数据直接反映铁精矿的品质并作为铁矿交易价格的依据。由于在我国港口对铁精矿水分的检测依然采用传统的烘干称重法,尚未实现在线、非接触、高精度的检测,致使当前的进口铁精矿贸易中存在诸如短重、明水、“以次充好”、“以废充矿”等严重现象。因此,研制一种铁精矿水分的智能在线检测仪具有较好的工程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宁波北仑港进口铁精矿水分检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水分检测技术,研究微波检测技术在铁精矿水分检测中的应用。运用微波水分检测技术原理,研究铁精矿水分检测的机理并进行数学建模及试验,提出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的整体方案,主要包括微波射频系统、检测硬件电路系统及嵌入式软件系统三大模块。在微波射频系统设计中,首先分析检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制定射频系统的总体方案;其次运用HFSS微波仿真软件,重点对射频系统的衰减器及微波天线进行仿真设计;最后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HP8720C对射频元件进行参数测试,测试结果达到整体设计的技术要求。在检测硬件电路系统设计中,从检测原理及功能出发,设计检测硬件电路系统的总体方案;依次以模块化形式设计信号采集电路及单片机控制系统电路,选型各种芯片及元件,详细设计外围EEPROM模块电路、RTC模块电路、显示模块电路以及串口通讯模块电路等;最后加工制作PCB板,完成硬件电路及电路测试。在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中,以模块化形式开发主程序模块、定时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显示输出模块及串口通讯模块等;利用硬件电路板系统、IAR C-SPY调试器及MSP430LSD UIF仿真器,实现软件程序与硬件系统的联调。本文最后,对检测系统进行了阶段性实验,并分析了检测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宁波北仑港装卸码头的现场情况,提出了检测系统的现场安装及装卸设备的改进方案。铁精矿水分检测仪原型的研制,对类似检测仪器的开发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张锋[9](2011)在《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烧结生产为炼铁提供原料,是炼铁工业的重要环节。在我国,高炉入炉料的90%以上是靠烧结法提供的,烧结生产在炼铁工业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烧结矿的产量和质量,必须保证混合料有良好的透气性,而决定混合料透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保证烧结混合料中有适宜的水分且水分含量保持稳定。目前,国内大多数烧结厂的水分控制是依靠操作工手动控制的,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而且不能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因此,设计行之有效的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尤为必要。本文以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烧结厂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项目为背景,进行了混合料水分控制方案的研究以及水分控制系统的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烧结料水分检测和控制的研究现状,并对水分控制的可行性做了分析;然后介绍了烧结生产的工艺流程,着重介绍了与水分控制有关的配混过程的工艺特点以及水分对烧结生产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水分检测的方法和水分控制的方案。然后按照已制定的水分控制方案,设计了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一混水分控制系统设计和二混水分控制系统设计,重点是一混,二混基本和一混控制系统类似。一混水分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前馈加污泥计算模型、外环模糊控制模型和内环加污泥控制回路,本文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为了实现水分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硬件设备的配置和软件设计。硬件配置包括检测设备的硬件、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设计包括上位机画面组态、脚本编程和下位机编程。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介绍了控制系统在投运后的调试内容。
张永涛[10](2011)在《海底原位X荧光探针分析的水分效应及校正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自己配置的铜样品和鞍山钢铁厂铁精矿、尾矿为测量对象,采用X射线管激发的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开展样品内部含水量的变化以及探测器探窗与样品之间水层厚度的变化对初级X射线和特征X射线的强度及散射峰影响的研究及校正。本文研究的水分效应分为两个方面,一部分为样品内部水分对;另一方面为样品外部水分(仪器探窗与样品之间的水分)对目标元素特征X射线的吸收和对相干和非相干散射射线的增强影响。本论文通过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对有水分存在X射线荧光测得的谱线中的信息进行提取与演算,实现对由水分引入的影响进行校正,为X射线荧光分析的海底应用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建立了以散射射线强度确定样品外水层厚度的数理方程,为定量校正水分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2.通过实验得出特征X射线及初级射线的散射射线随水分变化的规律:(1)特征X射线强度随着样品内部水分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当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变化曲线趋于稳定。(2)特征X射线强度随样品外层水层厚度的增加按指数衰减,散射射线强度随水层厚度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不变。3.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校正样品内水含量对目标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影响后,校正后Fe、Cu特征X射线计数与不含水样品元素的特征X射线计数之间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2)对于Cu元素当水层厚度小于3mm,对于Fe元素当水层厚度小于2mm,本文的校正模型均能有效的校正水层厚度对Cu、Fe元素特征X射线强度的影响。(3)通过校正水层厚度对目标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影响后,对于Cu元素当水层厚度在03mm变化,对于Fe元素当水层厚度在02mm变化时,校正后Fe、Cu元素特征X射线计数与无水层情况元素特征X射线计数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上在10%以内。可见经过对样品内部水分和样品外部水层厚度的校正之后可有效的克服水分效应的影响。
二、皮带式铁精矿含量、水分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带式铁精矿含量、水分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六西格玛工具降低球团矿FeO含量的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链篦机-回转窑球团工艺概述 |
1.4 球团矿FeO含量对球团质量的影响 |
2 六西格玛方法概述 |
2.1 六西格玛的内涵 |
2.2 六西格玛的核心理念 |
2.3 六西格玛方法与实施 |
3 包钢固阳球团矿FeO含量现状 |
3.1 包钢固阳球团矿FeO含量现状分析 |
3.2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条件下影响FeO含量主要原因与采取的措施 |
3.2.1 稳定精矿原料 |
3.2.2 提高生球质量 |
3.2.3 优化链篦机布料 |
3.2.4 强化链篦机操作 |
3.2.5 提高环冷机布料均匀性 |
4 包钢固阳矿山公司六西格玛项目案例 |
4.1 定义阶段 |
4.1.1 分析客户需求 |
4.1.2 确定项目目标 |
4.1.3 界定项目范围 |
4.1.4 财务收益预估 |
4.2 测量阶段 |
4.2.1 测量系统分析 |
4.2.2 过程能力分析 |
4.3 分析阶段 |
4.3.1 IPO流程图 |
4.3.2 C&E矩阵 |
4.3.3 失效模式分析(FMEA分析) |
4.3.4 部分因子的快赢改造 |
4.3.5 分析阶段的项目验证计划表 |
4.3.6 各工序输出 X(连续型数据)与响应 Y(成品球团矿 FeO)的影响关系 |
4.3.7 各工序输出 X(离散型数据)与响应 Y(成品球团矿 FeO)的影响关系 |
4.3.8 环冷机机速对成品球团矿 FeO 影响分析-ANOVA 分析多重比较 |
4.3.9 各工序输入 x 与流程输出 X 的影响关系 |
4.3.10 不同班次对生球粒度 X_(41) 的影响分析-ANOVA 分析多重比较 |
4.3.11 给水量、给料量、造球圆盘转速对生球粒度 X_(41) 的影响分析-相关回归分析 |
4.3.12 链篦机各段温度对链篦机碎球 X_5 影响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 |
4.3.13 回转窑窑温、窑速对回转窑碎球 y_5 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 |
4.3.14 影响因子数据分析总结 |
4.4 改进阶段 |
4.4.1 实验设计策划 |
4.4.2 拟合选定模型与模型改进 |
4.4.3 关于“回转窑温度”因子剔除说明 |
4.4.4 对选定模型分析 |
4.4.5 所选参数对成品球团矿其它指标的影响分析 |
4.4.6 实验设计结论 |
4.5 控制阶段 |
4.5.1 改进文件标准化 |
4.5.2 制定控制计划 |
4.5.3 数据收集计划 |
4.5.4 实施控制计划 |
5 估算项目收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鞍山式赤铁矿选矿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铁矿石磁化焙烧技术应用现状 |
1.3.1 竖炉磁化焙烧 |
1.3.2 回转窑磁化焙烧 |
1.3.3 流态化磁化焙烧 |
1.3.4 微波磁化焙烧 |
1.4 铁矿物磁化焙烧机理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东鞍山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2.1 矿样的来源及制备 |
2.2 矿石的物质组成 |
2.2.1 化学组成 |
2.2.2 矿物组成 |
2.3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2.3.1 赤铁矿 |
2.3.2 磁铁矿 |
2.3.3 褐铁矿 |
2.3.4 菱铁矿 |
2.3.5 脉石矿物 |
2.4 矿石中主要矿物的结晶粒度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矿石预富集分离特性 |
3.2.1 高梯度扫选Ⅰ磁场强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2 高梯度扫选Ⅱ磁场强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3 原料磨矿细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4 产品检测分析 |
3.3 半工业扩大试验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富集精矿悬浮磁化焙烧试验研究 |
4.1 铁矿物磁化焙烧基本原理 |
4.2 铁矿物磁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
4.2.1 赤铁矿的磁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
4.2.2 菱铁矿的受热分解热力学分析 |
4.2.3 磁铁矿再氧化热力学分析 |
4.3 试验装置与方法 |
4.3.1 试验装置 |
4.3.2 反应器特性 |
4.3.3 试验方法 |
4.4 悬浮磁化焙烧工艺优化试验 |
4.4.1 温度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4.2 CO用量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4.3 N_2流量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5 焙烧产品检测分析 |
4.5.1 化学组成分析 |
4.5.2 XRD分析 |
4.5.3 铁物相分析 |
4.5.4 光学显微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赤铁矿悬浮磁化焙烧反应动力学 |
5.1 引言 |
5.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装置 |
5.2.3 试验方法 |
5.2.4 反应转化率及反应速率计算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
5.3.2 微观结构变化 |
5.4 赤铁矿颗粒悬浮态磁化反应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磁铁矿的形成与生长行为 |
6.1 引言 |
6.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3.1 磁铁矿相形成及生长过程分析 |
6.3.2 产物磁铁矿粒度分布规律 |
6.3.3 产物磁铁矿粒度增长动力学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相变及磁性特征 |
7.1 引言 |
7.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原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转化率的计算 |
7.2.4 检测方法 |
7.3 磁铁矿的低温氧化行为规律 |
7.3.1 温度对磁铁矿氧化效果的影响 |
7.3.2 TG-DSC分析 |
7.3.3 X射线衍射分析 |
7.3.4 穆斯堡尔谱分析 |
7.4 氧化产品的磁性特征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选矿厂溢流型球磨分级控制工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改造目标 |
1.3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1.3.1 建设规模 |
1.3.2 磨矿系统改造 |
1.3.3 自动控制方案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选别球磨工艺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流程及主要工艺指标 |
2.1.1 球磨工艺流程 |
2.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1.3 本章小结 |
3. 弓长岭选矿球磨工艺硬件设计 |
3.1 技术装备及自动化水平 |
3.2 选别工艺主要设备选择 |
3.2.1 球磨机 |
3.2.2 旋流器 |
3.2.3 磁选机及脱水槽 |
3.2.4 振动筛 |
3.3 选别工艺生产过程 |
3.3.1 溢流型球磨、分级设备影响因素 |
3.3.2 返砂量影响 |
3.4 球磨工艺自控硬件设计 |
3.4.1 一、二次溢流型球磨机控制系统 |
3.4.2 静压轴承润滑系统 |
3.5 监测设备 |
3.5.1 粒度监测 |
3.5.2 品位监测 |
3.5.3 磨音负载检测装置 |
4. 弓长岭选矿球磨工艺软件设计 |
4.1 选别工艺控制点 |
4.1.1 球磨控制 |
4.1.2 泵类控制 |
4.1.3 脱水槽控制原理 |
4.2 Concept软件概述 |
4.2.1 Concept软件概述 |
4.2.2 Concept应用 |
4.3 iFIX软件概述 |
4.3.1 iFIX概述 |
4.3.2 系统实现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用水分检测方法及其发展现状 |
1.2.2 港口铁精矿水分检测方法及其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
1.2.3 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当前港口铁精矿水分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数学模型与可行性分析 |
2.1 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
2.2 港口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数学模型与原理分析 |
2.3 港口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在线微波水分检测主要性能指标 |
3.2 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专用传感器设计与测试 |
4.1 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专用传感器的设计 |
4.2 角锥喇叭天线参数设计 |
4.3 角锥喇叭天线的仿真分析 |
4.4 角锥喇叭天线的实物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信号处理模块设计与测试 |
5.1 系统信号处理整体功能分析 |
5.2 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
5.3 信号处理系统电路模块设计 |
5.3.1 电源模块设计 |
5.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3.3 单片机系统设计 |
5.3.4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
5.3.5 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
5.3.6 时钟模块和按键模块设计 |
5.4 信号处理系统硬件实物制作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
6.1 软件开发平台的建立 |
6.2 软件模块化设计 |
6.2.1 主程序设计 |
6.2.2 A/D 采集程序设计 |
6.2.3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6.2.4 显示程序设计 |
6.2.5 按键程序设计 |
6.3 软件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检测系统试验与分析 |
7.1 检测系统软硬件测试实验 |
7.2 铁精矿微波水分检测试验设计 |
7.2.1 传输皮带对微波相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
7.2.2 矿粉厚度对微波相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
7.2.3 铁精矿微波在线水分检测系统联调试验 |
7.3 测试与实验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
(5)基于自感效应的磁铁矿含铁量快速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铁精矿含铁量测量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磁铁矿含铁量检测发展趋势分析 |
1.2.4 电感传感器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磁铁矿含铁量测量方法研究及系统总体的设计 |
2.1 基于自感效应的磁铁矿含铁量测量方法研究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电源模块 |
2.2.2 信息采集模块 |
2.2.3 单片机控制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1.1 系统电源电路 |
3.1.2 三角波发生器 |
3.1.3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
3.2 信息采集电路的设计 |
3.2.1 全波整流电路 |
3.2.2 低通滤波电路 |
3.3 单片机系统设计 |
3.3.1 单片机控制系统 |
3.3.2 单总线温湿度测量接口电路 |
3.3.3 显示电路 |
3.3.4 按键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4 A/D采集程序设计 |
4.5 按键程序设计 |
4.6 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 |
5.1 磁铁矿含铁量测试实验目的 |
5.2 磁铁矿含铁量数据采集及分析 |
5.3 验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EDXRF的钛铁品位在线分析系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2 在线EDXRF分析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
3 测试与结果 |
3.1 样品代表性 |
3.2 工作曲线建立方法 |
3.3 系统稳定性 |
4 应用 |
5 结论 |
(7)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敏感机理及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铁矿品位测量方法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2 电感传感器发展及现状分析 |
1.2.3 有限元分析方法用于电磁场和温度场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
2.1 基于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的铁品位测量方法 |
2.2 铁品位传感器设计 |
2.3 铁品位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感系数及结构型式对铁品位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 ANSYS有限元分析 |
3.1.1 有限元电磁分析原理 |
3.1.2 ANSYS电磁分析 |
3.2 圆柱型电感线圈的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 |
3.2.1 空心线圈三维电磁模型的建立 |
3.2.2 铁芯线圈三维电磁模型的建立 |
3.2.3 自感系数对圆柱型传感器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3.3 正棱柱型电感线圈的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 |
3.3.1 正棱柱型线圈三维电磁模型的建立 |
3.3.2 自感系数对正棱柱型传感器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对铁品位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理论分析 |
4.2 仿真分析 |
4.2.1 圆柱型铁芯线圈温度场模型建立与划分 |
4.2.2 圆柱型铁芯线圈温度模型加载、求解及后处理 |
4.3 温度影响实验研究 |
4.3.1 实验方法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铁精矿水分检测的发展状况 |
1.2.1 铁精矿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 |
1.2.2 铁精矿水分检测方法概述 |
1.2.3 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水分微波检测原理 |
2.1.1 水分的存在形式分析 |
2.1.2 微波的性质及特点分析 |
2.1.3 水分微波相移法检测原理 |
2.2 水分微波检测方法分析 |
2.2.1 水分微波反射检测法 |
2.2.2 水分微波谐振腔检测法 |
2.2.3 水分微波透射检测法 |
2.3 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的数学建模及试验 |
2.3.1 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的数学建模 |
2.3.2 数学模型的试验验证 |
2.3.3 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的影响因素 |
2.4 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铁精矿水分检测仪的微波射频系统设计 |
3.1 微波信号源 |
3.2 衰减器设计 |
3.2.1 衰减器模型的 HFSS 仿真设计 |
3.2.2 衰减器实物测试 |
3.3 隔离器设计 |
3.4 微波天线设计 |
3.4.1 角锥喇叭天线模型参数设计 |
3.4.2 角锥喇叭天线模型的 HFSS 仿真设计 |
3.5 检波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电源模块设计 |
4.2 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
4.2.1 选频放大电路 |
4.2.2 精密整流电路 |
4.2.3 低通滤波电路 |
4.3 单片机系统设计 |
4.3.1 MCU 选型 |
4.3.2 主芯片电源设计 |
4.3.3 复位电路设计 |
4.3.4 EEPROM 模块设计 |
4.3.5 实时时钟模块设计 |
4.3.6 显示模块设计 |
4.3.7 串口通讯模块设计 |
4.3.8 仿真接口模块设计 |
4.4 硬件电路制作与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及测试 |
5.1 系统开发平台的建立 |
5.2 软件模块化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定时程序设计 |
5.2.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2.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2.5 显示程序设计 |
5.2.6 串口通讯驱动程序设计 |
5.3 系统软件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检测系统联调及实验 |
6.1 系统联调实验 |
6.2 检测系统现场装调方案设计 |
6.3 检测精度校验方案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
附件 |
详细摘要 |
(9)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其意义 |
1.2 烧结料水分检测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烧结料水分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烧结配混过程的工艺流程及其水分控制方案 |
2.1 烧结生产的工艺流程 |
2.2 配混过程的工艺分析 |
2.2.1 配混过程工艺 |
2.2.2 配混过程特点 |
2.2.3 水分对烧结生产的影响 |
2.3 烧结配混过程的水分控制方案 |
2.3.1 烧结料的水分检测 |
2.3.2 烧结料的水分控制 |
第3章 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一混水分控制系统设计 |
3.2.1 前馈加污泥计算模型 |
3.2.2 外环模糊控制模型 |
3.2.3 内环加污泥控制回路 |
3.3 二混水分控制系统设计 |
第4章 系统硬件配置与软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配置 |
4.1.1 现场检测设备的硬件配置 |
4.1.2 上位机和下位机的硬件配置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总体设计 |
4.2.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3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4 iFIX与PLC通讯 |
第5章 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
5.1 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 |
5.2 工业现场调试 |
5.2.1 下位机调试 |
5.2.2 上位机和下位机通讯的测试 |
5.2.3 上位机调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海底原位X荧光探针分析的水分效应及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X 射线荧光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X 射线荧光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2.2 X 射线荧光定量分析基本方程 |
2.2.1 X 射线荧光计数率公式 |
2.2.2 散射射线计数率的基本公式 |
2.3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3.1 光电效应 |
2.3.2 康普顿散射效应 |
2.3.3 X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分效应的影响及对策 |
3.1 样品内部水分对X 射线强度的影响及对策 |
3.1.1 样品内部水分效应 |
3.1.2 样品内部水分效应的对策 |
3.2 样品和铍窗之间水分对X 射线强度的影响及对策 |
3.2.1 样品外水层厚度的影响 |
3.2.2 水层厚度的影响及校正 |
3.3 其他干扰因素及对策 |
3.3.1 基体效应及校正 |
3.3.2 不平度效应及校正 |
3.3.3 矿化不均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仪器设备和样品 |
4.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4.2 颗粒度的影响及对策 |
4.3 实验仪器介绍 |
4.4 仪器谱漂修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准备 |
5.2 样品水分饱和度的研究 |
5.3 水分衰减系数的研究 |
5.4 水层厚度的确定及校正方法 |
5.5 实验结果的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皮带式铁精矿含量、水分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六西格玛工具降低球团矿FeO含量的技术实践[D]. 田守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2]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D]. 余建文. 东北大学, 2017(01)
- [3]选矿厂溢流型球磨分级控制工艺设计与实现[D]. 李新.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5)
- [4]港口铁精矿在线微波水分检测技术研究[D]. 徐恩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10)
- [5]基于自感效应的磁铁矿含铁量快速测量系统研究[D]. 高梦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3)
- [6]基于EDXRF的钛铁品位在线分析系统及应用研究[J]. 李哲,庹先国,成毅,杨剑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3(03)
- [7]铁精粉铁品位传感器敏感机理及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D]. 杨秀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5)
- [8]铁精矿水分微波检测仪研发[D]. 伍玉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1)
- [9]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张锋. 东北大学, 2011(05)
- [10]海底原位X荧光探针分析的水分效应及校正技术研究[D]. 张永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