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安芳芳[2](2021)在《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本文采用碱性蛋白酶、海藻酸钠和纤维素衍生物等聚合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究了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和渗透规律,分析了羊毛鳞片、聚合物膜结构等对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图像质量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环保的织物表面改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蛋白酶改性使得羊毛织物表面鳞片被刻蚀,结晶度下降,润湿性能改善,从而减小了墨滴沿着单根纱线铺展和渗透程度,促进了活性染料分子与织物表面氨基基团共价结合,因而青色、品红、黄色和黑色色块的K/S值和固色率较未处理羊毛织物分别提高了8.2~9.4和12.5~23.1个百分点,渗透率降低了1.9~17.3个百分点,并且避免了含有机氯化物废水的排放和织物的过度损伤。(2)与海藻酸钠(S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处理液相比,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CMHPC)处理液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明显的弹性行为和较高的粘度,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较薄且连续的膜,因而够有效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缩短墨滴向织物表面转移的距离,提升喷墨印花图像质量。CMHPC处理羊毛织物的K/S值与SA和CMC处理织物相比分别提高了7.6~8.9和3.5~5.7;固色率分别提高了2~12.7个百分点和0.5~2.1个百分点;渗透率分别从6.7%和4.1%下降至2.4%,并且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以及汽蒸产生的能耗。(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吸附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导致其对活性染料阴离子的静电引力增强、纤维间部分孔隙被堵塞,有利于抑制墨滴的过度铺展。此外,润湿性能改善以及STAC的相催化转移和诱导作用促进了染料分子向织物表面转移并共价结合,从而提升了喷墨印花效果。(4)CMHPC和STAC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的复合物沉积在蛋白酶处理羊毛织物表面,形成了具有良好润湿性能并且带正电荷的薄膜,能够有效地控制墨滴的铺展和渗透、促进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因此,蛋白酶/CMHPC/STAC复合改性进一步提升了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减少了含尿素和染料废水的排放,缩短了汽蒸时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韩慧慧[3](2021)在《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中空纳米结构因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高渗透性等优异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模板法是目前制备中空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其中硬模板法程序繁杂能耗高,软模板法常常在水热溶剂热的条件下进行,温度高耗时长,因此探寻一种简易温和绿色低能耗的方法制备中空纳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文献报道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到达一定浓度时,SDS通过反离子架桥作用以束缚胶束的形式簇集在PVP链节上,形成拟聚阴离子结构的缔合物,并建立了项链状有序聚集体的微观结构模型。从拟聚阴离子聚集体结构上的层次性和有序性以及架桥离子的可取代性,推断其具有二次模板诱导形成中空结构的可能性。本课题组前期利用SDS-PVP拟聚阴离子为模板制备得到了Cu2O中空亚微球,初步验证了此猜想,且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境友好。至此该模板合成中空结构的研究较少,可控性尚不成熟,因此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的成果,进一步阐明Cu2O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并完善其应用。由于镍在该模板中也显示微球结构,因此推测并验证该模板具有诱导镍形成中空亚微球的可能,进而推断该拟聚阴离子模板诱导其它金属形成中空结构的可能性是在晶体生长规律、模板导向作用和还原条件间寻求各自的平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SDS-PVP拟聚阴离子为软模板,采用简易一锅法,在40℃下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为400 nm的介孔Cu2O中空亚微球。此方法温和绿色低能耗,有效的改善了硬模板的不足,由于,SDS-PVP拟聚阴离子的二级结构,显然比单一的软模板能发挥更多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Cu2O中空亚微球的形成是具有多级调控作用的SDS-PVP拟聚阴离子软模板辅助下的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的结果。(2)将Cu2O中空亚微球作为光催化剂催化降解污水中的有毒染料甲基橙,结果显示,反应时间为1 h时中空Cu2O亚微球对10 mg·L-1的甲基橙可以达92%的降解率,5h后降解率高达96.4%。中空Cu2O亚微球重复利用五次后,仍能达到90%以上的降解率,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将Cu2O中空亚微球作为海洋防污涂料中的防污剂时,探究了涂料试样板在人造海水中45天内Cu2+的缓释情况。结果表明,Cu2+的渗出率在21天后基本保持稳定,且远远高于市面上购买的工业级Cu2O。当防污剂的含量大于10%时,试样稳态渗出率能够满足防污剂的最小渗出率(10 mg·cm-2·d-1)要求。此外,以Cu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试样与购买的工业级的Cu2O防污涂料试样进行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实验时,Cu2O中空亚微球低添加量可达到高杀菌率,表现了更优异的杀菌性能。(3)以SDS-PVP拟聚阴离子为软模板,采用简易一锅法,在65℃下制备得到了粒径分布在300~700 nm表面呈现出松针状叠合形貌的介孔镍中空亚微球。研究证明此模板确能诱导镍形成中空结构且具有与Cu2O中空亚微球同样的形成机理。在苯酚加氢反应中,该镍中空亚微球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异丙醇为溶剂,在150℃下反应4 h,苯酚的降解率高达100%,环己醇的选择性达到90%。此外,催化剂循环使用20次后催化活性基本没有下降,在空气中常温放置14天,表面没有被氧化,催化性能也并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与稳定性能,有望作为苯酚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床层化或流态化催化剂使用。

殷嘉伦[4](2020)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双导热表面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沸腾换热一直在空调、化工以及能源动力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判断沸腾换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包括沸腾起始点(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ONB)、沸腾换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TC)以及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随着各种先进技术与材料的运用,研究人员在尝试提高沸腾换热性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沸腾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这是因为当沸腾设备运行中的热流密度超过临界热流密度时,换热性能急剧恶化,并引起沸腾危机。本文使用了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进行强化池沸腾换热研究,并结合双导热表面来改善活性剂溶液在接近临界热流密度时的换热性能。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S溶液在双导热表面和光滑铜表面上的沸腾换热特性。通过沸腾RPI(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模型来分析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对池沸腾关键因素(气泡脱离直径Dd,成核位点密度N和气泡脱离频率f)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溶液和去离子水的热通量分配情况。此外,还通过高速摄像机对沸腾恶化阶段的气泡动力学现象进行观察,并结合沸腾恶化阶段的热流密度和壁面过热度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DS溶液在沸腾恶化阶段的壁面过热度上升速率较为缓慢,其主要由于沸腾过程中加热面中心产生的蘑菇形大气泡和加热面周围产生的小气泡的相互作用,小气泡会进入并冲碎蘑菇形大气泡,这强化了加热面周围液体的扰动,使得壁面过热度上升缓慢。在双导热表面的池沸腾实验研究中,SDS溶液具有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在核沸腾阶段,SDS溶液在两种表面上的沸腾换热性能差异不大;在沸腾恶化阶段,光滑铜表面的壁面过热度上升明显,而双导热表面进入了“准静态过渡沸腾”状态。此时,即使加热功率继续增加,壁面过热度也不会急剧上升,而是以温度剧烈波动的状态缓慢增加。对比光滑铜表面和双导热表面壁面温度上升25℃所需要的时间,可发现双导热表面上温度所需要时间要比光滑铜表面高出一个数量级。通过对比两种表面上沸腾恶化阶段的气泡动力学现象和壁面过热度-热流密度变化,并结合热阻分析,发现由于加热面中心大气泡阻隔了加热面与液体的接触,沿加热面垂直方向的传热被显着减弱,此时热量沿加热面中心向四周的传递变得不可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光滑铜表面上的干燥区域会迅速扩张,引起沸腾的恶化;而在双导热表面上,由于低导热率材料的作用,热量的横向传递被显着抑制,加热面四周仍然可以被液体润湿,在润湿区域和干燥区域的竞争作用下,壁面过热度呈现剧烈波动。

李琛[5](2020)在《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助剂是衣物洗涤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主要起脱除硬水离子改善洗涤性能的作用。三聚磷酸钠(STPP)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洗涤剂助剂,但中国磷资源不丰富,而且磷酸盐的使用也会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有机小分子羧酸盐,沸石,层状硅酸盐,聚羧酸盐等替代磷酸盐的助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性价比的代磷助剂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草酸钠是一种二元羧酸螯合剂,它可以与多价离子形成不溶盐而起到软化水的作用。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有过初步探索,但由于草酸钠生产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广应用。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目前以工业尾气生产草酸钠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草酸钠生产成本,为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了草酸钠的物理化学基本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以草酸钠为洗涤剂助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传统磷酸盐助剂三聚磷酸钠和现用量最大的代磷助剂4A沸石进行了对照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对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草酸钠的钙脱除容量、钙脱除速率以及对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发泡性能及洗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4A沸石等代磷助剂比较,草酸钠具有钙脱除容量高、脱除速率快的特点。且草酸钠有助于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的提升。(2)去污性能是洗涤剂最重要的性质。在了解草酸钠具有助洗性基础上,进一步对草酸钠在洗涤剂配方中的去污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整洗涤剂配方组成、洗涤时间和温度,多角度研究了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的去污性能,并与STPP和4A沸石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可达到与STPP相近相的结果,远优于无磷助剂4A沸石。(3)酶是现代洗涤剂的重要组分,添加少量的酶可以有效提高对特定污渍的去除能力。为研究草酸钠与酶在洗涤配方中的复配性能,分别在草酸钠洗涤剂配方中添加了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针对相应污渍的污布进行了去污力的测定,并与STPP和4A沸石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STPP和4A沸石相比,草酸钠与酶显示出更好的复配性能。原因是草酸钠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小,保持了酶在洗涤剂中的活力,产生了更好的去污性能。(4)草酸钠是以沉淀的方式脱除硬水离子,生成的不溶性草酸盐颗粒可能会沉积在织物上,产生灰分。灰分沉积会造成织物的“板结”,使衣物发黄、变硬。本文通过对草酸钠洗涤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种类的调整出不同的配方,通过循环洗涤的方法对不同纤维织物(棉、聚酰胺、聚酯纤维)灰分沉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棉织物比合成纤维织物更容易造成灰分沉积。通过对洗涤剂配方的筛选,得到了在三种织物上同时具有低灰分量和高白度保持的三种配方: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ME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脂肪醇醚硫酸钠(AES)/CMC。(5)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草酸钠配方体系,选用棉织物,进一步对草酸钠洗涤剂灰分沉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溶草酸盐和棉织物的zeta电位,并利用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对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计算来揭示灰分沉积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成相同物相的草酸钙下,草酸钙颗粒与棉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灰分沉积量越小。(6)采用统计学方法,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对以AE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为抗沉积剂的草酸钠洗涤剂配方进行了显着因子筛选,为配方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酸钠对洗涤性能的提升效果分别达到了极显着和显着,尤其对于蛋白污布和皮脂污布的洗涤性能,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草酸钠的添加量,灰分量的差别并没有达到显着影响的水平。

张格平[6](2020)在《含π-共轭结构两亲分子的制备、自组装行为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构新颖的两亲分子,尤其是含π共轭结构的两亲分子,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热点。由于π共轭结构具有刚性,分子间存在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含π共轭结构两亲分子的自组装显示出与传统柔性烷基链两亲分子截然不同的规律。更重要的是,π共轭结构的存在,能够赋予聚集体独特的功能,典型的如光致发光。这类两亲分子中的π共轭结构,既可以是萘、蒽和芘富电子的共轭基团,也可以是萘二酰亚胺、芘二酰亚胺缺电子基团,甚至近年来,尺寸更大的π共轭结构和一些高聚或者寡聚π共轭结构,也被引入两亲分子中共轭两亲分子由于独特的荧光与组装性能,在材料应用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通过组装形成具有光电功能的液晶材料和纳米器件,以及形成囊泡等运载体单元。此外,在新型半导体材料与荧光探针和生物检测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一般来说,随着共轭结构的增大,分子的荧光光谱会出现红移,其荧光强度与量子产率会显着提高,有利于在光电材料领域的应用。更大的共轭结构会导致严重的π-π堆积效应,带来极差的溶解性,极大限制了这类分子在溶剂中自组装,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在π-共轭结构上接入烷基链与烷氧链等疏水或亲水基团,构筑两亲分子,可以提高该类分子的溶解性,并使其具有优异的自组装能力。研究发现,以支化烷基构筑的两亲分子,比传统的直链基团两亲分子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含有支化烷基的π-共轭结构两亲分子具有更高的溶解性与亲疏水性,在溶剂中更易形成不同聚集体结构。此外,非对称支化烷基链带来的不对称效应,可以打破了分子之间的规整排布,使这类分子的熔点大大降低。该类具有较强π-π堆积作用的分子,也具有形成室温液体的可能。综合含有π-共轭结构的两亲分子的研究工作,本论文提出了对新型π-共轭两亲分子结构的设计:即采用不同单元的共轭头基,在其中引入咪唑阳离子,并在咪唑阳离子上修饰有不同长度的支化烷基链,这类离子化合物的性质也可以通过对其阴离子种类的变化来调节。由于支化烷基链的存在,该类共轭两亲分子易制备获得室温下的发光离子液体。本论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了含π-共轭结构的两亲离子化合物在无溶剂状态下以及溶剂中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并对组装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共轭两亲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以及在胶体化学、纳米科学、软物质材料和超分子自组装领域的发展背景。总结了含π-共轭结构的两亲分子在无溶剂条件下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包括分子离子流体与液晶材料;在各类溶剂环境中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包括囊泡、纳米颗粒等微纳尺度的聚集体,以及凝胶、组装薄膜材料。阐述了这些材料在检测,光电材料以及其它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最后叙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意义。第二章,以萘甲酰胺为头基的离子液体作为研究对象,在结构上,一端带有发荧光的萘基团,另一端为支化烷基链,中间为正电的咪唑基团,Br-作为反离子。研究了该类离子液体与多金属氧酸盐(POM)的自组装行为,以最长支化烷基链的离子液体与钼铁氧簇{Mo72Fe30}为研究模型体系。由于咪唑阳离子与POM的静电作用,以及萘与支化烷基带来的疏水作用,离子液体与{Mo72Fe30}迅速发生相转移,得到自组装结构,亲水的正电咪唑基团在内部与{Mo72Fe30}相互作用,疏水的萘环与支化烷基分布在结构外部。这种结构与表面活性剂包覆的多金属氧酸盐(SEPs)类似,可以通过呼吸图案法在空气/水界面或者是气固界面上形成蜂窝状多孔材料。该类发光不对称离子液体构筑的蜂窝状多孔膜材料,兼具荧光特性与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同时通过构筑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方式,可以得到兼具两者性能的超分子组装结构。第三章,利用NaOH使三氟甲酰噻吩丙酮(tta)氢脱质子化,tta的阴离子作为稀土元素的一种常用配体,与Eu3+形成了八配位络合物。通过离子交换的方法将两亲性离子液体的反离子置换为Eu(tta)4-,得到了一系列新的发光Eu复合物,1Eu(tta)4-4Eu(tta)4。由于Eu的f-f跃迁禁阻,Eu3+在溶剂环境中不发光,Eu(tta)4-却具有极强的红色荧光。在高水含量的环境下,Eu(tta)4-的荧光会因为水分子的络合与溶剂分子的碰撞等原因被猝灭。为了避免稀土配合物离子与极性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混合溶剂中自组装的方法,使1Eu(tta)4在混合溶剂中形成聚集体结构,通过内包Eu(tta)4-的方法避免其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荧光增强的效果。第四章,利用了第二章与第三章中相同结构的离子液体,也就是极性-非极性-极性结构的低熔点离子液体(mp<-20℃)。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在无溶剂状态时,离子液体的非极性和极性部分会自发形成成双连续相,产生微观的相分离结构。当将该离子液体分散到水中时,双连续相仍然可以稳定的存在,进而形成一种自稳定的巨型组装体,我们通过实验与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证明了该巨型组装体具有超高的胶体稳定性。第五章,将萘环替换成了萘酰亚胺基团,瞄准发光效率跟高的离子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由于萘酰亚胺基团的高度对称性以及更强的π-π堆积作用,以Br-为反离子的这类化合物具有相对较高的熔点,不再是室温离子液体。为了得到室温离子液体,选取熔点最低的萘酰亚胺离子化合物,将反离子交换为双(三氟甲磺酰)亚胺(NTf2-)离子,得到了一种低于熔点也可以长时间保持过冷液体状态的发光离子液体。将该离子液体与不同的染料复配后,离子液体与染料可以发生FRET作用,实现单一荧光激发下的多重发射。通过调节染料的掺杂量,改变离子液体与染料之间的摩尔比,可以改变复合离子液体的荧光颜色,得到纯白光发射的离子液体。由于离子液体的高粘度与良好的粘附性,白光复合离子液体成功制备了防伪荧光墨水,以及白光发射的OLED。第六章,研究了以Br-为反离子较高熔点的萘酰亚胺离子化合物自组装行为,以及热致液晶形成与性能。在合成支化烷基链修饰化合物的同时,制备了具有相同碳链数目的直链烷基分子作为对照分子。该类离子化合物,在无溶剂状态下表现出独特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保持了内部的有序性。含有较长支化烷基链的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热致液晶现象;直链化合物虽然表现出良好的长程有序性,在冷却过程中容易产生过冷的无定型态固体。基于这一类分子的特殊结构,将其负载在石英基底上,测定了其三阶非线性光学参数,结果表明这几种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反饱和吸收现象。具有良好非线性光学特征的有机分子需要具备较大的D-π-A结构,才能创造较大的非对称离域π电子系统,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具有Alkyl-π-A化合物,同样具有良好的三阶非线性吸收能力,在光限幅材料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拓宽这类非线性光学分子的结构提供了思路。第七章,改变离子化合物的共轭基团,采用萘二酰亚胺(NDI)作为共轭基团,通过酰亚胺键修饰两个咪唑基团,在咪唑季铵化的过程中,由于咪唑N原子与卤代烃的反应活性较低,可以分别得到一取代与二取代的季铵化产物。结果表明:一取代的长链支化烷基化合物可以在混合溶剂中形成稳定的凝胶,由于NDI内核的存在,凝胶具有显着的光致变色特性,同时一取代不同链长的化合物固体中也发现了相同现象。经过ESR能谱分析,发现这是由于NDI在光照下产生稳定的NDI自由基所导致的,该类NDI变色凝胶对光致变色的软物质材料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晓楠[7](2020)在《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尘润湿性的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煤尘,它不仅会导致矿工患尘肺病不能治愈而死亡,而且会导致矿井发生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化学剂抑尘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煤矿降尘方法,它是通过在降尘用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从而提高煤尘颗粒被水湿润的程度。本文为了研究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改善煤尘润湿性的协同效应及降尘效果,从我国典型矿区选取了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焦煤、无烟煤6种煤样和15种表面活性剂来进行研究。首先测定6种煤样的工业成分、元素含量、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及水在煤尘表面的接触角来探究煤尘润湿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优选出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单组分,以临界胶束浓度(CMC)等体积两两混合配制出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溶液在煤样粉尘试片表面的接触角和煤尘在复配溶液中的润湿速度,将测定结果作为指标研究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研究单体和复配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在此基础上用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作为添加剂,以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为对象,进行喷雾降尘模拟实验和现场实践,对表面活性剂复配润湿煤尘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煤样粉尘的物化特性中,平均孔径是影响煤尘表面润湿性最重要的因素,接触角随平均孔径的增大呈线性减小(R2=0.96)。另外,六种煤样粉尘的润湿性随变质程度的增加呈高—低—高的趋势,褐煤的润湿性最强,所选烟煤中变质程度最高的焦煤润湿性最弱,无烟煤比焦煤的润湿性又有所增强。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改善煤尘润湿性效果最显着。阴离子-非离子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比各单组分表面张力低,特别是FMES-CDEA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9.23mN/m,比单组分FMES和CDEA分别降低20.18%和13.42%。阴离子-非离子复配溶液在任一种煤样粉尘试片上的接触角均明显小于单组分,比单组分的接触角降低了 14.04%~63.31%。6种煤尘在阴离子-非离子复配溶液中的润湿速度比在单组分中提高了 0.27~28.16倍。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形式决定煤尘表面的润湿性。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量越大,煤尘越容易润湿;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单层吸附形式更有利于增强煤尘的润湿性。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比阴离子-阴离子复配在煤尘表面达到吸附饱和时的浓度低,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以使煤尘表面的吸附量显着增大;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以间隔环绕的形式吸附于煤尘表面,更易于润湿煤尘。在喷雾降尘模拟实验中,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作为喷雾降尘添加剂的降尘效率优于阴离子-阴离子复配。气煤在0.025wt%FMES和0.025wt%CDEA复配溶液中降尘效率最高,为78.4%。褐煤、长焰煤、不粘煤、焦煤和无烟煤均在0.025wt%AES和0.025wt%CDEA复配溶液中降尘效率最高,分别为 91.53%、88.24%、85.7%、73.25%和 80.57%。现场实验表明,对于不粘煤,喷雾降尘液体介质为0.025wt%AES和0.025wt%CDEA复配溶液时降尘效率最高,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降尘率分别为88.32%和86.12%,分别比未处理水提高40.76%和46.06%,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尤其是呼吸性粉尘。同时,阴离子-非离子复配溶液作为喷雾降尘添加剂的降尘效率优于阴离子-阴离子复配,这和喷雾降尘模拟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一致。总之,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提高煤尘润湿性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为煤矿提供了使用表面活性剂溶液降尘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不同变质程度煤尘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适应特征,为选择及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喷雾降尘添加剂提高降尘效率提供参考。图[106]表[22]参[111]

王洪渤[8](2020)在《RAFT聚合制备PSMA-PS两亲嵌段共聚物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出苯乙烯-马来酸酐的交替/均聚型两亲嵌段聚合物PSMA-PS,通过动力学研究得知,聚合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具有一级动力学反应活性特征。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合成出了目标产物,考察了单体组成、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浓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单体组成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较小,分子量变化不明显,但能明显改变聚合物分子链中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的长度,增加引发剂浓度,降低链转移剂浓度可以明显降低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凝胶渗透色谱的结果显示,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4000g/mol之间,分子量分布在1.109-1.284之间,符合活性聚合的特征。将合成的两亲嵌段共聚物PSMA-PS在NaOH水溶液的条件下进行开环反应,得到水溶性聚合物PSMAN-PS。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PSMAN-PS中苯乙烯均聚链段长度的增加,聚合物在水相中的胶束尺寸越大,临界胶束浓度增大,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越弱。将聚合物PSMAN-PS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应用在St以及MMA的乳液聚合中,通过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分子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对乳液的聚合速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红外光谱表征了聚合产物的结构,证实了大分子乳化剂与乳胶粒子之间的锚定作用,说明了大分子乳化剂具有反应性。考察了乳液的固含量、乳化剂种类、单体种类对乳液稳定性、转化率、乳胶粒子尺寸以及成核机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St的乳液聚合以胶束成核的方式进行,并随着乳液体系中固含量的提高,乳液中乳胶粒子尺寸逐渐增大,Zeta电位和电导率呈下降趋势。乳化剂中疏水链段长度增加,所制备的PSt乳液的乳胶粒子尺寸增大,Zeta电位和电导率的变化取决于大分子乳化剂中亲水基团所带的电荷数量。而在PMMA的乳液聚合中,乳胶粒子尺寸低于乳化剂胶束尺寸以及电导率远小于PSt乳液的电导率,表明大分子乳化剂PSMAN-PS聚合的PMMA乳液不是以胶束成核的方式聚合,而是以均相成核实现聚合。

刁红亮[9](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指出“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张丽萍[10](2020)在《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文中提出甲基萘经浓硫酸磺化后,再由甲醛缩合成萘磺盐分散剂,在此过程中严格控制合成工艺以获得指定缩合度产物是合成生产的关键,产物经甲醇乙醚除盐除油纯化后,采用液-质联用表征方法对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子量结构归属,纯化产物用透析膜截留分子量最大组分,冷冻干燥后由液相色谱检查纯度。经过液相条件筛选,以透析产物为对照品,与待测品RT间隔时间大于1.5min的苯甲醇为内标,做内标工作曲线Y=0.0068+0.18387X,利用内标工作曲线对其最大分子量组分进行定量,实现了离子对试剂对多组分聚合物定量的跨越,为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生产工艺的选择和调整,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可湿性粉剂仍然是经典大吨位农药剂型,经过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现已解决诟病多年的粉尘飘移噪音污染问题,可湿性粉剂这种工艺简单、价格便宜、运输便捷、贮存安全的剂型仍然深受用户喜爱。本研究是沿用传统可湿性粉剂生产工艺,针对某公司莠灭净WP存在的热贮问题,从构成可湿性粉剂的原药、润湿分散剂、填料、稳定剂,对辅料进行逐项实验筛选,优选出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性能优良的配方,主分散剂SD-610 4%、复配分散剂净洗剂LS 2%、润湿剂K12 2%、白炭黑5%、高岭土补齐,有效成分含量77.8%,润湿时间68s,热贮前悬浮率87%,热贮悬浮率下降4.5%,解决了此制剂备受困扰的热贮稳定性难题。在生产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优异的渗透润湿性能,保证了药物有效成分施用后可以充分的利用,良好的分散悬浮率和热贮稳定性,确保可以喷洒均匀提高药效,避免了药害和环境污染。

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鳞片改性技术
        1.2.2 织物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的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蛋白酶改性处理
        2.2.3 墨滴在织物上的铺展
        2.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织物性能表征
        2.3.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测定
        2.3.3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改性羊毛织物性能分析
        2.4.2 织物性能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关系
        2.4.3 蛋白酶改性对墨滴铺展和渗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毛织物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处理
        3.2.3 墨滴的铺展
        3.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3.3 测试与表征
        3.3.1 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测试
        3.3.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织物性能表征
        3.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3.3.4 墨滴铺展、渗透和分布情况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聚合物处理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3.4.2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性能
        3.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对比
        3.4.4 蛋白酶/聚合物复合改性羊毛织物喷墨印花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羊毛织物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改性处理
        4.2.3 墨滴的铺展
        4.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处理液电导率测试
        4.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4.3.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测试
        4.3.4 墨滴的铺展和分布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织物表面结构和性质
        4.4.2 蛋白酶/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对墨滴铺展的影响
        4.4.3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羊毛织物的协同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处理
        5.2.3 墨滴的铺展
        5.2.4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
    5.3 测试与表征
        5.3.1 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处理液性能测试
        5.3.2 织物表面性能表征
        5.3.3 喷墨印花效果测试
        5.3.4 墨滴的铺展、渗透和分布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改性织物表面性能
        5.4.2 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效果
        5.4.3 蛋白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空纳米材料
    1.2 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
        1.2.1 硬模板法
        1.2.2 软模板法
        1.2.3 自模板法
    1.3 中空纳米材料的应用
        1.3.1 传感器
        1.3.2 生物医学
        1.3.3 催化剂
        1.3.4 超级电容器
        1.3.5 电磁波吸收
    1.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性聚合物拟聚阴离子研究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亚铜中空亚微球的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制备
        2.3.2 Cu_2O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2.3.3 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2.3.4 防污涂料中Cu~(2+)缓释率测定
        2.3.5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杀菌性能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形貌结构表征与物相分析
        2.4.2 Cu_2O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探究
        2.4.3 光照时间对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4 Cu_2O中空亚微球用量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5 甲基橙浓度对Cu_2O中空亚微球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2.4.6 Cu_2O中空亚微球的循环利用性能
        2.4.7 防污涂料中Cu~(2+)缓释性能
        2.4.8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性能
        2.4.9 Cu_2O中空亚微球防污涂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镍中空亚微球的合成及催化苯酚加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镍中空亚微球的制备
        3.3.2 镍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3.3.3 镍中空亚微球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
        3.3.4 镍中空亚微球的循环稳定性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镍中空亚微球的表征
        3.4.2 镍中空亚微球溶胶的光学特性
        3.4.3 镍中空亚微球形成机理分析
        3.4.4 镍中空亚微球催化苯酚选择性加氢结果分析
        3.4.5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4.7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8 镍中空亚微球的循环催化性能与稳定性能
    3.5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双导热表面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池沸腾换热研究现状
        1.2.2 低导热率材料在沸腾换热中的应用
    1.3 表面活性剂强化沸腾换热的理论基础
        1.3.1 表面活性剂基本概念
        1.3.2 池沸腾换热介绍
        1.3.3 表面活性剂对沸腾换热的影响
    1.4 沸腾危机与潜在应对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2.1 实验系统
        2.1.1 沸腾玻璃腔
        2.1.2 加热系统
        2.1.3 蒸汽冷凝系统
        2.1.4 数据与可视化采集系统
        2.1.5 铜基样品制作
    2.2 实验步骤
        2.2.1 预处理
        2.2.2 实验步骤
    2.3 数据处理方法
    2.4 实验可靠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光滑铜表面的沸腾换热特性
    3.1 表面活性剂SDS溶液表面张力对池沸腾ONB的影响
    3.2 气泡动力学对沸腾恶化阶段的影响
    3.3 表面活性剂溶液沸腾的热通量分配情况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双导热表面的沸腾换热特性
    4.1 光滑铜表面与双导热表面的沸腾换热性能区别
        4.1.1 去离子水在光滑铜表面与双导热表面的沸腾换热特性比较
        4.1.2 表面活性剂SDS溶液在光滑铜表面与双导热表面的沸腾换热特性比较
        4.1.3 表面活性剂SDS溶液在沸腾恶化阶段两种表面上气泡动力学现象
    4.2 准静态过渡沸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与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衣物洗涤剂简介
        1.1.1 衣物洗涤剂的发展
        1.1.2 衣物洗涤剂成分介绍
    1.2 早期洗涤助剂
        1.2.1 早期碱性助剂
        1.2.2 磷酸盐助剂
    1.3 代磷助剂
        1.3.1 有机小分子代磷助剂
        1.3.2 沸石类助剂
        1.3.3 层状结晶硅酸钠
        1.3.4 聚羧酸盐类
    1.4 草酸钠概述
        1.4.1 草酸钠的生产
        1.4.2 草酸钠基本性质
        1.4.3 草酸盐在自然界中的降解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钙离子脱除容量测定
        2.2.2 钙脱除速率测定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4 润湿力的测定
        2.2.5 乳化能力测定
        2.2.6 泡沫性质测定
        2.2.7 白度测定
        2.2.8 洗涤剂去污力测定
        2.2.9 循环洗涤测定
        2.2.10 白度保持能力
        2.2.11 抗灰分性能的测定
        2.2.12 酶活力测定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3.3 zeta电位的测定
第三章 草酸钠助剂基本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钙脱除容量的测定
    3.3 钙脱除速率的测定
    3.4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4.1 草酸钠对平衡表面张力的影响
        3.4.2 草酸钠对润湿能力的影响
        3.4.3 草酸钠对乳化能力的影响
        3.4.4 草酸钠对发泡能力的影响
    3.5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去污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添加量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3 助剂添加量的影响
    4.4 洗涤时间的影响
    4.5 洗涤温度的影响
    4.6 聚合物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与酶的复配
    5.1 引言
    5.2 助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5.3 洗涤配方的pH
    5.4 加蛋白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5 加脂肪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6 加纤维素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配方抗沉积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灰分沉积量和白度保持
    6.3 收集固体颗粒的XRD表征
    6.4 收集固体颗粒的形貌
    6.5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在不同织物纤维上的沉积
        6.5.1 不同配方在棉布上的沉积性质
        6.5.2 不同配方在聚酰胺织物上的沉积性质
        6.5.3 不同配方在聚酯纤维上的沉积性质
        6.5.4 草酸钙沉积过程
    6.6 温度对棉织物循环洗涤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抗灰分沉积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灰分沉积量
    7.3 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7.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形貌及zeta电位的影响
    7.5 不同溶液中草酸钙与棉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配方显着因素分析
    8.1 引言
    8.2 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
        8.2.1 Plackett-Burman实验与结果
        8.2.2 Plackett-Burman显着性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含π-共轭结构两亲分子的制备、自组装行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组装
    1.2 两亲分子
        1.2.1 表面活性剂
        1.2.2 π-共轭两亲分子
    1.3 π-共轭两亲分子在无溶剂条件下的聚集行为
        1.3.1 π-共轭发光分子流体
        1.3.2 π-共轭离子液体
        1.3.3 π-共轭两亲分子形成的液晶材料
    1.4 π-共轭两亲分子在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1.4.1 π-共轭两亲分子形成的纳米聚集体
        1.4.2 π-共轭两亲分子形成的有序功能材料
    1.5 π-共轭两亲分子在聚集结构中的相互作用
        1.5.1 聚集诱导发光与聚集诱导猝灭
        1.5.2 π-共轭两亲分子的J聚集与H聚集
        1.5.3 共轭供体与受体基团间的电子转移效应
        1.5.4 共轭基团之间的能量转移
    1.6 π-共轭两亲分子组装结构的应用
    1.7 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萘基离子液体在无溶剂条件下与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溶解度测试
        2.2.3 表面张力测试
        2.2.4 电导率测试
        2.2.5 聚集体的形貌表征
        2.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无溶剂状态下离子液体的自组装行为
        2.3.2 离子液体的表面活性
        2.3.3 水溶液环境下离子液体的自组装行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萘基离子液体与多金属氧酸盐构筑的功能化蜂窝状多孔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多金属氧酸盐(POM)的合成
        3.2.3 蜂窝状多孔膜的构筑
        3.2.4 蜂窝状多孔膜的表征方法
        3.2.5 蜂窝状多孔膜的循环伏安曲线测试与电沉积金纳米颗粒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Ps与蜂窝状有序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
        3.3.2. 蜂窝状有序多孔结构的形貌表征
        3.3.3. 蜂窝状有序多孔结构的影响因素
        3.3.4. 蜂窝状有序多孔结构与{Mo_(72)Fe_(30)}@IL1的谱学表征
        3.3.5. 蜂窝状多孔膜的电化学功能与模板应用
        3.3.6. 其它钼多金属氧酸盐与IL1形成的蜂窝状多孔膜的探究与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萘基离子液体-稀土配合物复合物的可控自组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Eu (Ⅲ)复合物的合成
        4.2.3 在混合溶剂中制备1Eu(tta)_4聚集体的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u (Ⅲ)复合物的成分表征
        4.3.2 Eu (Ⅲ)复合物的外观形态与热分析表征
        4.3.3 Eu (Ⅲ)复合物的XRD表征
        4.3.4 1Eu(tta)_4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形成聚集体的光谱学表征
        4.3.5 1Eu(tta)_4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形成聚集体的粒径统计与zeta电势表征
        4.3.6 1Eu(tta)_4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形成聚集体的形貌表征与结构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萘酰亚胺离子液体,一种用于光捕获的软物质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5.2.3 复合离子液体负载的LED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2.4 萘酰亚胺离子液体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液体的结构对其热分析性质的影响
        5.3.2 离子液体的流变学性质研究
        5.3.3 离子液体在稀溶液与无溶剂状态下的光谱学性能研究
        5.3.4 离子液体与染料的FRET效应与其理论研究
        5.3.5 离子液体的结构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
        5.3.6 染料掺杂的复合离子液体的荧光可调性与其应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萘酰亚胺液晶材料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
        6.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6.2.3 液晶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测试方法
        6.2.4 液晶化合物的合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共轭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对其热致相变的影响
        6.3.2 共轭离子化合物液晶行为与自组装结构的分析
        6.3.3 液晶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NDI凝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药品
        7.2.2 测试与表征方法
        7.2.3 NDI两亲性离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7.2.4 NDI两亲分子凝胶的制备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NDI两亲性化合物固体产生自由基的能力
        7.3.2 NDI凝胶的构筑与结构表征
        7.3.3 NDI凝胶的光致变色性能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尘润湿性的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尘湿润剂研究现状
        1.2.2 煤尘润湿性研究现状
        1.2.3 润湿剂对煤尘润湿能力的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润湿和吸附理论
    2.1 表面活性剂概述
    2.2 固液界面润湿理论
    2.3 固液界面吸附理论
    2.4 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煤样粉尘的物化特性及其对润湿性的影响
    3.1 煤样粉尘的制备
    3.2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孔隙结构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微观结构分析
        3.4.1 实验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煤样粉尘润湿性影响因素分析
        3.5.1 煤样粉尘润湿性测定
        3.5.2 煤样粉尘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吸附润湿煤尘特性研究
    4.1 单体表面活性剂初选
    4.2 单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测定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单体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煤尘试片的接触角测定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煤尘在单体表面活性剂中润湿速度的测定
        4.4.1 实验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不同单体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吸附润湿特性
        4.5.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4.5.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4.5.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尘润湿的协同效应研究
    5.1 复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测定
        5.1.1 实验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2 复合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煤尘试片的接触角测定
        5.2.1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煤尘在复配表面活性剂中润湿速度的测定
        5.3.1 实验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4 复配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5.4.1 阴离子-阴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5.4.2 阴离子-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润湿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效果研究
    6.1 复配表面活性剂喷雾降尘模拟实验
        6.1.1 实验方法
        6.1.2 结果与讨论
    6.2 复配表面活性剂喷雾降尘现场实验
        6.2.1 煤矿工作面简介
        6.2.2 实验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RAFT聚合制备PSMA-PS两亲嵌段共聚物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1.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1.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1.1.4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2 两亲嵌段聚合物
        1.2.1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概述
        1.2.2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结构类型
        1.2.3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
    1.3 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3.1 自由基聚合
        1.3.2 活性自由基聚合
        1.3.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1.3.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3.5 氮氧自由基聚合(NMP)
    1.4 乳液聚合
        1.4.1 乳液聚合概述
        1.4.2 乳液聚合机理
        1.4.3 乳液聚合成核方式
        1.4.4 乳化剂
        1.4.5 大分子乳化剂
        1.4.6 大分子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4.7 大分子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两亲嵌段共聚物PSMA-PS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RAFT试剂BCSPA的合成
        2.2.4 PSMA-PS交替/均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
        2.3.1 PSMA-PS共聚物转化率测试
        2.3.2 PSMA-PS共聚物收率计算
        2.3.3 红外光谱测试
        2.3.4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3.5 PSMA-PS共聚物GPC凝胶色谱测试
        2.3.6 SMA共聚物的黏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RAFT试剂BCSPA的结构表征
        2.4.2 PSMA-PS共聚物的制备
        2.4.3 PSMA-PS共聚物的动力学研究测试
        2.4.4 PSMA-P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4.5 PSMA-PS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4.6 PSMA-PS共聚物的特性粘度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分子乳化剂PSMAN-PS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PSMA-PS共聚物的碱化
    3.3 测试与表征
        3.3.1 PSMAN-PS的红外表征
        3.3.2 PSMAN-PS的表面张力测试
        3.3.3 PSMAN-PS水溶液胶束尺寸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SMAN-PS的结构表征
        3.4.2 PSMAN-PS水溶液的胶束尺寸
        3.4.3 PSMAN-PS的表面张力测试
        3.4.4 PSMAN-PS的 HLB值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分子乳化剂PSMAN-PS在St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PSMAN-PS应用于St乳液聚合
    4.3 测试与表征
        4.3.1 PSt乳液聚合的转化率测试
        4.3.2 PSt乳液聚合产物的红外表征
        4.3.3 PSt聚合物乳液的粒径测试
        4.3.4 PSt聚合物乳液的Zeta电位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St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4.2 PSt乳液聚合的配方组成
        4.4.3 PSt乳液聚合的动力学测试
        4.4.4 PSt乳液的粒径测试
        4.4.5 PSt乳液的Zeta电位和电导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分子乳化剂PSMAN-PS在MMA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PSMAN-PS应用于PMMA乳液聚合
    5.3 测试与表征
        5.3.1 PMMA乳液聚合的转化率测试
        5.3.2 PMMA乳液聚合产物的红外表征
        5.3.3 PMMA聚合物乳液的粒径测试
        5.3.4 PMMA聚合物乳液的电导率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MMA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4.2 PMMA乳液聚合的配方组成
        5.4.3 PMMA乳液的粒径测试
        5.4.4 PMMA乳液的电导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期间研究成果

(9)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10)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
        1.1.2 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2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种类、应用领域
        1.2.1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缩合度类别
        1.2.2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用途
    1.3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合成路线、萘核数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1.3.1 合成路线
        1.3.2 萘核数的检测方法
        1.3.3 萘核数的检测意义
    1.4 除草剂莠灭净发展概述
        1.4.1 莠灭净简介
        1.4.2 莠灭净合成路线
        1.4.3 使用除草剂的必要性
        1.4.4 莠灭净制剂发展现状
    1.5 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
        1.5.1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定义及特点
        1.5.2 农药可湿性粉剂组分组成
        1.5.3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润湿分散剂预选
        1.5.4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1.5.5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性能评价指标)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液相色谱法分析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收率
        2.2.2 对照品的制备
        2.2.3 储备液的制备
        2.2.4 色谱分离和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缩合物质谱分析
        2.3.3 内标工作曲线定量关系
        2.3.4 待测品中二聚体组分比例的测定
        2.3.5 内标加标回收率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
    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2 实验与检测方法
        3.2.1 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3.2.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检测评价标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制备
        3.3.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主分散剂的筛选
        3.3.3 主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4 复配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5 润湿剂的筛选
        3.3.6 填料的确认
        3.3.7 主分散剂的最终确认
        3.3.8 白炭黑用量的筛选
        3.3.9 稳定剂的选择
        3.3.10 最终配方评价
        3.3.11 同类产品分析
        3.3.12 主分散剂表面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羊毛织物表面复合改性与活性染料喷墨印花性能研究[D]. 安芳芳.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软模板法合成氧化亚铜及镍中空亚微球及其应用性能[D]. 韩慧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4]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双导热表面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 殷嘉伦. 东华大学, 2020(01)
  • [5]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D]. 李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6]含π-共轭结构两亲分子的制备、自组装行为与性能研究[D]. 张格平. 山东大学, 2020(12)
  • [7]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煤尘润湿性的协同效应研究[D]. 王晓楠.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8]RAFT聚合制备PSMA-PS两亲嵌段共聚物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性能研究[D]. 王洪渤.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10]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D]. 张丽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新干燥技术(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