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明的“气”

王兆明的“气”

一、王招明的“气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欣,田军,段晓文,杨海军,唐永亮,张承泽,毕海滨,鲜成钢,刘合[1](2022)在《大幅提高超深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对策与实践——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拉苏致密砂岩气藏位于中国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上产的主要战场。由于目的层埋藏深度大、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储层致密、温度压力高、水体复杂,高效开发面临极大挑战。为了提高致密砂岩气藏最终采收率,在深化气藏地质及动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致密气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与该区气藏特征相匹配的开发对策体系,大幅提升了气藏的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可分为冲起式弱边底水、冲起式有限边底水、叠瓦断片式弱边水、叠瓦断片式有限边水和叠瓦断片式强边底水等五种类型;(2)非均匀水侵是影响气藏采收率的最主要因素,水侵规律与地质特征和开发参数密切相关;(3)针对气藏不同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布井方式、井网井型、储层改造方式、采气速度、防水控水等一系列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论认为,采用新的开发对策后,新近投产气藏出现无明显不均衡水侵,气藏采收率较早期投产气藏可提高10%~15%,为全球其他地区超深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开发经验和借鉴。

徐珂,田军,杨海军,张辉,鞠玮,刘新宇,王志民,房璐[2](2022)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现今地应力对储层品质的影响及实践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产能差异大。现今地应力对储层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但当前研究方法存在不足。为了革新储层评价的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从地应力角度出发,基于岩石测试和测井数据,结合区域演化和构造变形综合分析,开展系统的地质力学研究,并提出了量化表征应力集中的参数,实现有利区带的优选。结果表明:(1)现今地应力及其控制下的裂缝渗透性是决定超深层产能的重要因素,低应力和裂缝活动性好的位置是有利优选区,要避免以井壁连续崩落为特征的局部应力集中区这类不利位置;(2)"强应力"由地应力和岩石强度之间"博弈"导致,根据二者平衡关系确定的应力集中参数有效表征了"强应力"的分布,将地应力影响下的相关参数纳入储层品质评价提高了储层分级的精度;(3)宜充分利用大斜度井有多穿有利区、多垂直穿裂缝的多重优势,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魏国齐,张荣虎,智凤琴,王珂,余朝丰,董才源[3](2021)在《库车坳陷东部中生界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文中认为前陆盆地以蕴藏构造油气藏为主,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以往被认为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量。以库车坳陷东部中生界为例,在大量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资料叠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吐格尔明大型背斜构造为古新世和上新世继承性基底冲断作用的产物,其变形主压应力场的方位为NNE—SSW向;依奇克里克背斜构造为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其褶皱南翼相对简单,为迪北斜坡带,北翼呈低角度北倾,变形主压应力场的方位为NNW—SSE向。库车坳陷东部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发育巨厚层煤系腐殖型和暗色泥岩腐泥型烃源岩,沉积中心分布在库车河地区、迪北地区和吐东地区,TOC含量为2.1%~3.3%,Ro为1.0%~2.0%,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广泛发育中层—薄层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砂体,累计厚度为200~280 m,砂体在垂向上不连续加积,在横向上呈透镜状,延伸距离最大可达4 km。油气藏主要发育在3个有利区带: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在大型背斜围斜部位,大面积致密砂岩构造-岩性型油气藏发育在阳霞凹陷和深部背斜平缓带,构造-地层超覆油气藏发育在阳霞凹陷南斜坡。

赵文智,贾爱林,王坤,高阳,位云生,黄福喜[4](2021)在《中国天然气“十三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与成效最显着的5年。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理论、前陆冲断带"被垛式富灶+构造抽吸富集"天然气成藏理论和页岩气"三高一保一适中"富集成藏理论等勘探新理论,推动了四川盆地安岳、塔里木盆地库车和川南页岩气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发现和探明;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技术、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深层高压气藏和页岩气一体化开发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支撑了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925×108m3,同比增长9.3%。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天然气储产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杨引弟[5](2021)在《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神木气田北部是近几年神木气田勘探的外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中具有多层含气的特征,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该地区成藏地质条件的认识多集中在神木及其南部地区,神木北部地区研究相对薄弱。勘探实践表明,北部地区包括太原组在内的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更加复杂,因此通过本次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神木气田外围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从而指导勘探生产。本次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钻井地质、测井、试气试采资料,结合有机质烃源岩评价、岩心储层物性、天然气地球化学及地层水矿化度等测试分析数据,系统的研究了太原组气藏各成藏地质条件发育特征。评价重点在于对烃源岩质量评价、生烃潜力及其生烃历史的恢复。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藏剖面解剖,气水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总结该地区太原组气藏的发育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建立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气源条件良好,天然气以烷烃气和高甲烷含量为特征,天然气类型的为煤成气,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和煤层,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偏向于Ⅲ型(腐殖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通过计算太原组的烃源岩生烃强度平均值为3.60×108m3/km2,神木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强度平均值为18.11×108m3/km2;太原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储层物性较差,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研究区发育区域盖层与直接盖层,生储盖组合为自生自储型;发育的圈闭类型有岩性圈闭与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地层水类型为氯化钙型(Ca Cl2),表明太原组地层封闭性较好,水动力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及保存。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分为两期充注,早期充注发生在早—中侏罗世,充注规模小,未能聚集成藏,晚期充注发生在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机质进入生气高峰期,此时圈闭已形成,在致密储层中充注成藏。研究区太原组天然气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为:区域构造对天然气藏的富集控制作用不明显;烃源岩的广覆式生烃为气藏奠定物质基础,生烃强度控制天然气藏的分布范围,太原组气藏不仅受控于太原组烃源岩,也受山西组、本溪组烃源岩影响;砂体展布与规模控制天然气横向上的分布与规模,优质储层物性特征仍然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但当烃源岩以及盖层条件良好的时,储层物性较差天然气也可以成藏;直接盖层对天然气富集成藏起主要作用,区域盖层因距离气藏较远,控制作用不明显。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6](2021)在《“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世界10个产气大国中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年产量达2 500×108m3或更多,预计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将达到2 500×108m3。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有3个依据:①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仅为8.6%,具有更快发展的资源优势;②过去35年,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的增长优势;③2006年以来,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有更快发展的储量优势。近10年的天然气年产量增长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和天然气储采比都支持中国2025年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最后提出中国"十四五"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建议:①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②攻克3个(北天山山前坳陷、柴北坳陷和西湖凹陷)隐伏煤系潜在大气区;③加速已探明的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08m3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④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探井的钻探。

闵华军[7](2020)在《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页岩气勘探中,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效果尚不理想。此类页岩是否具备页岩气富集潜力以及如何在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区实现勘探突破,是当前页岩气地质研究和勘探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扬子板块西南地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以期为该类型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大量露头、钻井、地球化学、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压汞等资料,以沉积学、地球化学、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页岩储层成岩演化、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对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变差原因、储层发育影响因素、高氮低烃页岩气形成原因、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物质基础较好。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分布主要受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区域古地貌控制:拉张槽区,可容纳空间大,总有机碳(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可达70m以上;研究区东部古地貌低地区,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一般在30m~50m。不规则底形模式(拉张槽区)和上升流模式(研究区东部)是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模式。(2)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有机质成熟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破坏阶段(Ro<1.1%~1.3%)、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Ro=1.1%/1.3%~2.0%左右)和晚期孔隙破坏(Ro>2%左右)3个大的阶段。原生孔隙破坏阶段,孔隙度逐渐下降,机械压实和沥青充填作用是页岩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有机质孔隙大量形成,孔隙度增加。晚期孔隙破坏阶段,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直至停止,深层压实作用对孔隙持续破坏,孔隙度下降。有机质孔隙的形成对次生孔隙贡献大,溶蚀等其它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贡献小,几乎可以忽略。(3)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主要受埋深增温影响。峨眉地幔柱活动对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影响,但不能造成有机质高过成熟,最大埋深大是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差。与优质页岩储层相比,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具有有机质成熟度高、孔隙度低,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发育差,孔隙连通性偏低,比表面积、孔体积低等特征。较低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造成页岩储集性较差。(5)深层压实是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深埋阶段压实作用对页岩储层孔隙的破坏仍然较为可观,页岩中有机质由于承压,更容易受到压实影响,TOC越高影响越强烈。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破坏主要与压实作用有关,而非石墨化导致。压实作用下,有机质承压易发生变形、迁移,有机质孔隙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化,甚至消失。随着埋深/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或停止后(Ro大于2%左右),压实作用成为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页岩孔隙持续破坏,比表面积、孔隙度单调下降。当埋深达到一定深度,页岩孔隙破坏严重,孔隙度下降至2%以下,页岩失去储集层意义,这一深度可定义为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可能在8000m~8500m左右。(6)(热成因)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无构造热事件情况下,生油高峰后,页岩储层孔隙度随深度/Ro呈抛物线型变化,指示有效页岩储层或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存在深度窗口,这一深度窗口亦为页岩气富集的最大潜在窗口,本次称为页岩气勘探的深度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门限深度为湿气窗口的门限深度,该门限深度是优质页岩气储层开始发育的深度及页岩气富集的气源保证。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为页岩储层发育下限深度,该下限深度是页岩气富集优质储层的保证。无构造热事件地区,地层最大埋深与Ro对应较好,可以用Ro来标定页岩气的勘探窗口(即页岩气勘探的Ro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深度在盆地构造沉降能力范围内,对页岩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7)研究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页岩储层特殊的埋藏演化历史有关,筇竹寺组底部不整合及区域偏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次要影响因素。深层压实排烃(强烈)以及喜山期构造抬升、地层压力下降引发的排烃是筇竹寺组页岩气散失的主要过程,高氮低烃页岩气是绝大部分气体排出页岩后的残留。研究区及邻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大面积分布是其形成主要与自身因素有关的体现。(8)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地层压力常压区(且无构造热事件),高过成熟页岩孔隙破坏较严重,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较低。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区,压实对页岩孔隙的破坏滞后于常压区,有机质高过成熟期(至少在高过成熟早期),页岩孔隙保存较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

陈寒勇,章伟[8](2020)在《浙西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含气性特征》文中提出依托《浙西地区古生界页岩气资源调查及有利区优选》项目中的参数井、野外剖面测量、测试数据,对荷塘组有机地化参数、矿物含量、储集特征、裂隙发育等进行分析,认为荷塘组暗色泥页岩层厚度大,介于50~300m之间;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5.10%;脆性矿物含量高(石英含量平均为81.95%)、低孔低渗(孔隙度、渗透率平均分别为平均0.97%、0.0421×10-3μm2m d)、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聚集条件。热演化程度高,Ro平均值3.49。等温吸附实验表明,荷塘组页岩淳页1井吸附气含量平均为1.89m3/t;野外露头样品吸附气含量Ro平均值为3.95m3/t。现场解吸实验荷塘组含气量整体偏低,与淳页1井岩浆岩侵入有一定相关性。浙西地区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影响荷塘组页岩含气性的主要因素是断裂构造及岩浆岩发育程度,过高的热演化程度对含气性亦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热演化程度适中、保存条件较好的区域具有良好的进一步进行页岩气勘探的前景。

张抗,白振瑞[9](2020)在《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油气勘探经历了两次全国性战略展开,其成果为石油年产量跃上1×108t、2×108t的台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油气储、产量增长都出现了新拐点,石油新增储量和产量出现缓慢波状下降,天然气也开始出现储量产量增速明显变缓。必须进行油气勘探的第三次战略展开,向新区新领域再开拓,以求油气储产量实现新的战略接替。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为: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海相中生界,非常规油气中的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和煤层气。其中,常规油气的共同点为: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以海相地层为主,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勘探难度增大、成本明显升高。以上诸方面都已有了程度不同的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基础性研究,有的已有探明储量或重要的油气发现。实现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目标将有相当大的难度,道路将更加曲折。

殷亮亮[10](2020)在《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与成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广泛发育煤系地层,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当前,沁水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是煤层气,已在盆地南部建成千亿立方米规模的大型煤层气田。致密气研究的兴起,源于近年来在多个煤层气区块的勘探开发中,在上古生界多套砂层中发现良好的气测显示,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成岩演化过程、致密气气层特征、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不清楚,限制了该区致密气的勘探。为此,本文基于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有机地球化学、气体吸附、稀有气体检测和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测试方法,结合岩心、测井、气测和区域地质资料,对沁水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砂岩储层开展精细评价和致密气成藏特征研究,明确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以及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定量评价了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查明了致密气的成藏过程。主要成果与创新如下:1.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为主,原生孔隙基本不发育。储层主要发育纳米级孔隙系统,孔隙直径主要分布于40600 nm之间,以小孔(<0.1 um)为主,其次为中孔(0.11 um),局部发育少量大孔(>1 um)。2.储层喉道直径小,孔隙结构复杂,排驱压力偏高,孔喉连通性不好,储层物性较差,为典型的致密储层。溶蚀作用可以改善储层物性,在局部形成甜点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控制,喉道直径直接控制储层物性,而沉积作用则是控制储层物性的根本因素。3.建立了烃源岩游离气和吸附气计算模型,定量评价了烃源岩对天然气的储集能力。泥岩有较小的生烃能力和较大的储气能力,而煤岩有较大的生烃能力和较小的储气能力,两者的排气量分别为0.6×1012 m3和11.96×1012 m3,计算山西组致密气资源量为0.38×1012m3。4.山西组致密气存在2期成藏,对应的成藏时间分别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储层成岩史与气体充注史研究表明,第1期成藏发生于储层致密之前,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先成藏后致密;第2期成藏发生于储层致密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

二、王招明的“气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招明的“气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大幅提高超深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对策与实践——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藏地质及开发特征
    1.1 构造特征
    1.2 基质储层特征
    1.3 储层裂缝特征
    1.4 气藏类型
    1.5 气藏开发特征及问题
2 气藏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2.1 室内驱替实验及分析
    2.2 不同地质及开发模式下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2.2.1 断裂特征对采收率的影响
        2.2.2 构造特征对采收率的影响
        2.2.3 水体规模对采收率的影响
        2.2.4 采气速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3 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3.1 布井方式
    3.2 开发井型
    3.3 储层改造工艺
    3.4 采气速度和单井配产
    3.5 防水控水对策
4 开发实践
5 结论

(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现今地应力对储层品质的影响及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和应力控产机理的发现
2 强应力参数的提出
    2.1 优质储层的力学成因机理
    2.2 考虑地应力相关因素的储层品质评价方法
3 讨论
    3.1 井位部署建议
    3.2 侧钻增产措施
    3.3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3)库车坳陷东部中生界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大型晚期背斜发育优越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
    2.1 吐格尔明背斜—阳霞凹陷构造带
    2.2 依奇克里克背斜构造带
3 煤系和湖相泥岩形成巨厚优质烃源岩
    3.1 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
    3.2 三叠统煤系—湖相泥岩烃源岩
4 近烃源岩发育中层—薄层规模有利砂体
    4.1 中—下侏罗统中层—薄层透镜状砂体
    4.2 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中层—薄层透镜状砂体
5 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5.1 大型背斜构造围斜部位构造-岩性油气藏(群)
    5.2 背斜西翼构造-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5.3 阳霞凹陷南斜坡构造-地层超覆油气藏
6 结 论

(4)中国天然气“十三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
2 天然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2.1 古老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理论
    2.2 前陆冲断带“被垛式富灶+构造抽吸富集”天然气成藏理论
    2.3 页岩气“三高一保一适中”富集成藏理论
3 天然气开发技术新进展
    3.1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技术
    3.2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
    3.3 深层高压气藏开发技术
    3.4 页岩气一体化开发技术
4 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4.1 天然气资源基础
    4.2 天然气产量发展趋势与地位
5 结论

(5)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神木北部气田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3 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主要标志层特征
        2.2.2 地层特征
        2.2.3 地层划分方案
    2.3 沉积特征
        2.3.1 岩心相标志
        2.3.2 沉积构造特征
        2.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三章 天然气成藏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3 生烃强度特征
        3.1.4 气源条件对比
    3.2 储层条件
        3.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2 微观结构特征
        3.2.3 储层物性特征
        3.2.4 储层展布特征
    3.3 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3.3.1 盖层特征
        3.3.2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四章 气藏解剖及天然气成藏过程
    4.1 天然气地化特征及成因
        4.1.1 组分特征
        4.1.2 碳同位素特征及天然气成因判识
    4.2 天然气分布特征
        4.2.1 天然气平面分布特征
        4.2.2 气藏剖面分布特征
    4.3 气藏圈闭特征
        4.3.1 岩性圈闭
        4.3.2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4.4 地层水特征
        4.4.1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4.4.2 水化学特征系数
        4.4.3 地层水分布特征
    4.5 天然气成藏过程
        4.5.1 包裹体均一温度
        4.5.2 成藏期次
        4.5.3 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第五章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构造条件的控气作用
    5.2 气源条件的控气作用
    5.3 储层条件的控气作用
        5.3.1 砂体展布特征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3.2 储层物性特征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4 盖层条件的控气作用
        5.4.1 直接盖层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4.2 区域盖层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关键依据及重要条件
    1.1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
    1.2 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
    1.3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1.4 预测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级
        1.4.1 近1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表明中国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趋势
        1.4.2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条件
        1.4.3 天然气储采比支持中国上产2 500×108m3级
    1.5“十四五”中国将成为热值当量天然气超过石油的产气大国
2 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议
    2.1 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泥页岩气藏勘探新领域
    2.2 攻克3个隐伏煤系广布的潜在大气区
        2.2.1 攻克北天山山前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2 攻克柴北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3 攻克西湖凹陷隐伏古近系—新近系煤系潜在大气区
    2.3 加速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 08m3 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增加年产气1 00×1 08m3
    2.4 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气探井的钻探
3 结论

(7)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细粒岩沉积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概况
        2.2.1 早寒武世扬子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2.2.2 扬子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概况
        2.2.3 绵阳-长宁拉张槽
    2.3 研究区筇竹寺组地层概况
第3章 筇竹寺组沉积相及古沉积环境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与展布
        3.2.1 岩相类型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相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
        3.2.4 沉积相模式
    3.3 古沉积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3.3.1 古环境重建
        3.3.2 沉积环境演化
        3.3.3 有机质富集模式
第4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1 岩石中的成岩矿物
        4.1.1 石英
        4.1.2 粘土矿物
        4.1.3 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黄铁矿
        4.1.6 磷灰石
    4.2 主要成岩作用
        4.2.1 机械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交代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有机质热成熟作用
    4.3 成岩作用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4.4 筇竹寺组埋藏-热史模拟及有机质高过成熟原因
        4.4.1 模拟方法
        4.4.2 关键参数
        4.4.3 埋藏-热史模拟及分析
    4.5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4.5.1 成岩阶段划分
        4.5.2 成岩序列与孔隙
    4.6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演化
第5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
    5.1 黑色页岩分布
    5.2 黑色岩系岩石类型
        5.2.1 泥质粉砂岩
        5.2.2 泥岩
        5.2.3 硅质岩
        5.2.4 碳酸盐岩
    5.3 矿物组成特征
    5.4 有机地化特征
        5.4.1 有机质丰度
        5.4.2 有机质类型
        5.4.3 有机质成熟度
    5.5 物性特征
    5.6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6.1 储集空间类型
        5.6.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第6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6.1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1 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2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6.2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2.1 与国内外优质页岩储层对比
        6.2.2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3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6.3.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6.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6.4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探讨
        6.4.1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的提出
        6.4.2 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影响因素
        6.4.3 国内外相关实例
    6.5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6.6 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成因
        6.6.1 页岩含气性
        6.6.2 页岩气高含氮气原因
    6.7 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勘探的指示
        6.7.1 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
        6.7.2 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
        6.7.3 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成果分析
        6.7.4 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浙西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含气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页岩气富集条件
    2.1 有机碳含量
    2.2 有机质成熟度
    2.3 矿物组成
    2.4 储集物性
    2.5 裂缝发育
3 页岩含气性
    3.1 现场解析含气量
    3.2 等温吸附
    3.3 含气性影响因素
        (1)热演化程度
        (2)断裂构造
        (3)岩浆活动
4 结论

(9)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的回顾: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势在必行
2 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
    2.1 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
        2.1.1 隆坳格局及其演化是盆地演化的首要因素
        2.1.2 多套多类型烃源岩多期生烃
        2.1.3 储层发育和深部流体的作用
        2.1.4 断裂在成藏中的作用
    2.2 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
        2.2.1 中、深部具备形成油气田群的基本条件
        2.2.2 滑脱层及其顶蓬构造效应
        2.2.3 特别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
    2.3 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
        2.3.1 中亚陆间区南带发育的总体特征
        2.3.2 中亚陆间区南带中、新生代的后期改造
        2.3.3 已见到源于上古界的大量油气显示和油气田
    2.4 西藏高原
        2.4.1 新生界裂谷系
        2.4.2 前新生界羌塘盆地
    2.5 海域的海相中生界
    2.6 常规油气新区新领域勘探的共同点
        2.6.1 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
        2.6.2 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
        2.6.3 以海相地层为主
        2.6.4 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
        2.6.5 勘探难度增大,成本将明显升高
3 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68]
    3.1 页岩气
    3.2 页岩油
    3.3 致密(砂岩)气
    3.4 致密(砂岩)油
    3.5 煤层气
4 结语

(10)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与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气的定义
        1.2.2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3 致密气成藏特征研究现状
        1.2.4 沁水盆地致密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认识与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认识
        1.6.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概述
    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2.3.1 区域地层发育
        2.3.2 山西组地层对比
第3章 山西组沉积相展布
    3.1 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岩心相标志
        3.2.2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相划分
    3.4 沉积相特征
        3.4.1 沉积参数平面分布
        3.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第4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4.1 储层基本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物性
        4.1.3 孔隙类型
    4.2 储层孔隙结构
        4.2.1 高压压汞分析
        4.2.2 孔径曲线分布
        4.2.3 核磁共振实验
        4.2.4 孔隙分形特征
        4.2.5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4.3 储层成岩演化过程
        4.3.1 成岩作用类型
        4.3.2 成岩作用演化序列
    4.4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4.1 沉积作用的影响
        4.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4.4.3 孔隙结构的影响
        4.4.4 微裂缝的影响
        4.4.5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第5章 烃源岩条件
    5.1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5.1.1 有机质丰度
        5.1.2 有机质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2 烃源岩分布
    5.3 烃源岩生烃潜力
        5.3.1 烃源岩生烃史
        5.3.2 烃源岩生烃强度
    5.4 致密气资源量估算
        5.4.1 资源量计算方法
        5.4.2 烃源岩储气能力评价
        5.4.3 致密气资源量
    5.5 致密气主力气源岩探讨
第6章 致密气成藏特征
    6.1 致密气气层特征
        6.1.1 气层的识别
        6.1.2 气层的空间分布
    6.2 致密气成藏期次
        6.2.1 盆地埋藏-热演化史
        6.2.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2.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6.2.4 天然气充注期次及时间
    6.3 致密气成藏过程分析
    6.4 致密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6.4.1 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6.4.2 储层的控制作用
        6.4.3 盖层的控制作用
    6.5 致密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王招明的“气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幅提高超深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对策与实践——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气田为例[J]. 李国欣,田军,段晓文,杨海军,唐永亮,张承泽,毕海滨,鲜成钢,刘合. 天然气工业, 2022(01)
  • [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现今地应力对储层品质的影响及实践应用[J]. 徐珂,田军,杨海军,张辉,鞠玮,刘新宇,王志民,房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
  • [3]库车坳陷东部中生界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J]. 魏国齐,张荣虎,智凤琴,王珂,余朝丰,董才源. 石油学报, 2021(09)
  • [4]中国天然气“十三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J]. 赵文智,贾爱林,王坤,高阳,位云生,黄福喜. 石油科技论坛, 2021(03)
  • [5]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 杨引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J].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1)
  • [7]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闵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浙西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含气性特征[A]. 陈寒勇,章伟.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第十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 2020
  • [9]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J]. 张抗,白振瑞. 中外能源, 2020(06)
  • [10]沁水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气储层评价与成藏研究[D]. 殷亮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标签:;  ;  ;  ;  ;  

王兆明的“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