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分析

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分析

一、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琳[1](2021)在《浅析托马斯·哈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文中研究说明在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中,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充满音乐化美感的诗歌韵律、朴实自然的文风使其诗歌语言充满了艺术魅力。本文将通过分析哈代诗歌的象征手法、格律和用词来探究哈代在诗歌创作中对以上三方面的重视,进而更好地领略哈代诗歌语言的艺术美感,提高对英语诗歌的鉴赏能力。

刘琛[2](2020)在《试论陈梦家与新月派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后期新月派代表人物陈梦家的新诗、小说等文学创作和刊物、诗选的编辑活动,探讨陈梦家在新月创作阵地的转型过程中所展现的新月气质与其创作风格的流变,及其对于后期新月派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全文从新月派同人自沙龙活动中的聚拢进行梳理,以陈梦家的创作轨迹和审美趋势为核心,展示出在新月派创作阵地的转变中,后期新月派在陈梦家等人的努力下在承继新月派醇正谨严的文学主张基础上,进而向象征主义等现代创作风格的发展演变。第一章主要从陈梦家进入后期新月派创作圈展开论述。重点介绍陈梦家与“新月气质”在三个方面的精神契合:其基督教家庭背景所形成的独特宗教意识;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后师承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新月派早期诗歌理论,并在其影响下对新诗创作所奠定的自律意识;其所处的文化语境而形成的绅士意识。结合上述三点,便可以勾画出陈梦家早期诗歌创作的几个重要构成因素,理解陈梦家何以能够融入新月同人的创作圈,并得以在后期新月派的诗歌转变中担纲重任。此时陈梦家的新诗创作仍然带有新月派前期的风格特点,尚未开始形成自我完善的诗学理论建构,而其自我审视与诗风流变正是与后期新月派创作的转型相伴而行的。第二章重点阐释陈梦家在其新诗创作中的逐渐转向现代审美的继承与转变。《新月》杂志作为新月同人重要的全新创作阵地,标志着后期新月派的形成,为陈梦家在新诗创作与文学审美转变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创作环境。通过陈梦家从副刊、校刊到《新月》的作品,分析其在诗形的多样化角度和新诗意境的开拓中所做出的努力。后期在《诗刊》这一纯文艺刊物的统摄下,陈梦家承继前人创作理论基础,使得新月派诗歌纠正了一味执着于“格律”所陷入的形式主义误区,并在新诗的题材、情感、意境等多层次进行了新的突破,也使得后期新月派的新诗创作带有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更强的时代感。第三章重点关注于陈梦家为弥补新月创作阵地短板而开拓的诗情小说创作。作为前辈研究者多所忽略的研究领域,陈梦家的小说作品在艺术形式与语言风格上与后期新月派的创作风格导向带有一致性,以往研究界往往将其作为考察陈梦家新诗创作的辅助性参考史料,而未将其作为独立文学个体进行深入考察。陈梦家于此时所创作的一系列新月气质充沛的诗化小说及性情小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月》这一创作阵地中小说作品的风貌,跨类型文学作品的风格融合也使新月派的小说创作具有更为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内涵。第四章重点考察陈梦家在后期新月派的重要刊物《诗刊》及诗集《新月诗选》中所呈现出的编辑思想和审美情趣,探讨其在主持创作阵地构建后的方向引领。在这一系列编辑工作之中,陈梦家将后期新月派的创作阵地打造为因相似的文学审美旨趣而集合成的文学场,为读者提供更加优秀的作品同时,在读者中发掘培养了大量潜在作者,极大推动了新诗艺术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第五章则着眼于陈梦家作为后期新月派代表人物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学术兴趣转移。这种兴趣的转向实现了陈梦家学术生涯的跨越,更给予了其回顾个人诗歌作品及创作经验的契机,亦是陈梦家在时代洪流中对自我报国志愿的主动追求。陈梦家的个性标志与后世影响深刻地投射于他的选择中,同时他亦从未远离文学,其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文艺短论也成为其新月气质的彰显与后期文学审美意识的体现。纵览陈梦家的诗歌创作轨迹,不仅仅是其个人的诗歌探索历程,也代表了一代青年诗人在现代文学的发展激变中所彰显的开拓精神。新月诗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向内开拓诗美的全新境界,向外延伸诗艺的多重表现,在中国新诗历史上写就了特点鲜明、内涵深蕴的篇章。陈梦家《梦家存诗》的序言中写到,“现在我心中盘旋着一个大爱,这美几乎是万仞的石级,需要一层一层爬,仍旧是一种类乎理想的真理能安居。”正是这样真纯的情致与理想的不渝造就了陈梦家的诗歌,也构成了陈梦家一生浪漫洒脱、探寻“爱与歌”的生命历程。

曹典[3](2019)在《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及西方诗歌的互文性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互文性”是指后期的文本总是对前期的文本进行不同方式和各种程度的借鉴与运用。作为学贯中西的文人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以及西方诗歌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互文性的联系,对新诗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入手,挖掘其诗歌所融汇的古典诗和西方诗的诗歌精髓,研究其诗歌中的语言、意象以及思想风格同古典诗和西方诗的互文性特点,探寻徐志摩诗歌创作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蕴。我们将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结构上与古典诗词、西方诗歌的互文性,主要从叠词、韵律和诗的结构三个方面入手。徐志摩的诗歌不但吸收了古典诗词的韵律,而且对欧化的格律也有一定的汲纳和运用。这样,诗歌在形式上灵活自由,体制上富于变化。此外,徐志摩对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西方的十四行诗等诗体进行了借鉴。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主要从意象入手分析徐志摩诗歌的内容,研究徐志摩诗歌中的三种典型意象(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与古典诗词、西方诗歌中意象的互文性。徐志摩融入自身的情感体会,赋予特殊事物一定的意义,创造融贯中西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别样风格的意境。在传统与现代迎合之间,实现了古典诗词理想的现代化重构。第三部分研究徐志摩诗歌思想与古典诗词、西方诗歌思想风格的互文性。按照徐志摩创作时期的顺序,分析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在思想风格上对其诗风的影响,这种影响造就了徐志摩诗歌思想风格的多重性,既有浪漫的基调,又有古典的端庄;既有乐观的吟歌,又有对死亡的崇拜;既有动的活泼,又有静的肃穆……在中外文学的珠联璧合中,谱写属于中国的唯美之歌。最后一部分归纳了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西方诗产生互文性的原因,以及对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些启示,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彭海燕[4](2016)在《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出发》文中认为徐志摩十分欣赏哈代。在诗歌领域,哈代对徐志摩的创作颇有影响。本文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例,分析两者诗歌之间的借鉴与承袭。《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徐志摩1928年发表于《新月》诗刊上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忧伤哀婉的笔调铸造了一个"梦"的主题,令人不解又令人流连。徐志摩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早期的诗歌由于爱情的顺遂而崇尚爱与自然表现出清新飘逸

邓珍[5](2015)在《人化的自然:哈代笔下的“风景”》文中研究指明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着名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最后的维多利亚时期中最伟大的作家和诗人。哈代是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卷短篇小说,八卷诗集和一部史诗剧。哈代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创作特色便是其选取大量的风景意象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风景描写在他的笔下极具个性色彩和独特魅力。在哈代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体现出他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哈代的自然观,同时也折射出作品中人性的复杂多变。哈代的人与风景观念具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选取了哈代诗歌与小说中的风景意象,分为大地、星空、动物和植物四大类别进行系统梳理,以了解哈代风景描写的概况。第二章主要分析阐述了哈代“风景诗篇”的艺术特点,探究哈代风景刻画的独特之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哈代笔下“风景”背后映射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基本母题。第四章则主要浅析哈代通过景物描写想要传达的哲理思想,包括其作品中所体现人类与风景之间的关系,传达的人与自然缺一不可,不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表达了人与风景共命运的自然观思想以及哈代对命运、悲剧人生的思索等。总之,哈代笔下人类与风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哈代作品中风景意象的系统梳理和特点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哈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风景的关系及其自然观。并且,哈代作品中的人与风景之间关系的思考对我们现实社会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迟秋雅[6](2015)在《遗失的美好——从哈代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一直以小说家的身份受到各界的关注,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他的诗歌既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也没有现代主义的极端激进,而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诗篇为处于浪漫主义末流的沉闷的维多利亚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本文试图从诗人的诗歌主题和内容着手,分别从哈代的爱情观、人生观、自然观三个方面来追寻文字背后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追寻作者心目中那遗失的美好。

陈珍[7](2014)在《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地方作家和乡土作家,民俗情结和民俗文化认同是哈代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民俗文化是哈代创作的艺术素材,民俗叙事策略是哈代的创作手段,哈代通过大量民俗事象的书写巧妙编织了威塞克斯艺术世界,展示了十九世纪威塞克斯乡村的社会全貌,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民俗书写是威塞克斯小说的一大特点,民俗事象是哈代小说的重要内涵,以民俗事象进行叙事是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大量的民俗事象在小说中不仅构成了规定情节发展方向和决定人物命运的关键环节,而且还深入到小说肌理,构成了小说叙事的细节;民俗事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了人物命运的转折,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哈代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是渲染乡土色彩和营造地方氛围的重要途径。哈代还创造性地借鉴了作为语言民俗核心内容的民间文学的叙事手法并穿插引用了大量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奇、俗语、谚语,通过对地方民俗的艺术呈现谱写了歌颂威塞克斯的华美篇章。纵观国内外哈代研究,研究者主要从作品主题、创作思想、表现手法、悲剧艺术等方面对哈代及其小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等诸多方面,但很少有人对哈代的民俗思想和民俗叙事手法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研究更显贫乏,哈代的民俗成分研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拓,因此,《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将以此为契机,立足于民俗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采用多种文学理论兼用的方法,多角度跨学科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和研究哈代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厘清民俗事象与小说创作的之间的深层关系,找出哈代小说以民俗为素材、以民俗事象为主要叙事手段的叙事策略。鉴于哈代着作卷帙浩繁,本研究以“性格与环境小说”为主,兼顾诗歌和短篇小说,采取中外理论共用、中英文本并举的研究方法,全面把握哈代体现在威塞克斯文本中的民俗思想、民俗情结、民俗策略和民俗艺术,以期对哈代研究有所补益。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九章,以下是各章节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研究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客观条件,分析欧洲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下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勃兴、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建筑业哥特倾向以及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对哈代民俗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文化恋旧与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从客观上为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寻找历史背景和文化依托。第二章从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分析和考察哈代民俗文化的来源,为哈代民俗文化溯本求源,多塞特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滋养和家庭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哈代民俗文化的主要来源,地方和家庭两个层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为哈代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三章鉴于民俗鲜明的地方性和民俗对“民”的依赖性,研究哈代民俗的空间范围和群体范围,界定哈代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疆域和哈代的“民”并简要总结他们的基本特征。第四章研究民俗事象在哈代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梳理哈代小说叙事与民俗事象的深层互文关系,分析民俗事象构成的主干情节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民俗活动在人物塑造和场景安排方面所发挥的文本功能。第五章研究哈代小说对作为语言民俗的民间文学的艺术借鉴,主要从故事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和民间文学之间的超文关系以及“偶然与巧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制约作用。第六章立足于神话原型理论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神话两个层面研究哈代小说中的神话艺术,总结神话对哈代的文学影响和哈代深厚的“两希”文化底蕴。第七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谣艺术,简要分析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深入探讨哈代小说对民谣的互文引用及其文本隐喻功能。第八章研究哈代小说中的民间信仰书写,主要从历史探源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手法分析各种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和文本叙事功能,阐述威塞克斯人的宿命论思想和万物有灵观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研究威塞克斯酒俗和哈代小说中的“酒、饮酒和醉酒”叙事,主要用尼采的酒神理论分析哈代的醉酒叙事以及醉酒与悲剧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哈代小说与民俗有深厚的渊源,民俗文化为哈代提供了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民俗认同是哈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基础,哈代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风格的创造性借鉴,以地方民俗为素材创造了享誉全球的鸿篇巨着,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哈代小说就是各类民俗事象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串联起来的乡村故事,它们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李飞鹏,肖莉艳[8](2014)在《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哈代诗歌的自然观》文中指出一、引言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环境与性格"小说在世界文坛经久不衰。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哈代创作了918首诗歌,产量之多,成就之大,使其跻身于世界诗人巨匠的行列。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哈代的诗歌进行研究,包括诗歌主题、写作手法、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方面。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也越来越受到文学界和生态学者的重视。哈代的诗歌折射出其对自

易文琴[9](2014)在《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托马斯·哈代是徐志摩十分崇敬和景仰的作家。在南开暑假学校讲学时,徐志摩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哈代是现存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我觉得读他一册书比受大学教育四年都要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对哈代的热爱、仰慕之情。徐志摩作为第一个向中国读者译介哈代,第一个把哈代的诗歌翻译成中文,第一个把Hardy翻译成现代通用的“哈代”,第一个也是中国文坛唯一一个与哈代本人会面交流的中国诗人,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次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哈代研究之风,为后来学者研究“哈代在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其本人与哈代的文学姻缘也构成了学者们考查、研究的对象。徐志摩在向中国读者译介哈代的过程中,汲取着哈代的文学素养,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哈代对他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技巧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面学者、专家的看法、观点的基础上,拟对徐志摩在译介、接受哈代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加以考查,系统梳理、分析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情况,主要分析阐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徐志摩个人的文学素养等。徐志摩深受哈代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其深刻哲学思想,即被一般世人所谓的“悲观论、宿命论”的积极体验和理解接受上。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哈代的思想里,而是在受到哈代启迪的基础上,超越、穿透了“倔强的疑问”,用自己的诗歌开始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现代主义观照。其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艺术上,徐志摩也对哈代有所借鉴和吸收,本文主要尝试探讨了其中四个方面:形式的变化、格律的创新、反复手法以及对白与独白手法的运用。虽然说徐志摩在诗歌艺术上呈现的这些特征并不完全是对哈代诗歌借鉴、吸收的结果,但是,哈代诗歌对他的影响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徐志摩在具体运用其中一些手法、技巧时,也不是一味套用,而是结合中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造,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诗歌特征。

夏萌[10](2013)在《哈代诗歌的死亡命题》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讨论哈代诗歌中的死亡命题,力图透视哈代对待"死亡"的哲学态度,即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文章分析了哈代诗作中寻找死亡救赎的声音,涉及到哈代诗歌中叙事化、讽刺性等创作特点。

二、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托马斯·哈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哈代诗歌的象征手法
三、哈代诗歌的音乐性
四、哈代诗歌的遣词造句
五、结语

(2)试论陈梦家与新月派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梦家与“新月气质”
    (一) 基督精神与自我观照
    (二) 新月传统与谨严格律
    (三) 文化语境下的绅士情趣
第二章 陈梦家的诗歌创作与现代审美
    (一) 新月创作园地的新生
    (二) 从副刊、校刊到《新月》
    (三) 纯文艺刊物统摄下的诗学开拓
第三章 陈梦家小说中的诗化特征
    (一) 亦诗亦文的诗化小说创作
    (二) 绅士风情的性情小说创作
第四章 凝聚新月气质的文学场域构建
    (一) 《新月诗选》的编辑思想与审美情趣
    (二) 《诗刊》的新生与断章余响
第五章 陈梦家的个性标志与后世影响
    (一) 蕴藏个性精神的创作总结与学术转向
    (二) 远离诗坛后的文艺评论回响
结语 承新月余音,启现代新风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及西方诗歌的互文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具体的研究
        (二)从中外诗艺双向因素入手分析
        (三)文学艺术的品评到文化心理的观照
    二、论文的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互文性理论的缘起和流变
        (一)互文性理论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西“互文性”理论的通融及应用
    四、“互文性”理论视野下的徐志摩诗歌创作
        (一)徐志摩诗歌的古典传统诗美
        (二)徐志摩诗歌的西方现代诗美
第一章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歌语言结构的互文性
    第一节 不绝的回响:“反复”艺术手法的运用
        一、“叠词”、“叠句”之于诗歌创作
        二、“反复”美之于志摩的诗
    第二节 轻灵的协奏曲:古典韵律与欧化格律的和谐共生
        一、古典韵律的规则变化
        二、对欧化格律的吸收加工
    第三节 别具一格的体式:打破字句整齐规则
        一、章法与格式的灵活变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 “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诗歌意象的互文性
    第一节 童真的梦境:描述性意象
        一、书写古典传统的自然意象
        二、融合中西诗美的意象
    第二节 在心里的颜面:比喻性意象
        一、富于想象力的意象
        二、深有意蕴的比喻意象
    第三节 一颗星子的新生:象征性意象
        一、“偶像情结”熔铸意象
        二、比兴手法与象征
第三章 “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诗歌思想风格的互文性
    第一节 生命真情的流露:主情论是诗歌的灵魂
        一、独抒性灵的自然之子
        二、对自由之美的追求
    第二节 新月下的夜莺颂:古典浪漫的传承与变异
        一、清新婉约的诗风
        二、与罗曼蒂克对话
    第三节 理性鞍锁下的呻吟:与现代主义的对歌
        一、生死礼赞
        二、小我之忧郁与大我之悲观
        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
第四章 “静听远近的音籁”:徐志摩诗歌互文性的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和西方诗产生互文性的原因
        一、中西文化对徐志摩的双重影响
        二、中西诗学自身的互融性
    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互文性对当下诗歌的创作意义
        一、当下诗歌创作的危机与困境
        二、徐志摩诗歌互文性对当下诗歌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哈代式悲观的认证和转型
    1. 认证
    2. 转型
二、现代主义的诗歌特色
三、隽永的故事和反复的哀伤
    1. 隽永的故事
    2. 反复的哀伤

(5)人化的自然:哈代笔下的“风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第二节 哈代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哈代创作中的风景类型
    第一节 大地类风景描写
    第二节 星空类风景描写
    第三节 动物类描写
    第四节 植物类描写
第二章 哈代笔下“风景诗篇”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 绘画般的风景呈现
    第二节 音乐性的风景呈现
    第三节 充满人之灵性
第三章 哈代笔下“风景”背后映射的基本母题
    第一节 战争
    第二节 爱情
    第三节 生命
    第四节 死亡
    第五节 时间
第四章 哈代风景刻画背后的冷静思索
    第一节 风景与人类的一体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节 风景对命运的暗示作用及哈代对命运的哲学思索
    第三节 自然风景独立存在、与人类地位平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遗失的美好——从哈代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记忆中的永恒爱情
三、神秘短暂的人生
四、永恒未知的自然
五、结语

(7)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起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和思路方法
    4. 哈代生平与作品简介
第1章 哈代民俗思想和民俗情结形成的历史背景
    1.1 欧洲民俗学人类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1.2 英国民俗学人类学的兴起对哈代的影响
    1.3 十九世纪英国考古热潮与哈代的历史情怀
    1.4 十九世纪英国建筑哥特运动与哈代的怀旧观点
    1.5 十九世纪英国乡土文学思潮与哈代的乡土态度
    1.6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哈代民俗情结的催生作用
第2章 哈代的民俗文化源流
    2.1 地方传统文化的浸染
    2.2 家庭民间文化的熏陶
第3章 哈代的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和他的“民”
    3.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地理界定
        3.1.1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地理界定的必要性
        3.1.2 威塞克斯艺术王国的缔造及其地理疆域
    3.2 威塞克斯王国的历史真相
    3.3 民俗学的“民”与哈代的“民”
        3.3.1 民俗学对“民”的界定及其流变
        3.3.2 哈代威塞克斯王国之“民”
第4章 民俗事象与哈代小说叙事
    4.1 民俗事象构成主要情节
        4.1.1 《还乡》
        4.1.2 《远离尘嚣》
        4.1.3 《卡斯特桥市长》
        4.1.4 《苔丝》
    4.2 民间故事和传奇的穿插引用
        4.2.1 营造气氛
        4.2.2 揭示主题
        4.2.3 增添趣味
第5章 哈代小说与民间文学的超文关系
    5.1 民间文学与主题结构
        5.1.1 爱情主题
        5.1.2 “回归”模式与结尾模式
    5.2 民间文学与情节设置
        5.2.1 偶然巧合与哈代观点
        5.2.2 哈代小说中的偶然巧合
    5.3 民间文学与人物塑造
        5.3.1 民谣式人物分析
        5.3.2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5.4 民间文学与语言风格
        5.4.1 方言俚语
        5.4.2 俗语、绰号、顺口溜
        5.4.3 谚语式比喻与夸张
第6章 哈代小说的神话艺术
    6.1 神话的神话
    6.2 神话原型理论
    6.3 神话与哈代小说创作
        6.3.1 希腊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6.3.2 《圣经》神话与哈代小说叙事
第7章 哈代小说的民谣艺术
    7.1 民谣的起源与特征
    7.2 英国文学中的民谣传统
    7.3 哈代创作与民谣影响
    7.4 哈代小说的民谣手法
        7.4.1 刻画性格
        7.4.2 预示命运
        7.4.3 铺垫背景
        7.4.4 点化主题
第8章 民间信仰与哈代小说叙事
    8.1 民间信仰与文学
    8.2 威塞克斯人的信仰
    8.3 基于原始思维的各类迷信与小说叙事
        8.3.1 灵魂信仰与幽灵鬼怪
        8.3.2 巫术占卜
        8.3.3 万物有灵与先验预兆
    8.4 宿命论、因果报应与小说人物命运
第9章 酒俗与哈代小说醉酒叙事
    9.1 西方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9.2 酒乡论酒话嗜酒风尚
    9.3 酒神精神与醉酒叙事
    9.4 醉酒与悲剧的辩证
    9.5 哈代对醉酒的矛盾态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哈代诗歌的自然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哈代诗歌自然观的形成根源及生态批评理论
三、哈代诗歌中的积极自然观
四、哈代诗歌的消极自然观

(9)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
    (一) 译介概述
    (二) 强烈的崇拜心理和超前的“比较意识”
    (三) 个人欣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二、 徐志摩对哈代的接受语境分析
    (一) 接受的前理解
    (二) 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三) 接受特色
三、 悲观哲学的接受与超越
    (一) 积极体验哈代的悲观论
    (二) 领悟与超越
    (三) 穿透“倔强的疑问”,向现代主义蜕变
四、 诗艺的渗透
    (一) 形式的变化
    (二) 格律的创新
    (三) 反复
    (四) 对白与独白
结语
参考文献

(10)哈代诗歌的死亡命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死亡阴影挥之不去
二、面对死亡寻求救赎
三、关于死亡讽刺反思
四、结语

四、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托马斯·哈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J]. 黄琳. 今古文创, 2021(32)
  • [2]试论陈梦家与新月派文学[D]. 刘琛. 山东大学, 2020(11)
  • [3]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及西方诗歌的互文性探究[D]. 曹典.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出发[J]. 彭海燕. 知识文库, 2016(21)
  • [5]人化的自然:哈代笔下的“风景”[D]. 邓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6]遗失的美好——从哈代诗歌解读其人生哲学[J]. 迟秋雅.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7]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D]. 陈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8]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哈代诗歌的自然观[J]. 李飞鹏,肖莉艳.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3)
  • [9]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D]. 易文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10]哈代诗歌的死亡命题[J]. 夏萌. 名作欣赏, 2013(23)

标签:;  ;  ;  ;  ;  

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