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市不同餐饮业烹调用植物油卫生质量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蒲刚伟[1](2020)在《城市居民食用油营养认知与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北京、上海、郑州三市的调研》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食用油作为生活必需品,不仅能改善食物风味和增加口感,也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油脂摄入过量,近年来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而营养知识匮乏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无疑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北京、上海、郑州三个城市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645名居民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城市居民食用油认知、态度、行为和影响因素及其消费者行为。研究发现:(1)居民食用油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50.9%,对于推荐摄入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膳食宝塔等专业知识知晓率远低于储存方式、凉拌用油等生活常识,其中食用油日推荐摄入量知晓率仅为25.1%。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家庭规模、是否做饭、是否购买者、学习经历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等;(2)居民食用油积极态度总持有率为73.1%,对“烹饪减油”和“轮换吃油”的积极态度持有率较低,存在较大认知误区和疑惑。影响态度的主要因素有:所在地区、性别、“三高”患病情况、营养认知、外出就餐频率和职业等。(3)居民油炸食品食用频率均以1-3次/周为主(51.5%),近八成居民未学过食用油相关知识,购买食用油时会关注营养标签和常换食用油品种的居民均超过70%。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态度、性别、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4)综合评判,城市居民食用油认知水平偏低、态度良好、行为有待改善,知信行(KAP)总体平均得分为76.88分(百分制计),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年龄越大得分越高,常住居民中城镇户籍居民高于农村户籍居民,结婚或有婚史居民得分高于未婚居民。(5)居民选购食用油影响因素按注重程度依次为营养价值、品牌、原料、价格、食用习惯、制作工艺、味道、包装和家人偏好。家庭常用食用油品种按食用频率依次为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和其他食用油。(6)居民科学知识类信息获取媒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互联网、电视、书籍、广播和报纸,超八成居民表示其通常利用互联网来获取科学知识类信息。大部分居民期待今后从网络途径获取食用油知识,居民了解各类食用油营养价值知识的意愿最强(68.5%)。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丰富科普宣教内容,进一步增强宣教针对性;二是创新科普宣教形式,进一步拓宽宣教渠道;三是加强受众消费需求研究,进一步提升宣教效果;四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科普宣教中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和创新宣教模式,提高居民营养认知水平,形成科学的膳食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食物营养健康素养。
杨延风[2](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作为当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新动力,在助力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以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价值。城市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城市旅游根植于城市复合巨系统,不仅肩负着引领和助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承担保护环境,融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责任。随着城市资源竞争加剧,约束趋紧,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变大,使得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和保证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存在视角单一,理论体系不完备,对城市旅游发展实践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亟需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全面、体系化研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遵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和方法贯彻到解决城市旅游发展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是研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新视角,是研究解决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论文从对现代旅游研究视角变化和发展脉络分析入手,对城市旅游发展特殊性、研究热点和现有研究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针对城市旅游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生态文明的全新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城市旅游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参考,主要有以下成果和贡献。1.构建了以城市旅游系统为主体、城市复合巨系统为依托、旅游发展效率为支撑,能够全面反映城市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的城市旅游研究理论模型。城市旅游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有着多元互动的特殊旅游类型,不仅其自身涉及面广、组成要素多元、影响因素众多,同时,其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必须进行理论抽象,抓住主要矛盾,构建科学理论研究模型。论文按照生态文明内部稳定高效、生态效益优化、内外协调一致的理念,通过理论抽象和逻辑推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模型。模型按照系统论思想,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方面面的影响和联系进行了归纳和理论抽象。该模型主要包括城市旅游系统、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和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关系三个部分。城市旅游系统部分以旅游主体、客体、媒介、载体和城市居民为主要元素,反映了城市旅游内部要素关系,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模型的主体;城市旅游生态效率部分按照旅游生命周期构建,体现了城市旅游发展生态效率优先原则,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关系体现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多元化联系和作用方式,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的重要依托,这三个部分三位一体,全面反映了影响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和相互关系,为城市旅游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构建分析指标体系、确定分析方法、确立评价标准,建立了完备的城市旅游发展状况评价分析理论体系。基于理论研究模型,论文从城市旅游内部发展状态、旅游生态效率和旅游与经济、自然协调性等三个维度,对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在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状态分析中,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状态分析SOMCL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属性判断分析模型,确定了对应分析标准,为全面分析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工具;(2)在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中,依据旅游生命周期,通过对旅游碳足迹边界的重新界定,构建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旅游活动的碳足迹模型和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算模型,确立了分析标准,为城市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3)在城市旅游与经济、环境的协调性分析中,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分析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摒弃了传统的加权求和计算系统评价指数,采用基于熵权与复合相关系数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的方法。3.利用以上理论研究成果,以西安市为例,对其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到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西安市的实例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安市旅游系统发展状况分析,得出其整体状态处于亚健康水平。其中,城市旅游媒介处于不健康状态,是其发展的主要“短板”,而旅游市场规模、效益水平是影响旅游媒介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西安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2016年西安市旅游总体生态效率值为0.195 kg CO2-e/¥,处于亚健康状态,部门间生态效率的优劣排序为:旅游活动>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其中,交通与住宿部门足迹分别占足迹总量的83.97%、11.41%,是旅游行业节能减排的关键。(3)通过对西安市旅游业与经济、环境系统耦合性分析发现,2007-2016十年间耦合度呈现出新一轮“S”型曲线波动上升的趋势,2011年成为十年间耦合度变化的拐点。其耦合协调关系则由勉强耦合协调逐步进化到良好耦合协调状态,协调度动态曲线上升持续、稳定。但影响系统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则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交替或同步滞后已经取代了长期以来的旅游产业滞后。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超越生态环境阈值的情况,但整体耦合协调性仍然呈现优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市旅游产业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具有一定自组织性,有着朝向良性耦合发展的特征。4.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促进西安市旅游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分析得出的西安市旅游发展在旅游市场规模偏小、旅游效益水平偏低、旅游产品类型与结构欠缺合理、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有限、旅游交通与住宿碳足迹过高等主要“短板”问题,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影响机理,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生态开发理念,推进旅游生态建设;面向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交通结构,提高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刺激城市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壮大旅游市场规模等五个方面的策略建议,为西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
郑鸿宇[3](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美食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我国正式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中国外交和世界地位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逐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的重要平台,联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成为组成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确保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形成全新和全方位的世界经济体下的开放格局。美食文化的交流在内容上是双向流动、起伏变化的。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势能的变化,加上道路交通以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古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具有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双向流动但起伏变化,二是在途径上由少到多、由单一到丰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主要有,通过阐述“一带一路”与美食文化的联系,解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同美食文化的历史渊源,进一步突出福建传统美食的地域特点和代表,通过福建各地传统美食形成的地理和人文因素,逐步衍生出不同的区域美食特色,详细分析福建各地美食的由来和发展历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福建传统美食的发展历史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进而传播向世界各国,通过秉承传统工艺、加入时代元素、融合当地口味,促使福建传统美食更好地搭乘国际便车走向世界美食舞台。最后,在新形势新政策下,福建传统美食的传播,离不开基础科学、产业化关键技术、美食标准进程和关键技术设备的研究,突出目前研究的进展和未来美食研究的空间,从而实现福建传统美食的产业化和标准化,能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更广泛地推广“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福建美食与世界美食的大融合。
马素敏[4](2014)在《食品体系中2,6-二叔丁基对苯甲酚(BHT)抗氧化活性及挥发、迁移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食品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苯甲酚(BHT)在不同油脂体系中的抗氧化行为进行了评价。通过Rancimat实验确定了影响BHT抗氧化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烘箱实验对BHT损耗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了BHT在油脂体系中的转化形式,并推导了其抗氧化机理;讨论了BHT在食品体系中油脂的损耗途径,并评价了BHT对煎炸油理化指标和保质期的影响。通过Rancimat法评定BHT对油脂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借助动力学模型分析可知:BHT对动物油脂(猪油、牛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保护作用,且抗氧化保护效果与其添加量显着相关:油脂氧化反应活化能与BHT添加量的相关系数R2为0.927,氧化反应速率常数与BHT添加量的相关系数|r|≥0.779。BHT对植物油(大豆油、棕榈油、茶油、葵花油和亚麻油)抗氧化效果不明显,抗氧化性与油脂的不饱和度相关,油脂不饱和度对油脂氧化反应活化能Ea的影响大于BHT添加量。无论对植物油还是动物油而言,BHT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和温度呈线性相关,氧化速率常数的自然对数lnk与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借助响应面分析影响BHT对动植物油脂抗氧化保护作用的因素顺序为:温度>油脂不饱和度>BHT添加量。通过烘箱实验对BHT损耗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对豆油和猪油中BHT在60℃180℃损耗率的分析得出:加热温度与BHT损耗率呈正相关;BHT在油脂中的损耗量、损耗速率和损耗加速度均与其含量呈正相关;通入空气会加速BHT在油脂中的热损耗;5种植物油脂中BHT损耗率与时间线性关系很好,相关系数R2>0.97,植物油脂的碘值与BHT损耗高度负相关,4h、12h、24h、36h和48h的相关系数|r|≥0.895;脂肪酸含量和类型对BHT的损耗率没有影响,过氧化物含量对BHT损耗率有微弱的影响。添加BHT的油样于180℃、120℃和60℃加热处理后的甲醇萃取液,借助HPLC和HPLC-MS进行转化物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20℃和60℃热处理4h的油脂体系中BHT不会发生转化反应;180℃时油脂中BHT的转化产物分别为1,2-二-(3,5-二特丁基-4-羟苯基)乙烷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茴香醚,但是转化的量很少,不足1%;BHT不能消耗油脂中的氧分子,只能通过提供氢质子阻断油脂自动氧化过程链传播的方式起到抗氧化作用。通过调节添加BHT方式、煎炸不同食品的煎炸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最终得出:BHT损耗中挥发损耗>转化损耗、迁移损耗,其中挥发主要以母体形式进行。BHT对煎炸油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色泽、氧化诱导时间等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而对酸价和油脂脂肪酸组成(C18:2/C16:0)没有影响;煎炸食品中BHT含量和油脂全氧化值的差异均会造成其保质期的不同,且油脂全氧化值的影响大于BHT含量的影响;煎炸食品体系中,相同浓度的TBHQ的抗氧化效果明显高于BHT,但其损耗也远高于BHT。建议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将BHT、TBHQ或其他抗氧化剂,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复配使用才是明智之举。
张宇[5](2013)在《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苏州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现状;分析引起肥胖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控制苏州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建议。【方法】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苏州城区和农村8所幼儿园,幼儿园分布如下:姑苏区(大龙港幼儿园,金塘幼儿园),工业园区(新城幼儿园),吴江区(城镇:盛泽镇幼儿园;乡村:铜锣幼儿园),张家港市(城镇:南丰幼儿园;乡村:南丰幼儿园和晨南幼儿园)。对8所幼儿园的848名学龄前儿童(3-7岁)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肥胖的确定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10%为超体重,超过20%为肥胖(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另外,自行设计“苏州市36岁儿童营养状况调查表”,分别由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填写,教师为根据班级编号顺序从各班的3名教师中随机抽取1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的一般资料、出生情况、婴儿期喂养史、挑食情况、过敏史、饮用饮料频率、体力活动情况、日常膳食情况等。原始资料编码输入计算机,所有资料均采用SAS软件处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 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8所幼儿园共1022名儿童,实际对848名儿童进行体检,并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被调查的教师中女性118名。在848名儿童中,男女比例为1.06:1。3~岁、4~岁、5~岁、6~岁和7~岁儿童分别为87、192、355、190和23名。身高分别为101.62±4.35、106.96±5.05、113.26±8.06、119.03±5.13和121.76±5.22cm,体重分别为、16.59±2.23、18.32±3.54、20.49±3.68、22.15±3.63和23.40±3.98kg。各年龄组男童的身高、体重略高于女童。随年龄增大,身高、体重逐渐上升(P≤0.05)。在调查的儿童中,肥胖儿童119例(14.0%),超重儿童137例(16.2%),学龄前儿童肥胖主要以轻度肥胖为主,占53.78%。男童的肥胖率高于女童(15.3%vs12.7%,P>0.05),但女童的超重率略高于男童(16.8%vs16.6%,P>0.05)。农村儿童肥胖率高于城市儿童(17.2%vs13.1%,P>0.05),而农村儿童的超重率低于城市儿童(13.4%vs16.9%)。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3岁组儿童肥胖率最高(16.1%),6岁组最低(11.1%),但不同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1.45,95%CI1.10,1.91)和身高(1.08,95%CI1.05,1.11)是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0.26,95%CI0.18,0.38)和所在地区(0.52,95%CI0.31,0.88)是肥胖保护因素,即肥胖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农村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城市。另外,身高仍然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2,95%CI1.17,1.28)。【结论和建议】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2%和14.0%,肥胖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农村儿童的肥胖率高于城市。因此,应首先密切关注低年龄(如3~岁组)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情况,控制其饮食量,增加室外运动机会。其次,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尤其是对苏州农村家长进行营养教育,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增强其健康意识,从而降低和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病率。
严可仕[6](2014)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法律层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彰显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安全食品的需求方入手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支付意愿,从安全食品的供给方入手分析分析生产者安全食品的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实施更为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使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治理机制形成安全食品供给者新的外部约束,以保证安全食品有效供给,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食品安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搜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方法,并基于生产者风险中性和长期内期望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构建了生产者行为选择的理论模型。其次,论文一方面利用国家公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安全食品状况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在改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测度方式和提高政府公布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努力。另一方面,媒体报道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也为案例分析提供了便利,为改进政府监管体系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第五章主要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视角对安全食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消费者的需求端来看,我国的消费者对安全认证食品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消费者虽然希望获得较高质量的食品,但又不愿意支付高的价格;从生产者的供给端来看,生产企业的有效供给意愿不足,这主要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违规生产企业受处罚的概率和强度都不大有关。基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构建的生产者行为模型,论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对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机制展开进一步。研究认为,食品的特殊性,使得市场无法独自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借助公正的第三方,这就需要第三方实施有效监管。通过增强监管者的责任意识,确保监管机制发挥作用、监管措施有效落实,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用过程管理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帮助生产者降低成本、实施有效的抽检、创造有利于社会检举的制度环境、实施市场准入及产品召回制度等,使得《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能得以良好的执行,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论文的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1、严格追究监管责任增强监管责任意识;2、构建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治格局;3、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过程管理体系建设;4、逐步扩大食品可追溯制度覆盖范围;5、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体系;6、建立科学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7、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吴晓华,刘玉兰,黄勤生[7](2012)在《煎炸油及煎炸专用棉籽油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每年用于食品煎炸的植物油用量超过100万t,煎炸油品质直接影响到煎炸食品的安全、健康和营养。棉籽油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煎炸用油,棉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赋予它良好的煎炸稳定性、起酥性及煎炸食品的营养和感官特性。本文对目前我国食品专用煎炸油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棉籽油用于食品煎炸油的研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邓红进[8](2010)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者在外就餐的越来越多,餐饮业食品卫生状况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餐饮行业历来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高发行业。重庆市沙坪坝区(以下简称“我区”)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餐饮业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因此做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餐饮单位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卫生许可证发放、从业人员健康证管理、食品及餐具检测、群众举报投诉查办、行政处罚、食物中毒事件处置等工作,是我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维护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现代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也是避免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是以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2007年版)》为依据,在充分考虑我区当前经济发展和公众食品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复习法、资料分析等。本研究针对我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现阶段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对策,为保证我区未来期间食品安全,为政府和上级部门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当前我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质量不高。2、无证经营单位较多。3、监测覆盖率较低。4、群众举报投诉增多。5、行政处罚实施较少6、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每年均有发生。通过调研,对我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建立健全量化分级管理评定机制,降低餐饮业风险度。2、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力度。3、激励与惩罚机制并重,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5、积极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整合。6、建立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手段。
罗永雅[9](2009)在《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更卫生、更健康的小包装食用油发展。作为一种商品,小包装食用油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已成为食用油的市场主角。福建省是中国着名侨乡,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做为小包装食用油全国第二品牌的福临门食用油,在福建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外资除在我国食用油原料、产品加工环节掌握了控制权外,对小包装食用油的终端销售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渗透与控制。我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第一品牌及其旗下的十几个二三线品牌都是外资独资的企业。中粮系的“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作为中国小包装食用油民族品牌的旗帜和市场的风向标,是中国这一行业唯一能与外资金龙鱼品牌抗衡的领军民族品牌,在国计民生问题上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担负着培育与引导消费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在外资金龙鱼品牌的强势区域的福建省中的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对于吸收历史经验,掌握市场营销规律,把握本行业的竞争态势,进行新的成功的营销策划,都具有一定参考的意义。不仅是作为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对于在当前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竞争背景下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在弱示区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操作上的实用价值与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在福建省的区域发展做为研究窗口,重点采用调查分析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竞争格局及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品牌的发展历史及市场定位,并从产品现状、市场需求现状、品类发展现状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在福建省的发展现状;通过与竞品在产销、生产分布、品牌地位、发展特点、发展潜力的优劣对比,以SWOT及SWOT矩阵分析法进行竞争力评估,构建中粮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在福建的SWOT矩阵。最后,论文提出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方案,来进一步增强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在福建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及保障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进行了更细一步的划分与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执行性强的长期发展策略:品牌差异化、新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渠道服务差异化四个策略实施重点。品牌差异化在推广上着重突出福临门品牌独特的销售主张;新产品差异化从新品及包装上进行创新;渠道差异化从特通渠道、团购渠道、礼品市场、农村市场和KA渠道五个渠道作为拓展突破与布局;渠道服务差异化提出零售终端及批发商通路各环节构建定人、定域、定点、定线、定期、定时的销售作业管理方式。在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方面,从资源在省内广告及促销费用上的分配、在省内各地区上的分配、在各油种上的分配三个方向上,提出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总之,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要在福建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需把企业市场发展策略同客户需求、竞争环境及企业自身相结合才能在一轮轮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于新华,孙红文,徐文柏,周水军,侯建胜,石山川,刘东,任云杰[10](2009)在《关于开发应用食品专用煎炸油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煎炸油在炸制食品过程中因自身的不稳定易过早发生劣变。通过分析劣变煎炸油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加工单位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食品行业煎炸用油卫生质量状况、油炸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缓解煎炸油劣变的常用方法的不足,说明开发应用专用煎炸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及其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专用煎炸油的开发应用方向。
二、福州市不同餐饮业烹调用植物油卫生质量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市不同餐饮业烹调用植物油卫生质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居民食用油营养认知与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北京、上海、郑州三市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满足现代食物体系发展要求 |
1.1.2 利于调节食用油消费需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情况研究 |
1.2.2 食用油与慢性病风险研究 |
1.2.3 公众营养认知研究 |
1.2.4 食用油认知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食用油 |
2.1.2 营养认知 |
2.1.3 消费者 |
2.2 相关理论 |
2.2.1 知信行理论 |
2.2.2 认知干预理论 |
2.2.3 个体差异论 |
2.2.4 消费者行为 |
第三章 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调查的样本特征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研方案 |
3.1.2 问卷设计与赋值情况 |
3.2 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第四章 居民食用油知信行分析 |
4.1 居民食用油营养认知分析 |
4.1.1 居民食用油认知评价 |
4.1.2 居民食用油认知特征 |
4.1.3 居民食用油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4.2 居民食用油相关态度分析 |
4.2.1 居民食用油态度评价 |
4.2.2 居民食用油态度特征 |
4.2.3 居民食用油态度影响因素 |
4.3 居民食用油饮食行为分析 |
4.3.1 居民食用油饮食行为评价 |
4.3.2 居民食用油饮食行为特征 |
4.3.3 居民食用油饮食行为影响因素 |
4.4 居民食用油知信行总体评价 |
4.4.1 居民食用油知信行总体评价 |
4.4.2 居民食用油知信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分析 |
5.1 居民食用油营养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
5.1.1 知识信息获取媒介分析 |
5.1.2 食用油信息需求渠道分析 |
5.1.3 食用油信息需求类型分析 |
5.2 居民食用油选择行为分析 |
5.2.1 居民食用油消费种类及特征 |
5.2.2 居民食用油消费偏好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受众消费需求研究,为优化宣教策略提供支撑 |
6.2.2 明确宣教主体作用地位,加强营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
6.2.3 丰富宣教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升宣教效果 |
6.2.4 充分发挥食用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引导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旅游的兴起 |
1.1.2 城市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
1.1.3 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旅游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现代旅游的研究视角分析 |
2.1.1 经济视角 |
2.1.2 社会视角 |
2.1.3 环境视角 |
2.1.4 复合视角 |
2.1.5 生态文明视角 |
2.2 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综述 |
2.2.1 城市旅游研究产生的背景 |
2.2.2 城市旅游研究发展阶段分析 |
2.2.3 城市旅游研究的视角变化 |
2.2.4 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
2.3 相关理论 |
2.3.1 经济学理论 |
2.3.2 旅游系统理论 |
2.3.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模型与理论体系 |
3.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 |
3.1.1 生态文明建设解析 |
3.1.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分析思路 |
3.1.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
3.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理论模型 |
3.2.1 旅游系统状态 |
3.2.2 旅游生态效率 |
3.2.3 旅游产业—经济—环境协调关系 |
3.3 旅游系统状态分析方法 |
3.3.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3.3.2 分析方法选择 |
3.3.3 指标权重确定 |
3.3.4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
3.4 旅游生态效率分析方法 |
3.4.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3.4.2 分析方法选择 |
3.4.3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
3.5 旅游产业—经济—环境协调分析方法 |
3.5.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3.5.2 分析方法选择 |
3.5.3 指标权重确定 |
3.5.4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
第四章 西安市发展城市旅游的背景条件 |
4.1 区位背景条件 |
4.2 自然环境基础 |
4.3 社会文化条件 |
4.3.1 基础设施条件 |
4.3.2 城市历史文化 |
4.3.3 地域文化特征 |
4.4 旅游资源特征 |
4.4.1 资源类型 |
4.4.2 资源数量 |
4.4.3 资源品级 |
4.4.4 资源分布 |
4.5 经济条件 |
4.5.1 经济发展水平 |
4.5.2 城市产业结构 |
4.6 旅游产业特征 |
4.6.1 旅游产业水平 |
4.6.2 旅游产业结构 |
4.6.3 旅游企业规模与效益 |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系统状态分析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 |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 分析标准确立 |
5.3 评价的过程 |
5.4 结果分析 |
5.4.1 总体状态 |
5.4.2 旅游主体 |
5.4.3 旅游客体 |
5.4.4 旅游媒介 |
5.4.5 旅游载体 |
5.4.6 城市居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 |
6.1 边界确定 |
6.2 测算指标选择 |
6.3 数据采集与样本处理 |
6.4 测算过程 |
6.4.1 餐饮碳足迹 |
6.4.2 住宿碳足迹 |
6.4.3 交通碳足迹 |
6.4.4 旅游活动碳足迹 |
6.5 结果分析 |
6.5.1 旅游碳足迹总量与人均数量 |
6.5.2 足迹分布结构 |
6.5.3 旅游生态效率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环境、经济协调性分析 |
7.1 数据与权重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 分析与评价过程 |
7.2.1 构建加权规范化矩阵 |
7.2.2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7.2.3 系统耦合度计算 |
7.2.4 系统耦合协调度计算 |
7.3 结果分析 |
7.3.1 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 |
7.3.2 耦合度的变化 |
7.3.3 耦合协调度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分析与提升策略 |
8.1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分析 |
8.1.1 发展状态分析 |
8.1.2 生态效率分析 |
8.1.3 旅游发展与环境、经济协调性分析 |
8.2 西安市城市旅游提升策略 |
8.2.1 树立生态开发理念,推进旅游生态化建设 |
8.2.2 面向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
8.2.3 优化交通结构,提高旅游交通生态效率 |
8.2.4 刺激城市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
8.2.5 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壮大旅游市场规模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本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 |
9.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美食的传播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一带一路”与美食文化 |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 |
1.1 古代丝绸之路与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提出 |
1.2 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 |
2 “一带一路”与美食文化的联系 |
2.1 “一带一路”与美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
2.2 美食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使者 |
3 现阶段我国美食文化存在的问题 |
3.1 基础科学研究落后,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 |
3.2 忽视美食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能力不足 |
3.3 美食加工关键装备技术缺失,政府监管受限,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群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建传统美食 |
1 福建传统美食的形成因素 |
1.1 福建传统美食形成的历史和人文因素 |
1.2 福建传统美食形成的地理因素及区域划分 |
2 福建传统美食的特点 |
2.1 闽东地区 |
2.2 闽南地区 |
2.3 闽西北地区 |
2.4 一汤十变,药食同源 |
2.5 茶类众多,产值据首 |
2.6 一节一食,文化传承 |
3 典型福建传统美食 |
3.1 独一无二的特色美食 |
3.2 种类繁多的美食珍馐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传统美食与文化 |
1 福建传统美食与文化的相关性 |
1.1 福建传统美食与节日 |
1.2 福建传统美食与习俗 |
1.3 福建传统美食与宗教 |
1.4 福建传统美食与历史 |
1.5 福建传统美食与旅游 |
1.6 福建茶文化 |
2 福建传统美食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
2.1 客家美食文化 |
2.2 闽南美食文化 |
2.3 海洋美食文化 |
3 福建传统美食文化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现状 |
4 “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传统美食文化的发展 |
4.1 秉承传统工艺,保留原始底蕴 |
4.2 加入时代元素,符合现代口味 |
4.3 搭乘国际便车,走向世界舞台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带一路”政策下福建美食传播和发展的对策分析 |
1 福建美食的基础科学研究 |
1.1 加工条件对复杂食品体系中营养组分变化的内在规律 |
1.2 加工条件对复杂食品体系中微生物和酶变化的基因解析及生物规律 |
1.3 小结 |
2 福建美食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
2.1 延长货架期的技术研究 |
2.2 减盐加工技术研究 |
2.3 汤罐类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
2.4 海洋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
2.5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 |
2.6 小结 |
3 推进福建美食标准化进程 |
3.1 我国食品标准现状 |
3.2 连城地瓜干标准化 |
3.3 酿造用红曲标准化 |
3.4 红曲黄酒标准化 |
3.5 小结 |
4 福建美食加工关键装备技术研究 |
4.1 食品自动化智能加工装备技术研究 |
4.2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装备研究 |
4.3 小结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食品体系中2,6-二叔丁基对苯甲酚(BHT)抗氧化活性及挥发、迁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HT 在油脂体系中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现状 |
1.2.2 BHT 在油脂体系中损耗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食品体系中 BHT 对油脂抗氧化效果和损耗规律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2 Rancimat 法评价 BHT 对不同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原料选择 |
2.2.2 评价 BHT 对油脂抗氧化效果的两种方法比较 |
2.2.3 动力学模型计算油脂的氧化反应常数、活化能及货架寿命 |
2.3 小结 |
3 油脂体系中 BHT 损耗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加热温度对 BHT 损耗规律的影响 |
3.2.2 空气通入量对 BHT 损耗规律的影响 |
3.2.3 BHT 含量对其损耗规律的影响 |
3.2.4 油脂种类对 BHT 损耗规律的影响 |
3.2.5 油脂品质对 BHT 损耗规律的影响 |
3.3 小结 |
4 不同温度下大豆油中 BHT 抗氧化机理推测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油脂中 BHT 的存在形式 |
4.2.2 油脂中 BHT 转化过程和抗氧化机理的推测 |
4.3 小结 |
5 煎炸食品体系中 BHT 抗氧化行为评价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实验原料分析 |
5.2.2 食品煎炸体系中 BHT 热损耗规律和途径 |
5.2.3 BHT 对煎炸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
5.2.4 BHT 对煎炸油和含油食品保质期的影响 |
5.2.5 BHT 与 TBHQ 抗氧化效果比较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5)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儿童肥胖的流行状况 |
1.2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诊断) |
1.3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 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
1.5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方法与对象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身高和体重测量 |
2.2.2.1 相关仪器 |
2.2.2.2 测量时间 |
2.2.2.3 身高和体重测量方法 |
2.2.3 肥胖的判定 |
2.2.4 膳食调查 |
2.2.5 体力活动调查 |
2.3 统计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仪器校正 |
2.4.2 预调查 |
2.4.3 强调统一 |
2.4.4 数据与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
3.1.2 调查对象生长发育情况 |
3.2 儿童体重分布情况 |
3.2.1 儿童肥胖度 F 分布情况 |
3.2.2 超重与肥胖情况 |
3.2.2.1 不同性别肥胖超重检出率 |
3.2.3 不同地区(城镇和农村)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
3.2.4 各年龄段以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肥胖率和趋势分析 |
3.3 儿童肥胖程度构成比 |
3.3.1 不同性别肥胖构成比 |
3.3.2 不同年龄肥胖构成比 |
3.4 Kaup 指数法 |
3.5 两种儿童肥胖评定标准 |
3.6 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儿童肥胖检出率相关因子及赋值 |
3.6.2 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6.3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调查、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
4.2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4.3 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 |
4.4 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 |
4.5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
4.5.1 年龄 |
4.5.2 身高 |
4.5.3 所在地区 |
4.6 其他的可能相关因素 |
4.6.1 出生体重 |
4.6.2 体力活动 |
4.6.3 遗传因素 |
4.6.4 幼儿园膳食对儿童肥胖的影响 |
4.6.5 父母是否有过敏史和是否食物不耐受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幼儿园食谱调查、分析与建议 |
6.1 前言 |
6.1.1 目的 |
6.1.2 方法 |
6.1.3 结果 |
6.1.4 结论 |
6.2 对象和方法 |
6.2.1 调查对象和时间 |
6.2.2 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食谱现状 |
6.3.1.1 早点 |
6.3.1.2 午餐 |
6.3.1.3 水果 |
6.3.1.4 午点 |
6.3.2 食谱评价 |
6.3.2.1 早点 |
6.3.2.2 午餐 |
6.3.2.3 水果 |
6.3.2.4 午点 |
6.4 讨论与建议 |
6.4.1 研究角度 |
6.4.2 主食与点心 |
6.4.3 饮料 |
6.4.4 菜肴原料种类 |
6.4.5 菜肴烹调方法 |
6.4.6 加强膳食食谱的指导与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综述 |
7.1 儿童肥胖流行现状 |
7.1.1 国外儿童肥胖现状 |
7.1.2 中国儿童肥胖现状 |
7.2 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 |
7.3 儿童肥胖的定义和判断 |
7.4 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
7.5 儿童肥胖的危害与医学并发症 |
7.5.1 儿童肥胖的危害 |
7.5.2 与肥胖相关的医学并发症 |
7.6 儿童肥胖干预情况与效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省、市、局课题情况 |
攻读硕士其间参编书籍情况 |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专业、业务论文情况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致谢 |
(6)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安全食品和安全认证食品 |
1.2.2 无公害农产品 |
1.2.3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
1.2.4 食品安全监管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框架与思路 |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和不足 |
1.7.1 创新点 |
1.7.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2 研究综述 |
2.1 食品安全问题成因 |
2.2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本收益研究 |
2.2.2 不同监管方式的比较研究 |
2.2.3 食品安全监管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影响的研究 |
2.3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综述 |
2.3.1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
2.3.2 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 |
2.3.3 食品安全与供应链管理 |
2.4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
3 生产者行为选择模型 |
3.1 生产者行为选择模型 |
3.2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需的基本条件 |
3.3 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可以起的作用 |
3.4 与原模型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改进的途径 |
4.1 基于国家公布的数据 |
4.2 基于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总体情况 |
4.3 食品安全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通过食品安全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特点 |
4.3.2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监管者责任 |
4.4 通过安全食品供给所需的基本条件推导监管体系改进的途径 |
4.5 本章小结 |
5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支付意愿及其对生产者行为的潜在影响 |
5.1 样本基本的统计性描述 |
5.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其监管的认知分析 |
5.3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认证的支付意愿 |
5.4 安全认证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
5.4.1 无公害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
5.4.2 绿色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
5.4.3 有机食品的成本与售价 |
5.5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对生产者行为的潜在影响 |
5.5.1 消费者支付意愿对生产者的影响 |
5.5.2 生产者的心声 |
5.6 本章小结 |
6 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实际实施效果 |
6.1 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 |
6.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 |
6.2.1 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 |
6.2.2 多部门分段式监管的执行情况 |
6.2.3 抽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
6.2.4 信息披露的情况 |
6.2.5 三品一标制度执行情况 |
6.3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主要缺陷 |
6.3.1 增强监管者的监管责任意识保障机制不健全 |
6.3.2 缺乏监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经济解释 |
7.1 市场本身的力量 |
7.2 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第三方所必须具有的性质 |
7.3 中国政府监管的性质及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
7.3.1 中国监管机构的性质 |
7.3.2 政府监管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政策含义 |
8.1 主要结论 |
8.1.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还比较严峻 |
8.1.2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存在根本性弊端 |
8.1.3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未能有效破解“劣币驱逐良币”困境 |
8.2 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 |
8.2.1 严格追究监管责任增强监管责任意识 |
8.2.2 构建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治格局 |
8.2.3 积极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过程管理体系建设 |
8.2.4 逐步扩大食品可追溯制度覆盖范围 |
8.2.5 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测体系 |
8.2.6 建立科学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
8.2.7 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一 农产品(或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合作社)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食品安全监管对消费者影响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煎炸油及煎炸专用棉籽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专用煎炸油应具备的条件 |
2 煎炸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 |
2.1 油脂酸值的变化 |
2.2 油脂羰基值的变化 |
2.3 油脂碘值的变化 |
2.4 油脂皂化值的变化 |
2.5 油脂过氧化值的变化 |
2.6 油脂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2.7 油脂极性组分的变化 |
3 食品专用煎炸油的开发应用 |
3.1 大豆油 |
3.2 棕榈油 |
3.3 棉籽油及棉籽调和油 |
4 煎炸油及煎炸食品的卫生安全 |
5 展望 |
(8)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概述 |
一、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基本概念 |
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内容 |
三、食品卫生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体系 |
第二部分 国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 |
一、分散式管理模式 |
二、集中管理模式 |
第三部分 国内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 |
一、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演变 |
二、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现状 |
三、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与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体系机制比较 |
第四部分 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情况回顾性研究及问题分析 |
一、调查方法 |
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数据汇总 |
三、讨论与分析 |
四、结论 |
第五部分 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对策分析 |
一、建立健全量化分级管理评定机制,降低餐饮业风险度 |
二、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力度 |
三、激励与惩罚机制并重,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
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整合 |
六、建立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手段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表 |
(9)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 食用油的定义及分类 |
1.2.1 食用油的定义 |
1.2.2 食用油的分类 |
1.2.3 按油料作物产品分类 |
1.2.4 小包装食用油定义及基本知识 |
第二章 国内外食用油发展现状与趋势 |
2.1 全球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 我国食用油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2.2.1 我国食用油进出口情况分析 |
2.2.2 我国食用油市场发展历程及趋势 |
2.3 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外部环境及产业政策分析 |
2.3.1 外部环境 |
2.3.2 产业政策 |
2.4 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2.5 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三章 福建省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发展现状 |
3.1 产品现状分析 |
3.1.1 内部条件分析 |
3.1.2 外部环境分析 |
3.1.3 战略因素分析 |
3.2 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
3.2.1 消费特点分析 |
3.2.2 区域消费差异分析 |
3.2.3 消费群分析 |
3.2.4 消费品牌的偏好分析 |
3.3 品类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大豆油 |
3.3.2 菜籽油 |
3.3.3 调和油 |
3.3.4 花生油 |
3.3.5 玉米油 |
3.3.6 葵花油 |
3.3.7 橄榄油 |
3.3.8 其它油种 |
第四章 福建省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与其它竞品的优劣对比 |
4.1 产销分析 |
4.2 生产分布分析 |
4.3 品牌地位分析 |
4.4 发展特点分析 |
4.5 发展潜力分析 |
4.6 SWOT 分析 |
4.6.1 SWOT 分析法简介 |
4.6.2 机会因素分析 |
4.6.3 威胁因素分析 |
4.6.4 优势因素分析 |
4.6.5 劣势因素分析 |
4.7 SWOT 矩阵分析 |
4.7.1 SWOT 矩阵分析原理 |
4.7.2 竞争力评估 |
4.7.3 构造中粮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在福建的SWOT 矩阵,确定备选方案 |
第五章 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福建市场营销策略 |
5.1 营销策略选择 |
5.1.1 营销策略目标 |
5.1.2 营销策略分析及选择 |
5.1.3 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的意义 |
5.2 策略实施的重点与建议 |
5.2.1 品牌差异化 |
5.2.2 新品差异化 |
5.2.3 渠道差异化策略 |
5.2.4 渠道服务差异化 |
5.3 资源分配策略 |
5.3.1 广告示及促销费用的分配 |
5.3.2 资源在省内各地区上的分配 |
5.3.3 资源在不同油种上的分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关于开发应用食品专用煎炸油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用煎炸油的特点和应用 |
2 开发应用专用煎炸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2.1 我国目前煎炸食品加工使用的油脂品种 |
2.2 使用劣变煎炸油产生的不利影响 |
2.3 我国食品行业所使用煎炸油的卫生质量状况 |
2.4 缓解煎炸油劣变的常用方法 |
3 开发应用专用煎炸油的重要意义 |
4 专用煎炸油的开发应用 |
4.1 在家庭煎炸油方面的开发 |
4.2 在食品行业煎炸油方面的开发 |
5 结束语 |
四、福州市不同餐饮业烹调用植物油卫生质量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居民食用油营养认知与消费行为研究 ——基于北京、上海、郑州三市的调研[D]. 蒲刚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杨延风. 西北大学, 2019(01)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美食的传播与发展研究[D]. 郑鸿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1)
- [4]食品体系中2,6-二叔丁基对苯甲酚(BHT)抗氧化活性及挥发、迁移规律的研究[D]. 马素敏.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5]幼儿园为主体背景下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探讨 ——以苏州城区和农村为例[D]. 张宇. 苏州大学, 2013(01)
- [6]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D]. 严可仕.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煎炸油及煎炸专用棉籽油的研究进展[J]. 吴晓华,刘玉兰,黄勤生. 农业机械, 2012(36)
- [8]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D]. 邓红进.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5)
- [9]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罗永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关于开发应用食品专用煎炸油的讨论[J]. 于新华,孙红文,徐文柏,周水军,侯建胜,石山川,刘东,任云杰. 粮食流通技术, 2009(02)